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简述分析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
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
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
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
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
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
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
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
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
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
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
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频率=30/波宽(mm)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
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z 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
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
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
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
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
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
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原理脑电图的基本原理(一)基本概念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所产生与临近部位的5—100微伏电位差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和记录装置,放大100-200万倍,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一时间关系曲线,就是脑电图。
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脑电图仪,至少包括有输入、放大、调节、记录/显示、电源等五大部分.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频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
周期: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或称为1周波,其计算单位为毫秒(1秒以内为短程;1-3秒为中程;3-10秒为长程)。
频率:每秒出现的周波数,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以下;θ频率带:4~7.5/s;α频率带:8~13/s;β频率带:13/s 以上)。
以周/秒(c/s)表示。
振幅:一个波由波顶到波基底线的垂直距离,其计算单位为微伏(25微伏以下为低波幅;25-75微伏为中波幅;75-100微伏为高波幅;100微伏以上为极高波幅)。
波形:即波的形状(安静、闭目和清醒状态下的波形:正弦波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峰波:又称顶尖波。
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σ节律,12-14Hz 的波。
在中睡期出现)。
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
脑电图的频率,从0.5~30Hz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仪常用的有16导、24导、32导;滤除高于30Hz或60Hz以上的高频信号,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30Hz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
常用0.1秒和0.3秒)。
脑电图概述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局灶性慢波: 局灶性脑实质功能障碍所致, 见于 局灶性癫痫\脑脓肿\局灶性硬膜下&硬膜外血肿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三相波: 一般为中至高波幅\频率1.3~2.6Hz的 负-正-负或正-负-正波
非快速眼动期 (NREM)
1期(困倦期): 节律消失, 被低波幅慢波 取代, 顶部可出现短暂高波幅双侧对称 的负相波(“V”波) 2期(浅睡期): 出现睡眠纺锤波(12~14Hz) 3\4期(深睡期): 广泛分布的高波幅慢波
快速眼动期 (REM): 出现低电压\混合频率电活动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主要见于肝性脑病&其他中毒代谢性脑病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癫痫样放电 ➢ 棘波 ➢ 尖波 ➢ 棘慢波综合 ➢ 多棘波 ➢ 尖慢波综合 ➢ 多棘慢波综合
正性棘波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放电的不同类型通常提示不同的癫痫综合征 ◙ 失神小发作: 高波幅双侧同步对称3次/s重复出
2. 正常脑电图 成人EEG
在清醒\安静&闭眼放松状态下EEG基本节律是 节律, 主要分布在枕部&顶部
活动主要分布在额叶&颞叶 部分正常人在半球前部可见少量波 清醒状态几乎无波, 入睡可出现
儿童EEG
以慢波为主, 14~18岁时接近于成人
一、脑电图(EEG)
2. 正常脑电图
睡眠EEG: 根据眼球运动可分为两期
脑电图

脑电图简介脑电图百科名片脑电图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目录简介检查前准备注意事项脑电图临床意义:脑电图异常对下列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脑电图对诊断脑血管病的意义头皮电极的安放位置及连接方法便携式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的异同o正常脑电图o影响脑电图的因素o脑电图伪差及引起伪差的常见因素展开编辑本段简介脑电图对脑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故多数情况下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而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其他实验检查或辅助检查来综合分析。
脑电图主要用于用于颅内器质性病变如癫痫、脑炎、脑血管疾病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的检查。
脑电图极易受各种因素干扰,应注意识别和排除。
检查目的1.癫痫:脑电图对癫痫诊断价值最大,可以帮助确定诊断和分型,判断预后和分析疗效;2.脑外伤:普通检查难以确定的轻微损伤脑电图可能发现异常;3.对诊断脑肿瘤或损伤有一定帮助;4.判断脑部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特别对判断是精神病还是脑炎等其他疾病造成的精神症状很有价值,还能区别癔病,诈病或者是真正有脑部疾病;5.用于生物反馈治疗。
编辑本段检查前准备1.头发洗净,不要搽油,以免影响检查;2.饱餐,以防低血糖影响结果;3.检查前3天停用各种药物,不能停药者要说明药名、剂量和用法,以便医生参考。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1.检查时精神不要紧张,头皮上安放接收电极,不是通电;2.全身肌肉放松以免肌电受干扰;3.按医生要求,睁眼、闭目或过度呼吸。
英国医生理查德·卡顿在1875年首先在动物身上观察到了脑电波。
由于受到威廉·艾因特霍芬心电图获得成功的鼓舞,汉斯·贝格尔决定用弦线电流计来测定大脑的电活动。
首先,贝格尔将狗的大脑表面暴露,测定大脑外部的电流。
然后,他把电极放在己在人脑手术中切除掉部分头盖骨的头皮下。
终于他能够通过头盖骨记录下脑电波,并收集了他的家庭成员,朋友及其他志愿者的脑电图(简称“EEGs”)。
临床脑电图解读[深度分析]
![临床脑电图解读[深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cd7141fad6195f312ba69d.png)
22
为O1与T3,O2与T4中点.
详尽讲解
14
脑电图 EEG
详尽讲解
15
脑电图 EEG
• 位相关系 两个导程的描记中其波幅间的时间关系可 产生位相差,如两个导程的波幅同时由基 线向上或向下偏转而位相差等于0度时,称 同位相或同步,反之产生位相差称不同位相 或不同步。如两个导程的波同时向基线相 反的方向偏转,位相差等于180度时,称位 相倒转
癫痫
脑卒中 肿瘤 感染 退化性疾病 昏迷 脑死亡
详尽讲解
5
脑电图的适应证(一)
• 1.脑死亡的判定; • 2.睡眠障碍的诊断与监测; • 3.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及危重病人监测; •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现代心脑血管
外科手术以及介入的监测; • 5. 麻醉的监测,控制麻醉的深度; • 6.缺氧性脑病以及高压氧治疗效果的观察;
10%,左枕点(O1)右枕点(O2)分别为Oz
(4)其他:左右额点(F3,F4)分别为FP1 和C3,FP2和C4中点,或Fz与F7与F8 之间.左右顶点(P3,P4)分别为C3与O1,
C4和O2,或Pz与T5与T6之间
左右10%距离,左右颞前点(F7,F8)为FP1
与T3,FP2与T4中点,左右颞后点(T5,T6) 详尽讲解
后20%额正中点(Fz), Fz后20%中央中点 (T4)分别为A1和A2上10%,左中央点(C3
(Cz), Cz后20%顶中点(Pz), Pz后20%Oz ) 、右中央点(C4)为Cz与T3、T4的中点
详尽讲解
21
电极安放10~20电极放置法
10%
Pg1
Pg2
20%
Nasion
Fp1
Fp2
F7
精神科疾病的脑电图信号分析与诊断

精神科疾病的脑电图信号分析与诊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疾病也越来越普遍。
精神科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行为、情绪、心理状态等方法来诊断精神疾病。
然而,仅靠这些方法往往是不够准确的。
近年来,脑电图信号分析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疾病的新方法,得到了广泛关注。
脑电图(EEG)是一种监测脑电活动的方法,通过电极将脑部电信号进行记录。
人类大脑通常会发出不同频率和振幅的电信号,而脑电图信号则反映了脑部各个区域的电活动状况。
因此,脑电图信号分析可以有效地检测脑电活动异常,提高精神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精神疾病的脑电图信号分析主要包括频谱分析、时频分析和网络分析等方法。
频谱分析是将脑电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成分。
一般来说,人类大脑的电活动可以分为α波、β波、δ波、θ波和γ波等,而不同频率波的出现情况和特征可以反映脑部不同区域的电活动变化。
时频分析则是将脑电信号分成不同的时间段和频率带,在时间和频率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检测出脑电活动的变化情况。
网络分析则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脑电信号中的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以期发现脑电网络中的变化情况。
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中,脑电图信号分析可以提供精神疾病的辅助诊断。
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引起的脑电活动改变可以通过频谱分析和时频分析进行评估和判定。
如果脑电活动过度慢而频率太低,可能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处于一种较为沉闷的状态,不太容易产生兴奋;反之,如果脑电活动过度快而频率太高,则可能表明焦虑症患者的大脑处于一种过度兴奋的状态,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到紧张和不安。
当然,仅靠脑电图信号分析是不够的。
除了脑电图信号,诊断精神疾病还需要考虑病人的临床表现、病史等因素。
在临床实践中,精神科医生需要综合分析不同数据,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措施。
总之,脑电图信号分析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疾病的辅助手段,可以提高精神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信号噪声、信号干扰等问题。
脑电图简介

脑电图描记程序
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 记录描记参数的设定和修改情况 EEG记录前一般不应减停抗癫痫药物(外科手术前评估时
除外) 描记过程中的诱发试验
睁闭眼试验:诱发某些枕叶癫痫或全面性癫痫的放电 过度换气:诱发癫痫样放电和(或)发作,特别是失神
上述对波幅的分级不适用于儿童EEG
粗略测量
精确测量 (一般不需要)
根据EEG分析要素确定脑波
正常EEG
由于上述特征,我们不能用单一 标准来界定正常脑电图,而应根 据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生理状态来 界定。
痫样放电
是与正常脑电图活动有明显 区别的阵发性脑电活动。
常见的癫痫样放电
常见癫痫发作类型的脑电图特征
部分性发作: 发作期EEG提示异常电活动起源于一侧 大脑半球的局部区域
正常成人睡眠脑电图
脑电图对应从入睡期到深睡眠期的孜然 睡眠,各阶段均表现出特征性的波形。阅读 脑电图时,首先需要判断受检者是处于觉醒 还是睡眠状态,不要把在正常的睡眠脑电图 的波形,误诊断为异常脑电图。
界线性:可为正常变异,也可见于轻度脑功能障碍小儿,临床不具有 重要的诊断意义
异常:有明确的背景异常和(或)阵发性异常
避免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小儿脑电图! 儿童EEG不再区分轻、中、重度异常,但需指明具体异常表现,如: 广泛性3Hz棘慢复合波节律暴发(伴临床失神发作) 睡眠期右侧中央、颞区大量棘慢复合波散发
发作 闪光刺激:诱发光敏现象或诊断光敏性癫痫 睡眠诱发:对各种癫癎样放电都有较好的诱发效果
描记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病人的临床表现
脑电图分析要素
频率 波幅 波形 时相和位相关系 异常波出现的方式 异常波的分布与广度 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读

性别对脑电图波形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月经周期、更年期等,女性的脑电图可能会出现一 些特殊变化。
正常变异和异常情况区分方法
正常变异
正常脑电图中可能存在一些变异情况,如α波的不对称、β波的增多或减少等。这些变异通常不具有临床 意义,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异常情况
疑难问题解答:如何提高判读准确率?
1 2
熟练掌握脑电图基本知识
包括正常脑电图波形、异常脑电图波形及其临床 意义等方面的知识,是提高判读准确率的基础。
系统化培训和实践经验积累
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多阅读典型病例和不断 实践,逐渐积累经验,提高判读能力。
3
结合临床信息和影像学资料
在判读脑电图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 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频率为8-13Hz,幅度为20100μV。在清醒、安静、闭目时 出现的波形,睁开眼睛或接受其 他刺激时α波会消失而呈现出快波, 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
β波
频率为14-30Hz,幅度为5-20μV。 在睁眼视物或突然听到声音或思 考问题时出现,表示大脑皮层的 兴奋状态。β波的出现一般表示大 脑皮层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是 正常人的主要脑电波之一。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 读
目录
• 脑电图概述 • 脑电图基本原理 • 脑电图采集技术与方法 • 正常脑电图波形特征分析
目录
• 异常脑电图波形特征分析 • 临床案例分享与讨论环节
01
脑电图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脑电图(EEG)定义
通过电极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的一种 检查技术。
发展历程
异常脑电图可能表现为波形异常、频率异常、振幅异常等。例如,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可能会出现棘波、尖 波等异常波形;脑肿瘤患者的脑电图可能会出现慢波增多、α波减少等异常情况。对于异常脑电图的解读 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电图检查法
【原理】
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础,因而可以反
映其功能变化及病理变化。脑电图是目前最敏感的监测脑功能的指
标。通过放置于头皮的电极,通过导联选择器、放大器、记录器将微
伏(uv)级的电位放大并描记于纸上。脑电图的电位变化来自皮层大
锥体细胞垂直树突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而脑电位的节律则由丘脑内
板系统通过上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调节。
近年来,又发展了定量脑电图、深部电极脑电图、磁带记录脑电
图监测、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等技术,提高了脑电图的临床价
值,扩展了脑电图的应用范围。
【方法】
一、 常规脑电图
★ 在清洁去脂后的头皮上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19个电极
(双 侧前额、额、中央、顶、枕、前颞、中颞、后颞以
及额中、中央中、顶中)。
组成两种基本导联:
参考导联--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常用耳垂)相连进入放大器,
波幅、波形失真少;
双极导联--一对记录电极相连进入放大器,定位准确。
★ 至少记录20—30分钟:包括闭目安静状态、睁眼3秒钟、闪
光刺激、过度换气3分钟的记录。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特殊电
极:鼻咽电极或蝶骨电极。
★ 分析波幅、频率、波形、位相、各种波出现方式及部位,以
及各个电极间的相关性、对称性和同步性。
二、 定量脑电图
利用计算机将脑电信号经快速付立叶转换(FFT),将脑电位的时
间函数转变为频率函数,以功率谱的形式表现,即各频段的能量值。
定时连续作FFT,绘成压缩谱阵,用于长时间监测。
在FFT的基础上经过内插值计算及成像技术可以绘出等电位功率
分布图(BEAM),经过统计学Z检验或T检验可绘出显著性概率图
(SPM),与药物浓度监测结合成为药定量脑电图。
三、 脑电图监测
(一)记录监测:将8道或16道脑电信号记录于随身携带的记录
仪上。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而后可以重复分析。优点在于自然活
动下长时间记录,但在脑电图有变化时观察不到当时病人行为或病情
的变化是缺点。
(二)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在一个荧光屏上同时显视8
道或16道脑电图和病人的录像。优点是可以同时观察到病人的情况
及脑电图的变化。但缺点为必须住院监测。
【结果判断】
一、 健康成年人(20—60岁)清醒状态下的脑电图
★ 以α频段(8—13Hz)尤其是9--10 Hzα节律占优势,约占
75%(北京55%-90%)(国外0-95%),在枕部呈纺锤状节律出
现,波幅最高(平均50--100 uv),数量最多,以下依此为
顶、中央、额、颞。全头α频率变化不超过2 Hz,两侧对应
区不超过0.5 Hz,两侧波幅差可达30%,一般优势半球波幅
较低。
★ 在额中央区有少量β波(14--30 Hz)约占20%,波幅低于25
uv。
★ 额颞区有少量散在性θ波(4--7 Hz)约占10%。
★ δ波(0.5--3 Hz)占5%以下。
注:低波幅(<25uv);中波幅(25--50 uv);高波幅(>50 uv)。
于声光刺激或精神活动(如心算)时α节律消失,代之以低波幅
β波。过度换气中80%的儿童和30%的成人出现高波幅慢波(θ或δ)
节律,不应认为异常,更非癫痫的证据。
脑电图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从出生时以δ波为主,到成人频率逐
渐变快为以α节律为主。在学龄儿童波幅最高,以后逐渐降低。睡眠
中亦与清醒时完全不同。
二、 异常脑电图
偏离正常范围即为异常。
(一)偏离正常范围:即与上述正常范围不同。
(二)慢波增多:可以是广泛的,也可以是一侧性的,限局性的。
(三)波幅变化:以波幅降低最有意义。但应注意除外仪器各放
大器增益不匹配、记录笔阻尼过高或过低,以及电极位置的不正确等
技术问题。如全头波幅降低至平坦或电静息的水平则愈后不良。限局
性波幅降低即可由大脑限局性病变引起,又可由头皮、颅骨、硬膜外
腔或硬膜病变引起。
(四)出现异常波:如棘波、尖波、棘(尖)慢综合波、多棘慢
综合波、三相波等。广泛性异常根据异常程度分为边缘状态、轻度异
常、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限局性或一侧性异常一般不再分度。
★ 边缘状态:介于正常—轻度异常之间。
★ 轻度异常:1.α波频率变化>2 Hz
2.α波频率生理反应不明显
3.α波频率波幅差>50%
4.α波频率节律性差
5.散在的波幅较低的θ波稍多
6.个别的异常波
以上其中之一可以诊断。
★ 中度异常:1.α波变慢(8 Hz增多)、频率变化大、节律性差、
双侧波幅不对称
2.中高波幅θ波呈短程节律增多
3.中高波幅快波增多
4.散在δ波增多
5.异常波增多或成节律
以上其中之一可以诊断。
★ 重度异常:1.基本节律消失或以8 Hz为主
2.θ节律占优势
3.δ波明显增多或占优势
4.异常波呈爆发出现或反复成节律出现
以上其中之一可以诊断。
(五)定量脑电图:在SPM如超过正常对照组正负2.5—3.5个标准
差为异常。
【适应症】
一、中枢神经疾病。
二、其他系统疾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者如癌性脑病、代谢性
脑病以及心肺功能不全等。
三、监测脑电图用于癫痫的诊断、分型、确定发作频率及估计预
后。并可用于麻醉分期、重危病人的监护、心肺手术中监护、昏迷病
人监护、新生儿及胎儿监测。诱发电位监测用于视、听通路及脊柱、
臂丛手术。
四、脑电位分布图:因其敏感性高、直观性强在定位上有其优点。
但无波形及位相的概念,对一些特殊的波形无法表示,因而对癫痫及
以三相波为特点的代谢性脑病意义不大。压缩功率谱常用于昏迷病
人,重危病人及麻醉监测。
【临床意义】
脑电图检查是目前其他方法不能代替的最敏感的脑功能监测方
法。反映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因此任何疾病只要影响神经元功能的程
度相同,就会产生同样的脑电图异常。反之,一种脑电图异常可以有
多种病因。故脑电图不能作病因诊断。
一、广泛异常的临床意义:
(一) 边缘状态:
1 正常人变异。
2 正常人受到环境的干扰如声、光刺激,精神紧张,精神
活动等。
3 非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如疼痛,发热,代谢率变化,内分
泌变化以及药物影响等。
4 遗传因素的影响。
5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或恢复期。
(二) 轻度异常:
1 临床意义同边缘状态。
2 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因其部位及病程仅导致轻度异常脑电
图,如亚洲的多发性硬化主要侵犯脑干及脊髓,如精神疾病、
变性病。
(三) 中度及重度异常:广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包括器质
性病变如脑炎、颅内压增高,严重脑外伤等,也包括神经元
代谢异常或膜电位不稳定的“功能”性病变如癫痫,代谢性
脑病等。
二、限局性异常:
限局性器质性脑病如颅内占位性病变,脑挫裂伤,限局性炎症,
大脑限局性畸形等;又包括限局性“功能”病变如癫痫部分性发
作,偏头痛发作中等。因脑电图仅反映神经元受损后电位变化,
不能显示病变本身,所以定位范围常大于解剖、CT或MRI所见,
或不完全一致。
三、有些脑电图异常对某类疾病是十分重要的或必不可少的诊断
依据:
(一) 高度节律失调对婴儿痉挛的诊断。
(二) 两侧同步对称3Hz棘慢复合波对失神的诊断。
(三) 棘慢复合波(≤2.5Hz)对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诊
断。
(四) 周期现象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及Creutzfeld—Jakob病
的诊断。
(五) 限局于额颞区的周期现象对单纯疱疹脑炎的诊断。
(六) 低电压脑电图对Huntington病的诊断。
(七) 电静息(<2.5uv)对脑死亡的诊断.
四、监测脑电图:
因记录时间长,又可同时监测录像。对癫痫的诊断、分型于其
他发作性疾病的鉴别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因其敏感可早于临床症
状出现变化,故已广泛用于重危病人、昏迷、中毒、癫痫状态及
麻醉分期,与其他生理参数一起作睡眠监测对于睡眠疾病的诊断
及睡眠生理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五、脑电位分布图:
优势在于对背景的分析较人工分析更敏感,直观性强而且为定
量分析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