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 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美育理念的内涵、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以及美育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来谈谈美育的内涵。
美育是在审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打开学生的艺术眼界, 让他们在感知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 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 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美育理念得以贯彻的重要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育在语文课程中的投射。
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文本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培养他们的美学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创作、故事编写, 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其次,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 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 在教学《红楼梦》时, 可以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绘画作品, 感受各种语言表达艺术, 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美育在语文评价中的体现。
美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评价也不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考核, 还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评价。
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自主发挥的权利, 并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肯定,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美育对学生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 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首先,美育能够帮助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美育教育强调人的情感、审美、精神等多方面的培养,这与语文教学有着相通之处。
将美育教育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教育情趣,增加学习乐趣,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积极进取心与学术成就。
其次,美育能够帮助语文教学注重文化传承和人文素质培养。
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一。
而美育教育是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知,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忽视。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探究,将美育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加深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
再者,美育能够帮助语文教学开展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学作品既是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情感、思想和精神的抒发。
而美育教育也是关注人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对文学教育的发挥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美育教育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欣赏和创作,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文学素养。
最后,美育能够帮助语文教学进行情感体验教育。
情感体验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语文是情感的表达,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感悟情感,对其生活有莫大的帮助。
而美育教育也是情感的渗透,它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和认证,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恰恰可以缓解学生的情感焦虑和压力,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得到满足和释放。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极为重要的。
它帮助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文化传承和人文素质培养,开展文学教育,进行情感体验教育。
只有当美育与语文结合,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拥有更加全面和完整的体验,达到深入思考人生、增强审美情趣、树立自信与品格的目的。
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用美育教育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美的魅力,提高全面素质。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美学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美学语文课是中学数年来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是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
在课堂上需要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美学的力量并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下面从交流、艺术和人文三个方面谈谈中学语文课堂的美学。
一、交流美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是一种美学的交流。
教师应该寻求与学生的交流,不仅要让学生听懂老师讲的内容,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
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倾听、思考、表达、沟通,也更加能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表情、语速、声音、眼神等手段,创造各种教学环境,形成吸引人的语言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交流和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二、艺术美学语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课堂中无疑需要运用艺术美学。
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的艺术感染力,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化。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唱歌、表演等方式使学生听、说、读、写更加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请朗读各种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学魅力。
语文教材本身就运用了艺术工具,大量优美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易懂的笔记和散文,有助于课堂的艺术化,并使其更加获得学生的喜爱和接受。
三、人文美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语言知识的方式,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性关怀的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了解文化底蕴、人道关怀,并把这些体现到语文学习中去。
在语文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文学表演,小组讨论,签名,留言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使学生不仅了解到语言知识,也体会到文化底蕴和人道关怀。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课堂的美学应该从交流、艺术和人文三个方面来考虑,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并在语文学习中品味语言美。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渗透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在幼儿期间,人主体所接受的美学教育大多来自绘画和音乐,以及教师具象化的表演和口头的教条传授。
进入中小学阶段,文字作为美学启蒙的重要承载体,在学生一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所接触的每一个文字本身,和文字之间的组合都能给予他前所未有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平添的,以前没有,以后只能延续的美学体验,这种感受能让学生在婴幼儿时期所形成的和认识的感性事物找到一种更贴切的出口来完成飞跃,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达成前后体验的和解,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文字美学,建立审美基础。
一、识字中渗透美学汉字,博大精深,是记录事件的绘画符号,是灵活多变的意音文字,是生动形象的象形文字。
其天然具有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识字的乐趣,就必须在教学中渗透这些汉字的天然特性。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可对象形文字的符号化进行趣味引导,如在教授“水”字,可以画出甲骨文中“水”的写法,让学生融会贯通古今文字之奥义。
再如讲解完“日”字的构造后,我们可以引申出“旦”,太阳走出地平线,那就是一天的开始,“休”则是一人靠在一棵树上休息,这些类似的解释生动形象,与学生早期的感性认识和初级逻辑完全符合。
进一步,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用意义上的美学体验。
如“肉”字在古汉语中通常用“月”来表述。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以“月”为部首的很多字其实跟“肉”有关,如“胳膊”“肺”“脖”“肝”等器官的认知,甚至可以涉及到比较复杂的“炙”字,解释为火上烤肉,自然是热力难挡。
这些字在汉字楷体出现前都写作肉旁的,后简化为与“月”字形相同的月旁。
这些都是基于美学考虑上的简化,“肉”作为象形字,字从形态上看宽大、粗鄙,缺乏视觉上的美感,所以用月替代。
二、朗读中品味美学朗读作为对文字的再现,其实是音韵美学在文字上的表现,移情、起兴都是朗读可能起到的作用,它能把文字的美张扬开来,变成鼻腔和心灵的共鸣。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美育方法谈]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美育方法谈]](https://img.taocdn.com/s3/m/4414ce5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9.png)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美育方法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踊跃思索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是融科学、文字、艺术于一体的一门课程,它能够以独特的形式造就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缔造美的实力,并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造就全面和谐开展的人。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实施审美教育呢?一、激情导入感知美审美作为一种人生看法,是敬重感情自由,寻求情感沟通的生命哲学,它贯穿于人整个生命的始终。
在语文教学中,其审美对象主要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以及课堂教学艺术化过程所表达出来的美。
而语文教材中的美,是通过课文中所呈现的人物、事物、景物、场面、环境等详细可感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首先必需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来进展,如:于漪教师的课,在课前导入方面独具特色。
课前导语的设置能适时把握,激情导入,颇具艺术性。
她在教《春》这篇课文时,导语这样设计“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会感到无限的朝气,无穷的力气,内心充溢着无比喜悦。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回忆一下,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呢?〔生背诵〕苏舜卿在《淮中晚泊》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诵〕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呢?〔生背诵〕同学们心情高涨。
老师还特意点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妙用。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它往往是选取少许景物从某一角度来写春的,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用生花妙笔来描绘春天的”。
这段导语从春的形象引入,不仅复习了旧学问,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感性经历,在呈现春的意境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趣,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品尝语言鉴赏美语言是传播学问的载体,是人际沟通的工具,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形象显明,生动流畅,妙趣横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吸引学生有意留意,启发学生踊跃思维,促使学生广泛参加。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学素养
和创新精神,通过文学、诗歌、散文等艺术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美,提高情感认知
和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既
有助于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促进情感认知、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
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意识。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可
以感受到作品中的美、亲近自然,激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信心。
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感受,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
和欣赏文学作品。
美育渗透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育渗透可以开拓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
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接触、阅读
文学经典,欣赏优秀作品,感悟人生真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提高情感智慧,增强情感的包容性与理解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美育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美育渗透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学
作品的学习中,通过联想、想象、实践等多种方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对其中的情感、哲理进行深刻的体会
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略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自我审美和美的鉴赏能力,达到培养美好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第一,加强课文选择与教学。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选择课文方面要做到注重文学性、审美性与实用性。
同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生、挖掘内涵、发掘美好,从而在感性认识和美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美的情趣和审美意识。
第二,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学鉴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鉴赏文学作品,并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具体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深入研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在理解其中的寓意的同时,对其语言运用、范畴划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三,利用文体多样化,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中常常涉及到文章写作、口语表述等方面,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章体裁,如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报道、小品文等等,引导学生多读多写,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语文角等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第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对生活、对文学、对人类社会的情感理解与表达。
同时,可以采取多种情感教育的方法,如兴趣教育、责任教育、情感教育等,让学生对美好事物产生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最终实现语文教育的美育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感品位。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和美育能力,让他们成为有情怀、有修养、有理性、有创造力的人。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高中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其中美育渗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育渗透是指在教学中将美育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体验文学艺术的审美、感受和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首先,美育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世界观、人生哲理以及情感色彩等,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语感。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精细阅读和文本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和思考能力,并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其次,美育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塑造。
语文教学所涉及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到人类智慧的总结、文化传承等重大人文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引导,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文主题的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人类文化的体认与理解,加深学生对于美、善、爱的认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有助于形成高尚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最后,美育渗透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潜能。
学生在教学中所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再通过审美体验和思维发现,可以涌现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创意和构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表达。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形成个性化、独具风格的创作风格,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能力。
这对于未来职场和人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美育渗透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塑造,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潜能。
这些方面它对学生心理、知识、身体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使得学生能够在美育陶冶中,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和价值观念,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发表时间:
2020-03-03T15:12:01.297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39期 作者: 陆秋
[导读] 语文是横跨于多门学科的基础性课程,作为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语言工具,具有向学生们传达语文知识和人文美学素养的多重教育
任务。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莲花初级中学校
644400
语文是横跨于多门学科的基础性课程,作为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语言工具,具有向学生们传达语文知识和人文美学素养的多重教育任
务。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除了要感知古今中外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精彩的文法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感知这个五彩缤纷
的社会,发现
“美”的更多含义。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如果能在范读、讲解、板书、教态等方面多多注意对于学生美学的教育渗透,提高
学生学术与素养双方面的综合能力,将会对学生以后的美学价值观的建立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美学教育的总体概况
18世纪中期,在《美育书简》一书中,席勒提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在现代美育理论中,美育的基本任
务有了新的定义,即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感和审美创造力。在新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美”作为一种艺术,可以在
方方面面渗透出来。审美可以说是一种主观活动,在语文课程中能够感知美并欣赏美,是新课标对于学生的人文要求,所谓
“寓教于乐”就是
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教育。
语文教材中吸取了当代最适合于中学生学习的各类美的形式和内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各种应用文体,无一不透漏着美学
的形式。从内容上来说,语文教材中各种艺术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等全面而恰当地展示着文学的美丽。
徐志摩提出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对于文学的三大美学境界。不同的文学形式各具独特的美质,而对于这些美的欣赏
与感知,是中学生在成长发育阶段所必须掌握的能力,对于他们感知社会、体验人生都是一种不可跳越的过程。
二、美学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课文朗读感悟音乐美。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
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音节和韵脚的和谐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2.创设情境。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教师要注重知、情、意、行综合的过程,增加学生对于课堂意境的融合性,从而增加学生的课
堂参与性,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3.入情入境的意境美。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
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
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
“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
人,以情感人,心灵日臻
“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
4.写作练习。积极地配合写作练习,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长期锻炼可以避免写作文空洞无感的困难局面,提高
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在亲身体验之后发现人性和自然之美,产生创造美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