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减毒增效略谈
百药之长——附子

百药之长——附子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朝的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
但附子大热,药性峻烈,而且有大毒,应用起来不无顾忌,运用得当,回阳救逆,起死回生,一剂起效。
用之不当,可造成急性中毒,休克,甚至死亡,经过阅读各家火神派对经方临床中对附子用药的体会,本文拟对附子的应用作一探讨。
一、应用指征:张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
其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强调了脉、神两点,此为附子应用纲领,后世演绎出的一切用药指征概未离此。
此外,仲景还强调了"小便色白"亦是少阴病特点,《伤寒论》:"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吴又可释曰:"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南京中医学院黄煌先生长期研究《伤寒论》,总结出"附子证"和"附子脉",颇感切当:1.精神萎靡,嗜卧欲寐。
2.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
3.附子脉--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细弱(脉细如丝,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
笔者以"微"(脉微细) 、"萎"(精神萎靡)、"畏"(畏寒)三字概括之。
当代伤寒名家陈慎吾(1897一1972)先生认为,肾阳虚以尺脉微为鉴定要点。
临床实际并非如此简单,绝非都是单纯的"阴象""阴色",而可能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真假难辨。
这就需要鉴别真假寒热,阴证阳证,此乃应用附子的看门功夫,"火神派首领"郑钦安所谓"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一语道尽其义。
毒性较大的乌头、附子到底该怎么用(二)

毒性较大的乌头、附子到底该怎么用(二)乌头味苦辛,性大热,止痛作用强于附子,长于起沉寒痼冷。
附子除寒蠲痹止痛作用虽不如乌头强,但它毒性比川乌、草乌小,又比其他任何药物的作用都好。
乌头、附子是中医临床的要药、峻药、猛药之一,然其有大毒,临床中毒屡见不鲜。
为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乌头,金实教授将使用附子、乌头的经验归结为:确认病证、掌握用量、注意炮制、配伍组合、观察应对五点。
配伍组合,功在减毒增效恰当的配伍可以减低乌附毒性,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有附子配伍以减毒的论述:“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
同时,古人也认识到附子配伍应用不当也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附子:“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
忌豆豉、稷米”。
乌附与麻黄、吴茱萸、威灵仙、蟾酥等配伍时应小心谨慎。
金实教授临床常用配伍药对如下:1.附子配乌头二药均性温有大毒,辛散温通,能搜风除湿,逐寒开痹,破积散结,合用则散寒祛湿功倍,除痹止痛效佳,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剧痛者。
2.乌附配肉桂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用于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肢体厥逆等症。
3.乌附配桂枝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祛风寒,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络止痛功效益增,用于阳虚外感风寒湿邪,四肢疼痛等症。
4.乌附配干姜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相须为用,干姜能增强乌附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作用,且能解乌附之毒,用于阴盛阳虚之寒痹,四肢厥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
5.乌附配细辛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凝,温通肾气,开通诸窍。
二药合用,温通宣散,彻表入膀胱经,彻里入肾经,相得益彰,共奏温阳散寒凝,蠲痰饮,暖胞宫之功,二药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乌附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乌附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为止痛要对,用于阳虚外感,形寒肢冷,头身疼痛,骨节疼痛难忍,屈伸不利之证。
郁峰:如何将有毒的「附子」变成一味救命的良药?

郁峰:如何将有毒的「附子」变成一味救命的良药?本文为郁峰医师在君和学堂「青年中医成长营·春季」第五期讲座《附子临床应用的几点见解》内容节录(第一部分)。
本期我们要讲的主题是附子。
主要分为五大内容,附子的性味、功用、毒性,配伍以及运用,以及中毒后如何来救治。
01附子的性味和功用在座年轻医生有多少是用过附子的,自己吃过或者给别人吃过的?事实上,附子在很多地方是可以当食物来吃的,比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从口感来说,我感觉它跟土豆片差不多。
先来认识一下,这是一个乌头,这一颗整个大的是个乌头。
上面小的一颗一颗的就是附子。
附子附子,简单来讲就是附着在乌头上面的乌头儿子。
我们的中药学教材上讲,附子味苦、辛、大热、有大毒,能回阳救逆。
我是亲自尝过附子的,各种附子,包括生附子、炮附子,黑附片、白附片等等。
当然吃是要注意的,不能随便吃。
尤其生附子是不能直接吃的,会死人的。
你如果真想尝附子,怎么尝?像我尝生附子,只能是像米粒大小的一点点,放进嘴里尝一尝,尝过以后赶快要吐掉。
虽然书上讲它是苦、辛,我个人感觉刚入嘴的时候它是微微有点甘甜,很快就变成一种苦味,紧跟着就开始辛、麻,嘴里整个麻了,话都讲不出来。
所以不要轻易尝试生附子,要尝的话得做好解毒的准备。
我们临床上已经很难见到生附子了,大多数药房和医院里,能看到的附子多是黑顺片、白顺片这些,一般黑顺片更多。
它的药性非常刚雄,可以温五脏之阳,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阳它都能温补。
我们四川有一位著名的中医叫何绍奇,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介绍他小时候见到当地人们是怎样吃附子的。
在云贵川一带有一个风俗,到了冬至那一天,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就会吃附子炖狗肉。
在那个年代,这在有钱人家是一个大补。
因为那片地带潮湿又阴冷,在冬至这一天,需要吃附子炖狗肉来补阳气。
也没听说他们那里有谁中毒,而且他们每年都吃,蓄积起来也没事,所以附子的毒是不蓄积的,不用担心这点。
清代的医家黄宫绣在《本草求真》里面就讲到,“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
附子的毒性及临床应用浅析

---------------------------------------------------------------最新资料推荐------------------------------------------------------附子的毒性及临床应用浅析附子的毒性及临床应用浅析作者:骆梅娟,周至安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部,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从附子的毒性机制和附子的炮制、配伍、煎煮法,以及中毒解救等方面综述了附子的毒性及其应用方法。
指出附子应用时要选择合适的炮制、配伍及煎煮法以减轻其毒性反应,并严格依据中医的辨证进行。
附子的炮制减毒可采用煨制法、加压加热法、微波法、浓缩干燥制粒法等。
附子亦可通过与甘草和干姜配伍来减轻其毒性反应。
关于附子大剂量的临床应用时的减毒,是采用久煎合理或是应用现代的加工提取方法科学,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关键词】附子/毒性;炮制;中药配伍;综述,指导性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
味辛甘,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效。
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由于附子有毒性,临床不乏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
1 / 11如何避免附子的毒性反应,是附子临床应用时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附子的毒性反应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乌头类生物碱,它们既是附子的药效成分,也是主要的毒性成分-。
乌头类生物碱尤其是双酯二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的毒性大(口服双酯类生物碱 3~即可致人死亡。
附子的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
中毒机制是附子生物碱刺激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首先兴奋感觉神经末梢、横纹肌和心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发生对上述各部分的抑制与麻痹作用。
附子中毒临床症状多为口舌及肢体麻木,胸闷,呼吸困难,咽喉、食管、胃均有烧灼感,烦躁不安,心慌,心悸,呆滞,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体征主要表现为流涎,脉搏减慢,如同大醉,皮肤苍白,瞳孔略大,对光反射迟钝,膝反射迟钝,呼吸急促,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肢体湿冷,眼睑颤动,心律不齐,有期前收缩。
火神派主药---附子

火神派主药---附子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光绪时复有罗定昌者,其治热病发热谵语,舌生芒刺,烦躁不便,而脉尺寸俱无,即用承气(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加附子。
说非用附子治病,而是借其热直达少阴耳。
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
吴佩衡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1884-1951)用附子救孩子最多,大多投寒凉太过,气阳微弱,凡遇重证,很愿一力承揽。
当时沪上几无不知“祝附子”者。
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说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
中药药理学,附子毒效产生的原因 ppt课件

的自律性,而导致心律失常,引起心室纤维颤抖。中毒初期心率减慢,随即由于高度刺激, 可突然心率加快, 心收缩力加强,很快出现心律紊乱,心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终那么心跳停
止。
如何减毒增效Leabharlann • 配伍减毒• 以甘缓毒
• 甘味药具有缓急、缓和的作用,可调和药 性,缓急解毒。附子燥热峻猛毒烈,配伍 甘润之品如甘草、蜂蜜等,可收和药缓急 制毒之效
• 附子中毒多因内服剂量过大、炮制方法不 当、煎煮时间过短、内服生品药酒、配伍 不当以及患者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原因 所致。此外, 室温也影响附子毒性的大小。
•
。乌头碱对心脏的作用, 局部是由于迷走神经的影响,更主要的是直接对心肌的影响,它可使心肌细胞Na +通道开放, 加速Na +内流, 促使细胞膜去极化,提高自律组织性反响细胞
The end ! Bye!
• 以收约散
• 附子走而不守,行而不止,过于燥烈发散 即其“毒性〞,配伍“止〞、“收〞之品, 相畏相制,可减其辛烈之偏及毒性。如张 仲景用附子回阳、散寒、镇痛,大都与干 姜配伍。
• 以寒制热
• 附子辛热燥烈.易伤阴动液,配以寒凉降 泄之品,寒凉以制燥烈之偏,降泄以导热 毒外出,可迭减毒之效。如?伤寒论?大黄 附子汤、附子泻心汤及?千金方?温脾汤之 配大黄,?伤寒论?附子离心汤、黄土汤之 配黄芩等。
附子毒效产生的原因
• 附子
• 为毛茛科植物乌(AconitumcarmichacliDebx. ) 的子根的加工品。传统以其附乌头而生故 称。即?彰明附子记?所谓“初种之小者为 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该植物全 株有毒, 以根头最毒,可见附子是1 味毒性很 强的药物。
• 附子是大辛大热而有毒的药物, 其有毒成 分主要是乌头碱类生物碱。中毒剂量为: 口服附子15~60 g ,乌头碱0. 2 mg ;致死 量为:乌头碱2~4 mg 。
中医-《药典》附子用药剂量探讨

《药典》附子用药剂量探讨附子为“药中四维”,药效显著,仅《伤寒论》就载有21首含附子的方剂,而《金匮要略》载有13首,《肘后方》载有60首。
但附子的用量一直存有争议,有认为“附子大毒,非用必小”也有认为,“附子为百药之长”,需重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收载的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阳虚外感,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证,用量为3~15克。
在实际临床中,附子的用量常超过《药典》规定剂量,这就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困扰,想做到“合法”就很难达到合理。
本文就附子的用药剂量进行进一步探讨。
附子的毒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附子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其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最高,毒性也最大,具有心脏毒性、神经毒性、肾毒性等,毒理机制主要是先通过引起机体神经的兴奋,而后对其产生麻痹作用,中毒剂量为0.2毫克,3~5毫克即可致死,中毒的症状主要有心律失常、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麻木等。
附子的使用辨证准确附子在临床使用中必须严守病机,准确辨证。
张仲景应用附子主要用于少阴证,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指征。
清末名医郑钦安认为“凡一切阳虚诸症皆可使用,不必等病至少阴,以舌青,口淡不渴,脉息无神,其人安静”为临床使用指征。
火神派临床应用附子多重视四诊合参:①望神色,有无精神疲倦、面色白光白;②望形态,是否形体偏胖、喜静懒动;③察口渴与否,有无渴欲热饮;④察二便,小便是否清长,有无大便清稀或便溏;⑤观舌脉,有无舌淡苔白、脉沉迟而细等。
火神派医家吴佩衡则立“寒证”为标准,且进一步扩大了“寒证”的范围,认为无论表寒、里寒皆可使用附子,只要临床症见“目瞑嗜卧,畏寒喜暖,少气懒言,气短乏力等”皆可认定为“寒证”,也以此作为附子的主要使用指征之一。
附子:扶助阳气的神兵利器,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

附子:扶助阳气的神兵利器,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附子与川乌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川乌是种下去的母根,依附在母根旁边长出来的子根就叫做附子。
但是在商品药材中经常是切片用的,所以处方经常写的是附片。
炮制时加菜油、红糖制成的着色液,使之染为浓茶色,就叫黑附片;切片时如果是顺着切的,就叫顺片;有的是横着切的叫横片。
有一种黄附片,是染成黄色的,是横切的;而白附片是顺着切片的,切了以后蒸透再用硫黄来熏,使它原来的本色变淡,就叫白附片。
附子在产地要经过特殊的种植和加工炮制,不但有特殊的田间管理,采收回来以后还要用盐卤水,就是加工食盐剩下来卤水,里面含有很多化学元素,用它来浸泡,泡了以后,最后再用以上的一些工序炮制。
附子从宋代开始就是四川的一个地道药材,绵阳市下面有一个县级市叫江油,是李白故里,过去叫做彰明,现在彰明是江油市下面的一个集镇,产区是以这一带为中心的,在宋代就有《彰明附子记》,当地的附子一直非常有名。
过去附子都是一家一户加工的,是小的生产作坊,为了商业竞争的需要,就有很多的规格,有黄的、白的、黑的,有顺切的、有横切的,还有比较小的,用刨刀来刨成比较薄的片,又称为刨片的。
川西北地区在附子采收的季节,一般阴雨天气比较多,有的家里面小作坊加工不过来,就像四川人作泡菜一样,在附子挖起来以后,去掉了表皮泥土,适当地清洁以后,就放在了盐卤水里去浸泡,它不会变质,更不会腐烂,可以放上一两年,这种就称为盐附子。
盐附子在使用的时候,仍然要把它切片了以后,在水里面漂,把里面的盐味漂掉,就叫做淡附片。
一般的处方在开这个药的时候都不是写附子,而是称附片、白附片、黄附片、黑附片等,这是因为它用的不是整个附子块根,而是经过加工切制后的片状药材,所以一般叫附片。
之所以要说明这些五花八门的商品药材规格,包括过去的炮附子是在火里面烧,现在的炮附子是用微波处理的微波附子等,规格越来越多,都是为了商业性竞争的需要,与它的药效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片 之分 ,黑 附 片 以无 臭 、味 淡 、表 面 油 润 光 泽 为 优 , 盐 附子 以 个 大 坚 实 、表 面 盐 霜 为 良, 白 附 片 以 黄 白 色 、油 润 、半透 明状 为佳 。曾有 报 道 ,生 长 在 云南 的
3 1 疗 效标 准 :显 效 :服药 2 . ~3天 后腹 痛 腹胀 消 失 或 明显减轻 ,5 后腹 痛腹 胀 消 失 ;有 效 :服药 3 天 ~5 天后 腹痛腹 胀 明显减 轻 ; 无效 : 腹痛腹 胀无 明显 变化 。 3 2 治 疗 结 果 :治 疗 组 5 . 0例 中 ,显 效 2 8例 ,有 效 2 2例 ,无 效 0例 ,总 有 效 率 为 1 0 ;对 照 组 5 0 O例
乌 头属植 物 ,其 毒性 随海 拔 升 高 而 增 大 。所 以 ,在 运 用 附子 的过程 中 ,通 过炮 制 、 配伍 、限量 及保 证 药 品 质量 等是 减 少 中毒发 生不 可忽 视 的环节 。
8 参 考 文 献
2 0 2 ( ) 1 2 0 9, 6 2 : 3 .
中 ,显效 1 ,有 效 3 O例 5例 ,无效 5例 ,总 有效 率 为
浙江中医杂志 21 0 2年 1 第 4 月 7卷 第 1期
【 术 探讨 】 学
附子 减 毒增 效 略谈
李 沽 杨 洪涛。
1 天 津 中医药大 学研 究生 院 天 津 3 0 9 0 13 2 天 津 中医药大 学第 一附属 医院 天 津 3 0 9 0 13 关键 词 附子 减毒 增 效 学术探讨
捞 出 ,水漂 ,切 片 ,再 入 稀 盐 卤水 中 ,并加 人 红 糖 和
菜油制 成 的调色剂 ,使 其 染 成浓 茶 色 ,用水 漂 洗 至无
麻辣 感时 ,取 出蒸 熟 ,烘 至半 干 ,再 晾干 。附子 经 不
恶心 呕吐 、 腹泻 、 晕 及 舌 头 、 头 四肢 发 麻 、 足 抽 搐 、 手 呼 吸 困难 、心律紊 乱等 等表现 ,要 引起 足够 的重视口 。 j 仲景 使用 附子 的典型 指 征是 “ 沉 细 ,但 欲 寐 ” 脉 。 清 ・ 驰 远总结 的阴 证 十六 字 诀 : “目暝 嗜 卧 ,声 低 舒
≠ 通 讯 作 者 :杨 洪 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 ma :q c t 1 6 cm } — i tmh @ 2 . o l
《 病源 候论 》云 :“ 合 和汤 药 自有 限 剂 ,至 于圭 铢 诸 凡 分 两 ,不可 乖违 ,若增 加 失 宜 ,便 生 他疾 ……亦 能 致
死。 ”所 以使 用 附 子 ,一 是 要 从 小 剂量 开 始 ,二 是 要
由于煎 煮可使 某 些 毒性 成 分 发 生变 化 ,大 多数 中
药 可通过 延 长煎 煮时 间来 减 轻 其 毒性 。附 子具 有 显 著
腹痛 5 O例 ,取 得满 意疗效 ,现 报道 如下 。
1 一 般资 料 选 取 20 0 5年 5月 至 2 1 0 1年 5月 在本 院行 妇 科 手
2 1 对 照组 :予 常 规 抗 感 染 、腹 部 理 疗 、心 理 安 慰 . 等治 疗 ,同时嘱患 者尽 量保 持心情 舒 畅。
2 2 治疗 组 :在 上 述 治 疗 的基 础 上 ,加 服 元 胡 止 痛 .
服 ,以免产 生 剧烈 的毒 副 作 用 。 附子水 丸 较 蜜 丸 毒性
大 ,使 用 时也 应加 以选 择 。
7 小 结
软胶 囊 ( 苏 康 缘 药 业 股 份 有 限公 司 ) 江 ,每 次 2粒 ,
每 日 3次 ,饭 后 口服 。
3 治 疗 结 果
中药 常 因产 地 、采集 、贮 存 、入 药 部 位 、炮 制 方 法 等不 同而 存在 质量 差 异 与毒 性 强 弱 。如 附 子 因其 人 药 部位 不 同 ,故有 乌 头 、乌 喙 、天 雄 、附子 、侧 子 之 名 ;附子 因加工 方法 不 同而 有 黑 附 片 、盐 附 子 、白附
3 配伍 减毒 法
长 ,尿频 ,夜 尿多 ;男 子 精寒 自遗 , 阳痿 不 振 ;女 子
经 迟 经 闭 ,带 多 清 稀 ,舌 质 淡 、胖 嫩 ,或 边 有 齿 印 、
苔 白水 滑 、或黄 白腻 ,脉沉 细 、迟 、弦 、紧 ,或 尺 浮
大 无 根 ,疾 数 无 序 。以 上 种 种 见 症 ,均 是 阳虚 之 表 现 ,都 可应用 附子 类方 治疗 l 。 _ 2 ] 附子 辛 甘大热 ,有 大 毒 。现代 研 究 发现 ,主要 含
腹痛 程 度 、 手 术 方 式 等 比 较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P>
00 ) 具有 可 比性 。 .5, 2 治 疗 方 法
附子 的服 用方 法 很 有讲 究 :一是 先 少 量 服 ;二是
冷 服 ;三 是服 用 时要 忌 口 。此 外 ,在 服 用 附子 时 ,慎
与 半 夏 、 白 及 、瓜 蒌 壳 、贝 母 、 白蔹 等 药 物 煎 剂 同
的 强心作 用 ,其 强心 成 分 为水 溶 性 物质 ,久 煎其 强 心 效 果 不减 弱 ,还 可使 毒性 减 弱 或 消 失 ,故 附子 人 煎 剂 宜久 煎 ,煎 煮 时 间 越 长 , 溶 解 得 越 多 ,其 毒 性 越 小_ 。临床 一 般 将 附子 先 煎 3 ~ 6 6 ] 0 O分 钟 后 ,再 人 其 它 药 物煎 煮 ,且煎 煮 时水量 要 充足 ,不 宜 中途 加 水 。
同 的炮 制方 法 ,故 有制 附片 、熟 附片 、盐 附 子 、黑 附 块 、 附片 之名 , 毒 性成 分 乌头 碱 含量 与 未 经炮 制 者 淡 其 相 比大为 降低_ , 附子须经 严格炮 制后 方可 入药 。 3故 ]
2 辨证炮 制减 毒法
息短 ,少气 懒 言 ,身 重 恶 寒 ” ,也 是 使 用 附 子 的 重 要
1 炮制 减毒 法
用显 著而持 久 ,较单 用附子 的毒性 降低 4倍 。 ]
4 限量减 毒法
附子 能 否 充 分 发 挥 治 疗 作 用 ,又 不 引 发 中毒 反
应 ,与用 量 密 切 相 关 。 一 般 用 量 越 大 ,毒 性 越 大 。
附子 虽有 大毒 ,但 通过 炮 制 可 以改 变其 性 能 ,减
6 服 用减 毒 法
术 后 出现腹痛 的患者 1 0例 ,妇 科 手 术包 括子 宫 肌瘤 0 剔 除术 、次全 子 宫切 除术 、全 子 宫 切 除术 、卵 巢 肿瘤 切 除术 、盆 腔 淋 巴 清 扫术 。年 龄 2 ~ 6 5 2岁 。均 除外
其他 术 后并发 症 。随 机分 为 两 组各 5 O例 ,两 组年 龄 、
是 盐制法 :将 泥附 子洗 净 ,浸 入盐 卤和食 盐 的混 合 液
中 ,每 日取 出晒晾 ,并逐 渐延 长 晒 晾 时 间 ,如 此 反 复
性 味 的记 载基 本 上 都是 辛 温 、大热 等 。 《 寒论 》用 伤
附子 2 1方 ,《 匮要 略 》用 附子 1 金 1方 。张景 岳 将 附 子与人参 、熟地 黄 、大 黄 列 为 “ 中 四维 ” 药 ,足 见 对 附子 的重 视 。恽 铁 樵 说 : “ 附子 最有 用 ,亦 最 难 用 。 ”
辨证 论治是 中医治疗 疾 病 的基 本 原则 。 由于附 子 炮制 方法 不 同 ,其 临床 功用 各 异 ,如黑 附片长 于 温 肾
暖 脾 ,多用于 心腹冷 痛 、虚寒 吐 泻 ;淡 附 子长 于 回 阳 救逆 、散 寒止 痛 ,常用 于 亡 阳虚 脱 、肢冷 脉 微 、阴 寒
水 肿 、阳虚外 感 、寒湿痹 痛诸 证 。附子 用 于 阳虚 寒 证 则 毒性较 小 ,阳热 实证则 毒性较 大 ,易于 中毒 。 J
近代研 究 发 现 ,附子 含 有 乌 头 碱 ,而 乌 头 碱 对 心 脏 、 血压 、心率 都 有 着 广 泛 的影 响 ,中毒 后 可 出现 流 涎 、
直至其 表面 出现大 量结 晶盐 粒 、质地 变 硬 为止 。二是 加热法 :将砂 置锅 内 ,用 武 火炒 热 ,加 入净 附片 ,拌 炒至鼓 起并 微变 色 ,取 出 ,筛 去砂 ,放 凉 。三 是水 制 法 :将 泥 附子洗净 ,浸 入盐 卤水 中数 日后 ,将其 煮沸
相似 。若单 用 附 子 ,强 心 作 用 并 不 明 显 ,也 不 持 久 , 且 具有 毒性 ,然 与甘草 、干 姜 配伍 后 ,其 强 心 升压 作
当 ,可 出现 唇 口 、手 足 发 麻 、恶 心 呕 吐 、胸 闷心 慌 、 烦 躁 、面 白肢 冷 、痛 觉 减 退 、心 跳 减 慢 、血 压 下 降 、 呼 吸缓慢 、吞 咽 困难 、语 言 障碍 、呼 吸 中枢 抑制 、间 有抽搐 及 急性 心源性 脑缺 血 综合 征 、突发 性死 亡 等 乌 头 碱 中毒症 状 。 因此 ,现将 附 子减毒 方法介 绍如 下 。
元 止 软 囊 疗 科 后 痛5例 胡 痛 胶 治 妇 术 腹 O
陆海 英 王 碧 芬
浙江 省舟 山市 普陀 区 中医院 浙江 舟 山 3 6 0 110
关 键 词 元 胡 止 痛 软 胶 囊 妇 科 术 后 腹 痛
剂 量过 大都 会导 致慢 性 中毒 ,也应 高度 重视 。
5 煎 煮减 毒法 笔 者 近年来 应用 元胡 止 痛 软胶 囊 治疗 妇 科 手术 后
浙 江中医杂志 2 1 年 1 第 4 第 1 02 月 7卷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