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报告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报告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别xxx

年级专业xxx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xxx

2011 年4 月24 日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生实习进度安排表

1、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

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

三、实习过程概述

1、2011年4月11日xxx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年4月12日xxx 乘车,安排食宿。

3、2011年4月13日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年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5、2011年4月15日至16日桂林——阳朔考察桂林——杨堤——兴坪——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年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年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年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年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年4月21日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

11、2011年4月22日至24日xxx 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四、实习报告

(一)桂林区域简介

桂林市(简称“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有 321 、322 、323 三条国道穿过。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是广西的名城和交通、文化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的工业主要以微电子、橡胶、医药、食品类和工艺美术为支柱,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

语言:普通话、桂林话、桂柳话

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气候条件

桂林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8.9℃。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5.6℃。年平均无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平均蒸发量1490~190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9%。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0小时。平均气压为994.9百帕。

土壤条件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动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桂林市的动物种类繁多,有 1593 种,隶属 60 目 295 科。陆栖脊椎动物有 400 多种,其中有云豹、黄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 144 种,有珍贵的娃娃鱼、鳗鲡等。

植物资源:全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全市森林面积121.56万公顷,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余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

矿产资源

桂林矿产资源丰富,矿种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钽、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石、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储量的有30多种,在广西位于全国前列的36种矿产中,桂林占17种,其中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滑石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前景广阔。

水利资源

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全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

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7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已建成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

(二)桂林喀斯特地貌

2.0区域概况

桂林附近主要是上泥盆统(D5)灰岩,层厚,质纯,为岩溶地貌的广泛发育提供了优异的物质基础,同时桂林)阳朔地区又是一南北走向的复向斜,复向斜构造控制了本地区的基本格局,复向斜核部为下石岩流灰岩,其初始地形低浅。本地区的主要河流——漓江两岸地下水以平流动为主,因此,岩溶作用特别强烈,地貌上形成了孤峰散立的孤峰平原,漓江两岸的地区,离河流越远,其初始地形越高,地下水流动则由水平流动过渡到以垂直渗透为主,由于地面和地下水的作用减弱,所以,距漓江较远的石灰山地发育峰从洼地,距离江稍近的山地边缘发育峰林谷地。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后,本区间隙性上升,故在漓江两炭灰岩地区形成多层状的岩溶洞穴。可见,地质构造,岩性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1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

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2.2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水、二氧化碳、碳酸钙的反应是复杂的,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2.3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我们知道,石灰岩是一种比较坚硬的岩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这种岩石对于机械侵蚀和物理风化的抵抗力较强,但却容易被含有酸性的水所溶解,因为酸性溶液可以和石灰岩发生化学作用,使岩石受到溶蚀。用化学式表示:CaCO3+CO2+H2O=Ca(HCO3)2,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在溶洞中,由于长时间的岩溶作用,最终形成多种地下岩溶地貌。

2.4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神奇的喀斯特地貌。现仅仅阐述本区最常见的几种地貌类型。

2.4.1地表喀斯特地貌

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

a石芽与溶沟:

地表水沿灰岩坡面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宽数十厘米至几厘米,深几米至几十米,最深的可达数十米,长度不定的沟槽,叫溶沟,其底部长被碎石和泥土填充,沟槽之间突起的石脊,叫石芽,如果地下水沿灰岩中垂直裂隙溶蚀较深,则可形成许多较高大的石芽,叫石林,单个的石芽可叫石柱

b孤峰、峰林和峰丛

孤峰是坚立在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上的孤立

石灰岩山峰,数十米至百余米,是石炭岩山地遭

受大量溶蚀后残留下来的,在产状近水平的灰岩

层(往往在褶曲轴部附近)孤峰多呈柱状,岩壁

陡立,如桂林王城独秀峰,有“南天一柱”之誉,

也有呈园柱状的,如朔阳城中俊秀的碧连峰,在

倾斜岩层中(往往在褶曲翼部)孤峰则多呈不对

称的山峰,山坡顺岩层倾斜的一侧较缓,另一侧

较陡,如桂林老人山。

孤峰有锥状、塔状、单斜状等形态,而桂林地区的孤峰一塔状为主。塔峰仅以峰林或岛状峰丛的形式出现在槽谷、盆地或冲积平原中。在桂林地区,尽管由分水岭至河谷呈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林谷地→峰林平原→孤峰平原的正向更替,但塔峰仅出现在峰林地貌系列中,并非表现出宏观地带性规律。薄层灰岩或砂页岩上伏厚层块状碳酸盐岩沿节理崩塌产生的塔峰,不仅在峰林平原上,而且在峰丛洼地中尤为常。塔峰多为孤立状,也岛丛状,四周仅为地势平坦较低,地下水埋浅,湖沼众多的冲积平原,有的甚至被略微低下的洼地或水域环绕桂林市区的塔多呈不规则圆塔形和椭圆塔形,有的显示上圆锥、下圆塔的双重结构,相对高度< 150 m ,坡角在缓坡面> 45°。在陡坡面> 60。

现着重阐述一下峰丛与峰林

峰丛是一种连座的岩溶峰群,基部完全相连,顶部分散成一个峰脚高低不一的塔状,形状山峰,它与峰林的区别主要是基部与山峰部分的比例不同,峰林是山峰部分超过基座部分,而峰丛则是基座部分超过山峰部分。

峰丛喀斯特是一种发育成熟的石灰岩地貌, 具有深厚的包气带、完整的地下排泄系统, 以及发育时间长并免遭更新世冰川破坏的山体形貌。峰林喀斯特是一种极端地貌, 只有在横向夷平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特定环境中形成。峰林形成的条件是: ( 1) 石灰岩质纯;( 2) 石灰岩层厚; ( 3) 喀斯特平原上有冲积层发育; ( 4) 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不大; ( 5) 冲积平原有外源沉积物的流入补充; ( 6) 缓慢的构造抬升与喀斯特平原表面剥蚀相适应; ( 7) 具有使石灰岩快速溶蚀的炎热湿润气候; ( 8) 周围喀斯特平原下降时, 地面蚀低和石灰岩山体边坡后退平衡。如果构造条件合适的话, 峰丛可以演化为峰林。但如果有其他因素起作用,峰林和峰丛似乎也可以并行发育。

我们知道桂林喀斯特奇观是整个地球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充分、最典型的地方,漓江上游及桂林市南延至葡萄、白沙一线主要是典型的峰林平原、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这种令人惊异的峰林地貌在地质形成上要比峰丛地貌更难以实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得知桂林的峰丛漏斗、峰丛洼地等峰丛地貌达到1200多平方公里,面积比峰林地貌还大。大圩到阳朔一带是漓江流域连片分布面积最广大的峰丛喀斯特区。著名洞穴学与岩溶学家朱学稳认为,漓江风光的本体是由峰林和峰丛共同构成的特有景观。自然风光有各种起源:地质的,地形地貌的,水文的,气候与气象的,生物的,人文的,等等。而集多种起源于一身的,便是以桂林山水和漓江风光为代表的峰林和峰丛喀斯特风光了。峰林和峰丛喀斯特是在优质而厚层碳酸盐岩(石灰岩和白云岩)分布区和在降水充沛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地形特色鲜明(山形以锥形和塔形为主),喀斯特形态(石芽、石林、溶沟、漏斗、洼地、干谷、伏流等)极其多样,有地下河和大量洞穴与之伴生的一种喀斯特类型。峰丛地形中还可出现巨型天坑。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在中国,峰林地形的98%、峰丛地形的80%均分布在广西境内。那么,峰林和峰丛喀斯特具有怎样的不同特征,又是怎样生成的呢?在基本平坦的地面上,耸拔起离散的石峰(以塔形最为秀美),石峰峰体已洞穴化,尤以“脚洞”为众;峰间地面多水体,且具有正常地表水流(沟溪、小河)系统。这就是峰林喀斯特的基本特征。峰丛喀斯特则是石峰丛聚而联座,山峰以锥形为

主,又被称作“锥形喀斯特”。山峰之间是无所不在的漏斗、洼地、干谷。地面没有水体和溪流,峰林与峰丛喀斯特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同一生成系统,分布多相依相随。桂林地区的二者分布关系,便是最佳的实例。峰林和峰丛地形是同时异地在不同的起始条件下形成的:在地面水流汇集的地方(一般地势较低,也常常是地质构造上的向斜部位),尤其是从相邻的非喀斯特(土山)区的来水流入并在地面形成铺盖式的水流时(多为面上的洪流与暴流形式),便形成峰林地形。故峰林喀斯特属于“流水喀斯特”。而在地势水位深埋达几十米至几百米,地下水系发育。当地下水系统发育成熟时,便可能产生天坑。峰丛、地下河与天坑是三位一体的。相对较高的部位,如原始的背斜构造所在地,或地壳大面积抬升,并被河流逐步深切之时,降水只能通过岩石的裂隙分散入渗,而不能在地面形成层状水流,地形便向峰丛方向发展,最终形成群峰攒合,斗、洼其间的峰丛喀斯特地形。所以峰丛喀斯特属于“入渗喀斯特”。由此看来,在同一流域内,既有低地与高地,又有地面水流和单一的入渗;既可形成峰林喀斯特,又可生成峰丛喀斯特,是自然界一个开放系统同时态多样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普适性规律。广西阳朔以上以桂林市为中心的漓江流域,是一个在地形上和地质构造上的双重盆地,面积7420平方公里。盆地的北、东、西三面分别是猫儿山、海洋山和驾桥岭,均是大面积的非喀斯特山区,盆地内部分布着国内外最为典型的峰林和峰丛喀斯特,面积为2340平方公里,仅占流域面积的23%。有峰丛漏斗、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等地貌类型。作为“过境河”,漓江河谷穿行于多类喀斯特地形之间。桂林盆地的峰林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在漓江上游及桂林市南延至葡萄、白沙一线。这一分布规律的控制原因有二:一是位于地质构造上的向斜低地(正是南北向的桂林向斜和大堡—白沙向斜所在);二是接受来自猫儿山和驾桥岭的大面积外源水的流入。目前有地面水常年集聚的地方是会仙一带的低地,也是桂林峰林平原上仅存的一片湿地,为孤峰平原地貌类型。其他零星地段出现的峰林地形,亦多与这两项条件有关。桂林的峰丛喀斯特分布在外源水不可流入的背斜高地上,特别是在背斜轴几乎沿漓江河谷南北向延长的大圩—阳朔背斜分布区。这是漓江流域内连片分布面积最广大的峰丛喀斯特区。

事实上,还存在一种“假喀斯特“地貌。假喀斯特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些山峰丛聚在一起就叫做“峰丛喀斯特”,见几个亭立的石峰就叫“峰林喀斯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假喀斯特”问题。所谓“假喀斯特”,就是指在非可溶性岩层中(如砂岩、页岩、各类火成岩、黄土、冲积土层、永冻土层、冰层等)的主要由物理性的侵蚀、崩塌、热融所形成的类似于真喀斯特的现象,如坑、槽、洞、桥、柱、林、沟、壑等。如张家界的石柱林、云南元谋的土林、南京方山的玄武岩柱林、广布我国南方的丹霞地貌等

2.4.2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是由于具有侵蚀性的流水沿石灰岩层面裂隙溶蚀、侵蚀、塌陷而形成的岩石空洞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

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溶洞形成后,如果地面上升,或者潜

水面下降,原来发育于水平流动带上的溶

洞,便抬升至季节变动带甚至垂直渗透带

中,成为长期干涸或间歇性干涸的溶洞。

这些溶洞通常位于山体上部,而且有时多层分布,因此,又把它们称为高位溶洞。如桂林七星岩就是由三层高度不同的水平溶洞组成。当高位溶洞穿过山体时,就形成穿洞,如阳朔的月亮山,桂林的象鼻山,都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另外,月亮山的穿洞位置出现的比较高,说明月亮山的形成年代更久远,而象鼻山的位置则比较低,则是形成年代较年轻。这两者都是早已形成于地下而后期受山体抬升作用出露地表的。但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月亮山距离主河道较远,而象鼻山则位于桃花江和漓江的交汇处。象鼻山不仅受雨水的侵蚀与淋溶作用,同时还受河水与洪水的侵蚀与侧蚀。随着时间的推移,鼻孔会越来越大,甚至有一天,象鼻山的穿洞将不复存在,因为洞顶或许会被侵蚀掉。

地下喀斯特地貌分为:

a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b堆积地貌

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

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

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

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

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

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

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以上地貌在七星岩与芦笛岩比较发育。七星岩:A、在洞壁上,我们经常看

到白色的条带状条纹。事实上,那是由于方解石岩性比较脆弱,容易被岩溶水侵

蚀和溶蚀,而被溶蚀之后的方解石便沿着岩石裂隙渗透,因而形成许多白色条纹。

B、洞内化学堆积物有石幕、石幔、石钟乳、石柱、石笋、石葡萄、边石。

C、

有多处洞道和底层的现代河道垂直并且连通,洞内多处有塌陷坑,陷落及陷裂隙。

D、洞壁边槽发育,说明当时地下水流长期不稳定,对洞壁侧蚀作用强烈,同时多层边槽的存在说的地壳的多次上升,洞壁还发育有蚀坑、蚊蚊等,说的地下水承压的性质。

芦笛岩为囊状溶洞,它原来是一个古地下湖,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溶洞。洞内堆积有大量的化学堆积物,其规模宏大,形态万千,实为罕见,洞内堆积物西半部有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瀑布等;东半部洞顶逐渐向边缘降低,显得十分开阔、空旷,洞底相对较低,利用积水,故近期有边石发育。

在实习过程中,我注意到洞壁上几乎没有碳酸盐水的痕迹,也就是说现在几乎没有岩溶水的堆积覆盖,即溶洞现阶段已经停止发育了。当然对于七星岩与芦笛岩来说,它们已经发育的相当充分了。

芦笛岩与七星岩比较,芦笛岩的洞穴化学堆积规模宠大,而七星岩则广泛发展有边槽和石窝,一般认为七星岩距主河比芦笛岩要近得多,在洞穴形成过程中,七星岩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自然密切得多,岩溶水的水平活动也必然强烈得多,其流速和能量都很大,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因而洞穴旷阔幽长,边槽和石窝引人注目。

2.5喀斯特地貌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2.5.1、喀斯特区有利于生产的因素:

对于桂林来说,我想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发展旅游业了。桂林,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旅游性城市,旅游业成为其支柱产业。其依托于神奇而又独特的自然风光---喀斯特地貌著称于世。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科研基地。这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充分的,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另外,还有以下几点:

a.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

b.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漓泉),也可以用于养殖鱼,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

c.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

d.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发现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既然拥有如此多的优势,我们就一定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2.5.2、喀斯特区不利于生产的因素:

a.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由于喀斯特地区的淋溶作用强烈,所以土壤非常贫瘠,故严重限制的农业生产,这也是贵州省贫穷的一大原因。另外,也容易导致石漠化生态灾害。在桂林,我们也经常看到石灰岩体上的植被都比较矮小,甚至有些地方都裸露在外。

b.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容易发生渗漏;给我们的工程建设带来很多不便。

c.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

d.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

因此,不论我们是在进行农业生产,还是工程建设,我们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分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保护生态环境,遵守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实习总结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可以得知,喀斯特地貌在桂林发育的特别充分,尤以峰丛、峰林、溶洞最为典型。独特的地貌发育离不开独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与气候、岩性构造等密切相关。当然,任何一种地貌的发育都不是单个因素的结果,由于其发育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应该综合分析,也不要被某些定势思维所束缚。也正是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自然风光,才成就了桂林的今天。

同时,本次实习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也让我弄清了很多之前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甚至纠正了某些知识性的错误。事实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山峰丛聚在一起,就称之为“喀斯特峰丛”。因为还存在一种“假喀斯特地貌”。如张家界的石英砂发育而成的石林,丹霞地貌等,其在外表形态上与喀斯特地貌极其相似,但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由非可溶性岩层发育的。我们不能加以混淆。另外,我们一般认为峰林是由峰丛发育而来的,但事实上,二者也可以同时发育的。在同一时段,在地势较低、有水流汇集的地方,如向斜,容易形成峰林,而在地势相对较高的部位如背斜,水流只能下渗,没有地表径流,则易形成峰丛。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不仅仅深化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与此同时,我们也见识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加我们热爱自然的情怀。因此,此次实习是值得的,也是成功的。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结果汇报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别xxx 年级专业xxx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xxx 2011 年4 月24 日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生实习进度安排表 1、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 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 三、实习过程概述 1、2011年4月11日xxx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年4月12日xxx 乘车,安排食宿。 3、2011年4月13日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年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5、2011年4月15日至16日桂林——阳朔考察桂林——杨堤——兴坪——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年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年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年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年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年4月21日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 11、2011年4月22日至24日xxx 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四、实习报告 (一)桂林区域简介 桂林市(简称“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有321 、322 、323 三条国道穿过。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是广西的名城和交通、文化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的工业主要以微电子、橡胶、医药、食品类和工艺美术为支柱,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 语言:普通话、桂林话、桂柳话 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岩溶地貌。岩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旅游资源。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气候条件

桂林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称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喀斯特一词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现已用于类似的一切地区。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

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水文特征分为: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按形成时期分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还有生物喀斯特等。喀斯特作用以外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砾岩、角砾岩、砂岩)、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喀斯特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如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我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宽浅不一的溶蚀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一般宽可从十几厘米到几米,深可达1米以上,长度不等,溶沟之间突起的脊、柱称为石芽。石芽的高度不等,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石芽除露出地面的,还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渗过程中溶蚀而成。发育在厚层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间有平行的垂直溶沟、沟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国云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图1溶沟与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径为7—10米左右,深度为10—30米左右,最深可达百米以上。在被溶蚀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见到一种平面轮廓为圆形、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数米至十几米的漏斗状凹地,称为漏斗。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积水成池。按其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的产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环作用的结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发育,落水洞和溶蚀洼等负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达30多个。漏斗再进一步溶蚀扩大就成为溶蚀洼地。溶蚀洼地底部如果被红土和其它风化物覆盖,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积水成为喀斯特湖。溶蚀洼地底部平坦,其直径超过百米,甚至可达1—2公里。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展形成宽坦的盆地,宽度可达数百米至数公里,长度达几十公里,称为喀斯特盆地。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最早称这种地形为坡立谷,原意为可耕种的平地,现已成国际通用术语。盆地的边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残留的棕黄色粘土、红色粘土及河流冲积物所覆盖。一些溶蚀残丘、孤峰、峰林常常耸立在盆地边缘或排列在河谷两侧,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这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在石灰岩地区,河流常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报告 krast cave 宋柳依 2016级地理信息科学 学号:2016013332 2016年秋季 [摘要]:1.关于岩溶作用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和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2.喀斯特地貌发育和演化实在自然界一定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居于空间有序的分带性;3.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大类;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景观价值。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作用;形成条件;发育理论;形态分析;旅游形象。 前言: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我国是热带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国家,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对喀斯特地貌现象纪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喀斯特地区有许多国民经济建设问题,因此,研究喀斯特地貌的类型与成因及演化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新方法的提出,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也一直在逐渐深入。 1,喀斯特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定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化学作用过程:碳酸盐在纯水中溶蚀速度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碳酸盐的溶蚀速度才会显著增大。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碳酸,碳酸再电离成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氢离子也越多,当含多量氢离子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氢离子就会从碳酸钙中离解出的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氢根离子,分离出钙离子。而上述化学反应是可逆的,所以喀斯特作用不断发展。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碳酸钙在水中的溶度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关,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又受温度、气压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等因素控制;另一方面,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还受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影响。因此,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有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和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方面。温度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温度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少,溶蚀作用减弱。降水量多的地区,地表径流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替条件好,水的溶蚀力强。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当温度相同时,二氧化碳的分压越大,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生物因素:动植物的生长与活动对喀斯特作用也有很大的影响,动植物可供给土壤大量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许多二氧化碳。在高温地区,通过有机质氧化作用,二氧化碳将大量增加,对促进碳酸钙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藻类的生长能分泌许多溶蚀性酸,对可溶性岩石也有一定的溶蚀作用。 地质因素: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地质因素包括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等三方面。岩石成分是指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实验表明,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岩层的产状核破裂可控制岩溶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在断层发育的地方,特别是张性断裂发育的部位,结构松散,空隙大,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增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水化和水解作用下不断溶蚀,并进一步扩大,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奇特的地貌。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理论: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讨论。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 摘要:喀斯特地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分布广泛,其类型众多,分类标准不一,发育形成理论也有多种说法。本文从克斯特地貌的分类、发育形成理论、在中国的分布、旅游价值等方面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简单介绍。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对喀斯特地貌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分类;发育;分布;旅游价值 1定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1]。 2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分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 2.1按其发育演化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2其他角度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2] 3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形成理论 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相继提出了“循环演化论”;“渐进演化论”;“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同时态系统演化论”;“时空演化论”等[3];下面就这些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3.1 喀斯特地貌的循环演化论 国外一些学者把喀斯特演化归纳为“幼、青、壮、老”四个发育时期,也就是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形成喀斯特地貌循环演化论。这一论点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演化规律,其演化动力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 3.2 喀斯特地貌的渐进演化论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何宇彬[4]、张世从[5]等学者强调了新构造运动和水文网的控制作用。认为由于不同地貌的水动力条件各异,导致了喀斯特组合形态的有序分布。 3.3 喀斯特地貌的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新构造运动的上升或下降性质为主导思想,用上升速度和剥蚀速度的均衡对比关系来解释现阶段的各种峰林喀斯特的成因,分析其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认为上升

桂林七星岩岩溶考察

桂林七星岩岩溶考察 根据课程的安排,我们于2011.5.18开展对桂林市七星公园内的岩溶地貌情况进行考察实习;考察的路线:月牙泉——陈光烈士墓——七星岩洞口——普陀山——八百烈士墓——老虎岩——七星攀岩——龙隐洞。掌握地表岩溶地貌的成因及控制因素,理解剪节理,河流的侧蚀作用,岩溶化学堆积物,崩塌堆积物及预防。实习内容:桂林七星岩地层及岩性;X 剪节理;崩塌及预防;地表岩溶地貌;岩溶化学堆积物。 天上北斗,人间七星,桂林以其山清水秀而闻名于天下,每年引来百万游客。桂林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岩溶发育得非常好,岩溶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想象。 那么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发育这么好的溶岩地貌而桂林却有呢?这主要是由于桂林的地理位置和地层岩性决定的。桂林的岩石主要是融县灰岩,这是一种质纯、坚硬、易透水的厚层状能溶于水的可溶性岩石,当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时,就能形成碳酸,而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就和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溶于水里,随水流动,这样,原来好好的一块石头慢慢地就被溶蚀了而碳酸氢钙离子随水流走后到了气压地的地方就慢慢结晶又形成碳酸钙,经过千百万年,就形成了我们见到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现象。华北很多地方也是灰岩地层,为什么形成不了卡斯特地貌?主要还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华北地区属于温带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没有水怎么溶解碳酸钙啊。而且植被少,没有植被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就少了,二氧化碳也是溶解碳酸钙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温度,温度高,水的电离度就大,水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增多,溶蚀力增强。而桂林就不一样了,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年降水量多达1000多毫米,地表径流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替条件好,使二氧化碳不易饱和,水的溶蚀性强,还能产生作用强烈的机械作用。且这里植被茂盛,植物落叶被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溶入水中,水中的碳酸含量大增,还有就是这里温度高,对岩溶地貌的发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最后就是地质构造条件,这里灰岩含有垂直发育的X剪节理,大量缝隙,空隙,这样就有利于水的侵入并溶解灰岩,还有断层、水平层理,这些地质因素都对岩溶地貌的发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岩溶地区有许多国民经济建设问题,例如,水资源,下暗河,矿产资源,建设中地基坍塌问题研究等,所以要有必要好好研究岩溶地貌。 七星公园位于漓江河畔边,距市中心1、5公里,被小东江贯穿其间,占地600亩,是桂林市最大,游客最多的综合性公园。从解放桥望去,刚好看见七个山包,故称之为七星公园。七星公园是建立在岩溶地貌上的一个著名的公园,园内的七星岩、龙隐洞、月牙泉、骆驼山、烈士墓、林海碑林等都是闻名的景点。 七星公园的七个山包属于峰丛地貌。峰丛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岩石的侵蚀和冲刷,再加上外部地表的风化剥蚀崩塌形成的山体分离,不同的地方表现不一,逐渐形成高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峰丛洼地。峰丛洼地是连接峰丛与峰丛之间的地形,处于两峰的半山腰上,是两个山峰得以连起来这就形成了峰丛。山峰形似锥形,洼地的平面形状多为多边形。洼地的面积与底部高程呈反比,即洼地的面积愈小,洼地的地步高程越高;洼地面积与峰洼之间高差成正比,即洼地面积增大,峰洼高差也增大。这表明峰丛洼地发育过程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及其在我国的情况 摘要:“喀斯特地貌”为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又叫岩溶地貌。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分布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比较著名的桂林山水、武隆等风景区都是喀斯特地貌。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典型中国利弊 1.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如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等。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主要是溶蚀作用,还包括了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这里包括了水动力作用下对碎屑物搬运,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了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这种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喀斯特地貌。因此,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区,往往奇峰林立,地表水系缺乏,而地下水系比较发育。 (图1 喀斯特地貌)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当水中含有CO2时,或者PH值显酸性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氢钙溶于水之后,形成空洞,并逐步扩大。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几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石林 高温多雨 的热带气候条 件下,厚层质 纯的碳酸盐岩 地层中发育的 形体高大的沟 间耸岩。多数 学者认为它是 热带石芽的一 种特殊形态。 石林之间有很 深的溶沟,沟 坡垂直,坡壁上(图2 路南石林) 有平行垂直凹槽,以中国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相对高一般20米左右,大

对桂林山水自然成因的大致分析

对桂林山水自然成因的大致分析 一、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始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我们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二、桂林山水成因 1、桂林地貌的特点: “桂林山水甲天下”--倍受旅游者欢迎的桂林山水,其中水是与其特有的地貌分不开的。由于桂林属于亚热带地区,其岩溶地貌也有独特之处,从地质形成的角度来看,桂林的山、水、洞、石与岩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桂林式岩溶’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亚热带岩溶地貌的典型。植物对于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空气中有着足够的水分,一些低级植物和有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它们的生命活动就会对岩溶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正是由于有这种独特的生物作用,才会对桂林山水的形成造成独特的影响,对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更是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也为山水画的创作者们提供的独到的灵感。 2、桂林山水形成的几个前提条件: 纵观桂林山水的形成始末,桂林山水独特景观的形成与其他自然景观的形成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独到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总的来说桂林山水的出现,一眼要同时具备一下几个条件: 首先是要有大量的有足够厚度的纯净石灰岩的出现,根据测量,桂林盆地的石灰岩有2000米-3000米厚,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这种石灰岩是在大海中沉淀,经过几亿年的压实成岩过程才形成的。 其次是这种地质要经过足够多次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的运动会造成石灰岩发生错节和裂痕,这种错节和裂痕就会为后面随之而来的水力侵蚀作用和植物溶岩作用留下了缝隙,为最终桂林独特景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三是周边的地壳在构造运动中抬升的速度比桂林盆地快,使桂林盆地形成三面环山、一面有出口的相对低洼的汇水区,低洼的汇水区保证了足够的水分供应,为溶岩作用和其他作用提供了足够的水分。 第四是桂林三面的山都不是喀斯特地质的山。这就说明这周围的山不会过多的吸收降水,大部分降水就会随着山坡流向地势低洼的盆地地区,形成地上河流,低洼的盆地储水过多后多余的水分就会通过地缝深入地下,进而在地下形成河流,地上和地下河流将会是塑造桂林山水景观的关键力量。 此外,桂林山水形成的重要条件还有一个就是这里降水丰沛并且气候炎热。桂林盆地的石灰岩巨厚;桂林北面的高山阻挡了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进而在山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降雨带,据测算,桂林及东西两面的山区的降水量都在1500毫米以上。这样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由此可见:足够多足够厚度的石灰岩经过地质变迁的改造形成的裂痕,天然气候形成的稳定降水,漓江水系的侵蚀作用,溶蚀了盆地中一个个山峰的坡角,使其坡面不断崩塌平行

云南路南地区与广西桂林地区岩溶地貌特征上的比较研究

云南路南地区与广西桂林地区岩溶地貌特征上的比较研究[摘要]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路南地区的岩溶地貌以石林、 石柱、谷地、坡地和溶沟等表层岩溶地貌为主,而广西桂林地区以溶洞、陷塘等塌陷地貌为主。本文将从两地的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古气候等影响两地岩溶发育因素作出比较和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两地喀斯特地貌的演化阶段不同,并提出岩溶演化阶段图表。 [关键词]路南, 桂林, 岩溶地貌, 影响因素 abstract: cloud road south area of the karst landscape stone forest, stone pillars, valleys, slopes and melting ditch surface karst landforms in southwest china, guilin cave, trap ponds collapse landforms based. this paper will make 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two lithology, structure, topography, ancient climate has impacted on the karst development factors, the result is two karst evolu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stage for karst evolution chart. keywords: south road, guilin, karst topography, impact factors. 中图分类号:p64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云南路南石林石柱表面比较圆滑,可分为柱状石柱、石林谷地、石林岭脊,石林坡地、石林溶丘,石林盆地等,石柱间发育溶沟[1];桂林岩溶的溶洞及塌陷地貌极为发育,形成密集林立的锥柱状、锥

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

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有地上的有地下的,有正地形有负地形。比如地上的有峰林、峰丛、石林;有峡谷、坡 立谷、盲谷;地下的有溶洞、天坑、漏斗、地下河、伏流、竖井等;溶洞中又有各种沉积物:钟乳、石笋、边石 坝等。 这些地貌景观中,峰林、峰丛最值得关注。这是因为这两种地貌是形成大地景色的主导因素,在尺度和规模 上又是大数量级的,其他景观大部分发育在这两种地貌组成的景观之中。它们就像一个城市中的建筑物,其他喀 斯特地貌就像是街道、地下管道、家具等。在卫星遥感图中你可以看到和识别出这两种地貌,可以这样说,峰林、峰丛是喀斯特地貌的一张脸,一张名片。 什么叫峰丛和峰林呢?我打个比方。 如果你把手掌朝上,然后把五个手指掬起来,这看起来就是一个峰丛了。如果再多一个手指就好了,因为假 如一切都很理想的话,比如石灰岩质纯,孔隙均匀,裂隙和节理分布也很均衡,降水对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平面 投影应该是一个六边形,有六个石峰,围着一个洼地,洼地中间应该有一个漏斗或落水洞,把水排走。这道理就 和城市地理学中说的中心地理论一样,商业网点最后的分布会出现多层次的六边形结构。因为就像蜂巢的结构一样,六边形最节省材料和力。如果说你的五个手指是峰丛的尖峰,那么朝上掬起来的手就是一个峰丛洼地了。 如果你再戴上一个无指手套,让手指露出来,然后手指间的距离尽量拉开,离得远一些,再把无指手套理解 为覆盖在石灰岩上的一些土、砾石、沙等松散沉积物的话,那么你的五个手指就组成一个峰林了。你的手指与手 掌还有无指手套合在一起,就是一小块峰林平原了。 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我们还是看一下学者们给出的定义吧。 “峰丛”是指有共同基座的一些石峰构成的地貌。石峰之间常有封闭洼地,其组合地形称为峰丛洼地。 “峰林”是指被平坦的常有较薄的松散沉积物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面隔开的一些石峰构成的地貌,峰体之间常 为平原,其组合地形称峰林平原。 同样是可溶岩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发育成峰丛洼地,有的地方就发育成峰林平原了呢? 主要是水的作用方式不同,峰丛地区是“入渗型喀斯特”,降水就地直接入渗。为什么会直接入渗呢?因为这 里的地壳处于抬升阶段,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低,所以地面的水会垂直下渗。这种就地入渗的天上降水对岩 石进行垂直方向的溶蚀,最后就形成了峰丛洼地。峰丛地区由于地下水位低,降水下渗,无法汇聚成地面河流,即使有河流也大多是“过境河”。发育成熟的峰丛地区最后会在地下深处形成地下河水系。 无数个峰丛组合起来,指尖点点、万峰汇聚,很有气势。在广西的西部、贵州的南部分布有大片大片的峰丛 地貌。峰丛地貌,石峰密集,规模宏大、气势有余,但由于无河缺水,因此景观壅塞干涩,疏朗含蓄的情调不足。 峰林地貌则是“流水型喀斯特”。除了天上降水对其进行垂直方向的溶蚀外,从非喀斯特地区流来的河流,也 就是所谓的“外源水”,还对满布裂隙和节理的石峰进行侧向即水平方向的溶蚀,这种“挖墙角”的行为,使石峰的 外缘边坡不断平行后退,最后一个个石峰越离越远。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又填塞在石峰间,最后一个个石峰好像伫 立在平原上的巨石。外来的河流之所以能在石峰间蜿蜒流淌,是因为峰林地区地壳稳定,或相对周边地区抬升缓慢,形成一个汇水盆地,并且远离深切的河谷。因此地下水位接近地面,一场暴雨或者雨季,地下水就会涌出地 面低洼处,因此峰林地区的地面多湖泊、池塘等。 峰林地区平畴展布、山峰突起、河流缠绕、湖泊点缀,你完全可以把峰林平原想象成江南水乡,但是你要在 水乡的平原上摆上一些错落有致的翠绿挺拔的山峰。因此这种景观的风格在温润婉约中添加了一些硬朗和刚劲。 峰林与峰丛这两种景观无论哪一种,单独存在都是不完美的。它们二者像太极图中的阴与阳,水墨画中的黑 与白,计算机中的0与1,又像交响乐中的双主题。 峰林的疏,峰丛的密;峰林的塔,峰丛的锥;峰林的润,峰丛的燥这二者合则美,离则伤。 桂林山水为什么美?因为她是——峰林和峰丛的对手戏和双人舞。 据朱学稳教授调查,桂林漓江流域中的峰林和峰丛分布区几乎是平分秋色,各占流域面积的一半左右。 然而它们不是泾渭分明地一半对一半地分布,而是疏密有致,均衡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镶嵌式地展开。 峰丛也不是单一的样式,而是有几丛团聚形成岛状,或排列有序成条带状。峰林中的石峰也非仅为塔状,亦有锥状;有的如刀似刃,有的像柱若桶;有时峰林平原中的石峰并非独立的孤峰,而是一个个岛状、条状的峰丛总之,桂林拒绝单调,拒绝重复,而是一与多、有与无、虚与实的多样性统一。 桂林山水就是由这样两个喀斯特中的明星围绕着一条玉带一样的漓江,用华尔兹一样的舞步,左旋右转,辗 转腾挪描绘的。 峰林与峰丛并不仅仅意味着地面上的喀斯特,它们的地下部分,也是喀斯特地貌的大舞台。峰丛中的漏斗可

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

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后来南斯拉夫学者司维治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详细提出了这一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就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溶蚀作用径流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 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 2 CO 3 ),二氧化 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 2O + CO 2 H 2 CO 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 2CO 3 H++ HCO 3 -;(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 CaCO 3HCO 3 -+ Ca2+(第三步:H+与CaCO 3 反应生成HCO 3 -,从而使 CaCO 3 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 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 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 3 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 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 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㈣气候的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而我国正有着丰富的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景观的主要类型有:1、.石峰、石林和石芽。石峰有峰丛、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的典型的岩溶地貌。山青、水秀、石美、洞奇。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2、岩溶洞穴。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3、石灰华。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我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很广,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岩溶,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岩溶带,高山岩溶区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岩溶景观除了桂林和云南这些举世闻名的岩溶地貌以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仅占本区总面积的4.06%,但仍然发育有形态各异的岩溶地貌。在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相对高度100-150米左右,顶部浑圆的岩溶丘陵;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出现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锥状峰丛;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赣北则为有少量溶洞的岩溶化山地;岩溶发育最为强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龙岩、三名地区,不光有类峰林、峰丘、溶斗等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岩溶地下河。 在中国长江流域的十五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其它地区。湖北宜昌以西发育的岩溶分布广、形态齐全,且景观绚丽。在云贵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东北以岩溶谷(盆)地为主。高山岩溶区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岩溶作用微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多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岩溶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缘,即秦岭、岷山、

岩溶及岩溶地貌的形成

地 质 实 习 报 告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一班 姓名:张建 学号:0802100136

岩溶及岩溶地貌的形成 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岩以溶蚀为主的长期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岩溶又名喀斯特(karst),它来源于欧洲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尔斯高原。喀尔斯高原是一个石灰岩地区,岩石裸露,形态千奇百怪。十九世纪末,喀斯特的第一个理论概念是在这一地区建立的,从此这一也名变成了地学中的专用科学术语,并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在我国,岩溶等同于喀斯特。 顾名思义,岩溶就是对岩石的溶解。凡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做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产生的地上和地下的各种形态叫做岩溶地貌。 岩溶景观有地表岩溶地貌与地下岩溶地貌两类:地表水溶蚀和侵蚀石灰岩,形成许多凹槽,其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在热带多雨的厚层纯石灰岩地区,石芽发育得特别高大,称为石林; 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成的山峰结合体称为峰丛和峰林。 地下的岩溶地貌是各种溶洞,地下水中含有的碳酸钙在过饱和条件下沉积而成各种化学堆积物:从洞顶往下悬挂的叫石钟乳;从洞底往上生长的叫石笋;石钟乳和石笋相接叫石柱;洞壁上的片状沉积叫石幕。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下的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积物形态,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碳酸岩分布面积约达130万km2,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 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比如著名的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就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武陵源景区内的巨厚的石英砂岩,产状平缓,使岩层不能沿层面薄弱部位滑塌,覆盖在志留系柔性的页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刚性的石英砂岩垂直节理发育,在水流强烈的侵蚀作用下,岩层不但解体、崩塌,流水搬运,残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险、秀、幽、旷等千奇百怪的峰林。

岩溶地貌

第四章岩溶地貌 一、喀斯特简介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即水对可溶性岩石 的溶蚀、冲蚀、堆积,以及重力崩塌的总称。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或: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Karst )。 二、喀斯特发育的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与岩石结构。 ◆三大类可溶岩: ①卤盐类如钾盐、石盐; ②硫酸盐类如硬石膏、石膏、芒硝等; ③碳酸盐类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溶解度:卤盐>硫酸盐>碳酸盐; ◆在碳酸盐岩类中,CaCO3的含量越高,其他杂质含量越低,其溶解度就越大。 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泥灰岩; ◆岩石的结构与溶解度有密切关系。对于结晶的岩石,晶粒越小,溶解度也越大。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对岩石的溶蚀速度和地下岩溶的发育有着重大影响。透水性不良 的岩石,溶蚀作用只限于岩石表面,很难深入岩石内部;透水性好的岩石,地 表和地下溶蚀都很强,地貌发育也好。 ◆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一般石灰岩的原生孔隙度都 很小<3%,透水性较弱;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受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各种裂隙所控 制。 ◆总之,岩石构造越破碎、岩石纯度越高、岩层越厚,则透水性就越好; 3、水的溶蚀力 ◆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的化学成分、温度、气压等方面因素。 ◆水中酸的含量越高,溶蚀力也越强;酸的来源主要由大气中的CO2溶入水中而 成。 ◆温度越高,溶蚀力越强;虽然水中CO2的含量与温度成反比,但水的化学反应 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气压越高,溶蚀力越强;水中CO2的含量与气压成正比。 ◆气候越湿热,水的溶蚀力就越强,喀斯特发育就越快。 4、水的流动性 ◆经常流动的水体,能大大提高水的溶蚀力。 ◆流水经常与空气保持接触,能不断地补充因溶蚀岩石所消耗的CO2,使水体不 易达到饱和。 ◆处于流动状态的水,有时虽然达到饱和,但当几种不同浓度的饱和溶液混合后,

桂林(喀斯特及溶洞)文字资料

桂林喀斯特地貌现状桂林市石灰岩形成于潮汐和波浪作用强烈的浅海,分布较广,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石灰岩地区长期被水溶解、侵蚀、形成类型多样的喀斯特地形。地面有峰丛、峰丘、洼地、漏斗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等。有不少溶洞长达几千米,洞内的石笋、石钟乳千奇百怪,栩栩如生,可辟为旅游风景区,著名喀斯特景区有七星岩、芦笛岩、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尧山、独秀峰、甑皮岩、冠岩。从整体上来说,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处于成熟发育阶段。通过我们这几天考察过的地方与其他省份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来比较,桂林的山峰普遍较为矮小秀气,且孤峰发育较多,峰丛较少,还有广阔的溶蚀平原和大量的穿洞存在,这些都能表明桂林的发育成熟阶段。从局部来讲,越靠近市区,越靠近河流的地段,其喀斯特晚期特征越为明显,表现为七星岩局部溶洞的崩塌,河流作用导致的象鼻山穿洞和伏波山孤峰的存在。 喀斯特溶洞及其相关现状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发育过程饱含一个互逆的化学方程式的两个方面。一边是溶蚀,又一边在堆积,化学元素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两个互逆的方程式也就形成了两重地貌类型,一是溶蚀地貌,另外一种是堆积地貌。溶蚀地貌主要有石锅和边槽。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

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堆积地貌主要形成方式是指重力水的堆积,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