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热法研究心得
“甘温除大热”理论发微与临证体会

“甘温除大热”理论发微与临证体会张万年;文艺;郑昕;樊冬梅【摘要】“甘温除大热”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彰于李东垣,是中医学认识、治疗热病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之一.故分析“甘温除热”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进一步剖析元气与阴火的内在联系,提出元气亏虚是内伤发热之关键,而阴火是一种内生的病理性虚火,其产生根源在于元气亏虚,并认为阴火为“元气之贼”.最后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甘温除热理论的临床本义,总结并指出临床运用甘温除热法应抓住发热病机,在配伍用药上强调“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对于阴虚发热及实热证则当忌用,“甘温除热”法为治疗发热提供了分析思路,具有理论和临床的双重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10【总页数】2页(P1475-1476)【关键词】甘温除大热;元气;阴火;临证应用【作者】张万年;文艺;郑昕;樊冬梅【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甘温除热”法是以性味甘温的药物为主药,治疗因中气不足或气虚血亏而致的内伤热证及虚人外感发热的一种方法[1]。
早在《内经》时期已有内伤发热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说明烦劳过甚可伤气,气不内敛、浮越于外而发热,隐含因虚发热之理。
在李东垣的论著中同样引用并阐述了大量的《内经》原文,如《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曰:“《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甘温能除大热”,表明“甘温除热”理论虽为李东垣所创,但究其根可追溯至《内经》[2]。
李东垣所处金元时期正值战乱频仍、疫病流行之时,他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记载: “京师戒严……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
甘温除热的理解

甘温除热的理解
《我对甘温除热的理解》
哎呀呀,要说甘温除热啊,我就想起了我那次感冒发烧的事儿。
那时候啊,我整个人就像被火烧了一样,难受得要命。
脑袋晕乎乎的,浑身都没劲儿。
我就躺在床上哼哼唧唧的,心想这可咋办呀。
我妈见我这样,着急得不行,又是给我量体温,又是给我找药。
后来她听人说可以试试用甘温的东西来调理。
于是呢,她就给我煮了一大锅红枣姜水。
那红枣啊,一个个又大又饱满,看着就诱人。
姜呢,切得薄薄的,那股辛辣味儿直往鼻子里钻。
我妈就慢慢地熬啊熬,把那红枣姜水熬得浓浓的。
等端到我面前的时候,我闻着那味儿,其实心里有点打怵。
但看着我妈那期待的眼神,我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
哇,那味道,甜甜的带着点辣,一口下去,感觉从喉咙一直热到了肚子里。
然后我就盖着厚厚的被子发汗。
刚开始还觉得热得难受,但是慢慢地,我就感觉身上的热气好像在一点点散掉。
过了一段时间,嘿,还真别说,烧居然真的退了一些。
经过这次之后,我对甘温除热就有了特别深刻的理解。
原来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东西,用对了地方,还真能发挥大作用呢。
就像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样,也许看似平常简单,但只要用对了方法,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呀。
现在每次想到甘温除热,我就会想起那锅红枣姜水和妈妈焦急又关切的样子呢。
哈哈,这就是我对甘温除热的理解啦,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
甘温除热法研究心得

甘温除热法研究心得李东垣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制定补中益气方、治疗饮食劳伤,脾胃气弱,内伤寒热之证。
李氏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因而立此甘温除热方剂,后世所谓“甘温除大热”。
李氏又说:“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
精神少而生大热……,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情,嗜卧,四肢不收,大便塘泻”。
可以理解,脾胃为营卫气血之源,饮食劳倦伤及脾胃,中气虚损,脾气不升,清阳下陷。
便泻、脱肛等皆因气血虚损,不能托邪外达。
柯琴曰:“昔东垣以此三味(所指黄芪汤:人参三分,黄蔑一钱,甘草五分)能泻火,补金培土除烦热之圣药”,加升麻三分,柴胡三分,当归二分,白术三分,陈皮三分组成。
综合上述所论,先祖东垣所立“甘温除热”方机理大概是所治之证应是脾胃内伤,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者。
方药组成:“以此三味,即黄芪汤(后世亦有说保元汤,药味加肉桂五七分,黄芪、人参各三钱,甘草一钱)为方剂主体。
黄茂为君,人参、甘草为臣,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共为佐药。
清阳的升麻、柴胡以为引使,整体方药性味甘温。
李氏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这是他制定本方的指导思想。
补中益气汤乃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剂,亦不是不可以加减。
李氏本人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香便是调中,或加麦冬、五味子清暑,这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
除方药加减外,所治之证亦有变通。
益胃升阳汤即补中益气加黄芩、神曲而来。
腹痛者加白芍,有热用黄芩,佐桂三五分以调之,肺热咳嗽减人参。
现代我们应用甘温除热法也比较灵活,有加荆芥、防风标本兼治,有加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有加玄参,生地滋阴退热等。
加减灵活应以不超越制方范围为本,药方组成或药量比例、整体汤液性味应以甘温为妥。
李氏制定本方治劳倦形衰,后来发展为治崩漏。
近代临床发挥广泛,如配合肿瘤化疗、产后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白血病等随证加减以补气升阳。
甘温除热法应用

甘温除热法应用甘温除热法为金元时期李杲所创,旨在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现笔者结合临床,浅议其应用病证如下。
1 用于脾虚气陷、中焦虚寒、虚阳外越之发热症见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热势或高或低、头晕乏力、畏寒自汗、短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弱等。
脾胃位居中州,为升降之枢纽,清升浊降才能体健无病,若脾胃损伤,中虚寒生,虚阳浮越,发热之症就会藉此而生,此时治宜大剂参、芪补气升阳,甘温除热。
症甚者,合肾气丸、四逆汤等。
2 用于脾胃虚衰、谷气下流蕴为湿热,致使下焦阴火上冲之发热症见低热反复、疲倦乏力、纳差口苦、或有胸腹热感、苔薄黄腻、脉濡或稍数等。
脾主运化水谷及水湿,脾运健则水谷化而无湿患,脾运失健则水谷不化而湿浊内聚,湿蕴化热,故有阴火发热之证。
正如李杲所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土位”。
此时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适佐除湿清热之品,慎勿大苦大寒,以免再伤脾胃、益损中阳。
3 用于气虚卫外不固,复感邪气,正邪相搏所致之发热症见低热不退、畏寒自汗、易于感冒、或有咳嗽咽痛、苔薄、脉浮紧或浮数无力等。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虚之人,卫气不足,故有是证。
此时,治宜视其标本,邪正兼治,或扶正兼以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使正气复而卫外固,邪气祛而病恙平。
方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合银翘、荆防、桂枝之类解表散邪即可。
4 用于脾胃气虚,健运失职,不能生化气血,血虚引起之发热症见反复发热、气短懒言、食少便溏、面白无华、心悸不宁、唇舌色淡等。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中虚脾弱,生化不及,血虚于内,阴不配阳,故发热。
如《成方便读》云:“脱血之后……以阳无所附,浮散于外也”。
治宜补气生血,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之类,血足阳敛,其热可除。
5 用于阳气不足,不能熟磨水谷,从而生化无常,阴虚而致之发热症见反复低热,或骨蒸颧红、心烦盗汗、手中烦热、口干咽燥、头晕乏力、短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等。
【附例:甘温除热之中医智慧】就着前面中医...

【附例:甘温除热之中医智慧】就着前面中医...【附例:甘温除热之中医智慧】就着前面中医治疗高热不退案例,我们再来谈个中医“甘温除热法”之智慧之法。
在谈“甘温除热法”之前,我们针对大众还是要简单脑补一下:临床上常规常用的除热祛寒的方法是“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就是说,热病的时候,一般都是用的是寒性凉性的药,而不用温性热性的药。
如中药中清热解毒泻热通下类药物、包括西药中抗菌消炎退热及激素类药物,都多是苦寒、寒凉类药物。
中医甘温除热法,说的就是在人体有积热要清除时,反用的是味甘性温类药物以除其热,用的是补法而不是清法、泻法。
甘温除热法是中医补法之一。
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
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
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气虚发热,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致。
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血虚发热,为阴血不足,阴不敛阳所致,宜益气养血,甘温除热,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
内经有种叫“厥阳独行”,张仲景说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人体阴阳是互相交合支援、相辅相成的,如果哪一天阴没有了,只剩下纯阳就是很危险的症状。
曹颖甫就此有形容为“油灯将灭,火必大明”,他说“故昔人有甘温清大热之法。
内经所谓劳者温之也,然补血养阴正不可少。
”倪海厦老师指出,像这种“我们看到外表显现的是纯阳症”的情形,而事实上病人多可能是“因为体内的阴严重不足才看到了纯阳症”。
北派中医就要利用甘温之法来治。
病人吃了甘温的药反而真正能够清除此大热,这就是用甘温清大热的正确时机。
你如果说:“老师,此人是壮热,我们应该用苦寒的药才对。
”此时如果开苦寒的药给病人,想去除病家的燥热,结果药吃下去后病人却死了,因为苦寒或寒凉的药会把阴降得更低。
故而在此,我们要开宗明义的是,我们就想以一种最通俗的语言、最简洁的语言、最易懂的方式去一起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实践中医并享受中医,且一起去分析并求证中西医之间一些观念、一些思维方式、一些行为取向及由此而的临床相关应用与疗效的观察。
对“甘温除热法”的再认识及其临床应用总结

【摘要】 甘温除热理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用于治疗由气虚引起的内伤发热,其中,脾胃虚弱和 阴火上冲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关键,补中益气汤类方是甘温除热法遣方用药的代表方,能够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 能。李东垣首倡阴火理论,通过补中焦,升清阳,复元气来泻阴火。创立的甘温除热大法,实为治疗真寒假热证的 反治法,当属于中医“热因热用”的范畴,为后世医家治疗内伤发热另辟蹊径。现代临床研究也发现甘温除热法治 疗发热疗效显著,现多将其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治疗癌症晚期发热、外科术后发热、血液疾病及免疫疾病发热 等其他非感染性、不明原因的发热,能明显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和辨 证论治的灵活性,亦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DOI:10.13935/j.cnki.sjzx.20013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167384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 益性行业专项(201207009) 作者单位: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 药大学,北京 100029 通信作者:王阶,Email:wangjie0103@126.com
【Keywords】 relievingfeverwithsweetandwarm-natureddrugs;internaldamageheat;deficiencyofspleenand stomach;yinfire
甘温除大热的临床体会

李东垣在《 胃论 》 脾 中说 : 胃病 则气短 精神 少而 生大热 …… ” 芩 1 g泽 泻 1 g 上方 连服 1 , 已退 , 泻 减 至 日 3—4 “ 。 2, 2。 5剂 热 腹
血虚高热案 : 患者 , ,7岁 ,二 ,0 6年 4月 2 女 2 1部 2 0 7日会 诊。 患者 1 0天前产后大 出血继而高热 , 用抗 生、 白腻 、 苔 脉弦滑等。肿瘤患者 主要有 痰湿瘀滞
证 、 湿流 注 证 、 湿 阻 咽 证 、 湿 阻 肺 证 、 虚 痰 湿 痰 痰 痰 肺
证 、 湿 中阻证 等 。 痰 52 燥 证 . 肿瘤 患者 多 因放 疗 过度 , 造成 人体 阴津 亏 虚, 出现 口鼻 干燥 、 干 咽 干 、 唇 口渴 、 干少 津 、 肤 干 舌 皮 燥、 毛发不 荣 、 大便 干 结 等症 , 别 是 鼻 咽 癌 、 癌 、 特 肺 脑
・
36 ・ 2
W ORLD CHI NESE M EDI NE No e CI v mbe . 0 r 2 08, 13, Vo . No. 6
瘤病 以内燥 为主 , 且大 多 因放疗 致使 肺 肾 阳液 亏虚 、 精
5 1 3 痰 湿证 ..
本 证 由于化 疗后 , 胃 亏虚 、 湿 内 脾 痰
湿 瘀滞 证 、 湿 困脾证 。 寒
瘤等放疗后 , 燥火易耗气伤津 、 迫津外泄 、 消灼 阴液, 使 人体 阴津 耗 伤 , 出现肺 阴亏虚 证 、 热伤 津证 等 。 燥
5 2 1 肺 阴亏 虚证 .. 证 见 口咽干 燥 、 燥 而裂 、 肤 唇 皮
干枯无泽 、 小便短少 、 大便干结 、 红少津 、 舌 脉细数等。 此型多由食道癌 、 肺癌及肿瘤患者放疗后灼伤阴津所致。 5 22 燥 热伤 津 证 证 见 干 咳 少 痰 或 胶 痰 难 咯 、 .. 气
甘温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显神效

JK GEO 健康月报 I AYB A NUAl N
热这—学术主张。 由于李东垣的倡导和实践, 才逐渐被广大医家所 亦阴虚也。 指出了劳倦虚热既可由单纯元气虚弱而 采用, 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因此 , 李东垣无疑是甘温除热法的 则热生于肌肉, 发热 , 也由热势不退 , 而同时存在阴气不足或热气耗伤阴液的因 创立者。
使气血充足, 虚热自消 , 以上医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甘温 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了甘温除热法的理论和方药。如金元四大 资化源 , 而且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 甘温 家之一朱丹溪在《 格致余论》 记载, 对于气血俱虚之虚热, 升阳 除热的理论 , 应“
热法在 临床上 始终占 一席 有 之地, 说明了 确有 基础。 此法 科学 滋阴”, 用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治之。 ・ 元 王安道认为李氏饮食 除 经脉 日: 饮人 游 上输于 脾气 脾, 散精, 劳倦伤脾所生之热 , 其病机与( 素问・ 调经论》阴虚生内热” ‘ ‘ 相似。 《 素问- 别论》 “ 于胃, 溢精气,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 下输膀胱 ,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 合于四时五 明代王肯堂 《 证治准绳》
底开始实施的城乡医疗救助“ 一站式 ” 结算服务。 自这一服务实 体力, 还浪费了大量路费 , 引起困难患者的不满。 施至今 , 蛟河市医疗救助人数已达 47 9 人次 , 救助金额达 16余万 0 为解决这一问题, 蛟河市民政局积极向上级民政部门争取改 元, 而去年全年只有 12 2万多元 。 6 人、4 进这一办理程序, 终于在去年底得到批准实施“ 一站式” 医疗救助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温除热法研究心得
李东垣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制定补中益气方、治疗饮食劳伤,脾胃气弱,内伤寒热之证。
李氏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因而立此甘温除热方剂,后世所谓“甘温除大热”。
李氏又说:“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
精神少而生大热……,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情,嗜卧,四肢不收,大便塘泻”。
可以理解,脾胃为营卫气血之源,饮食劳倦伤及脾胃,中气虚损,脾气不升,清阳下陷。
便泻、脱肛等皆因气血虚损,不能托邪外达。
柯琴曰:“昔东垣以此三味(所指黄芪汤:人参三分,黄蔑一钱,甘草五分)能泻火,补金培土除烦热之圣药”,加升麻三分,柴胡三分,当归二分,白术三分,陈皮三分组成。
综合上述所论,先祖东垣所立“甘温除热”方机理大概是所治之证应是脾胃内伤,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者。
方药组成:“以此三味,即黄芪汤(后世亦有说保元汤,药味加肉桂五七分,黄芪、人参各三钱,甘草一钱)为方剂主体。
黄茂为君,人参、甘草为臣,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共为佐药。
清阳的升麻、柴胡以为引使,整体方药性味甘温。
李氏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这是他制定本方的指导思想。
补中益气汤乃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剂,亦不是不可以加减。
李氏本人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香便是调中,或加麦冬、五味子清暑,这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
除方药加减外,所治之证亦有变通。
益胃升阳汤即补中益气加黄芩、神曲而来。
腹痛者加白芍,有热用黄芩,佐桂三五分以调之,肺热咳嗽减人参。
现代我们应用甘温除热法也比较灵活,有加荆芥、防风标本兼治,有加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有加玄参,生地滋阴退热等。
加减灵活应以不超越制方范围为本,药方组成或药量比例、整体汤液性味应以甘温为妥。
李氏制定本方治劳倦形衰,后来发展为治崩漏。
近代临床发挥广泛,如配合肿瘤化疗、产后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白血病等随证加减以补气升阳。
四君子汤以参术苓草甘阴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盖人之一生,以胃气为本,胃气存则生,胃气败则亡。
古人治气虚以四君子,治血虚以四物,气血俱虚者以八珍加黄茂、肉桂名十全大补。
去川芍行血之味而补血,因以奏其
功;以远志之苦入心以安神定志,使甘温得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又心性苦缓,必得五味之酸,收敛神明,使营行脉中而流于四脏,名曰养荣,治脾肺俱虚。
补中益气与归脾虽同出保元,却有升举胃气和滋养心脾之异。
归脾用酸枣仁、龙眼肉、远志、茯神宁心安神,佐木香少许,调顺诸气,畅和心脾。
建中治风木内干中气,甘草、饴糖、大枣培土以御木,姜、桂、赤芍平木驱风,故名建中。
生脉即人参、麦冬、五味子3味组成,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矣,名日生脉。
人参蛤蚧散补气清肺,止咳平喘,治肺痿咳嗽。
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自内生,补其虚,行其滞,调其气。
如此等等,举不胜举,和甘温除热方有相近之处,亦各有所别,各有所长。
甘温除大热,原旨是除大热,而不是清热泻火。
所指大热不比外感无汗之热,也不比白虎汤证大汗、大渴、脉大、身大热,更不比阳明腑实热结之热,而是气虚身热、内伤之热,是烦热。
笔者不认为将所有补益之剂均作为甘温除热之剂是正确的。
临床心得有治气虚发热,有治血虚发热,有气血并治;有治阴虚发热,有治阳虚发热,有‘阴阳兼治。
一概说成甘温除热是欠妥的。
甚至将东垣所告诫的:“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将辛温解表也说成甘温除热,这就远离了先祖东垣制定本方的宗旨,超越了东垣所论涉及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