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第二课时)》(人教)探究式教学

《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第2课时)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材分析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选自《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典型有机物甲烷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介绍甲烷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从结构的角度适当加以深化,建立有机物“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认识关系。本节课的学习非常重要,是有机化学的入门,也是学生第一次从结构入手学习有机物,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学习有机物的基本方法,为高二的选修打下基础。

◆思路说明

本节从甲烷引入乙烷、丙烷等其他烷烃,让同学们了解烷烃的概念,知道他们之间的差别与相似点。通过回顾甲烷的物理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讨烷烃的性质,知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并学会区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烷烃的组成、结构、习惯命名和通式,学会烷烃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2、知道同系物的概念,能根据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判断它们是否为同系物;

3、掌握烷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和烷烃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烷烃的结构模型的演示和观看动画等实践活动,增强结构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课本图表的讨论分析,学会分析数据、提取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步渗透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引课】前面学过,有机化合物里,又一大类物质是仅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这类物质总称为烃,也叫碳氢化合物。甲烷是烃类里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物质。除甲烷外,还有乙烷、丙烷、丁烷等等。

【展示】乙烷、丙烷、丁烷分子模型(试写出它们的结构式)。

【小组讨论】乙烷、丙烷、丁烷分子结构的共同点。

【汇报】在这些烃的分子里,碳原子跟碳原子都是以单键结合成链状,跟甲烷一样,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结合。这样的结合使得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已充分利用,都达到“饱和”。象这样结合的链烃叫做饱和链烃,也叫烷烃。

【板书】二、烷烃

烃的分子里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已充分利用达到“饱和”的链烃叫做饱和链烃,也叫烷烃。

【练习】写出以上烷烃的结构简式:CH3CH3 CH3CH2CH3 CH3CH2CH2CH3

【讲解】结构简式写法及用途。

【阅读】表3-1 总结烷烃物理性质递变规律。思考(1)烷烃分子通式如何写?(2)状态、溶沸点、密度随碳原子数增大如何变化?

【总结】师生共同:烷烃的物理性质:

(1)烷烃的通式:C n H2n+2

(2)n≤4气体,气态→液态→固态,溶沸点、密度随碳原子数增大而增大。

【思考】烷烃的化学性质有那些?为什么?(与甲烷相似)

【提问】

(1)通常状况下,很稳定,与酸、碱和氧化剂都不反应,也难与其它物质化合。

(2)可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取代:在光照条件下,都能与氯气等发生取代反应。

【思考】烷烃分子组成上的关系,阅读:同系物概念。

【板书】

1、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如:甲烷、乙烷、丙烷互称为同系物,它们都属于烷烃。

【投影】

1、烃的命名方法——根据分子里所含碳原子的数目来命名。

A.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如:戊烷、辛烷等。(石油液化气就是丙烷和丁烷的混合气,打火机里的液体主要是丁烷)

B.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就用数字来表示。如:十一烷、十七烷等

【投影】拓展: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后所剩余的部分。一般用“R—”表示。如果这种烃是烷烃,那么烷烃失去一个氢原子后所剩余的原子团叫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练习:丙基、丁基)

【思考】3个和4个C的连接情况,是否为直线结构?键是否可以旋转?C原子有没有其他连接方式?

【展示】4个碳原子的两种连接方式球棍模型:

【讲解】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如正丁烷和异丁烷。(甲、乙、丙烷有同分异构现象吗?)

【板书】2、同分异构体:

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练习】1、戊烷、己烷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2、1H和2H 、1H2和2H2、白磷和红磷、石墨和金刚石是否同分异构体?

【思考与交流】有机物中碳原子成键特点可以让学生自己猜想,到黑板上写出可能的连接方式。同时,从C原子的四价原则、同分异构体等角度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

【投影】4个碳原子的几种连接方式:

【小结】归纳对比“五同”:

【课堂练习】

1.代表有机物中几种同系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的一组数字是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尘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共 12 课时 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

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由于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所以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接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丰富的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一)、实例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 师;哪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 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 师:哪图B和图D为什么会像?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会和什么有关呢?下

最新《比大小》教案

比大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V” “ = ”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 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 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整理、比较等活动,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从事简单初步的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 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V”,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图片:2根香蕉、3 个桃子、4个梨、9 只猴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请学生认读1—5 各数。 (二)提问:4前面的数是几?3 后面的数是几? (三)提问:与3 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二、探究新知 (一)师讲故事:有一天,有几只猴子到山上去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饿,于是他们就跑到山上去摘了很多水果,来到草地上来吃。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都摘了哪些水果呢?(师播放课件,出示主题图) 提问:1 .图上有哪些水果呢?分别是多少呢? 2.图上有几只猴子呀? (师播放课件,出示象形统计图)

(二)引导学生学习“〉”“V” “ = ” 1、教学“=”(猴和桃比) ( 1 )师将3 只猴子和3 个桃子的图片粘在黑板上。 ( 2)提问:这里猴子和桃子哪个多些?(同样多) (3)师说明:当猴子和桃子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说3 只猴和3 个桃相等,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符号连接起来(板书“ =”) ( 4 )提问:这是什么号呢?(板书“等号” ) (5)提问:这个式子怎么读呢? (板书“ 3 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 1 )师将3 只猴子和2根香蕉的图片粘在黑板上。 ( 2)提问:现在猴子和桃子哪个多些呢?(猴子多些) (3)师说明:3只猴子多些,2根香蕉少些,也就是说3要大些,2要小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符号来连接(板书“〉”) (4)师指出“〉”的名称是大于号并板书。 ( 5)师教读3 大于2 并板书。 (6)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大于号的大口朝着的数要大些还是小些?尖尖朝着的数要大些还是小些?从而得出顺口溜:大口朝着大数,尖尖朝着小数。 3、教学“V” (猴和梨比) (1)师将3只猴子和4 个梨的图片粘在黑板上。 (2)提问:现在是什么多些呀?(梨) (3)师说明:4个梨多些,3只猴子少些,那么也就是说4要大些,3要小 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符号来连接(板书“V”) (4)提问:这个符号它的名字是什么呢?有没有同学知道?(板书“小于号”) (5)提问:那么这个式子怎么读呢?(指名读并让学生教读两遍,师板书“3 小于4”)

《比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加深同学们对比的理解。 2.能正确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提高同学们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极域电子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word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一、演示并提问: 知识点回忆: 1、比的意义: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各部分名称 6 : 2 = 3 3、比的读写、求比值 12:4= 9:6= 5:3= 强调: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 二、练习题分发到每位同学的电脑上(D:\练习) (一)巩固练习: 40:360=( 40 ) ÷( 360 )=( 40 )/( 360 )=1/9 18:2=( ) ÷( )=( )/( )=( ) 15:6=( ) ÷( )=( )/( )=( )

35:34=( ) ÷( )=( )/( )=( ) 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转播演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全班交流订正。 (二)比的化简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性质化简比。(word操作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做在练习本上) 8:36 0.5:0.25 1/3错误!未指定书签。:1/2 4:0.8 1:1/8 7/6:3 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组长组织,每人说一个,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组展示。其余同学补充不同的方法。 (三)比的应用 一个长方形周长为4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个别展示。学生展示时边板演边讲。 三、随堂小考(利用网络教室的“随堂小考”功能,测验时间5分钟后,自动交卷) 一根小棒锯成3段需要30秒,那么锯成6段需要( )秒. A.60 B.75 C.90 学生提交答案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怎么想的,其他成员补充。组长汇报,教师适当点拨或总结。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卤族元素教案

卤素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呈黄绿色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能溶于水(在常温下1体积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 注意:①氯气使人中毒的症状是: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的氯气会中毒死亡。 ②在实验室里闻氯气气味时,必须十分小心,采用正确的闻气味方法,即用于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在实验室中闻其他气体的气味时,也应采用这种方法。2.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与金属反应 2NaCl(产生白烟)②Cu+Cl2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如:①2Na+Cl2 ③2Fe+3Cl22FeCl3(产生棕色的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非金属反应 如:①H2+Cl22HCl(发出苍白色火焰,有白雾生成)——可用于工业制盐酸H2+Cl22HCl(会发生爆炸)——不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③“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要注意“雾”与“烟”的区别.④H2与Cl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 ②2P+3Cl22PCl3(氯气不足;产生白雾)2P+5Cl22PCl5(氯气充足;产生白烟) (3)与水反应:Cl2+H2O = HCl+HClO (4)与碱反应 Cl2+2NaOH = NaCl+NaClO+H2O(用于除去多余的氯气) 2Cl2+2Ca(OH)2 = Ca(ClO)2+CaCl2+2H2O(用于制漂粉精) Ca(ClO)2+CO2+H2O = CaCO3↓+2HClO(漂粉精的漂白原理) 说明①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粉的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1O)2

比大小教学设计

比大小教学设计一 分析教材: 本节课的教材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同时,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要求学生认识符号“>”“<”和“=”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分析学生: 《比大小》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只是在脑海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这节课只要教师利用各种形式,把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相信学生很快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号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谁和谁比较进行教学,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什么和什么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页,第8页“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3、1、5、2、4。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3、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同学们,同学们,前几天同学们进行的一场篮球赛非常精彩,其中一个场景我用相机记录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你看:这是照片的原版(照片A) 2、现在老师把这张照片变个样,请你仔细观察每次拉动照片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此时老师直接将照片A进行左、右、上、下、对角拉动) 3、这些照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从中我们可以学到那些数学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生活中的比。 (二)互动解疑 1、出示照片B、C、D、E,提出问题:看了这几张照片之后,你认为哪几张与A 比较像? 2、引导学生观察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4,明确1格就是1。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估计学生有以下发现: ①照片B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②照片D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③照片B和C的长一样,照片C的宽是照片B的4倍。 ④照片D和E的长一样,照片D的宽是照片E的4倍等等。

4、出示下表(PPT)对于照片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得出的?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6÷4 =1.5 。对于其他的几张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相应的在PPT的表格上出示。 5、议一议:为什么照片C和E不太像? 6、归纳总结:刚才我们将照片的长除以宽,或宽除以长,将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什么呢?(学生齐读课本第50页第一行的同时板书比的意义。) 7、回顾小结:“长和宽相除,又叫做长和宽的比;宽和长相除,又叫做宽和长的比。”师: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刚才我们把长和宽这两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板书:同类量) 8、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 自学课本,认识名称(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9、出示49页第2题,让学生观察思考:下面这幅图里面有没有比呢?想一想:要比谁快,比什么呢?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2=40 :2=20(千米) 45÷3 = 45 :3= 15(千米) 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10、出示“比价格”情境图,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9页第3题的填表。 11、汇报交流:哪位同学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汇报你填写的结果?这个问题中你找到比吗?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你能模仿前面两个例子那样说说其中两个量的比的关系吗? 学生不难说出: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就是单价。 12、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路程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速度就是它们的比值;总价和数量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板书:不同类的量) 13、比还有一种书写形式,想知道吗?(示范书写比“ 6 :4”书写的顺序),

《卤素》复习教案(三).doc

《卤素》复习教案(三) 一、卤族元素(一)卤素的原子结构和单质的物理性质随卤素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渐增大,其原子结构的递变而使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呈规律性变化.从F2 I21、颜色渐加深,状态从气液固,密度从小大,熔沸点由低高(分子晶体)2、单质的溶解性——除氟外(与水剧烈反应)在水中溶解度都较小,且由大小,都易溶于有机溶剂,下表列出Cl2、Br2、I2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 水CCl4汽油(苯)Cl2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Br2橙色橙红色橙红色I2棕黄色紫色紫红色(二)化学性质由于最外层均为7个电子,极易得一个电子,因此卤素都是强氧化剂,在自然界均只以化合态存在.但随着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渐减弱,得电子能力渐减弱,其氧化性逐渐减弱,主要表现:1、都能与金属反应①F2和所有金属都能反应.②Cl2和绝大多数金属反应.③Br2和较活泼金属反应.④I2只和活泼金属反应.2、都能与H2、P等非金属反应.①F2和H2在暗处即爆炸(F2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②Cl2和H2需光照爆炸③Br2和H2需加热且缓慢化合(不爆炸)④I2(蒸气)和H2持续加热且仍为可逆反应.3、特性:易升华①I2 ②溴——唯一的常温呈液态的非金属,易挥发保存时加水封. 使淀粉变蓝色③F2——最强氧化剂,不能用氧化剂将F-氧化为F2(只能用电解法)F元素无正价.且能与稀有气体化合.④卤化氢——均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其中只有HF剧毒,但HX都是大气污染物,水溶液均呈酸性,只有氢氟酸是弱酸,从HF HI,酸性逐渐增强.⑤NaX——只有NaF有毒可用作农药.⑥CaX2——只有CaF2不溶于水,CaCl2作干燥剂.⑦AgX——只有AgF可溶,AgX均具感光性,AgBr作感光材料,AgI作人工降雨材料. HClO、HClO2、HClO3、HClO4⑧酸性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减弱二、卤素互化物—— (n=1,3,5,7)其化学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具有强氧化性.例:已知BrFn与水按3:5物质的量比反应,生成HF、HBrO3、O2和Br2,且O2和Br2物质的量相等.请回答:(1)n= (2)氧化产物是(3)1mol水可还原mol BrFn?解析:(1)根据题意:反应式为3BrFn+5H2O=3nHF+aHBrO3+bBr2 +bo2由于O2与Br2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_模板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_模板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原素芳 大家好,我是阳城县小学数学”读写说”习惯养成课题组成员,来自演礼乡中心学校的原素芳。很高兴能在”读写说”习惯培养的微信平台与您相遇。 课前思考 ”比”是各版本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北师版教材这样定义”比”,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翻阅其他版本也是如此(人教版、苏教版)。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教材都涉及了这些知识点: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知识点多。那么该怎么处理这么多知识点?平均用力显然会缺乏深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重点在这三个方面用力:一是比的意义的理解,二是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三是认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而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可以弱化处理。 就比的意义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比的本质是什么呢?仅仅是表示”相除关系”吗?查阅资料,在刊《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第6期的《比是什么》一文中,王永教授指出:”比源于度量,度量解决了物体可度量的属性(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的可比性,比却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颜色、形状、质地等)的可比性。这就是比的本质。”也就是说,比更多是为了表征隐含于数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属性。 至此,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情境引入图:北师版课本中的情境图,”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苏教版的情境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显得突兀一些。我们知道”甜度”是很难直接度量的,如果改成”调制蜂蜜水”的活动,用”蜂蜜”和”水”的比就能比较几种不同配法的”甜度”一样。这和只就一组数据(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并产生比要深刻得多。随后引入洗洁液、不同类量的比、比分等素材,这些学生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可以从正面强化、或从反面辨析,打开思维空间,层层推进中不断明晰比的特征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相比产生一个新的量。 2.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比”. 1.从”如何调制蜂蜜水”引入新课。 琳琳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调了一杯蜂蜜水给他喝,甜味适中。几天后,琳琳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调制这样的蜂蜜水给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2.讨论配置过程中”甜度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1)思考:如果你是琳琳,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调制蜜水招待小伙伴们呢? (2)交流:调制蜂蜜水的办法。 (3)引导:调制蜂蜜水的方法大家找到这么多。不过,蜂蜜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

比大小教学设计

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动物乐园场景 师: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 2、汇报交流。 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匹马、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动物?请用学具(动物头像)表示出来。(2)学生摆完,设疑激趣: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①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1)学生汇报:我把熊和鹿做比较。师: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A: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鹿有4只,熊有4只,所以鹿和熊一样多。学生B:我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熊摆了4只,鹿也摆了4只,所以熊和鹿一样多。……(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谁多?谁少?你怎么知道?”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

《比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比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2015年10月31日,我有幸的来到五虎山中心小学参加上饶县课堂改革第二十五次促进会。听了《比的认识》一课感触颇深。 下面就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教学片断一 师:笑笑和淘淘争论不休,争论这杯糖水谁更甜,我们一起来帮他们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笑笑和淘淘杯中糖的质量(克数) 师:我们能判断谁的杯中水更甜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杯中水有多少 课件出示他们杯中水的质量(克数) 师:那我们现在来判断下他们谁的糖水更甜 生自己独立计算 生:淘淘糖是水的30÷50=53,笑笑杯中糖是水的40÷80=2 1,笑笑的糖水更甜。 …… 分析:本课中,苏老师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与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有一定思考性,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老师巧妙的将生活中的糖水,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还有时间与速度,探索比的意义。在学习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的真谛。 教学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学习比有关的知识,看看鄙视有哪些部分组成的,如何求比值 生自主看书,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汇报学习成果 ……

师:比和除法、分数有关系,那同学们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吗?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尝试完成表格 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表格 生汇报成果 分析:老师无论是在前面比意义探索中三个除法的情境还是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以及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都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本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体验学习过程的新体验。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苏老师这节课在时间分配生还是不太成熟,苏老师在探索比的意义中三个除法算式情境中花的时间太多了,特别是长方形图长与宽的关系这个情境,所以导致这一课本应花比较多时间解决的重难点用的时间很少。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洛社高中王霞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卤素结 构、性质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二.教学重点卤素性质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卤素化学性质的比较及其规律 四.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实验探索法 五.实验用品氯水、溴水、碘水、、汽油、试管、碘升华管. 六.教学过程: 提问卤族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板书氟氯溴碘砹 导课通过《氯气》一节的学习,我们对氯元素的单质氯气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已有了认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卤素的其它元素氟、溴、碘的学习,从结构和性质等方 面对这族非金属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 课堂讨论分析图卤素的原子结构和原子大小示意图,可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学生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相同点:最外层都有个电子 递变性:从氟到碘核电荷数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启发思维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那么卤族元素原子结构上的这种相似性与递变性,会如何反映在元素性质上呢? 展示实物展示溴、碘,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阅读表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课堂讨论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如何? 板书一.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汇报讨论结果,并归纳出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板书、递变性 颜色状态淡黄绿色(气)黄绿色(气)深红棕色(液)紫黑色(固) 颜色逐渐变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水中溶解性逐渐减小 启发思维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卤素单质在水中的溶解性,那么在其它溶剂中 的溶解性如何呢? 演示实验取三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氯水、溴水、碘水,观察溶液 颜色,再向每支试管中各滴入滴振荡,然后将试管静置。 观察水层和层的颜色。 用汽油代替,完成上述实验,观察水层和汽油层的颜色,注 意最后把试管中液体倒入指定的容器中,以免污染环境。 课堂讨论描述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汇报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汇报得出的结论。 归纳总结通过实验可以总结出溴和碘在不同溶剂中形成溶液的颜色。四氯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17-18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动物乐园场景

师: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 2、汇报交流。 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匹马、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动物?请用学具(动物头像)表示出来。 (2)学生摆完,设疑激趣: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①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推荐】《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86页,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比与除法、分数之间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测量了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谁来说一说? 生:我量了我的头长是18厘米,胳膊长62厘米。 师:老师查阅到了赵凡同学身体高度的一些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好吗? (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赵凡的头部长25厘米,身长160厘米,臂长66厘米,腿长88厘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用算式表示赵凡同学头部长与身长的关系吗? 生1:25÷160表示头部长是身长的几分之几。 生2:160÷25表示身长是头部长的几倍。 生3:160-25表示身长比头部长多多少厘米。 师:除了用算式表示出头部长和身长的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表示出头部长和身长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新方法——比。(板书:认识比)【评析: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分别表示出两种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倍数关系和用比表示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感悟到比和倍数关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对比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对于本单元中的知识,学生是在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对分数的乘除法计算也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学习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哪些照片更像速度水果价格长方形的长与宽等系列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仅在引入比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还设计实践活动设计你知道吗,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认识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外,教材还特别安排了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

这一类问题。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已学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及其应用反比例及其应用比例尺三单元教学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突破重难点的策略:由于比这个概念较为抽象,尽管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概括出比,但真正理解其含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提供多种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比的意义的全过程。 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

最新【比的认识教案】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个人简历范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二)、完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三、教学例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比大小”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比大小”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三只猴子分水果的情境和讲故事让学生自己运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一一对应相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的探索发现。 2.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让学生操作拿出与猴子和香蕉相对应的数字卡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讲完后让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等等。 3.及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策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及时反思,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通过对各种个性化练习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更加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这三个符号的读法及其含义和作用。

(2)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识别5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读和学会“”和“=”的用法。 (2)通过练习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 (3)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初步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学兴趣,体验实际生活中的大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五.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数的大小,并正确的运用“”和“=” 六.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法 七.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交流合作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主题图、图片(包括3只小猴、4个梨子、三个桃子、2根香蕉)、1-5的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比例的认识教案

1、比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 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 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 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 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 什 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 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卤族元素》的教学设计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化学设计者:第二小组(王佳亮)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卤族元素的单质与化合物繁多,但他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实际上他们之间都有一根看不到的线将他们联系起来。 二、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的关系 先让学生分析卤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⑴在NaBr 溶液中滴入氯水; --+==+Cl Br Br Cl 2222 ⑵在FeSO 4溶液中滴入溴水; +-++==+322222Fe Br Fe Br ⑶在FeCl 3溶液中滴加KI 溶液;

223222I Fe I Fe +==++-+ 得到他们的性质规律 思考:比较+3222,,,Fe I Br Cl 的氧化性强弱;比较+--2,,Fe Br I 的还原性强弱。 氧化性:Cl 2>Br 2>Fe 3+>I 2;还原性:I — >Fe 2+> Br — 结论:当溶液中存在多种还原性物质时,加入氧化剂,还原性强的物质应先被氧化。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⑷在FeBr 2溶液中通入少量Cl 2气体 +-++==+322222Fe Cl Fe Cl ⑸在FeI 2溶液中加入少量溴水 2222I Br I Br +==+-- ⑹在FeBr 2溶液中通入足量Cl 2气体 -+-+++==++Cl Br Fe Cl Br Fe 6223422322 ⑺在FeI 2溶液中加入足量溴水 -+-+ ++==++Br I Fe Br I Fe 6223422322 思考:根据以上内容可得出卤族元素在化学性质方面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并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卤素在化学性质方面的递变规律。 结论: ① F 2、Cl 2、Br 2、I 2氧化性依次减弱; ② F — 、Cl — 、Br — 、I — 离子还原性依次增强; ③ F 、Cl 、Br 、I 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解释:卤族元素按F 、Cl 、Br 、I 的次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导致其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小结: 结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三、卤族元素的“性质——制备”的关系 分析卤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及其化学性质 F Cl Br I At 7个电子→易得1个电子,有强氧化性。 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对应离子X --的还原性依次增 核电荷数增加 电子层数递增 原子半径增大 →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精品文档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动物餐厅》是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部分的知识,它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具体分为三种情况: 1、十位上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2、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3、两位数与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分析:我们一年七班有32名学生,学前基础参差不齐,现已接受半个学期的入学教育。由于我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体看班级学生有学习数学的愿望,并且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乐于探索、创新、与人合作。 设计理念:整个的设计思路以动物餐厅里举行的端盘子比赛为主线,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电脑、课件创设这个情境,让学生充当小猴和小狗的啦啦队员,让学生的情感与小动物联系在一起,关心它们的比赛结果,进而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另外教学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电脑课件配以演示、直观、形象的画面更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感受物体的个数有多有少。 2、使学生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意识,感受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远程教育资源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课件演示创设情境 1、(远程教育资源课件演示森林里木头做的标有动物餐厅字样的大门,门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开业大吉) 同学们,前几天森林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一家动物餐厅开业了,你们看。 2、动物餐厅什么样? 现在你想推开动物餐厅的大门到里边去看一看吗? 3、那你得回答出我的三道问题,闯过三关才行,谁愿意做勇敢的闯关者? 4、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课件演示。 第一关:请看题。48里面有()个十,()个一。 第二关:填上适当的符号>、<。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0〇7 15〇18 第三关:请数出58后面的5个数。 5、祝贺同学们,你们闯关成功了,现在你可以进入到动物餐厅里去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为新知的教学做一个良好辅垫。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情感有所体验。使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亲身融入活动中去,关注小动物的比赛结果,即关注知识的学习。 二、构建模型 (一)21与18的大小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