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hypoproteinemia

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主要表现营养不良。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质及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包括血浆白蛋白、各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少量结合蛋白如糖蛋白、脂蛋白等,总量为6.5~7.8g%。若血浆总蛋白质低于6.0g%,则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血浆总蛋白质,特别是血浆白蛋白的减少。人卫版八年制内科书:血浆白蛋白〈30g/L。二院参考值34—50 g/L,总蛋白60—87 g/L。对低蛋白血症一般经及时、合理的治疗,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氮负平衡:氮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追踪氮的摄取和排泄可以反映蛋白质的利用状况。因此蛋白质的平衡用氮平衡来表示。=食物摄取—排泄(粪便,尿,汗。。。)氮平衡分三种状态:正,平衡,负。健康的成年人应该维持氮平衡。

负平衡:蛋白质摄入小于消耗。体内蛋白质减少,摄取蛋白质不足身体代谢之需,组织对蛋白质分解,对健康不利。相关生理状况:蛋白质缺乏或营养不良,禁食,疾病,或热量摄取不足,代谢性荷尔蒙分泌增加。

病因①蛋白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厌食。如严重的心、肺、肝、肾脏疾患,胃肠道淤血,脑部病变;消化道梗阻,摄食困难如食道癌、胃癌;慢性胰腺炎、胆道疾患、胃肠吻合术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②蛋白质合成障碍。各种原因的肝损害使肝脏蛋白合成能力减低,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

③长期大量蛋白质丢失。消化道溃疡、痔疮、钩虫病、月经过多、大面积创伤渗液等均可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质丢失。反复腹腔穿刺放液、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治疗时可经腹膜丢失蛋白质。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可有大量蛋白尿,蛋白质从尿中丢失。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巨肥厚性胃炎、蛋白漏出性胃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也可由消化道丢失大量蛋白质。④蛋白质分解加速。长期发热、恶性肿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蛋白质分解超过合成,而导致低蛋白血症。

临床表现除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外,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营养不良。氮负平衡使皮下脂肪和骨骼肌显著消耗,病人日益消瘦,严重者呈恶液质状态。胃肠道粘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消化酶减少,因而食欲差。疲乏、无力也是常见症状,病人不爱活动,体力下降,反应渐趋迟钝,记忆力衰退。多有轻、中度贫血,经常头晕,可有体位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浮肿的发生与血浆有效渗透压减低有关。体液的渗透压与其所含溶质的分子量成反比,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是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血浆与组织液的总渗透压相差不大,但因血浆内所含不能渗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白蛋白较多,故血浆的渗透压较高,从而使水分有从组织液进入血浆的趋势。血浆白蛋白减少时,有效渗透压减低,使组织间潴留过多的水分,而出现浮肿,浮肿严重时可出现胸水及腹水,此外,还可有性功能减退、闭经、骨质疏松、机体抵抗力差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者可有出血倾向。

诊断血浆总蛋白质<6.0g%有相应临床表现即可确诊。血浆总蛋白质,特别是血浆白蛋白的减少。人卫版八年制内科书:血浆白蛋白〈30g/L。二院参考值34—50 g/L,总蛋白60—87 g/L。

治疗首先应治疗引起蛋白质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分解亢进的原发疾病。若原发疾病无禁忌,可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使每日摄入蛋白质达60~80g,保证充足热量供应(2500千卡/日以上),并酌情使用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消化功能差者,可予流食或半流食,同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病情严重者,可输入血浆或白蛋白。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rotein-losing gastroenteropathy)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浆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而致低蛋白血症的一组疾病。正常人白蛋白池约为4.3g/kg,与白蛋白的降解平衡。正常人自肠道丢失蛋白质的量很少,但当一些胃肠道疾病使胃肠道黏膜破坏及肠黏膜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或因肠淋巴管阻塞导致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不能经循环回流到蛋白代谢池中时,蛋白质均可大量渗入肠腔而丢失。

主要是与其他原因所致的低蛋白血症相鉴别。

1.失代偿期肝硬化有肝病史,肝脏缩小、脾肿大等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异常等。这些肝硬化的特点有助于与其鉴别。

2.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有大量的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从尿中丢失,尿蛋白排出率>3.5g/d,以白蛋白为主。血浆胆固醇增高,伴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尿化验有红细胞、颗粒管型。还可有肾功能损害和高血压的表现。

3.血浆蛋白消耗过多性疾病长期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可引起消耗过多性低蛋白血症。但各有其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特点,有特异的实验室等辅助检查异常。找不到血浆蛋白从胃肠道过多丢失的证据。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主要见于胃大部分切除术、慢性胰腺炎及某些小肠吸收不良疾病。粪便中蛋白质及其不完全分解产物增多,常伴粪脂含量增高。胰外分泌功能试验和相应的小肠吸收功能试验有异常,找不到血浆蛋白从胃肠道黏膜过多丢失的证据。但要注意有些引起蛋白质吸收不良的疾病也可引起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故不排除二者可同时或先后存在的可能性。

4.先天性低白蛋白血症在儿童期就有明显的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常<10g/L,血沉很快,血清胆固醇很高,球蛋白正常或增高。有时还需与长期透析,多次大量抽胸、腹水,蛋白质摄入不足,大出血,大面积烧伤等导致低蛋白血症的情况鉴别。根据特有的病史,临床表现及找不到血浆蛋白从胃肠道丢失的依据而得到鉴别。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各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对症治疗,包括低盐饮食、利尿药等,静注人血白蛋白仅有暂时的效果。

1.病因治疗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只有彻底治愈引起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的病因,本病才有可能治愈,一旦病因明确,即应给予相应治疗。应特别指出,引起本病的一些病因需手术治疗才能治愈,如恶性肿瘤、缩窄性心包炎、巨大肥厚性胃炎等。只有在病因尚未明了,或对病因不能采取有效治疗时,才能采用对症支持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对因低蛋白血症而导致水肿或浆膜腔积液者,可适当选用利尿药,补充人血白蛋白;对伴有脂肪泻及维生素缺乏者,可补充胰酶制剂和维生素。

(1)饮食: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对于高度水肿者应给予限盐饮食;对于淋巴管阻塞性疾病患者,饮食给予低脂或中链三酰甘油(MCT)治疗,以降低肠道淋巴管的负荷。

(2)利尿药:可联合应用保钾与排钾利尿药,如螺旋内酯类和噻嗪类药物,必要时可用速尿类强利尿药,以减轻水肿和减少腹水。

(3)纠正低蛋白血症:前已述及,静注人血白蛋白仅有暂时效果,一般不主张仅靠输注人血白蛋白来纠正低蛋白血症,而宜通过病因治疗和饮食调节来提高血浆蛋白质浓度。

(4)有感染者应用抗生素:维生素缺乏者补充维生素族,有抽搐应补充钙、镁等。.手术治疗对局限性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可作病变局部切除手术。如淋巴管扩张只限于一段小肠者,可作小肠部分切除术。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本病为一组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反复感染。一般分为三大类。 1.抗体免疫缺陷。由于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减少或缺乏,引起抗体(免疫球蛋白)缺乏或减低,临床较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1)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本病为伴性隐性遗传病,由母亲遗传,男孩发病。患儿淋巴结、扁桃体往往很小或缺如,胸腺正常,生后半年起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化脓性皮肤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等。由于反复感染,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患儿血清丙种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低于200毫克/分升。 (2)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起病年龄不定,多见于青壮年期,男、女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低于300毫克/分升,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3)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婴儿开始合成有效量免疫球蛋白的时间推迟至生后16-30月龄,正常婴儿生后3月龄起可合成有效量丙种球蛋白,待患儿16-30月龄,血清免疫球蛋白达正常同龄人水平后,症状自然痊愈。患儿临床表现为生后2-3岁内反复感染,血清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4)选择性IgA缺乏症。IgA为免疫球蛋白中一个类型,IgA缺乏为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有反复呼吸道、胃肠道或泌尿道感染,部分患者可无临床表现。自身免疫病及气喘、过敏性鼻炎发生率高。血清IgA低于5毫克/分升,其他免疫球蛋白(lgG、IgM、IgE、IgD)含量正常或增高,患者一般均可存活至壮年或老年。 2.细胞免疫缺陷。以胸腺发育不全较常见。由于妊娠12周左右,第3-4对咽囊发育障碍所致。多数患儿因伴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生后常发生不易纠正的低钙抽搐。患儿多呈特殊面容,眼距宽,人中短,双耳位置低。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食道闭锁。X线检查无胸腺影。淋巴细胞总数低,胸腺(T淋巴)细胞数减低<10%。患儿有反复霉菌、病毒等各种低毒病原体的感染,接种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天花疫苗等)可以引起致命感染。输正常新鲜血、血浆或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易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患儿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常在儿童期夭亡。 3.联合免疫缺陷。细胞与抗体免疫功能均有缺陷。 (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生后6月起,反复病毒、细菌和原虫感染,胸腺、扁桃体、淋巴结小而发育不良。病情严重,常于婴儿期死亡。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均可减低。 (2)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联合免疫缺陷。感染与出血往往为主要死因。典型患者常在10岁内死亡。 (3)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联合免疫缺陷。患者2岁内即表现共济失调,如肢体协调动作差,动作不稳,眼球震颤,语言不清等;皮肤、睑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偶有过敏反应。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 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 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

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 ( NS) 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1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着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5.纤维蛋白原与血液流变学发现纤维蛋白原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血小板聚集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红细咆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因其

-低蛋白血症的护理 (2)

低蛋白血症护理 低蛋白血症是一种营养缺乏的特殊表现。由于长期的负氮平衡,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使组织间潴留过多的水分,出现全身水肿为特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南于低蛋白血症引发的全身重度水肿,皮肤张力非常高,极易发生破溃感染,加重病情,不仅病人痛苦,而且护理难度增加。 护理 2.1 基础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每天多与病人交流,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相关病情及注意事项,从而取得患方积极配合,有利于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 2.1.2 生活护理 病人卧位应安全舒适,符合病情需要。保持床单平坦、整洁、干燥、柔软,床面不得存有碎屑、残渣等,以免损伤皮肤。对出汗较多的病人,更要做好臀、背部的护理。及时更换湿、污的衣服、被褥。经常用温水擦洗受浸渍部位,洗净后抹干,局部扑滑石粉,以保持皮肤光滑、干燥。指导病人穿宽松舒适的全棉内衣,以薄为宜,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每日定时叩背,鼓励病人自主咳嗽,及时排痰,避免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严重全身水肿的病人,首先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其热量与蛋白质的消耗,当水肿有所缓解后,则宜鼓励病人适当地进行活动。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5 min~30 min。 2.1.3 皮肤护理 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收治此类病人均在第一时间使用气垫床,无一例压疮发生。预防

压疮关键在于精心的护理,要求必须加强责任心,经常鼓励或协助病人翻身,必要时1 h~2 h更换体位1次,同时按摩受压部位。应尽量使用软枕垫支撑起骨骼突出部及易受压部位。经常检查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如发现局部皮肤红润或淤血,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再受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行定期按摩、红外线照射受损局部、外涂碘伏原液每天3次,待干后再外涂美宝湿润烧伤膏。湿润烧伤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生肌止痛作用,且对已经出现红肿、疼痛、裂开的皮肤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湿润烧伤膏很容易清洗干净,不需用力擦洗,不会加重对局部皮肤的机械损伤,能阻止压疮的发展。协助病人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要保护好病人皮肤的完整性,及时修剪病人及家属的指甲,严防抓伤、抓破皮肤等不良事件发生。尽量避免使用热水袋,如必须使用热水袋,水温应<50℃,并有护套相隔,热水袋不得与皮肤直接接触,严防擦伤和烫伤。对手术后的病人,应加强切口换药,选用相对广谱的抗生素治疗,切口愈合欠佳时,可用微波照射治疗。 2.1.4 大小便护理 病人排便时给予便盆,保持便盆清洁、干燥,避免刺激损伤皮肤,要求控制时间,每次使用应小于8 min,且动作应轻柔,以免压伤、擦伤皮肤。便后应注意会阴部清洁,可用温水清洁会阴,消除异味。对于会阴部水肿的病人,每日用50℃~52℃温开水清洗2次,肿胀严重者可局部湿热敷50%硫酸镁,可使血管扩张,纠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促进水分吸收,由于微循环的改善,增加了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从而达到抗感染、止痛、消肿的目的。要求温度控制为4O℃~48℃,持续湿敷,纱布随干随换,每日2次,每次15 min-30min ,能有效减轻水肿,缓解病人的不适。 2.1.5 各种导管的护理 若病人身上有吸氧管、胃管、导尿管,将会导致病人床上活动受限,潜在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必须定时查看、定时冲洗、定时更换。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1.6 用药护理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由于B细胞早期发育障碍所致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缺乏和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X连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系Bruton 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由HIGM、CD79a、BLNK等基因突变所致。 【诊断要点】 1. 生后4-12月起病的反复感染,生长发育及营养落后 临床表现为反复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肺炎、脓皮病、关节炎等。慢性下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病,是影响远期预后的关键。对某些肠道病毒的易感性明显增高。反复感染常致生长发育延迟。 2. 扁桃体和腺样体很小或缺如,浅表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能触及 3. 阳性家族史 4.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外周血中IgG、IgM、IgA和IgE水平均较同龄健康儿童显著降低或测不出。总Ig 一般不超过250mg/dl。 5. 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2%

6. 确诊需靠基因诊断。 【治疗】 控制感染:经验选用抗感染药物时应有针对性,及时采用病原学和药敏结果指导进一步抗感染治疗。 IVIG替代治疗:300-800mg/kg输注,每3-4周一次,保证血清IgG水平高于5g/L。IVIG替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关节炎治疗:关节炎多随IVIG替代治疗好转,如无明显改善,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一般不需缓解病情抗风湿病药物如甲氨蝶呤等。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有无反复感染及慢性感染:包括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关节炎等。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是否规范、有效: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临床情况。 慢性肺病:定期观察肺部组织结构是否正常,肺功能情况。 关节炎:负重关节及小关节有无肿胀、活动障碍。 恶性肿瘤:长程发热、骨痛、面色苍白等。 【预防】 具有XLA家族史患儿应及早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避免患儿出生。

人纤维蛋白原

人纤维蛋白原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人纤维蛋白原 英文名称:Human Fibrinogen 【成份】 主要组成成分:人纤维蛋白原。 【适应症】 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乏症。 2.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严重肝脏损伤;肝硬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后大出血和因大手术、外伤或内出血等引起的纤维蛋白原缺乏而造成的凝血障碍。 【用法用量】 用法:使用前先将本品及灭菌注射用水预温至30~37℃,然后按瓶签标示量注入预温的灭菌注射用水,置30~37℃水浴中,轻轻摇动使制品全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以免蛋白变性)。用带有滤网装置的输液器进行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一般以每分钟60滴左右为宜。用量:应根据病情及临床检验结果决定,一般首次给1~2g,如需要可遵照医嘱继续给药。 【不良反应】 一般无不良反应,仅少数过敏体质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严重反应者应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禁忌】 在严格控制适应症的情况下,无已知禁忌症。 【注意事项】 1本品专供静脉输注。2本品溶解后为澄清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少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为此用于输注的输血器应带有滤网装置,但如发现有大量或大块不溶物时,不可使用。

3在寒冷季节溶解本品或制品刚从冷处取出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先使制品和溶解液的温度升高到30~37℃,然后进行溶解。温度过低往往会造成溶解困难并导致蛋白变性。4本品一旦溶解应尽快使用。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 尚无研究资料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慎用,只有经过利弊权衡后认为患者确有必要使用时方可使用,并在医师指导和严密观察下使用。 老人注意事项: 尚无研究资料 【药物相互作用】 不可与其他药物同时合用。 【药理作用】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经凝血酶酶解变成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XIII)作用下,形成坚实纤维蛋白,发挥有效的止血作用。 【贮藏】 应严格保存于10℃以下避光干燥处。效期:在瓶签标明的有效期内使用。 【有效期】 24个月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S2*******

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

1.什么是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 2..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的生理作用 3.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的提取工艺 4.白蛋白国内外市场分析 5.白蛋白国内外研究和发展趋势 1. 白蛋白(又称清蛋白)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天,是血浆 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 2. 3.白蛋白的生理作用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血浆 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是使静脉端组织间液重 返回血管内的主要动力。当血浆白蛋白因病理条件引起下降时,血浆的胶体渗透 压也随之下降,可导致血液中的水份过多进入组织液而出现水肿。 (2)血浆白蛋白的运输功能 血浆白蛋白能与体内许多难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离子可逆地结合形成易溶 性的复合物,成为这些物质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形式。由此可见白蛋白属于非专 一性的运输蛋白,在生理上具有重要性,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4.救命药白蛋白告急! 目前,白蛋白的唯一来源是人类血浆,由于血液资源有限,加上艾滋病、肝炎等血液传染病的威胁,白蛋白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近几年我国各大主要城市、医院相继出现了白蛋白告急的情况,迫使国家出台了多种限制性措施,同时也导致了救命药白蛋白进入走私和黑市高价交易等畸形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血液资源的进一步紧张,白蛋白的紧缺状况将日益严峻。 5.白蛋白:目前白蛋白的价格已经纳入国家法定定价,它有国家发改委来进行制定最高的零 售价格。如国内生产的20G(冻干粉)/瓶人血白蛋白,统一最高零售价格为609 元,白蛋白价格国内生产的10g:50ml/瓶人血白蛋白,统一最高零售价格为360元。 6.人血丙种球蛋白:别名:普通丙种球蛋白、人血丙球、免疫血清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7.人血球蛋白的生理作用:本品为专供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以低温乙醇法从健康 人鲜血浆分离制备的制品,可增加机体免疫力,有补充抗体和免 疫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多种细菌、病毒的抵抗能力,主要 用于预防麻疹、传染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水痘等,也可用于其 他细菌性、病毒性感染 8.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丙种球蛋白中抗体含量随来源人群的免疫状态、身体素质、生活水平、饮食习惯、居住环境、遗传因素的不同而异,其适应证也是有限的,仅对下述疾病的防治有效。1. 预防麻疹自前麻疹疫苗广泛应用以来已很少用丙种球蛋白。 2. 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在接触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后7~14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保护时间4~8周,对已发病者无效,也不能预防乙型肝炎。 3. 预防脊髓灰质炎由于活疫苗糖丸的普遍应用,已基本不用丙种球蛋白。但对未接受

可治性罕见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可治性罕见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一、疾病概述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I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是最早为人们所认识的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早在1952年由Bruton首次发现[1],属于抗体缺陷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反复细菌感染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成熟B细胞缺失或数量减少,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明显降低[2]。 XLA病因为编码Bruton酪氨酸蛋白激酶(BTK)基因突变,导致B细胞分化成熟障碍,无法由前B细胞分化为未成熟B细胞,导致外周血成熟B细胞缺失或数量减少,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同种型水平明显降低[1]。 XLA是抗体缺陷中最常见的类型,根据国外统计的数据,其在活产婴中的发病率为1/200 000,而在活产男婴中的发病率为1/000 000[4]。国内尚无XLA发病率的报道,最近,本中心报道了174例XLA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是目前国内最大样本的研究。 二、临床特征 由于受到母体免疫系统保护,XLA 一般要在出生后半年至2岁开始发病,早期临床表觋不典型,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感染症状。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较重、治疗可好转、但较易反复或造成脏器功能损害[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中耳炎、鼻旁窦炎、败血症、脑膜脑炎、皮肤感染等。感染谱以细菌为主,常见病原体为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假单胞菌属[6]。由于BTK在T细胞上没有表达,因此不影响细胞免疫,即对病毒的感染过程反应正常,但肠道病毒除外[7],因BTK基因突变导致的胃肠道病毒感染、脑炎、脑膜炎及疫苗相关性脊髓灰质炎等均有报道[8]。另有报道,XLA患儿对支原体、贾第鞭毛虫的易感性升高,亦可并发真菌、卡氏肺囊虫感染,但较少见[9,10]。 另外,XLA患儿容易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炎常见)、生长激素缺乏症及甲状腺激素紊乱(见表1)。 三、诊断 1.病史及临床表现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 【概述】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由于B细胞早期发育障碍所致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缺乏和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X连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系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由HIGM、CD79a、BLNK等基因突变所致。 【诊断要点】 1. 生后4-12月起病的反复感染,生长发育及营养落后 临床表现为反复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肺炎、脓皮病、关节炎等。慢性下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病,是影响远期预后的关键。对某些肠道病毒的易感性明显增高。反复感染常致生长发育延迟。 2. 扁桃体和腺样体很小或缺如,浅表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能触及 3. 阳性家族史 4.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外周血中IgG、

IgM、IgA和IgE水平均较同龄健康儿童显著降低或测不出。总Ig一般不超过250mg/dl。 5. 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2% 6. 确诊需靠基因诊断。 【治疗】 控制感染:经验选用抗感染药物时应有针对性,及时采用病原学和药敏结果指导进一步抗感染治疗。 IVIG替代治疗:300-800mg/kg输注,每3-4周一次,保证血清IgG水平高于5g/L。IVIG替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关节炎治疗:关节炎多随IVIG替代治疗好转,如无明显改善,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一般不需缓解病情抗风湿病药物如甲氨蝶呤等。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有无反复感染及慢性感染:包括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关节炎等。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是否规范、有效: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临床情况。 慢性肺病:定期观察肺部组织结构是否正常,肺功能情况。 关节炎:负重关节及小关节有无肿胀、活动障碍。 恶性肿瘤:长程发热、骨痛、面色苍白等。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很高的外显率,绝大多数患者是杂合子,但是,文献中也有少量纯合子和复合杂合子报道。本病多数呈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病因是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反应的3个环节:①纤维蛋白肽A或B释放异常;②纤维蛋 白原单体聚化异常;③纤维蛋白原单体交联缺陷。 1流行病学 第一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于1965年首次报道,截至目前共发现约200个患有该疾病的家系。本病女性多见。 2发病机制 纤维蛋白原分子的功能异常涉及纤维蛋白形成和稳定的所有重要步骤。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多肽首先需要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裂解,释放出纤维蛋白多肽A和纤维蛋白多肽B,产生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再进行多聚化。因子Ⅻa可以稳定多聚化的纤维蛋白。异常纤维蛋白血症的患者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向不可溶性纤维蛋白转化的过程发生障碍。 最为常见的缺乏是纤维蛋白多聚化的缺乏。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以由于纤维蛋白原多肽裂解的缺乏引起。有些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所产生的纤维蛋白不能被纤溶过程所溶解,这部分患者具有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倾向。因此,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既可能发生出血,也可能发生血栓,或者无临床表现,异常的血凝块形成可以导致出血而纤维蛋白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抵抗或 者血小板聚集调控的异常则可导致血栓的发生。 许多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可能同时有伤口愈合不良的表现。杂合型的异常纤维蛋白血症的患者一般含有50%的正常纤维蛋白原,足以满足机体凝血的需要,但是异常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影响正常的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因此,在多数患者的出血倾向要比估计的严重。当纤维蛋白原的异常导致纤维蛋白原分泌减少或是清除加速,则形成所谓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目前共有23例相关病例报道。 3临床表现 约40%的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是无症状的45%~50%的病例表现为出血病,而剩余的10%~15%的患者表现为血栓性疾病(静脉或动脉)或者同时具有出血和血 栓形成的倾向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出血非常轻微,多表现为软组织出血、易发生淤斑和经血过多等。虽然手术中或术后出血也有报道但是,多数情况下都不致有生命危险。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异常纤维蛋白血症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血栓形成,很少产生致命的影响。其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表现包括自发性流产、伤口愈合不良等。

2020年低蛋白血症的护理(课件)

2020年低蛋白血症的护理(课 件) 低蛋白血症护理 低蛋白血症是一种营养缺乏的特殊表现.由于长期的负氮平衡,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使组织间潴留过多的水分,出现全身水肿为特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南于低蛋白血症引发的全身重度水肿,皮肤张力非常高,极易发生破溃感染,加重病情,不仅病人痛苦,而且护理难度增加。 护理 2.1 基础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每天多与病人交流,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相关病情及注意事项,从而取得患方积极配合,有利于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 2.1。2生活护理 病人卧位应安全舒适,符合病情需要。保持床单平坦、整洁、干燥、柔软,床面不得存有碎屑、残渣等,以免损伤皮肤.对出汗较多的病人,更要做好臀、背部的护理。及时更换湿、污的衣服、被褥。经常用温水擦洗受浸渍部位,洗净后抹干,局部扑滑石粉,以保持皮肤光滑、干燥.指导

病人穿宽松舒适的全棉内衣,以薄为宜,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每日定时叩背,鼓励病人自主咳嗽,及时排痰,避免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严重全身水肿的病人,首先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其热量与蛋白质的消耗,当水肿有所缓解后,则宜鼓励病人适当地进行活动。......感谢聆听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5min~30min。 2。1。3 皮肤护理 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收治此类病人均在第一时间使用气垫床,无一例压疮发生。预防压疮关键在于精心的护理,要求必须加强责任心,经常鼓励或协助病人翻身,必要时1h~2 h更换体位1次,同时按摩受压部位。应尽量使用软枕垫支撑起骨骼突出部及易受压部位。经常检查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如发现局部皮肤红润或淤血,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再受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行定期按摩、红外线照射受损局部、外涂碘伏原液每天3次,待干后再外涂美宝湿润烧伤膏。湿润烧伤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生肌止痛作用,且对已经出现红肿、疼痛、裂开的皮肤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湿润烧伤膏很容易清洗干净,不需用力擦洗,不会加重对局部皮肤的机械损伤,能阻止压疮的发展。协助病人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要保护好病人皮肤的完整性,及时修剪病人及家属的指甲,严防抓伤、抓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偶有过敏反应。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 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

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 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正常血浆浓度为1.5~3.5g/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 NS) 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1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 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低蛋白血症的护理知识分享

低蛋白血症的护理

低蛋白血症护理 低蛋白血症是一种营养缺乏的特殊表现。由于长期的负氮平衡,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使组织间潴留过多的水分,出现全身水肿为特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南于低蛋白血症引发的全身重度水肿,皮肤张力非常高,极易发生破溃感染,加重病情,不仅病人痛苦,而且护理难度增加。 护理 2.1 基础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每天多与病人交流,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相关病情及注意事项,从而取得患方积极配合,有利于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 2.1.2 生活护理 病人卧位应安全舒适,符合病情需要。保持床单平坦、整洁、干燥、柔软,床面不得存有碎屑、残渣等,以免损伤皮肤。对出汗较多的病人,更要做好臀、背部的护理。及时更换湿、污的衣服、被褥。经常用温水擦洗受浸渍部位,洗净后抹干,局部扑滑石粉,以保持皮肤光滑、干燥。指导病人穿宽松舒适的全棉内衣,以薄为宜,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每日定时叩背,鼓励病人自主咳嗽,及时排痰,避免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严重全身水肿的病人,首先

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其热量与蛋白质的消耗,当水肿有所缓解后,则宜鼓励病人适当地进行活动。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5 min~30 min。 2.1.3 皮肤护理 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收治此类病人均在第一时间使用气垫床,无一例压疮发生。预防压疮关键在于精心的护理,要求必须加强责任心,经常鼓励或协助病人翻身,必要时1 h~2 h更换体位1次,同时按摩受压部位。应尽量使用软枕垫支撑起骨骼突出部及易受压部位。经常检查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如发现局部皮肤红润或淤血,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再受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行定期按摩、红外线照射受损局部、外涂碘伏原液每天3次,待干后再外涂美宝湿润烧伤膏。湿润烧伤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生肌止痛作用,且对已经出现红肿、疼痛、裂开的皮肤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湿润烧伤膏很容易清洗干净,不需用力擦洗,不会加重对局部皮肤的机械损伤,能阻止压疮的发展。协助病人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要保护好病人皮肤的完整性,及时修剪病人及家属的指甲,严防抓伤、抓破皮肤等不良事件发生。尽量避免使用热水袋,如必须使用热水袋,水温应<50℃,并有护套相隔,热水袋不得与皮肤直接接触,严防擦伤和烫伤。对手术后的病人,应加强切口换药,选用相对广谱的抗生素治疗,切口愈合欠佳时,可用微波照射治疗。 2.1.4 大小便护理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方法操作规程 一.【产品名称】 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试剂盒(凝固法) 二.【预期用途】 用于体外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用于辅助诊断。 三.【临床意义】 FIB含量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FIB含量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四.【检验原理】 采用Clauss凝固法原理,高浓度凝血酶存在时,待测稀释血浆的凝固时间与其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成反比关系。 五.【主要组成成分】 1.FIB凝血酶:5瓶/6瓶(内含凝血酶、缓冲液、高岭土、稳定剂、防腐剂) 2. FIB定值血浆:1瓶,定值见瓶标 FIB定值血浆经HBsAg、HIV抗体、HCV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仍需如病人样本一样小心处理。 3.FIB缓冲液:2瓶(内含缓冲液、防腐剂) 4.说明书:1份 注:不同批号试剂盒中各组份不可互换。 六.【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未开启试剂于+2℃~+8℃保存可稳定至标签所示失效日期。FIB凝血酶试剂复溶后于+2℃~+8℃可保存7天;4小时内-20℃冻存,可稳定20天,使用时37℃迅速解冻,勿反复冻融。FIB定值血浆复溶后于+2℃~+8℃可保存8小时。 七.【适用仪器】血凝分析仪。 八.【样本要求】 1. 静脉采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ol/L枸橼酸酸钠抗凝液(1份抗凝液+9份全血)的塑料管或 硅化玻璃管中,轻轻颠倒混匀,3000rpm(或2500g)离心15分钟,收集上层液(血浆,黄色)。 2.不宜使用EDTA●Na2、肝素、草酸盐作为抗凝剂。 3.红细胞比容超过55%或小于20%时,应调整抗凝剂用量。抗凝剂体积(ml)=0.00185x血液体积(ml) x(100 - 比容)。 4.样本采集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 5.样本保存时间如下:+2℃~+8℃保存,不宜超过8小时。 九.【检验方法】 1. 试剂重建与保存 每瓶FIB凝血酶加入瓶标标示体积的蒸馏水,轻摇溶解。 每瓶FIB定值血浆加入1.0ml蒸馏水,静置3分钟,轻摇复溶。 2. 半自动血凝仪、手工测定 (1)标准曲线制备 将复溶后的定值血浆用缓冲液分别作1:5(100ul血浆+400ul缓冲液)、1:10、1:15、1:20、 1:30稀释(有些型号的仪器血浆1:30稀释时可能测不出来,这时只需做1:5、1:10、1:15、1:20 四个点)。取不同稀释度定值血浆各200ul,37℃预温3分钟,然后分别加入凝血酶溶液100ul, 测定凝固时间(s)。

什么是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什么是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血清蛋白以盐析法可以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正常成人球蛋白估量为20~30g/L,超过35g/L称为高球蛋白血症。血清球蛋白浓度的升高主要取决于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而α1、α2和β球蛋白一般变化幅度较小,不引起明显的高球蛋白血症。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病因概要: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病因主要为: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离不开B细胞的生长、发育、活化与增殖。某些可以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的免疫活性细胞增殖或分泌细胞因子亦可促使B细胞功能增强。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详细解析: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离不开B细胞的生长、发育、活化与增殖。成熟的B细胞离开骨髓到达外周淋巴器官,接受适当的抗原刺激和T细胞提供的活化信号,并在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B细胞活化成为母细胞,大量分裂增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每个子代细胞均可在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具有多种不同可变区的免疫球蛋白,即为多克隆免疫球蛋白产生的基础。此后B细胞发育成能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若因CD40L基因缺陷或其他原因造成类型转换障碍,则出现单纯高lgM血症,伴有其他类型免疫球蛋白减少甚至缺乏。肝脏疾病时由于损伤的干细胞不能清除从肠道来的抗原,或由于门体分流而抗原直接进入体循环,大量不同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故可有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病理状态下机体的自身成分以及恶性肿瘤的组分均可刺激B细胞活化,进而合成免疫球蛋白。同时,某些可以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的免疫活性细胞增殖或分泌细胞因子亦可促使B 细胞功能增强,可以解释部分非B细胞来源的淋巴增殖性疾病如Castleman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等疾病时的高球蛋白血症。 寡克隆丙种球蛋白来自于限制性激活的B细胞克隆,引起B细胞寡克隆增生的原因可能与抗原的本质、免疫系统的反应性缺失或接触抗原的组织缺少免疫活性细胞等有关。寡克隆雨种球蛋白可能属于一种或多种免疫球蛋白类型,在本质上仍属于多克隆起源,其轻链具有κ和λ两种,而不是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那样仅具有单一的轻链型。但是,多克隆和寡克隆的B细胞在病因持续存在的条件下,可发生克隆演化,某一单克隆的B细胞获得生长优势,最终可能进展为相应的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上熟知的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发生淋巴瘤的机会为正常人群的40~100倍。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由结构、功能完全相同的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组成,来源于同一株B细胞或浆细胞。这是由于B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分化停滞于某一阶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

第三节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血液学和免疫学手段。其中免疫学检测尤为重要。一般,免疫球蛋白的多数分析测定技术都可用于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当临床上考虑为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或其它浆细胞恶变疾病时,首先应该做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如果发现有异常球蛋白区带,继而进行免疫球蛋白测定与免疫电泳,作进一步定量分析和免疫球蛋白分类鉴定。注意作追踪观察,以助病情、疗效的了解和预后的推断。良性或继发患者往往是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进行血清蛋白区带电泳而发现的。当疑为冷球蛋白血症或轻链病时,均应进行冷球蛋白测定或本周蛋白测定加以证实。 一、血清蛋白区带电泳 蛋白质区带电泳是血清蛋白的经典分析方法,血清(或尿液)标本中不同性质的蛋白质可明显分开形成不同的区带,通过正常的电流图谱进行比较分析,很容易发现患者电泳图谱不一狭窄而浓缩的集中带,即M区带(图26-1),这是由于M蛋白的化学结构高度均一,因而其电泳迁移率十分一致。如果将这些区带电泳图谱扫描,还可计算出异常蛋白的含量和百分比。这种M区带较多见于γ或β区,偶亦可见于α区。M区带的电泳位置可大致反应出免疫球蛋白的类型,IgG型多位于α区至γ慢区,IgA型多位于γ1与β区,IgM型多位于β2或γ区,IgD型多位于β或γ区。但是区带电泳不能完全确定免疫球蛋白的类型,最终确定还需用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出现假的狭区带,易与M蛋白混淆,应注意区别。例如溶血标本中血红蛋白形成的β位区带,陈旧血清中聚合IgG形成的近原位窄区带,以及由类风湿因子形成的位于γ区中间的细区带都易于M区带相混淆,遇到这些可疑情况时,应进一步做免疫电泳等分析加以区别。 非分泌型骨髓瘤患者血清蛋白区带电泳中不能检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的M区带,往往呈现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特征,临床上却存在浆细胞骨髓瘤的表现。为明确诊断需对患者骨髓中恶性浆细胞进行表面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或提取其恶性浆细胞,经溶解后再行免疫球蛋白分析。轻链病有时血清中也检测不出M蛋白,这就需要进行尿中本周蛋白的检测。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临床上更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其病因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明显不同,是受一些抗原刺激引起多株细胞过度免疫应答的结果。因此,血清蛋白电泳图谱是在γ区域呈现着色深浓、宽阔而不匀的区带,易与M蛋白相区别。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中免疫球蛋白的升高谱型大多无特异性,一般以IgG升高为多,可伴IgA或IgM 升高,也可IgA或IgM单独升高。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则表现为γ区的缺失。结缔组织中多克隆丙种球蛋白增高有随疾病严重程度而升高的趋势,而肝病中的增高程度也可用来估计肝损伤的程度。 二、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较常用的方法有单向扩散法与免疫浊度法,前者较为简便,后者更为准确迅速。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常呈现某一类丙种球蛋白的显著增高,大多在30mg/ml以上;而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包括与M蛋白同类的丙种球蛋白的含量则显著降低。在良性丙种球蛋白病的血清标本中,M蛋白的升高幅度一般不象恶性丙种球蛋白病那么高,多在20mg/ml以下;M蛋白以外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一般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如在单向扩散试验中出现双圈状沉淀环,则标本中可能存在某种免疫球蛋白片段的M蛋白。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的血清中常有多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升高,每类上升的幅度不太大,但总的丙种球蛋白水平增主比较明显。 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检测,有时会由于不同实验室所用抗血清特异性的差异,而造成M蛋白定量结果的不同,特别在使用某一株M蛋白制备的抗血清检测其他患者的M蛋白时。如能配合作用区带电泳光密度扫描,常可纠正这种误差。

低白蛋白血症

低白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主要表现营养不良。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质及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包括血浆白蛋白、各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少量结合蛋白如糖蛋白、脂蛋白等,总量为6.5~7.8g%。若血浆总蛋白质低于6.0g%,则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对低蛋白血症一般经及时、合理的治疗,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除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外,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营养不良。氮负平衡使皮下脂肪和骨骼肌显著消耗,病人日益消瘦,严重者呈恶液质状态。胃肠道粘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消化酶减少,因而食欲差。疲乏、无力也是常见症状,病人不爱活动,体力下降,反应渐趋迟钝,记忆力衰退。多有轻、中度贫血,经常头晕,可有体位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浮肿的发生与血浆有效渗透压减低有关。体液的渗透压与其所含溶质的分子量成反比,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是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血浆与组织液的总渗透压相差不大,但因血浆内所含不能渗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白蛋白较多,故血浆的渗透压较高,从而使水分有从组织液进入血浆的趋势。血浆白蛋白减少时,有效渗透压减低,使组织间潴留过多的水分,而出现浮肿,浮肿严重时可出现胸水及腹水,此外,还可有性功能减退、闭经、骨质疏松、机体抵抗力差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者可有出血倾向。 低蛋白血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常见的原因有:1、营养不良; 2、异常丢失,比如肾病,烧伤; 3、某些严重,危及的疾病比如严重创伤,严重感染,蛋白都从血管跑到组织里了; 4、肝功能异常等。 低蛋白血症应该如何诊断? 主要表现营养不良。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质及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包括血浆白蛋白、各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少量结合蛋白如糖蛋白、脂蛋白等,总量为 6.5~7.8g%。若血浆总蛋白质低于6.0g%,则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低蛋白血症需要做如下鉴别。 ①蛋白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厌食,如严重的心、肺、肝、肾脏疾患,胃肠道淤血,脑部病变;消化道梗阻,摄食困难如食道癌、胃癌;慢性胰腺炎、胆道疾患、胃肠吻合术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②蛋白质合成障碍。各种原因的肝损害使肝脏蛋白合成能力减低,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 ③长期大量蛋白质丢失。消化道溃疡、痔疮、钩虫病、月经过多、大面积创伤渗液等均可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质丢失。反复腹腔穿刺放液、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治疗时可经腹膜丢失蛋白质。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可有大量蛋白尿,蛋白质从尿中丢失。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巨肥厚性胃炎、蛋白漏出性胃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也可由消化道丢失大量蛋白质。 ④蛋白质分解加速。长期发热、恶性肿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蛋白质分解超过合成,而导致低蛋白血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