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热象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中关于阴虚、阳虚的描述

伤寒论中关于阴虚、阳虚的描述

伤寒论中关于阴虚、阳虚的描述
一、阳虚
1. 症状表现
- 少阴病篇中多有阳虚证的描述。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微细是阳虚无力鼓动血脉,心肾阳虚的表现。

但欲寐则是阳气虚衰,精神不振的状态。

2. 治法与方剂
- 对于阳虚证,治法多以温阳为主。

如四逆汤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附子大辛大热,温补肾阳;干姜温中助阳;炙甘草调和药性且缓姜附峻烈之性,全方重在回阳救逆,是治疗阳虚阴盛证的重要方剂。

二、阴虚
1. 症状表现
- 阳明病篇中的一些条文也涉及阴虚。

阳明病本为里热实证,但如果热盛伤阴,可出现阴虚的情况。

例如,阳明病中如果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难解等津液亏损的症状,这其中也包含阴虚的因素。

2. 治法与方剂
- 针对阴虚证,治法多以滋阴为主。

炙甘草汤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等药物,共奏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功。

对于阳明病中热盛伤阴的情
况,根据病情轻重,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养阴(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出后伤津,大烦渴不解提示阴虚有热)等治法。

08八纲辨证

08八纲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一)虚证
虚实辨证
❖ 概念:以人体正气虚弱为矛盾旳主要方面,正虚邪 不盛,斗争不剧烈。(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 久病,病势缓,病程长,体质虚弱。 ❖ “精气夺则虚” ❖ 不足、虚损、虚衰、亡脱 ❖ 出者为虚,缓者为虚,无者为虚 ❖ 病因:
先天不足:肾虚为主 后天失调:饮食失调、思虑太过、过分劳倦 久病耗损:久病失治、误治
❖ 表热证:感受温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 证,温病之卫分证。
特点:发烧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 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 浮数。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二)里证
表里辨证
❖ 1、概念:泛指疾病进一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 旳一类证候。与表证相对。
❖ 特点:外感病中、后期及一切内伤病。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 (一)寒热概述
寒热辨证
❖ 2、寒热旳相对性
❖ 气候:夏热、冬寒。
❖ 病因:寒邪、热邪。
❖ 症状:寒象、热象。
❖ 证候:寒证、热证。
❖ 治则: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 药物:寒凉药、温热药。
❖ 病机:阴盛则寒、阳盛则热。 阳虚生外寒,

阴虚生内热。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二)有自己特定内容 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 亡阳证、亡阴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1、阴盛证 ❖ 概念:阴寒湿阴邪侵袭人体旳实寒病证。 ❖ 体现:
阴盛而寒--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小 便清长,舌苔白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一、辨阴阳虚损证候1。

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二、气病证治1.气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虚益气2。

气陷证【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治法:益气升提3.气不固证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

气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

气滞证【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6。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治法:理气降逆二、血病证治1.血虚证【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2。

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3。

血瘀证【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

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

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

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

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治法:活血化瘀4。

八纲辨证,寒热的鉴别以及与表里关系

八纲辨证,寒热的鉴别以及与表里关系

八纲辨证,寒热的鉴别以及与表里关系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

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

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

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

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

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

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

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

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

阴虚和阳虚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阴虚和阳虚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阴虚和阳虚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在中医理论中,阴虚和阳虚是两种常见的体质状态,它们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很多人对阴虚和阳虚的概念感到模糊,不清楚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咱们先来说说阴虚。

阴虚,简单来说,就是身体里的“阴液”不足了。

这阴液就像是身体里的“润滑油”和“冷却液”,少了它,身体就容易出现各种“过热”和“干燥”的情况。

阴虚的人,往往会感觉身体内部有股“热气”,手脚心发热,心里也总是烦躁不安,晚上睡觉还容易盗汗,就是睡着后出一身汗,醒了汗就止住了。

他们的皮肤也比较干燥,缺乏水分,嘴唇容易干裂。

而且,阴虚的人常常口干舌燥,总想喝水,哪怕喝了很多水,还是觉得不解渴。

眼睛也可能会干涩,看东西久了就觉得疲劳。

从性格方面来看,阴虚的人多数性子比较急,容易冲动,情绪波动较大。

在睡眠方面,阴虚的人容易失眠,即便睡着了,梦也特别多,睡眠质量不高。

再看看舌头,阴虚的人的舌头通常比较红,舌苔很少甚至没有舌苔,就像一块被烤干的土地。

接下来咱们聊聊阳虚。

阳虚则与阴虚相反,是身体里的阳气不足了。

阳气就像是身体里的“小太阳”,阳气不足,身体就会变得“寒冷”。

阳虚的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怕冷,手脚总是冰凉的,哪怕是在夏天,手脚的温度也不高。

他们比一般人更不耐寒,稍微吹点冷风,可能就会觉得不舒服,甚至容易感冒。

阳虚的人精神状态也不太好,总是觉得没力气,容易疲劳,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他们的胃口也不太好,消化功能比较弱,吃点凉的东西就可能会肚子疼、拉肚子。

在小便方面,阳虚的人小便次数多,而且尿液比较清长,颜色比较淡。

从脸色上看,阳虚的人脸色往往比较苍白,没有血色。

舌头的颜色比较淡,舌苔是白色的,而且比较厚。

那阴虚和阳虚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里呢?首先,从寒热的表现来看,阴虚的人是“热”的表现,而阳虚的人则是“寒”的表现。

阴虚的热是一种虚热,是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而产生的;阳虚的寒则是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身体而导致的。

阳虚体质的症状与表现

阳虚体质的症状与表现

阳虚体质的症状与表现体虚可以分为阳虚和阴虚,那么,阳虚体质的人会有什么症状呢?阳虚体质的表现有哪些呢?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中医将人类的体质分为九种,如平和体质,阴虚体质,湿热体质等,今天和大家讨论的是阳虚体质。

体虚可分为阴虚和阳虚,很多人分不清阴虚体质和阳虚体质,那么什么是阳虚体质呢?阳虚体质有哪些特征呢?阳虚体质的表现: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阳虚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1、阳虚表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阳虚的主要症状为畏寒怕冷,手脚冰凉。

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则内环境就会处于一种“寒冷”状态。

中医认为畏寒怕冷主要为脾肾阳虚而引起2、阳虚表现:完谷不化完谷不化指的是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

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肠胃不好,消化不良。

3、阳虚表现:精神不济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所以表现为萎靡懒动。

如果阳气极度虚弱,不能维系正常的气血运行,就会表象出白天精神萎顿、疲惫,晚间烦躁不安、难以入睡的情况。

如果失眠伴随手足发凉等症状,是阳气极度亏虚的表现。

4、阳虚表现:宫寒、痛经月经紊乱,剧烈痛经,月经延期,月经量少,颜色发黑,或血崩,宫寒。

有些女性在怀孕之后还会出现流产或胎停孕的现象。

女性的雌性激素大部分是由子宫、卵巢产生,因此,阳虚体质的女性,易出现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等病症,而且会精神疲惫面色苍老。

如果你非常的怕冷,经常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那么你可能就是阳虚体质了,平时要多注意锻炼身体,多保暖,多吃一些温补食材。

由于虚损的部位不同,阳虚患者的表现可宵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心阳虚:心悸气魁,怯寒喜暖,白汁肢冷,脉律不齐肯歇止等。

肾阴阳两虚的鉴别方法

肾阴阳两虚的鉴别方法

肾阴阳两虚的鉴别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肾阴阳两虚的鉴别方法。

这可重要着呢,就像区分黑夜和白天一样关键!
肾阳虚的人啊,常常会觉得怕冷,手脚就像冰坨子似的,那真是透心凉啊!而且容易疲劳,总是没精打采的,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性功能可能也会受影响哦,仿佛失去了动力的车子。

肾阴虚呢,则像是身体里着了一把火,老是觉得燥热,晚上睡觉还可能盗汗,就像被水洗了一样。

心情也容易烦躁,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那怎么鉴别呢?咱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呀!比如看精神状态,肾阳虚的人总是懒洋洋的,肾阴虚的人可能会比较焦躁。

这不就像平静的湖水和奔腾的溪流的区别嘛!再看看脸色,肾阳虚的人脸色可能比较苍白,肾阴虚的人可能会面红耳赤,这差别够明显了吧!还有舌苔,肾阳虚的舌苔可能比较白,肾阴虚的舌苔可能偏红。

这就好比不同颜色的旗帜,一目了然啊!
还有啊,肾阳虚的人小便可能清长,就像那潺潺的流水;肾阴虚的人小便可能发黄,好似那热腾腾的岩浆。

睡眠情况也不一样呢,肾阳虚的人可能睡不够,老是犯困;肾阴虚的人可能会失眠,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这不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嘛!
那有人会问了,有没有可能同时有肾阳虚和肾阴虚的表现呢?当然有可能啦!就像天气既有晴天又有阴天一样。

如果既有怕冷又有燥热,既有疲劳又有烦躁,那很可能就是肾阴阳两虚啦!
咱可得重视自己的身体状况呀,一旦发现有这些迹象,可别不当回事儿!早发现早调理,才能让身体这辆“车子”跑得更稳更快呀!别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后悔莫及。

所以呀,大家一定要多留意自己的身体,及时判断,及时采取措施,让自己一直保持健康活力!这就是我想说的,大家可得记住咯!。

中医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中医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表证
里证
实寒证
实热证
里证
表证 实热证
虚寒证
八纲的转化,不能理解为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 与实证之间随意的相互转化,必须掌握内在的规律。
2.八纲转化有两种不同的性质,结果有所不同
1
证候的转化
2
趋势的转化
一个证变成另一 个证
原来的证没有改 变,只是病情有
所改变
三、证候真假
含义:
某些病人在危重阶段,可出现某些不符合常规 认识的所谓假象,即与病理本质不相符的表现。 假象实际是疾病的特殊表现。
初期恶寒发热、
入里者为逆
头身疼痛、无汗、 病位由浅入深,病势进
苔薄白、脉浮紧 一步发展的反映。常见
失治误治后出现 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
高热、口渴、苔 段。多因失治或误治,
黄、脉洪大
致表邪深入于里。
里 在里之病邪,麻疹患儿,如麻
出表者为顺
邪 有向外透达

之势(乃邪 有出路之好
表 趋势)
毒外透,则疹出 在里之病邪有向外透达 而烦热喘咳亦轻。 之势。里邪出表,多有
如果仅知从风、寒、湿来,不知其化热之理, 安能识清此症。紫雪散本为清热良方,用之 治痹少见。施今墨变通用之,颇见功力。紫 雪散内含麝香,通窜之力最强,症因火热煎 熬凝涩不通而致痛,用紫雪散凉之,以麝香 之力通之,此施氏治疗热之独特经验。
证候转化--虚实转化
转化
实证 转虚
含义
先病实证,后现虚 证,虚证出现而实 证消失。
表里同病
表热里寒
表热--发热恶 寒,头痛,咽 痛,有汗等 里寒--腹胀, 尿清便溏等
表里俱实
表实里虚
表实—恶寒发 热,头身疼 痛,无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虚热象”浅析
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何光明
[内容提要] 阳虚热象是指在阳气虚弱的情况下,出现符合热(火)致病特征的症状。

认为其产生机理有:(1)阳虚寒盛,格阳于外;(2)中阳不足,阳浮而热;(3)肾阳不足,火不归元;(4)阳气虚弱,阳郁而热;(5)阳气虚弱,病理产物郁而化热;(6)阳气虚弱,感受外邪。

简述了各类阳虚热象的治疗。

关键词:阳虚热象;中医病机。

“热(火)”是中医六淫之一,其致病特征是:(1)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伤津耗气;(4)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双方存在着“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关系,“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内寒”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因而火热之象多见于阳盛或阴虚。

如果在阳气虚弱的情况下,出现符合上述热(火)致病特征的症状,如身热,面红,烦躁,疮疡,口渴,脉大等,就可称之为阳虚热象,其产生并不违背中医阴阳等基本理论,但在产生机理与治疗上均有特殊之处。

笔者温习了部分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现就“阳虚热象”的产生机理与治疗浅析如下。

1 阳虚寒盛,格阳于外
阳气虚极,阴寒内盛,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阳虚寒盛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阳于外,在临床上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热象,故称其为真寒假热之象。

《景岳全书·火证》所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

《医碥·发热》指出:“阳虚应寒,何以反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

”张仲景干姜附子汤证之“昼夜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和通脉四逆汤证之“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皆属此类。

此类患者在辨证时应注意其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且饮亦不多,脉大而无力,并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寒象。

治疗当针对阳虚寒盛之本质,即所谓“反治法”,用四逆汤之类回阳救逆。

2 中阳不足,阳浮而热
此即李东垣所谓“阴火”。

“阴火”的本质与产生机理,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历代医家亦争论不休。

李东垣有关阴火形成机理的论述主要见于以下三处:《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医学发明·饮食劳倦论》、《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

三段有关“阴火”形成机理的原文几乎相同:“苟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

即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阴火证的治疗,李东垣以甘温药补中益气,即所谓“甘温除大
热”。

从以上论述和其甘温的治疗方法可以看出,脾胃虚衰,即中焦阳气不足;心火独盛,既阳气浮越于上,是“阴火”的主要病理机制。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病程较长,劳则加重,并有脾胃气虚的表现。

治疗按东垣法,以补中益气汤之类甘温除热。

3 肾阳不足,火不归元
肾阳不足,命门火虚,下焦阴寒过盛,逼阳上浮,使火不归元,浮阳上扰,心火亢盛。

临床表现为畏寒恶热、身热烦躁,心悸、失眠、健忘,口舌糜烂,口渴,口干苦,腰部冷痛,胫膝发凉,小便清长,腰膝冷,舌质淡红,脉虚为特征。

治疗方法常为温肾阳以降心火,即所谓“引火归元”法,方如金匮肾气丸等。

4 阳气虚弱,阳郁而热
人体阳气虚弱,影响其通畅调达,若一旦阳气被邪气阻闭,则郁而发热,出现发热、口渴、烦躁等症。

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当以温经汤主之”,此证即是寒邪伤阳,虽整体阳气不足,但阳气被邪气阻闭,郁而发热。

故仲景治以温经汤,以桂枝配吴茱萸、生姜温经助阳散寒,伍当归、川芎、牡丹皮、赤芍活血散瘀,使阳气得复,瘀去寒散,气机调畅,则郁热解除。

若虽全身阳气不足,但郁结于局部,在局部形成“火郁”之证,可出现口疮、牙痛、咽喉肿痛、疮疡等。

虽素体阳虚,但因情志抑郁,致气郁发热,也可出现时觉身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变化,灼
热不适,喜叹息,烦躁等热象。

阳虚所致的阳郁而热之证,治疗除温阳之外,还应遵《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火郁发之”的原则,因势利导,补散结合,使郁开气达,则火热自散。

5 阳气虚弱,病理产物郁而化热
阳气虚弱,可导致多种病理产物的产生,如瘀血、痰浊、水饮等。

这些病理产物郁而化热可产生发热、口渴、烦躁、疮疡等热象。

如血瘀可导致午后或夜晚发热,昼轻夜重,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等症。

又如水逆之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本证因阳气受伤,气化失常,内有水饮所致,治宜通阳利水,用五苓散。

凡因阳气虚弱,病理产物郁而化热的病证,治疗应在温阳的基础上祛除病理产物,使热无所附而自除。

6 阳气虚弱,感受外邪
阳气虚弱,卫外功能不足,容易招致外邪侵袭,亦可导致发热,如阳虚感冒等。

此类患者在发热的同时,常有阳虚表现,如恶寒蜷缩,自汗,全身骨节酸痛,面白无光,舌淡胖,表证脉不浮而多为沉细等。

治疗当攻补兼施,助阳祛邪,如阳虚感寒之用参附再造丸等。

总之,阳虚产生热象尽管是特殊情况,但其机理也有多种,了解这些机理对于正确识别和治疗与阳虚热象有关的病证是有益的。

也提醒我们临床辨证时,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要注意特殊情况的出现,以防误诊误治。

既掌握普遍规律,又掌握特殊规律,才算是掌握了辨证论治的精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