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建筑时代特点

明清建筑时代特点
明清建筑时代特点

明清建筑时代特点

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另有《营造法式》、《园冶》。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总之,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都市结构也趋复杂,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因各种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军事据点、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各类市镇,如景德镇、扬州、威海卫、厦门等,此时大小城市均有建砖城、护城河,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皆各有规则。现存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墙。它始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隆庆四年(1570年)又加砖包砌,留存至今。明西安城的西、南两面城墙基本和唐长安皇城的城垣相同,东、北两面墙向外扩移了约三分之一。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呈长方形,南垣长4255米,北垣长4262米,

东垣长1886米,西垣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四面各筑一门,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外,箭楼居中,正楼最里,为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与围墙连接形成瓮城。在城墙四角各筑角楼一座。城墙上相间120米还有敌台(马面、墩台)98个,台上筑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存物资用。城墙顶部外侧还修有雉谍(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瞭望用,内侧修有女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坠落,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构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

2020最新高中历史 第5章第4课时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考试专用)

第4课时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 【学考报告】 考核要求 考试内容 必考加试北京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主要特点和文化内涵 c 北京故宫三大殿和内廷建筑的地位和特色 c 北京故宫所体现的宫殿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 c 考点一北京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主要特点和文化内涵(c) 1.布局结构 (1)故宫外分别环绕着皇城和京城。 (2)遵循传统礼制而建,从午门到玄武门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采取严格对称的三进院落式布局,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 (3)前朝后寝(外朝和内廷)。 ①外朝:以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组宫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重要命令的场所。 ②内廷:以后三宫为中心,后面是御花园,两侧分别是东、西六宫,是皇帝及其家眷的生活区。 (4)所有建筑都面向正南方。 2.建筑特点:布局严谨,气势恢宏,装饰豪华,壮丽辉煌。 3.文化内涵 (1)遵循封建礼制(上下有别、尊卑有序)和阴阳五行学说(外朝崇尚阳刚,多奇数;内廷崇尚阴柔,多偶数)。 (2)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3)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 拓展延伸故宫的设计与建筑,营造的是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气势与中央专制集权的威仪,集

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礼制,体现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要点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特点及体现的文化内涵 史料一紫禁城以三大殿为核心,以中轴线为骨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端庄宏伟,显示出登峰造极的皇家气派和辉煌奇异的神秘力量。 ——《中国全史——明代艺术史》史料二故宫外朝在前,为阳;内廷在后,为阴。外朝宫殿多用一、三、五等奇数,如三大殿、太和殿前的五座门、午门上的五座门楼、城门上的门钉大多布置九排,且每排九个。内廷则多用偶数,如东西六宫、乾清、坤宁两宫等。 思考 (1)有人把史料一中的这条“中轴线”称为古代中国的“精神轴线”,谈谈你对这条“精神轴线”的理解。 (2)史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哲学思想? (3)故宫的这种布局思想带来了怎样的建筑特色?在故宫的建筑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1)体现了皇权至上、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传统儒家思想。 (2)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每个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两面,前方、奇数、正数等为“阳”,而后方、偶数、负数等为“阴”。 (3)外朝建筑疏朗、高大,气势雄伟,展现了阳刚之美;而内廷布局紧凑严密、富丽典雅,具有阴柔之美。 故宫中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是( ) A.外朝B.内廷 C.皇极殿D.文华殿 解析故宫建筑按前朝后寝的格局布置,以乾清门前广场为界,分为南部外朝和北部内廷两部分,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 答案 A

透析中国明清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透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摘要: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建筑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缤纷绚丽的色彩世界,而且通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建筑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色彩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之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盖木髹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从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论述可见中国建筑虽名为多色,但建筑施色却重在有节制的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色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墨、白、黄。凡色之加深或减浅,用叠晕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营造法式》对于中国建筑彩画制度的阐述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颜色选用的考究,而且精辟地总结了中国古建工匠们精湛的建筑施色技术。中国建筑的色彩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视觉、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独树一帜,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明代建筑色彩艺术:鼎盛时期的开始,浓重悦目、细致华丽 明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极大地推进了明代手工业的生产,手工业技术突飞猛进。明初立国南京,建筑主要仰赖江南工匠。永乐移都北京,北京宫苑建设,以南方工匠为主。形成了严谨、工丽、清秀、典雅的明代建筑风格,颇具江南艺术的风范,只是经过皇家贵胄的渲染,明代建筑体量宏巨,色彩浓重。虽更改了江南雅淡之风,但其根系,实与江南建筑相近。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格下阴影部分,则用绿蓝相配的冷色。这样,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悦目的对比。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https://www.360docs.net/doc/df8784066.html,收集整理。 建筑色彩的施用,在中央集权的明代封建君主制下仍然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筑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多采用本色木面,也显得十分雅致。 明、清时期,藏族和蒙古族的喇嘛教建筑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寺院建筑由于有一些比较完整定性的装饰手法,这就使寺院中许多建筑的外形有着共同的艺术特点。墙很厚,收分很大,窗很小,因而建筑显得雄壮结实,檐口和墙身上大量的横向饰带,给人以多层的感觉。这些特点在艺术上增大了建筑的尺度感。在色彩和装饰上则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教义规定:经堂和塔刷白色,佛寺刷红色,白墙面上用黑色窗框,红色木门廊及棕色饰带、红墙面上则主要用白色及棕色饰带,屋顶部分及饰带上重点点缀镏金装饰,或用镏金屋顶。这些装饰和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有助于突出宗教建筑的重要性。 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以维吾尔族的礼拜寺和玛扎为代表。这类建筑窗户棂条的组合使用了各种精巧的几何纹样。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的种类很多,而最出色的是拼砖、石膏花

明清建筑的区别细节

明朝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但是由于宫殿、庙宇要求豪华、富丽的外观,因此失去了原来意义的斗拱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繁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成了木构架上的累赘物。这与早期巴罗克建筑的代表作耶酥教堂仅仅为了造成节奏的不规范变化而采用双柱式(即两颗柱子或壁柱紧紧并在一起)及反理性的在大门上方套叠两个豪无意义的山花,完全不考虑结构逻辑的客观需要如出一辙。明代砖石雕刻比较圆和纯熟,花纹趋向与图案化、程式化。例如须弥座的做法,前后200余年间很少变化,导致了建筑形象趋于单调。这与巴罗克式的标新立异简直大相径庭。明代建筑色彩因运用了琉璃瓦、红墙、汉白玉台基、青绿点金彩画等鲜明色调而产生了强烈对比和极为富丽的效果, 这与巴罗克的色彩处理手法亦有相似之处,即重视对比色的运用。到了清代,颜色使用越来越复杂,建筑越来越突出装饰性,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画”。围绕彩画形成了一系列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内容,彩画某种功能演化成装饰。到了清代后期,等级制度使建筑颜色两极分化,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如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而其他的北京建筑颜色大多是灰色。显然,对色彩的重视程度较之于巴罗克风格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只不过两者之间一则为表达艺术风格的独到,一则为扬显等级层次的贵贱。明清两代建造许多规模宏大的宫苑、陵寝,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很出色,在装饰风格的表现上沉雄深远,映透了明清全盛时期皇权的声威。建筑的整体气势上大大不同于洛可可风格对 庄严崇高,宏伟气派的拒绝,却与巴罗克着意追求空间及视野容量的阔大,追求体积 表现力的雄健不谋而合。到了清代中叶以后,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艺术上也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金银珐琅,连建筑装修上也镶嵌上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这似乎与巴罗克,洛可可两种风格皆有共通之处,前者也是一味采用昂贵的材料——金、银、铜和大量绣花锦缎的装饰来表达豪华富丽和荣耀,以炫耀财富为美,以表现奢侈为美。后者更多的追求纤巧与精致,细腻到无以复加,繁琐到眼花缭乱,充分表现出没落贵族的颓丧侈糜而又精于鉴赏。清代建筑艺术的细节处理似乎就是这二者风格的集合,既有堆砌的富贵,也有推敲的雅致,各得其彰。

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

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 摘要: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 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其中天坛作为皇帝祭天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和理念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筑技巧和建筑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晶。 关键词:天坛建筑风格天人合一 一、考察经过 一下北京西站,在乘坐出租车去往酒店的路上,看着北京城的蓝天白云让本来就很欢喜的心情变得更加雀跃起来,路边不管是豪华的商业建筑还是古老地道的四合院,都感受得到琉璃瓦的气息,十足的京城味。安顿好行李之后,已是下午四点多,和同学一道在附近的胡同里找吃的,在一条名为鹞儿胡同的地方,和同学转悠了一会儿,见识了真正的胡同,有人力三轮车,红色的小木门,穿着白色背心遛狗的大爷,地道的北京儿化音,还有老北京酸奶、五角钱的老北京冰棍、豆汁儿和油条、嚼劲十足的老面馒头,各种甜食糕点……,一条小小的胡同,让我们见到了老北京人民生活的真实场景。在这条胡同的尽头转了弯,又是一条比较宽阔的巷子,能容得下出租车穿行,又陆续穿过了几条胡同,发现虽然巷子多且都互相连接在一起,但并不是毫无章法,因为这些巷子几乎都是横平竖直的。在北京问路,如果是问年纪大一点的老爷爷或是老奶奶,他们大都会告诉你往北走或是往南

边去,这着实让我们一些南方来的同学找不着“北”。北方人一般用东西南北来辩方位,而南方人一般讲前后左右,北方多平原,视野开阔;南方多山,地形蜿蜒曲折,这也算是一个由地形原因引起的文化差异吧。 吃完饭回到酒店,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便正式开始了为期七天的考察。第一站,理所应当的是故宫,之后的六天里,我们分别参观了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国子监、夫子庙、清华大学、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定陵)、天坛、南锣鼓巷、毛泽东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地方。参观故宫,让我领略到了皇家建筑的雄伟、富丽堂皇以及在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在景山,爬到最高点向南俯瞰整个故宫,雄浑壮阔的故宫呈现在眼前,心中顿生豪迈之情;颐和园和圆明园都是著名的皇家园林,不过,在欣赏今日美丽的园林风光时,也为当初慈禧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的奢侈而感到愤怒,当亲眼在圆明园看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那幅残留的大水法时,心里的怒火仍然难以消减,然而,更让人难过的是,看到圆明园里那么多商业建筑,那么多的商铺,心里不觉得一阵发酸,虽然能理解这是充分利用资源,不过,心里总觉得那些商铺就像一个巨大的疙瘩,搁在心里不舒服。国耻不能忘,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们遗忘了历史;国子监和孔夫庙博物馆紧挨着,一为当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一为祭祀先师孔子的地方,体现了我国自古代以来,对教育的重视;到了北京,不能不去的地方就是长城!清早驱车前往八达岭长城,一看见如巨龙般蜿蜒在山间的长城,就兴奋不已,迫不及待的想要攀登上去,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长城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建筑上创造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和风格。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单体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木构架体系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作为木构架单体建筑大致可分为下、中、上三个部分。所谓下部就是台基部分,包括直接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基座四周的栏杆和可供上下的台阶。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则用二层或三层台基。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大都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座壁外观根据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要求,常加工成平整笔直的光滑表面、带壁柱的表面或须弥座形式。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复杂而华美,多用于宫殿、坛庙等高级建筑上。基座四周的栏杆最初为木制,后来才成为石造的。它是由望柱、寻杖、撮项(瘿项)、云拱、盆唇、大华板、束腰、地霞、小华板、地栿等构成。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瓜楞)等形式;柱头有莲、狮、卷云、盘龙等式样。栏杆既是一种保护性设施,也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般地说,房屋下部的台基各部尺寸大小,是受屋顶出檐深度和檐柱径等制约的,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供上下的踏道,常见用阶梯形踏道、斜坡道和蹉

三种:蹉即是在斜坡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而成的一种防滑作用较好的特殊斜坡道。但不论使用哪种踏道也必须与整个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要保持协调一致。 木构建筑的中部,即指柱、梁部分。它是木构建筑的核心部分,由柱、梁、枋、檩、椽和斗拱等基本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连同木构屋顶统称为“大木构架”。中国木构架体系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主要的有两大类:一是“叠梁式”构架体系,一是“穿斗式”构架体系。“穿斗式”构架体系,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若干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穿斗架的大小和形式,视穿枋多少而定。常用的有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七檩七柱三穿,九檩九柱四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几种。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南方的民居上采用较普遍。“叠梁式”构架体系,即是在建筑基座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柱上再臵短梁,短梁上又立短柱,如此叠架,甚至屋脊;并在梁端架檩,檩间架椽,形成叠梁式构架。构架的大小以檩的根数或椽跨即步架的多少为标准,如最小的两坡屋顶,它的构架大小可以用三檩或两步架来表示;最大的两坡屋顶,它的构架大小可以用多至十一檩或十步架来表示。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的建筑大多采用这种形式。

明清建筑

明清建筑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明清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总体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其特点一言概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那时的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清朝砖建房屋猛然增多,且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明代官式建筑用料精良,结构严密,造型庄重,标准化水平甚高。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突出的是其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举例来说,明十三陵中长陵祾恩殿采用高贵木料香楠,硕大挺拔,纹理美现,香气氤氲,世罕其匹。地方建筑如现存明代祠堂、住宅,均能表现明代建筑特点,典雅稳重,做工讲究,装修精美,雕刻和彩画细腻而雅净。 就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建筑技艺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建筑总体特点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藏传佛教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寺庙为代表。 最近,听到对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一些解释:大屋脊寓意着老祖宗在上,梁柱寓意着子孙后代托着老祖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则无梁柱,老祖宗就要爬到地上了),天圆地方,建筑基础当然是方的,寓意着脚踏实地。并且,建筑都是拾级而上的,寓意着人往高处走。 延平郡王祠,又名开山王庙或郑成功庙,这种怀念拜谒郑成功的祠堂在台湾

清代建筑的特点

明清建筑特点 1.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 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 2.讲究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山水环绕等风水理念。 3.按照天圆地方、天三地四及三和四倍数的8和9的数字运用体现建筑的规格 及主人的等级,如: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门钉为九九八十一个,王爷家门钉最多使用八九七十二个。 4.按照君君臣臣,长幼有序等思想,以尊者居中,一般为中轴对称式。 5.道教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思想,建筑与自然高度和谐。 6.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

明清风格建筑特点

明清风格建筑特点 明清历史对明清建筑的影响 元朝严酷的统治终被推翻,中国又恢复了汉人掌权。但一心想恢复汉唐雄威的明朝皇帝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另一次辉煌——封建制度没落的颓势已无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权发展到极点,特务政治也发展到极至,东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十分发达。封建统治者大

力提倡儒学,但此时的儒学早没有了先秦时的朝气,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现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内 外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在中国萌出了芽。但面对儒学强大的势力,这芽始终没萌起来。此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出现了最后一个峰,— —近代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明末对农民严酷的剥削引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清朝统治者南下夺取了革命的果实,延续明 之君主独裁。他们歧视汉人,对汉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怀柔与高压并行,鼓励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兴文字狱,使学术发展受 到阻碍。在经历了短暂的“康乾盛世”后,国势陡转,八旗子弟的弓箭长矛终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被迫终结, 进入了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明清两代,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两代已处在封建社会的末 期,这段历史,上承两千多年封建制的发展,下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开端。

v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 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 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 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由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 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 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但也有极少数特例,如北京 故宫线条复杂的角楼

唐宋明清的建筑发展特点概述

3.唐宋明清的建筑发展特点概述? 答:唐: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单体建筑形式成熟,群体建筑轴线组成,主次明确, 环境存托主体。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用材制度出现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仿木结构,四边形为主。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熟练。斗栱宏大,出檐深远——宏大豪放的风格, 屋顶舒展——斗栱的受力性质直接表现为建筑美。色彩明快,琉璃剪边为主, 常见绿色、黄色、蓝色。 宋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题建筑。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明1.砖石普遍用于居民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方面,经元代简化,到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 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建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日趋定型化。

清1.园林达到了机盛期。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5.建筑技艺仍有提高。 4.《营造法式》的主要内容、著书人、历史背景、历史评价如何? 答:两宋手工业与商业发达,使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政治混乱,国力衰弱。《营造法式》是王安石变法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省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营造法式》是当时朝廷曾下令指定的各种财政,经济条例之一。(背景)著书人:将作监李诫 评价: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书中资料主要来自历来工匠想传经久可行之法,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因在苏州重刊而影响江南一带。 5.减柱法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答:元代一般寺庙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杆作梁架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或者取消斗拱,使柱与梁直接连结,斗拱用料减少,不用梭柱,直梁、月梁,而用直柱、直梁,即使用草栿做法或弯料做梁架也不加天花等等,都反映了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而不得不采用了种种节约措施。(材料短缺,在祠庙垫宇中抽去若干柱子就是减柱、移柱法。构件简化,省略斗拱,用直梁、直柱)。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和山西永济永乐宫。

福建永泰县发现55座明清风格古建筑

福建永泰县发现55座明清风格古建筑 宁远庄寨墙有数百米长,六米高。古镇上,像用坦厝这样的古建筑还有很多。古渡口的门楼和廊柱至今还保存完好,石阶边还可泊船。进庄门楼里还贴着历朝科举中举人的喜报。奉宪永禁溺女碑。本报记者侯希辰肖春道通讯员郑启凡文/图 本报讯是清代哪位五品官员在渡口立碑,划定了渡船的收费标准?宁静的山林中,怎么会有一座机关重重、防范严密的寨堡?在不大的古渡口,为何集中竖立着4块奇怪的石碑……日前,在刚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永泰县嵩口镇大量鲜为人知的古迹被发现。这些完整保存着的明清南方建筑特色的古迹共包括古民居、古祠堂、古寨55座,它们保存了明清富有南方特色的古民居全木结构、土木结构建筑风格,以及南方祠堂、古寨等建筑特点,保存有精美木雕、砖雕以及石雕等古代雕刻艺术。这些古迹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嵩口镇地处闽清、尤溪、德化三县交通要冲,昔时是闽中重要商埠。明朝时嵩口设巡检司驻地,所辖的月洲村从宋至清出了41位进士,演绎了张孟肩父子六人六进士的盛举。嵩口也是宋代著名词人张元干、道教神人张圣君的故乡,因此能在这里发现大量古迹。但目前这些古迹面临年久失修、

被盗严重等保护问题。目前嵩口镇正在申报福建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乡)、村,部分古迹也开始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昨天,在永泰县科技文体局有关专家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永泰县嵩口镇,探访了部分古迹。 进庄门楼里贴着历代贡生进士喜报 沿着鹅卵石山路步行几分钟,记者在嵩口镇月洲村一处小山包上看到了一座雄伟的寨堡:寨墙数百米长,6米高,都是用近一米厚的青石块砌成的,寨墙上开有四个大门,东正门装有两重木门,门口尚留古石马槽,门上赫然写着寨堡的名称———宁远庄。 庄内建筑依山势而建,一座座呈品字形的木楼彼此相连,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一座迷宫。当地老人说,整个寨堡占地3000多平方米,外圆内方的寨中有120个房间,寨左边墙外还有20多个房间供长工、勤杂等人员居住,“最多的时候里面住了200多人”。老人还特地让记者看了正厅中“四梁扛井式”结构,“这在老百姓家里是不让用的,传说宁远庄是当时皇帝特许建造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宁远庄就无人居住,但村民还经常上来打扫一番。 永泰县文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宁远庄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费时5年才建好。建寨者张谦,生于清康熙年间,曾授文林郎,他从24岁就开始建寨,一生做了很

明清建筑时代特点

明清建筑时代特点 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另有《营造法式》、《园冶》。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总之,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都市结构也趋复杂,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因各种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军事据点、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各类市镇,如景德镇、扬州、威海卫、厦门等,此时大小城市均有建砖城、护城河,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皆各有规则。现存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墙。它始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隆庆四年(1570年)又加砖包砌,留存至今。明西安城的西、南两面城墙基本和唐长安皇城的城垣相同,东、北两面墙向外扩移了约三分之一。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呈长方形,南垣长4255米,北垣长4262米,

东垣长1886米,西垣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四面各筑一门,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外,箭楼居中,正楼最里,为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与围墙连接形成瓮城。在城墙四角各筑角楼一座。城墙上相间120米还有敌台(马面、墩台)98个,台上筑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存物资用。城墙顶部外侧还修有雉谍(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瞭望用,内侧修有女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坠落,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构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

清代建筑色彩艺术的特色

论清代建筑特点及色彩艺术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色彩艺术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它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而且通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不断深化着对古代建筑的认识和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历经秦、汉、唐、宋、明的发展,中国古建筑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高潮,清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在清代的全盛时期随着政治需要和经济发展,建筑最终形成了两大系统,即:北方的官式系统和南方的私宅系统。南北建筑构筑中的主要分别在于使用功能与建筑结构上。北方建筑其特点是:极度堂皇的规模、体制的程式化及至高无上的天人思想。南方建筑则主要分布于江南,具有因地制宜、小巧玲珑及寄情个性的特点。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在经济、政治上带有特殊性质的社会阶段,是封建主义经济日趋没落,并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的历史阶段。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形成文化落后的民族统治全国的政治局面。因此,清朝政府在各方面建立积极的民族政策,全面接受汉族文化,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语及传统的文学艺术等。同样,在建筑上也接受了汉族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保留了明代的北京宫殿建筑,陵寝制度亦是沿袭明代规制,少有改进,至于民居方面更普遍地接受了汉族的四合院形制。同时,清廷对蒙古族、藏族亦实行“怀柔”政策,“因俗习为治”,大力提倡藏传佛教,以为统治的助力。清初经几十年的努力,配合以武力镇压,终于在中国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体制。在建筑上也出现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例如:藏式碉房建筑形式移入蒙古族地区及京畿热河地区;回族建筑接受了汉式结构方式及装饰手法;苗族、壮族、彝族的一部分地区亦采用汉族的建筑方式等。 清代二百余年间全国官私的建筑总量比任何历史朝代都要多许多,但此时木材的积蓄又日渐稀少,因此迫使建筑业去寻求更多的其他种类建筑材料。如砖瓦的供应量明显增加,一般质量较好的民居大部改用砖作围护材料,以砖石承重或砖木混合结构形式的建筑较明代增多。地方性材料如各种石材、竹材、苇草、白灰等,在民间建筑中进一步开发利用。装饰材料的供应范围更加扩大,如各类硬

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艺术史期末论文——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 姓名:盛豪 学号:20113342 专业:景观建筑设计 班级:2011级2 班 指导老师:彭丹

中国建筑艺术史期末论文 ——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 摘要: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几乎涵盖了所有建筑类型,至今遗留下来的筑,仍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几百年间人们卓越的建筑成就。 关键词:明清;古建筑;宫殿;宗教建筑;园林;民居 在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另有《营造法式》、《园冶》。[1]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明清时期的建筑出现了许多之前未曾有过的新特点:一方面是皇家建筑的定型,另一方面是民间建筑的多样化,本文对明清时期的宫殿、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进行了分析概述。 1宫殿 中国皇家的建筑始终贯彻萧丞相“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因为皇家的权威需要壮丽的建筑方能体现君权的威严。所以这时期的皇家建筑也都沿袭了色彩华丽、体积庞大、装饰繁缛、用料高贵的基本特点。主体建筑仍严格按照中轴线进行布局,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左右严格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密。譬如宏伟壮丽的紫禁城,其布局就是严格按照中轴线进行的。 图1皇家宫殿(图片来源于网络) 紫禁城现名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被誉为“东方最大的宫殿”。北京故宫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其它四殿分别是: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俄

罗斯克里姆林宫和美国白宫。[2]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2宗教建筑 现存的宗教建筑,多数都是明、清两代重建或者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各地。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大体是: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鼓二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常为祖师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门、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称寺。此外,法堂。[3] 图2寺庙(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另辟罗汉堂,现在全国尚存十多处,尚有新建重者。为了便于七众受戒,经过特许的某些大寺院常设有永久性的戒坛殿。明、清时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的已相当汉化,但总是保留着某些基本特点,使人一望而知。[4]此时期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无量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明、清佛塔多种多样,形式众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由于塔的体型高耸,形象突出,在建筑群的总体轮廓上起很大作用,丰富了城市的立体构图,装点了风景名胜。佛塔的意义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规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审美对象。 3园林建筑 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个辉煌的时期,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有我们今天仍能亲眼目睹的很多实物实景所证明。这时期的园林主要分为两种,即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的代表是明清两代的紫禁城与清朝数代帝王修建的圆明园;由于当时封建社会的高度集权,许多仕途不顺的人

浅析唐宋元明清建筑装饰风格的区别

浅析唐宋元明清建筑装饰风格的区别. 隋唐五代时期的柱子装饰 隋唐凡三百二十七年(581年-907年),经过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国力强大,声威远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文化也因此呈现出一派繁荣自由的景象。在这种充满蓬勃生机的整体文化氛围中,唐代人创造出一种真诚、豪迈、富有独创精神的建筑艺术风貌,建筑装饰艺术也具有质朴、多样而不失精美的特点。之后的五代十国(907年-979年),由于事,经济处于萎缩阶段,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虽大多仍袭唐制,但比较粗糙,远不如唐代的大方浑厚与精致。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柱子装饰也因此产生出富有时代气息又符合自身特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国内现存的石窟、墓葬、佛寺等的柱子装饰实例和敦煌壁画、绘画中所表现的柱子装饰形象,以及古代文献中对柱子装饰的记载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柱子装饰具有以下诸多特点。 1、此时,彩画已成为柱子装饰的主要手段,雕刻柱子的作法还在一些佛寺、宫殿等高级建筑中有所保留,但已不普遍。其他装饰手段,如用金银、织物、铜镜等包裹柱子的方法,虽在极个别的建筑中还在使用,但主要是作为彩画的一种样式而存在,即用彩画模拟金银织物包裹柱子的形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柱子彩画样式。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大量建筑形象上,柱子常饰有这种彩画,柱身中部约当全柱高度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一段绘团花图案,上下以水平线道为界,好似织品围裹的效果(图2)。 2、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虽不能动摇隋唐时期相当完善的木构体系,却为建筑装饰带来了丰富新颖的颜料色彩、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比六朝时期更有发展。此时流行的团花、连珠、莲瓣、卷草等图案都是外来纹样与本土纹样结合的产物,并在柱子彩画上均有体现[18]。团花大量使用在中唐时期的柱身上,卷草花卉图案则在唐末和五代时期被广泛用作柱身遍地花纹。连珠纹一般用作水平饰带,将柱子分成几段,或作为仰覆莲的束腰。莲纹继承南北时时期雕刻柱子的做法,柱头用覆莲瓣,柱脚用仰莲瓣与柱头对应,柱中则用束莲。 3、隋及初唐时期,柱子的形象比较质朴,即使是比较重要的建筑,如宫殿、佛寺等,大多亦仅通刷丹、朱、赭等红色系列[19],与大片白墙形成“朱柱素壁”的对比效果;也有在柱头、柱中、柱脚处稍作装饰的(图3)。到中唐以后,柱子彩画逐渐繁丽起来,柱子中段往往绘有织物包裹的形象,以交错布置的团花图案为多,并以水平线道为界。到晚唐五代时期,柱子彩画更是华丽,柱身不再分大约均等的几段,而是将整个柱子分成柱头、柱脚、柱身三个部分[20],与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构图方式已颇为类似,柱身满饰卷草花卉纹样,产生遍地华的彩画样式,个别也有绘天王等人物形象作装饰的[21]。 4、隋唐五代的柱子彩画,大多是以朱赭之色为地或通刷,呈暖色[22],偶也用黑色涂刷柱子[23],但也已出现了青绿冷色柱子彩画的萌芽[24]。 5、柱子彩画已广泛采用晕染手法[25],但叠晕手法还很少用,更没有建立成熟的叠晕制度。 6、彩画中典型的构图法“双破”[26]与“一整二破”在柱子上也被广泛使用[27](图4)。 以上仅是对国内非常之有限的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免失之偏颇,由于唐代建筑艺术对日本的影响非常之大,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因此对日本奈良、平安、镰仓时代唐样建筑柱子装饰的研究[28],可以弥补以上分析的不足。现对上面的总结作以下几点补充: 1、此时日本建筑的大多柱子也是涂刷单一的色彩,常用朱红色或素木色,偶有黑色[2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