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义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义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义差异

浅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义差异

摘要:中国哲学讲求“虚”,中国文化注重“神似”,以达到形神兼备;而西方哲学讲“实”,西方文化讲究科学精确,如西洋油画十分注重描写对象的比例准确以给人真实的感觉。这种文化气质理所当然地会反映在颜色词中。

关键词:准确语用意义文化气质

语言学家伦纳德·布隆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说过:“外语中的任何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总是有别于本族语中一个近似的、相应的词或句子。”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种不能对应或相去甚远,是引起文化含义的误解及语用意义的混淆的重要原因。

“black”(黑)在英汉两种语言里虽然都有贬义用法,但情况很不一样,一般也不能对译。当代汉语里的“黑”在中国大陆有象征反动、反革命的意思,因而诸如“黑帮”一词应译为“reactionary gang”而不是“black gang”,因为在英语里“black ”并无“反动”的意思;“黑后台”应译为“sinister backstage b oss ”,而不是“blackbackstage boss”。“白”在当代汉语里也象征反动、顽固落后,英译时若直译为“ white”则令人费解,故宜用意译。如“白区”应译为“the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国统区)。此外,“白”在汉语里还有纯净、徒然、无用、轻视等等含意,在英译时都与“white ”无关。如“白开水”译为“plain boiled water ”;“白搭”译为“no use”;“一穷二白”译为“poor and blank”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词义的分析与描写

第七节词义的分析与描写 学习要点 1. 掌握义素分析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2.了解辅助性的语素析义法以及构词析义法 3. 掌握解释现代汉语词义的四种基本方法 4. 能够比较准确地描写词语的意义 一、语义场 1、语义场是指语义的类聚,是借用物理学“场”(物质存 在的一种基本形态)的概念而来的。 语义场强调的是一个词跟全体词在语义上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语义场必须在一个共同语义要素的支配下组成。例如: 家畜(共同义素) 牛、羊、马、猪、骡 同一词语可以依据不同的语义要素归入不同的语义场。 ?多义词根据不同的义项一般可以归入多个不同的语义场。 2、义素分析与语义场 根据语义要素建立语义场,大的语义场下面可以分出小的语 义场,义素分析法必须在最小的语义场里进行。例如: 儿子、女儿——血缘语义场 哥哥、弟弟 姐姐、妹妹 ?同一语义场的词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个词义范围的 扩大或缩小都会受到周围词语的影响。 二、义素分析 ?义素的确立过程就是对一个词义进行分析的过程。 ?一个词义包含许多的义素,而义素的提取只注意那些在一组对比中有区别作用的意义要素。 (一)义素的提取 1.必须提取跟其他词有区别作用的义素。例如: “父亲”的区别义素是 [ + 男性 + 血亲 + 长一辈 + 父系 ], 这四个义素是有区别作用的本质性义素,只要其中一个义素不 同,或再加上别的一两个义素就可以与其他的词语区分开来: 母亲: [ - 男性 + 血亲 + 长一辈 + 母系 ] 舅舅: [ + 男性 + 血亲 + 长一辈 + 母系 ] 姑姑: [ - 男性 + 血亲 + 长一辈 + 父系 ]

姨娘: [ - 男性 + 血亲 + 长一辈 + 母系 ] 姨父:[ + 男性–姻亲 + 长一辈 + 母系 ] 2.要提取的应该是最小义素。例如: 习惯、习气、陋习、积气 长期形成不易改变贬义行为作风习惯 + + - + - 习气 + + + - + 陋习 + + + + - 积习 + + + + ++ 最小义素是相对的,是建立在“有区别价值”的基 础上的,也就是说要寻找最小的有区别价值的义素。 如上面这组词如果把第二个义素换成“稳定”的,就 不如“不易改变”来得恰当,因为“不易改变”除了 含有“稳定”义外,还有“改变很困难”的意思。 3.要找出一组词的共同义素,这样就能使有关的辩析建立在共 同的意义基础上。例如: 蓄谋、合谋、密谋、阴谋 “考虑”是一般的思考,范围又显得过宽。 “策划”除了思考外,还含有要作出决定、付诸行动的意义。 挑选“策划”作为“蓄谋”四个词的有区别价值的共同义素, 这样就能使义素分析进行得更准确、简洁。 (二)义素分析法的作用 提取义素到什么程度要看能否达到区别词语意义的目的。 义素分析法在分析词义的内部构成,以及词义的类聚、组 合、比较、变化、系统的关系上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人们往 往可以根据一个共有的义素来建构一个词群。例如: 滴:[+液体 +落下 +一点一点地] 变换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义素就成了“浇”“流”“迸” “溅”“淋”“喷”“溢”“漫”“滋”等。 三、语素析义法 汉语里的复合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语素义跟词 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语素义来了解词 义。语素相同的词构成了同族词。 以“人”为例,形成四组词群: 前族词:人民、人名、人马、人类、人力、人称、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012824441.html,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作者:徐洁 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3期 摘要:文化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重要原因,而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它所表 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探讨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采取灵活的翻译手法,尽可能减少文化亏损,全面传达词汇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词汇;文化差异;指称意义;语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85-02 翻译是译者对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常常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所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文化的差异必定造成翻译的困难。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 种文化的不同。”(1989)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本文拟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看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差异在翻译中的补偿。 一、英汉词汇层上的跨文化差异 (一)指称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词的指称意义即语言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也就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思。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和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和概括时,始终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反映或概括就在不同的语言上表现出差异。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或不常见。 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如hot dog,hippy,fairplay,等都是汉语文化中没有的词汇,而汉语中的“天干”、“地支”、“楷书”、“赤脚医生”等也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刘川,段跃萍,1998) 2.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译语文化不加区分;或反之。 一种语言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兜圈子才能表述。文化重点(cultural load)直接影响着语言词汇的多寡,特化程度和分化程度。 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例如,在英语中的brother是“兄”或“弟”,sister是“姐”或“妹”,汉语中没有一个字与brother或sister完全相等。在我们的文化中严格区别

跨文化背景下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及变迁

跨文化背景下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及变迁 秦恺文 医学队 17级 201701044008 摘要: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民俗宗教,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西方国家之间对于家庭观念的看法存在着许多差异。例如,在夫妻关系上,东方国家更偏向妻子依附于丈夫,以男性作为家庭的主导,而西方国家夫妻关系则更为平等;在子女教育方面,东方家庭更看重孩子对于家族的贡献,对孩子有较多的约束,而西方家庭则更加视孩子为一个与家庭独立的社会的个体。这也反应了东方的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的差异。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家庭观念也开始趋于融合,西方家庭开始学习东方的教育方式,东方越来越多核心家庭的出现也使传统的家庭观念遭到冲击。本文将在跨文化的视角上简述东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与其反应的价值观的区别,同时将介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面对家庭观念的融合和变迁。 关键词:跨文化;家庭观念;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1.导论 对于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的研究,一直是跨文化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王秋华的《中日两国家庭观念与现状的比较研究》从现象出发,介绍了同为东亚的两国因不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家庭观念的一系列差异;安德烈耶娃的《西方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则表达了对于西方家庭观念的质疑;裴艳艳的《家庭观念的凤凰涅槃》注重叙述了家庭观念中对于女性地位的变迁;王晓辉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家庭观念转变深析》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观念的转型;涂子沛的《美国人的主流家庭观念》介绍了美国的家庭观念现状;张生的《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从家庭关系的角度讲述了东西方对于家庭观念的认知不同;李显杰的《李安及其<家庭三部曲>看中西文化差异》则从电影情节的视角,反映了东西方人因家庭观念冲突造成的一系列矛盾;徐安琪的《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特征深析》注重分析了家庭观念随时代的变迁;陈蓓蕾的《英国公学绅士培养理念对我国儿童家庭教育观念的启示》说明了西方教育对于东方家庭教育的一定的意义;王成的《美国家庭价值观极其形成的文化因素》重点分析了美国家庭观念形成的文化因素……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文化差异的现象的研究十分透彻,也开始注重关注家庭观念随时间的变迁与转变,但是同时,缺少对于家庭观念变迁的原因的深析以及其变迁在跨文化环境下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的分析,同时也缺少对于如何正确对待跨文化的家庭观念差异及其变迁的方法的解读。因此,本文将选取中国、日本作为东方国家的代表,选取美国、英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简要分析其家庭观念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将重点分析跨文化环境下的变迁的意义以及对待这种改变的正确方法。 2.家的意识 2.1.东方人的家的意识 上个世纪梁漱溟先生曾总结过中国人的人生意义:(一)他们是在共同努力中;(二)所努力者,不是一己的事,而是为了老少全家,乃至为了先人为了后代;(三)在他们面前都有一远景,常常在鼓励他们工作。中国人的人生,便由此得了努力的目标,以送其毕生精力而有所寄托。每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情,结果都和整个家庭家族联系在一起。家庭、家族在中国人心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家族观念深深埋藏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 视觉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因为自从有了摄影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论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 他又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面对新视觉艺术和旧文学样式,本雅明总会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或许在以下表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有人曾说:‘将来的文盲并非不懂阅读与写作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但是一名摄影者若不能解读自己的照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对图片的说明与描绘会不会变成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呢?” 本雅明并未用过“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曾关注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问题。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Béla Balázs)虽然并未对视觉文化做过充分论证,但他却享有这一概念的发明权。而此概念经过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阐释之后,既被人们广泛接受,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已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修拉和其它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地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类似经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与视觉文化相类似的表达,以指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波兹曼(Neil Postman)那里,印刷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年代”消逝后,紧随其后的是“娱乐业时代”;米歇尔(W. J. T. Mitchell)则干脆把它叫做“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西方哲学界广泛谈论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此外还有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电信时代”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软件启动硬件的时代”说等等。这些说法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意图。 中国的情况 在国内学界,虽然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早在1981年便已出现,而现在能查到的第一篇全面介绍视觉文化的文章亦发表于1988年,但到目前为止,视觉文化真正进入研究者视野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与其丈夫钟键夫为推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便硬造出一个“读图时代”的词予以宣传。现在看来,这个硬造之词不仅成为此套丛书成功的出版营销策略,而且在短时间内风靡文化界与学术界,并成为“视觉文化”之说的中国式表达。由于此概念首先诞生于出版界,后来者在使用中又让其涵义延伸于电子、数字媒体生产出的视觉艺术产品,所以,这一概念也暗示出纸质、电子和数字媒体全面向图像时代位移的信息。世纪之交以来,视觉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也日渐增多。比如,随着《文化研究》第3辑(陶东风等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集中介绍,随着《视

职场英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工作的理解不同

A new article in a special section on Culture and Psychology i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explains that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ink about work in different ways. For example, people have different expectations about teamwork, says Cristina B. Gibson, of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Gibson has interviewed people to understand how they conceptualize teams. “In the US, people used a lot of sports metaphors. Elsewhere, that just wasn't a common metaphor.” In Latin America, for example, many people talked about the work team as a family. “If you just use those two contrasts and think about what you might expect from your family versus what you might expect from your sports team, you start to see the differences.” Families are involved in all parts of your life, and are expected to celebr ate with you socially. “Your involvement in your sports team is m ore limited. Less caretaking, more competitive.” Another example is in the realm of leadership. Many people assume that charismatic leadership is a good thing - using a strong personality to inspire loyalty in others. But that's not going to work for everyone, Gibson says. “The very same behaviors that are deemed desirable from a leader in one culture might be viewed as interference or micromanagement in other settings.” And as this research continues, she says, people should consider that cultures can vary a lot within countries, too, especially as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continue to migrate between countries. “We can’t make these assumptions that everybody in the US is like this and everybody in China is like that.” More:面试英语学习资料https://www.360docs.net/doc/e012824441.html,/study-interview.html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145 2012年 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周艳琼(1976-),女,四川简阳人,讲师,从事语用学,语言测试,语言学方向研究。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goodenough,1957);“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Hudson,2005)。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 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aunt, 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 “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在这些句子里的 “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 “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如黄色、黑色。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袍”(imperial yellow robes),“黄袍加身”(take thethrone; seize political power after a coup),黄道吉日(a propitiousdate)都无一不与尊贵荣耀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黄色表示“胆小,卑鄙,猜忌”的意思,例如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中的yellow不是指他尊贵,而是指软弱。如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在汉文化里天鹅一般代表稀有、高贵、优雅,一般用来形容容貌出众的女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便是形容一个男人对一个远胜过自己的女子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3.文化意义的空缺 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审美、文化传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社会生活的不同,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该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事物和现象,在一种语言里的词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对应的词或意义。主要有两种空缺情况,一为词汇的空缺。如汉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干妈、干爹、吃醋(表示嫉妒)、洋气、狐狸精、爬灰(……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楼梦》第7回)、三八红旗手、戴绿帽、走光、母夜叉、七仙女下凡等,这些汉文化所独有的词汇是没有办法在英语里找到对应词汇的,这是一种词汇的空缺。此外还有一种情形是:英汉有对应词,但一种语言的词汇有文化意义,另一种语言的词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oyster(牡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周艳琼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广西南宁 530000)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本文从词汇文化意义差异性的含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几个方面浅析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说明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145-02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摘要:作为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是巴金先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一部关于新旧文化冲突的现实主义小说。在这本小说中,通过老一辈的高老太爷等年长者与新一辈的觉新、觉民、觉慧等年轻人在各种观念上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了新旧文化的冲突—即封建礼教制度的旧思想与五四时期所表现出的民主自由的新思想之间矛盾冲突。最终,小说中又以高老太爷的逝世来表现出封建大家族走向末路的必然性,以及觉慧出走预示的新思想必将胜利的结局。 关键词:封建礼教制度;五四新思想;新旧冲突

ABSTRACT As a torrent trilogy's first home, "Mr. Ba Jin in the last 1930s creation of a realistic novel about old cultural conflict. In this novel, the old man by the older generation, such as older people with high Juexin, JM, Juehui a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such as conflicts in various concepts, to represent the conflict of old and new cultures - conflict between the ideas of the old system of feudal ethics and ideology May Fourth period is shown by the democracy and freedom. In the end, the novel Youyi old man's death to exhibit high feudal family upended inevitability and new ideas will surely herald Juehui away victory outcome. Key words:Feudal ethics system; fifty-four ideas; old conflict

语义分析与双语词典-Read

语义分析与双语词典 南京大学钱厚生 语义分析(semantic analysis)是双语词典编纂过程中最主要的语言分析。它不仅与释义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与双语词典结构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吸收语义学研究成果,应用新的语义分析方法,对双语词典编纂很有益处。 一、词典语义分析对象 语义分析, 笼统地讲是对语言单位的意义进行分析。对于词典编纂工作来说, 语义分析就是对词语的意义作出科学的分析。 广义上讲,词语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语法意义(syntactic meaning)、语体意义(stylistic meaning)、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等。狭义上讲,词语的意义主要指词汇意义。 在词典编纂过程中, 语义分析的首要对象是词汇意义。语义分析的本质就是词义分析(lexical semantic analysis)。至于语法意义、语体意义、语用意义和文化意义, 则是语法分析、语体分析、语用分析和文化分析的对象。所有这些语言分析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分别探讨,不要混淆。 一般认为,词汇意义包括外延(denotation)和内涵(connotation)两项内容。严格地讲,内涵属于文化意义范畴,应当通过语言文化分析来解决。因此,双语词典语义分析要先集中在与词汇外延相关的意义成分。 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又称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或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是词汇意义的核心部分。外延意义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双语词典释义的准确性,而准确性恰恰是双语词典的生命线。对被释词语外延的界定过宽或过窄都会造成词典释义方面的失误。因此,在双语词典编写过程中,编者必须对源语词目和对应词的外延进行反复对比分析,选择最佳匹配。 二、义素分析与双语词典 语义分析方法多种多样。义素分析,又称语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是语义学著作和词典学著作中经常讨论的一种。这种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词义是由各种义素(sememe)组合而成的,正像语音是由若干音素(phoneme)构成一样。当然,语言的义素要比音素复杂得多。 义素是词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词语的意义大多是由若干个义素组成的。例如,英语“man”的意义是 [+HUMAN] [+ADULT] [+MALE]这三个义素的总和, 即男性成年人;“woman”的意义是 [+HUMAN] [+ADULT] [–MALE], 即女性成年人;“boy”的意义是[+HUMAN] [–ADULT] [+MALE], 即男性未成年人;“girl”的意义是 [+HUMAN] [–ADULT] [–MALE],即女性未成年人。可用下列语义矩阵表示: HUMAN ADULT MALE man + + + woman + + - boy + - + girl + _ _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 2010-11-04 23:15:15 Tag: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中西文化差异会对词汇的理性意义、色彩意义、用法、内涵非对应或零对应词产生影响;也会造成中英文句式在形合与意合、客观与主观、首重心与尾重心方面的不同。 一、引言 英语词汇知识、句法知识是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中的必要技能,也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外语教学界已获得普遍认可。本文所尝试探讨的是在词汇与句法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本文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词汇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渗透;第二部分着重讨论句法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体现。 二、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 正因为词汇知识是英语能力中的必要技能,因此,目前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达到对词汇层次的适当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将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的印记。因此,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讲解词汇基本含义与用法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其由于文化差异所赋予词汇的不同特征。具体讲授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由于文化差异对词的理性意义产生的影响 1. 词义概念范围大小不同 概括性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词义的概括性是在使用语言的集团内部长期地、历史地形成的,是指人们在了解、掌握一个词的意义时,舍弃了客观事物的个性而把握了它的一般特征。英汉有些同义词事实上词义概念范围是不同的,有些汉语释义缩小英语词义的概念范围,有些汉语释义扩大了英语单词的概念范围。譬如:汉语的“工程师”是比较高级的技术职称,一般指受过大学教育并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人员,但英语的engineer 含义五花八门,按《新英汉词典》的释义,它既指工程师、技师,也指火车司机、轮机员、工兵,乃至倒垃圾的工人sanitary engineer,这就与中国的“工程师”的含义相差甚远了。 2. 语意轻重不同 例如:The conflict spread everywhere,intovillages ,as well as intocities.根据英汉综合大词典对as well as 的释义:(1)不亚于;与……相同;(2)又,也,此外。如果简单地把例句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农村,也蔓延到了城市”,则把原文的语意轻重关系给弄颠倒了。在原文中as well as 的前项为语义重点,而在上面的中译文中却把as well as 的后项变为语义重点了。因此,上面的英文应当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城市,也蔓延到了农村。 3. 词义着重点不同

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作品1

从苏教版必修二第二专题导入 ——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作品 宁波惠贞书院许娜芳 摘要: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读者语言运用能力、交流信息能力。因此,读者在掌握语言的同时,还要了解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隐含的民族文化语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得体地活用语言于交际中。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已是成功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哲学、科学、体制、跨文化比较、心理学等方式宏观地去理解中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鉴尝文学作品的原著,能从比较高的角度上把握其深度和广度,既有利于深化中文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又能推动文学批评水准的提高。 阅读研究表明,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使用背景知识填补文中非连续事实空白,找出上下文联系,使读者能在更深的程度上来理解文化,理解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信仰。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对成功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直接影响文章的理解。在阅读外文文学作品时,读者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还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读者应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认识所学国的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语文教材来了个大变脸。虽然一部分没有深入领悟新课程改革精髓的老师还是拿上人教版的方式来上我们苏教版的语文课,而且也不见得他所教的学生语文成绩怎样。当然,我们现在衡量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语文成绩,还更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养。但是我们的老师如果单纯拿原来的那套方式再来教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如果还只是一条教鞭、一本教参、一支粉笔来传授我们的知识,如果还只是半桶水,估计迟早水要干涸。 必修二语文教材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这个专题就设置了遭遇战争这个环节。挑选了两篇曾分别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一个人的遭遇》以及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代表作《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位作家在这两篇小说中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来给我们讲述那场已经逝去了60多年的残酷战争。

语义场与词义的类聚

第五章语义场与词义的类聚 问题定位: 义项与义素分析是对词义的微观分析,是就词的某一个意义本身而言;语义场与词义的类聚是对词的宏观把握,讨论的是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目的要求 1.掌握语义场的定义与性质; 2.掌握语义场的类型; 3.掌握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4.把握反义词的特征与不平衡性等问题。 一、什么是语义场(P275) 定义---语义场是指义位形成的系统。即通过不同义位的对比,根据它们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别。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个义位含有共同的义素,表明它们同属于一个语义场,同时又含有一些区别义素表明彼此间的差别。 例如:椅子凳子沙发(类义义场) 共同义素:坐具;区别义素:+[靠背]+[弹簧] 二、语义场的性质 1.系统性 属于同一个语义场中的词,它们在意义上是互相依存和互相限制的。也就是说要确定一个词的范围,必须首先比较这个词与同一义场的其他词在意义上的联系,以及这个词在语义场中所占的位置。一般说来在一个语义场中,每增减一个词,这个场所包括的词就要作相应的调整。 例如:爱人 【爱人】原指“恋爱中的一方”;后指“丈夫或妻子”。 分析:“恋爱”一词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其原义由“朋友”“对象”代替,导致“朋友”“对象”各增加一个义项。 【朋友】①彼此有交情的人。②指恋爱的对象。

【对象】①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②特指恋爱的对方。 分析:“朋友”“对象”各增加了一个义项,构成一个语义场。“爱人”与“丈夫”“妻子”构成一个语义场,并使“妻子”“丈夫”的使用频率减弱。当前随着“先生”“太太”“老公”“老婆”等词语的流行,爱人的使用频率也有所降低。 图示: 【爱人】原义:恋爱中的一方——朋友、对象(增加义项替补) (转移)现指:丈夫或妻子——丈夫、妻子//先生、太太、老公、老婆 注:【爱人】①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现代汉语词典》83与96版) 又如:哥哥姐夫姐姐嫂子 在城市多以“哥哥”代替“姐夫”,以“姐姐”代替“嫂子”,相应“哥哥姐姐”的指称范围增大,“姐夫嫂子”的使用频率减低。 2.层次性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义场都存在着大小不同的结构层次: 语义总场--若干子场--……最小子场 例如: 交通工具:水陆 陆路(火车/电车/三轮车/自行车/汽车)——卡车/轿车/客车等 空中 drinks(饮料):beverages(茶类):tea(茶)/coffee(咖啡) wines(酒类): claret(红葡萄酒)/hock(白酒)3.民族性 语义场的划分要受到社会的(包括社会状况、社会认识、风俗习惯等)和语言的(交际需要、语言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具有民族特点。目前语义场研究较为深入的领域是颜色词与亲属词。比如颜色词的划分标准有较大差异,有的按色泽的深浅划分,有的按光谱的长短划分。据某些学者考察,美洲印地安语中的那伐霍语(navajo)不区分蓝和绿,黑色用两个词表示,灰和棕用一个词表示。又如云南的德昂语有“红、黄、蓝、白、黑”等词,但无上位词“颜色”。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仅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 aunt,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在这些句子里的“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如黄色、黑色。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 1

家文化建设

家文化建设 “家”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家族到家国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治理天下。“家”是一个实体,是足行千里之外的港湾;“家”是一种感觉,是情寄万里之滨的牵挂。“家文化”由“家”衍生而来,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并以其独特性和感召力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笔者立足实际,结合高速公路行业的特殊性,在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指导下,就如何建设高速公路“家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思考。 一、“家文化”建设的背景 第一、特殊的工作性质是“家文化”建设产生的基本原因。高速公路管辖范围点多、线长,工作地点大多远离市区,属野外作业。在这种相对“松散”、较为单调的工作环境下,很多职工对工作存在倦怠情绪,存在诸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心理。如何更加积极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如何更好地为司乘提供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家文化”建设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特殊的工作心情下产生的。它就是要通过建设家园环境、培养家园意识等方面的工作,增强职工的归属感、荣誉感,将爱“家”的意识转化为建“家”的热情。 第二、先进的管理方式是“家文化”建设产生的主要原因。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迈进,强调最多的就是“以人为本”。这种管理方式的转变要求高速公路管理者将关注对象由以道路、经济为主转向

以职工、公众为主。“家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对内从职工需求出发,将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发展作为带好队伍的关键;对外以满足公众更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出发,将亲情服务、延伸服务作为展示形象的关键。 第三,共同的价值体系是“家文化”建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解放企业的心灵》一书中,作者结合人的需求理论将对待工作的态度分为三个等级:作为工作、作为事业及作为使命。作为工作目的是换取金钱,作为事业目的是提高地位,作为使命目的是实现价值。“家文化”建设就是一种价值体现,是工作激情的迸发,是深层自我的奉献,是人生意义的体现,是“播种阳光人和路畅”石黄使命的具体诠释。 二、“家文化”建设的内涵 “家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以自身“小家”建设为模板,突出反映和谐、奉献、团结的精神内涵,对内提高职工幸福指数和发展能力,对外提升行业整体形象,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个人、单位、社会的共赢。 建设“家文化”是一种和谐与制约的关系。和谐是“家文化”建设的前提,制约是“家文化”建设的保障。和谐的“家文化”建设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工作环境等)的统一。同时,和谐也包含着不统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和而不同”,在相同的使命、愿景指引下,充分尊重职工的个性发展,发挥每位职工的特长,并将其融入到工作之中,使和谐的意义更饱满。“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和谐也不是一味的统一,一味的尊重,要有制度作为约

视觉文化

1、扼要叙述视觉文化的涵义、发展的历史范型以及研究价值 涵义:我们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换言之,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 历史范型:图腾、图像、仿像 图腾是视觉文化中最原始的范型,它靠各种图像和符号形成一种图腾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最原始的神性智慧,它不仅在原始社会发生着各种功能,而且孕育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图像:图像是人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一种造型,在一定的意义上来看,就是人创造想像及其外化的艺术作品。 仿像:仿像是复制或仿制所得的艺术成品,特点是模拟再现物或仿体。 研究价值: (1)视觉文化研究——时代的要求 a、阅读对象 b、阅读方式 c、阅读性质 d、阅读心理 e、功能价值 (2)研究视觉文化,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a、耳濡目染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生存环境,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持久。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不知不觉的变化。 b、视觉符号:事物与知觉之间的中介。 (3)研究视觉文化,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a、视觉文化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 b、信息载体样式的演变与传播形式的变革 (4)研究视觉文化,将民族挑战转化为机遇 a、竞争话语权 b、克服语言传播的局限性 c、视觉传播之特殊性 2、概述网络文化的特性及其对人类学习的影响 特性:(1)全球化与多元化共存。网络中,我们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超国家、超国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网络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提供了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载体造就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体化环境。 (2)大众化与个性化共存。多媒体创作工具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视觉文化的创作者,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内容,强化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大众化和个性化特征。 (3)虚拟性和数字化共存。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物理空间中。网络产生以后,网络技术为人们建立了一个新的虚拟生活空间。网络中人们的言行、创造带有虚拟性质,使得网络视觉文化表现出其特有的虚拟性。伴随从原子制造时代向比特传输时代的过渡,网络作为一种数字化媒体,为视觉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这种平台下的视觉文化同样也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 (4)读文化与视文化共存。如今的网络资源不在仅限于文本,技术的突破和硬件的支持为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网络资源展示的不只是“读”信息,读文化和视文化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