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五要素

教学环节五要素
教学环节五要素

1楼

课堂教学环节的五要素。

一、课前准备

什么是“课前准备”呢?说起来好象每一位老师都能谈出几点来,但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前准备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传统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现在,“备课”一词已经被一个新的概念所代替,它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对这样的一个过程,“备课”就显得比较简单,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

一提起教学设计,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化,是用文本形式展示的教学蓝图。所以,教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对老师来说,教案的内容是有用的,切忌走形式。

2、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3、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

4、在重视“预设”的同时重视“呈现”。预设越完美,给呈现留的余地就越少,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自由发展让出空间。

在教学设计理论中,对课堂教学的过程的认识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物理”系统(传统的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

是一个复杂个“生命系统”。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线性的渐进过程,把教师的教学要素视为决定性因素,把教学过程视为刚性的过程,以追求教学“效率”为原则。在这重观点中是不具备成长的观念的。新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应该不应是完全预测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的话语,进行师生交流,这样,必然导致教学过程的不确定状态。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的、灵活的、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挑战(质疑、不解、发问……)中使教学计划不断生成和实现。

二、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与该课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一般来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使的导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符合教学内容。

3、从学生是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不要用过深的教学内容作为引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4、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而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5、导语要短小精悍。一般来说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容易喧宾夺主。

6、形式要多种多样。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基本导入的方法。

1、由问题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章节教学之始,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主题。

2、由科学故事导入

3、由诗句、谚语、俗语导入

4、由学生身边实例导入

5、由社会热点导入

6、由多媒体演示导入

三、主题探究

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主题探究。“主题”指课堂教学的主题,“探究”指师生对本课主题的学习和研究。传统的教学把这个环节称作“讲授新课”。

新课堂的主题探究环节的处理方法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但新的主题探究的核心特点是“探究”,而不是“接受”,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是这一教学环节的核心问题。“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实施得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如何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恐怕一百个老师就有一百种看法。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存在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但是,课堂教学确实有好坏之分别,我们不能固定一种进行“主题探究”的模式,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主题探究”环节的优劣。

(一)、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巧妙的设置结合点

一堂课,无论讲授什么内容,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都要遇到以下几对基本矛盾。

1、接受间接知识与亲历经验的矛盾

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快速接受间接知识的环境和路径。间接接受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主题探究的主要形式。但是,不能因为强调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接受间接知识,进而否认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的重要性。亲历

才能使一个人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体验获得知识的艰辛,才能实现立体收获,既收获知识,有享受了过程教育,体验了学习中成功的愉悦。

2、教师作用与学生作用的矛盾

教师是课堂教学、主题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学生是课堂教学、主题探究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跟进者,没有学生的作用同样没有教学的发生。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会使学生陷入被动,产生消极;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就会使教学无序、低效。

3、学习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强调学习目标的一致,强调主题的共性,但共性包含在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没有学生的个别学习也就没有班级教学的总体收获。这就是班级教学中“收”与“放”的关系。不收,共同学习就很难维持,不放,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被充分的调动。

上述矛盾几乎充斥着每一节课。因此,我们不能为了提倡探究学习,就否认讲授学习,即便是在以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也不能在承认讲授作用的时候,有意无意的拒绝探究的方法,即便是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中。“过犹不及”,这是一个基本理念。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就在于一定条件下确定好矛盾双方的结合点。结合点找得准,课堂教学就能和谐进行,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课。

(二)、学生的参与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忽视的指标

按照新课程的主张,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客体。因为教师的引导地位和成人优势,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是不成问题的。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过度参与会抑制、排挤学生的参与程度。因此,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是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个别教学、小组学习、动手做、自主探究等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在传统教学定势还十分牢固的今天,在知识考试垄断评价世界的今天,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

四、强化巩固

强化巩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巩固一般发生在主题探究之后。课有课的巩固,单元有单元的巩固。巩固的目的就是强化。但是强化不只发生在巩固阶段,强化往往与主题探究交替进行。那么如何搞好这个环节呢?

1、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巩固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还应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做机械记忆。例如,英文字母,古诗词等。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

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力求具体、明确;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及时进行;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运用提问、讲授、作业、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复习。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3、提倡积极的强化巩固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变式教学来巩固,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际来巩固,还可以采取变更学习的组织形式来巩固。这些方法与简单的复习相比较,是一种跟为积极的巩固,这个要求学生在巩固中前进!

五、总结拓展

老师们认为什么样的课堂总结是好的呢?“学生带着问好来,带着句好走”,所有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答,这样的一堂是我们曾经拍手叫好的。可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不能忽视学生情感,如果过于关注学生的达成,将会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既能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一)、课堂总结的意义

1、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

2、深化概念、规律、反馈信息

3、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二)、总结拓展的方法

1、画龙点睛法

老师在结束时,把精彩的片段或关键问题,或重要的方法加以精辟的概述,或设计成能发人深思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2、置疑法

老在学生顺着自己思维走,准备结束新课的学习时,突然设置疑问,使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这种置疑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3、求异法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将一些有共同特点的内容的相异点列出来,进行分析对照。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加深认识。

4、衔接法

为了下节课的顺利进行,老师通常在结束一堂课时,向学生提出预习新课的要求。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学习完了《苹果落地》一课后将进入到《我的影子》一课时,老师可以这样说:“我们这节课跟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一起探索了苹果落地的秘密,发现了原来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而下节课我们将要去了解变化多端的影子,请同学们先看看,了解以下影子会怎么变呢?”这样,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过渡到了下一节课。

5、启迪法

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可以是思想上的引导,也可以是艺术形式上的。

以上是对课堂教学的五要素的简单阐释,希望通过本次交流,老师们能有所收获,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这五个要素,通过对课堂主阵地的掌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营造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营造五环节高效课堂 赵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就五环节教学模式课堂实践心得,与大家探讨交流,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彻底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学生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为此,我镇中心校提出、推广实施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练习检测、总结拓展)坚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宗旨,坚持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线,坚持以使用鼓励性语言为原则,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回想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我感到很欣慰。走近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的变化很大:胆子大了,信心足了,有礼貌了,脸上有笑容了……特别是课堂上思维更活跃,发言更积极,自学更认真,展示更充分,探究更深入,争论起来有理有据,不卑不亢,俨然一个个小法官,这就是五环节教学的魅力!下面就如何营造五环节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自主预习 本环节包括读(读课本、读资料等),看(看例题、看插图等),做(做练习、做游戏等)。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环节,其基本要求是: 1、必须围绕教师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防止无目的的“学”,

关键要建立预习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和个别指导; 2、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化、问题化(习题化),力戒出现无思考价值的问题; 3、授课前,教师通过提问抽查,检查预习情况,巩固预习成果. 二、合作探究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这对教师优化设计教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合作学习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合作目标与任务呈现;2、小组预习与合作讨论;3、组内交流与集体讲授。而合作学习中的评价要注意:①评价要贯穿合作学习的全过程;②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③评价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即评价要有针对性)。而在合作学习前必须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提炼知识点大胆尝试练习题,在学生想把自己理解的内容,所学的知识告诉别人时,提前整理出最简炼的讲稿——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共同研究环节,其基本要求是: 1、在“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集体来解决,防止教师包办代替; 2、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学”中出现错误的分析; 3、鼓励大胆表述和学会倾听;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真是很不够。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 一抄了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迷失“方向”。 一、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 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 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 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其实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就是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与过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多大差别。其实在过去的教学中也客观存在。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有“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就采取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客观存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伴随一定的情态和态度,或充满兴趣,或感觉乏味:或积极参与,或消极接受。这都是情感和态度问题。价值观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倾向,如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内化。 总之,三维的课程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而过去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而对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重视。课程目标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要防止淡化知识的现象。情感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的情感发生,像是在表演。情由心生,情要动心,只有心动了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 我认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一节课的具体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要从课标出发;第二,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呈现方式,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安排,根据所使用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第三,了解学生特点,知道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本节教材的关系,学生要经历什么

教学各环节要求

小学教学各环节要求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按教育规律办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依靠全体教师认真工作。教师在工作中要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核与评价、认真听课评课。为此,特制订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 一、上课要求 1、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不得随意调课、让课、占课,不得旷课,无特殊情况不得坐着上课。 2、预备铃声响时,教师应站在教室门口,目视同学做好上课准备,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应学科的常规训练。在专用室上课的教师,应在预备铃声响之前组织学生进入专用室准备上课。 3、教师上课要注意仪表,衣着整齐端庄,教学用语要使用普通话。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提前下课,上课期间不抽烟、不接听或拨打电话。 4、上课前教师应准备好教学用品,避免中途走出教室或叫学生中途出教室取教学用品。 5、重视思想教育。教师要明确每单元教育的德育要求,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性和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端正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6、深入研究教材。正确把握本堂课在单元中、在整册教材中地位。把握教材内容纵向衔接和横向联系,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准教学突破口,不得出现有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的教学错误。 7、加强学法指导。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深度广度和效果。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分层教学,反对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做法。 8、教学设计严格有序,教学活动内容充实,有梯度,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从已知到未知,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定量适度、思想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板书规范、突出重点,打好双基,关注体验与实践的环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重视课堂总结,重视作业布置。 9、重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积极、恰当地运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密度,反对信口开河、照本宣科或是“满堂灌”的做法。 10、讲究教学艺术。提高驾驭课堂和灵活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保证按时按质完成课堂

(完整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与安排

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 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之举就是环节备课。教学环节设计是施教者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合理链接的设计。合理连接要考虑三点:1、教学容量(内容多少);2、教学课时(时间分配);3、课型(内容特征)。把握这三点是实施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 一般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一节课教学过程分解为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环节,环节之间应强调逻辑性,递进性,做到环环相扣;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应太多,一般三到五个为宜,多了不利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深入进行,容易流于形式(学会懂得取舍抓关键内容就是现在所说的“低碳”课堂:一、清减教学手段; 二、精选教学内容;三、简化教学流程);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进行环节预设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生成的机会。 那么如下就是课堂教学环节五要素: 一、课前准备 什么是“课前准备”呢?说起来好象每一位老师都能谈出几点来,但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前准备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传统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现在,“备课”一词已经被一个新的概念所代替,它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对这样的一个过程,“备课”就显得比较简单,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 一提起教学设计,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化,是用文本形式展示的教学蓝图。所以,教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对老师来说,教案的内容是有用的,切忌走形式。 2、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3、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 4、在重视“预设”的同时重视“呈现”。预设越完美,给呈现留的余地就越少,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自由发展让出空间。 在教学设计理论中,对课堂教学的过程的认识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物理”系统(传统的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复杂个“生命系统”。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线性的渐进过程,把教师的教学要素视为决定性因素,把教学过程视为刚性的过程,以追求教学“效率”为原则。在这重观点中是不具备成长的观念的。新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应该不应是完全预测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的话语,进行师生交流,这样,必然导致教学过程的不确定状态。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的、灵活的、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挑战(质疑、不解、发问……)中使教学计划不断生成和实现。 二、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与该课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一般来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使的导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流程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五环节”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包括“五环节”:即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分组展示、合作探究、当堂达标五个教学环节。 一、目标导学环节 【操作】1.巡视检查预习作业; 2.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看或读投影或导学案。 【时间】2分钟左右。 【目的】学生在自学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围绕目标探索性学习。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投影或导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 【教师的主导地位】准确揭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目标。 【注意点】 ①学习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模糊不清。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教师每堂课只需出示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学习目标的内容。 ②要准确地设定学习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能降低,也不拔高,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③学习目标要具体,不要抽象,要简明扼要,不宜内容太多,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 ④出示学习目标的时间要适当,应让学生读完后还有点思考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要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⑤要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学习目标。一节课,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问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环节 【操作】1、教师进行自学指导; 2、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 3、学生完成自学检测。 【时间】8-10分钟。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完成自学检测。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 【教师的主导地位】指导学生自学方法,端正学生自学态度,确保人人自学高效。 学生在自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全过程精心地组织、指导。学生自学,教师用眼睛巡视。教师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一是要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书,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尤其要盯住班内的后进生,对个别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要给以个别提示。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变得认真起来。一个班级无论有多少学生,教师始终要把后进生装在心里,看在眼里。二是全面了解学情。教师全面了解学情就是为下一步的检测和点拨讲解做准备。 【注意点】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教师的功夫要下在课前,要精心设计自学指导和检测。

教学五环节工作要求

教学五环节工作要求 下堡中心校下堡小学 教学工作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体力、情感和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备课、上课、批 改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及评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五个基 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检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又有其独特的内容又与其他环节有相关性无法割裂。从对象上看包括教师和学生,从操作上看包括教和学,从内容上看是三维目标的实现,从影响“教学五环节”的因素来看有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等诸多因素。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落实教学常规,对教学五环节提出如下工作要求。 一、备课 备课是“教学五环节”的首要环节,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备课要求教师对新教材和课标有正确的理解,对整册教材和整个学段有整体的认识,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有充分的把握,甚至对学生的秉性、特长和不足有很好的了解。备课也是教师对教育认识、态度、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一次检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质量的优劣将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具体要求是: 1、全册备课。每学期开课前,做到通览教材,弄清编排意图,

了解基本内容,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以计划统筹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内容。 2、单元备课。一般包括分析本单元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前后单元的内在联系,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重、难点及课时的具体划分等。 3、课时备课。要编写课时计划即教案,一般包括: ①教材理解分析。本块要写成一篇短文(英语教案用汉语编 写)文中阐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本课涉及到的 内容(理科涉及的知识点),学生从中应达到的能力,此文中应渗 透表述出其中的重难点,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与前后之间的联系(理科更应注重此点的分析) ②教学目标:目标明确、具体、分层、可测、有情感目标。 ⑧教学重难点:能找准重点,抓对难点。 ④教学准备:使用的教具、学具、自制课件等应写清楚。 ⑤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情景的创设,导语的设计,复 习提问,探究新课,提问设计,讨论内容,布置作业,巩固新课,板书和作业设计等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用时作大体确定,以加强教学计划性。 ⑥教后小记与教学反思的撰写:语文每课、数学每个习题写 教后小记,每单元写一篇教学反思。 教学小记:写明本课的教学闪光点和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后的不足之处,以及补救措施。教学反思对一单元课堂教学工作的得失

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Teaching aim: Introduce three methods of English classroom modals. Let the students know the basic procedure of teaching English lessons. Teaching key point: a PPP lesson framework. Teaching procedure: I: Introduce the three modals of English lessons. 1.五环节: 1.组织教学 2.复习检查(复习旧知识) 3.讲授新知识(呈现、介绍新知识) 4.巩固(言语活动操练) 5.布置家庭作业 2.五步法:1.复习(revision, Teacher: memory activator强化记忆者) 2.介绍( presentation, Teacher: demonstrator示范演示者) 3.操练(dills, Teacher: organizer \ conductor组织者、指挥) 4.练习(practise,Teacher: refree\ supervisor\listener裁判员、 监督者、监听者) 5.巩固运用(consolidation) 3.三P教学模式: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4. 三阶段:Pre-reading while- reading Post-reading II. A PPP Lesson Framework Teaching stage are the major steps that language teachers go through in the classroom .Procedures are the detailed steps in each teaching stage. The most popular teaching stages are three P’s model, A PPP less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Presentation, Practice and Production 1.Presentation :introduce the new language well in the first phase of the lesson (At the beginning of a PPP lesson, only the teacher knows the new language item and how to use it. The teacher presents and teaches this language to the students by demonstrating it to them (modeling the language) 2.Practice: students need to have plenty of activities to help them to practice the new language. First in a very controlled way and gradually adding more of their own language to it. 3.Production: The students need time to use the new language they have learned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The new language becomes part of the students' own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they should be able to use it easily, together with other English that they have learned before. 3- stage model:

五环节教学模式

“五环节”高效教学模式解读 摘要:“五环节”高效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引——目标定向、激发兴趣;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点——组织研究、体验发现;用——应用实践、巩固提高;练——反思小结、课堂检测。实施“五环节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设计说明 第一环节:引——目标定向、激发兴趣 目标定向,是“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定向后,学生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由然而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有程序,讲评有重点,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参与学生活动有预设、有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目标能有效达成。 一般情况下,教师要提前在黑板上写出学习目标,开门见山地展示出来,让学生齐读,明确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及重难点。而后要求教师要用生动、幽默、精炼的语言,打造出一个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教学相长的态度、精湛的技能组织教学。 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这三个纬度,要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定位适度、要求明确。

要全面,即应该涵盖一节课所有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该具体掌握到什么程度,是认识、是了解、是理解、是掌握、还是要求会灵活应用,都要有层次的写具体、写明确;但目标也不宜太多,要适度把握。 目标制定时同时必需注意从孩子的角度进行目标的表述,如改变“培养……”、“激发……”这一类词,而用“尝试……”“学会……”“懂得……”“知道……”“能够……”这样的表达方式。 第二环节: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研究证明,“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必须创设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本环节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探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 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第三环节:点——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教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本组学习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的实施主要按以下过程

课堂观察的实施对教学活动有重要意义,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的实施主要按以下过程: 一,准备阶段 进入课堂进行观察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有备而来。如果进入课堂前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计划和思路,则听课后无法给予教师高效率的指导和建议。 首先,确立观察点。课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求观察者进入课堂之前,应明确自己的观察目标,以便观察时能聚焦课堂中的某些问题/现象/行为。确立观察点的依据是课堂观察框架,从中寻找“我”感兴趣的问题,或被观察者的要求,或合作体的共同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课堂现象都可以成为观察点,只有遵循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则,才能实现观察目的。譬如,“探究精神是怎样培养的”和“探究能力是怎样培养的”这两个观察点,相比较而言,后者的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和课后的推论更具可操作性。 其次,开发观察工具。只带着观察点走进教室,可能依然难以观察,或者难以记录信息。需在观察前将观察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观察量表,在表中列出观察点

分解后的要素。但观察点都有许多构成要素,若将它们都设计成观察指标,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观察记录的了。解决的办法是先厘清观察指标的逻辑体系,再根据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抓大放小的原则筛选,譬如,表2。一般而言,观察量表的开发流程是:观 察者研究分析观察点的构成要素——观察者设计初稿——教研组研讨——观察者定稿。可见,开发观察量表的过程就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过程,量表具有“此人此表”的个人色彩、具有“此情此景此课”的针对性,它实质上反应了观察者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涵养,是决定观察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二,观察阶段 对于事物的观察需要观察者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敏锐度、善于捕捉事件以及现象的关键特征。课堂观察之所以可以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手段,是因为在教学研究中的课堂观察与诊断的效果可以通过明确观察目的、掌握相关概念、熟悉观察工具等环节切实得到保障,提升每一位教师对于课堂观察的敏锐性。课堂观察阶段工作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准备阶段所设定的观察目的、观察工具的便利性和准确性。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观察者应提前进入教室,与有关学生进行

教学的五个环节

教学的五个环节 教学“五环”包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所遵循的规则。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日常学习中应遵循的规则。 1、教师教学“五环”。 (1)备课 备课是指在上课之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期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其基本要求是: 第一,钻研教学大纲。要明确教学大纲所阐述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科性质和地位;明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总目标和所教年段的具体要求;明确本科教材的内容体系及安排;明确本科教学上的特点、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明确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所教学科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意图和基本结构。 第二,熟悉教材,钻研教材。通览教材,注意教材的系统性;熟读教材,注意教材的科学性;研究教材,把握重点和关键。

第三,明确目标,考虑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单元和章节的教学目标。同时,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努力做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有近及远,由此及彼等这些符合人们认识客观的规律。 第四,把握课堂,环环紧扣。一备复习提问,以旧引新,且问题必须忌偏、忌深、忌浅;二备教具(或演示实验)该做则做;三备例题联系生活,变难为易;四备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通俗易懂;五备板书布局,字迹清楚明了,大小适中,重点突出,美观大方;六备课外作业,要注意质量和数量,深浅恰当,由易到难。 第五,研究对象,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备课,讲课才会恰当有效。 第六,编写教案,开拓创新。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具有创新意识,不照搬旧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 2、授课 授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授课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第二,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

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 众听周知,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传授与学生学习相统一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缺少任何一方都构成不了教学,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参入,都难以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遵循“从知识到技能,从感性别理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这样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提高课堂效率。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一、自学: 自学是让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提纲,认真地阅读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列出切实可行的提纲,列提纲时一定要抓住教材的要害,牵住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真正地引到教材中;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教材读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进行动计划积极的思维,认真地思考,准备提纲的答案。 二、议论:

议论是学生在阅读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议论评价有代表性的问题。议论的问题是教师备课事先准备好的,如教材的重点、难点、易出错的概念以及运算方法,证题思路及技巧等。同学之间可以自由讨论,要尽量使学生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这一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刻,它可使集体智慧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点拨: 点拨就是教师活动的过程,主要讲清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规律要点,以及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做到:“开在塞处、导在疑处”。恰当地运用举例`、比喻等手法,把复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简明透切,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使问题丝丝相扣,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考,使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增长技能,给学生留下清晰、条理、深刻的印象。 四、练习: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进一步深化知识的过程,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习题应着眼于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盲目性,精选或设计,做到源于教材,

学习教学五环节心得体会

学习“教学五环节要求”心得体会 ----踏实做好五环节,教育方能显成效 汤凤记得大学的时候就学过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学校教育也以其组织的严密性,作用全面性,内容系统性,手段有效性,形式稳定性区别于其他教育,而本次培训-----教学五环节的要求既应证了学校教育的这几个特点,同时也让我明白体现学校教育优势的方法。 一、上课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按照要求实施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我们除了要做好:严格执行重庆市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按时到达教室这些基本要求外,还应深入研究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夯实双基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不单教会学生知识更应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既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又要讲究教学艺术灵活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教材是教学的好帮手,不仅能帮助教师把握重难点实施教学而且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学习材料,比如说图片,历史材料,新科技资料等所以只有教师仔细研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有效做好课堂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固然重要,然而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工作更是不可或缺,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课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以身作则,以情动人,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做到知、情、行的统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学校学习的一项作要任务,也是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但是学会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更为重要,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与意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更能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能更好的践行新课标要求;教学艺术更是保障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法宝,只有充分运用教学艺术,提高驾驭课堂和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方能按时按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转载)读了开头,就深深的被吸引了。希望能给你带来惊喜和收获。————摘引者语 第一要素:情境与问题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人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去思考。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所提供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

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并不全面,但的确也反映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就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l平方分米、二平方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一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

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一般课堂教学包括六大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学习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环节一: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包括上课前的学生学习状态调整,也包括上课中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监控与调整。课前的组织教学有激发学习状态的作用,教师通过目光注视,师生问好,让学生进入上课状态。(课堂上的组织教学见环节四) 环节二:复习提问 对于复习部分要精心设计复习内容,复习要有目的,提问的问题要经过设计。(要求见下面“学习新课”部分中“问题设置”) 环节三:引入新课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导入新课的话。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语,可以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导入语的作用 1.集中学生注意力 注意是一种心理特性,任何心理过程的发生和进行都离不开注意的伴随。上课开始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指向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为完成新的教学任务作好心理上的准备,使学生的兴奋中心转移到课堂上来。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不会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导入语可以采取出人意料的形式,看似与本课毫无关联,但通过教师的引导,不仅抓住了人的眼球,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成功地实现了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激发学生对于进一步学习课文的主动性。 3.创设学习氛围 运用导入语,描述一幅画面,或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让学生身处其中,尽快进入教学的主题。

4.调动学生情绪 有经验的教师总在导入时主动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老师,在快乐中学习。 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以趣事开讲,就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易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5.引起学生思考 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学习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好的导入语还应引起学生的思考,促使其主动寻求答案,进行探索式学习。 6.衔接新旧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的导入语将两节课相联系起来,在让同学们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帮助同学回忆旧课知识,从上一堂课的内容出发,找到两节课内容的关联性,则不仅能自然地引入新的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清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对于知识的记忆与运用。 7.明确学习目的 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二)导入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语 要充分发挥导入环节的作用。导入语要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学习氛围;引发学生思考;衔接新旧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2.导入语应简洁 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也要考虑课堂时间。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1到3分钟,最长不要超过5分钟,这是因为导入语并不是课程本身,而是新课程的引入。 3.导入语应有针对性 导入语的设计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设计导入形式和导入语。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导入语在逻辑上操作方向明确,与内容有内在

五环节教学模式

五环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 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打下基础,是学生进行“自学”前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尝试题的引路或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 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特别应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指导。同时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正面引导。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最后教师抓住普遍性的关键问题认真点拨,作最后的概括讲解,把新知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8分钟左右)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 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这个模式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原来僵死的教学模式,体现“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当堂训练”的思想。充分运用变式训练和分层测试,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感受。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模式说明:这只是一个基本模式,由于教学情况是不相同的,生搬硬套一个模式是不科学的。因此以上五步的操作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应用。增加一步或减少一步,或合并均可以。但“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不能变。因此,从基本式可派生出许多变式。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 独立作业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分层测试是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独立作业题,包括基础题、综合题和拓展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都有所得,都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感受。这样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和改进教学。

课堂教学方案计划的三大要素

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 教什么—内容 怎么教—方法 教得怎样—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效果:学到了东西(有结果); ★教学效用:学到的东西为学生所用(有益处,满足需要、促进发展、完善素质) ★教学效率:以教学效果与教学的代价相比较所得出的判断; ★教学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所作出的判断(两个维度的满足)。 教学要求 1)目标要明确(准确) (2)内容要清晰(清楚) ①教什么要清清楚楚 ②在什么起点上教要清清楚楚 ③教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 ④怎样教要清清楚楚 ⑤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 ⑥教得怎样也要清清楚楚 何谓反思性教学: ● 1.学生在你的课堂快乐吗? ● 2.学生是你课堂的主角吗? ● 3.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够多吗? ● 4.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有效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没有? ● 5.你的教学目标明确吗?任务清楚吗?都达到或完成了吗? ● 6.你是否挖掘了知识的思维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否联系生活实际把知识激活? ●7.你是否帮助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深? ●8.你的课堂氛围活跃吗?你是课堂有效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吗? ●9.你觉得你的课堂有效吗?可以更有效吗? ●10.你的课堂体现了你所教学科的文化和价值吗? ●11.学生在你的课堂收获大吗? ●12.这节课还可以怎么上?哪些环节还可以进一步修正完善?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策略和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起点和界面,是

为实现某一具体目标所采取的决策行动。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要素,策划教学活动,编写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问题。 “前设计”(课前完成):是“教学预案”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眼光; “中设计”(课中完成):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预案”的调整改进,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后设计”(课后完成):是对教学实施情况的分析总结,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愿望。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 预设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准备教学资源 规划教学过程 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策略、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计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通过教学活动所预期达成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要求。 目标的陈述应该是策略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一、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而教学目标则是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 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管理职能,界定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新课程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是融合统一、不可割裂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教学任务相联系 1、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的方向。 2、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调节功能。 3、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4、教学目标对教学形成期待和激励。 1.教学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 2.就具体课堂而言,教学设计即指课时设计。 3.课时教学目标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只能是有所侧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