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鞣制中的分子自组装行为

无机鞣制中的分子自组装行为
无机鞣制中的分子自组装行为

无机鞣制中的分子自组装行为*

贾淑平1,2**,但年华1,2,林海1,2,肖世维1,2,刘兰1,但卫华1,2***,米贞建3 (1.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

2.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5;

3.成都佰乐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通过对不同鞣剂鞣制机理的概括与总结,从分子自组装原理与技术的角度对不同鞣制过程中鞣剂分子与皮胶原分子的结合与交联过程进行了解释。提出了通过控制影响配合物鞣剂鞣制效果的主要因素:中心离子、配体及二者的配比、反应体系的pH值、溶剂、温度等,采用分子组装技术实现对配合物鞣剂分子的结构、形态、大小、稳定性及其反应性的调控,从而有利于开发出性能更优的配合物鞣剂。

关键词:鞣剂;鞣制原理;分子自组装;调控;配合物

The molecular self-assembly behavior of inorganic tanning process Jia Shuping1,2, Dan Nianhua1,2, Lin Hai1,2, Xiao Shiwei1,2, Liu Lan1,

Dan Weihu1,2, Mi Zhenjian3

(1.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Clean Technology of Leather Manufactur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China;2.The Center of Biomedicine Engineering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China;3. Chengdu Bailejin Bi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 The behavior of combination and cross-linking between tanning agent and collagen molecules in the tanning process was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lecular self-assembly based on the general summary of the tanning mechanisms. We obtained the view that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shape, size, stability and reactivity of complex tanning agens could be regulated and controled through changing the main factors impacting the tanning properties of coordination compounds such as central ions, ligand and the ratio of the two, as well pH, solvent, temperature of the reaction system etc., meanwhile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better performance tanning agent complexes.

Keywords:tanning agent; tanning mechanisms; molecular self-assembly; regulation and Control; complex

相对而言,无机鞣制在现代制革中占据统治地位。用于制革的无机鞣剂主要有铬鞣剂、锆鞣剂、铝鞣剂和钛鞣剂等。由于无机鞣制是从生皮转变成革的关键,因此,皮革科学工作者对无机鞣制机理的探索与研究的热情有增无减。然而,时至今日,无机鞣制理论仍然带有推理性的感性色彩,而理性认识却显得相对匮乏。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于皮胶原这种生物大分子的复杂的分子结构认识不够清晰,另一方面恐在于不同的无机鞣剂与鞣法条件下的动态影响因素过于复杂。因而,无机鞣制理论的细节尚值得推敲。本文在普遍公认的无机鞣制理论的基础上,* 基金资助: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7GGYB555GX-010

** 第一作者简介:贾淑平,女,1984年生,硕士

***通讯联系人:但卫华,教授,博导,dwh5607@https://www.360docs.net/doc/df14259244.html,

尝试从分子自组装理论这一全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无机鞣制过程,试图通过分析影响配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性主要因素,诸如配合物的几何形态、稳定性和鞣性等,阐明应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实现对无机鞣剂的分子结构、形态、大小及性能的全面调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1.无机鞣剂的种类与无机鞣制机理

关于对无机金属鞣剂鞣制的解释有价键理论和配位场理论[1]。价键理论成功地解释了鞣革配合物的性质,而配位场理论则从d轨道的能级分裂和电子跃迁方面解释了铬、铁、铝、锆、钛等鞣革颜色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解释了d n离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有关无机鞣制机理研究的主要观点认为,在无机鞣剂(铬、锆铝、钛等)鞣制过程中,铬、铝配合物是与胶原的羧基发生配位结合成键交联的,锆、钛鞣机理与铬鞣不同, 胶原羧基不能和锆中心离子配位, 主要是阴离子锆配合物与胶原碱性基赖氨酸中的ε- 氨基和精氨酸中的胍基作用, 也有人认为锆(IV)与胶原主链肽键有作用。

另外,舒子斌[2]等提出了“块状模型”,从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的角度, 对皮革鞣制机理进行探讨。其主要观点是首先小分子鞣剂通过渗透作用均匀分散到各个块中,然后在交联结合阶段,鞣剂分子在块中不断变大, 从而使块的体积―膨胀‖。有的块中的鞣剂分子通过配位键(双点或多点结合) 和氢键(配体中相关基团与胶原形成的氢键) 与皮胶原结合, 而成为起交联作用的块,从而产生了鞣制效应。A. D. Covington[3]等在如何解释鞣制机理方面提出了“联一锁”的理论,认为不论采用什么鞣制方法,胶原化学稳定性提高的机理是基本一致的,即化学试剂与胶原的不同的化学反应的协同作用是提高胶原稳定性的根本原因。而胶原获得高稳定性的反应所具备的特征就是与胶原可发生强烈的反应一般形成多个氢键有时也可形成共价键。

2. 无机鞣制过程与分子组装行为

在鞣制过程中,首先要求鞣剂分子均匀迅速地渗透到皮胶原纤维内,然后提碱使鞣剂分子变大,胶原活性基进入配合物鞣剂内界与中心离子配位而发生交联改性,即发生鞣制作用。由此可见,在鞣制过程中主要包括渗透和结合两个过程。要顺利完

成渗透过程,鞣剂分子的大小必须与胶原纤维空隙的大小相适应。而鞣制作用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鞣剂分子必须与胶原结构中两个以上的反应点作用,生成新的交联键。配合物欲达到两点结合或两点以上的结合,就要求分子必须足够大,即通过提高碱度,促进配聚作用,使配合物分子变大,增加多点结合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鞣剂分子可与胶原形成共价键、配位键、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的相互作用,多种因素都可能对鞣制产生影响。金属配合物的配位作用受水、酸根和轻基三类配位体的影响,它们决定配合物分子大小及配位活性。

鞣制作用与分子自组装作用无论从过程和原理上都有相似性。分子发生自组装过程需要两个条件:自组装的动力以及导向作用。分子自组装的动力是多种非共价键作用力的加合与协同[4-8],这对于维持自组装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自组装的导向作用指的是分子在空间的互补性,即要求分子在空间的尺寸和方向上达到重排的要求。在鞣制过程中也是以鞣剂分子的大小作为导向的,在鞣制初期鞣剂分子必须比胶原纤维空隙小,鞣剂分子才能迅速均匀的透入到胶原纤维内部,鞣制后期,随着碱度的不断提高(通过加碱、升温、加水稀释等)鞣剂分子不断水解,进而配聚成大分子与皮胶原活性基发生交联结合,完成鞣制过程。鞣制效应产生的动力则是鞣剂分子与胶原通过配位键、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甚至共价键产生多点结合,从而提高了胶原的耐湿热稳定性。

基于我们对鞣制机理的认识,所有的鞣制反应都必须遵循一些规则[9]:(1)在鞣剂和胶原之间必须有稳定的、很高能量的相互作用,结合应该是或者至少部分是共价或多价氢键结合。反应能必须是高的,有最优的分子尺寸。而氢键由于其特殊的几何构型和方向性,使其在分子组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0]。多重氢键以及多个氢键之间的相互叠加和协同作用则可以获得具有较强结合能和较大稳定性的功能聚集新体系,氢键的多重度越高,体系越稳定[11-15],在鞣制中则是随着共价键以及多重氢键的协同作用表现为成革收缩温度的提高。(2)交联键应短和具有刚性,以便获得最高的结构化程度,但是多点结合的氢键不可能仅靠自身达到此目的。主客体化学的中心内容即是通过氢键作用或金属一配体相互的可逆弱相互作用,组装成具有各种不同结构和组成的主客体体系,其中有些结构具有内部空洞,如在鞣制前裸皮经过酸、碱、酶的作用,大部分的油脂和非纤维物质已被除去,成为多微孔性纤维,

正是这些空洞或微孔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化学环境,与外部环境完全不同,作为一个接触反应的容器,在某些情况下,它与酶有着相似的作用。而金属无机配位化合物通过氢键可以组装成一维、二维、三维的无限框架结构[16],形成何种结构取决于金属离子的性质,氢键取代的数量,以及氢键取代的性质和地位[17];(3)在多点氢键结合的情况,是通过进一步在相应点上的交联产生一个刚性模型而获得结构化效果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鞣制过程中鞣剂与胶原分子之间以多点氢键、配位键、疏水键以及静电作用等多种分子作用力的协同作用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分子组装体系。配位键驱动自组装在超分子化学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18-22]。基于金属离子和配体的多样性,人们可以根据金属离子的特性和配体的结构较好地进行超分子的分子工程设计。D’Souza[23]等人报道利用锌卟啉和吡啶间的配位作用和附加的分子间氢键协同作用控制二聚体内卟啉和C60之间的距离和相对定位,进而实现对两者之间电子转移的控制。在水溶液或极性溶剂中,由于疏水作用非极性分子趋向于聚集在一起,虽然这一作用是一种方向性较差的弱相互作用,但也是超分子自组装过程中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力。如在环糊精有关的轮烷中,环糊精与有机客体的疏水作用使联苯基进入环糊精腔体内[24]。

3. 影响分子自组装体系稳定和鞣制效果的主要因素

我们知道,影响无机鞣剂鞣制效果(也可认为是鞣剂与胶原纤维形成的自组装体系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如裸皮胶原纤维的状态、鞣剂本身的性能、鞣制体系的温度、pH值、温度、机械作用等。而自组装体系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

(1)分子识别机制[25]分子识别是主体(或受体)对客体(或底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分子识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界面分子识别包括分子间有几何尺寸、形状上的相互识别。在鞣制过程中主要是胶原蛋白分子与鞣剂分子的相互识别,胶原蛋白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nm,所以在鞣制初期需控制鞣剂分子的体积在1nm以下,待鞣剂分子渗透到胶原蛋白分子之间后,最容易形成多点化学交联键的尺寸也为1nm,因而需控制鞣制体系的温度、pH值等以调控配合物的

水解配聚行为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尺寸和结构的多核配离子;二是分子对氢键,π-π相互作用、范德华力、静电力、官能团的电子效应、立体效应和长程作用等相互作用的识别。不同的鞣剂与胶原蛋白分子的结合部位不相同,相对应的所形成的化学键的种类和强弱也不同,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及鞣制效果也截然不同。

(2)组分组分的结构对自组装超分子聚集体的结构有极大的影响,组分结构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形成的自组装体结构上的重大变化[26,27]。当然,在鞣制中主要参加形成自组装体系的成分就是皮胶原和鞣剂分子,只有生皮经过鞣前准备工段的一系列物理加工和化学处理,皮胶原经过酸、碱、酶等的化学作用后,皮胶原纤维的物理、化学状态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均匀分布在胶原纤维之间的鞣剂分子的结构、形态和体积具备一定条件后,二者才能交联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对于金属配合物鞣剂决定其性质的因素很多,首先是金属离子本身的结构,通过选择不同的金属离子可以调控其形成的配合物的结构和主要功能;其次是配体,配体对配合物与胶原结合的影响可分为配位点的性质,配位点的数目、配体点间的距离,配体异构等,通过筛选、优化以及合成所需配体,我们可以调控配合物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3)溶剂溶剂对自组装体系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溶剂的性质、pH值、温度及结构上的微小变化也会导致自组装体系结构重大变化。Wuest[28]等发现,若自组装以氢键为主要驱动力,则任何破坏氢键作用的溶剂都会破坏组分的自组装能力。Joseph M.Desimone[29]用不同密度液态或超临界态二氧化碳作为溶剂时,考察了对两性共聚分子的自组装的形成的影响,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整个皮革生产过程,大部分重要工序都是在溶液中完成的,而溶液的pH值、温度及性质对胶原蛋白分子与鞣剂分子的渗透和结合有很大的影响并最终决定了成革的性能。4. 结束语

具有鞣制效应的无机鞣剂是介于简单配位化合物和螯合物之间的十分复杂的多碱和多酸混配型多核配合物。对于占主导地位的金属鞣剂来说,其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关系到配合物分子与胶原的反应性能,而分子的自组装性则能确保配合物分子大小具有可调控性。决定多金属化合物稳定性及其鞣性的因素很多,除金属离子本身的配位性质和配体的性质外,还包括配位分子、溶剂、不同金属离子的物质的量比

和反应体系的pH值等。总体结构可由配体分子的几何形状和金属离子的配位性质加以预测,其他影响因素会对配合物的结构产生细微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多金属配合物分子时,可通过选择不同性质的金属离子按一定比例进行配伍、控制制备过程中的反应体系的条件,并联系分子的光学活性和电磁等性质,按照假定目标分子的结构→建立分子模型(分子模拟)→实验验证→修正→确定的分子设计的基本方案[30]完成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和组装,以得到最佳的无铬多金属配合物分子设计和预期的功能性配合物。多金属配合物在鞣制体系中分子尺寸控制可采取两个模式即分子自组装结合模式和单元-构筑模式[31]。由于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因素能够对实验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金属离子和配体的反应性。但是任何化学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因此诸如配体和金属盐的溶解性、配体形状、反应配比、模板剂、溶剂的极性、反应介质的离子强度、温度、压力以及制备方法等因素都能影响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结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通过上述各种因素进行能动性的调控,并借鉴分子设计技术,通过改变鞣剂制备及应用过程中的组分和溶剂等条件调节鞣剂的渗透和与皮胶原结合的矛盾,以实现结构的多样性。我们不仅可以从分子自组装这一全新的视角对鞣制过程进行解释,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分子自组装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到皮革鞣制方面,以提高皮革工业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和解决资源短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武勇,李国英. 鞣制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4: 32-39

[2]舒子斌, 王学川, 张铭让. 皮革无机鞣剂鞣制机理的研究(I)—提出模型[J]. 中国皮革, 2000, 29(21): 13-14

[3]A. D. Covington,L .Song,Suparno, 等. Link—Lock:An Explanation of the Chemical Stabilisation of Collagen[J]. JSLTC, 2007 ,92 :1-7

[4]苏晓渝,谢如刚. 超分子自组装中的非共价键协同作用[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7, 19(12): 1304-1309

[5]He Y., Ye T., Borguet, et al. Porphyrin self-assembly at electrochemical interfaces: Role of potential modulated surface mobility[J]. J. Am. Chem. Soc.: 2002, 11964-11970

[6] Keeling, D. L., Oxtoby, N. S., Wilson, C., et al. Assembly and processing of hydrogen bond induced supramolecular nanostructures [J]2003, Nano Letters, 3(1): 9-12

[7] Ye Y. C., Sun W., Wang Y. F., et al. A unified model: self-assembly of trimesic acid on gold [J] J. Phys. Chem.C, 2007, 111: 10138-10141

[8] Corinne LD.Estimating the efficiency of self–assemblies[J]. Jouroal of Supramoleular Chemistry, 2001, 1: 39-52

[9]A.D. Covington, G..S. Lampard, R.A. Hancock, et al. Studies of the origin of hydrothermal stability : a new theory of tanning [J]. JALCA , 1998 , 93(3) : 107-120

[10]白萌, 李晖, 王宇. 氢键在分子自组装中的花样[J].大学化学, 2006, 26(1): 27-35

[11] Corbin P. S., Zimmerman S. C. Complexation-induced unfolding of heterocyclic ureas: formation of a hydrogen-bonded, sheetlike heterodimer[J]. J. Am. Chem. Soc. 2000, 122: 3779-3781

[12] Domagala M, G rabowski S J. C-H...N and C-H...S hydrogen bonds--influence of hybridization on their strength[J]. Phys. Chem. A , 2005 , 109 : 5683-5688

[13] R. Glaser, H. Wu, M. Lewis. Cytosine catalysis of nitrosative guanine deamination and interstrand cross-link formation[J]. J. Am. Chem. Soc., 2005, 127: 7346–7358

[14] Brunsveld L, Folmer B J B , Meijer E W, et al.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Chem. Rev. , 2001, 101: 4071- 4097

[15]Holliday B.J., Mirkin C.A.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upramolecular compounds through coordination chemistry.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01, 40(11): 2022-2043

[16]Eddaoudi M, Kim J, Rosi N, et al. Systematic design of pore size and functionality in isoreticular MOF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ethane storage[J]. Science, 2002, 295: 469-472

[17]李胜利,郁建华,杨捷,等. 几种新型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31( 6): 62-65,77

[18] David J. Williams, Peter R. Ashton, Roberto Ballardini, et a1.Molecular Meccano. 4. the self-assembly of [2]catenanes incorporating photoactive .pi.-extended systems[J]. J. Am. Chem. Soc., 1995, 117 (45): 11171–11197

[19] James, S. 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J]. Chem. Soc. Rev.,2003, 32: 276-288

[20] Kikkawa Y., Koyama E., Tsuzuki, S., et al.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control by molecular width variation with metal coordination[J] . Langmuir, 2006, 22 (16): 6910–691.

[21] Ruben M., Lehn J. M., Muller P. Addressing metal centres in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J].Chem. Soc. Rev., 2006, 35(11): 1056-1067

[22] Zhang H.M., Xie Z. X., Long L. S., et al. One step preparation of large-scale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of cyanuric acid and melamine supramolecular species on Au (111). Surfaces[J]. J. Phys. Chem. C., 2008, 112: 4209-4218

[22]王君, 高敬群, 张向东. 金属-氨基多羧酸类配合将分子结构的研究(Ⅶ) Na3[Hg(Ⅱ)(edta) C1]·6H2O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测定[J]. 无机化学学报, 1999, 16(1): 135-138

[23]D’Souza F, Deviprasad G R, Zandler M E, et a1.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in ―two-point’’bound supramolecular triads composed of N,N-dimethylainop-fullerence-pyridine coordinmed to zinc porphyfin [J]. J. Phys. chem. A,2003, 107 (24): 4801-4807

[24] Ravoo B. J., Jacquier J. C., Wenz G.Moleular recognition of polymers by cyclodextrin vesicles,Angew.Chem., Int. Ed., 2003, 42(18): 2066-2070

[25] Borman S.Combinatorial chemists foens on small molecules. 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Automation[J].Chem.Eng.News, 1996, 74(7): 29-54

[26] Mathias J. P., Simanek E E., Zerkowski J. A., et a1.Structural preferences of hydrogen-bonded networks in organic solution-cyclic CA(3)Center- Dot-M(3)Rosette[J]. J.Am. Chem. Sec., 1994, 116(10): 4316-4325

[27]吴苊,邓国军,徐赛龙,等.取代基数目对分子自组装结构的影响[J].科学通报, 2002,47(11): 841-844

[28] Duehareme Y.,Wuest J.D.Use of hydrogen bonds to control molecular aggregation.Extensive,self-complementary arrays of donors and aeeeptors[J].J. Org. Chem., 1988,53(24): 5787-5789 [29] Joseph M. Desimone.Surfactants and self-assembly in carbon dioxide[J].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 2001, 5: 333-341

[30]但卫华, 曾睿, 林海, 等. 基于多金属配合物与皮胶原反应性的分子结构调控[J]. 北京皮革, 2007, (1): 75-79

[31]贾淑平,曾睿,但卫华,等.分子设计技术在无铬多金属鞣剂开发上的应用前景[J].北京皮革, 2009, (6): 70-72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 【摘要】:分子自组装在生物工程技术上的建模、分子器件、表面工程以及纳米科技领域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分子自组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将会在新技术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定义、基本原理、分类、影响因素、表征手段等,并阐述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目前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分子自组装;自组装膜 1前言 分子自组装是分子与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依赖非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自发连接成结构稳定的分子聚集体的过程。通过分子自组装我们可以得到具有新奇的光、电、催化等功能和特性的自组装材料,特别是现在正在得到广泛关注的自组装膜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器件、化学生物传感器、信息存储材料以及生物大分子合成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研究者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2分子自组装的原理及特点 分子自组装的原理是利用分子与分子或分子中某一片段与另一片段之间的分子识别,相互通过非共价作用形成具有特定排列顺序的分子聚合体。分子自发地通过无数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是发生自组装的关键。这里的“弱相互作用力”指的是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力、疏水作用力、ππ堆积作用、阳离子π吸附作用等。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维持自组装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并不是所有分子都能够发生自组装过程,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自组装的动力以及导向作用。自组装的动力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它为分子自组装提供能量。自组装的导向作用指的是分子在空间的互补性,也就是说要使分子自组装发生就必须在空间的尺寸和方向上达到分子重排要求。 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应用是目前自组装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自组装膜按其成膜机理分为自组装单层膜(Self- assembled monolayers , SAMs和逐层自组装膜(Layer -by – layer self-assembled membrane)。如图1所示,自组装膜的成膜机理是通过固液界面间的化学吸附,在基体上形成化学键连接的、取向排列的、紧密的二维有序单分子层,是纳米级的超薄膜。活性分子的头基与基体之间的化学反应使活性分子占据

超分子科学研究进展

摘要超分子化学是基于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在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等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学已发展成了超分子科学,被认为是21世纪新概念和高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本文介绍了近几年超分子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和基本问题,愿为我国超分子科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自然界亿万年的进化创造了生命体,而执行生命功能是生命体中的无数个超分子体系。对超分子的认识一直到20世纪中叶,特别是C. J. Pedersen、J. M. Lehn和D. G. Cram等人合成了大环分子(冠醚、穴状配体等),这些大环化合物能基于非共价键作用选择性地结合某些离子和有机小分子,这一主客体的创新成果获得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1978年法国科学家J. M. Lehn等超越主客体化学的研究范畴,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化学”这一概念,他指出:“基于共价键存在着分子化学领域,基于分子组装体和分子间键而存在着超分子化学”[1]。超分子化学是基于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它主要研究分子之间的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如氢键、配位键、亲水/疏水相互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而生成的分子聚集体的组装、结构与功能。两个世纪以来,化学界创造了2 000万种分子,原则上都可在不同层次组装成海量的、取决于组装体结构具有特殊功能的超分子体系,由此可见,超分子化学开拓了创造新物质与新材料的崭新的无限的发展空间。事实上,自然存在着亿万个超分子体系居于生命体的核心位置,例如,在细胞内的生物化学过程都由特定超分子体系来执行,像DNA与RNA的合成、蛋白质的表达与分解、脂肪酸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与力学运动体系等。因此超分子科学是研究生物功能、理解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起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等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学已发展成了超分子科学,被认为是21世纪新概念和高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2,3]。 国际上超分子科学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和日本等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超分子科学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较早地开展了超分子科学研究,并做出了一大批有特色的工作。我们结合今年9月在长春举办的超分子国际香山科学会议及部分国内外同行的研究结果来介绍超分子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基本问题,供国内同行参考。 1 层状超分子组装体 生物膜是细胞的关键组分,又是高效、神奇的超分子体系。它的模拟物就是层状组装体(包括单层膜、多层膜、复合膜等)。层状结构容易表征,是研究分子间作用力及组装方法最好的模型,又是走向实用化的器件原型,所以层状组装超薄膜的构筑与功能化一直是超分子科学研究的热点[2]。 1991年,G.Decher及其合作者报道了基于阴阳离子静电作用的聚电解质多层膜的制备,称为静电组装技术,拉开了层状组装薄膜研究的序幕[4]。静电组装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构筑结构和功能可控的有机、无机和有机/无机复合薄膜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层状组装多层膜的构筑中,引入含有刚性介晶基团的双头离子能提高多层薄膜的稳定性和改善层间界面的有序度。基于静电组装技术,实现了包容卟啉、酞菁等有机分子,特殊的齐聚物、有机和无机微粒、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酶、病毒以及树状分子等在内的物质的多功能较稳定复合薄膜的构筑。一种由金属烷氧基化合物来制备金属氧化物薄膜的组装技术,称为表面溶胶 凝胶技

浅谈超分子化学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浅谈超分子化学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超分子化学是基于冠醚与穴状配体等大环配体的发展以及分子自组装的研究和有机半导体、导体的研究进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分子识别、分子自组装、超分子催化、超分子器件及超分子材料等方面。其中分子识别功能是其余超分子功能的基础。超分子学科的应用主要是围绕它的主要功能-识别、催化和传输来进行开发研究。 1987年,莱恩(Lehn J. M.)、克拉姆(Cram D. J.)和彼得森(Perterson C. J.)三位化学家以其对发展和应用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莱恩在获奖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同时克拉姆创立和提出了主—客体化学理论,彼得森则发展和合成出大批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冠醚。至此,以“超分子化学”为名称的新的化学学科蓬勃地发展起来,并以其新奇的特性吸引了全世界化学家的关注和热衷。近年来Supramolecular Chemistry杂志的创立说明超分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化学家的普遍认同。 目前超分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学科的研究不仅与各化学分支相结合,又与物理学、信息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紧密相关。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学已发展成了超分子科学。超分子科学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化学(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而且还涉及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由于超分子学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理论意义,超分子化学的研究近十多年来非常活跃。涉及的应用包括:在化学药物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在光化学上的应用,在压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识别作用(酶和受体选择性的根基)的应用,在有机半导体、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富勒烯中的应用,作为分子器件方面的研究,在色谱和光谱上的应用,催化及模拟酶的分析应用,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等等。 超分子化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药物分子和其它有机分子通过氢键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药物超分子化合物,可有效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等性质,成为药物制剂的一个新选择。超分子药物化学是超分子化学在药学领域的新发展。该领域发展迅速,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正在逐渐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迄今已有许多超分子化学药物应用于临床,其效果良好。更多的超分子体系正在作为候选药物进行临床研究开发。超分子化学药物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低毒性、不良反应少、高生物利用度、消除药物异味、克服多药耐药、药物靶向性强、多药耐

两亲性及全亲水性嵌段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

2009年春博政考核 姓名:李昌华 学号:SA07020003 系别: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 Email:chli@https://www.360docs.net/doc/df14259244.html, 日期:二零零九年六月

两亲性及全亲水性嵌段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 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水溶液中嵌段聚合物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研究报道,它们在药物释放,影像,遥感,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除了嵌段单元的序列长度,分子量,溶剂和链结构都能极大地影响它们在一些选择性的溶剂中的自组装性能。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两亲性和全亲水性嵌段聚合物(DHBCs)的非线性链拓扑结构,包括杂臂星形嵌段聚合物,树状嵌段共聚物,环状嵌段共聚物,梳状共聚物刷。 发展脉络 众所周知,两亲性嵌段聚合物可以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的多种形态,包括:球状,棒状,片状,囊泡,大型复合胶束或囊泡【1-5】。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嵌段共聚物组装体在药物释放【6-8】,成像【9-14】,遥感【15, 16】和催化【17-21】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因而这一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全亲水性嵌段聚合物(DHBCs)是一类特殊的两亲性嵌段聚合物,由化学性质不同的两嵌段或多嵌段组成,每个嵌段都有水溶性。大多数情况下,全亲水性嵌段聚合物其中的一个嵌段的水溶性足以促进聚合物的溶解和分散,另一个嵌段为环境敏感水溶性聚合物。当外部环境如pH值,温度,离子强度和光照发生变化时,其由水溶性的嵌段转变为不溶性的嵌段并出现胶束化行为【22-26】。某些环境响应性的DHBCs甚至可以表现多重胶束化行为,通过调节外部环境条件其可以形成两种或多种具有反转结构的纳米尺度聚集体【22, 23, 26-32】。DHBCs在稀水溶液中独特的环境敏感自组装行为成为近年来高分子自组装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关于其的研究将进一步扩大嵌段聚合物组装体的应用范围。 该部分主要介绍领域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集中描述近几年来两亲性和全亲水性嵌段聚合物超分子自组装体具有的非线性链拓扑结构,包括杂臂星型聚合物,树枝状嵌段聚合物,环状嵌段聚合物和梳型嵌段聚合物。我们课题组(20系刘世勇课题组)在该领域也做了很多工作。 两亲性和全亲水性星型聚合物 典型的星型聚合物是至少三条线性高分子链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连接在同一个连接点上或一个微凝胶核上而形成的聚合物。多种可控聚合技术已被用来成功地制备星型聚合物或者杂臂星型聚合物,包括高真空阴离子聚合【46, 47】,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48-50】,

无机化学第九章分子结构练习

第九章 分子结构练习 一、填空题 1. SiF 4中硅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____,该分子中的键角为_____;-26SiF 中硅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_____,该离子中的键角为_________。 sp 3 '28109 sp 3d 2 90 2. BF 3,NH 3,H 2O ,+4PCl 的键角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中心原子杂化轨道中不含有孤对电子的有___________。 BF 3>+4PCl >NH 3>H 2O ; BF 3和+4PCl 3. 在C 2H 4分子中,C 和H 间形成______键,C 与C 之间形成______键和______ 键,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 σ σ π sp 2 4.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2H 、He 2、B 2、C 2、+2He 、Be 2中,能够存在的有__________, 不能存在的有________。 +2H 、B 2、C 2、+2He ; 2He 、2Be 5.+2O 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键级为_________;+2N 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呈__________磁性。 ()()()()()()() 1*p 24p 22p 22*s 22s 22*s 12s 1ππσσσσσ ()()()()()()12422*2222*121p p s s s s σπσσσσ 顺 6.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4ICl 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中心原子采用_______杂化轨道成键;PCl 5(g )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中心原子采用_____杂 化轨道成键。 平面正方形; sp 3d 2; 三角双锥; sp 3d

超分子聚合物_自组装的高分子

第24卷 第5期大学化学2009年10月  今日化学 超分子聚合物:自组装的高分子 阎云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100871) 摘要 简单介绍基于氢键、主客体化学、以及金属配位作用形成超分子聚合物的研究进展,着 重概述了金属配位超分子聚合物的形成、特点及其与异电荷物质的静电自组装。 最近10年,超分子聚合物作为一种通过非共价键形成的自组装的高分子在高分子和小分子自组装领域备受瞩目。顾名思义,这类分子具有超分子和聚合物的双重特点。说它是超分子,是因为这类分子是由小分子单体通过氢键、主客体化学、配位键等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分子自组装结构;说它是高分子,是因为这样的自组装结构拥有数量众多的重复单元,就像由许多结构基元聚合而成的高分子一样。不同的是,传统的高分子一般是在引发剂存在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聚合反应形成的,其聚合物骨架是由共价键连接的单体形成的。而超分子聚合物多为具有双官能团的单体在合适的溶剂中通过分子自组装自发形成的,不需要任何引发剂。由非共价键首尾连接的小分子单体构成了聚合物骨架。超分子聚合物骨架中非共价键的存在,使得这类分子的聚合与解聚可以非常容易地发生,这赋予了这类物质独特的机械、电子以及光学性质。本文介绍氢键、主客体化学以及配位作用驱动的超分子聚合物的形成及特点,并着重介绍金属配位超分子聚合物,以及基于金属配位超分子聚合物的高级静电自组装。 1 氢键诱导的超分子聚合物———可自愈及修补的高分子 氢键诱导形成的超分子聚合物一般发生在两个能够形成多重氢键的分子体系。两个分子中至少有两对互为对方的质子给体和受体的官能团,每个官能团都能与对方分子的官能团形成多重氢键。超分子化学的开创者Lehn及其合作者[1]利用氢键形成的榫卯结构在具有双官能团的ADA2ADA型质子给体与DAD2DAD型质子受体的1:1混合体系中通过自组装形成6氢键连接的单体(A:Accep t or,质子受体;D:Doner,质子给体)(如图1A所示);这样的单体通过位于尾端的给2受体进一步进行自组装,最终形成高分子结构。其结构可用图1B表示。 可以想象,如果分子中含有多个ADA或DAD基团,就可以形成交联的网络状高分子。 此外,通过首尾交互形成的多重氢键也可以形成高分子状结构。Meijer等人[2]使用ADAD2DADA型单体四重氢键的协同与定向效应制备了聚合度很高的螺旋状超分子聚合物(图2)。当一个单体中含有3个这样的四重氢键结合单元时,形成的交联结构的超分子聚合物具有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质,在90℃解体并熔化[3](图3),因此,这类超分子聚合物具有温度修补性。 更多的实例可参见综述文章[4]。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这类具有温度修补性能的超分子聚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精)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 毛薇莉无机专业MG0424012 【摘要】分子自组装在生物工程技术上的建模、分子器件、表面工程以及纳米科技领域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分子自组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将会在新技术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定义、基本原理、分类、影响因素、表征手段等,并阐述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目前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分子自组装;自组装膜 1前言 分子自组装是分子与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依赖非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自发连接成结构稳定的分子聚集体的过程[1]。通过分子自组装我们可以得到具有新奇的光、电、催化等功能和特性的自组装材料,特别是现在正在得到广泛关注的自组装膜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器件、化学生物传感器、信息存储材料以及生物大分子合成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研究者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2分子自组装的原理及特点 分子自组装的原理是利用分子与分子或分子中某一片段与另一片段之间的分子识别,相互通过非共价作用形成具有特定排列顺序的分子聚合体[2]。分子自发地通过无数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是发生自组装的关键。这里的“弱相互作用力”指的是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力、疏水作用力、ππ堆积作用、阳离子π吸附作用等。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维持自组装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3]。并不是所有分子都能够发生自组装过程,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4]:自组装的动力以及导向作用。自组装的动力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它为分子自组装提供能量。自组装的导向作用指的是分子在空间的互补性,也就是说要使分子自组装发生就必须在空间的尺寸和方向上达到分子重排要求。 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应用是目前自组装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自组装膜按其成膜机理分为自组装单层膜(Self- assembled monolayers , SAMs和逐层自组装膜(Layer -by – layer self-assembled membrane)。如图1所示,自组装膜的成膜机理是通过固液界面间的化学吸附,在基体上形成化学键连接的、取向排列的、紧密的二维有序单分子层,是纳米级的超薄膜。活性分子的头基与基体之间的化学反应使活性分子占据基体表面上每个可以键接的位置,并通过分子间力使吸附分子紧密排列。如果活性分子的尾基也具有某种反应活性,则又可继续与别的物质反应,形成多层膜,即化学吸附多层膜。自组装成膜较另外一种成膜技术LangmuirBlodgett(LB)成膜具有操作简单,膜的热力学性质好,膜稳定的特点,因而它更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成膜技术。另外,根据膜层与层之间的作用方式不同,自组装多层膜又可分为两大类,除了前面所述基于化学吸附的自组装膜外,还包括交替沉积的自组装膜。通过化学吸附自组装膜技术制得的单层膜有序度高,化学稳定性也较好。而交替沉积自组装膜主要指的是带相反电荷基团的聚电解质之间层与层组装而构筑起来的膜,这种 膜能把膜控制在分子级水平,是一种构筑复合有机超薄膜的有效方法。

超分子自组装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得分:_______ 南京林业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2013 ~2014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号:73421 课程名称:超分子化学 论文题目:超分子自组装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学科专业:材料学 学号:3130161 姓名:王礼建 任课教师:李文卓 二○一四年六月

超分子自组装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礼建 (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分子自组装是近年来倍受重视的国际前沿课题,它将会极大促进信息、能源、生命、环境和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介绍了基于氢键、π键、配位键、双亲分子4种自组装体系,重点综述了这4种自组装体系在高分子合成领域中的最新进展,最后对超分子自组装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关键字:超分子;自组装;应用;进展 Advances in 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and its applications WANG Li-jian (College of Scienc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is a highly valued field in recent years, it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nergy, life, environmental and materials science disciplin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four kinds of self-assembled system based on hydrogen bond, π bond, coordination bond and amphiphilic molecules. Mainly review its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fields of supramolecular polymer synthesis. Finally make the prospects for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application; Progress 1 超分子化学的概念 超分子化学简言之是研究各个分子间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形成具有特定功能体系的科学。从而使化学从分子层次扩展到超分子层次。这种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组装体,带给人们许多认识上的飞跃,认识到分子已不再是保持物性的最小单位。也称为超分子化学(supermolecular chemistry)。超分子化学主要研究超分子体系中基元结构的设计和合成体系中弱相互作用。体系的分子识别和组装体系组装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超分子材料和器件等等。它是化学和多门学科的交叉领域。它不仅与物理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相互渗透形成了超分子科学,而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潜在前景的是在生命科学中的研究和应用。例如生物体内小分子和大分子之间高度特异的识别在生命过程中的调控等。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 分子自组装的原理及特点: 分子自组装的原理是利用分子与分子或分子中某一片段与另一片段之间的分子识别,相互通过非共价作用形成具有特定排列顺序的分子聚合体。分子自发地通过无数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是发生自组装的关键。这里的“弱相互作用力”指的是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力、疏水作用力、ππ堆积作用、阳离子π吸附作用等。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维持自组装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并不是所有分子都能够发生自组装过程,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自组装的动力以及导向作用。自组装的动力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它为分子自组装提供能量。自组装的导向作用指的是分子在空间的互补性,也就是说要使分子自组装发生就必须在空间的尺寸和方向上达到分子重排要求。 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应用是目前自组装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自组装膜按其成膜机理分为自组装单层膜(Self- assembled monolayers , SAMs和逐层自组装膜(Layer -by –layer self-assembled membrane)。如图1所示,自组装膜的成膜机理是通过固液界面间的化学吸附,在基体上形成化学键连接的、取向排列的、紧密的二维有序单分子层,是纳米级的超薄膜。活性分子的头基与基体之间的化学反应使活性分子占据基体表面上每个可以键接的位置,并通过分子间力使吸附分子紧密排列。如果活性分子的尾基也具有某种反应活性,则又可继续与别的物质反应,形成多层膜,即化学吸附多层膜。自组装成膜较另外一种成膜技术LangmuirBlodgett(LB)成膜具有操作简单,膜的热力学性质好,膜稳定的特点,因而它更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成膜技术。另外,根据膜层与层之间的作用方式不同,自组装多层膜又可分为两大类,除了前面所述基于化学吸附的自组装膜外,还包括交替沉积的自组装膜。通过化学吸附自组装膜技术制得的单层膜有序度高,化学稳定性也较好。而交替沉积自组装膜主要指的是带相反电荷基团的聚电解质之间层与层组装而构筑起来的膜,这种膜能把膜控制在分子级水平,是一种构筑复合有机超薄膜的有效方法。 分子自组装体系形成的影响因素: 分子自组装是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进行的分子重排过程,它的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个影响因素: 1 分子识别对分子自组装的影响 分子识别可定义为某给定受体对作用物或者给体有选择地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包括分子间有几何尺寸、形状上的相互识别以及分子对氢键、ππ相互作用等非共价相互作用力的识别。利用分子彼此间的识别、结合特征,从中挖掘高效、高选择性的功能。若将具有识别部位的多个分子组合,彼此便寻找最安定、最接近的位置,并形成超过单个分子功能的高次结构的聚集体。在有机分子自组装过程中控制组装顺序的指令信息就包含于自组装分子之中,信息依靠分子识别进行。目前分子识别进一步应用于临床药物分析、模拟酶催化以及化学仿生传感器。为定性分离和设计提供更多的信息,也为加速分子发现提供潜能。 2 组分对分子自组装的影响 组分的结构和数目对自组装超分子聚集体的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吴凡等利用扫描轨道电镜观测了4 十六烷氧基苯甲酸(T1)和3,4,5 三取代十六烷氧基苯甲酸(T3)分子在石磨上形成的自组装体系的结构,结果发现这两种分子的自组装排列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T1分子形成的是有序的明暗相间的条陇状结构,而T3分子形成的是密堆积结构。这说明组分结构的微小变化或组分的数目变化可能导致其参与形成的自组装体结构上的重大变化。 3 溶剂对分子自组装的影响 绝大多数对自组装体系的研究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因而溶剂对自组装体系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溶剂的性质及结构上的不同都可能导致自组装体系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任何破坏非共价键的溶剂,都可能会影响到自组装过程的进行,包括溶剂的类型、密度、pH值以及浓

看自组装原理

看自组装原理 《自然》杂志: 科学家发现普遍的自组装原理 邓邓州门户网04-22 自组装原理(英语:principles of universal self-assembly,或译自我组装原理),是用来形容一无序系统在没有外部的干预下,由个别部件间的互动,如吸引和排斥或自发生成化学键等,而组成一个有组织的结构的过程。近年来自组装原理特别吸引科技界注意,因它提供自下而上、可控制的方法组装原子或分子成较大的结构,从纳米结构到微型机器等。 自组装至少有三个特征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概念: 有序性:自组装结构必须比单独的组成部分有序性更高,无论是形状还是自组装实体进行的任何行为。相互作用:比如像凡德瓦力(Van der Waals)、毛细现象、π-π相互作用,、氢键(Hydrogen bond)等弱相互作用。它们决定了液体的物理性质、固体的可溶性、及生物膜的分子组装。组成结构:构建的基本单元不只包括原子、分子,还包括拥有不同化学构成、结构、功能的纳米级、微米级的结构。这些结构可以是通过传统化学反应形成,也可以是通过别的自组装而构成的。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能够以相同方式构建细胞(复杂的生物)到晶体(更简单的无机材料)的自组装工作原理。现在,土耳其的一个科学家团队证明了在多种材料上起作用的通用自组装过程的基本原理,即从数个原子(大的量子点)到近100万亿个原子大的人体细胞。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今天的《自然物理》杂志上。 研究人员说:“要启动自我组装,要么强迫系统交付特定结果,要么利用其内部动力来获得普遍结果。我们遵循了第二种方法。”研究人员不仅展示了大小结构和质量差异超过四个数量级的简单结构以及复杂结构的自组装。它们都遵循S 型曲线聚集在一起。奇怪的是,还观察到与S曲线的个体偏差遵循特雷西-维多姆分布的统计数据,该统计数据体现在多样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物理的系统中。 看了文章 是用来形容一无序系统在没有外部的干预下,由个别部件间的互动,如吸引和排斥或自发生成化学键等,而组成一个有组织的结构的过程。是在变化的电磁力作用下工作的,电磁力分为引力和斥力,二者还是相互转换的。变化的电磁力使宇宙一切事件变化的力量。 所有的化学键、宇宙力都是变化的电磁力。

超分子化学综述

导语:超分子化学是基于冠醚与穴状配体等大环配体的发展以及分子自组装的研究和有机半导体、导体的研究进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分子识别、分子自组装、超分子催化、超分子器件及超分子材料等方面。其中分子识别功能是其余超分子功能的基础。超分子学科的应用主要是围绕它的主要功能-识别、催化和传输来进行开发研究。目前超分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学科的研究不仅与各化学分支相结合,又与物理学、信息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紧密相关。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学已发展成了超分子科学。超分子科学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化学(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而且还涉及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由于超分子学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理论意义,超分子化学的研究近十多年来非常活跃。 发展:“超分子”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但在科学界受到重视却是50年之后了。超分子化学可定义为“超出分子的化学”,是关于若干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具有较高复杂性和一定组织性的整体的化学。在这个整体中各组分还保持某些固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又因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或扰动而表现出某些整体功能。超分子体系的微观单元是由若干乃至许许多多个不同化合物的分子或离子或其他可单独存在的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微粒聚集而成。聚集数可以确定或不确定,这与一分子中原子个数严格确定具有本质区别,把多个组分的基本微观单元聚集成“超分子”的凝聚力是一些(相对于共价键)较弱的作用力。如范氏力(含氢键)、亲水或憎水作用等。1967年,Charles Pedersen偶然发现了冠醚这种新型的大分子化合物,十几年后,一个崭新的化学领域——超分子化学终于诞生了。进入90年代后,Surpramolecular Chemistry杂志的创立说明超分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像高分子化学一样,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化学家的普遍认同。在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已做了相当多的工作,说明超分子化学正在迅猛发展。 下面就超分子稳定形成的因素、分子识别和自组装及超分子化合物的分类进行简单阐述。 超分子稳定形成的因素超分子稳定形成的因素,可从能量降低因素、熵增加因素及锁和钥匙原理来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加深对超分子和超分子化学的理解和认识,这比将超分子中分子间的结合力简单归结为非共价键更为具体、明确。 分子识别和自组装在超分子化学研究中,两个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是分子识别和分子自 组装、分子间多种弱相互作用的加合效应和协同作用。分子识别是由于不同分子间的一种

超分子自组装材料的多尺度模拟研究方法

超分子自组装材料的多尺度模拟研究方法 1.1引言 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基于分子间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在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学已发展成超分子科学,是21世纪新概念和高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相较于传统化学上所研究的共价键,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些较弱且具有可恢复性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如氢键、金属配位、xπ堆积、疏水效应等,这些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是促进分子识别的关键,对超分子体系的分子识别和组装有着重要意义12。 超分子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基本构筑单元的分子结构,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构筑单元经过自组装得到的介观尺度聚集体的结构与相态,而自组装过程又是影响超分子聚集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关键因素。超分子自组装过程的影响因素极其复杂,与传统凝聚态物质相比,超分子体系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及环境依赖性,而正是体系热涨落及外部环境的约束性共同导致超分子体系的新行为,主宰体系演化的机制己从凝聚态物理传统的相互作用能量机制转变为动力学和熵效应的共同作用。外部影响因素或者体系自身的耗散作用能够驱动超分子体系自组装形成各种丰富的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及应用范围。

超分子体系自身结构的特点使得体系演化速度慢、松弛时间谱分布宽4.例如,单链聚合物的空间尺度从化学键键长(100m)延伸到链旋转半径(103m),而相应的时间尺度从化学键的振动(10-15可延伸到整条聚合物链的松弛和扩散(105s)。如果考虑聚合物链之间的缠结效应,聚合物链的松弛时间会更长阿。超分子自组装过程也涵盖非常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超分子材料的形成需要从基本构筑单元的分子尺寸(10°m)过渡到典型有序功能结构的尺寸(10m),此外有序功能结构转变动力学往往发生在微秒或更长的时间尺度上10l对于超分子材料体系而言,由于实验手段的一些限制,许多情况下很难获得这些复杂分子结构在多个尺度上的结构及动力学性质。虽然计算机硬件和算法在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计算机模拟已经成为在各个层面研究超分子自组装材料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模拟方法能够同时描述超分子组装体系微观结构、介观组装形貌及宏观材料功能等多个尺度上的性质。因此建立有效的多尺度模拟方法,增强不同尺度模拟方法之间的衔接和信息传递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也是发展多尺度模拟方法的核心目标。由于缺少单一的模拟方法应用于超分子材料体系的多尺度分析,因此发展多尺度模拟方法的主要任务是把不同尺度上的模拟方法进行完善,同时发展对这些单一尺度模拟方法进行有效连接的手段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是 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一起发展起来的。根据研究体系运动的确定性与否分为分子动力学方法21和蒙特卡罗方法1两大类。分子动力学方法是建立在经典力学基础之上,通过求解粒子的运动方程来模拟体系随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精)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 毛薇莉 无机专业 MG0424012 【摘 要】 分子自组装在生物工程技术上的建模、分子器件、表面工程以及纳米 科技领域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在未来的几十年中 ,分子自组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将 会在新技术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篇文章里 ,我们介绍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定 义、基本原理、分类、影响因素、表征手段等 ,并阐述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目前的研究 进展,展望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分子自组装 ;自组装膜 - 、八 — 1前言 分子自组装是分子与分子在一定条件下 ,依赖非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自发连接 成结构稳定的分子聚集体的过程 [1] 。通过分子自组装我们可以得到具有新奇的光、 电、催化等功能和特性的自组装材料 ,特别是现在正在得到广泛关注的自组装膜材料 在非线性光学器件、化学生物传感器、信息存储材料以及生物大分子合成方面都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 ,受到研究者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2 分子自组装的原理及特点 分子自组装的原理是利用分子与分子或分子中某一片段与另一片段之间的分子 识别,相互通过非共价作用形成具有特定排列顺序的分子聚合体 [2] 。分子自发地通过 无数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是发生自组装的关键。这里的“弱相互作 用力”指的是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力、疏水作用力、 n n 堆积作用、阳离子 吸附作用等。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维持自组装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 并不是所有分子都能够发生自组装过程 ,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 [4]:自组装的动力以 及导向作用。自组装的动力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 ,它为分子自组装提 供能量。自组装的导向作用指的是分子在空间的互补性 ,也就是说要使分子自组装发 生就必须在空间的尺寸和方向上达到分子重排要求。 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应用是目前自组装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自组装膜按其成膜 机理分为自组装单层膜 (Self- assembled monolayers , SAMs 和逐层自组装膜 (Layer -by -layer self-assembled membrane)b 如图1所示,自组装膜的成膜机理是通过固 液界面间的化学吸附 ,在基体上形成化学键连接的、取向排列的、紧密的二维有序单 分子层,是纳米级的超薄膜。活性分子的头基与基体之间的化学反应使活性分子占据 基体表面上每个可以键接的位置 ,并通过分子间力使吸附分子紧密排列。如果活性分 子的尾基也具有某种反应活性 ,则又可继续与别的物质反应 ,形成多层膜,即化学吸附 多层膜。自组装成膜较另外一种成膜技术Langmuir Blodgett ( L B )成膜具有操作简单,膜的热力学性质好,膜稳定的特点,因而它更是一种具有广阔应 用前景的成膜技术。 另外,根据膜层与层之间的作用方式不同 ,自组装多层膜又可分为 两大类,除了前面所述基于化学吸附的自组装膜外 ,还包括交替沉积的自组装膜。 通过 化学吸附自组装膜技术制得的单层膜有序度高 ,化学稳定性也较好。而交替沉积自组 装膜主要指的是带相反电荷基团的聚电解质之间层与层组装而构筑起来的膜 ,这种 膜能把膜控制在分子级水平 ,是一种构筑复合有机超薄膜的有效方法。 n [3]。

超分子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

超分子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 周永丰*,陶伟,刘勇,颜德岳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东川路800号,上海市,200240, *Email: yfzhou@https://www.360docs.net/doc/df14259244.html, 作为聚合物种类和合成方法的一个重大拓展,超分子聚合物由于具有动态可逆的特征近年来引起了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1]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类传统的通过共价键构筑的高度支化大分子,从构型看,属于继线性,支化,交联聚合物之后的第四代高分子。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报道了合成超支化聚合物的各种方法,比如AB2, A2+B3, A2+B’B2等方法。[2]另外,近年来,超支化聚合物已经被证明具有优异自组装能力,能够通过溶液、界面和本体自组装形成各种高度有序的自组装体。[3]然而迄今为止,所报道的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往往是通过共价键来合成的。最近,我们课题组用主客体化学的方法成功合成了超分子超支化聚合物,并通过控制合成方法,得到了一系列不同拓扑结构的超分子超支化聚合物,比如图1所示的线性-超支化聚合物,并研究了这些聚合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4,5]研究工作表明,可以通过超分子方法来合成稳定的超支化聚合物,另外所得到的超分子超支化聚合物具有独特的自组装行为和性能。 Fig. 1 Preparation, self-assembly and disassembly processes of a linear-hyperbranched supramolecular amphiphile 关键词:超支化聚合物;超分子聚合物;自组装 参考文献 [1] Greef, Tom F. A. de; Meijer E. W. Nature 2008, 453: 171. [2] Gao, C.; Yan, D. Y. Prog. Polym. Sci.2004, 29: 183. [3] Zhou, Y. F.; Yan, D. Y. Chem. Commun.2009: 1172. [4] Dong, R. J.; Liu, Y.; Zhou, Y. F.; Yan, D.Y.; Zhu, X. Y. Polym. Chem.2011, 2: 2771. [5] Tao, W.; Liu, Y.; Jiang, B. B.; Yu, S. R.; Huang, W.; Zhou, Y. F.; Yan, D.Y. J. Am. Chem. Soc.2012, 134: 762. Synthesis and self-assembly of supramolecular hyperbranched polymers Yongfeng Zhou*, Wei Tao, Yong Liu, Deyue Ya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P. R. China. We report here on the synthesis of supramolecular hyperbranched polymers through host-guest interactions, and the obtained polymers also demonstrate interesting self-assembly behaviors in solution. To our great surprise, the 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ies also display som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he unique dynamic property of supramolecular amphiphiles.

《无机化学》第九章分子结构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九章分子结构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解:(1)Hg 原子的价电子构型是:5d 106s 2 因中心原子Hg 采用sp 杂化,则分子为直线形。 (2)因中心原子Si 采用sp 3杂化,则分子构型为正四面体 (3)因中心原子B 采用sp 2杂化,则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4)因中心原子N 采用sp 3杂化,有一对孤对占据杂化轨道,所以分子构型为三角锥形 (5)因中心原子N 采用sp 2杂化,有一对孤对占据杂化轨道,所以分子构型为V 形 (6)因中心原子Si 采用sp 3d 2杂化,所以分子构型为正八面体 3解:(1)42 4 14=?+= VP ,σ键数为4,无孤对电子对,则价电子对空间构型和分子空间构型相同,均为正四面体。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因分子中共有四对成键,则需提供四条杂化轨道,所以Si 采用sp 3杂化形成四条sp 3杂化轨道供四对成键电子占据,分子构型为正四面体。 (2)22 4=+= VP ,σ键数为2,无孤对电子对,则价电子对空间构型和分子空间构型相同,均为直线形。杂化轨道理论:

(3)32 1 33?+= VP ,σ键数为3,无孤对电子对,则价电子对空间构型和分子空间构型相同,均为平面三角形。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因分子中共有三对成键,则需提供三条杂化轨道,所以B 采用sp 2杂化形成三条sp 2杂化轨道供三对成键电子占据,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4)42 1 35=?+= VP ,σ键数为3,有1对孤对电子对,则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四面体,而扣除孤对电子占据的位置,分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杂化轨道理论: (5)42 1 26=?+= VP ,σ键数为2,有2对孤对电子对,则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四面体,而扣除孤对电子占据的位置,分子空间构型为V 形。杂化轨道理论: (6)32 6=+= VP ,σ键数为2,有1对孤对电子对,则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而扣除孤对电子占据的位置,分子空间构型为V 形。杂化轨道理论: 4解:(1)52 1 127=+?+= VP ,σ键数为2,有3对孤对电子存在,其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 三角双锥,扣除孤电子对所占据的位置,其离子几何构型为直线形。 (2)421 127=-?+= VP , σ键数为2,有2对孤对电子存在,其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四面体,扣除孤电子对所占据的位置,其离子几何构型为V 型。 (3)523 143=+?+= VP ,σ键数为4,有1对孤对电子存在,其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三角 双锥,扣除孤电子对所占据的位置,其离子几何构型为变形四面体。 (4)322 034=+?+= VP ,σ键数为3,无孤对电子存在,其价电子对空间构型和离子几何 构型相同,均为平面三角形。 (5)42 1 037=+?+= VP ,σ键数为3,有1对孤对电子存在,其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四面 体,扣除孤电子对所占据的位置,其离子几何构型为三角锥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