简析缅甸华人族群——果敢族的形成、发展及现状
缅甸果敢的发展历史

• 果敢族生活在缅甸掸邦北部,毗邻中国云南。果敢地区在唐代属 于南诏国的领土,宋代属于大理国领土。总人数只有20多万的少 数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统是汉族。他们最早来到这 片土地的始祖,是一批追随明永历帝朱由榔残存的官兵和受满清 政府迫害的平民,300多年前迁移至此,世代居住于果敢地区。18 世纪,一支中国移民后裔成为科干山的地方势力,后受封为世袭 果敢土司县。1897年2月4日签订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满清 政权把果敢割让给英属缅甸,果敢人于是从汉族的一部分变成缅 甸的一个少数民族,也开始了百年的罂粟种植历史。 • 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之后,果敢陷入了长期的动乱,直到 1989年停战才趋于稳定,成为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1] 。现今的果 敢县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近年来,果敢华人一直受到缅甸政府的压迫,பைடு நூலகம்时发生缅甸军队 攻击果敢族的事件。 •
渊源
300多年前明朝灭亡之际,明朝的一些官员和受满清政府迫害的平民追随 永历皇帝朱由榔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缅甸。公元1661年 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 押解回昆明,一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2] 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 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 衍,其中包括大西皇帝张献忠手下的名将李定国。他沿路护卫朱由榔进 入缅甸,此后又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后不久 他即病故在现中老边境勐腊县。通过300 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 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和这一区域被叫做其他 称谓的中华民族。
历史
清顺治十六年 吴三桂数十万大军分三路进逼昆明。南明小朝廷只得弃滇都昆明,经保山、腾冲一路败退进入缅甸。 果敢县地理示意图(11张) 虽然南明的大西军战事一再落败,但在此期间却冒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罗姓将领,此人的第十代子孙罗星汉成为后来威 震金三角的大毒枭。 据《明史》记载:朱由榔带1500余人由腾越(腾冲)西逃,进入缅甸瓦城 (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观望形势的缅 王慰留贵客于缅北山区。1661年缅京老王驾崩,新士莽白继位,他看清形势,派精兵夜袭,砍死了南明数十名遗臣武将, 囚禁了永历帝。这在历史上被称为 “咒水之难”。1662年,吴三桂率清兵十万之众饮马怒江、直抵缅甸瓦城城郊,莽白 立即将永历帝及其母、妻、妾送交清军,以免惹火烧身。朱由榔被押解回昆明,囚禁在蓖子坡头的金禅寺(今利民巷) 内。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在今称逼死坡的地方勒死,南明王朝宣告彻底结束。 昆明百姓出于对吴三桂叛国降清的义愤,将永历帝遇难地蓖子坡改称为逼死坡。清云贵总督认为有损大清声誉,遂于道 光年间将逼死坡改为升平坡,并勒石立碑以宣扬其升平盛世,但民间仍称之逼死坡。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以三迤士民的 名义,在逼死坡头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新立在坡头。 南明的残兵数干人逃到了一个叫麻栗坝的地方,这地方在缅语里的意思是最野蛮的地方,即今缅甸果敢县(整个果敢辖 区呈条状,多为高山丘陵区,主要是由三个大坝子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以出产大烟而闻名的麻栗坝,平均海拔1216米, 年平均气温摄氏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隐姓埋名深居下来。今天果敢地区的华人系以这些明末官兵的后裔 为主体。其中有一姓杨的武术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将军长驱入滇时的帐前骁将,此后历代镇守滇西南,对西南的民情 地理了若指掌。杨氏成为当地土司,统领起各部南明遗民,逃避清兵的追杀,一个华人社团崛起于缅北高原,繁衍至数 十万之多,其后果敢土司和莱莫土司均延承了中国封建王朝封诰的官僚体系。直至1962年,杨家才与奈温将军达成协定, 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玺,实行地方自治。 早在明代中期 国势强盛,中央帝国西南周边的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纳贡称臣,接受明王朝的节制。在云南与现今属缅北克钦邦、掸邦 接壤的地方,明王朝采取以夷治夷的方法对偏远之地的“蛮夷”进行统治。明王朝在此设立了6个宣抚司、宣慰司,其中 两个是在缅甸版图上的孟洋和木邦 (明朝末年1602-1606年间,缅人趁中国改朝换代的内乱之机,举兵向北进攻,先后攻 占了八莫、孟洋等地)。在明朝中叶,它的统治范围很广,萨尔温江的上游是中国的内河,而现今的伊洛瓦底江上游的 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统治范围。在伊洛瓦底江边的八莫,明朝设立威远营,曾在此筑坛誓众,其誓词日:“六慰拓开三 宣恢复诸夷格心求远贡献,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
果敢:曾属于我国云南,后划入缅甸,当地人至今还说中文用人民币

果敢:曾属于我国云南,后划入缅甸,当地人至今还说中文用人民币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国土面积曾经经历过多次变动,现在中国周边有不少国家、地区都曾是中国的领土。
比较为大家所知的就是蒙古国了,在1945年以前外蒙古都是中国的一个地区,后来因为俄国的干涉成为独立国家。
而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个地区曾经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它就是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
缅甸果敢位于缅甸东北部,与我国云南省相邻,在1897年以前,果敢其实都是中国云南的一部分。
清朝末年,清政府面对列强入侵消极妥协,并被迫签下过许多不平等条约,而于1897年签订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就是其中一个,此条约将当时的果敢划分给了英属缅甸。
不过在签订条约之后,由于果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原因,缅甸并不能真正掌控果敢的管辖权。
到了二战前后,果敢和缅甸政府矛盾进一步升级,此后果敢一度保持高度自治状态。
其实我国当时想过要收回果敢,但是果敢的掌权者为了自身利益拒绝回归中国,而那时候的中国百废待兴,难以腾出精力来处理果敢归属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殖民者曾经为了从殖民地谋取暴利,也在缅甸地区种植罂粟,果敢人亦是深受其害。
而在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果敢人民也和中国同胞一起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过巨大贡献。
直至1960年,中国和缅甸签署了边界条约,此后中国正式放弃收复果敢的权利,而果敢正式归给缅甸管辖。
不过虽说如此,果敢在缅甸还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存在,果敢土地面积两千七百公里,人口二十多万,其中大部分都是果敢族人,也就是汉族人(在掸族语中是九户人家的意思,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缅甸爆发排华运动,果敢的汉民族为了免遭迫害就自称果敢族,所以今天生活在果敢的许多汉族人都自称果敢族)。
另外,在2015年以前,果敢族人都说汉语而非缅甸语,而且通用货币为人民币,使用的网络还是中国移动,电话号码用的是云南区号,甚至连学生课本都带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可以说,除了地区的实际归属权以外,果敢族人的生活几乎与中国人无异。
果敢的前世今生

果敢的前世今生前世果敢果敢地区在历史上属于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区,未成为中央集权国家所能有效控制的边境地区,崎岖复杂的地形决定了其多样化的民族组成。
该地曾为哀牢百濮的地域,后哀牢内附东汉,该地属于东汉永昌郡西南边陲。
三国时代蜀汉诸葛亮在平南时在诸葛炮楼山留下了遗迹。
在白族大理国时期,属永昌府孟缠甸范围。
元代,其地分属云南省镇康路、孟定路孟缠甸的一部份。
在明代,该地邻近镇康州以及孟定府。
但这一切都只是名义上的,事实上,从未有效控制,在在杨氏土司之前,连羁縻统治也未能实现,果敢地区也未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据推测,1659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史称桂王的永历帝朱由榔,不敌吴三桂大军围剿,率领1500人逃到缅甸瓦城(今曼德勒近郊古都阿瓦),1662年,吴三桂大军冰灵瓦城,缅王将朱由榔交给吴三桂处死。
其后,留在缅甸的明朝官员,士兵和平民逐渐返回,逐渐集中到一个叫中缅边境地区的麻栗坝(缅语:最野蛮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果敢。
当地的原住民不是这群明军的对手,要么被消灭,要么被赶入野人山中。
自此,这里形成了以南明汉人后裔为主体民族的果敢地区。
随着当地汉人势力的增大,逐步形成了以杨氏家族为主体的汉人割据势力,1840年,大清帝国政府正式册封杨国华为世袭果敢县令,确立了杨氏家族对果敢地区150年的土司统治。
不过在绝大多数时期,杨氏土司同时向大清帝国和缅甸木邦政权称臣,进贡。
这也是古代国与国之间缺乏明确边界的情况下,边境地区部落普遍的做法,到现代则成为国家之间领土纠纷的根源。
1897年大清帝国与英国签署《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果敢被划入英属印度的范围。
至此,果敢正式成为缅甸领土。
1942年日本侵占缅甸后,为抗击日本侵略军,果敢组建自卫队。
果敢第四代土司王杨文炳,1942年3月赴重庆拜晤蒋介石,称三百年前(明朝)同出一宗,绝不当出卖汉民族的败类,后被授予果敢地区抗日自卫队少将司令。
中国远征军迸入缅北及果敢后,果敢自卫队改编为第20集团军果敢自卫队,发展到1000余人,在与远征军配合作战中,先后战死150余人。
生活在缅甸的汉族人——果敢族与果敢地区

生活在缅甸的汉族人——果敢族与果敢地区生活在缅甸的汉族人——果敢族与果敢地区英文名称果敢:kokango ;果敢人:kokango chinese果敢(Kokang),全名缅甸掸邦第一特区,位于缅甸东北部比邻中国云南省,以果敢族为主体的自治区。
首府老街市,拥有高度的自治权,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通行果敢语(汉语西南官话),同时流通缅元以及人民币。
果敢曾为中国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的地域,明朝末年大量汉族涌入云南省。
18世纪,一支汉人移民后裔成为科干山的地方势力,后受封为世袭果敢土司县,向中国效忠。
19世纪末,果敢并入英属印度,成为缅甸境内以华人为主体的土司县。
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之后,果敢陷入了长期的动乱,直到1989年停战才趋于稳定,成为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
果敢既可以指传统意义上的果敢,即包括杨氏土司所控制的区域,也特指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
果敢族简介在缅甸掸邦北部的尽头,在中国云南西南的底端,在一个远离中原的地区,有一支汉民族已经在此生存繁衍了300多年。
这支汉族就是生活在缅甸掸邦果敢及周边的汉族,在缅甸被称为果敢族。
现在的果敢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 万。
300多年前明朝灭亡之际,明朝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追随永历皇帝朱由榔(桂王)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缅甸。
公元1661年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押解回昆明,一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衍,其中包括张献忠手下的名将李定国,他沿路护卫朱由榔进入缅甸,此后又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后不久他即病故在现中老边境勐腊县;通过300 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和这一区域其他称谓的汉民族。
长期以来,果敢人民在同英国殖民者和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争取民族利益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果敢”现状,带你看看真实的果敢

“果敢”现状,带你看看真实的果敢我国云南的南面和西面有一块地方,生活着一群和我们一样拥有黄皮肤、黑头发和黑眼睛的人,但他们并不是中国人,而是缅甸人,确切的说是缅甸果干族人。
果敢族是缅甸135个民族中的一员,其实说白了他们就是汉族,或者可以说他们就是华人,据史料记载,当地最早居民是“明末遗民”,随明朝永历帝朱由榔进入缅甸,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以前属于“皇亲国戚”。
那为啥明明是汉族,却非要叫果敢族呢?这主要是和缅甸的政策有关,一是为了和我国的汉族区分,二是减少当地华人的数量和影响力,故而人为的给起名叫果敢族,其实这和新加坡类似,新加坡最多的民族是华人,但主要语言却是英语,也是为了减少汉语的影响力,南边的越南也是一样。
缅甸果敢地区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市的镇康和耿马两县交界。
在离它不远处,还有个地方叫佤邦,它俩以前属于难兄难弟,都是缅甸高度自治的地区,可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佤邦还是以前的佤邦,而果敢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果敢了。
为啥这样说呢?果敢虽然现在还是自治区,但已经不是高度自治,以前当地的教学、司法、经济等方面,全是自己说了算,可如今的话语权主要在缅甸政府。
几年前,走在果敢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写着汉字的广告牌,在学校里,全是用的汉字教学,学生也背三字经和唐诗宋词文言文,可现在再去看看,几乎全部改成了缅甸语教学。
果敢的面积2700平方公里,面积不仅狭小,而且还多山,山地占总面积的98%,众所周知,山多对于交通是个巨大的难题,当地仅有两条柏油路,其他多数为山路,别说汽车,就连自行车在崎岖的山路上也是寸步难行,当地出行方式基本是马拉肩扛。
有句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没有好的路,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果敢基本没工业,目前主要以种植甘蔗和水稻为主,工业发展缓慢。
说起果敢的老街,很多人并不陌生,曾是金三角上赫赫有名的毒品产地,随着多方面对毒品的打击,这里已经改头换面,近些年在旅游业发展迅速,当地的车牌,以前是汉字果开头的,如今是缅甸kk开头。
缅甸果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果敢其实就是汉人,在缅甸有很多由汉人建立的自治政府(很小,村级别的,但有自己的部队),其中还有一些是国民党旧部,在东南亚都是以种植毒品来维持生计,基本上是完全脱离政府的所谓自治政府,果敢其实就在臭名昭著的“金三角”区域内....不过很多部族(其实是汉族),已经不再种植毒品,为了遏止毒品,中国还曾经派专家教他们种植橡胶技术,但由于毒品的暴利,会不会完全放弃可想而知,世界的很大一部分毒品都出自于此,中国为了防止毒品入境,也花费拉大量的警力,无数英灵长眠于边境线上。。。
缅甸果敢现状

缅甸果敢现状缅甸果敢(Kokang)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靠近中缅边境,是缅甸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以其多样的文化遗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而闻名。
然而,近年来,果敢地区的现状一直受到关注,很多人对其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感到担忧。
首先,就社会状况而言,果敢地区面临着一些挑战。
这个地区主要由果敢族(Kokang)人居住,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非常自豪。
然而,近年来,由于与政府军的冲突和资源争夺等问题,果敢地区的社会安全形势一直不稳定。
冲突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其次,果敢地区的经济状况也面临着困境。
尽管果敢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和矿产资源,但由于冲突的持续和政治不稳定,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农民很难正常耕种和销售农产品,企业也不愿意在这个地区投资。
这导致了果敢地区的失业率较高,经济发展缓慢。
另外,政治状况也是果敢地区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
果敢地区的政治局势一直不稳定,政府和地方武装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
果敢地区是缅甸最薄弱的地区之一,政府的控制力较弱,地方武装的实力比较强大。
这导致了果敢地区的治理困难,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
虽然果敢地区面临着许多困难,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
缅甸政府意识到果敢地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果敢地区的现状。
政府加强了对果敢地区的投资,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努力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此外,政府还与地方武装进行和平对话,试图解决冲突,并推动社会和解。
除此之外,国际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也对果敢地区给予了关注和援助。
一些国际组织向果敢地区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包括食品、药品和基本生活用品等。
这些援助帮助了果敢地区的居民度过了一些困难时期。
总的来说,缅甸果敢地区的现状饱受关注。
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使得这个地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然而,随着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援助,以及地方居民自身的努力,改变正在逐渐发生。
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大对果敢地区的投资和发展,并通过和平对话解决冲突,为果敢地区带来安定和繁荣。
缅甸果敢地区人民真实生活状况

缅甸果敢地区人民真实生活状况
果敢的一个小男孩,中国俩个字俩个字格外显目,也许他还不知道意味着什么,但是果敢一些人民一直有着一颗热爱中国的心。
果敢,位于缅甸与中国之间的掸邦高原,紧邻中国云南省,在籍人口约25万,其中90%人口为华人,所以缅甸人称之为果敢人。
果敢人精通汉语,缅甸称之为果敢语,学校都是用简体中文授课。
流通人民币。
通讯采用中国移动号码。
果敢街道,门面全是汉语,果敢的居民以汉族居多。
果敢女兵服装,也很相似。
这里很久以前是大毒窝,以种植罂粟闻名世界,后来在世界禁毒的压力下,他们被迫放弃罂粟种植,但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日本民间组织一直在援助果敢地区,培育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但想让他们完全转型还非常难。
很多中国人其实对果敢一点都不陌生,经常也会有人去那里做生意。
很多名字类型和我们相似。
果敢士兵放哨。
曾经缅甸多次派政府军围剿,但都无果而终。
经历了太多苦难、刚刚从炮火硝烟中、罂粟的魔障里走出来的果敢民族,开始踌躇满志追求新的生活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該書得自網絡,勿做商業用途 歡迎光臨文化人類學論壇 /bbs.php《东南亚之窗》2008年第2期(总第8期)- 49 - 简析缅甸华人族群——果敢族的形成、发展及现状张君宏当前,旅缅华人华侨约有250万,占缅总人口的4.8%,主要分布在仰光、曼德勒、腊戌等主要城市及缅中边境一带。
缅甸果敢族华人是缅甸华人华侨中的重要一支,偏居缅中边境地区,现有人口约20多万,是旅缅华侨华人中族群意识最为强烈、社会影响最为突出的华人族群,也是缅甸法律正式承认的缅甸华人少数民族。
多年来,果敢族因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条件,直接影响着中缅边境的繁荣稳定及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一直受到中缅两国政府及国际社会的关注。
果敢族的形成果敢族华人主要分布在缅甸东北部缅中边境一带,地处东经98度25分至98度50分、北纬23度23分至24度10分之间,从南到北呈“S”形,与中国云南省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和龙陵县接壤,国界线长250公里。
果敢族华人自其先民—中国明朝官军开始进入缅甸,到作为缅甸的一个合法的少数民族存续到现在,前后已经历了近300多年的历史。
其间,深受中缅两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果敢”的由来 据果敢地区杨氏、罗氏和彭氏等地方望族的家谱及碑铭记载,果敢族先民乃中国明末清初流落缅甸境内的明朝官军。
公元1658年12月,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追击下,被迫带领官兵及随从自昆明仓皇西逃,于次年2月遁入缅甸避难。
公元1662年1月,缅王莽白慑于清军声势,将永历帝拘禁后执献给清朝将领吴三桂。
追随永历帝的明朝官兵为免遭劫掠,四处逃散,部分隐居于缅甸中部及掸邦一带;部分则逃离缅甸,返回至中缅边境地区,卸甲为民,繁衍生息。
曾经统治果敢近百年的杨氏家族,其祖先杨高学即为当年追随永历帝逃难缅甸的明朝将领。
永历帝被送交清廷后,杨高学率领部下及家眷逃至中缅边境科干地区(注:杨氏家谱和彭氏祖先碑铭中均有“科干”记载),见该地远离中缅两国中央政府,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遂在此与掸、傈僳等当地少数民族杂居。
其后,散落各地的明朝官兵相继来投,迫于生计的中国流民也辗转到此定居,还有许多马帮商队也往来不绝,逐渐在科干地区形成了一个规模不断壮大的华人聚居区。
据杨氏家谱记载,为表示居住在科干地区的人民是果断而勇敢的,头领土司杨氏家族便按谐音将“科干”易名为“果敢”,并沿袭至今。
(二)“果敢族”的确立 华人在果敢地区聚居后,一直归属中国清朝管治。
这可根据杨氏家谱记载:“雍正七年,杨高学长子杨映曾被清朝赐封为‘世袭果敢县知县’”,以及遗留下来的果敢土司衙门官印“世袭果敢县正堂”得到佐证。
果敢华人虽然归属清朝管治,但中央对该地区的统治效力较为薄弱,实际统治权长期由土司杨氏一姓世代相袭。
1885年,英帝国占领缅甸,果敢华人的归属问题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
当时,中缅边界尚未明确界定,边民互市通婚习以为常,同时也滋生出诸多边界纠纷。
为划定边界,减少纷争,1894年3月1日,中英双方在伦敦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 50 - 简析缅甸华人族群——果敢族的形成发展及现状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
其后,英帝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遂于1897年强迫中国与其签订了《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将果敢地区划归英属缅甸,并入缅甸版图。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将果敢华人认定为原住民族,在法律上确定为缅甸的合法民族和公民,称其为果敢族。
从此,果敢华人作为缅甸一个合法的少数民族—“果敢族”,与缅甸其它民族同生共息,共同组成了缅甸民族大家庭。
果敢华人在历史动荡中的曲折发展果敢族人自定居果敢以来,伴随着缅甸长期动荡的政治历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发展历程。
总体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土司统治时代、缅共统治时代及和平建设时期。
(一)土司统治时代 华人在果敢聚居后,逐渐与掸族、傈僳族等本土民族相融合,实行土司制度,由杨氏家族世代相传,一直沿袭至缅甸独立后相当一段时期。
期间,果敢华人遭受了英国殖民统治,抵御了中国回族进犯,抗击了日本法西斯,在政治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里逐步发展壮大。
1、击退回族武装进犯。
1875年,中国杜文秀领导的回族红白旗起义遭受清廷重创,其残余势力溃退途中意欲侵占果敢,遭到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
果敢土司杨春荣组织当地自卫队与进犯的回族武装展开了多次战斗,最后经“回子扎场”一役赶走了回族武装。
平定回族犯敌后,果敢民众又先后击败了滇缅边境来犯的多股势力,扩张了一些地盘,其疆域曾扩延至今天中国的孟板、缅甸的滚弄等地区。
2、遭受英国殖民统治。
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实施殖民统治后,授权果敢土司杨氏家族继续管理该地区,每年仅派遣负责管理边区的英国文官前往巡视。
1897年,英国给果敢土司杨国政颁发了一枚“好公务员勋章”(A·T·M),以表彰其治理果敢的功劳。
3、抗击日本法西斯。
1942年日本法西斯占领缅甸后,果敢华人与缅甸其它各族人民一道,积极配合中英盟军,与日本法西斯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1942年6月,果敢土司杨文炳组织了抗日地方自卫队,挑选了20多名青年到中国大理“滇西战干团”受训,以充实抗日武装力量。
同时,土司杨文炳还积极争取中英两国支持果敢民众的抗日斗争,分别于1942年8月和1943年5月到昆明拜见英国驻昆领事和中国官员,请求给予支持。
抗战期间,果敢自卫队与日军进行了数次激烈战斗,无数的果敢自卫队成员及民众在抗战中牺牲。
1947年,英皇给土司杨文炳颁发了“大英帝国勋章”(O·B·E),以表彰其抗日功劳。
(二)缅共统治时代 1948年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统治力度,提出了收编民族武装和重新规划民族区域的要求,遭到了果敢等民族组织的反对。
为实现民族自治,维护民族利益,果敢人民加入了缅甸共产党,在果敢地区建立并维系了近20多年的共产党政权。
1、土司统治的终结。
1947年2月12日,为争取掸邦各族支持国家独立,缅甸民族领袖昂山与果敢等掸邦33位土司签定了建立缅甸联邦的《彬龙协议》。
其中,“各民族在独立10年后有权决定是否留在联邦内”的规定,为后来缅甸民族分裂埋下了祸根。
1948年缅甸独立后,新政府决定废除土司制度,真正实现国家统一。
1959年,缅甸政府以金钱补偿作为交换条件,要求掸邦33个土司交权给政府,同时政府军开始进驻果敢等地区。
鉴此,果敢土司杨振材接受了政府要求,交出了政权,迁居腊戌,并由当地人民选举组建的“议事会”具体负责果敢政务。
果敢自卫队也纷纷向政府投降。
1965年3月29日,果敢土司杨振材之弟杨振声带领家眷随从600余人离开果敢《东南亚之窗》2008年第2期(总第8期)- 51 -南下泰国。
至此,果敢土司统治宣告结束,缅甸政府指示由步兵第六营和第三十九营接管果敢。
2、缅共统治时期。
政府军接管果敢后,与当地民众矛盾重重。
彭加声等原果敢自卫队成员为争取民族权力,纷纷率领旧部对抗缅甸政府。
当时,缅甸共产党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势力范围已蔓延到缅甸大部分地区。
彭加声领导的果敢武装在屡遭政府军及其它亲政府武装的打击后,转投了缅共队伍。
1969年,在缅共支持下,彭加声率部解放了果敢,建立了缅共政权—果敢县,彭加声任县长,果敢进入了缅共统治时期,一直维系到1989年缅共解体。
期间,不少来自缅甸国内外的知识分子,怀着理想和抱负纷纷赶赴解放区投身革命事业,使得果敢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包括华文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民族大迁移。
缅共解放果敢时,果敢统治阶层—亲政府的罗星汉及土司后裔杨振业等不甘心将政权拱手送给缅共,强迫3千多户近2万名果敢民众随其转移,其中大部留居腊戌,形成了果敢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腊戌也成为了果敢华人最为集中的另一个地区。
(三)和平建设时期 1989年,果敢正式宣布脱离缅共,率先与缅甸政府签署和平协议,被政府划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和平建设时期。
1、退出缅共。
缅共初入果敢时,许多果敢干部是开路先锋,为缅共建立果敢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革命形势处于大好时期,缅共高层的“大缅族主义”开始抬头,许多缅族干部和学生被委以重任,果敢等少数民族干部则被撤职削权,致使缅共内部缅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隔阂日趋严重。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谷,缅共在国际上失去了有力支持。
内外交困使缅共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果敢干部认为缅共渐失人心,必定失败,遂暗中策划脱离缅共。
1989年3月11日,以彭加声为首的果敢领导人正式宣布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并率先与缅甸政府签署和平协议,接受中央政府领导。
2、组建特区政府。
缅甸政府与果敢同盟军签署和平协议后,将果敢同盟军辖区(果敢及萨尔温江西岸地区)划定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别行政区,任命彭加声为特区主席。
同时,将第一特区军政人员纳入缅甸内政部编制,按级授予专员、副专员、警察总监、副总监、警察上校、中校、少校等官衔,按月划拨1200人的补给。
缅甸政府虽然对果敢特区政府的机构设置做了上述规定,但该规定至今在特区未被正式启用过。
3、平息内讧。
1992年初,果敢内部发生分裂,以果敢同盟军副参谋长杨茂良为首的“杨派”和以同盟军司令彭加声为首的“彭派”发生内讧,并于11月爆发内战。
“杨派”击败“彭派”后接替果敢政权。
1995年11月,败退缅甸勐拉的“彭派”卷土重来,迅速控制了局势。
“杨派”仓皇中向缅甸政府投降,政府军遂乘机进驻果敢,与“彭派”武装形成对峙局面。
后经双方调解,缅甸政府恢复了以彭加声为首的第一特区政府和果敢同盟军,一直延续至今。
果敢华人现状及面临的历史抉择果敢地区自建立特区政府以来,以往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的混乱局面得到了明显缓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较前都取得了一定进步。
但同时,随着缅甸民主进程的稳步推进,果敢特区政府与缅甸政府在民族自治、缴械归建等问题上的争执亦趋激烈。
果敢华人的前途面临着又一个历史性选择。
(一)、果敢华人现状 1、传承中华文化,- 52 - 简析缅甸华人族群——果敢族的形成发展及现状民族认同感较强。
果敢华人因其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与中国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感和亲近感,绝大多数果敢华人都操汉语,行汉文,沿袭汉族贴春联、舞龙狮等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体系也多移植中国的教育体系。
此外,果敢华人出入中缅边境如同探亲访友一般,没有明显的国别意识。
果敢华人作为缅甸境内华人所占人口比例最高的族群,现已成为缅甸华人社会的一面旗帜,倍受缅甸华人华侨的关注与支持,甚至将其视为缅甸政府对华人政策的一个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风向标,是中缅关系的一个晴雨表。
2、身份模糊,政治地位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