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IgA肾病

(3)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型
(4)高血压型 (5)血管炎型 (6)慢性肾功能衰竭型
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型
亦称“同步血尿”,常紧跟于非特异性感染,如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尿路感染、肠炎等感染之 后,一般无、或仅有1-2天间歇,其中30%为肉眼血尿, 持续3-5天变成镜下血尿,呈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反 复发作血尿者占半数左右。少数患者可有腰痛或尿路 刺激症状。血尿间歇期不伴有大量蛋白尿和高血压。 以往认为肉眼血尿是IgAN预后不良的指标,但随访中 发现大多数肉眼血尿患者呈良性经过,肾病理以系膜 增生性改变为主,一般不存在明显的局灶节段硬化, 在疾病发作2周内行肾活检,肾小球内可见少量(<10 %)节段性细胞性新月体,无襻坏死,小管间质病变 轻,无其他血管性改变。
血管炎型
不常见,多有持续性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肾 功能可短期内急骤恶化,有水肿及轻-中度高血压。肾 活检除系膜病变外,有明显的襻坏死,新月体可>30%, 亦有呈局灶坏死表现的IgAN。
慢性肾功能衰竭型
除尿检异常及血压增高外,伴有肾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
迄今为止,IgA肾病尚缺乏特异性的血清学
或实验室诊断性检查。大约有30%~50%的患者 会出现血清IgA升高;新近有研究显示IgA1糖基 化缺陷可能作为IgA肾病诊断的血清学标志,其 敏感性为76.5%,特异性94%,但有待于建立国 际统一的测定方法。
上加用激素治疗可能优于单独使用ACEI/ARB,尤
其是在病理类型相对严重的患者。对于肾病综合征, 病理类型较轻的患者首选激素治疗,其临床缓解率 较高。
循证医学治疗原则
(3)对于进展性IgA肾病、病理类型以活动性病变为主、 肾小球硬化不超过50%、血肌酐不超过250umol/L的患 者,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能延缓终末期肾衰竭的发生;
IgA肾病

【治疗】
● 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预后差异较大,治疗需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 病理类型等综合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1.单纯镜下血尿 此类病人一般预后较好,大多数病人肾功能可长期维 持在正常范围,一般无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但需 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预防感染和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治疗】
●6.高血压 控制血压可保护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 临床研究表明, ACEI 或 ARB 可良好地控制 IgA 肾病病人的血 压,减少蛋白尿。
● 7.慢性肾衰竭 参见本篇第十章慢性肾衰竭章节。
【治疗】
●8.其他 若 IgA 肾病病人的诱因同某些食品引起的黏膜免疫反应有关, 则应避免这些食物的摄入。有学者认为富含 w -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 对 IgA 肾病有益,但其确切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证 实。病情较轻的 IgA 肾病病人一般可耐受妊娠,但若合并持续的重度高血 压、肾小球滤过率<60mI/ min 或肾组织病理检查严重的肾血管或间质病 变者,则不宜妊娠。
【临床表现】
●IgA 肾病起病隐匿,常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 往往体检时发现。有些病人起病前数小时或数日内有上呼吸道或 消化道感染等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肉眼血尿,可持续 数小时或数日,肉眼血尿常为无痛性,可伴蛋白尿,多见于儿童 和年轻人。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和肌肉 疼痛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 年轻病人出现镜下血尿和(或)蛋白尿,尤其是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的血 尿,临床上应考虑 IgA 肾病的可能。本病的确诊有赖于肾活检免疫病理检 查。 IgA 肾病主要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肾小球疾病(教学)ppt课件

12.06.2020
脏层上皮细胞 基底膜 内皮细胞
系膜细胞
精品
7
二 、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肾小球滤过的原尿180L/天,电解质成分与血浆相似,
而尿量仅1500ml/天,99%以上的水和电解质被肾小管重 吸收。
12.06.2020
精品
4
12.06.2020
肾脏的结构-肾单位
肾小球 glomerulus 肾小体
肾小囊
肾 单
近端小管 曲部
位
直部
肾小管 tubule
细段
降支细部 升支细部
远端小管 曲部 直部
精品
5
12.06.2020
精品
6
【肾脏生理功能】
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
三 、肾脏和激素 血管活性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族,激肽类系统
非血管活性激素:1a-羟化酶,促红细胞生成素。
12.06.2020
精品
8
【肾脏疾病评估】
一 、病程估计:急性或慢性 二 、尿液检查:
㈠ 蛋白尿:蛋白量持续≥150mg/天, 排除“假性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24h白蛋白排泄率30~300mg/d
按病因可分为
➢ 原发性:
➢ 继发性: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糖尿病 肾病
➢ 遗传性肾小球疾病:Alport综合症
12.06.2020
精品
20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
▪ 急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rapidly progressive
【疾病名】慢性肾小球肾炎

【疾病名】慢性肾小球肾炎【英文名】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缩写】【别名】chronic nephritis;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球性肾炎;慢性肾炎 【ICD号】N03【概述】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不同病因、不同病理类型组成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发展缓慢,症状可轻可重,多有一个无症状尿检异常期,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蛋白尿、镜下血尿,可伴高血压和(或)氮质血症,及进行性加重的肾功能损害。
【流行病学】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可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病因】本病病因不明。
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少数慢性肾炎可能是由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演变而来,但大部分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来,而由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直接迁延发展而成,起病即属慢性肾炎。
该病根据其病理类型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①系膜增殖性肾炎:免疫荧光检查可分为IgA沉积为主的系膜增殖性肾炎和非IgA系膜增殖性肾炎;②膜性肾病;③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④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⑤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由于慢性肾炎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各不相同,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疾病,可由循环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由抗原与抗体在肾小球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损伤。
也可不通过免疫复合物,而由沉积于肾小球局部的细菌毒素、代谢产物等通过“旁路系统”激活补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而导致肾小球炎症。
此外,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和发展中,亦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这种非免疫机理包括下列因素:①肾小球病变引起的肾内动脉硬化,肾内动脉硬化可进一步加重肾实质缺血性损害;②肾血流动力学代偿性改变引起肾小球损害。
全科医生规培题库-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疾病单选题(26)1.关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特点,错误的是:A.膜性肾病是光镜下主要为不伴细胞增生的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B.微小病变病是光镜下无明显异常,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肿胀、足突广泛融合C.急进性肾炎主要是光镜下20%以上肾小球的肾小囊中有大新月体形成D.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主要是弥漫增生性肾小球炎症(内皮与系膜细胞增生)E.系膜增生性肾炎主要是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不同程度的弥漫增生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不包括:A.轻微病变型肾小球肾炎B.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肾病D.肾病综合征E.硬化性肾小球肾炎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不包括:A.轻微肾小球病变B.局灶性节段性病变C.肾病综合征D.膜性肾病E.增生性肾炎4.急性肾炎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A.激素及免疫抑制剂B.利尿剂消除浮肿C.休息与控制病灶感染D.血肌酐、尿素氮(BUN)升高时予以透析E.不需要治疗,因为大部分可自愈5.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严重病例常发生在起病的:A.1~2周内B.3~4周内C.5~6周内D.7~8周内E.9~10周内6.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必有的临床表现是:A.肉眼血尿B.镜下血尿C.水肿D.高血压E.肾功能异常7.关于急性肾炎的治疗,错误的是:A.一般有自愈倾向可不治疗B.需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C.应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D.有时需急诊透析治疗E.应低盐饮食8.急进性肾炎与急性肾炎的最主要鉴别点为:A.蛋白尿及血尿的严重程度B.有无高血压及心脏并发症C.浮肿的严重程度D.肾功能下降的速度及严重程度E.有无前驱链球菌感染的证据9.男,20岁,感冒后7天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尿少。
查体:血压160/100mmHg,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SCr 130μmol/L。
2周后少尿,BUN 28mmol/L,SCr 620μmol/L,哪种疾病可能性大:A.急性肾小球肾炎B.急进性肾小球肾炎C.慢性肾炎D.肾病综合征E.高血压肾病10.急进性肾小球肾炎I型患者血浓度常升高的抗体是:A.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B.抗核抗体C.抗双链DNA抗体D.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E.抗平滑肌抗体11.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最常见疾患是:A.慢性肾小球肾炎B.慢性肾盂肾炎C.糖尿病肾病D.高血压肾动脉硬化E.系统性红斑狼疮12.女性,47岁,慢性肾炎病史多年,近2年经常出现双下肢浮肿,一直服潘生丁及氢氯噻嗪。
2-13肾小球疾病新华(26)

肾小球疾病单选题(26)1.关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特点,错误的是:A.膜性肾病是光镜下主要为不伴细胞增生的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B.微小病变病是光镜下无明显异常,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肿胀、足突广泛融合C.急进性肾炎主要是光镜下20%以上肾小球的肾小囊中有大新月体形成D.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主要是弥漫增生性肾小球炎症(内皮与系膜细胞增生)E.系膜增生性肾炎主要是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不同程度的弥漫增生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不包括:A.轻微病变型肾小球肾炎B.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膜性肾病D.肾病综合征E.硬化性肾小球肾炎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不包括:A.轻微肾小球病变B.局灶性节段性病变C.肾病综合征D.膜性肾病E.增生性肾炎4.急性肾炎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A.激素及免疫抑制剂B.利尿剂消除浮肿C.休息与控制病灶感染D.血肌酐、尿素氮(BUN)升高时予以透析E.不需要治疗,因为大部分可自愈5.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严重病例常发生在起病的:A.1~2周内B.3~4周内C.5~6周内D.7~8周内E.9~10周内6.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必有的临床表现是:A.肉眼血尿B.镜下血尿C.水肿D.高血压E.肾功能异常7.关于急性肾炎的治疗,错误的是:A.一般有自愈倾向可不治疗B.需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C.应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D.有时需急诊透析治疗E.应低盐饮食8.急进性肾炎与急性肾炎的最主要鉴别点为:A.蛋白尿及血尿的严重程度B.有无高血压及心脏并发症C.浮肿的严重程度D.肾功能下降的速度及严重程度E.有无前驱链球菌感染的证据9.男,20岁,感冒后7天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尿少。
查体:血压160/100mmHg,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SCr 130μmol/L。
2周后少尿,BUN 28mmol/L,SCr 620μmol/L,哪种疾病可能性大:A.急性肾小球肾炎B.急进性肾小球肾炎C.慢性肾炎D.肾病综合征E.高血压肾病10.急进性肾小球肾炎I型患者血浓度常升高的抗体是:A.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B.抗核抗体C.抗双链DNA抗体D.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E.抗平滑肌抗体11.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最常见疾患是:A.慢性肾小球肾炎B.慢性肾盂肾炎C.糖尿病肾病D.高血压肾动脉硬化E.系统性红斑狼疮12.女性,47岁,慢性肾炎病史多年,近2年经常出现双下肢浮肿,一直服潘生丁及氢氯噻嗪。
肾小球疾病。

非免疫因素:主要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内高压力、蛋白尿、高脂血症等
临床表现
血尿和/或蛋白尿–尿液分析检出血尿和/或蛋白尿时,应怀疑肾小球疾病。当存在红细胞管型(不论 多少)或棘红细胞占相当一部分比例时,可确诊肾小球性血尿。
肾小球的解剖学
肾小球解剖图
肾小球基底膜(GBM,以绿色表示) 是一层薄薄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包 裹在毛细血管周围,提供支持和屏 障。 (A)肾小球和肾小球旁器。 (B)肾小叶的外周部分。
分类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可作临床和病理分型 ➢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 •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 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asymptomatic hematrotic syndrome)
注意:肾小球疾病病理分型的基本原则是依据病变性质和病变累及范围
发病机制
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体液免疫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CIC)、原位免疫复 合物(in situ immune complex)以及自身抗体在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已得到公认,细胞免疫在某些类型肾小球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重视
高凝状态–某些肾小球疾病可能会导致高凝状态,尤其是膜性肾病,其次是其他原因的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疾病患者也可表现为血栓栓塞事件(如,肺栓塞)。 系统性表现–肾小球疾病可主要局限于肾脏,也可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药物反应 等系统性病症有关。 对于疑似肾小球疾病的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初始实验室检查应包括对系统性疾病的评估,例如: • 全身–发热、寒战、体重减轻、盗汗、乏力 • 眼–视网膜炎或葡萄膜炎 • 耳鼻喉–鼻出血、鼻窦炎、口腔溃疡 • 心血管–杂音、疼痛(心包炎)或心衰 • 肺–咯血、浸润或结节 • 腹部–小肠炎、结肠炎或胰腺炎 • 神经系统–抽搐或周围神经病变 • 四肢–指/趾缺血或梗死 • 皮肤–紫癜或皮疹 • 肌肉骨骼–关节炎、关节痛、肌痛 • 感染–特别是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肝炎病毒、HIV或梅毒的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免疫治疗

A p r i l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1 1
原发性 肾小球 疾病 的免疫治疗
徐 志 坚
( 梧州市红十字会 医院肾内科 ,广西 梧州 5 4 3 0 0 2 )
【 摘 要】 原 发性 肾小球 疾病 多数是 由 免疫介 导 的 炎症性 疾病 ,体 液 、细 胞 免疲及 此 基础上 的炎性 介质 参 与下 ,导致 肾小球损 伤 。 因此 ,合
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故可通过免疫系统的调节而取得治疗效果。近
2 O 年 来 ,器官移植免疫 抑制剂研 究、应用的 发展远 远领先于 肾小 球疾 病 ,随后多种新 型免疫抑制剂及 一些单克 隆抗体也用于 。 肾 小球 疾病的 治疗 ,但它们 与传统的免疫抑 制药的作用机 制有很大 区别 ,不是通过 杀死 细胞 ,而 是从免 疫反 应 的各 个环 节 非特异 地抑 制机 体的免 疫反 应 ,在免疫 抑制 、调节 的同时 ,亦有 较好的选择性 ,因此具有高效 、 低毒 的特 点 ,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
理 地应 用免疫抑 制 药物 ,是 原 发性 肾小球 疾 病 治疗取得 良好疗 效的 关键 。近年 来 ,先后 有 多种新 型 免疫抑 制剂 及具 有 免疫 调 节作 用的 药物 被 应 用 于临床 治疗 。本 文介 绍常 见的原 发性 肾小球 疾 病 免疫 治疗 药物 的可 能作 用机制 、 临床 应 用及毒 不 良反应 。 【 关键 词】 原 发性 肾小球 疾 病 ;免疫 治疗 中 图分类 号 :R 6 9 2 . 6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1 1 — 0 4 7 8 — 0 4
物应用。目前常用 口服药为强的松及强的松龙,静脉药为甲基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2010-01-14 IgA肾病(IgAN) 牛津分类 2009年9月,由国际IgAN协作组和肾脏病理学会发起、包括中国在内10个国家共同参与的IgAN分类系统研究结果公布。这是本年度IgAN相关研究的最重要进展。 该分类系统制定了肾组织病变评分的详细列表,对病理报告模板进行了规范化推荐。 遗传学 鉴别促进IgAN进展相关遗传因素多态性研究(PREDICT-IGAN)对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100个候选基因与IgAN进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糖蛋白(GP)Ia C807T/G873A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A1548G与IgAN进展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D/DD则与IgAN进展无关。 新诊断方法 研究显示,IgAN患者外周血单克隆浆细胞系可产生一种IgG抗体,该抗体特异性针对异常糖基化IgA1铰链区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末端残基,且其可变区重链(VH)CDR3区的丙氨酸(A)被丝氨酸(S)代替。 检测此特异性IgG抗体诊断IgAN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达88%和95%。 治疗 曼诺(Manno)等发现,泼尼松+雷米普利治疗组IgAN患者终末期肾病(ESRD)发生率显著低于雷米普利单用组(4.2%对26.5%)。 唐(Tang)等报告了一项吗替麦考酚酯(MMF)治疗IgAN的研究,结果显示,在6年随访结束时,MMF和对照组分别有2(10%)和9(45%)例患者到达研究终点(ESRD或血肌酐倍增)。该结果提示,MMF治疗IgAN有效,但尚需更大规模的研究证实。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 2009年7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是导致IMN患者肾脏病变的自身免疫性抗体。该研究被认为是今年肾脏病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进展。 在该研究的37例IMN患者中,26例(70%)PLA2R抗体阳性,而继发性MN及其他肾脏疾病患者和健康者血清抗体均阴性;PLA2R抗体滴度与IMN患者的蛋白尿水平相关;该抗体的主要亚型为IgG4,这与IMN患者肾组织血管襻所沉积的抗体类型一致。 此抗体为推动IMN的诊断、疾病活动度判断、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估提供了一种理想标志物,也为研发新治疗途径开辟了道路。
慢性肾脏病(CKD) 分期争议 2009年5月,《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发表述评指出,对肾脏病/透析临床实践指南(KDOQI)所制定的CKD分期进行更新的时刻已经来临。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KDOQI-CKD分期的定义和分类有过度诊断之嫌,大量的医疗资源被用于CKD调查和管理,而其结果却缺乏具体分层指导作用;肾小球滤过率(GFR)和白蛋白尿阈值的划分值得商榷,且阈值界定缺乏年龄分层;现有的CKD模型尚未涵盖肾功能可逆的情况;微量白蛋白尿应被界定为早期肾损害或内皮损伤标志物仍存在争议;与衰老相关的GFR下降原因、幅度和后续影响也值得深入研究。
分期改良 针对上述争议,2009年10月,提高全球肾脏病预后(KDIGO)国际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 在纳入共约150万例研究对象、50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基础上,KIDGO对改良CKD分期提出了修改意见。
详细结果预计将于明年在《国际肾脏》上发表。 腹膜透析(PD) 残余肾功能(RRF) RRF在PD中的作用仍是研究热点。RRF不仅可清除中小分子物质,还可维持机体水、盐平衡及钙、磷代谢稳定,在预防或延缓血管钙化、心脏肥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早期实施PD,不仅可延缓ESRD患者RRF减退速度,还可改善其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
腹膜结构和功能维护 腹膜结构完整性是长期PD的基础。 研究表明,透析液中肿瘤抗原125(CA125)是间皮细胞损伤和再生的标志。若CA125水平随PD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则提示间皮细胞数量减少。监测腹透液中CA125,可能有助于判断腹膜间皮细胞损伤情况。
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在纠正贫血和高容量负荷后,PD患者的左室肥厚可获得显著改善。
炎症是影响PD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炎症状态下,血清瘦素水平显著升高,大孔蛋白丢失增加,这可能是导致PD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
此外,透析前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年龄大是导致PD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控制贫血可减少住院次数;当患者被迫选择PD时,死亡率较高。
干细胞移植在肾脏病中的应用 肾脏干细胞之争 目前,肾脏干细胞是否存在仍是研究热点。 有研究显示,在肾脏小球囊有带干细胞表面标志CD24、CD133的细胞株;正常小鼠的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溴脱氧尿苷(BrdU)阳性,提示肾小管内亦有干细胞存在的可能。
肾脏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其中特殊类型的祖细胞起一定作用,但尚无研究发现适合临床应用的干细胞类型。
肾脏病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间充质干细胞(MSC)存在于骨髓基质细胞中,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抗炎、转分化及诱导血管生成等机制修复组织损伤。
目前,MSC治疗肾脏病的试验已进入临床阶段,全球至少有7项研究正在进行中,其中,首项自体MSC移植治疗AKI的Ⅰ期临床试验已开始入组患者。这些研究将推动MSC在肾脏病中的应用进程。 浆细胞相关肾脏病的干细胞治疗 一项共纳入12项研究、1091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探讨了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对AL型淀粉样变性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ASCT的疗效并不优于传统化疗(CC)。ASCT对淀粉样变性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一项对合并肾功能不全(血肌酐中位值为2.9 mg/dl)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行ASCT的研究显示,此类患者可耐受ASCT治疗,且获得肾功能改善的患者达33.3%。
牛津大学研究者对MM合并AKI患者长达20年的观察性研究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患者预后与是否接受化疗、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是否需要透析显著相关;新型药物(如硼替佐米、沙利度胺等)联合游离轻链血液净化技术可改善预后。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狼疮性肾炎(LN) 多靶点疗法 2009年3月,南京军区总医院报告了一项多靶点疗法对LN疗效的研究。1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MMF+他克莫司(FK506)+皮质类固醇多靶点组和静脉注射环磷酰胺(CTX)组,诱导治疗9个月。
结果显示,多靶点治疗组患者总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CTX组(63.3%对35.0%),其中各种不同病理类型(Ⅲ、Ⅳ、Ⅴ、Ⅴ+Ⅳ、Ⅴ+Ⅲ型)LN的完全缓解率见表。
Aspreva研究 2009年5月,《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发表了一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多中心试验,探讨了MMF对LN的疗效(Aspreva研究)。
研究共纳入370例患者(病理类型包括Ⅲ、Ⅳ、Ⅲ/Ⅳ+Ⅴ和Ⅴ型),完成为期6个月MMF和间断静脉注射CTX冲击治疗的患者分别有150和156例。
结果显示,MMF与CTX组患者的治疗反应率无显著差异(56.2%对53.0%),MMF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于CTX。
MMF治疗Ⅴ型LN不优于CTX 一项纳入84例Ⅴ型LN患者的研究,比较了MMF与静脉CTX的治疗效果。两组分别有33例和32例患者完成了24周治疗。
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尿蛋白和血肌酐变化水平无显著差异;在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中,两组达到部分缓解的患者人数及尿蛋白变化水平亦无显著差异。
重复肾活检 一项关于LN复发时是否需重复肾活检的研究显示,当初始为增生性病变的LN复发时,极少向非增生性病变类型转变,因此这类患者重复肾活检的临床价值相对较小;当初始为非增生性病变的LN复发时,病理类型转换很常见,故应强调重复肾活检。
微血栓检测新方法 LN肾小球微血栓通常依靠光镜检查,敏感性低。 研究表明,采用抗血小板糖蛋白CD61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LN肾小球微血栓的检测敏感性;LN肾活检组织CD61+血小板微血栓阳性率为43%,且与抗心磷脂抗体相关。
ANCA相关血管炎 AAV患者早期死亡主要与合并症相关 一项纳入4个欧洲临床研究中心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患者的研究,探讨了造成此类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相关原因。
结果显示,524例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11%,其中合并症和血管炎活动所致死亡率分别占59%和14%;对白细胞减少、感染和其他不良事件合并症的程度进行半定量所得积分和肾小球滤过率(GFR)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总积分(CBOE)<7的患者1年死亡率为5%,而CBOE>7者死亡风险升高14倍。
该结果提示,在治疗AAV第1年内须密切注意合并症的防治。 维持性透析AAV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应谨慎 一项研究比较了AAV患者在进入ESRD期前后的血管炎复发、感染和死亡情况。
结果显示,ESRD期患者血管炎总复发率(0.08次/患者年)显著低于ESRD前(0.2次/患者年)和肾功能正常(0.16次/患者年)的患者,其中蛋白酶3(PR3)-ANCA阳性者的复发率下降尤为显著(ESRD前后分别为0.34和0.11次/患者年);接受维持性免疫抑制治疗患者的感染发生率(1.94次/患者年)是无免疫抑制治疗者(1.03次/患者年)的2倍,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该结果提示,ESRD期AAV患者血管炎复发率低、免疫抑制治疗感染率高,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应谨慎。
急性肾损伤(AKI) 定义 KDIGO国际组织将于明年发表AKI诊疗指南,对AKI定义进行重新修订。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将被界定为AKI:48小时内血肌酐(Scr)增加>0.3 mg/dl;7天内Scr增加>基线水平1.5倍;尿量<0.5 ml/(kg·h)并持续6小时以上。
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 在早期诊断AKI的生物学标志物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备受关注。
两者均与AKI病程和严重程度独立相关,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更高。 对8国19项研究中2538例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采用NGAL诊断AKI的比值比高达18.6,是AKI早期诊断(Scr升高前48小时)的精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