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

第一节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
第一节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

第一节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鳞状上皮细胞增生(squamous cell hyperplasia of the vulva)是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但病因不明的外阴疾病,以往称之为增生性营养不良。迄今为止,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慢性损伤、过敏、局部营养失调或代谢紊乱是导致此病的直接原因,但外阴局部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和阴道排出物的刺激等解剖生理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病理]

主要组织病理变化为表皮层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上皮脚向下延伸,末端钝圆或较尖,上皮脚愈长则尖端愈细。上皮脚之间的真皮层乳头明显,并有轻度水肿以及淋巴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但上皮细胞层次排列整齐,极性保持,细胞的大小和核形态、染色均正常。

[临床表现]

此病多见于50岁以前的中年妇女,但亦可发生在老年期。外阴瘙痒是此病最主要症状,患者多难耐受。由于瘙抓局部时刺激较大的神经纤维,可抑制瘙痒神经纤维反射,患者瘙痒可暂时得到缓解,但瘙抓又可导致皮肤进一步损伤,从而触发新的瘙痒反应以致瘙痒更剧,这样愈痒愈抓,愈抓愈痒,形成恶性循环。病损范围不一,主要累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等处,常呈对称性。早期病变较轻时,皮肤颜色暗红或粉红,角化过度部位则呈现白色。由于长期

搔抓和摩擦,皮肤增厚似皮革,色素增加,正常皮肤的纹理明显突出,皮嵴隆起,呈多数小多角性扁平丘疹,并群集成片,出现苔癣样变,故临床上亦称此病为慢性单纯性苔癣。由于局部潮湿、搔抓和摩擦的程度不同,以及对局部用药的反应不一,患者不同部位的病损形态亦有所差异,严重者可因搔抓引起表皮抓破、皲裂、溃疡。如出现溃疡长期不愈,特别是有结节隆起时,应警惕局部癌变的可能而及早活检确诊。

[鉴别诊断]

除上述临床症状及体征外,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方能确诊,特别是有无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病理检查更是唯一确诊手段。活检应在皲裂、溃疡、隆起、硬结或粗糙处进行,并应选择不同部位多点取材。为做到取材适当,可先用1%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涂抹病变皮肤,待自干后用1%醋酸液擦洗脱色。凡不脱色区表明该处有裸核存在,故在该处活检,发现不典型增生或早期癌变的可能性较大。若局部破损范围太大,应先治疗数日,待皮损大部愈合后,再选择活检部位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应与白癜风和外阴炎相鉴别。若外阴皮肤出现界限分明的发白区,但表面光滑润泽,质地完全正常,且无任何自觉症状者为白癜风;皮肤增厚,发白或发红,伴有瘙痒且阴道分泌物增多者,应首先排除念珠菌、滴虫感

染所致阴道炎和外阴炎;外阴皮肤出现对称性发红、增厚,伴有严重瘙痒,但无阴道分泌物者应考虑糖尿病所致外阴炎的可能。

[治疗]

1.一般治疗应注意保持外阴部皮肤清洁干燥,禁用肥皂或其它刺激性药物擦洗,避免用手或器械搔抓患处。不食辛辣和过敏食物。衣着要宽大,忌穿不透气的化纤内裤以避免长时间湿热郁积而加重病变。凡精神较紧张,瘙痒症状明显以致失眠者,可加用镇静、安眠和抗过敏药物以加强疗效。

2.局部激素药物治疗治疗主要在于控制局部瘙痒。一般均主张采用皮质激素局部治疗。临床常用药物有0.0025%氟轻松(fluocinolone acetonide)软膏,0.01%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软膏或1%~2%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软膏或霜剂等制剂,每日涂抹局部3~4次以缓解瘙痒症状。因长期连续使用高效类固醇药物,可导致局部皮肤萎缩,故当瘙痒基本控制后,即应停用高效类固醇制剂,改以作用轻轻微的氢化可的松软膏每日l~2次继续治疗。在局部涂药前可先用温水坐浴,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以暂时缓解瘙痒症状,并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坐浴时切忌用毛巾揩擦患处.以免因机械性摩擦而加剧病损。即使瘙痒消失,患者不再搔抓,仍须经过较长时期后,增生变厚的皮肤方可明显改善,甚至有可能完全恢复正常。镜下检

查亦可见原有的组织病理变化消失,有时甚至轻度不典型增生亦不复存在。

3.外科治疗由于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发生癌变的机会仅5%左右,且外科治疗后仍有远期复发可能.故目前主张对此病应以内科治疗为主。外科治疗仅适用于:①已有恶变或恶变可能者;②反复内科治疗无效者。目前常采用的外科治疗有单纯外阴切除和激光治疗。

(1)单纯外阴切除:如病灶极局限。可考虑行单纯病灶切除,但因一般病变范围较广,故多需行单纯外阴切除术。由于切除后疤痕组织形成常导致术后性交痛,故有人主张手术时同时行皮片移植以减少疤痕挛缩。术后应定期随访。一般远期复发率在50%左右。复发部位多在切口周围,再次手术仍难以避免再度复发。

(2)激光治疗:一般采用CO2激光或氨氟激光治疗,破坏深达2mm的皮肤层即可消灭异常上皮组织和破坏真皮层内神经末梢,从而阻断瘙痒和搔抓所引起的恶性循环。激光治疗有手术精确,操作简易,破坏性较小,术后病率低,愈合后疤痕组织较少的优点。但远期复发率仍与手术切除相近。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第20卷第5期 2012年5月 Vol.20 No.5 May,2012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88 ? ?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农瑞珍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人民医院,广西 崇左 532800) 关键词: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聚焦超声治疗;疗效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 711.72 文献标识码:B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是以外阴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病因不明的鳞状上皮细胞良性增生为主的外阴疾病[1]。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对39例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采用聚焦超声治疗仪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39例,年龄22~65岁,病程3~12年,均经外阴病变部位组织活检符合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临床诊断标准。按1987年国际外阴病研究协会新分类法,其中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型25例,硬化性苔癣型14例;病变范围局限在外阴的23例,累及外阴及肛周16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排空膀胱,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用1%利多卡因加等量0.9%氯化钠溶液加盐酸肾上腺素4滴,用4号半针头进行局部麻醉,采用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CZF型超声波治疗仪,频率8.80MHz,功率为3.5-4.5W、脉冲为100HZ,治疗头涂“冷却”专用耦合剂后紧贴病变皮肤,以5-10mm/s匀速进行连续线形扫描,逐步覆盖病变区域及超出病变边缘约5mm,直至治疗区皮肤黏膜充血、水肿、潮红及发热为止,时间约10-30min,病变区域较大者可分次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外阴瘙痒症状消失,皮肤弹性和色泽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有效:外阴瘙痒症状基本缓解,外阴皮肤弹性和色泽恢复1/3~1/2,随访半年无复发;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疗效 治疗后3个月内每月1次,以后半年和一年各1次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治愈36例,占92.31%;有效:2例,占5.13%;无效:1例,占2.56%。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病程长,经多次求医症状未缓解,产生悲观、失望心理;而聚焦超声治疗是一个新的方法,患者对其治疗方法不了解,担心治疗无效。针对患者心理特点,讲解超声聚焦治疗的方法、介绍成功病例,图片观察效果、同类患者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自愿签署手术治疗同意书,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3.1.2 做好肝肾功能、凝血机制、血尿及白带常规、血糖及心电图等检查,了解全身状况,排除急性炎症或有关合并症。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3个月内做其他物理治疗者暂缓治疗。 3.1.3 皮肤护理剃除会阴部毛发,清洁脐孔,沐浴更衣。3.1.4 询问过敏史,遵医嘱做抗生素药物过敏试验,必要时术前使用抗生素。 3.2 术中护理提供安全及有利于保护隐私的环境,让患者放心接受手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协助患者保持体位不动便于操作。操作时治疗头紧贴局部皮肤,但注意不能紧压,保持充分的耦合水,保证无空气间隙。 3.3 术后护理 3.3.1聚焦超声治疗后即刻,外阴出现充血水肿,24h后达高峰,3d后,水肿逐渐减轻,一周左右消失。 治疗后即刻用碘伏涂抹外阴,用消毒紫草油纱布外敷治疗区,然后用冰袋局部间歇性冰敷/冷敷(冰敷3-5min,间隔5min),以降低组织水肿,如此循环24h,冰敷时应防止皮肤冻伤,随时观察皮肤颜色,发现皮肤明显苍白立即停止。24小时后停止冰敷,继续用消毒紫草油纱布外敷治疗区并用50%硫酸镁湿热敷,两者交替,1天2次,至局部水肿消退为止。 3.3.2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术后三天内每天用1:40的络合碘为患者擦洗会阴2次,两周内每天用1:5000高锰酸甲溶液坐浴2次,每次15-20min;注意个人卫生,勤换透气棉质内裤,每次便后擦洗,严禁搔抓、揉搓治疗区皮肤。 3.3.3 局部皮肤有水沟者,局部皮肤有水泡者,给予湿润烧伤膏涂擦后用无菌紫草油纱布覆盖,严防水泡破损,张力较大时可在无菌条件下用空针抽吸后用紫草油纱布换药。3.3.4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水肿完全消退后可给予相应的药物辅助治疗,以增强疗效,减少复发。 3.3.5合理营养,忌吃过敏和辛辣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4 讨论 4.1 超声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和定位性,能将其能量透过表层组织,直接聚焦于特定深度的靶区组织,从里到外的治疗病变;超声治疗的剂量容易掌握,安全性高,无创,治疗后仅一过性充血水肿,表层保持完好,无激光、微波治疗后的结痂、脱落和皮肤修复等类似过程,术后恢复快;一般只需一次即能达到治疗目的,有效率高;复发率极低。4.2 麻醉药中加入盐酸肾上腺素,能起到收缩皮肤黏膜血管,减少出血的作用。选用4号半针头进行穿刺麻醉,针眼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皮肤组织的损伤。治疗时用“冷却”的耦合剂,能使局部组织降温、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有利于超声能量在组织内沉积,同时可减少皮肤表面组织的损伤。 4.3 术后立即冰敷,能迅速降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温度,减少炎性介质释放,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紫草油具有清热、凉血、止血、收敛、湿润、止痛的作用[3]。夜间暂停冰敷,采用紫草油涂抹,既能使局部得到持续的治疗,又能保证患者的休息。硫酸镁是钙离子拮抗剂,外敷可抑制神经介质传递和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平滑肌舒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过多的组织间液顺压力流回血管[4],达到消炎、止痛、消肿的作用。冰敷间歇辅于硫酸镁湿热敷能有效的减轻水肿又能增加患者的耐受,防止冻伤。经研究表明[5],聚焦超声治疗不仅能有效治疗顽固性的外阴瘙痒,还能使病变部位的皮肤恢复正常弹性、形态、色泽,保持外阴皮肤的完整性。因此,采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术后进行精心护理,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疗效显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收稿日期:2012-04-03 临床研究? ?

宫颈癌资料讲解

宫颈癌

宫颈癌 【病史采集】 1.现病史:对病人主诉进行针对性问诊,有无自觉阴道下坠,有无性交不适或性交困难,有无阴道异常分泌物,其色、量、质地、气味等,有无阴道异常流血,其流血的诱因、时间、量、性质如何,有无小便异常,有无排便困难、里急后重、黑便等,有无短时间内身体明显消瘦等,外院诊疗情况及疗效。 2.既往史:有无类似病史,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有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有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3.家族史: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史。 【病因及高危因素】 1.病因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个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的持续感染相关。根据HPV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与宫颈癌相关,常见的亚型有:16、18、26、31、33、35、39、45、51、52、56、58、59、66、67、68、73、82,宫颈鳞状细胞癌中HPV16型最多见,其次是18、45、31和33型;宫颈腺癌中

HPV18和45亚型较常见。低危型与生殖道疣相关,常见的亚型有:6、11、40、42、43、44、53、54、57、61、62、70、72、81、83、CP6108、MM4、MM7、MM9、MM9等。 2.高危因素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它高危因素有: 1.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 2.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 3.性传播疾病导致的宫颈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 4.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 5.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 6.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 7.其它病毒感染:疱疹病毒II型(HSV-II)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 【组织发生和发展】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的主要症状为以外阴瘙痒,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外阴疾病,以往称之为增生性营养不良。此外,任何原因不明的外阴瘙痒,在长期抓和摩擦后,亦可导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临床上又称之为慢性单纯性苔藓或神经性炎。虽然其他疾病如念珠菌阴道外阴炎等可使外阴继发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的改变,但因其病因明确,在针对其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后,均能迅速治愈,故不属于本病范畴。 1、病因 目前,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外阴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和阴道排出物的刺激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此外,有报道bcl–2基因蛋白在本病、不典型增生及外阴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提高。 2、病理 主要组织病理变化为表皮层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上皮脚向下延伸,末端钝圆或较尖,上皮脚愈长则尖端愈细。上皮脚之间的真皮层乳头明显,并有轻度水肿及淋巴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但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极性保持,细胞的大小和核形态染色均正常。 1、症状: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其瘙痒程度远较硬化性苔藓严重,患有此病的妈妈多难忍受而搔抓。由于搔抓局部时刺激较大的神经纤维,可抑制神经纤维反射,妈妈瘙痒可暂时得到缓解。但搔抓又可加重皮损,使瘙痒更剧,结果愈抓愈痒,愈痒愈抓,形成恶性循环。 2、体征:病损主要累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及阴唇后联合等处。病变可呈孤立、局灶性或多发、对称性。病变早期皮肤暗红或粉红色,角化过度部位呈白色。病变晚期则皮肤增厚,色素增加,皮肤纹理明显,出现苔藓样变。本病可与外阴浸润癌并存。 1、病史 有性情抑郁,或居住潮湿,或带下量多史,或各种阴道炎症等病史。患有产后抑郁的新妈妈要多加注意。 2、症状与体征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50岁以前的中年妇女,亦可发生在老年期。主要症状为外阴奇痒,患者多难耐受而反复搔抓,搔抓又进一步导致皮肤损伤而加重瘙痒,形成恶性循环。病变早期皮肤呈暗红或粉红色,角化过度部位则呈白色;晚期皮肤增厚似皮革,色素增加,皮肤纹理增粗,明显突出,呈苔藓样变。 3、病理活检

《2020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

《2020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 2020年1月29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发布了《2020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该指南只针对鳞癌,不包括外阴其他病理类型如外阴黑色素瘤、腺癌等。本文现对该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1 新版指南主要更新 (1)手术方式中删除了“改良广泛外阴切除术”这一名称,更改为“局部广泛切除术”“广泛半外阴切除术”及“广泛全外阴切除术”3种术式名称。(2)在病理部分强调了测量转移淋巴结大小的重要性,需以直径2mm及5mm为临界点报告阳性淋巴结大小。以2mm为界分流不同的治疗方式,以5mm为界确定分期。(3)修改病灶阴性手术切缘为至少超过1cm。(4)新增推荐:晚期转移癌如原发灶已控制,远处转移灶数目为1~5个时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5)新增病理学评估原则(从2019年第2版开始)。 2 分期 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外阴癌分期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TNM分期,见表1~3。

3 初始治疗 术前需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推荐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病灶活检、病理诊断、肝肾功能检查,麻醉下膀胱镜检查及直肠

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可用于判断肿瘤浸润范围和制定治疗方案,可行生殖道HPV检测及血清HIV检测。另外,建议患者戒烟及提供必要的咨询干预。 治疗前可大致分为以下3种情况:(1)早期肿瘤:即T1期和小病灶的T2期(指肿瘤直径≤4cm,无侵犯尿道、阴道或肛门)。(2)局部晚期肿瘤:即大病灶的T2期(指肿瘤直径>4cm)和T3期(指肿瘤侵犯尿道、阴道或肛门)。(3)晚期肿瘤:肿瘤转移超出盆腔,即任何期别的T、任何期别的N和超出盆腔的M1期病变。 早期肿瘤以手术为主,局部晚期肿瘤行手术结合放疗,晚期、转移肿瘤行姑息、对症及支持治疗。 3.1 早期肿瘤(T1期和小病灶的T2期)先行病灶活检。 3.1.1 病变浸润深度≤1mm 行局部扩大切除术(wide local resection)。术后病理证实病灶浸润深度≤1mm,随访。病灶浸润深度>1mm,需补充手术(见下文3.1.2部分)。 3.1.2 病灶浸润深度>1 mm或T2期病变根据病灶位置决定术式:(1)单侧病变(病灶距外阴中线≥2cm),行局部广泛切除术(radical local resection)+单侧腹股沟股淋巴结评估(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或单侧腹股沟股淋巴结切除术)。(2)中线部位病变(前部或后部),行局部广泛切除术+双侧腹股沟股淋巴结评估(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或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_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_杨金谷 (1)

2011年4月第18卷第11期研究进展 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务必避免误诊和漏诊,根据临床症状和常规结合特殊眼部检查,对干眼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干眼治疗的目标是稳定泪膜,保持润滑,减少磨擦,增加水液的生成和睑板腺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为角膜上皮愈合创造正常的泪液环境,恢复视功能。作为临床医生应该从认识干眼做起,分析其病因,尤其是手术源性干眼,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手段给予相应的治疗,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视觉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风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3-1160. [2]Lemp MA,Baudouin C,Baum J,et al.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ry Eye Disease:Report of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 shop(2007)[J].Ocul surf,2007,5: 75-92. [3]葛坚,赵家良,崔浩.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6-140. [4]Willson SE,Mohan RR,Ambrosio R Jr,et al.The coneal wound healing response:cytokinemediated interaction of the epithelium stroma,and in- flammatory cells[J].Prog Retin Eye Res,2001,20(5):625-637. [5]邓志宏,赵少贞,张未娟,等.立宝舒卡波姆眼用凝胶治疗干眼的临床观 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540-1542 [6]刘璐.聚乙烯醇治疗和预防干眼病的药效学研究[J].医学导报,2007,26 (29):980-982. [7]柯宁,赵敏.干眼的免疫学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 (10):1009-1012. [8]岳军.0.5%环孢霉素A滴眼液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 察[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4,32(1):40-41. [9]杨代慧.用玻璃酸钠联合抗炎药治疗沙眼性干眼病的疗效研究[J].南 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12):1252-1254. [10]高明华.应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妇女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甘 肃科技,2010,26(15):151-152. [11]高卫萍,杨瑛,陆绵绵.辨证论治水液缺乏性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中 医药信息,2010,27(1):80-82. [12]蒲海生.玄麦地黄汤治疗肺肾阴虚型干眼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 药导报,2010,16(4):56-57. (收稿日期:2011-02-24) 在我国,皮肤癌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5%左右,其中皮肤基底细胞癌(SCC),及鳞状细胞癌(BCC),的发病率占皮肤癌的90%以上,且在逐年升高[1]。皮肤恶性肿瘤中,BCC是最常见的,占所有皮肤肿瘤的65%~75%[2]。而SCC由于容易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它的危险性比BCC高得多。所以近年来对BCC和SCC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1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 1.1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前,BCC、SCC的确诊主要靠活检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是诊断肿瘤性质的可靠手段,但它是一种有创操作,存在肿瘤细胞扩散的风险,而且可能因为取材不准出现假阴性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皮肤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1.2皮肤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的检测 鳞状细胞癌抗原是从子宫颈鳞状上皮中分离出来的鳞状上皮相关抗原TA-4的亚单位。多数研究显示,SCC-Ag与SCC的侵袭、转移、复发和预后密切相关,是反映SCC生物学特性的重要肿瘤标志物。SCC-Ag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SCC,并可能作为皮肤鳞状上皮癌变及鳞癌复发风险预警的一种方法。 1.3PET PET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通过检测来自放射性物质正电子的释放来获得关于组织代谢率的信息,并通过图像反映出来,从而对病变组织进行诊断和分析。PET灵敏度高,当疾病早期处于分子水平变化阶段,PET检查即可发现病灶所在,并可获得三维影像,进行定量分析,达到早期诊断,这是目前其他影像检查所无法比拟的。PET还可以诊断恶性肿瘤是否发生了转移,以及对转移的部位一目了然,这对肿瘤诊断的分期,是否需要手术和手术切除的范围等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外,PET被广泛用于皮肤恶性肿瘤诊断的研究[3]。在我国,因PET仪器昂贵,检查费用高,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1.4皮肤镜技术 皮肤镜技术是一种在体观测皮肤表面下部微细结构的非创伤性技术,近年来在恶性黑色素瘤、BCC、SCC以及一些非肿瘤、非色素性皮肤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Newell B等[4]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 杨金谷1,熊舒原2*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福建福州350004 [摘要]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整形外科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以老年人多见,因其病因复杂,临床及病理表现呈多样性,常引起误诊和漏诊,并进而导致治疗方法不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本文就人皮肤BCC、SCC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013-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08043)。 [作者简介]杨金谷(1983-),男,厦门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 皮肤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熊舒原(195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 师、副教授。 13 CHINA MODERN MEDICINE中国当代医药

宫颈鳞癌及CIN中FOXP3的表达及其意义

宫颈鳞癌及CIN中FOXP3的表达及其意义 发表时间:2018-07-05T14:11:18.3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8期作者:袁利 [导读] 宫颈癌在全球妇女癌症死亡率中居第二位,也是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癌症之一。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贵州遵义 5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中FOXP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检测26例宫颈鳞癌、21例癌前病变(分别为CINⅠ2例、CINⅡ3例、CINⅠ~Ⅱ4例、CINⅢ并累及腺体6例、CINⅡ~Ⅲ6例)及20例慢性宫颈炎中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FOXP3表达于淋巴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宫颈癌细胞中无表达。26例宫颈癌中19例表达FOXP3;21例癌前病变中12例表达 FOXP3;20例慢性宫颈炎中3例微弱表达F0XP3。宫颈鳞癌组织中F0XP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前病变及慢性宫颈炎中FOXP3的表达(P<0.05),癌前病变组织中FOXP3的表达稍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中FOXP3的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XP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增强。 【关键词】宫颈鳞癌;CIN;FOXP3;Treg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024-02 宫颈癌在全球妇女癌症死亡率中居第二位,也是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癌症之一。目前认为,免疫逃逸是肿瘤的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D4+CD25+Treg在肿瘤免疫逃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叉样头转录因子3(forkheadbox protein 3,FOXP3)是CD4+CD25+Treg的特异性标志,并在其分化发育及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意在探讨FOXP3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6月首次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接受宫颈活检患者共67例,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宫颈鳞癌26例(Ⅰ级5例,Ⅱ级14例,Ⅲ级7例),癌前病变21例,慢性宫颈炎20例。 1.2 试剂 鼠抗人FOXP3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为1:50)购自美国abcam公司;Envision试剂盒及其他配套试剂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方法 将病理科存档蜡块作4μm厚连续切片,行HE染色重新阅片进一步明确诊断,Envision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实验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DAB显色,苏木精复染。用淋巴结组织染色作阳性切片对照。组织抗原修复采用高压处理。 1.4 结果判断 FOXP3蛋白阳性信号染色呈棕黄色或棕褐色,定位于细胞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按如下标准进行评分:着浅黄色为1分,着棕黄色为2分,着棕褐色为3分。随机选择10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共计1000个细胞,计算出每张切片上的阳性表达百分比(公式为:阳性细胞数/总细胞数@100%)。阳性细胞数10%~30%为2分,阳性细胞数31%~50%为3分,阳性细胞数>51%为4分;无明显阳性细胞或不论染色强度只要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3分为(+),4~5分为(6),6~7分为(7),+、6、7均归为阳性表达[4]。综合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进行半定量处理。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等级相关秩和检验,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切片 FOXP3阳性反应呈棕黄色或棕褐颗粒,表达于淋巴细胞,定位在细胞核,集中在癌巢周围的间质中,宫颈鳞癌及CIN细胞中无表达。 2.2 慢性宫颈炎组织中可见FOXP3呈弱表达或无表达,宫颈鳞癌及CIN中见FOXP3呈强表达;宫颈鳞癌组织中FOXP3的表达高于CIN 组织及慢性宫颈炎组织(P<0.05),CIN组织中FOXP3表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P<0.05)。 2.3 尚不能认为宫颈鳞癌中FOXP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及年龄无关(P>0.05)。(见表1、表2)。

第二节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

第二节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ulva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组外阴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名称。包括外阴鳞状细胞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外阴非鳞状细胞上皮内瘤样病变(Paget’s病,未浸浸润的黑色素细胞瘤),多见于45岁左右妇女。近年VIN 发生率有所增加。VIN很少发展为浸润癌,但60岁以上或伴有免疫抑制的年轻患者可能转变为浸润癌。 [病因] 不完全清楚。现代分子学技术检测发现80%VIN伴有HPV (16型)感染。细胞病理学变化包括病毒蛋白在细胞核周形成晕圈、细胞膜增厚以及核融合。这些改变多发生在病变的表层细胞。其它的危险因素有性病、肛门-生殖道瘤样病变、免疫抑制以及吸烟。 [临床表现] V1N的症状无特异性,与外阴营养不良一样,主要为瘙痒、皮肤破损、烧灼感、溃疡等。体征有时表现为丘疹或斑点,单个或多个,融合或分散,灰白或粉红色;少数为略高出表面的色素沉着。 [诊断] 1.活组织病理检查对任何可疑病变应作多点活组织检查。为排除浸润癌,取材时需根据病灶情况决定取材深度,一般不需达皮下脂肪层。

2.病理学诊断与分级 (1)外阴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分3级。VIN I:即轻度不典型增生。VINⅡ:即中度不典型增生。VIN Ⅲ:即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2)外阴非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主要指外阴Paget’s 病,其病理特征为基底层可见大而不规则的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胞浆空而透亮,核大小、形态、染色不一(即所谓的Paget’s细胞),表皮基底膜完整。 [治疗] 1.外阴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 (1)VIN I:可用:①药物治疗,5%氟尿嘧啶(5-FU)软膏,外阴病灶涂抹,每日一次。②激光治疗,此法治疗后能保留外阴外观,疗效较好。 1%.占女性生殖道癌肿的3%~5%,常见于60岁以上妇女。以外阴鳞状细胞癌最常见,其它有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前庭大腺癌等。绝大多数肿瘤生长在外阴皮肤表面,容易被发现,但仍有很多患者未能获早期诊断和治疗。其原因或是患者不重视外阴部症状,如瘙痒、结节状小赘生物等,或是医师不认识外阴症状的重要性,常没有先作病变部位活组织检查,确诊后再治疗,而是先盲目给予不适当治疗延误病情。

检验项目介绍-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检验新项目介绍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是一种特异性很好而且是最早用于诊断鳞癌的肿瘤标志物。它最初从宫颈癌组织中分离获得,就生物活性而言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它包括两个基因SCC1和SCC2。SCC广泛存在于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中(含量极微)和恶性病变的上皮细胞中。在血清中至少有四种形式的SCC:游离SCC1、游离SCC2、以及与相对应的丝氨酸蛋白酶结合物。SCC在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中抑制细胞调亡和参与鳞状上皮层的分化,在肿瘤细胞中参与肿瘤的生长,它有助于所有鳞状上皮细胞起源癌的诊断和监测,例如:子宫颈癌、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癌、食管癌以及外阴部鳞状细胞癌等。现在临床上一般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总SCC,其临床意义有: 1.对子宫颈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原发性宫颈鳞癌敏感性为44%-69%;复发癌敏感性为67%-100%,特异性90%-96%;其血清学水平与肿瘤发展、侵犯程度及有否转移相关。在宫颈癌根治术后SCC浓度显著下降;可及早提示复发,50%患者的SCC浓度升高先于临床诊断复发2-5个月,它可以作为独立风险因子加以应用。 2.辅助诊断肺鳞癌:其水平与肿瘤的进展程度相关,它配合CA125、CYFRA21-1、NSE 和CEA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患者诊断的灵敏性。 3.食管鳞癌的预测:阳性率随病情发展而上升,对于晚期患者,其灵敏性可达73%,联合检测CYFRA21-1和SCC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 4.其它鳞癌的诊断和监测:头颈癌、外阴癌、膀胱癌、肛管癌、皮肤癌等。 即日起你可在医生工作站“免疫”上选择SCC一项进行开单。 注:肿瘤标志物(肺部) 组合套餐中已包含SCC,切勿重复开单!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 什么是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 产后妈妈会感到外阴瘙痒,并且偶然能发现有外阴结节,可能患外阴鳞状上皮內瘤样病变。那么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是怎么回事呢?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是一组外阴病变,是外阴癌的癌前期病变,包括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外阴皮肤或粘膜鳞形上皮内不典型增生由基底层开始,不典型增生程度加重时向上扩展,占的层次增加,另外,还根据细胞排列的异常情况,通过病理细胞学所发现细胞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和所占的范围,又将其分成I、Ⅱ、Ⅲ级(即轻、中、重度)。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的病因 1、病因 不完全清楚。DNA检测发现VIN病变细胞DNA多为单倍体;利用显微分光光度计作多发性病灶DN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灶起源于不同的干细胞;大的融合病灶可起源于单一的干细胞或是不同散在病灶的融合。普通型VIN常与HPV感染有关,尤其与HPV16感染关系密切。p53基因异常可促进分化型VIN向鳞癌发展。其他危险因素有性传播疾病、肛门—生殖道瘤变、免疫抑制以及吸烟等。 2、病理 现代分子学技术检测发现80%VIN伴有HPV(16型)感染。细胞病理学变化包括病毒蛋白在细胞核周形成晕圈、细胞膜增厚以及核融合。这些改变多发生在病变的表层细胞。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的症状 1、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的症状无特异性,多表现为外阴瘙痒、烧灼感、皮肤破损及溃疡,程度轻重不一。部分患者无症状。 2、病变可发生于外阴任何部位,最常见于会阴、阴蒂周围及小阴唇,可累及肛周、尿道周围。 3、病变可表现为表皮隆起的丘疹、斑点、斑块或乳头状赘疣,单个或多个,融合或分散,呈灰白、粉红色、黑色素沉着,或者红白相间的片状,严重者可呈弥漫状覆盖整个会阴。通常,多中心病灶更常见于较年轻妇女(《40岁者);绝经后妇女多为单发病灶。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怎么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可采用抗病毒、化疗、免疫治疗药物外阴病灶涂抹。 (1)1%西多福韦:广谱抗DNA病毒药物; (2)5%咪喹莫特; (3)5%5—氟尿嘧啶软膏;

宫颈鳞状细胞癌Ⅲ级与Ⅰ、Ⅱ级病例的病理预后分析

宫颈鳞状细胞癌Ⅲ级与Ⅰ、Ⅱ级病例的病理 预后分析 作者:李方,康山,马明娜,程建新,李利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鳞癌Ⅲ级与Ⅰ、Ⅱ级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高危因素、术后辅助治疗选择及死亡率等情况的差别,以及不同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对宫颈鳞癌Ⅲ级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包括妇产科及妇瘤科)进行治疗并可以完整随访到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病例14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从年龄分布上分析,≤40岁发病的患者在宫颈鳞状细胞癌Ⅲ级中占20.31%,在Ⅰ、Ⅱ级中占17.28%(P=0.84)。宫颈鳞癌Ⅲ级患者的3年死亡率与Ⅰ、Ⅱ级的宫颈鳞癌相差不大。术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要高于Ⅰ、Ⅱ级组织分化较好的病例,选择术后辅助治疗的比例也多于组织分化较好的宫颈鳞癌病例。采用化疗与放化疗的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宫颈鳞癌Ⅲ级患者合并高危因素较常见,但由于术后辅助治疗比较积极,其3年死亡率与Ⅰ、Ⅱ级的宫颈鳞癌并没有很大差别。化疗可达到与放化疗一样的效果,可选择应用于年轻患者。 【关键词】宫颈鳞癌Ⅲ级;年龄;高危因素;死亡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tients of grade Ⅰ,Ⅱ and Ⅲ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n age ,clinical stage, high risk factors, adjunctive therapy after operation and death rat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外阴癌

外阴癌 1.1 分期 1.1.1 解剖 原发癌灶位于外阴部位者为外阴癌。必须排除来于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外的外阴部继发肿瘤。外阴恶性黑色素瘤应按照皮肤黑色素瘤分期系统分开描述。外阴癌扩展到阴道者仍应视为外阴癌。诊断必须有肿瘤的组织学证据。 1.1.1.1 淋巴位置 腹股沟淋巴结和股淋巴结是区域扩散的原始位点。 1.1.1.2 转移部位 累及盆腔淋巴结(髂外、闭孔、髂总淋巴结)应视为远处转移。 1.1.2 手术分期 1988年起外阴癌采用手术分期。最后诊断要靠手术标本(外阴和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学检查。1994年对I期再分亚期。 1.1. 2.1 区域淋巴结(N)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单侧区域淋巴结转移; N2——双侧区域淋巴结转移。 1.1. 2.2 远处转移(M)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无远处转移; M1——远处转移。 1.1. 2.3 组织病理学类型 鳞状细胞癌是外阴癌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恶性黑色素瘤(需分开报告)。其它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如下: 以外阴派杰氏病为基础的腺癌,疣状癌,巴氏腺癌,非特异性腺癌(NOS),基底细胞癌。

1.1. 2.4 组织学分级(G) Gx——分级无法评估; G1——高分化; G2——中分化; G3——低分化或未分化。 表1 外阴癌分期 FIG O 分期 TNM 分 期原发肿瘤无法评估TX 无原发肿瘤证据T0 0原位癌(浸润前癌)Tis I肿瘤局限于外阴或外阴和会阴,最大径线≤ 2cm T 1 IA肿瘤局限于外阴或外阴和会阴,最大径线≤ 2cm ,间质浸润≤ 1.0mm * T1a IB肿瘤局限于外阴或外阴和会阴,最大径线≤ 2cm ,间质浸润 >1.0mm * T1b II肿瘤局限于外阴或外阴和会阴,最大径线 >2cm T2 III肿瘤侵犯下列任何部位:下尿道、阴道、肛门和 / 或单侧区域淋巴结转移 T3 IV T4

良性上皮细胞变化

良性上皮细胞变化 细胞的自然衰老死亡、炎症或其他原因等因素均可造成上皮细胞形态的改变,但与恶性肿瘤细胞不同,因此称良性上皮细胞变化。包括退化变性和炎性变化等。 (一)退化变性 主要是细胞自然衰老死亡的过程,可表现为固缩性退变和肿胀性退变两种类型。 l.固缩性退变常见于复层鳞状上皮的表层细胞,表现为胞质的角化,HE染色为深红或鲜红色,巴氏染色为红色,最后呈橘黄*色。细胞核由大变小,染色质由疏松网状到密集深染,最后消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亦可发生固缩性退变,细胞核可固缩深染,但不消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肿胀性退变常见于间皮细胞、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和柱状上皮细胞。表现为胞质内出现液化空泡,有的为泡沫状,胞质淡染,细胞体积随退变加重而逐渐增大,最后胞膜胀破,留下一个细胞核,因无胞质包裹故称裸核。肿胀退变时,细胞核也肿胀变大,核膜不清,染色质颗粒逐渐模糊不清,谈蓝色云雾状,最后核膜溶解,整个细胞完全消失。固定不及时的HE或巴氏染色涂片中,涂膜较薄部分的细胞甚至所有细胞的胞质、胞核均肿胀变大,核染色质结构消失、溶成一片。此种人为造成的肿胀性退变严重影响诊断,应尽可能避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炎性变化 炎症改变的上皮细胞主要表现在细胞核的改变,有时细胞形态亦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1.鳞状上皮细胞的炎症改变表现为核肥大、核异型、核固缩、核碎裂。 (1)核肥大:是细胞增生活跃的表现,由于细胞核增大,细胞体积不变,所以表现有一定程度的核质比例失常。 (2)核异型:细胞核可比正常略小或略大,轻度不规则形,核膜皱褶,染色质颗粒增粗,染色加深。 (3)核固缩:是细胞衰老的表现,核明显缩小,染色质凝集深染。 (4)核碎裂:是细胞死亡的表现,细胞核碎裂成大小不等的碎块。 2.柱状上皮细胞的炎症改变以纤毛柱状上皮细胞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核固缩。细胞缩小成小锥形,胞质染成深红色,细胞核也明显缩小,但有时核也可增大,着色深并有轻度畸形。当有双核或多核重叠时,低倍镜下表现为深染畸形,易误认为癌细胞,应注意在高倍镜下鉴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3.修复细胞是因局部组织的损伤坏死,由周围细胞进行再生修复,这些再生的细胞称为修复细胞。多见于重度宫颈炎、宫颈活检或电烙后等宫颈涂片。修复细胞的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外阴肿瘤

外阴肿瘤 外阴肿瘤是怎么回事 外阴肿瘤是指女性阴阜、阴唇、阴蒂和前庭(包括尿道口、前庭大腺、阴道口和处女膜)等处的皮肤、粘膜、腺体和结缔组织发生的良性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较少见。外阴恶性肿瘤,包括外阴鳞状细胞癌(至少占外阴癌的85%)、外阴恶性黑色素瘤(约占5%)、巴氏腺癌、外阴肉瘤和未分化的外阴恶性肿瘤等。 外阴肿瘤的原因 外阴肿瘤的发生,可由局部或全身因素引起,十大常见原因有: 外阴肿瘤的病因有以下几点: (1)外阴感染如性传播疾病,病毒、细菌、滴虫、真菌等。 (2)外伤后血肿也可引起较严重的肿痛。 (3)外阴恶性肿瘤外阴癌、阴道癌等。 (4)阴道内异物长期安放子宫托、异物残留阴道而感染刺激外阴,发生肿痛。 (5)尿液与粪便的刺激尿疾、糖尿病人的糖尿刺激。 (6)机械刺激如不良卫生习惯、外阴污垢、内裤太紧、汗渍刺激等。 (7)全身疾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丘疹性银屑病等。 (8)过敏性外阴炎由洗涤剂、化妆品、阴茎套和药具等引起的过敏皮炎。 外阴肿瘤的症状 外阴肿瘤发生在产后妈妈身上可能性较大,因为产后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容易受到其他病菌的感染。那么,产后外阴肿瘤的症状有哪些? 1、早期信号 (1)白斑:外阴部有微小、光润的白色斑点或条纹,后相互融合成肥厚而有光泽的乳白色斑,触摸时有硬结、粗糙之感。 (2)结节:外阴部有黄豆大小的结节或乳头样肿物,同时其周围伴有瘙痒。 (3)溃疡:若女性外阴部出现久治不愈的凹陷硬底溃疡,且伴有疼痛、出血,多为女性外阴癌信号。 (4)瘙痒:在排除念珠菌感染、阴虱、疥疮、阴道滴虫病等引起的女性外阴瘙痒症后,

若外阴瘙痒久治不愈而又查不出原因,呈顽固性奇痒者,应考虑到女性外阴癌。 2、良性肿瘤 外阴良性肿瘤较少见,主要有乳头瘤、纤维瘤、脂肪瘤、汗腺瘤等。 (1)乳头瘤:多发于大阴唇或阴阜的单个肿块,表面有细而密的乳头,质地略硬。恶变率高。 (2)纤维瘤:多发于大阴唇单发的硬性结节,并逐渐长大成为带蒂的实质性肿瘤。 (3)脂肪瘤:来自于阴阜及阴唇部的脂肪层,大小不等,生长缓慢,较柔软。一般无症状,恶变的可能性小。但可因其体积较大而有行动不便或性交困难等。 (4)汗腺瘤:来自于大阴唇及会阴部的大汗腺,一般为1~2cm大小。肿瘤生长慢,无症状。少数可有癌变。 3、恶性肿瘤 外阴鳞状上皮癌是最常见的外阴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多发于阴唇、阴蒂和会阴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但与性病(如尖锐湿疣、淋病、梅毒和阴道滴虫病)共存率高;由病毒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发展为浸润癌;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或损害有关,如肾移植后、红斑狼疮等;外阴营养不良和外阴湿疣均可发展为外阴鳞癌。 早期局部出现小而硬的结节、肿块或溃疡,常伴有疼痛或瘙痒;晚期为典型的糜烂,肿块或不规则的乳头状瘤,颜色可呈白色、灰色、粉色或有黑色素沉着,一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质硬而固定。当肿瘤破溃或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排便困难等。但多数患者病变前已有多年的外阴瘙痒史,晚间为重;外阴白色病变等。 外阴肿瘤的诊断 产后妈妈发现外阴处有白斑,怀疑自身得了外阴肿瘤,不要着急,还是要进行正规的检查来诊断是否得了外阴肿瘤。 外阴肿瘤的诊断首要重视临床前驱症状和局部病变。对于外阴瘙痒、白斑、尖锐湿疣等经一般治疗无效,尤其是发生小结节、溃疡或乳头状赘生物等,应警惕有发展或已成为外阴肿瘤的可能。因此,必须及时行局部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病理组织切片检查是外阴肿瘤诊断的主要依据,取材时务必得当,宜在可疑肿瘤组织的非坏死处活检,以免遗漏诊断。 对于活检结果可疑者,应再次取较深部组织检查。为了提高活检阳性率,晚近国内外采用1%甲苯胺蓝溶液涂抹外阴部,待2-3分钟干燥后再用1%醋酸脱色,如有非典型增生,原位肿瘤或浸润癌,则甲苯胺蓝与活跃细胞核内DNA结合,而使病变区域呈紫蓝而不脱色。在不脱色区作活检可提高早期诊断及多发中心性肿瘤诊断的阳性率。但此种方法对良性溃疡可致假阳性;而对非典型病变区表面角化亢进者,经醋酸洗后可脱色而得假阴性结果。 外阴肿瘤怎么治疗

《2021.2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21.2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20年10月19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发布了《2021.2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现对该指南进行简要解读。该指南只针对鳞癌,不包括外阴其他病理类型如外阴黑色素瘤、腺癌等。 1新版指南主要更新 (1)新增了妇科疾病幸存者指导原则,以讨论妇科癌症的生理和社会心理影响及相关的医疗管理措施。(2)新增了以标志物为导向的二线全身治疗原则。 2分期 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外阴癌分期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TNM分期。见表1~3。 3初始治疗 术前需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推荐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病灶活检、病理诊断、肝肾功能检查、麻醉下膀胱镜检查及直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可用于判断肿瘤浸润范围和制定治疗方案,可行子宫颈HPV、细

胞学检测及血清HIV检测。另外,建议患者戒烟及提供必要的咨询干预。治疗前可大致分为以下3种情况:(1)早期肿瘤:即T1期和小病灶的T2期(指肿瘤直径≤4cm,无侵犯尿道、阴道或肛门)。(2)局部晚期肿瘤:即大病灶的T2期(指肿瘤直径>4cm或肿瘤侵犯尿道下1/3、阴道下1/3、肛门)和T3期(指肿瘤侵犯上2/3尿道、上2/3阴道、膀胱黏膜、直肠黏膜或固定于盆骨)。(3)晚期肿瘤:肿瘤转移超出盆腔,即任何期别的T,任何期别的N和超出盆腔的M1期病变。早期肿瘤以手术为主,局部晚期肿瘤手术结合放疗,晚期、转移肿瘤采用姑息、对症及支持治疗。 3.1 早期肿瘤(T1期和小病灶的T2期)先行病灶活检。(1)病变浸润深度≤1mm,行单纯部分外阴切除术(simple partial vulvectomy)。术后病理证实病灶浸润深度≤1mm,随访。病灶浸润深度>1mm,需补充手术[见下文(2)]。(2)病灶浸润深度>1mm或T2期病变,根据病灶位置决定术式:①单侧病变(病灶距外阴中线≥2cm),行根治性部分外阴切除术(radical partial vulvectomy)+单侧腹股沟/股淋巴结评估(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或单侧腹股沟/股淋巴结切除术);②中线部位病变(前部或后部),行根治性部分外阴切除术+双侧腹股沟/股淋巴结评估(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或双侧腹股沟/股淋巴结切除术),术后均根据原发灶及淋巴结的病理结果决定辅助治疗。 3.2 早期肿瘤手术后的辅助治疗需根据原发灶及淋巴结状态而定。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眼睑恶性肿瘤的8%。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开始呈结节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溃疡型:溃疡底部坚硬、充血、溃疡较深,高低不平,边缘高起,甚至外翻,有时呈火山口状。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瘤向表面发展,可以很大,表面呈菜花状或乳头状,表面有破溃感染则有腥臭味。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大,生长快,破坏范围广,可以破坏眼睑、眼球、眼眶、鼻窦及面部等。一般易沿淋巴组织转移到附近组织,如耳前及颌下淋巴结甚至全身。这是它与基底细胞癌的不同点。 鳞状细胞癌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下肢皮肤癌发生转移的较多,其次为手背部和面颈部,血行转移罕见,肺脏为最常见的转移脏器。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结节,质地硬,表面有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出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皮损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暗灰色瘢,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如指戒或铜钱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凹凸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溃疡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故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