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热法

合集下载

甘温除热的理解

甘温除热的理解

甘温除热的理解
《我对甘温除热的理解》
哎呀呀,要说甘温除热啊,我就想起了我那次感冒发烧的事儿。

那时候啊,我整个人就像被火烧了一样,难受得要命。

脑袋晕乎乎的,浑身都没劲儿。

我就躺在床上哼哼唧唧的,心想这可咋办呀。

我妈见我这样,着急得不行,又是给我量体温,又是给我找药。

后来她听人说可以试试用甘温的东西来调理。

于是呢,她就给我煮了一大锅红枣姜水。

那红枣啊,一个个又大又饱满,看着就诱人。

姜呢,切得薄薄的,那股辛辣味儿直往鼻子里钻。

我妈就慢慢地熬啊熬,把那红枣姜水熬得浓浓的。

等端到我面前的时候,我闻着那味儿,其实心里有点打怵。

但看着我妈那期待的眼神,我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

哇,那味道,甜甜的带着点辣,一口下去,感觉从喉咙一直热到了肚子里。

然后我就盖着厚厚的被子发汗。

刚开始还觉得热得难受,但是慢慢地,我就感觉身上的热气好像在一点点散掉。

过了一段时间,嘿,还真别说,烧居然真的退了一些。

经过这次之后,我对甘温除热就有了特别深刻的理解。

原来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东西,用对了地方,还真能发挥大作用呢。

就像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样,也许看似平常简单,但只要用对了方法,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呀。

现在每次想到甘温除热,我就会想起那锅红枣姜水和妈妈焦急又关切的样子呢。

哈哈,这就是我对甘温除热的理解啦,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

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临床疗效观察

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临床疗效观察

【 摘 要 】目的
探讨甘温 除热 法治疗气虚型 内伤发热的临床 疗效。方法
将8 2 例 气虚型 内 伤发 热患者分
为 2组 , 观察组 4 8 例给 予补 中益 气汤加减治疗 , 对 照组 3 4 例 口服补 中益 气丸 , 观察 2组疗效 。结果 2组 患者
体温在疗程结束后 均下降明显, 与治疗前 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 P < 0 , 0 5 或< 0 . O 1 ) ; 2组治疗总有效率大体相 当, 但是观 察组体 温下降 更加 明显 , 治疗后 体温 完全恢复 正常者 比例 更 高。结论 采 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 内
一 蹿 国
甘温 除热法治疗气虚型 内伤发热I I 缶 床疗效观察
曾 静 冉 宁晶 谢 小英
( 1 成都市武
中心 ,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 2 成都 中医药大学 附属医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7 2 ) ( 3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5 0 0 )
w e r e d e c r e a s e d o b v i o u s l y , a n d c o m p re a d w i t h b e f o r e t r e a me t n t , he t d i f e r e n t w e r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 P < O . 0 5 o r 0 . 0 0 1 ) , he t t o t a l
伤发热 , 疗效好 , 体温下降明显 , 痊愈率 高。
【 关键词】内伤发热 气虚型 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An i f p y r e t i c e f e c t o b s e r v a t i o n o f G a n w e n f o r t h e i n t e r n a l i n j u r i e s f e v e r o f Qi d e i f c i e n c y t y p e J i n g , R a n N i n  ̄i n g , Xi e Xi a o y i n g .T i a o s a n t a C o m mu n i t y H e a l t h S e r v i c e C e n t e r o f Wu h o u D i s t r i c t , C h e n g d u ,

甘温除热法在肺炎中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讨

甘温除热法在肺炎中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讨

【 关键词】 肺炎
甘温除热
肺 炎是 西 医病 名 , 指 肺 实 质 性 炎 症 。 所 目前 临床 按 感 染 途 径 分为细菌 、 毒 、 原休 、 病 支 衣原 体 、 克 次体 、 菌 等 ; 解 剖 部 位 立 真 按 分 为 大 叶性 、 叶 性 、 段 性 、 小 肺 间质 性 等 ; 据 感 染 场 所 可 分 为 社 根 区 获得 性 、 院 获得 性 肺 炎 等 。 由于 抗 生 素 的使 用 , 医 治疗 肺 医 西 炎 有很 大 的优 势 ,但 对 病 毒 性肺 炎及 对 抗 生 素 产 生 耐 药 的肺 炎
甘 温 除热 法 , “ 即 以辛 甘 温 之 剂 , 其 中 而 升 其 阳 , 寒 以 泻 补 甘 其 火 ” 是 指用 甘 温 之 剂 治 疗 发 热 的一 种 治 法 。 说 始 于李 杲 , , 其 其 所 创 制 的 补 中益 气 汤 就 是 甘 温 除 热法 中有 代 表 性 的 方 剂 之 一 。
中 图分 类 号 : 5 3 1 文 献 标 志 码 : R 6 . B 文 章 编 号 :0 4—7 5 2 1 )2—25 0 10 4 X(0 0 1 15— 2
充血, 双肺 呼 吸 音粗 , 右上 肺 可 闻及 大 量 湿哕音 。 片示 右 上肺 大 胸 片密 度 增 高 阴影 。 常 规 : C2 . L R C . L 血 WB 0 0 1 / , B 3 2x1 / , x0 0 N9 . % ; 培 养 阴性 。 气 分 析 : 分 压 4 m H , 氧化 碳 分 38 痰 血 氧 5 m g二
汗淋漓不断 , 湿透衣被 。第 4 E精神较人院时差 , t 口渴多饮 , 虚 烦, 唇舌淡 白, 少气乏力 , 语声低微 , 饮食差 , 虽发热 , 恶风不愿揭 衣被 , 大便于 , 舌较人 院变淡 , 苔仍黄干, 脉虚数 。余思此证虽有

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验案1则

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验案1则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年第5卷第32期2018V ol.5No.32172・病例报告・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验案1则王子1,张军平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摘要】甘温除热法是用温补之药治疗发热病症的一种方法,属《内经》中“热因热用”反治法,其在内伤发热的治疗中应用良多。

本文现介绍一则应用甘温除热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内伤发热的验案,以资借鉴。

【关键词】甘温除热;内伤发热;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图分类号】R25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2.172.02“甘温除热”是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治疗内伤发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治疗思想源于《内经》,用药处方则宗于《伤寒》[1]。

甘温除热法自提出至今一直在临床上广为应用,笔者临床跟师随诊,偶遇一例,现总结并分享如下。

1 验案举隅郭某,男,61岁。

2016年8月初诊。

主诉:间断发热10月余。

患者于2015年10月着凉后出现发热症状,最高温度39.0℃,于当地社区医院就诊,予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5天后热退。

后于食用西瓜后,再次出现发热症状,最高温度40℃,伴寒战,怕冷,大汗,口大渴,自服退烧药物不解,遂再次于社区医院输液治疗后热退。

此后3个月间,患者反复发热,输液热退,停液复热,多方求医,均未能彻底退热,亦未能明确发热原因。

刻诊:神清,精神可,言语不利,每日17:00~21:00发热,温度波动于37.5℃~38℃之间,服药可解,隔日仍作,鼻塞,双下肢酸、胀、痛,纳可,寐安,大便日一行,不成形,起夜四次,舌淡苔白腻,脉细。

既往脑梗死病史,留言语不利。

西医诊断:发热待查。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处方:柴胡6g,黄芩20 g,法半夏6 g,党参30 g,桂枝10 g,白芍30 g,茵陈20 g,陈皮10 g,知母6 g,青蒿10 g,甘草10 g,生姜三片,枣三枚。

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

实者由“脾湿闭塞其下”所致 湿性重浊,其性趋 下,脾胃有伤,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湿留下焦, 气机阻滞,二便不爽,湿无出路,闭塞则郁久化 火,亦即“阴火”。而火性毕竟炎上,挟湿气逆 而上冲,则必出现“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 彻皮毛,浑身躁热,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 或热极而汗出,而未解(《内外伤辨惑论辨寒 热》)”。 在补中益气汤加减中常提到“少加黄柏……泻阴 中之伏火”,“更加黄芩……”等,即是明指“阴 火”有实火之实例
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指出“火之与气,势不 两立”,阴火愈炽,元气就愈被伤耗,因此,李杲把这种 阴火,叫做“元气之贼”。并谓:“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 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 立,一胜则一负”。 相火藏于肝肾,乃生长元气的物质基础,是为生理之“阴 火”。相火离开肾肝而妄动,便是伤害元气的邪火,即病 理之“阴火” 任应秋说:“李杲所说之阴火,实际上是指相火,相火与元 气,是相互对立的,元气充沛则相火戢降,而发挥其正常 的生理作用……元气不足,则相火妄动而发生病变(《中 医各家学说》1986)
甘温除大热 我曾治疗一例84岁老人的气虚发热, 高热达39℃~41℃,持续15天。用甘温除热法治 之,投以补中益气汤,服药8剂,病愈。我还治疗 一例脾胃气虚所致的小儿高热,用补中益气汤加 味,治之热退,这都是甘温除热的例证。这一类 病人,大都元气不足,阴火有余,若阴火上乘阳 位,则引起发热。对这种发热的治疗既不能解表 发散,也不能清热解毒,又不宜滋阴降火。发散 则耗气伤津,清热则抑阳伤正,滋阴则滋腻碍脾。 只能通过补中益气、调理脾胃的方法,使元气恢 复,阴火敛降,则发热自除。此谓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剂。
“饮节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 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明 了由于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致相火妄动,离位上冲,阴火 独旺的证候表现。由于“火与元气不两立”,尤能损耗元 气,形成阴火愈盛、元气愈衰的恶性循环。甚至出现“怠 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胃论脾胃盛衰 论》)”。李氏强调补益阳气以甘温除热,即指“阴火” 虚证而言。他说:“……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 阳……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能除大热……”。甘温何 以能除大热?缘甘温能补益元气以降阴火。李氏之甘温除 热法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重大作用。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再议甘温除热法机理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再议甘温除热法机理
圣 人之 体藏 乎 天 , 故身无奇病。 ” 可见 , 调 和 人 体 气
防控 制转变 形式 下 , 中 国采 用 传 统 中 医药 的 优 势来
机 的升 降 出入 , 对“ 未病” 有很 好 的指导 作 用 。兹 对 《 内经》 中气 机 升 降 出入 理论 对 治 未 病 理论 的指 导
肺, 清气不得散于诸脏 , 郁而成“ 内火” 及气机运 行失其常度 , 致遏郁停滞 , 郁而化热者 即可谓之火 郁 的郁滞学说。 《 素问 ・ 经脉别论》 日: “ 食气人 胃, 散精 干肝 , 淫气 于筋 。食气 入 胃 , 浊气归心 , 淫精 于脉 ” 及“ 饮 人于胃, 避 溢精气 , 上 输于 脾。脾 气散 精 , 上归 于 肺。 ” 可见 饮 食 之 物 的代 谢 正 体 现 了脾 胃及 脏 腑 气 机 升降 。如果 中气 虚损 , 脾 胃气机 则升 降失 调 , 继 而 各脏腑气机升降失调 , 郁热故而发生。黄 氏也曾提
阐释 甘温 除热法 的气 机升 降观 。此 方 由辛 、 苦、 甘温
开始 , 气 机 的升 发正 可 以驱 动脏腑 气机 的降 , 升降过
程 协调 进行 , 这也 正是圆运动理论的气机升降观。
之剂 组成 , 药 物 的性 味 决 定 气 机 升 降 , 辛 味 药 物 能 散、 能行 , 苦 味药 物能 降 。此 方 中 , 甘草 、 人参 、 白术 、 黄芪 甘温健 脾益 气 , 以恢 复 中焦脾 胃的升降功 能 ; 升 麻、 当归 、 柴 胡 味辛 , 以升 提脾 气 , 升 发肝 气 , 以恢 复 脏腑 气机 升发 ; 橘 皮苦 温 降 胃气 。综 观全 方 诸 药 以 调节 气机 为主 , 健 脾 益 气 以恢 复 中焦脾 胃 的气 机升
关键词 : 内经 ; 气机 ; 升 降 出入 ; 治 未病

甘温除热法在内科杂病的运用二则

甘温除热法在内科杂病的运用二则
远 志 l 、 枣 仁 2 、 0g 酸 0 柴胡 1 、 红 1 、 眼 肉 1 、 枣 g 0 橘 g 0g 龙 5 大 g
质淡 , 色微黄而滞 暗, 面 胃纳 不 佳 , 怠 乏 力 俱 是 脾 胃 虚 而 致 倦 阴火 上 逆 之 征 。 治法 宜健 脾 胃、 阴火 、 泄 少 阳 。方 以补 中 降 清 益 气 汤 为 主 , 小 柴 胡 汤 以 清 泄 少 阳 。 方 药 : 芪 1 、 参 合 黄 5g 人 1 、 5 白术 1 、 麻 1 柴 胡 1 、 芩 1 、 冬 1 、 甘 g 0 升 g 0 0 黄 g 0g 麦 0 生 g 草 1 、 芎 1 、 曲 1 、 芽 1 。 l / , 煎 分 3次 0g 川 0g 神 0g 麦 0g 剂 d水 饭后服 , 服 1 连 0剂 。二 诊 : 痛 明显 减 轻 , 寸 关 脉 虽 弦 滑 , 头 两 而 势 有 所 减 , 服 上 方 5剂 。 三 诊 : 已 不 痛 , 继 头 胃纳 渐 佳 , 脉 两 亦 现 和 缓 之 象 , 大 便 有 时 尚不 成 形 。 胃气 渐 复 , 火 已 去 , 然 阴 上 方 减 黄 芩 、 冬 , 莲 子 肉 2 ,0剂 , 巩 固疗 效 。2 0 麦 加 0g 1 以 06
之 气 不 足 所 致 也 。 治 之 之 法 , 甘 温 除 热 。具 体 含 义 是 : 以 ” 为 “
1 、 5g 肉桂 1 、 冬 1 、 珠 母 2 、 蚕 1 , 服 l 0g 麦 0g 珍 0g 僵 5g 共 0剂 。 煎 服 法 : 珠 母 打 碎 先 煎 1 , 下 诸 药 , 3次 , 次 3 n 珍 再 h 煎 每 0mi, 将 3次 煎 出 的 药 液 混合 后 分 3次 口服 , 后 服 , 日 l剂 。 二 饭 每 诊 : 4剂 后 震 颤 大 减 , 脉 已较 和 缓 , 脉 基 本 不 滑 。 上 方 服 右 左 去 麦冬 , 服 l 继 0剂 。三 诊 : 2a已不 震 颤 , 色 较 红 润 , 脉 和 面 两 缓 , 食 增 多 。嘱 其 再 服 1 饮 0剂 以 巩 固疗 效 。5a , 其 弟 来 后 领 诊病 时 , 其病一直未复发 。 云 例 2 女 ,1岁 , 婚 , 1 9 : 2 未 于 9 8年 3月 2 日就 诊 。头 痛 6a , 前 额 及 两 侧 较 重 , 累后 加 剧 , 眠 不 实 , 梦 , 纳 不 佳 , 劳 睡 多 胃 全 身倦 怠乏 力 。其 诊 疗 经 过 : C 检 查 未 见 异 常 , 医诊 为 脑 脑 T 西 血 管 神 经 痛 , 药 甚 众 而 无 效 ; 医 诊 为 头 痛 及 肝 胆 火 盛 而 服 中 致 , 常 用 的 药 物 为 栀 子 、 芪 、 胡 、 胆 草 、I 、 最 黄 柴 龙 川 芎 天麻 、 白 芷等 , 未见 显 效 , 痛 时 轻 时 重 , 中药 后 每 致 腹 泻 。 诊 得 两 头 服

甘温除热的机理与临床

甘温除热的机理与临床

甘温除热法,孕育于《内经》,后被李东垣继承发扬并具体运用于临床。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黄芪汤下自注云:“甘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也提到:“《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金元以后,对甘温除热法的运用虽然不断发展,但对甘温除热的机理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将甘温除热的机理及临床实践作如下探讨:1甘温除热之热属内伤发热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更或有身体薄弱,食少劳役过甚,又有修善常斋之人,胃气久虚,因而劳役得之者。

”又说:“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之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

”在《脾胃论》中也谈到:“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

”具体说明这种发热的原因,关键在于脾胃之气不足,排除了六淫、疫气等外感因素,明确指出是“不足之病”、“虚劳七损证”。

另外,东垣在《脾胃论》中还反复强调这种热的性质“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荷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也明确指出:“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不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营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

”由此可以更加明确,这种发热的性质属内伤发热是无庸置疑的。

2甘温除热之热属“阴虚生内热”内伤发热每属脏腑气血受伤,阴阳失去平衡所引起,不属阴虚,就属阳虚。

但甘温除热法所治疗的发热,究竟属于阴虚,还是属于气虚、阳虚,根据东垣著作之原意,甘温除热法所治疗的发热属内伤之中阴虚发热的范畴。

如《兰室秘藏》中说:“《调经篇》云,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甘温除热”法及其在温病
治疗中的应用
2010s070 刘奇
“甘温除热”说最早孕育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温能除大热”之言。

至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载有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说开创了甘温除热法的先河。

至金·李东垣《内外伤辩惑论》提出“甘温除热”方臻完善。

此法是以性味甘温的补益中气药物为主,治疗脾胃损伤、元气虚弱为主的发热证,东垣又称“热中”证。

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每伴有发热,至疾病后期,容易导致机体元气亏虚,正虚邪恋,见低热之症,此与东垣所言“甘温除热”法所适之病症机理颇多相似,因而临床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拟此法参变治疗。

1、甘温除热法的组方原则与功用主治
2、1.1 立法依据
甘温除热法,是东垣针对脾胃损伤,元气虚弱,邪毒(东垣又称阴火)内生或邪气内侵,邪正相争所致热证而设的治法。

东垣非常重视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

李氏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指出:“历观诸篇(指《内经》各篇经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东垣认为,元气有赖中气—脾胃之气所充养。

中气健旺,受纳、腐熟、消化、吸收正常,则水谷精微、气血阴精源源不
断滋生,元气亦旺,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同时,中气健旺,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则水湿输布、代谢正常,痰湿不生,气血调和,脉络通畅,邪难滋生,人体健康。

若脾胃受伤,中气虚弱,则元气不充,卫外无能,病邪内侵,脏腑失常,气血失调,百病丛生。

1.2 组方原则
治疗本证,东垣以补益中气为主,适当佐以祛邪清热,以扶正祛邪。

他援引《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欲缓,急以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李氏甘温除热法的组方原则是:以甘温补中益气之品为主,以辛苦寒凉、升阳解毒、祛邪清热之味为辅。

如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就是以甘温的参、芪、术、甘、陈、归补益中气为主,佐以辛苦寒凉的升麻、柴胡升阳解毒、祛邪清热,使中气变旺,清阳得升,邪毒能清,郁热可解。

纵使时令有差异,兼证有不同,药味可能有所加减出入,但均不离此组方原则。

至于补脾胃、泻阴火的升阳汤就更能体现这一组方原则,方中以甘温的参、芪、术、甘补中益气为主,以辛苦的升、柴、羌活升阳散火,芩、连或石膏清热泻火为辅。

因此,东垣甘温除热法是有其特定的组方意义的,它实际上是甘温补中药与清热祛邪药的组合。

离开或违背此原则,则疗效差或无效。

1.3 功用和主治
李氏甘温除热法,既有补中益气为主的扶正作用,又有升阳解毒清热的助正祛邪作用。

可用于治疗脾胃损伤,元气虚弱,邪毒(东垣
称阴火)内生或邪气内侵,邪正相争所致的热证,东垣称内伤“热中”证。

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

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载补中益气汤的适应证中指出:“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可见,东垣所说的甘温除热法是扶正祛邪的方法,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是主治脾胃气虚为基础的虚实夹杂证。

2、甘温法除温病大热的机理
中医温病是外感热病。

“发热”是温病的主症。

一般初期邪较轻浅,病在肌表,卫阳受遏,卫气与温邪抗争,出现发热与恶风寒并见,但发热较轻,温度多不高。

中期邪正俱盛,剧烈纷争。

若内传进入气分,则气机郁滞,邪正剧争,出现高热、壮热,而不恶寒;若内陷入营迫血,则热毒炽盛,出现灼热、神昏、出血、痉厥,甚至死亡。

后期正气受伤,邪气亦衰或余邪留恋,邪正交争微弱,则表现微热、低热、或潮热。

因此,发热的高低轻重,反映了温病病情的轻重浅深。

同样,“发热”也是温邪与正气交争的反映。

在温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虚弱,抵抗无力,则温邪容易侵入和内陷,导致温病的发生、发展,甚至造成死亡;正气强盛,抵抗有力,则温邪不易侵入致病,纵使侵入人体,亦难内传,可被正气驱除杀灭,不致造成缠绵难愈或恶化死亡。

这是中医对外感病发病学的认识。

“正气”是机体抗病力的总称,它源于先天,充盛于后天,全靠后天之本
——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之气”的滋养、补充和加强。

东垣“甘温除热法”能补益中气,振奋中阳,使气血源源不断化生,使正气持续不断得到滋养和补充。

因而能奋起抗邪,把邪驱除杀灭,修复脏腑器官损害,恢复正常功能,“发热”症状自然亦随之消失,故“甘温除热法”可用治温病。

3、甘温除热法在温病中的应用
温病是热病,必有发热。

温邪是阳热性质的病邪,最易伤阴。

《内经》云:“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寒凉清热养阴是治疗温病的常法。

然而,由于地域、环境、气候、体质的影响,饮食、劳倦、七情及治疗等因素的作用,温病患者表现常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出现脾胃气虚,温邪留连者亦屡见不鲜。

临床上,亦可用东垣“甘温除热法”进行治疗。

如:小儿夏季热,并有中气虚弱表现者;乳蛾暗红、肿痛但不化脓,时轻时重,反复发热不解,用清热解毒药无效者;产后体虚,发热不退,用抗感染西药治疗无效者;白血病化疗中或化疗后气血虚弱,出现发热,用抗菌素治疗无效者;感染性疾病,用抗菌治疗炎症已经控制,但发热不退者;变应性亚败血症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久热不退而脾胃气虚者。

临床皆可参照甘温除热之发加减治疗。

此外,由于温病之邪气耗伤阴液,以致水涸火飞,阴不敛阳,阳越上冲之脱证,亦可用甘温之法。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中崇尚温补,其言:肾中龙火自至,阴脏之火直上巅顶,贯穿诸窍,医药用寒凉强降,亦如倾盆大雨而电闪更炽,改投引火归源以治肾,此温下滋补必阴中五液,上涵龙光。

叶天士处方崇尚温中方中加龟板、熟地等
镇降收敛之品,其意与甘温除热之法颇合,对临床有很大启发。

4、小结
甘温除热之法,可用于治疗气虚外感的温病,或脾胃之气素亏而感温病者,并可结合临床实际,加减变化,治疗温病发热,但毕竟是以甘温补气之药为主。

根据《内经》理论:气有余则为火。

以甘温补气为主之方,用之不当,可助长邪热,加重病情;且参、芪之味,补气固表,守而不走,用之不当,邪恋难解。

东垣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指出:补中益气汤“始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末传寒中则不可用也”。

“热中”指热在里中。

“寒中”指寒在里中。

可见,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法,适用于脾胃气虚,元气耗损,邪气内生,初期的“热中”证。

因而在临床应用此法治疗温病发热时,必须对疾病病机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合理灵活运用,如此,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