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的理解

甘温除热的理解
《我对甘温除热的理解》
哎呀呀,要说甘温除热啊,我就想起了我那次感冒发烧的事儿。
那时候啊,我整个人就像被火烧了一样,难受得要命。
脑袋晕乎乎的,浑身都没劲儿。
我就躺在床上哼哼唧唧的,心想这可咋办呀。
我妈见我这样,着急得不行,又是给我量体温,又是给我找药。
后来她听人说可以试试用甘温的东西来调理。
于是呢,她就给我煮了一大锅红枣姜水。
那红枣啊,一个个又大又饱满,看着就诱人。
姜呢,切得薄薄的,那股辛辣味儿直往鼻子里钻。
我妈就慢慢地熬啊熬,把那红枣姜水熬得浓浓的。
等端到我面前的时候,我闻着那味儿,其实心里有点打怵。
但看着我妈那期待的眼神,我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
哇,那味道,甜甜的带着点辣,一口下去,感觉从喉咙一直热到了肚子里。
然后我就盖着厚厚的被子发汗。
刚开始还觉得热得难受,但是慢慢地,我就感觉身上的热气好像在一点点散掉。
过了一段时间,嘿,还真别说,烧居然真的退了一些。
经过这次之后,我对甘温除热就有了特别深刻的理解。
原来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东西,用对了地方,还真能发挥大作用呢。
就像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样,也许看似平常简单,但只要用对了方法,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呀。
现在每次想到甘温除热,我就会想起那锅红枣姜水和妈妈焦急又关切的样子呢。
哈哈,这就是我对甘温除热的理解啦,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
发热就要清热解毒?错!甘温也可除热

发热就要清热解毒?错!甘温也可除热
杨峰
【期刊名称】《医师在线》
【年(卷),期】2016(006)011
【摘要】李东垣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中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甘温除热是李东垣著名的学术思想之一,此法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有提及:“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杨峰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虚证发热的机理和甘温除热的临床应用 [J], 陆丽明;曾婧纯;李盈
2."甘温除热"法治疗发热验案举隅 [J], 王向阳;刘春甫
3.甘温除大热法治疗脾切除术后发热33例 [J], 孙建飞;雷霆;葛宏升;肖刚;魏海梁;陈志国
4.发热就要清热解毒?错!甘温也可除热 [J], 杨峰;
5.“甘温除热”法在骨折术后发热的应用体会 [J], 杨小锋;梁恬;屈浩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临床疗效观察

【 摘 要 】目的
探讨甘温 除热 法治疗气虚型 内伤发热的临床 疗效。方法
将8 2 例 气虚型 内 伤发 热患者分
为 2组 , 观察组 4 8 例给 予补 中益 气汤加减治疗 , 对 照组 3 4 例 口服补 中益 气丸 , 观察 2组疗效 。结果 2组 患者
体温在疗程结束后 均下降明显, 与治疗前 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 P < 0 , 0 5 或< 0 . O 1 ) ; 2组治疗总有效率大体相 当, 但是观 察组体 温下降 更加 明显 , 治疗后 体温 完全恢复 正常者 比例 更 高。结论 采 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 内
一 蹿 国
甘温 除热法治疗气虚型 内伤发热I I 缶 床疗效观察
曾 静 冉 宁晶 谢 小英
( 1 成都市武
中心 ,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 2 成都 中医药大学 附属医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7 2 ) ( 3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5 0 0 )
w e r e d e c r e a s e d o b v i o u s l y , a n d c o m p re a d w i t h b e f o r e t r e a me t n t , he t d i f e r e n t w e r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 P < O . 0 5 o r 0 . 0 0 1 ) , he t t o t a l
伤发热 , 疗效好 , 体温下降明显 , 痊愈率 高。
【 关键词】内伤发热 气虚型 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An i f p y r e t i c e f e c t o b s e r v a t i o n o f G a n w e n f o r t h e i n t e r n a l i n j u r i e s f e v e r o f Qi d e i f c i e n c y t y p e J i n g , R a n N i n  ̄i n g , Xi e Xi a o y i n g .T i a o s a n t a C o m mu n i t y H e a l t h S e r v i c e C e n t e r o f Wu h o u D i s t r i c t , C h e n g d u ,
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验案1则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年第5卷第32期2018V ol.5No.32172・病例报告・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验案1则王子1,张军平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摘要】甘温除热法是用温补之药治疗发热病症的一种方法,属《内经》中“热因热用”反治法,其在内伤发热的治疗中应用良多。
本文现介绍一则应用甘温除热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内伤发热的验案,以资借鉴。
【关键词】甘温除热;内伤发热;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图分类号】R25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2.172.02“甘温除热”是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治疗内伤发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治疗思想源于《内经》,用药处方则宗于《伤寒》[1]。
甘温除热法自提出至今一直在临床上广为应用,笔者临床跟师随诊,偶遇一例,现总结并分享如下。
1 验案举隅郭某,男,61岁。
2016年8月初诊。
主诉:间断发热10月余。
患者于2015年10月着凉后出现发热症状,最高温度39.0℃,于当地社区医院就诊,予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5天后热退。
后于食用西瓜后,再次出现发热症状,最高温度40℃,伴寒战,怕冷,大汗,口大渴,自服退烧药物不解,遂再次于社区医院输液治疗后热退。
此后3个月间,患者反复发热,输液热退,停液复热,多方求医,均未能彻底退热,亦未能明确发热原因。
刻诊:神清,精神可,言语不利,每日17:00~21:00发热,温度波动于37.5℃~38℃之间,服药可解,隔日仍作,鼻塞,双下肢酸、胀、痛,纳可,寐安,大便日一行,不成形,起夜四次,舌淡苔白腻,脉细。
既往脑梗死病史,留言语不利。
西医诊断:发热待查。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处方:柴胡6g,黄芩20 g,法半夏6 g,党参30 g,桂枝10 g,白芍30 g,茵陈20 g,陈皮10 g,知母6 g,青蒿10 g,甘草10 g,生姜三片,枣三枚。
气虚发热

实者由“脾湿闭塞其下”所致 湿性重浊,其性趋 下,脾胃有伤,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湿留下焦, 气机阻滞,二便不爽,湿无出路,闭塞则郁久化 火,亦即“阴火”。而火性毕竟炎上,挟湿气逆 而上冲,则必出现“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 彻皮毛,浑身躁热,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 或热极而汗出,而未解(《内外伤辨惑论辨寒 热》)”。 在补中益气汤加减中常提到“少加黄柏……泻阴 中之伏火”,“更加黄芩……”等,即是明指“阴 火”有实火之实例
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指出“火之与气,势不 两立”,阴火愈炽,元气就愈被伤耗,因此,李杲把这种 阴火,叫做“元气之贼”。并谓:“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 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 立,一胜则一负”。 相火藏于肝肾,乃生长元气的物质基础,是为生理之“阴 火”。相火离开肾肝而妄动,便是伤害元气的邪火,即病 理之“阴火” 任应秋说:“李杲所说之阴火,实际上是指相火,相火与元 气,是相互对立的,元气充沛则相火戢降,而发挥其正常 的生理作用……元气不足,则相火妄动而发生病变(《中 医各家学说》1986)
甘温除大热 我曾治疗一例84岁老人的气虚发热, 高热达39℃~41℃,持续15天。用甘温除热法治 之,投以补中益气汤,服药8剂,病愈。我还治疗 一例脾胃气虚所致的小儿高热,用补中益气汤加 味,治之热退,这都是甘温除热的例证。这一类 病人,大都元气不足,阴火有余,若阴火上乘阳 位,则引起发热。对这种发热的治疗既不能解表 发散,也不能清热解毒,又不宜滋阴降火。发散 则耗气伤津,清热则抑阳伤正,滋阴则滋腻碍脾。 只能通过补中益气、调理脾胃的方法,使元气恢 复,阴火敛降,则发热自除。此谓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剂。
“饮节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 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明 了由于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致相火妄动,离位上冲,阴火 独旺的证候表现。由于“火与元气不两立”,尤能损耗元 气,形成阴火愈盛、元气愈衰的恶性循环。甚至出现“怠 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胃论脾胃盛衰 论》)”。李氏强调补益阳气以甘温除热,即指“阴火” 虚证而言。他说:“……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 阳……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能除大热……”。甘温何 以能除大热?缘甘温能补益元气以降阴火。李氏之甘温除 热法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重大作用。
乐德行主任医师甘温除大热法临床运用探讨

乐德行主任医师甘温除大热法临床运用探讨
张成新;赵翡翠;何新荣
【期刊名称】《新疆中医药》
【年(卷),期】2005(023)004
【摘要】甘温除大热法出自《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后世《名医方论》中柯琴(柯韵伯)在论补中益气汤方论中这样评价:“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同外感。
唯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
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
谨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诜用甘涡之品.升其阳气以行春牛之今。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张成新;赵翡翠;何新荣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830000;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
院,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830000;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
院,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830000;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
院,8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从汽车轮胎波状热引发爆胎看中医甘温除大热法之神奇 [J], 陈四清
2.张文灿主任医师甘温除大热治验 [J], 郭连澍;张秀玲;李杰
3.张介眉教授运用"甘温除大热法"治疗产后高热举隅 [J], 董梦久
4.甘温除大热法对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 [J], 孙萍;赵莉;刘艳;燕芳芳;刘运芳;赵玉霞
5.朱良春应用甘温除大热临床经验选析——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临床经验(26) [J], 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温除热的机理与临床

甘温除热法,孕育于《内经》,后被李东垣继承发扬并具体运用于临床。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黄芪汤下自注云:“甘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也提到:“《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金元以后,对甘温除热法的运用虽然不断发展,但对甘温除热的机理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将甘温除热的机理及临床实践作如下探讨:1甘温除热之热属内伤发热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更或有身体薄弱,食少劳役过甚,又有修善常斋之人,胃气久虚,因而劳役得之者。
”又说:“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之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
”在《脾胃论》中也谈到:“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
”具体说明这种发热的原因,关键在于脾胃之气不足,排除了六淫、疫气等外感因素,明确指出是“不足之病”、“虚劳七损证”。
另外,东垣在《脾胃论》中还反复强调这种热的性质“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荷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也明确指出:“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不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营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
”由此可以更加明确,这种发热的性质属内伤发热是无庸置疑的。
2甘温除热之热属“阴虚生内热”内伤发热每属脏腑气血受伤,阴阳失去平衡所引起,不属阴虚,就属阳虚。
但甘温除热法所治疗的发热,究竟属于阴虚,还是属于气虚、阳虚,根据东垣著作之原意,甘温除热法所治疗的发热属内伤之中阴虚发热的范畴。
如《兰室秘藏》中说:“《调经篇》云,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甘温除热法治疗产后发热56例体会

甘温除热法治疗产后发热56例体会
刘庆芬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01(032)001
【摘要】@@产后发热,常见的有感染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亦有气虚发热者.本文主要论述产后气虚发热.笔者从1988~1999年用甘温除热法治疗产后发热56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rn1一般资料rn56例患者均属门诊病人,其中因产程过长者1 9例,剖腹产者11例,产后出血过多者24例,人工流产术后者2例;发热出现于产后3 d者18例,出现于产后5 d者22例,出现于产后1周者12例,出现于产后10 d以上者4例;就诊时发热时间最短3 d,最长1个月;发热伴见倦怠乏力、纳呆便溏、乳汁稀少者28例,伴见气短自汗者16例,伴见恶露淋漓不净者12例.
【总页数】1页(P29)
【作者】刘庆芬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43
【相关文献】
1.甘温除热法治疗虚劳伴发热的临床体会 [J], 朱千赜;于志峰
2."甘温除热法"治疗持续性高热的体会 [J], 陈本川
3.甘温除热法在产后发热中的应用体会 [J], 李渭阳;赵亚宁
4.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发热52例 [J], 江涵
5.甘温除热法治疗奶牛产后发热病例 [J], 戴从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温除热法,中医补法之一。
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
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
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气虚发热,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致。
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血虚发热,为阴血不足,阴不敛阳所致,宜益气养血,甘温除热,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
临床上若病属实热,或阴虚发热,不宜用甘温除热法。
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补中益气汤,5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6主治
①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7方义
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
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8配伍特点
黄芪、升麻、柴胡为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
9运用
本方用于脾虚气陷证,临床应用以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为辨证要点。
10加减化裁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11禁忌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12附注附方升麻益胃汤
组成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白术、泽泻、柴胡、黄连、生姜、大枣。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
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
附方升陷汤组成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功用益气升陷。
主治下陷证。
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
附方举元煎
组成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
功用益气升提。
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证。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①《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2]
②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胰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
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
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
[3]当归补血汤,中医方剂名。
为补益剂,具有补血之功效。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瘀阻者;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血虚阳浮者;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血虚有热者。
功用补气生血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分类补益剂-补血剂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芪、当归。
功用
补气生血。
6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7方义
本证多由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治疗以补气生血为主。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用意有二:一是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一是有形之血
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虚热自退。
至于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取其益气养血而退热。
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用本方补气养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8配伍特点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应当急固,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补气生血,故黄芪用量倍于当归(黄芪与当归用量5:1);黄芪大补肺脾之气,以滋生化之源;当归养血合营。
9运用
本方用于血虚阳虚发热证,临床应用以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为辨证要点。
11禁忌
阴虚内热证禁用。
12重要文献摘要
1、吴昆《医方考》卷3:“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
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令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
此证纯象伤寒白虎汤之证,但脉大而虚,非大而长,为可辨尔。
《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
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而黄芪则味甘补气者也,今黄芪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
《内经》曰:‘阳生阴长’,是之谓尔。
”
[2]
2、《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治肌热,燥热,口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
《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