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审美文化追求
从一本书看魏晋风骨——读《世说新语》后感

从一本书看魏晋风骨——读《世说新语》后感"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先生如是赞美《世说新语》这本书,并高度评价它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了那个时期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不仅充分了解了魏晋时代的社会风貌,还被当时人的智慧与魅力所折服。
以下是我读了这本书后的所思所感,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使我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
这本书由许多小故事组成,讲述了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风貌与人物形态。
尤其是它对于人物的神态,心理,品质,才学都拥有着细致的描写,使每个人都跃然纸上,生动无比。
在这其中,我看过"爽朗清举”如松的嵇康,看过将白雪比作"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看过"大雨霹雳而书亦如故"的夏侯玄,看过敢于说出"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元方。
这些人物形象都生动无比,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从人物身上洞察魏晋风骨,更好的走进魏晋,体悟魏晋。
一个拥有独特"行为艺术"的时代魏晋人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行为艺术"的最早践行者。
《世说新语》上对于人物的描写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行为艺术"。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
诸君何为入我裤中?”刘伶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服,这仅魏晋独有;阮嗣宗"好为青白眼"和"穷途之哭",这仅魏晋独有;王羲之"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被择为东床快婿,这仅魏晋独有;嵇康死前索琴弹之,高呼"《广陵散》于今绝矣”的风度气魄,这仅魏晋独有。
或许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天灾不断,人祸横行,既然已经知道理想破灭,人生短暂,这群魏晋人就放下执念,享受人生,以独特的"行为艺术”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一个重视颜值而崇尚美貌的时代魏晋,是一个出了名的重视颜值的时代。
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了魏晋时期人物言行的文集,其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他们以言谈举止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品德。
世说新语中的许多故事都以言谈之间的巧妙和机智为主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待礼仪、友谊、忠诚和智慧的态度。
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为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提供了土壤。
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和独特的才华,通过言谈举止来展示自己的价值。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政治家、文学家、学者和美女的故事,这些人物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表达自己的才华和价值观。
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还包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视,他们通过学习古代经典和文献来提升自己的修养。
同时,他们也注重创新和突破,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来展示自己的独特性。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中,有很多关于学问和文化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创新。
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还包括对于人性的关怀和理解。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通过对于人性的观察和分析来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想。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中,有很多关于人性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人们对于人性的关怀和理解。
世说新语所体现的魏晋风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它包括了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对于人性的关怀和理解等方面。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通过言谈举止来展示人们的才华和品德,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追求。
这些故事不仅记录了魏晋时期人物的言行,更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待礼仪、友谊、忠诚和智慧的态度。
这种魏晋风度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李晓筝(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魏晋风流是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一个常用术语,同时也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这就是后人所向往的魏晋名士的时代精神。
《世说新语》(下文简称《世说》),是我国小说发轫期的重要作品,也是“志人”体小说的代表作。
它“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语),是一部对中国文学乃至思想,特别是士人精神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古典名著。
它以生动传神的笔触,优美精炼的语言,分门别类记录了汉末、三国、两晋人物的轶闻轶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道,特别是士族阶层,深刻反映了魏晋时代两百多年间的政治、学术思想和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成为“魏晋风流”的主要载体,起到了名士的“教科书”的作用。
《世说》刻画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魏晋人物,如“竹林七贤”及陆机、陆云、张华、左思等文人才子;何晏、王弼、孙绰、殷浩、王衍等清谈名家;王导、谢安、桓温、陶侃、顾荣等名臣名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顾恺之等书画大家……真可以称得上是这一时期名士的人物画卷。
我们常说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就是通过《世说》中这些人物活脱脱地表现出来的。
概而言之,魏晋风流主要表现在魏晋士人的生活态度、对待事物的情感和情爱方面的不同流俗,这些方面都可以从《世说》找到佐证。
一、生活:真率自然、不拘礼法“魏晋风流”的主要特性在于心超脱于万物的畛别之上,率性而行,自事其心,不求取悦于人。
所以,其风流精神首先在于一种率性的生活。
对于生活,魏晋士人讲究的是真率自然、不拘礼法,主要通过脱俗的举止表现出来。
《世说》中有一则关于刘伶的故事:“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禈衣,诸君何为入我禈中!’”[1](《任诞篇》)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不拘礼法,在家里一丝不挂,诚然是以此为乐,但他还从中感受到自在于天地宇宙之中的轻松与快乐。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2 6
一
版
的 统 治 已失 去 了名 士 对 其 政 权 的尊 重 他 们 表 面 上 虽 然 是 行 为 狂放 的 狷 介 之 士 . 绝 不 会 违 背 真 正 的 伦理 大 德 但 不 可 名 状 的 忧 患 . 凉 和 无 奈 . 他 们 精 神 的 实 质 。 而 达 观 悲 是 风 流 , 简 任 诞 , 拓 不 羁 . 成 为 文 士 们 与 统 治 阶级 决 绝 抗 争 高 落 则 的一 种 方 式 。貌 似 狂 放 失 常 , 是 一 种 最 高 傲 的姿 态 , 种 无 言 实 一 而有 力 的 睥 睨 。在 那 个 华 丽 而 哀 怨 的 时 代 . 何 去 外 圣 内王 . 如 于
行 间 而 成为 全 书 的脉 理 。《 说 新 语 》 小 说 集 , 世 是 它最 大 的特 点 即 或 被 杀 , 被 迫 朝 隐 . 是 纵 酒 放 诞 的 畸 形 人 生 出 现 了 . 途 恸 或 于 穷 笔 墨 清 简 : 量 篇 中记 载 , 安 , 绰 等 人 泛 海 遇 风 暴 , 等 “ 雅 谢 孙 孙 神 哭 . 身 狂 饮 . 是 个 性 极 度 压 抑 后 的 释 放 。 阮籍 的劝 进 文 , 裸 都 穷途 向 刘 都 色 惶 急 ” 谢 却 “ 闲 意 悦 ” 这 样 一 躁 一 宁 间 . 格 顿 显 。更 不 要 恸 哭 , 秀 只写 了一 半 的思 旧赋 , 伶 的 以酒 为命 , 透 露 Ⅲ 人 格 , 貌 , 人 是 说 它 奉 献 出多 少 脍 炙 人 口的故 事 . 造 出 多 少 传 世 成 语 . 存 了 被 严 重 扭 曲的 无 限 悲哀 越 名 教 而 任 自然 , 因为 这 个 弑 君 而 来 创 保 度 人 是 不 吃 牛 肉 的 . 个 部 落 或 氏族 之 间 所 崇 拜 的动 物 不 同 . 各 容 权 的 至高 无 上 在 宋 代 至 清 代 . 的代 表 意 义 呈 二 元 化 的 趋 势 . 龙 易 造 成 不 必 要 的纷 争 甲部 落 以 马 为 图腾 . 乙部 落 以 牛 为 图 腾 , 甲部 落 的 人 请 乙部 落 的人 吃 牛 肉很 显 然 会 引发 纠 纷 龙 作 为 不 存 在 的 想 象 中 的 图腾 . 以一 定 程 度 上减 少 这 种 摩 擦 。涂 尔 干认 可
从《世说新语·容止》①看魏晋间人对形容的审美追求

从《世说新语容止》①看魏晋间人对形容的审美追求
潘江艳
【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7)004
【摘要】魏晋时期,人们自我觉醒,开始思考一些跟“人”相关的问题,讲求个人的才能风貌并开始对美的追求。
生活中对服饰、形貌和精神状态等外在的形容审美成为他们审美的主要形式。
以《世说新语·容止》为依据,从魏晋人对形容审美的对象、内容、方式及意义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揭示魏晋人形容之审美的特点及一般规律。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潘江艳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 74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从《世说新语·容止》看六朝士人的仪表审美 [J], 杨敏
2.从《世说新语·容止》看魏晋时期的男色审美 [J], 谭玉
3.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论《世说新语》在魏晋士人容止赏誉上的审美趋向 [J], 刘婷
4.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审美文化追求 [J], 王晗
5.从《世说新语·容止》看魏晋时期的男色审美 [J], 谭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雅量”的内涵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雅量”的内涵写作提纲:一、总论点:“雅量”,是指宏阔的度量。
雅量是一种高雅的精神品质,一种良好的文化内涵。
在魏晋时期,士林中人特别推重雅量,由此而构成了当时人物品藻的一个重要尺度。
因此,许多名士都是以雅量之美而获得时人的好评的。
雅量是士人心灵世界的一种美。
雅量的美是一种开朗之美,一种高尚之美,也就是所谓“开美”。
在这里,我试图从《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言行出发开掘这种美的内涵,而具体概括为五个方面。
二、分论点:(一)能藏能敛,情感深蕴:中古时代的士林名流多为潇洒不羁的性情中人,其感情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言语应对和诗赋歌咏上,也表现在对于情绪的把握与控制上。
有情而不露情,这是雅量的一个突出内涵。
举例:1、“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雅量》三五)淝水之战,关系着东晋王朝的生死存亡,侄儿谢玄大败敌军,他岂能不万分欣喜?然而,他处重若轻,神色举止,与平日无异,足见其控制感情的能力是何等之强!2、藏“喜”固然不易,藏“哀”就更难。
《世说新语·雅量》一: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
劭在郡卒。
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
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顾雍深蕴的悲情比那种暴雨倾天、广漠长风式的流露更为深沉,更有魅力,他昭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深邃、幽邈的精神世界。
逆知儿子病逝的噩耗,而漠然终弈,这与谢安得到捷报而不动声色,可谓异曲同工。
(二)脱略荣辱,善于忍耐:富有雅量的士人都特别能忍,他们通常能够承受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人格上的污辱。
举例:1、《世说新语·雅量》八: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
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
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
毕业论文古代文学魏晋《世说新语》人物形象之美【范本模板】

目录摘要 (2)Abstract (2)一、《世说新语》人物姿容之美 (3)(一)爽朗皎洁 (3)(二)自然清新 (3)(三)神韵之妙 (3)(四)病态之美 (4)二、《世说新语》人物性格之美 (5)(一)淡泊洒脱 (5)(二)怪诞放达 (5)(三)率真深情 (6)(四)豪爽不羁 (7)三、《世说新语》人物人格之美 (7)(一)自我意识觉醒 (7)(二)追求鲜明的个性 (8)(三)追求人格自由、独立 (8)(四)寄情于山水 (9)四、《世说新语》人物语言之美 (10)(一)玄远冷隽 (10)(二)机敏才辩 (10)(三)幽默风趣 (11)五、结语 (12)参考文献 (12)《世说新语》人物形象之美学生姓名:学号:文学院汉语言专业指导教师:职称:教授摘要:《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它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世说新语》记叙了汉末魏晋一些名流人士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面貌,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面貌。
刘义庆以欣赏赞扬的态度去鉴赏和记录人物,书中对人物的描写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全书流露出浓郁的“魏晋风流"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体现在人物的审美上,表现在人物的姿容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性格之美和语言之美。
即注重体现人物的外在形体之美,又重视人物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世说新语;人格;个性;魏晋风流Abstract:"Shi Shuo Xin Yu" is a well—known novel notes in China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s sketches,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Shi Shuo Xin Yu" chronicles the celebrities’behaviors and mental outlook from the Late Han to the demeanor,and reflect that era’s political, cultural,philosophical ,religiou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ditions。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心灵境界之追求

明帝 问 谢 鲲 :“君 自谓 何 如 庾 亮 ? ”答 日:“端 委庙 堂 ,使 百 僚 准 则 ,臣不 如 亮 ;一丘 一 壑 ,自谓 过 源自 。”(《世说 新语 ·品藻 》)
谢 鲲 即将在 “一 丘 一 壑 ”中 寻找 到 了生 活 的情 趣 ,而 顾恺 之 则用 画 表 现 了这 种情 趣 :
晋 武 帝 问 孙 皓 :“闻 南 人 好 作 《尔 汝 歌 》,颇 能 为不 ? ”皓 正 饮 酒 , 因举 觞 劝 帝 而 言 日 :“昔 与 汝 为 邻 , 今 与 汝为 臣。上 汝一 杯酒 ,令汝 寿 万 春 !”帝悔 之 。 (《世 说新 语 ·排 调 》)
这 也 是一 个不 乏 生 活情 趣 的 故 事 ,与 上 面 的故 事如 出 一辙 ,所 有 的 不 和谐 ,总会 在这 种 诙谐 中淡化 了。 其 情趣 还 包含 在 生 活 的方方 面 面 :
学教 育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心灵境界之追求
圃 曹 莉
内容摘要 :《世说新语》中所 表现 的魏晋士人对心灵境界之追 求 ,是 围绕“人格 与心 灵的艺术化”而展开 并由 此 实 践 于 其 生 活 中的 ,为现 代 “人 生 艺 术 化 ”理 论 的创 构 提 供 了丰 富 的养 分 ,主 要 表 现 在 追 求 情 趣 化 之 人 生 、完 满 化 之 人 生 和 诗 意 化 之 人 生 三 个 方 面 。
人 。 同时 ,在 魏晋 士人 的这些 情 感 中 ,也饱 含 着对 于 生命 的珍爱 。这些 在 《世 说新 语 》中有 甚 多记 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期2007年5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malofPuyangV0cational舳dTechnicalCollegeV01.20No.2May.2007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审美文化追求王晗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之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思想风貌、生活实况和时代风气,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魏晋士人高蹈“礼岂为我辈设也”的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激赏人格,移情山水,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寻求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和谐共振。尤其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理念,开拓了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新境界,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关键词】《世说新语》;审美文化;魏晋士人;魏晋时期艺术【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07)02一0044—03
《世说新语》(简称《世说》)为南朝宋刘义庆(公元403年一公元444年)所编撰。全书分门别类,以事相从,共计三十六篇,一千一百三十条。记事上起秦末陈婴母,下迄南朝宋代的谢灵运,主要记载了汉末至魏晋间著名士.人的遗闻轶事和清谈风貌。《世说》经梁代刘孝标作注后流传甚广,不仅是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语言、文学、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和心理学的重要资料,也是我们研究魏晋六朝审美文化的经典著作。本文将以《世说》为依据,对魏晋时期士人的审美文化追求做一初步的探讨。一、对生命存在的审美文化追求魏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而这次运动的结果则是开启了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语),一个人性觉醒和生命自由的时代。(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和审美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所形成的社会心态和人的思想情感是紧密联系的,这种情况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时代对审美和艺术的巨大影响。首先表现在它促使人的觉醒,即对传统的怀疑,对现实所取的态度和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深刻反思。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大动荡而出现的思想解放,集中表现为一种新的人生哲学和艺术精神,其特点是对人生真谛的探索与审美理想的统一,“人的自觉”成为时代审美文化的核心和主题。由此,宗自华先生认为,魏晋时代人们心灵的特点是在外发现了自然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感情和人格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发现了“自我”。《世说》在这方面有许多生动的记载: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任诞》)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日:“礼岂为我辈设也!”(《任诞》)【收稿日期】2006—11一lO—_44一这说明殷浩、阮籍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作为当时普遍社会心理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审美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魏晋时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玄学的兴起及其影响是分不开的。作为具有纯哲学特征的魏晋玄学,实际上已把对人生真谛的探索与对美的追求统一起来了,因而它也具有了审美文化的意义。《世说》中所记载的大量的人物品藻和士人清谈都是以玄学思想为先导,闪耀着这一思想的光辉。魏晋玄学的实质在于在宇宙关系中体悟把握人的生命存在,在对宇宙自然和生命存在两者相融的思考中所体会到的某种意绪与感兴,以此来强调自己所领悟、所深契于心的精神自由和心灵的放达潇洒,由此,当时的知识阶层任性、放达、追求心灵自由的言行往往都带有审美的意味,充满了浪漫自由审美文化品位。追求个性自由,有我及物的审美观念在《世说》中也多有体现。《言语》记载:“支公好鹤,住剡东昂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日:‘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支遁对鹤“凌霄之姿”的感叹,对其不能展翅翱翔的同情,正是他自己心灵的写照。在玄学哲理的影响下,魏晋文人任性而行,兴尽而止,《世说・任诞》中有两则关于王子猷的故事:一是“……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另一则记载王子猷请桓子野吹笛,桓子野当时已显贵,但素闻王名,便“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这些看似颇为怪诞的故事,显示了魏晋士人的超越感和“自由心灵”,也就是所谓魏晋风流的本质表现。总之,魏晋时代是人觉醒的时代,是一个发现了“自我”的时代,而这与魏晋玄学所坚持的独特的审美文化追求是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王晗: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审美文化追求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言语》)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崔巍以嵯峨,其水浃渫而扬波,其人磊石可而英多。”(《言语》)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日:“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言语》)日月山川鸟兽禽鱼,都因为它们本身的自然生机,而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人们发现自然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另一方面,自然山水所以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主要源于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真切感受。当时北方山水清秀、景色优美,而庄园坞堡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将日常生活的居住环境与自然园林结合起来,这不仅成为后来中国独特的园林文化的直接源泉,而且也使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也成为了潜在的审美环境,周围物象成了人们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南方更是风景幽美,山川自然的美对于魏晋士人来说,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移情山水,对于山水美的欣赏,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把强烈的生命意识移植于山山水水之中。另外,魏晋时代,人们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纲常名教的束缚,而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新的政治教化尚未形成,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人不仅第一次自己将大自然作为审美活动的重要背景和舞台,而且人将自己的身体整个地投入到了自然的怀抱,人与自然达到了形神交融的审美境界。清风徐来的竹林中尽日酩酊、谈笑自若的贤才,灵秀自然的兰亭下曲水流觞、游目骋怀的名士,皎然清静的月色里挥尘扪虱、悠然论文的高人,甚至崔巍峭拔的山岩上坦胸裸怀、白眼眄物的癫痴,透过其与世无争、放诞任性的外在表象,我们看到是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和谐共振。“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硅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㈨人的生命意识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而在泛化了的山水生命之中的人,又格外品味到人自身的生命韵律、生命情调,格外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生命韵律、生命情调的隽永意味,这就是魏晋士人在审美上对自然的发现和他们的艺术心灵。三、对艺术的审美文化追求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生活背景,使得魏晋士人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一种自觉意识和审美意识。魏晋士人在品藻人物、欣赏自然和艺术创作中都特别强调主体要有一个审美心胸,即审美观照的能力和超越世俗的虚静的虚心。这种自觉意识和审美意识,被魏晋士人提炼为“神”、“韵”或其他类似的表述,例如在《世说・巧艺》中有几则论绘画的(人物画)记载,对“神似”与“形似”的关系表露得非常清楚:戴安道中年画行像甚精妙。庾道季看之,语戴云:“神明——46r一太俗,由卿世情未尽。”戴云:“惟务光当免卿此语耳。”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间其故,顾日:“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入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竹J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这几则绘画评论,说明顾长康画人物,并不着重于形似,而是特别着重于“传神”,即要求能够传达出人物的内在精神,要求人们对艺术创作和审美意识内在要素的深入体悟、内在把握。“形神”问题是我国先秦以来的哲学中经常讨论的问题,但只是到了魏晋,这个问题才具有了美学意义。无论是“神明太俗”、“有如神明”,还是“传神写照”,都是将人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世说》中关于人物品藻和绘画的评论所蕴涵的文艺思想和审美观念,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核心范畴——神韵。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影响到中国古代诗、书、画创作的内涵、意境、风格、手法技巧等许多方面,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士人向往的是一种自由生命,他们所高扬的“神韵”是一种深藏于人的生命本体之内却又鲜明并自然表现于外的人的精神自由及由此而来的潇洒飘逸之美。魏晋士人真正信奉的是自由的生命哲学,在这种生命哲学的引导之下,人的心理状态、人的神情风度、人表现这种神情风度的方式、人的生活品质、人生趣味、人生目的、人生境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所有这些都与一种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相融,并与当时文艺创作、人的觉醒一起,为生命意识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体现,为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中的“神韵”,奠定了活的标准与范例,“神韵”作为艺术创造的审美范畴,其实质由此而奠定。《世说・容止》篇中所记时人对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评价,正是最为形象传神的概括写照,它不但成为后世文人非常向往和高度推崇的一种人的生命形象和生命韵致的标准,而且成为一种审美的最高标准。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理念指导下,魏晋时的艺术创作呈现一种空前的繁荣局面,表现于具体的门类;成就最高的是书法、绘画和音乐。这一时期一大批书法艺术家的出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家群体,如卫氏家族、王氏家族等,并且各种书体都展开了不断创新与探索,书法的创作和理论成就斐然。绘画艺术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开始深入到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中去,在平淡自然的风格下强调和突出人物的精神超脱,这无论是在中国艺术史上,还是在中华审美文化中,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1】【2】【3】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