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合集下载

浅谈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浅谈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玉米 秸秆还 田有效 地改 善 了土壤理 化性 状 , 增加 了有 机质 和养 分含 量 , 养土 壤水 分 , 高 了土壤 蓄水 保 肥能 涵 提 力 , 物可 增产5 一 1 %。 作 % 0 同时 , 过秸 秆还 田技 术 的推 通 广应用 , 可减少 由于焚烧 、 还 丢弃等处 理方 式对 大气 、 水资 源等 的污染 , 有利 于改善农 民生产 、 活环境 , 进社 会主 生 推 义新农村建设进 程。
12 显 著 改善 土 壤 的 物 理 性 状 .
23 还 田 后耕 翻 偏 浅 .
多 采用 旋耕 整 地 , 度在9 ~ 1e 秸 秆 掩埋 过 于集 深 2 m,
中或 裸 露 于 地 表 。 24 还 田后 水 分 管 理 不 当 .
还 田后缺墒 不及 时浇 水 , 造成秸 秆腐 熟分 解慢或 与小 麦争水 , 响小 麦苗期生长 。 影
还 田后不镇 压或压 而不 实 , 使土壤失 墒快 , 致 影响下茬
作物 出苗 , 即使 出苗 , 由于 根系不 能与土壤 密接 , 限制其生
能得 到显著 改善 , 为作物 根系 的生长发 育创造 了一个 良好
的环境 。 13 提高土壤 的生 物活性 . 玉米秸 秆含有 大量 的纤 维素 和木质 素 , 其在分 解过程 可释放 大量 化 学能 , 为土壤 微 生物 活动 提供 了能 量来 源 ,
量。
用, 是实现农业 可持续 发展 战略的一项 增产 、 收措施 , 增 具
有 良好 的经济效益 和生态效益 。 11增加 土壤有机质和养 分含量 . 玉米 秸秆中含有 丰富的氮 、 、 磷 钾等多种 营养元 素和有 机质。 资料 显示 , 玉米秸 秆 中含 全氮04 %, 磷03 %, .8 全 .8 全 钾06 %, .4 有机 质含量达 1 %左 右 , 0 0 g 5 1 0 k 鲜秸秆有机 质含 量相 当于30 0 g 0 k +杂肥 的含量 , 通过3 5 的秸 秆还 田 , 年 土壤有 机质可 提高02 ~03 同时通过秸秆还 田, .% -%, 可显 著增加 土壤 中微量元 素如锌 、 的含量 。 锰

秸秆还田方法及注意事项

秸秆还田方法及注意事项

农机推广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秸秆还田方法及注意事项黎东光秸秆还田措施即减少了因焚烧秸秆而造成的大气污染,又发挥了通过秸秆入土培肥地力增加产量的作用。

秸秆还田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本文通过对秸秆还田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阐述,希望对秸秆还田措施推广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秸秆还田是把不能直接用作饲料的秸秆如水稻秸秆、玉米秸秆等,直接打碎施入土壤,在土层中腐熟后可增强土壤肥力的一种耕作方法。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吸收养分,补充能量,农业生产也是能量转换的过程,秸秆里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料,在打碎归还于农田后,在土壤中腐熟可以转化成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可以使土壤疏松,孔隙增大,将土壤结构改良,能够有效促进农作物根系的发育。

使用秸秆还田方法耕地可以起到环保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秸秆还田方法按以往惯例,我们在整地时都是将秸秆残留物就地焚烧的办法进行处理,此种办法造成大量氮素飘入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随着近几年,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也在不断探索秸秆处理办法,秸秆还田办法避免了人为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还为农作物生长增加了养分,受到各级政府的倡议和规定。

秸秆还田有多种形式,可分为5大类: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焚烧还田、过腹还田。

按途径来分,有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间接还田包括一般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

下面选取主要几种进行介绍。

1.1直接还田方法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简单省工,方便快捷,并且还田数量还大,一般将农作物秸秆粉碎、留高茬还田或田面覆盖等方式,直接还田的方法在各地推广应用的较多。

秸秆粉碎还田就是用机械粉碎直接还田,主要适用于玉米和水稻、小麦的秸秆还田,留高茬还田就是将稻麦收割时留30厘米的高茬,可以使用反转灭茬的机械进行一次性的旋耕灭茬还田;田间覆盖式还田,主要是将玉米秸秆铡成9到11厘米长直接铺盖在土壤的表面,一般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时常用。

由于现代农业发展,化肥施用量较大,而有机肥的用量却在减少,导致土质硬化而不利于土壤肥力的吸收和提高。

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的技术分析

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的技术分析


王 瞳
( 齐齐哈 尔市梅里斯 区梅 里斯乡农机站 , 黑龙江 齐齐哈 尔 1 12 ) 6 0 1 摘 要: 秸秆粉碎还 田机械化技术是将摘除棒穗的秸秆 , 用机械 直接粉碎撒 于地面 , 然后 , 再用机 械耙切深耕翻 埋。采用秸秆粉碎还 田机械化技 术比传统 的秸秆还 田法省去割、 、 铡 、 撤等 多道工序。可 大大提 高工效 , 捆 运、 沤、 减轻劳动强度 , 而且还能把握农时季节 , 高 提
作业质量 , 进 肥效。 增
关键词 : 秸秆粉碎i  ̄机械 ; E - . 注意事项 ; 技术 ; 故障原 因; 排除方法 0 以免联合收割机作业时秸秆喂 ^ 量过大影响脱粒。留茬最低也要 多年来由于施用化肥品种和数量增多 , 致使土壤结构变坏 , 土地板 4 %, 结, 土壤有机质严重下降。 通过倍忏粉碎还 田技术 , 利用秸秆 中丰富的有 高于 1 厘米, 0 以防切割器碰到地面硬块受损 ; 留茬也不能过高, 以免漏 机质含量来培肥地力,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其他养分 , 穗 , 麦秸粉碎长度不大于 1 厘米。3 .免耕播种时, 5 .2 2 应选用带圆盘开沟 器的播种机 , 播种后应及时喷施除草剂。3 .小麦秸秆采用堆沤还田技 .3 2 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 术时 , 在玉米长到 7 1c - 0m高时 , 人工将堆沤好的麦秸均匀铺撤于玉米 1 检查粉碎机与联合收割机 、 . 1 拖拉机的联接是否正确和牢固, 各部 苗行间。 4秸秆还 田机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零件是否完好 , 紧固件有无松动,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处理, 加注润滑油。 1 调整好留茬高度。 - 2 4 传动皮带磨损严重 . 1 1 空车试运转 5 1 分钟, . 3 —0 确认各部件运转状况良好后 , 方可作业。 4. .1 1 故障原因。1 () 张紧度不当; ) ( 皮带长度不一; ) 2 ( 负荷过重或刀 3 l 4作业时 , 要将还田机提升, 离开地面 , 在空转 中逐步下降还 田机 , 片打土; ) ( 张紧轮压不正。 . 排除方法。 1 4 4. 1 2 () ; ) 调整 ( 更换; ) 2 ( 改为低 3 待达到留茬高度后 , 再加大油门 正常作业。 档作业速度, 加大留茬高度; ) ( 调正。 4 4 . 2粉碎质量太差 1 5作业时 , 禁止刀片打土 , 转弯时要提升还田机 。 工作中禁 止但B 。 恳 转移中要切断拖拉机输出动力 , 并锁紧还 田机。 4 .故障原因。( .1 2 1 动 皮带过松;2刀片短缺或磨损;3前进速度 () () 1 还 田机工作时 , . 6 人员严禁靠近旋转部位。检查维修还 田机时, 过快 ; ) 首 ( 负荷过重 ;5装反刀片;6刀片打土 ; ) 4 () () ( 拖拉机输出轴转速 7 先要切断动力源, 联合收割机、 拖拉耄要熄 :。 『 【 』 ( 低。 . 排除方法. ) ;2补充或更换; ) ; ) 4. 2 2 ( 调整 () 1 ( 减速 ( 减少粉碎行数 、 3 4 1 合理选择作 速度 , . 7 对不同长势的农作物 , 采用不同的前进速度 降低前进速度;5重新安装 ; ) () ( 提高机具离地高度 ; ) 6 ( 检修。 7 4 机器强烈振动 . 3 1 作业时应注意清除缠草和土埂、 . 8 树桩等障碍物, 地头留出 3 5 - 米 4 .故障原因。() .1 3 1刀片脱落、 折断、 转动不灵活 ; ) ( 紧固螺栓松动; 2 作为机组转弯地带。 1 作业时, . 9 注意机组的异常现象 , 及时检查调整和修理。 () 节叉方向装错 ; ) 3万向 ( 轴承损坏; ) 4 ( 旋轴部分有碰撞。4.排除方 5 . 3 2 10 . 作业结束后 , 、 1 清理 检修整机 , 、 注油 防锈。机具要有木板垫好 , 法。( ) 1补充、 更换或调整刀片 ; ) ( 紧固;3正确安装; ) 2 () ( 更换;5检查 4 () 排除 。 不能悬挂放置 , 停放地要干燥 , 放松皮带。 4 万向节损坏 . 4 2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 田技术 2 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 田工艺步骤 . 1 4. 4 故障原因。() ; ) 1 1 缺油 ( 万向节装错 ; 顺 角过大; ) 2 ( 3 ( 降落过 4 . 4 2 1加注润滑油 ; ) ( 重新安装;3提升不要太高, 2 () 调 2 .直接粉碎还田: .1 1 机械或人工收获俯 穗) ; 机械粉碎抛撤秸秆 ; 猛。4 .排除方法。() 补 整限位链;4缓慢下降。 () 施氮肥 ; 机械灭茬; 高柱犁深耕翻埋或重耙或旋耕灭茬 ; 压盖; 播种。2 . .2 1 堆沤还田。摘穗 ; 割倒秸秆集运 ; 机械切碎 ; 补氮堆沤; 机械灭茬 ; 机械灭 4 喂 人 口堵 塞 . 5 茬; 人工铺撒堆沤后的碎秸秆; 耕翻整地 ; 播种。 4 .故障原因。() .1 5 1农作物过密; ) ( 前进速度过决。 . 2 4. 5 2排除方法。 () 1减少粉碎行数;2减速。 () 2 农艺技术对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的要求 . 2 2 .摘穗。在玉米成熟保证其品质的条件下, .1 2 应及时连包叶一起收 4 万向节传动轴折断 . 6 获棒穗。.2 2 .桔秆粉碎。 2 最好用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 , 同时直接将秸秆粉 4 .故障原因。() .1 6 1传动系统卡死;2突然超负荷。4 2排除方法。 () . 6 碎还田。 人工摘穗 , 如 最好不要将桔秆割倒, 以免延误粉碎时间使秸秆变 () 1排除故障更换新油;2减轻负荷。 () 4 轴承温升过高 . 7 黄, 要在秸秆保持青绿的状态下进行粉碎 , 所含水分最宜在 3 %以上, 0 以便于腐烂。留茬高度不大于 5 厘米 , 粉碎秸秆长度不大于 1 0厘米, 防 4 .故障原因。1 . 7 1 () ; ) 缺油 ( 传动皮带过紧; ) 2 ( 轴承损坏; ) 3 ( 传动轴 4 4. 7 2 () ( 适当调整;3 袖承 ; ) 2 ( ( 调 4 止漏切和刀片打土。秸秆还 田 也不宜太多 , 应保证当年还 田 秸秆充分腐 发生扭曲。 . 排除方法 。 1注机械油; ) 烂, 对密植玉米可采取隔行取秆或截短秸秆 的办法 , 还田太多可能影响 整至转动灵活。 下茬耕作质量。23 2 .施肥。 秸秆腐烂时要吸收土壤中的氮, 所以秸秆在粉 8 齿轮箱漏油 碎后翻埋前应增补氮肥 ,每公顷施 30 6 0 0 ~ 0 千克速效氮肥或 10 2 5 5 ~ 2 4 .故障原因。() .1 8 1油封损坏或失效 ;2密封垫破损; ) () ( 螺栓松动。 3 千克尿素 , 使秸秆碳氮 比由 8 : 提高到 2 :, 01 51以加速秸秆腐烂 。补施的 4 .排除方法。() . 8 2 1换油封; 涣密封垫;3紧固螺栓。 () 氮肥被微生物利用后仍保存在土壤里 , 其利用效果比施在秸秆没还田的 4 R , 9 4 .故障原因。 ,1 9 碰坚硬物体。 .2 4 .排除方法。 9 补充刀片, 加大留茬高 耕地里要好。 . 2. 2 4深耕翻埋。 深耕不小于 2 厘米, 3 采用大型拖拉机配带 高柱犁 、 合墒器 、 镇压器 、 耪等机具 , 经复式作业将耕翻、 镇压 、 整平一次 度 。 41 , 0声响异 常 完成 。 通过耙压消除因秸秆造成的土壤架空 , 并起到碎土保墒作用 , 为播 41.故障原因。() 。1 0 1刀片孔磨大 ; ) ( 刀片销轴磨细;3轴承损坏或 2 () 种创造条件, 以利下茬作物生长。. 2 5播种。 2 秸秆还 田会增加土壤 中的农 作物纤维, 可采用圆盘开沟式播种机 , 圆盘滚切土壤及残留在土壤浅 固定螺钉松动。 . .排除方法。 1 使 41 2 0 () 换刀片;2换销轴 ; ) () ( 换轴承 、 3 紧固 层中的秸秆, 一 进 步压实土壤, 减少架空麦粒和麦苗根部漏风现象。 螺钉。 3 麦秸 秆机械 化粉 碎还 田技术 小 4 齿轮箱内有杂音 、 .1 1 温升过高 4 1 故障原因。() .. 11 1齿轮间隙不当; ) ( 齿轮损坏; 过多或过少; 2 3 小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工艺步骤 . 1 3 .联合收割机收获。留高茬; .1 1 秸秆还田机粉碎抛撤; 补施氮肥 ; () 灭 4箱内有异物。 . .排除方法。 1调整间隙;2更换齿轮 ; ) 41 2 1 () () ( 放油或 3 茬、 高柱犁深翻人土; 压盖。3 .小型割晒机收获 。留高茬 ; .2 1 秸秆粉碎还 加油; ) ( 清除异物。 4 田; 晚秋作物免耕播种。 参考文献 3 农艺技术对小麦粉碎还田的要求 . 2 [ 爱军徐芳. H,10 1 惭 , 1 C 8 型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试验分析【农业装备 J - J l 0 9. 3 .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 .1 2 可留高茬 3. 厘米 , 占秸秆总高 的 技 术2 0 3 55 4 约

玉米秸秆腐熟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腐熟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腐熟还田技术作者:程喜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2期程喜我乡耕地总面积10万亩,其中玉米常年播种面积5万亩,秸秆总产量22万吨左右,秸秆客利用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大量秸秆焚烧即污染环境又易引起火灾,再加上长期化肥施用过量有机肥施用减少,造成中低产田偏多,土壤有机质缺乏,有效养分偏低,碱性过大,化肥利用率不高,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下降,因此,大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高效利用秸秆资源,着力提升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县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秸秆利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机械粉碎直接还田,还田技术规程如下:一、秸秆腐熟还田的意义1、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本地土壤肥沃度较低,有机质在12KG左右,含量严重不足。

同时有机肥价格较高,施加农家粪肥便捷性不佳,使得大部分用户无法向土壤中加入足够的有机肥料,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

通过技术测定,秸秆中包含15%的有机质,若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每一年还1吨可以增加150KG有机质,同时可以将磷、氮、钾、钙、镁、硫等营养物质归还到土壤中,若长期使用此方法可以将低产的田地转变为高产甚至重产土地。

2、提升土壤温度秸秆还田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还可以成为土壤吸水持肥的媒介,避免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营养物质的流失,提升土地问题。

通过数据测定,若连续六年使用秸秆还田方法,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保温性,提升10倍吸水率,提高1℃-2℃地温。

3、提升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秸秆还田工作可以优化土壤的透气度、疏松度,减少土壤容量,升级土壤结构。

由于秸秆中蕴含许多能源物质,通过还田操作可以增加生物数量,提升土壤中生物活性,提高40%以上的接触酶活性。

微生物活性的激发可以提升其繁殖能力,强化生物固氮能力,减少土壤中碱性,保证酸碱平衡,调整其中的养分结构。

4、提升农民收入秸秆还田工作可以帮助土壤培肥、保水、提温、通气,向植物生长提供优质的肥、水、热、气等条件,提升农作物产量,实现良性循环。

秸秆综合利用系列技术之一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实施要点

秸秆综合利用系列技术之一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实施要点

秸秆综合利用系列技术之一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实施要点秸秆覆盖还田的使用范围广泛,重点在风蚀、水蚀较为严重,生态环境需要保护的北方地区。

按照秸秆覆盖形式,分为碎秸秆覆盖还田、整秸秆覆盖还田和根茬覆盖还田三种。

1 碎秸秆覆盖还田1.1 技术流程1.2 注意事项一是秸秆粉碎采用秸秆还田机或领联合收割机安装的秸秆切碎抛撒器来完成作业。

由于秸秆粉碎后地面有秸秆覆盖,普通播种机容易堵塞,因此必须采用专门的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

二是合理确定割茬高度,割茬一般在5 cm左右为好。

但在免耕播种情况下,只要播种机能通过,割茬在10~20 cm也可。

三是注重秸秆粉碎质量,粉碎长度以10 cm为宜。

秸秆铺撒均匀,如发现成堆或成条的秸秆,可用人工撒开,必要时用圆盘耙作业。

2 整秸秆覆盖还田2.1 技术流程2.2 注意事项一是整玉米秸秆必须顺垄铺放整齐,留出足够宽的行间,便于播种。

二是需要玉米免耕播种机对行作业。

三是适于单季玉米种植区。

3 根茬覆盖还田3.1 技术流程3.2 注意事项一是合理确定根茬高度,玉米根茬高度以30~40 cm为宜,能够控制大部分水土流失。

二是需要玉米免耕播种机对行作业,开沟器走在玉米根茬行间。

三是适于秸秆用做饲料、燃料或原料的地区。

4 机械化作业技术要点1)掌握最佳作业时机。

趁青及时收获,以提高粉碎质量,保证秸秆残体短、碎、散布均匀,并减少秸秆内的糖分损失,有助于秸秆腐解和增加土壤养分。

2)注意提高粉碎质量。

秸秆粉碎长度应小于10 cm,且要撒匀。

还田地块用旋耕机作业一遍,使秸秆和土壤充分混合拌匀。

此外,还要用铧式犁将秸秆连同化肥、农家肥翻入10 cm以下的土壤内,以利于播种。

3)加施少量氮磷肥。

玉米秸秆腐解过程需要碳、氮、磷的比例为100.0∶4.0∶1.0左右,而玉米秸秆中这三种元素的比例是100.0∶2.0∶0.3左右。

底肥不足会出现秸秆腐解时与作物争水争肥的问题,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在翻耕前,一般每公顷施碳铵450~750?K,可加快秸秆腐烂分解,提供作物生长初期所需养分。

盐碱地改良秸秆粉碎还田实施方案

盐碱地改良秸秆粉碎还田实施方案

盐碱地改良秸秆粉碎还田实施方案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防治大气污染,杜绝秸秆焚烧,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增强蓄水保肥能力,提升耕地质量,为农民增收和环境综合治理创造良好条件。

根据土地现状,按照盐碱地机械改良要求,今年实行“边收割,边粉碎,边翻埋”的原则,严防秸秆焚烧。

该项目公开招标,有两年以上资质的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均可报名竞标。

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项目实施内容1、秸秆粉碎还田10000亩,其中:XX镇3000亩,XX镇,XX镇,剩余200亩用于临时调整。

2、实行秸秆粉碎,配合施用腐熟剂和尿素后进行深翻。

二、实施地点XX镇,XX镇辖区内村组。

三、技术要求1、配合施用氮磷化肥。

秸秆直接还田时,作物争氮现象较严重,可通过补充化肥来解决。

通常秸秆的磷氮比约为80—100:1,为此.应适当增施氮素化肥,对缺磷土壤则应补充磷肥。

2、秸秆粉碎。

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时要选择90HP以上拖拉机和调整留茬高度,秸秆粉碎长度不宜超过5cm,严防漏切。

玉米秸秆不能撞倒后再粉碎,否则即不能将大部分秸秆粉碎,还会因粉碎还田机工作部件位置过低,刀片打击地面增加负荷,甚至使传动部件损坏。

工作部件的离地间隙宜控制在5cm以上。

秸秆粉碎还田加施化肥后,要立即旋耕或耙地灭茬而后翻耕,翻压后如土壤墒情不足,应结合及时灌水。

在临近播种时要结合镇压,促其腐烂分解。

3、秸秆培肥。

小麦、玉米留茬收获后,进行机械灭茬,将高度20厘米以上的高留茬粉碎为5厘米左右的秸秆碎屑,玉米收获后进行秸秆粉碎处理,粉碎的秸秆碎屑均匀铺洒在地表,每亩用3-4公斤秸秆腐熟剂、8-10公斤尿素混合均匀,洒在地表秸秆上,或将混合均匀的秸秆腐熟剂和尿素与湿沙土混合后用撒肥机直接撒于地表,配合秋收深翻入土。

小麦留田秸秆量每亩400公斤左右,玉米留田秸秆量每亩600公斤左右。

4、翻埋时间。

秸秆直接还田的时期,一般在作物收割后立即耕翻人土,避免水份损失导致不易腐解。

基于玉米秸秆还田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基于玉米秸秆还田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二、玉米秸秆还田存在 问题 近 年来 ,随着 玉米 机械 化 收获 的
美国把秸秆还 田当作一项农 作制 , 坚持 常年 实施秸 秆还 田 ; E本 把秸 秆 l
还 田当作农 业 生 产 中的 法律 去 执行 ;
我 国对秸 秆还 田技术 也十分 重视 ,我 国的黑龙 江 、吉林 、陕西 、河南 、河 北 、山东 、山西 等地 坚持秸 秆还 田工 作 ,并取得较好效益 。
的腐 植酸与 土壤 中的钙 、镁粘结 成腐 植酸 钙和腐植 酸镁 ,使 土壤形成 大量
的团粒 结构 ,土壤容 重 降低 ,总孔 隙
量 的6 % 一8%。如不及 时补水 ,不仅 0 0 分解缓慢 还会 造成土 壤架 空 ,小麦 苗
( 一)秸秆还田的数量、时间不适宜
河南农业 21 年第 1 下) 02 期(
减排 ,实 现低碳 生活 ,促进 绿色食 品
发展的有效手段 。
壤 的生物活性 玉米秸秆含有 大量 的有机化学 能 ,
是 土壤微 生物 生命活 动的 能源 ,微生 物数量增 加 ,其 中以细菌 、放线 菌数
( 二)秸秆粉碎不符合要求 由于在 还 田作业 时速 度过 快 、或 秸秆倒伏 或机 械调 试技术 不 到位 ,造 成粉碎秸秆过长 、成 堆 ,不利于耕 翻 , 影响小 麦播种 。细 碎 的秸 秆 与土壤 接 触面积 大 ,易吸水 ,分解 快 。若植 株 不经 粉碎或 粉碎过 长直接 翻 压 ,不 仅 不易 分解 ,且 由于形成 隔离层 ,不 利
农 业 科 学
No NG YE KE XUE
期 还会 与小 麦争水 ,影 响小麦 正 常发
育。 ( 五)整地质量 差 ,大小孔 隙 比例
失 调
( )及 时收 获玉米 和秸 秆粉 碎 , 二 提高秸秆粉碎质量

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

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

保等违法行为。

整治活动以来,区级共出动警农执法人员280人次、执法车辆50台次,查获不法车辆82辆;镇(街道)级共出动执法人员6000人次,执法车辆800台次,查获不法车辆190辆。

通过联合执法活动,有效打击了违法变型拖拉机,从而将农机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5)制定政策。

为了促进节能减排、鼓励报废、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台州市在综合各地变型拖拉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并出台了鼓励变型拖拉机提前报废的有关补偿政策。

政策出台后,路桥区农机部门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使提前报废补偿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提前报废补偿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农机手的报废积极性,使农机手对变型拖拉机的报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从而有助于加快实现全市在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变型拖拉机清零的目标。

(6)总结提高。

为了搞好变型拖拉机的安全整治工作,路桥区变型拖拉机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整治工作汇报会、整治形势分析会、整治工作协调会等,分析和解决拖拉机整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收集、总结、整理整治过程中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

正是因为路桥区对拖拉机整治工作高度重视,整治过程中方案细、要求严、合力大、方法多,所以全区变型拖拉机整治工作顺畅、成功、圆满,从而确保了全区道路交通状况的安全和稳定。

作者信息:台州路桥区农机总站,318050,浙江台州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是在玉米收获时或收获后,使用还田机械对秸秆进行粉碎、抛撒、旋耕、深耕翻埋的田间作业技术。

秸秆还田后,在土壤中腐烂分解成有机肥,补充土壤养分,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透水透气、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保持土壤疏松。

这是一项省工、省时、省力、增产和提高地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1临沂市玉米秸秆还田现状玉米是山东省临沂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以种植夏玉米为主,与小麦构成“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两茬轮流种植。

2018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约24.53万hm2,平均单产7275kg/hm2,玉米总产量178万t,按谷草比1∶1.2计算,年产玉米干秸秆214万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摘要: 介绍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的整套技术、注意事项及秸秆切碎还田机的保养和保管,以期促进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机械化切碎直接还田是按照农艺要求,采用机械方式,将秸秆切碎后直接翻埋到土壤中,使之腐烂,从而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项农机化技术。

玉米秸秆切碎直接还田后,一般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5%~0.20%,粮食增产10%~25%,机械化粉碎直接还田与传统的秸秆还田方式相比,可提高工效50~120倍,并能节省大量资金,同时保护了环境。

1秸秆切碎还田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1)地块准备。

主要是摘收玉米,平整大的沟埂,消除各类障碍物等,为机具作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机具选择。

机具是实施秸秆切碎还田作业的关键,因此要结合当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机具。

一般来说,4JQ-40型秸秆切碎还田机可与8.8~11.0KW的拖拉机配套,用于小地块作业;4JQ-200型秸秆切碎还田机可与55.0~58.8KW的拖拉机配套,用于大地块作业。

(3)机具准备。

一是作业前要仔细检查各联接件是否可靠,转动件是否运转灵活,发现问题及时排除。

另外,还要按说明书的要求加注润滑油。

二是逐个检查刀片、刀轴、刀座的安装是否正确可靠,发现有变形和损坏的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三是进行空载试运转,确认运转良好后方可进行正式作业。

2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的环节
整套作业可采用以下2种工艺流程:①摘穗—切碎秸秆—施肥—灭茬—深耕—整地—播种—浇水;②联合收割机收割同时切碎秸秆并抛散—施肥—旋耕(或灭茬)—深耕—耙地—播种—浇水。

3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的技术要求
(1)摘穗。

摘穗应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趁秸秆青绿时将玉米连同苞叶一起摘下。

(2)秸秆粉碎。

摘穗后的秸秆应及时用还田机粉碎。

一般情况下,玉米秸秆呈绿色时,含水量达30%以上。

此时秸秆糖分多,水分大,既容易切碎,又有利于加快秸秆腐解,同时能增加土壤养分。

秸秆切碎后,长度以不超过10mm为宜。

(3)施肥。

秸秆切碎还田后要及时施加化肥。

因为秸秆在土壤中腐解为有机肥的过程,是微生物活动的过程,需要吸收一定的氮、磷和水分。

因此,要补施一定量的氮和磷。

一般情况下,还田秸秆量为7 500kg/hm2时,施尿素150~225 kg/hm2,施磷肥75~150kg/hm2。

(4)灭茬。

施耕或耙地灭茬时,应使秸秆均匀分布于0~10cm的土层中。

(5)深耕。

灭茬后的深耕,耕深不应小于25cm。

(6)整地。

整地时可进行深耕和镇压,以消除明暗坷垃以及秸秆架空现象,达到土碎地平,上虚下实。

(7)播种。

播种宜选用圆盘式开沟器的播种机,以免因钩挂秸秆、根茬而雍土。

(8)浇水。

小麦播种后要及时浇足塌墒水,一方面,能进一步消除土壤架空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秸秆在土壤中腐解需水量较大,如不及时补水,不仅腐解缓慢,还会与麦苗争水。

此外,要浇好封冰水,进一步沉实土壤,以缓解冰害,这对当季秸秆还田的冬小麦尤为重要。

第2年要适时早浇返青水,以促进秸秆腐解,保持青苗的正常生长。

4秸秆切碎还田作业中的注意事项
(1)要空负荷低速起步,待发动机达到额定转速后,方可放下切碎还田机投入作业。

否则,冲击负荷过大,容易造成动力输出轴和花键套损坏。

(2)作业速度要适宜。

对于不同长势的作物应采用不同的作业速度和喂入量,
使拖拉机负荷适中。

(3)作业时严禁带负荷转弯或倒车。

(4)机具运转时,严禁人员靠近或跟踪,以免抛出的硬茬等伤人。

(5)作业时不可将切碎还田机升得过高或降得过低,留茬高度应控制在5~10cm范围内。

(6)地头转弯时,升降速度不宜过快,以免造成损坏。

(7)作业中要及时清除缠草,清除时必须停机。

(8)作业时要尽量避开土埂、树桩等障碍物。

转移地块时必须停止刀轴旋转。

(9)作业中,操纵人员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任何人不得接近或触摸运转部位,不得拆除传动带防护罩。

5秸秆切碎还田机的保养和保管
(1) 及时清除刀片保护罩、侧板内壁和刀轴等部位的泥土,以免增加负荷和加剧刀片的磨损。

(2)及时检查刀片磨损情况,磨损过大应更换;更换时应注意保持刀轴的平衡。

方法:个别更换时,要尽量对称更换,大量更换时,要将刀片按质量分级,把质量差小于10g的作为一级,同级的装在同一根轴上。

(3)作业结束后,应彻底清理和保养。

入库前给各轴承注满黄油,做好各部件的防锈处理,卸下所有传动带妥善保管,并用砖块或木块支垫起机架。

6参考文献
[1] 张玉利,李英俭.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措施[J].吉林农村机械,1992(5):14-15.
[2] 樊建柱,肖丽.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及应用[J].现代化农
业,1996(3):25-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