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螟性诱剂总结

合集下载

白僵菌治疗水稻钻心虫病指导资料

白僵菌治疗水稻钻心虫病指导资料

白僵菌治疗水稻的钻心虫病技术指导(广州康代生物科技)钻心虫,又叫三化螟,二化螟。

三化螟是亚洲热带至温带南部的重要水稻害虫。

在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主要稻区,钻心虫特别是沿海、沿江平原地区为害严重。

北限近年达山东烟台附近。

三化螟只为害水稻,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稻茎内壁,造成枯心苗、死孕穗、白穗等为害状,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白僵菌是一种真菌性杀虫剂,其孢子接触害虫后产生芽管,通过皮肤侵入其体内长成菌丝,并不断繁殖使害虫新陈代谢紊乱致死白僵菌高孢粉是国家林业局推广的高效生物杀虫剂之一,可广泛应用于森林害虫,蔬菜害虫,旱地农作物害虫等。

多年来,国内应用白僵菌对近40种农林害虫防治成功,如今在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有:钻心虫、松毛虫、玉米螟、蛴螬、蝗虫等。

白僵菌防治最成功的是苗圃、草坪、农田等的有害昆虫。

白僵菌制剂对人、畜无毒,对作物安全,无残留、无污染,但对蚕有毒害。

白僵菌高孢粉无毒无味,无环境污染,对害虫具有持续感染力,害虫一经感染可连续浸染传播。

白僵菌药物特性:白僵菌菌落为白色粉状物,产品为白色或灰白色粉状物。

菌体遇到较高的温度自然死亡而失效。

其杀虫有效物质是白僵菌的活孢子。

孢子接触害虫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萌发,生长菌丝侵入虫体内,产生大量菌丝和分泌物,使害虫生病,约经4-5天后死亡。

死亡的虫体白色僵硬,体表长满菌丝及白色粉状孢子。

孢子可借风、昆虫等继续扩散,侵染其他害虫。

白僵菌需要有适宜的温湿度(24~28℃,相对湿度90%左右,土壤含水量5%以上)才能使害虫致病。

害虫感染白僵菌死亡的速度缓慢,经4~6天后才死亡。

雨天最好不要使用,或者喷洒后下雨会使效果降低。

使用方法1. 菌粉用水溶液稀释配成菌液,每毫升菌液含孢子1亿以上。

用菌液在水稻叶面上喷雾。

根据水稻的病害严重程度,建议1公斤白僵菌兑水,可喷洒1到3亩水稻。

2.活虫传病法:将病死的昆虫尸体收集研磨,配成每毫升含活孢子1亿以上(每100个虫尸加工后,兑水80-100公斤)即可在水稻叶面上喷雾注意事项(1)养蚕区不宜使用。

三化螟发生特点及其防治

三化螟发生特点及其防治

三化螟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摘要:介绍三化螟普遍的发生规律,并针对其发生特点构想出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前言:三化螟是危害、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害虫。

通过对三化螟生物学特点的了解,得到它的发生特点及规律。

根据其越冬虫态、地点、各个虫态的危害特点等不同状况,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特征:1.三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滞育越冬。

2.天气环境因素:发育的起始温度是16℃,适宜的温湿度有利于三化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冬季气候温暖、干旱, 越冬幼虫存活率高, 安全羽化, 利于三化螟发生。

如“倒春寒”严重, 春末初夏干旱, 早稻播插期较常年推迟, 6—7 月份降雨量多, 影响早稻中后期露晒田, 禾苗无效分蘖多, 田间荫蔽, 湿度大,亦有利于三化螟的发生。

3.播种规律观察:播种量的不同, 致使秧苗素质的不同, 稀播壮秧生长快、植株高大、茎基宽阔、叶片嫩绿, 诱集三化螟产卵, 且有利于侵人存活, 从而发生为害严重。

密播秧苗植株细小、叶色黄老, 田间卵量少, 侵人存活率低,发生为害较轻播种期早, 秧苗长势好,田间三化螟产卵高峰出现早, 盛发期长, 受卵量大。

而播种期迟, 秧苗生长差, 产卵高峰则出现较迟, 盛发期短, 受卵量少。

[1]4.成虫特性:趋光性、趋绿性、昼伏夜出、成虫白天静伏,晚上活动。

三化螟的飞行行为分为求欲飞行和迁飞飞行,前者是求偶的需要,后者是跟随水稻寄主的行为。

但两者都是一种特殊的生理、行为和生态条件的同步。

5.水稻是三化螟唯一的寄主三. 防治:1. 合理的种植制度。

1.1.早稻插栽前的田地耕翻,对种群的影响极大[2]。

有利于对三化螟种群数量的控制。

齐泥割稻、锄劈或拾毁冬作田的外露稻桩。

春耕灌水,淹没稻桩10天;1.2.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天气、环境等,选择相应的时间播种,播种的密度不应过高。

天气变化剧烈,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3.对害虫发生时间进行调查、预测,将三化螟的发生高峰期与作物受害的敏感期错开,从而减小作物损失。

性诱剂不同诱芯诱捕三化螟蛾试验

性诱剂不同诱芯诱捕三化螟蛾试验
捕 试验 , 现总结 如下 。
1 材料 与方 法
1 1 供 试 诱 芯 .
记 载 5个 钵 ,I0 92 1诱 芯 共诱 捕 5 S20 34 1头 三 化 螟 蛾 , 均 日单 钵诱 螟蛾 0 4 平 .9头 , 高 日单 钵 诱 螟 蛾 最 5头 , 雌雄性 比为 2 4:1 S 09 2A 诱 芯 共 诱 捕 . ;I 05 1 2 三 化螟 蛾 6 0头 , 均 日单 钵诱 螟蛾 0 5 平 .7头 , 高 日 最 单 钵诱 螟蛾 6头 , 雄性 比为 2 1 1 详 见 三化 螟 雌 .6: (
2 1 年第 1 总第1 3期 01 期 2
嘲北楫t 糸
臣一

性诱 剂 不 同诱 芯诱 捕 三化 螟 蛾 试 验
胡定汉
( 湖北 省大冶 市植保 站 大冶
中图分类号 :4 5 1 2 ¥ 3 . 1 文献标识码 : B
4 50 ) 3 10
文章编 号 : 0 1 5—6 1 2 1 ) 1— 0 9— 0 2 0 14(0 1 0 04 0 0
在 三代 三 化 螟 发 生 为 害 定 局 后 分 别 对 处 理 区 和对 照 区进 行螟 害率 调查 , 算 出 防治 效果 。 计
15 计算 方 法 . 防效( = %) 监 2 结 果与 分析
2 1 诱 蛾 结 果 .
芯 平均 E单钵诱 螟蛾 04 l .9头 , 高 日单钵 诱螟蛾 5 最
作者简介 : 胡定汉 (9 5 ) 男 , , 15 一 , 大专 高级农艺师 , 从事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 。

4 ・ 9
嘲北极保
行为 , 强 领 导 , 加 明确 各 级 政 府 、 门 的 防控 责 任 , 部 正确 引导人 民群众 自觉遵 守植 物 检疫 法 律 法规 , 增 强公众植 检 意识 。二 是 利 用 多 种 渠 道 、 段 , 有 手 将 关 植 物 检疫 法律 法 规 、 术 要 求 、 防知 识 面 向社 技 预 温 岭 市建 立 了重 大 植 物 疫 情 长期 监测 点 l 5个 , 监 测 、 查 水 稻 稻 水 象 甲、 稻 细 菌性 条斑 病 、 桔 普 水 柑 黄 龙病 、 柑桔 溃 疡病 、 纹 豆象 等 5种 全 国农 业 植 四

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二化螟和三化 螟产生抗药性,传统农药防治效果下 降。
防治时期不当
农民在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时,有时 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导致防治效果不 佳。
缺乏科学防治技术
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农 民对科学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知识 掌握不足。
环境友好性不足
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负 面影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症状及 防治方法
2023-11-09
目 录
• 二化螟危害症状 • 三化螟危害症状 • 二化螟和三化螟防治方法 • 二化螟和三化螟防治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二化螟危害症状
苗期症状
死苗:二化螟幼虫在玉米苗期 蛀食玉米茎秆,造成玉米心叶 枯死,或玉米叶鞘出现不规则 的条纹。
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探索新的防治方法, 如基因工程等,以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对环境的 负面影响。
绿色防控
未来应注重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农 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解决方案
轮换使用农药
加强技术指导
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避免二化 螟和三化螟产生抗药性。
推广生物防治
组织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指导 农民掌握科学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方法 。
加强法规建设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手段防治二化螟 和三化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二化螟和三 化螟防治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推动农业可 持续发展。
玉米苗生长缓慢:受害重的玉 米田,常出现死苗,玉米苗生 长缓慢,玉米叶片发黄。
玉米螟虫越冬代幼虫蛀入春玉 米苗茎秆后,受害株后期易倒 折。

常用农业果业性引诱剂

常用农业果业性引诱剂

常用农业果业性引诱剂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是近年国家倡导的绿色防控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人工合成雌蛾在性成熟后释放出一些称为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吸引田间同种寻求交配的雄蛾,将其诱杀在诱捕器中,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减低后代种群数量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北京格瑞碧源科技有限公司 1.用性诱剂的优势①选择性高,每一种昆虫需要独特的配方和浓度,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对其他昆虫种则没有引诱作用。

②无抗药性问题。

③对环境安全,不产生污染,与其他防治技术有100%兼容性。

④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

2.性诱剂应用策略①在害虫发生早期,虫口密度比较低时就开始使用(即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蔬菜害虫越冬代成虫始盛期开始使用)。

②处理面积应该大于害虫的移动范围,以减少成熟雌虫再侵入而降低防治效果。

③多与其他防治方法合用,发挥综合防治的效果。

果业害虫性引诱剂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unebrana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桃潜叶蛾Lyonetia clerkella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苹小卷蛾诱芯Adoxophyes orana苹大卷蛾Choristoneura longicellana国槐小卷蛾Cydia trasias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柑橘粉蚧(进口)Planococcus citri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果蝇Fruit fly地中海实蝇(雌雄单粒)Trimedlure Lure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桃异形小卷蛾Cryptophelebia leucotreta荔枝异形小卷蛾Cryptophelebia ombrodelta 李小食心虫Cydia funeberana葡萄花翅小卷蛾Lobesia botrana暗斑螟Euzophera bigella美国李暗斑螟Euzophera semifuneralis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香梨优斑螟Euzopherapyriella Yang农业害虫性引诱剂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红棉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蓟马Thrips tabaci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跳甲Flea beetle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豆野螟Maruca vitrata番茄斑潜蝇Liriomyza bryoniae向日葵斑螟Homoeosoma nebulella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淡剑袭夜蛾Spodoptera depravata小绿叶蝉引诱剂茶尺蠖引诱剂。

螟虫大发生原因及测报防治要点

螟虫大发生原因及测报防治要点

1. 稻区耕作制度(食料因素)的变 稻区耕作制度(食料因素) 动是影响螟虫发生的根本条件
• 螟虫种群数量变动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稻区耕作制、 螟虫种群数量变动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稻区耕作制、 最根本原因是由于稻区耕作制 水稻品种布局或栽培方式的变更而影响螟虫年生活 水稻品种布局或栽培方式的变更而影响螟虫年生活 史的连续性。 史的连续性。 凡在螟虫各代卵盛孵时期与当地水稻适于螟虫侵入 的生育期(分蘖期、孕穗期)之间相吻合时, 的生育期(分蘖期、孕穗期)之间相吻合时,螟虫 必将大发生,其中只要有一代不吻合则将发生轻。 必将大发生,其中只要有一代不吻合则将发生轻。
• 水稻品种的适合度 籼稻重于粳稻 杂交稻、 杂交稻、优质稻重于普通稻
前者一般叶宽、秆粗而嫩、维管束排列疏松、糖分多、 前者一般叶宽、秆粗而嫩、维管束排列疏松、糖分多、 组织内硅酸SiO2少,易蛀入,生存率一般高 倍,最 易蛀入,生存率一般高1.5倍 组织内硅酸 高可达5倍 高可达 倍
品种抗虫性机理分析
主要原因 •稻区改制 水稻栽培由双改单、籼改粳,普通 稻区改制: 水稻栽培由双改单、籼改粳, 稻区改制 杂交稻、 稻改 杂交稻、优质稻 和免耕等轻型栽培方 增加经济作物面积。 式,增加经济作物面积。 •全球气候变暖和季节性气候的变动。 全球气候变暖和季节性气候的变动。 全球气候变暖和季节性气候的变动 •螟虫的抗药性增强。 螟虫的抗药性增强。 螟虫的抗药性增强 •天敌数量锐减。 天敌数量锐减。 天敌数量锐减 均有利于螟虫的发生。 均有利于螟虫的发生。
常规粳稻 苏香粳 糯 稻 太湖粳
水稻不同品种与螟害关系 (上海 南汇 2004) )
6 月 15 日调查 水稻品种 播种期
7 月 30 日调查 9 月 15 日调查

钟祥地区近期三化螟防治方案

钟祥地区近期三化螟防治方案

钟祥地区近期三化螟防治方案以下是我写的关于钟祥地区近期三化螟防治方案,仅供参考:三代三化螟局部区域中等发生,主要危害迟熟中稻、一季晚和双晚。

8月上中旬,重点区域(东宝区、掇刀区、钟祥市交界的部分乡镇、历年发生乡镇)要做好三代三化螟防控工作。

京山市晚稻种植区有成为诱集田可能,要注意防控。

部分稻虾田“两迁”虫量较高,注意应对。

7月中下旬,全市开展了以防控二代二化螟、“两迁”(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为主的水稻病虫综合防控工作。

8月上旬,要进一步加强监测,针对部分、重点区域做好抽穗期水稻纹枯病(偏重发生田块)、细菌性基腐病(老病区及已显症田块)及迟熟易感品种稻瘟病、稻曲病防控。

添加氨基寡糖素等调节剂,预防、减轻高温对水稻抽穗期结实率产生影响。

一、发生趋势预计全市三代三化螟轻发生(1级),局部地区(东宝区、掇刀区、钟祥市交界的部分乡镇、历年重发乡镇)中等发生(3级)。

二、发育进度盛蛾期:8月6日-8月21日,高峰期8月10日左右;盛孵期:8月15日-8月30日,高峰期8月19日左右;我市南部发生期提前2-3天。

三、主要依据1、有一定虫源基数:去年8月下旬,东宝、掇刀部分迟熟中稻白穗率较高,最高白穗率4.58%,亩虫量2100头。

7月31日,市站在东宝区子陵镇建泉村调查,三化螟枯心率0-0.72%,亩残虫量0-650头,平均450头。

2、发育进度:总体进度较近2年迟。

7月31日,市站东宝子陵镇建泉村剥查43头虫,活虫37头,化蛹率40.54%,幼虫、预蛹、1-5级蛹占比分别是:45.95%、13.51%、16.22%、10.81%、5.41%、5.41%、2.7%。

3、气候条件:据天气预报,我市盛夏期(7月21日~8月31日)总雨量与常年同期相比正常略偏少;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5~1℃,坨子雨将频发,有利于两迁害虫的传入,细菌性基腐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生;8月上中旬如无大、暴雨,对三化螟羽化、孵化无不利影响。

水稻螟虫怎么防治-危害特征及防治方法

水稻螟虫怎么防治-危害特征及防治方法

水稻螟虫怎么防治?危害特征及防治方法水稻螟虫怎么防治?很多粮食种植户朋友都有咨询过这个问题,稻螟虫中危害最大的是二化螟和三化螟,它们都是直接蛀蚀水稻茎秆了,下面一起学习了解如何防治水稻螟虫。

一、水稻螟虫发生规律各代螟卵盛孵期大致是:第一代5月上中旬,第二代7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第三代8月上中旬。

其发生危害,在双季稻区第一代重于第二三代,单、双季稻混栽区,第二三代重于第一代,单季稻为主的地区,第一二代重于第三代。

三化螟一年4代,以幼虫在禾蔸里过冬。

越冬幼虫在4~5月间化蛹羽化。

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

二、水稻螟虫防治措施在防治策略上,应该根据水稻栽培特点和螟虫发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对策。

1.加强虫害预测预报应用双红外线电子测报系统,及时传递测报信息,指导农户正确用药,适时防治。

2.农业防治(1)灭越冬虫源。

大多采用低茬收割,机割田需在入冬前耕翻种植或焚烧稻茬,秸秆还田[3];清除沟边、田地杂草,切断螟虫食物链,恶化其生存环境,降低其入冬成活率。

(2)选择抗虫害品种。

合理选择水稻品种,选择若干个播种期、生育期相当的品种,并统一播种,尽量减少生育期不同选成的混栽;选择一些抗病虫品种,如云粳29、云粳30、云粳19、楚粳28、云粳26;另外,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促使水稻早生快发,错开水稻危害期和孵化盛期;对于迟熟田块在化蛹高峰期要深水灭蛹,减少虫源面积和螟虫越冬基数。

3.化学防治防治次数:可以分3次施药,第1次为7月底,第2次为8月初,加入预防颈稻瘟的药剂,第3次为8月中旬。

对于轻发生的田块,可以施药2次。

防治对象:7月底至8月初进入大肚孕穗叶色浓绿的粳稻是施药重点田。

防治药剂:用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750~90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加入预防颈稻瘟的75%丰登或25%三环唑药同时兼治颈稻瘟:用30%唑磷毒死蜱乳油600~900mL/hm2对水900kg/hm2喷雾防治螟虫,保持田水3.33~6.66cm持续3~5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三化螟发生区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地理区系
差异机制试验
1范劲松2聂细国2熊贻义2范轶斐3范回桥3
(江西瑞昌植保植检站 332200)
1、试验目的
探索我国水稻三化螟发生区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的地理区系差异机制,明确各地三化螟性诱剂的配比类型,验证昆虫性信息素控制三化螟的效果,探索田间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地点
瑞昌市乐园乡
3、试验材料及设计安排
3.1.试验材料。

三化螟性信息素A、B、C、D型(不同组分配比),水盆诱捕器。

均为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3.2.试验安排。

试验共设4个处理:三化螟性信息素A、B、C、D型。

每处理4次重复,共16个小区,4种诱芯交叉放臵。

每个诱芯控制面积约1亩,每个小区面积1亩,试验面积16亩。

从三化螟越冬代蛾始期4月30日开始设臵,至当地三化螟末代蛾期9月30日为止。

每个诱捕器放1枚诱芯,每隔30天左右更换1次诱芯。

诱捕器内加入清水,并加入少量洗衣粉,提高杀蛾效果。

诱捕器设臵距离水稻叶面顶端10厘米高度。

试验不设空白对照,以当地
测报灯下蛾量作为对照数据。

4.调查与记录方法。

每5天调查1次诱捕器内的诱蛾量,记录每个诱捕器的诱蛾量、天气情况,水稻品种和稻作类型,记录本地同期灯诱三化螟蛾量。

5.调查结果
A 型信息素总诱蛾量为11头,5月-9月各月诱蛾量分别为:0头、0头、3头、5头、3头。

B 型信息素总诱蛾量为67头,5-9月诱蛾量分别为:12头、14头、13头、13头、13头。

C 型信息素总诱蛾量为22头,5-9月各诱蛾量分别为:8头、4头、0头、3头、7头。

D 型信息素总诱蛾量为46,5-9月诱蛾量分别为:13头、3头、9头、14头、7头。

测报灯的诱蛾总量为1250头,1-5月的诱蛾量分别为:89头、245头、48头、603头、265头。

6、结果分析
6.1 诱蛾差异性分析:从诱蛾量的结果分析,测报灯的诱虫效果最好,在信息素中诱蛾效果最好的是B 型,D 型次之,A 型效果最差。

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得出在我市推广B 型和D 型信息素最好。

A B C D B A D C C D
A B
D C B A
田间布局示例图
6.2 诱蛾高峰分析:根据和灯下蛾蛾高峰期的比较(见图1-5)可以看出,各性诱剂的诱蛾高峰和测报灯的诱蛾高峰基本一致,信息素在测报上的应用可以进一步的研究和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