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

文献学
文献学

第一章 概论

教学目标:了解文献的涵义与分类,对文献信息检索的原理、类型、方式和工具等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文献的涵义与分类、信息检索工具

学 时:2

教学内容:

导言 关于本课程

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文献学

特殊形式的文献(基础文献):丛书、总集、别集、地方志、家谱、出土文献及档案史料汇编,等。

中文工具书的排检方法,四角号码。

重要的工具书及其检索:目录、字典辞书、索引文摘、类书、百科全书、表谱图录、传记地理资料、电子资源使用,等。

二、学习本课程(文献检索)的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知识信息不断积累的过程,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文献信息迅速增加,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导致了所谓的“信息爆炸”。要想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必需有文献信息检索的能力。尤其是当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也为社会科学检索提供了新的手段,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

学习本课程,可以找到治学门径。文献检索与分类密不可分,文献经过分类,可以使我们从整体可把握所有知识的门类,在自己读书治学时可以有所选择,不至于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目录是最早出现的检索工具。中国传统的目录学不仅是检索的工具,它还为人们提供了中国所有古典知识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因此清代学者章学诚说目录学的作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学习本课程正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学习本课程还可以为科研提供向导。科学研究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因而要求科研人员在进行研究之前必须穷尽地占有前人的一切研究成果,既充分吸收前人的成果,又要避免重复前人的研究,造成重复劳

动,浪费人力物力。因此要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必须掌握文献检索的知识。

学习本课程还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然。只有具备文献信息检索能力,才能掌握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识结构,遇到问题时能够获取解决的门径,达到更新自我知识的目的。

第一节 文献的涵义与分类

一、文献的涵义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礼,指古代的典章制度、社会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知识。杞,国名,夏禹之后,即成语“杞人忧天”之“杞”,在今天河南杞县。宋,国名,商汤之后,故城在今天河南商丘。征,验证,证明。文献,这里指“文”和“献”。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文”指典籍文章,即文字记载。“献”,指贤才,即博学多识的人。朱熹

云“献,贤也”,不是他的发明。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曰:“献,犹贤也。”郑玄、朱熹的解释是不错的。还可以举《尔雅》验证,《尔雅·释言》:“献,圣也。”圣贤同义。

可见,《论语》中所说的“文献”其实是两个词,包含两个意思,分别是典籍记载和博学多识者。孔子说夏、商两代的礼制我能讲讲,但它们的后代杞、宋两国不足以为证,因为这两国的文字记载和贤人不足,如果足够多,那我就能拿来验证。可见,孔子讲学问,不光注重既有的文字记载,还注重向贤人求问。因为贤人们博学多识,他们自身也是知识的载体。所以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等人,就是“献”。孔子以《诗》《书》等典籍教育学生,同时弟子们也经常向孔子问学,孔子也是“献”。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记录下来,整理成《论语》,这就是“文”。因

此“文”与“献”是密切联系的。到了后代,“文献”一词连用,成为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其实相当于古代的“文”,这是词义演化的结果。我们学习文献学,对“文献”一词本来的涵义不能不有所

了解。

现代学者给“文献”下的定义不完全一致。1983年国家颁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83)给文献下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一定义简明扼要,被广泛认可。

文献有三个基本要素:①知识信息,也就是文献所承载的信息内容。这是文献的本质属性,是文献的核心灵魂所在。只有记录了知识的载体才能成为文献,没有信息内容的载体不是文献。②信息符号,即揭示和表达知识的标识符号,如文字、图形、数字代码、声频、视频等等。③物质载体和记录手段。物质载体即可供记录知识的物质材料。说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强调了物质载体是多样的。如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丝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等。不同的物质载体有不同的记录手段,如刻铸、抄写、印刷、光感、磁化等等。

了解文献的涵义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如我们这门课以前称作工具书检索。的确,书籍尤其是纸质书籍长期以来一直是文献的主要载体。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文献的载体越来越多样化,单位载体上所能承载的知识量也越来越大,信息的读取利用也越来越便利。(如U盘、网络)这都启发我们在学习研究时要拓宽视野,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文献,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因此我们要专章讲述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

二、文献的分类

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同样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献材料。对文献进行分类,有利于文献的使用。

根据不同的标准,文献可以分成多类。

(一)根据文献载体和记录手段分

1.刻写型,主要是印刷术发明之前的历史文献和没有排印的文字记录。前者如甲骨卜辞、钟鼎文、简策、石刻碑铭等,后者如抄本、手稿等。

2.印刷型,以纸张为主要载体,以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的文献,是文献的主要形式。

3.缩微型,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缩微摄影为记录手段的文献,可以看做是印刷型的变体。

4.声像型,也称视听型,是以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电

影片等形式出现的记录声音与图像的文献。

5.机读型,即利用计算机存贮、传输、阅读、检索的文献,主要载体为磁盘、光盘。

纸张长期以来是文献的主要载体,因此上面的五种类型又可归纳

为“纸型文献”和“非纸型文献”。

(二)根据文献的形式特征分

1.图书,是传统文献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内容系统、成熟的特点。

2.连续出版物,定期或不定期、具有连续编号的出版物,具有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内容更新快等特点,是信息交流传递的主要工具。连续出版物主要有报纸和期刊两大类。

3.研究报告,是描述一项研究进展或取得的成果的文献。具有信息新颖、叙述详尽、保密性强、形式严格等特点。是获取最新科研发展信息的重要文献。

4.会议文献,是指各种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报告、记录等文献。其特点是学术性强,信息集中,比较前沿。因此会议文献一直受到相关专业的重视。

5.学位论文,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毕业生、研究生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不公开发行,专业性较强,也有不少独创性和信息价值,但其水平参差不齐。

6.政府出版物,是各国政府部门及其专门机构发表的文献,具有正式性、权威性等特点。如政府公报、司法解释、政策方针、会议文件、调查报告等。

7.档案,指各机构、团体、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的文件资料。如信函电文、会议记录、财会帐册、原始报表、照片、音像资料等。档案是原始的第一手材料,相对真实,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张裕解百衲,故宫南迁文物)

8.标准,是以技术规定和规范形式固定下来的标准化生产、开发、建设的技术文献。具有计划性、协调性、法律约束性等特点。按照应用范围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9.专利,是指反映专利技术信息及内容的文献。广义的专利文献包括专利局出版的各种公报、专利索引、专利申请等材料。狭义的专利文献则专指专利说明书。

10.产品资料,泛指产品制造商、经销商为宣传和推销其产品而印发的材料。如产品样本、产品目录、产品说明等等。

(三)根据文献的整理加工程度分

1.零次文献

指未以公开形式进入社会使用的文献,如实验记录、会议记录、内部档案、论文草稿等等。具有客观性、不成熟性、零散性等特点,零次文献一般难以得到,但在特殊情况下具有重要的价值。

2.一次文献

也称原始文献,是已公开发行进入社会传播使用的文献,如专著、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等,一次文献内容成熟、数量庞大,是文献的主要形式。

3.二次文献

也称检索性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整理、加工的产品,即把大量分散的无序的一次文献收集起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整理、加工,使之系统化而形成的各种目录、索引和文摘。因此,二次文献仅是对一次文献系统化的压缩,没有产生新的知识信息。它具有汇集性、检索性、工具性的特点,其重要性在于提供了一次文献信息的线索,可节省查找知识信息的时间。

4.三次文献

也称参考性文献,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求,在利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提炼、重组而生成的文献信息。如各种教科书、技术书、百科全书、词典、年鉴等等。

(四)根据文献的公开程度分

1.白色文献

指一切正式出版并公开流通的文献,如图书、报纸、期刊等。是当今利用率最高的文献。

2.灰色文献

指非公开发行的内部文献或限制流通的文献,又称为“非常见文献”或“特种文献”,如内部期刊、会议文献、技术档案、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等。

3.黑色文献

这类文献包括两类,一是人们未破译或未识别其中信息的文献,如考古出土的古老文字未经分析厘定的文献;二是处于保密或不愿公布内

容的文献,如未解密的档案、私人日记、信件等。这类文献除作者或特定人员外,一般社会成员极难获得或使用。

第二节 文献信息检索

人类社会自形成以来产生了大量的知识,文字发明以后大量的知识被记录下来,形成丰富的文献,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过去的知识积累,而如何从大量的文献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求的,则成为专门的学问。

一、文献信息检索原理

广义上的文献信息检索包括文献信息存储和检索两个方面。狭义上只把文献信息的查找过程称作文献信息检索。即从众多的文献信息源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出符合检索需求的相关文献信息文献线索的方法和过程。

因此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文献信息检索者将检索提问与存储在检索工具系统中的文献特征进行匹配,把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找出来的过程。

二、文献信息检索的类型和方式

(一)文献信息检索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检索目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书目检索

即关于文献线索和文献主要特征的查找。如出版发行目录、图书馆馆藏目录等的检索。它要检索的是如“关于孔子的书有哪些?”

2.数据或数值检索

即文献中有关数据资料的查找。如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实验数据等等。它要检索的是如“中国的总人口是多少?”

3.事实或事项检索

即关于个别事实知识或信息的查找,如字、词、器物、史实、时间、地理、人物、典章制度等等。它要检索的是如“孔子是哪里人?生于何年?”

4.全文检索

是为快速获取原始文献信息而进行的检索,它是在书目检索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检索。如利用中国期刊网可以检索到诸

如“近三年来关于孔子的具体文章有哪些?”

(二)文献信息检索的方式

1.手工检索

利用印刷型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来查找文献线索和信息的方式。

其优点是不用设备,简单灵活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方便性,费用低;缺点是费时、费力、效率低、容易遗漏。

2.计算机检索

利用计算机检索系统检索文献信息,包括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网络检索等。

其优点是效率高、速度快、范围广、准确性强。其缺点是受设备条件限制,对检索者的能力也有一定要求,比如要熟悉检索方法、检索语言。

两种检索方法各有利弊,具体使用哪种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很容易利用印刷型工具书查到的字词含义等,就没有必要利用网络检索。计算机、网络检索还受到数据库的限制,并不是什么都能查到,有的信息真伪参半,还需谨慎使用。在处理一些大课题时,将两者结合进来使用,则可以互补,提高查全率和准确率。

三、文献信息检索工具

(一)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概念和类型

文献信息检索工具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将汇集某一方面的知识材料,以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组织,以供检索文献信息的工具书或计算机数据库。也就是根据检索需要,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二次或三次文献。

依据不同的标准,文献检索工具可以分成几类,如:

按检索手段分:手工检索工具和机器检索工具;

按载体形式分:印刷型、感光型、计算机阅览型;

按出版形式分:期刊、书本、卡片、胶卷等;

按收录范围分:綜合、专题、专业性、单一文献类型检索工具;

按语种分:中文检索工具、外文检索工具;

按性质和作用分:检索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

(二)检索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

1.检索工具书

检索工具书是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为读者提供文

献信息线索和文献信息出处的二次文献。主要包括书目、索引、文摘等工具性文献。

2.参考工具书

参考工具书是汇集某一文献的知识与资料,并按特定的方式进行编排,以供读者查考有关字词或术语的解释、解疑释难提供答案的工具书。主要包括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综述、表谱、图录等。

3.检索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的区别

(1)检索工具书是对文献的特征作简要的记载,属于二次文献;参考工具书是对具体知识作精要的说明,属于三次文献。

(2)检索工具书只提供文献资料的线索,检索者还要根据所获得的线索去查考原文;参考工具书则提供具体的文献资料,检索结果可以直接利用。

因为检索工具书和参考工具书是不同的,所以在遇到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工具书。遇到较大的课题时还要将二者结合进来使用。

语用学课程论文: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Introduction In this paper, I would like to focus on the usage of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en w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clear up the theory, we should take the terms, such as face, politeness theory into consideration. Politeness theory, which is developed by Levinson and Brow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at people have a social self-image and meanwhile, people consciously project and try to protect it. This sense of self-image is referred to as “face.” And the theory holds that people use various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 face of others. Under politeness theory,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a negative face. Posi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concerned, reflecting the desire to have one’s self-image accepted by others. While nega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independent, reflecting the desire not to be imposed on by others. According to a person is dealing with another’s positive or negative face,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will differ, t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s to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t leads the requester to appeal to a common goal, and even friendship, by orienting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other people, briefly, it emphasizes the closeness between speaker and hearer in the communication. Using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what is said in communication, take my word for i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for its potential benefits. On one hand, the usage of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s a good way to avoid being refused. To a great exten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rients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the listener in the communication. Since the self-image of listener is concerned, he is likely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speaker, thus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continuous. For example: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文献检索(第2版)_在线作业_2

文献检索(第2版)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8-03-20 15:10:11 一、单选题 1. (5分) ()是检出的相关文献与检出的全部文献的百分比。 ? A. 误检率? B. 查全率 ? C. 查准率 ? D. 漏检率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4 文献检索基础知识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布尔逻辑表达式:在职人员NOT(青年AND教师)的检索结果是()。? A. 青年教师的数据

? B. 检索出除了青年教师以外的在职人员的数据? C. 青年和教师的数据 ? D. 在职人员的数据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文献检索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3. (5分) 书目查询主要通过()。 ? A. 搜索引擎 ? B. 各大学图书馆或情报部门的书目查询系统? C. 学位论文数据库 ? D. 期刊论文数据库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5 检索工具及类型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4. (5分) ? A. 含有 A 、 B 之一或同时包 含AB 两词的文献 ? B. 含有检索词B 而不含检索词A 的文献 ? C. 含有检索词A 而不含检索词B 的文献 ? D. 含有这两个词的文献集合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6 文献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5. (5分) ? A. 含有这两个词的 文献集合 布尔逻辑表达式“A OR B ”或“A+B ”表示查找出()。 布尔逻辑表达式“A AND B ”或“A ×B ”表示查找出()。

? B. 含有检索词A而不含检索词B的文献 ? C. 含有A、B之一或同时包含AB两词的文献 ? D. 含有检索词B而不含检索词A的文献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文献检索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6. (5分) 手册的基本特点是()。 ? A. 著录内容标明出处? B. 所收资料侧重基础知识,注重实用性 ? C. 侧重揭示文献内部特征 ? D. 内容新颖,连续出版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 参考工具书 展开解析 答案B

地方文献简论

地方文献简论 地方文献简论 伟大祖国以文献名邦著称。由于疆域广阔,各地流传着丰富的地方文献,素为人们所珍视。 建国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为适应三大革命需要,曾编印有关地方文献目录,供党和政府、科研、设计、生产部门参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今天,图书馆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必须及时为实现四化供应科研资料,因此,更显示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初步总结历年来对地方文献的采访、编订、收藏、利用的点滴经验,深切感到革命需要科学,而科学研究必须参考地方文献;通过实践认识,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钻研有关地方文献的理论、方法,从历史学、地理学、目录版本校勘学以及科技情报学等多种学科,脱胎出一门边缘科学,姑且名为“地方文献学”。 本文试就一,地方文献之史的探讨;二,地方文献的具体内容;三,地方文献与科技情报;四,急切需要有关地方文献的工具书等题,提出浅见,作简要论述。 一 早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契文,已编汇组合收藏成库。19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库藏,

提供了系统的殷商史料,这是当时的人以文字记载的有意留下的文献。我们在20世纪还能利用这批文献研究古史,而春秋时期的孔子,反而致慨夏殷之礼缺失,杞宋文献不足征,是什么缘故呢?社会发展史可以答复这个问题。由于阶级社会的奴隶主占有文献资料,使文化的流传受阻碍,甲骨文成库埋藏地下,而世上却形成“文献无征”。这和解放前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所发出的哀叹一样。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部关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1]。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要我们“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应以此为研究地方文献学的主导思想,即应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对待历史遗产。 “文献”一词,在我国不但溯源甚早,而且有具体内容。周官分别掌握“方、策、版、简”,老聃为“周守藏室之史”,以及子夏等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都属于文献。《隋书经籍志》标举“地理记”一目,收地理书139部、1400余卷,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史和区域地理。如《洛阳记》、《吴地记》、《荆州记》、《会稽古地记》、《南州异物志》、《三辅故事》、《隋诸郡土俗物产》等,这些书,可算是地方文献作品。

语用学

语用学:语用学(pragmatics)是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作的研究(广义),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狭义)。源起符号学(semiotics)。 符号学: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科。有三个分支——符号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联系和区别: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符号学的分支。语义学主要指狭义的语义学,即逻辑语义学,它研究句子和词语本身的意义,研究命题的真值条件。语用学研究言语使用上的意义,研究传递语言信息的适宜条件。语义学揭示的意义是二元关系的句子意义,解决“What does X mean?”的问题。语用学揭示的是三元关系的说话人意义,解决“What did you mean by X?”的问题。 语境(context):最狭义的语境是指语言的上下文。语境还必须包括语言外的因素。语境因素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语言外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相互知识,背景知识包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常识)、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情景知识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的主题、交际的正是程度、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语境也随之而变。有些语境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例如背景知识、交际的时间、地点等,但有些因素却会变化,特别重要的是相互知识这一因素,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扩大,原来不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完全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建过程。 意义(sense)和所指(reference):意义主要指词语的字面意义,词典中每个词语的意义就是这种字面意义。所指论(referential theory)——词的意义就是某个词所代表、所指示、所表示的世界上的实体,即所指对象(referent)。词即是事物的名称,比如“dog”这个词代表了属于这一类的实体。(柏拉图)最极端的“所指论”观点认为,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的事物,所指就是意义。上述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因果的、历史的所指理论——专有名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文献综述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入,中学地理教学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现状仍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指出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提出意见。 地理是一门传统学科,它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西方,地理学科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四大发展战略学科之一,其教育结果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在我国,地理曾一直处于“副科”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地理逐渐引起我国教育的重视,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但是地理教学的现状却仍不容乐观。 1.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现状分析 本文试图将目前国内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清楚,并提出中学地理教学的相关改革意见。 首先,中学地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存在的原因包括:其一,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门副科,所占分额很小,学生很难认真对待。其二,许多学校也不重视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要求不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比较轻。其三,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无暇去深入学习地理。 高中地理进入高考学科以后,由于高考升学的需要,高中地理学科的地位突然攀升,到后来与其他高考学科平分秋色,学校及教师花费了不少力气,每年高考地理学科成绩总的拉分率呈上升趋势,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问题,随着地理学科在高考学科中的全面提升,经历了不重视乃至歧视——比较重视——非常重视之历程。 通过研究各类文献发现,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中学地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虽然各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步被运用,但大部分的中学课堂还拘泥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一部分中学对地理教学作用缺乏认识,仍然将地理放看做“副科”消极对待。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温医 2018文献检索知识点整理

答题格式 填空题、选择题只用填写答案即可,不用写其他 操作题三要素: 检索结果数量、检索表达式、题录信息(题目会要求你写什么就写什么) 举例: #1 34567 分类号=R512.6/扩展/复分-025/ 题名:xxxxxxxxxxx 作者:xxx 文摘型数据库 只有题录信息、全文链接信息,没有全文信息的数据库。 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web) 2.PubMed 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web) 基本检索 智能检索:在“缺省”字段,自动实现检索词、检索词对应主题词及该主题词所含下位词的同步检索。不支持逻辑组配检索。 精确检索:适用于关键词、主题词、特征词、分类号、作者、第一作者、刊名、期字段。 限定 每次限定检索结束后,谨记点“清除”按钮 主题检索 加权检索 主题词“加权”表示主题词的重要程度,反映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加权主题词用“* ”表示 加权检索表示仅对加星号(*) 主题词( 主要概念主题词) 检索 非加权检索表示对加星号主题词和非加星号主题词(非主要概念主题词)均进行检索。 扩展检索 扩展检索是指同时检索当前主题词及其下位词,可提高查全率。 非扩展检索则仅限于当前主题词的检索。 分类检索 期刊检索 作者检索

检索历史 系统退出后,检索历史清除 CBM检索检索规则 布尔逻辑符 优先级:() > NOT > AND > OR 截词检索 ?:表示一个字符 例:血?动力,可搜索“血液动力、血流动力”等 % :表示任意个字符 例:肝炎%疫苗,可搜索“肝炎疫苗、肝炎病毒疫苗、肝炎灭活疫苗”等等模糊检索/精确检索 短语检索 用半角双引号将检索词括起来,系统视其为不可分割的固定短语在指定字段中检索。 例:”1,25-(OH)2D3” 2.PubMed 基本检索 可对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词都可以进行检索,分类如下: 自动词语匹配检索自动匹配功能 著者检索 期刊检索 精确检索用“”进行强制短语检索 截词检索用通配符?,*检索 字段限定检索P47 表4-2 布尔逻辑检索AND OR NOT 高级检索 MeSH主题词检索 确定规范检索词 款目词(入口词)、主题词(叙词) 查看词义注释、树状结构表 副主题词、扩展、主要主题词 其他检索方法 Single citation matcher(单篇引文匹配器) 查找某一篇文献的准确信息 Clinical queries 专门为临床医生设计的检索服务。 临床研究、系统评价、医学遗传学三类临床医学资源中进行检索 每次筛选检索结束后,需进行clear all 操作。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领域156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概括,总结并评述了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的重点以及理论研究和业务工作研究的内容,同时对未来地方文献研究进行了展望。地方文献是一种比较全面地反映地方自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情况的文献资源。地方文献研究包括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地方文献业务工作研究两部分。从1949年到1989年,有关地方文献研究的论文总量为105篇[1];笔者查阅从1990年到1995年间国内四十余种期刊,统计出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论文总量为156篇[2],超过了前四十年总和,这些文章对地方文献工作近年来的新情况,新经验作了总结,也提出了我们今后工作中必须在理论和业务上重视和加强的新问题,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很好的指引。1 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概述1. 1地方文献研究重点地方文献研究重点从重视实际工作和重视文献收集、整理转为理论研究和开发利用研究占主要,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和“藏用兼重”的观点。近年来(1990一1995年)地方文献理论研究文章共有20篇,开发、利用方面的文章为23篇,相比于前四十年的8篇和9篇[3]都有很大增加。这是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加强和实际业务工作不断深入的结果。在地方文献的研究中,以地方志文献研究最为突出,近年来地方志研究论文共28篇。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志文献总量为各类文献之首。以1949.10-1992.12时间段为例,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和内部印发的地方志及专业志共9,500余种[4](其中不包括台湾省的数字),这极大丰富了地方文献的收藏内容;而新方志随“盛世修志”的热潮不断涌现,我国历代所修志又保存较多,从数量优势上保证了新、旧志的研究。同时,地方志研究随专业刊物《中国地方志》的创办和方志学的产生和发展更为火热。这一时期,地方志研究涉及领域宽泛,包括地方志收藏、检索、利用、地方志工作现代技术应用,地方志编纂以及地方志事业等,既有专论性文章,又有总论性文章。比较突出的有中科院图书馆集体撰写的《稀见中国地方志的文献价值》,黄晓芹、邓小川的《中国地方志工具书及方志文献检索》,张振中《也谈地方志》,周迅《服务当代有益后世——新中国的地方志事业》等。除对地方志研究外,其它各类地方文献的研究也得到了加强。尤小明的《发挥音像制品优势充实广西地方文献》一文对音像制品类地方文献提出了重视。杨锐明《试论家谱的特征与搜集利用》,朱积孝的《说谱录》,李凤棠的《地图的基本特征及其著录问题》等涉及了谱录、地图等文献类型。随着实际工作中利用的需要和开发的深入,各类地方文献研究得到重视和加强是必然的。近年来还出现了对我国地方文献研究和工作各阶段各时期进行总结的总论性文章。如刘子明、赵善桂《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刘子明《新中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经验和思考》,桔佩瑜《浅谈地方文献——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思考之一》,张武耕《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发展概述》等。[!--empirenews.page--]1.2地方文献理论研究首先,在地方文献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产生了争鸣。在地方文献的概念及特点方面存在争议。黄友铎定义地方文献为“反映人类群体在某一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的活动方式的记录以及在内容上反映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精神产品”,[5]强调了地域性、资料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陶晖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研究》中则比较趋同于地域性和资料性这两点;骆伟在《试论地方文献的特点》一文中提出了“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广泛性、翔实性”五大特点;柯平随后在《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划分》一文中提出了“本质特征是地域性和资料性”这一观点。在地区性资料性这两点上是广泛认同的,而其它特点仍有争议。在地方文献的范围划分上,陶晖在其论文中提出的“内容上的地域性”[6]作为划分标准,理论上是科学的,然而实际中仍需详细界定。易雪梅、吴喜峰在《地方文献刍议》中进一步对地域性作了阐述,含有“行政与自然划分”的区域范围标准。更多的文章则结合业务工作特别强调对内容上反映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和艺术作品的重视。此外,地方文献中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出版物等也被要求反映地方内容才收。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方面。柯平提出了“内容划分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划分的主要标准”[7]这一观点,以形式划分为主要标准,以内容划

地理学年论文

学号: 学年论文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年级 姓名 论文题目浅析我国雾霾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2016 年 1 月 25 日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1.引言 (4) 2.雾霾的成因 (4) 2.1雾霾天气形成原因 (5) 2.2PM2.5的来源 (5) 2.3 城市密集导致污染 (6) 3.雾霾灾害的治理及防御措施 (6) 3.1控制雾霾的源头,合理规划城市 (6) 3.2发展公共交通,注意自我保护 (6) 3.3加强环境的科普教育,提高身体免疫力 (7) 3.4控制生活污染,减少PM2.5的来源。 (8) 4.结论 (8) 参考文献 (8)

浅析雾霾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 摘要:雾霾已成为一种气象及环境灾害性现象,本文对雾霾灾害的气象成因进行讨论,说明PM2.5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雾霾天气的主要危害。并提出应控制雾霾的源头,合理规划城市;控制生活污染,发展公共交通,注意自我保护;加强环境的科普教育等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更好防御雾霾灾害。 关键词:雾霾;PM2.5;成因;治理 Abstract:The haze has become 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isaster phenomenon, discussed the causes of haze weather disasters, PM2.5 negative impact on social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the main hazards of fog and haze. And put forward should control the haze of the source and reasonable urban planning; pollution control of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port, pay attention to self protection;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science education etc.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better defense haze disasters. Keywords:Haze; PM2.5; causes; Governance 绪论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雾霾天气的形成是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

语用学期末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课程考核 (研究报告) 题目:An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wi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学号(准考证号):1230100054 姓名:焦凯丽 专业:英语(教法方向) 年级:2012级 学院:外国语学院 完成日期:2015年 1 月10日

Introduction Th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is a relatively young linguistic branch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and Structural Modern Linguistics.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f cross-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analyz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pragmatic failures in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giving reflections and feedbacks on our English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Being in the rapid developed century of our human society, we should heighten the awareness of appropriating use of pragmatic language in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地方文献工作对地方建设与发展的作用

我国现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首先开展这一工作的是以杜定友先生为代表的广东地方文献工作,迄今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目前我国各省级图书馆均已开展了地方文献工作,可是由于开展的时间早晚不同,同时由于各地区的条件差异,使得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水平参差不齐。尽管如此,“地方文献工作为地方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服务”这一方针都是相同的。地方事业的建设即是地方各项事业工作的兴建与发展,简单地说分为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两个方面。地方文献工作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文献资源的采访收集、整理开发、加工制作等工序后,为这些建设事业提供情报依据、文献资料和参考数据等多方面的服务。1 地方文献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在地方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1)积累和保存一大批珍贵的地方史料;(2)通过对地方情况的了解,加强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3)建立地方文献基础资料库;(4)为科研事业提供帮助。2 地方文献工作在建设地方各项事业中所起的作用2.1 作为地方决策机关决策的情报依据由于地方文献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历史、人口、社会结构、文化风俗、社会思潮、国民经济、文教卫生等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及时的反映,因此可以作为重要的情报依据,为各地政府机构进行决策时提供参考。同时由于现代文献工作有意识地对社会上的信息情报进行主动收集、整理,并且通过各种文献形式,可以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各决策机构。2.2 为研究地方史提供基础资料地方文献是具有很强史料性的文献信息。文献工作者将这些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后,可以作为编纂地方志的第一手材料提供给地方工作者,再由他们将这些材料经过比较,筛选与归纳,按照方志编纂的体例组织起来,编成新的地方年鉴和地方志。史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研究,从中选取适用的史料,撰写通史、断代史或是各种专业史,也可以经过综合、研究,升华为新的史学理论、提出新的史学观点。以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为例,自1989年以来,先后为北京地区的方志工作者提供了《北京合作供销志料》、《北京近代体育史料》、《北京金融志料》和《北京煤炭流通志料》、《北京邮史资料汇编》、《北京印刷工业志料》以及《北京人事管理史料丛编》、《北京饮食服务志料汇编》、《北京园林绿化志料》等大型史料汇编。2.3 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情报服务地方文献工作者可以借助自己手中的文献资源,为各地的诸多行业都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数据等珍贵资料,帮助地方工作者解决在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周恩来总理曾经明确指示:“进一步把历史文献中的科学技术等重要资料,用最新最科学方法,有系统地迅速整理出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县都编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关于各地经济建设的有用资料,可是查起来,就非常困难,所以我们除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系统地整理县志及其他书籍中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周总理的指示为地方文献工作者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指明了道路和方向。2.4 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史料依据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而地方特色最为突出的一个体现就是地方文化。在修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时,地方文献可以为其提供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形象资料。在某些以某一特定地方为背景,或是描写某个历史人物的文学作品当中,人物的衣着、语言,建筑物的样式等等都要符合当时历史环境,而地方文献工作者可以为这些作品提供历史依据,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同时由于地方文献保存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一些已经失传或是很难觅到踪影的老风俗、老手艺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再次被人们熟知、掌握,使得这些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发扬,避免了失传。3 地方文献工作服务于地方建设的步骤3.1 市场调研这里说的市场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而是信息市场,它是无形的,是商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商品化的必然结果。地方文献工作者所能够提供的信息商品就是文献信息。我们不难看出,地方文献工作者本身既是信息生产者又是信息经营者,直接面对用户。供求双方的经营关系很简单;一种是用户主动找上门来提出自己的需求,我们则根据其需求提供相关的信息产品;另一种则是由于少了经营者这一中间角色,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走向市场,了解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研。现在社会早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调研无非就是对市

关于语用学

浅谈违背合作原则产生的儿童笑话 摘要: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演讲,提出了合作原则这一有关人类交际的总原则,但同时他又指出,在现实交际中人们并不都严格遵守该原则。说话人有意无意地违背该准则,产生了各种会话含义,其中也生出了不少幽默笑话。 关键词:合作原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幽默 Abstract: Grice had given three lectures at the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67, set forth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at is a principl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ut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not always observe this principle in communication. Innocently, speaker deviates from this principle, which will lead to variou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nd humor jokes. Key words: cooperative principle Quality Maxim Quantity Maxim Relevant Maxim Manner Maxim 一,引言 幽默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的智慧之花,它体现一个人的乐观积极的处世方式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幽默也可以说是日常交际的一种调节工具,可以活跃会话气氛,通过风趣的语言委婉地批评别人,还可以巧妙地为自己开脱尴尬局面等等。其中,也因孩子的童真童趣而产生了不少的幽默笑话,下面将从违反合作原则来分析一下儿童的幽默笑话。 二,合作原则 格赖斯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演讲。他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这一原则包括四个范畴: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从理论上讲,言语交际双方都试图遵守合作原则,尽力相互理解和配合,以保证会话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谈话双方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智力高低以及特殊语境的影响,说话人可能会因为某种现实需要而违背某一原则。当听话的一方察觉到对方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时,它会结合语境去推断说话人表面违反的意图,推出隐含意义。热幽默往往会在这种意料不到的会话含义中产生。 三,下面简略地分析因违背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幽默笑话的具体情况。 1,因违反“质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 在日常交际行为中,质量准则显得尤为重要;但说话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违反这一准则,向听话者传达了缺乏依据的信息或是不符合事实的话时,幽默就产生了。 有一天,两兄弟在睡觉。弟弟对哥哥说:“哥,今天蚊子好多哦~” 哥哥说:“把灯关了,蚊子就看不到我们了。” 后来弟弟真的把灯关了。忽然间一只萤火虫飞了进来,弟弟很紧张的说:“哥,惨了!蚊子提着灯笼来找我们了……”。 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说话要根据真实情况,有根有据,故意夸张或说些没有依据的话会被视为是假话,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原则。蚊子是不用眼睛来发现人类的,而是借助于它的触须和三双腿上的传感器发现人,在睡着时,人不断地呼出二氧化碳气,蚊子就慢慢地沿着这气味找来,它在人的头上嗡嗡地飞,是用它的近距离传感器测定人的汗水湿度、温度以及所含哪些成分,以便决定你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攻击对象。所以,蚊子提着灯笼来找那对兄弟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因此,违反了质量原则。 2,因违反“数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 违反数量准则有两种情况,交际的一方提供的信息不足或是信息过多,从而出现言外之意,出现语言偏差。 (1)信息量不足 如,小妹参加妈妈同事的聚会,妈妈上司问“小姑娘,你叫什么?”(问名字)小妹看了看菜谱说:“我叫羊肉拉面”(点菜)。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学习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些被前人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借鉴和参考的,学习方法问题是能够通过研究、讨论,将这些基本原则和规律性的东西与自己现有的学习方法作一比较,从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并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为已所用,不断地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虽然学习地理没有一个公共的最佳方法,但还是有一些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参照,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一.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 二.高中地理复习方法的指导 1.学习重点内容的指导 ⑴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气候类型、陆地水类型、自然资源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导时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射有关外,还受下垫面性质地影响,受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又如自然资源与能源,它们的外延相交但内涵不同,用两个圆圈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相交而不重合,这样采用图示的方法加以指导,简单有效。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方面:“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所学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观点,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与原理。”是地理高考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而这一类能力要求的试题在自然地理中体现最多。这一部份知识较难,但规律性较强,多采用理科的方法复习。比如初中化学中学过在一定的温度下百份比浓度的计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