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温除大热
刍议甘温除大热

刍议甘温除大热中医治疗发热证,首分外感、内伤、表里、里热差异。
外感发热,因属多见,内伤发热,亦属不少,是临床各科常见的症状。
就内伤发热,其病机性质,也不外虚、实两类,虚者有阴阳气血之分;实者有肝郁、痰瘀、食积等。
临床表现有发热骤急,有的倏忽来去;有的高热不退,有的低热迁延;有的状如外感;有的虚象显象。
在辨证求因、治病求本上,应掌握扶正清热,对功能低下而致的内伤发热(非感染性),或虚人外感发热,使用甘温除热之剂,确有一定疗效,这就是李东恒创立的“甘温除大热”理论。
根据临床验证,有狭义之见,局限在虚,实发热不主证。
除大热,需广义认识,应改为甘温除热法,较符合实际,多种热性病,只要辨明热证性质,把握病因、病机,治疗均可中肯,也是古方新用认识新飞跃。
1甘温除热法甘温除热法,是用辛甘性温之类药物,以益气升阳,辅以微寒之品,以泻阴火。
中气不足的人,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以及夹痰、饮、食、瘀等有形之邪,而致火热病症,实是固正之法,温补其中气,谓之甘温除热法,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根据《内经》“有所劳倦,形气寒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蒸肠中故内热”、“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以甘温除大热的诣意而创立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内经》“热因热用”的治法之一。
2甘温除大热的探原李东垣说:“惟当辛甘之剂补中而升阳,甘寒以泻火,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今立治始得之证”的治法。
因脾胃失运,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两者相扰,令谷气不化,混郁于中洲,乃生大热,或中气下陷,致营血失运而失和,则不任外邪侵扰,寒热乃生,素体元阳不足,致阴火上冲,生火之气乃伤,致阴血虚损,气无所附,则虚阳浮越,而致发热。
李师创立了补中益气汤治发热,以参、芪、术大补中气,健益脾胃,升柴以升阳散热,甘草泻阴火,陈皮醒脾胃,消滞化湿除满,当归补血养血,佐参、芪、术之力,使阳气得升,元气得振,则营血自调,故热能除,可见甘温之剂,是治疗热性病的大法。
浅谈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

浅谈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光明中医2011年1O月第26卷第1O期CJGMCMOctober2011.V ol26.10?2131? 金方》蒺藜散)③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本经逢原》:自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人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本经》专破恶血积聚,治喉痹乳难,以苦能泄,温能宣,辛能润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以其人肾益精气也,此则专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痈肿,搜肾脏风气,又须刺者为破敌之先锋.②《本草便读》:白蒺藜,善行善破,专人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瘀,故能治风痹目疾,乳痈积聚等症.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药之功也.综上所述,沙苑子与刺蒺藜,从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功效,药理作用等等上的不同,可见在中药处方调剂时若有白蒺藜的药方,应严格审方,对症施药,才能起到辩证论治的目的,以免延误病情.(本文校对:林一梅收稿日期:2011一O1—16)浅谈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朱建丰关键词: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虚损;劳倦;内伤发热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113文章编号:1003—8914(2011)-010—2131?02甘温除热是运用味甘性温的方药,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甘温除热法是治疗内伤发热的重要方法之一,由金元时期李东垣首创,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后世治疗内伤热病开辟了广阔思路.1甘温除热法的由来甘温除热法最早孕育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大法.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有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开创了甘温除热法的先河.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提出"甘温除热",方臻完善.2甘温除热法的创立李东垣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指出:"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尔.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根据这一观点,创制甘温除热法及其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3甘温除热法的病因病机李东垣的《脾胃论》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阴火内生.病机主要为内热伤中,多由气火关系失调及气机升降失常所致.3.1气火失调《内经》日:"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内科(郑州450044) 火生气,壮火散气."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导致平衡失调,出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之病理现象.正如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耗伤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可见阴火为内伤引起的火热邪气,为元气之贼.3.2脾胃升降失常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健运,升降正常,人体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的生理活动.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阳气郁而生热上冲,阴火上乘,引起发热之证.4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佐使.诸药合用,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可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本方中黄芪,人参,甘草为甘温益气之上品,能益元气而散火邪.此三味,为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伍少量柴胡,升麻,《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脾胃引经最要药2132?光明中医2011年10月第26卷第10期CJGMCMOctober2011.V ol26.10 也."《古今名医方论》云:"用升麻,柴胡之轻而味薄者,引胃气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方中用芪参术草等甘温之品补中,升柴升举阳气,围绕补气升阳中心而设,脾胃健,清阳升,元气足,则热可除,起到甘温除热作用.5甘温除热法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甘温除热法自提出以来在临床广为推广应用.汉代以后,创立了一些"甘温除热"的方剂,如当归补血汤,归脾汤,人参养荣汤,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治疗气虚发热或气血两虚发热.明代薛己在甘温补中的基础上加以六味,八味补肾之品,以脾肾并重而着称.张景岳在前代基础上,主张阴阳并补,化裁左归丸,右归丸,完善了温补学说.甘温除热法现代临床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种急慢性发热疾病,凡属内伤虚热者.笔者结合临床, 总结治疗病症如下:①治疗脾虚气陷,中焦虚寒,虚阳外越之发热,治宜大剂参芪,补气升阳,症甚者,合肾气丸,四逆汤等.②治疗脾胃虚衰,谷气下流蕴为湿热,致使下焦阴火上冲之发热,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适佐除湿清热之品,慎勿大苦大寒.③气虚卫外不固, 复感邪气,正邪相搏所致之发热,治宜标本兼治,驱邪兼扶正,方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合银翘之类解表散邪.④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气血致引起发热,治宜补气生血,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之类.⑤阳气不足而致阴虚发热,属阳虚阴弱发热,治当阴阳兼顾,补气温阳同时,伍滋肾益肾之品,切忌过滋过腻, 过用寒凉.综上所述,甘温除热治疗气虚发热,临症应随气虚之后之演变或兼挟,如阳虚,湿热,血虚,阴虚等,园机应用,方能得心应手,以凑奇功.6典型病例张某,男,18岁,学生.患者以"间断发热一月,纳差,恶心一周"为主诉人院.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7℃~38℃之间,伴头晕,四肢无力,服药效差.二十天前气温升至38℃~39oC之间,本村诊所给以退热剂应用和静脉点滴阿奇霉素针治疗五天, 体温下降.一周前再次发热,体温在38.2~C~39.5℃之间,伴头晕,纳差,恶心,咳嗽,咯白痰,全身无力,前往省级医院门诊给以中药苦寒清热祛湿之剂口服五天,效差,今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诊断考虑(1)发热待查(2)扁桃腺炎(3)消化不良,给以抗病毒,退热及补充水和电解质治疗.入院第一天晚体温升至39.4~C,对症给以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针和赖氨匹林针应用效差,第二日晨体温仍37.8℃.追问病史,患者平素体质差,经常VI腔溃疡和低热发作.近一月来饮食差,体重下降约5千克.细查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稍腻,脉细滑,考虑属中医脾虚气虚发热,给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适佐除湿清热之品,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成如下:黄芪30g,桂枝12g,当归12g, 党参15g,白术12g,柴胡log,升麻8g,陈皮15g,藿香lOg,枳壳12g,半夏6g,青蒿15g,白芍15g,川芎15g, 防风lOg,知母lOg,甘草5g.每El一付,水煎分两次服用.第二日晚体温再次升至39.2℃,经口服中药200ml,夜晚有汗出,未用退热剂,次日晨体温降至37.1℃,服一剂后第三日未发热,三剂后神清,精神好转,饮食增加,住院一周治愈出院.出院带五付巩固治疗,随访三月未发.7结论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发病因脾胃气虚,阴火内生,升降失常,阴火上乘,而出现发热之症.治疗上宜甘温益气之品,补气升阳,俟脾胃升降复常,元气充足,则大热可除.方选补中益气汤.东垣所言"甘温"实指"补中益气汤","大热"实指"气虚发热",可以说是比较局限和狭义的"甘温除热".继东垣之后,各种理论相继而出,凡是能够运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性疾病者皆称为"甘温除热",此为后世扩大和广义的"甘温除热".其发热因气虚,血虚,血瘀,痰湿等诸邪而各不同,其病因之根本为脾胃之气亏虚.采用甘温除热法的依据,关键在于抓住气虚或阳虚本质,治疗上抓住补脾胃,益气血,调脏腑之本,则热象自除.治疗上补中益气汤不可一味拘泥,要根据病情兼挟园机而用.甘温除热理论为后世内伤发热提供了广阔的分析思路,发热的病机理论更加完善.后世在甘温除热理论启发下,临床应用组成方剂以治疗机体因虚而发热的病例,每获奇效而屡见不鲜.临床实践表明,补中益气汤不仅能除热,而且能除大热;不仅可治疗自觉发热或低热,还可治疗高热.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在内伤热病治疗中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李东垣的甘温除热法不仅能补脾气,退虚热,还有益气生血,扶正祛邪,增加机体抗感染,抗病毒,调整植物神经的功能,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的思想.甘温除热理论在实践证明下显示了无限生命力,其深入研究和发展必将更能助益世人,造福百姓.参考文献[1]王洪图.内经选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53.150.[2]陈大舜.中医各家学说[tV1].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9:120. 123.[3]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4.156.(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El期:2011—04—03)。
甘温除大热的原理

甘温除大热的原理甘温除大热自我知道之日起,就一直困绕着我,因为创始人李东垣的这一理论始终没有搞懂,因为它与平时所学原理背道而驰,寒能除热,最易理解,这种对抗性原理,是人所共知,而温能除热,则脑筋转不过弯子.寒,凉,平,温,热,乃至大热.是一条线路的逐步升级,因此温能除大热似乎理论上是错误的,加温就能增热,而并没有听说过温能除热的道理.那么甘温为什么能除大热呢?原理是甘味能补,温性能生,甘能补阴阳,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温性能生是无论什么生都需要有适宜的温度,体内的再生资源离不开甘温.大热实际上是一种虚热,是因气虚而引起的内热,体内气虚,流通不畅,郁而生热,这是体内机制缺陷造成的,是能量转换出了毛病,能量分为动能和热能,动能维持生命运动,热能维持体温平衡,动能和热能可以相互转化,叫能量转换,动能形成困难或动力受阻时,会转变成热量,中医称为虚而致郁,郁而生热,这种热主要是内热,并不一定表现在体温上,严重者五内具焚,难以忍受,同时出现体能下降,这就是气虚发热.气虚发热可用甘温除热法,是用补中益气汤,人参甘温补中气,是甘温的代表,中气不足是本病的根源.白术健脾运,使水湿运行开,陈皮化痰浊,使通路清浊阻,三味药最关键,中气补足,道路畅通,斡旋气机,形成自然,这叫郁热不清热,开通自然平.当归黄芪,是当归补血汤,先前的补气,这里的补血,气无形,血有形,无形为虚,有形为实,补气不补血,气难落实处,极易流失掉,补气又补血,血可加固气,加固用黄芪,黄芪能维系,补血要活化,活化能再生,补中益气汤每一味药都是通活的,没有一味滞腻药.甘草能缓冲,补药不可急,甘草能安中,内热必不宁.柴胡升麻,两味药都是引经药,柴胡少阳厥阴,升麻阳明太阴,一管肝胆,一管脾胃,升降斡旋枢转主要靠这两味药.它们有转气之能,转气是枢转,也是逆转,通过流通枢转,上下升降,使能量运转起来,运转的过程使热量疏散,同时吸收热量,使热能随着动能走,实现热能转换为动能,转换不完的剩余热量,也由这两味药驱散,因为它们还是解表药.。
浅谈补中益气汤之甘温除大热

之先 锋 。② 《 草便 读 》 白蒺 藜 , 行 善 破 , 人 肺 、 本 : 善 专
肝, 宣肺 之滞 , 疏肝 之瘀 , 故能 治风痹 目疾 , 痈积 聚等 乳 症 。温苦 辛散 之 品 , 以祛 逐 为用 , 补药 之功也 。 无
《 本经逢 原 》 自蒺 藜 为 治风 明 目要 药 , : 风人 少 阴、
厥 阴经者 为响 导 。 目病 为风木 之邪 , 盛则 目病 , 风 风去
综上 所 述 , 沙苑 子 与 刺蒺 藜 , 植 物形 态 , 材性 从 药
状, 功效 , 药理 作用 等 等上 的不 同 , 见在 中药 处 方调 可 剂 时若有 白蒺 藜 的药 方 , 应严 格 审方 , 症 施 药 , 能 对 才 起 到辩证 论治 的 目的 , 以免延 误病情 。
病 理现 象 。正如 东 垣 《 内外 伤 辨 惑 论 》 : 苟 饮 食 失 云 “
节 , 温不适 , 脾 胃乃伤 , 寒 则 喜怒忧 恐 , 劳役过 度而耗 伤 元 气 。既脾 胃虚 衰 , 气 不 足 , 心 火独 盛 。心 火 者 , 元 而 阴火也 , 于下焦 , 系 系于 心 , 不 主令 , 起 其 心 相火 代 之 。
3 甘 温 除 热 法 的 病 因病 机
补 中益气 汤 为甘温 除热 的代表 方剂 。方 中重用 黄
芪 , 中益气 , 阳 固表 为君药 。配 人参 、 补 升 炙甘 草 、 白术 补气 健脾 为 臣。 当归养血 和 营 , 人参 、 协 黄芪 以补气 养 血, 陈皮 理气 和 胃 , 诸 药 补 而不 滞 , 为 佐 药 。并 以 使 共 少量 升麻 、 柴胡 升 阳举 陷 , 君 药 以升提 下 陷之 中气 , 协 为佐 使 , 甘草 调 和诸 药 亦 为 佐 使 。诸 药 合 用 , 虚 得 气 补 , 陷得 升 , 诸 症 可 愈 。气 虚 发热 者 , 借 甘 温 益 气 则 亦
如何理解“甘温除热”

如何理解“甘温除热”金代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李杲对于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口渴、头痛、脉洪大的“内伤热中证”,认为要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的方法治疗,从而提出了“甘温除热法”,创制了补中益气汤。
历代医家对李杲“甘温除热法”机理的理解尚有分歧。
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甘温”所除之“热”是如何形成的。
根据李杲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此证的论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热”的形成机理。
一是脾气亏虚,正气不足,复感外邪,引起发热。
此乃脾虚为本,发热为标。
治病必求于本,李杲用补中益气汤扶正以祛邪,是为“求本”之治。
故明代赵献可《医贯·补中益气汤》说:“世人一见发热,便以外感风寒暑湿之邪,非发散,邪从何处解?又不能的见风寒暑湿对证施治,乃通用解表之剂,如九味羌活汤、败毒散、十神汤之类,甚则凉膈、白虎,杂然并进,因而致毙者多矣。
东垣深痛其害,创立此方(补中益气汤),以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伤者多,外感者间有之,纵有外邪,亦是乘虚而入,但补其中、益其气而邪自退。
”如若外邪较盛者,也可表里同治,治以益气解表法,可用败毒散治疗。
二是脾虚不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而见发热。
李杲《脾胃论·用药宜禁论》说:“湿能助火,火旺,郁而不通,主大热。
”劳倦伤脾,脾气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职,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停,郁而化热,变生发热。
此亦脾虚为本,发热为标。
治病必求于本,李杲用补中益气汤益气以祛湿,是为“求本”之治。
如若湿邪较盛者,也可扶正祛邪兼顾,治以益气祛湿法,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
三是脾气亏虚,中阳不足,虚阳外越,而见发热。
近代名医蒲辅周认为气虚发热是虚阳外越所致,“烦劳则张’,实为阳虚,这个阳是指中焦脾胃之阳,亦谓之中气、中阳。
甘温除大热原理

甘温除大热原理甘温除大热,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利湿、调和阴阳等方面。
这种方法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独特的疗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及其应用。
首先,甘温除大热的原理是基于中医药理论中的“辛凉甘苦咸酸”五味归经的理论。
其中,甘味属于五味之一,具有滋润肌肤、生津止渴、调和药性的作用。
而大热则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状态,表现为高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就是通过运用甘味药物的滋润作用,来调和大热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次,甘温除大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中医临床中,甘温药物常常被用于治疗高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例如,黄连、知母、麦冬等药物都具有甘味,可以用于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此外,在中医药理论中,甘温药物还常常被用于治疗湿热、痰热等病理状态,具有祛湿利湿、化痰止咳的作用。
最后,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和应用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热病,还可以用于调和阴阳,平衡人体的阴阳失调状态。
因此,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了解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及其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理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总之,甘温除大热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其原理基于中医药理论中的五味归经理论。
甘温除大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热病、湿热病、痰热病等病理状态。
了解甘温除大热的原理及其应用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理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希望本文对大家对甘温除大热有更深入的了解。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甘温除大热”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是指应用味甘性温药治疗身大热,这一治疗方法的提出,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
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气虚身热者,不可用甘凉,更不可用寒凉,从而开创了补中益气汤类方剂补中益气除热的治疗方法。
《素问.六微旨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伤寒论》第337条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第278条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经络循行阳经与阴经交汇于四末,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不息,太阴又名至阴,为三阴之始,乃接受运化阳的所在,故手足四末属太阴地界。
太阴病阳入阴有碍为本,其标证有二:一是阳不得阴润则燥、阳入阴有碍郁而化热,其外证可大热(《难经》“子能令母实”)。
二是太阴不得阳温,其外证手足逆冷。
桂枝汤调和阴阳,引阳入阴。
四逆汤温煦太阴、少阴,引火归元(引火归元的说法属标本混为一谈,解除了阻碍阳升降出入的因素,阳升降出入自然恢复正常,引火归元的说法是拿现象当本质),阳得阴润而不燥,阳郁得以解除,则热除身安。
关键在脉,桂枝汤证脉浮缓长阳浮阴弱,无紧短细滑之像。
四逆汤格阳证脉浮迟短微。
在脏腑辨证中,脾主运化,含运阳入阴之意,故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补脾可退热。
李东垣虽明其理,却因没有完整的理论和具体的量化标准,后世医者不得其法,难免画虎不成反类犬。
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甘温除大热之热为阳不得阴润而燥、阳郁化热,故虽大热,四末必不热,甚至逆冷(必须触诊),必欲近衣,必舌淡苔白!这也是整体观念、阴阳虚实之理的具体体现!证有真假从其标,脉无真假从其本,有雷同之证有雷同之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皆失之偏不可从,须坚持整体观念、脉证合参,厘清标本,识得脉证几微之差。
不明其理,不敢用甘温除大热之法,不识甘温方舌脉证几微之差,则应用甘温除大热之法时易犯虚虚实实之戒。
甘温除大热原理

甘温除大热原理甘温除大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之一。
甘温除大热原理主要是指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通过药物的温和作用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
这一原理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将从甘温除大热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和药物选择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甘温除大热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中医药的阴阳学说。
中医药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基础,而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阴阳失衡所致。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调节阴阳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而甘温除大热正是以调节阴阳平衡为核心原则。
甘温具有温和的作用,可以温补人体阳气,而除大热则是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来调节人体的阳气,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其次,甘温除大热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甘温除大热常常用于治疗热性疾病,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
此外,甘温除大热还常用于治疗热毒病疾病,如痈疽肿毒、疮疖肿毒等。
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甘温除大热可以有效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病症,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的目的。
最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是甘温除大热的关键。
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常用的甘温除大热的药物包括石膏、知母、麦冬、甘草等。
这些药物大多具有温和的性质,能够温补人体阳气,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综上所述,甘温除大热原理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源自于中医药的阴阳学说,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选择合适的药物是关键。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甘温除大热原理,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能够对甘温除大热原理有所了解,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补中益气汤》为例
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院13中医文(1)张博琳
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脾胃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组成: 黄芪 人参 白术 陈皮 升麻 柴胡 甘草 当归 •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主治:
•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 面色晄白,大便稀薄,舌淡,脉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气短 乏力,舌淡,脉虚。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 脉虚大无力。
李东垣 1180——1251 金 1115——1234
【益气敛阳除热】
气不 内敛 虚阳 外越
黄芪人参+当归
热
补气药+柴胡升麻
清阳 不升 内郁 化火 湿郁 日久
补气药+白术陈皮 +柴胡升麻
【益气升清除热】
【益气祛湿除热】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