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土楼的文化内涵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南方土楼的文化内涵探析

【摘要】:土楼这种中国南方的传统民居,因其独特而神秘的外形和浓厚的文化内涵而享誉海内外,被称为”世界民居的奇葩”。文章从土楼的建筑特色等方面对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同时与中国另一典型的传统民居--徽式建筑进行比较,探究二者文化内涵的异同。

【关键词】:土楼;文化内涵;徽式建筑;比较

近几年来,随着对中国民居研究热潮的掀起,土楼——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民居建筑也慢慢被揭开面纱。对客家土楼的研究,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在刘敦桢教授主编的《中国住宅说》中有所反映。

单从定义上讲,土楼就是指分布于中国南方,尤其以闽南、粤东等地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由于居住土楼的多以客家人为主,所以土楼又称“客家土楼”,土楼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三堂屋、方楼、圆楼。土楼的每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是独立的,用一圈圈的公用走廊将各个房间联系起来,这条公用走廊通常却布置在内圈,环绕庭院。⑴圆寨的共同特点是防御性特别强。

从永定振成楼和奎聚楼来看,它们虽然都是由巨资建成,但在风格上仍保留了客家人朴素而务实的性格,其文化底蕴也多以对联、文字见长。走过土楼,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客家民居的精髓: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之相比,以江西婺源为例的徽式建筑就迥然不同,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的建筑风格在宁静中仍掩不住大气与张扬。总体来讲这两种建筑的特色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种建筑产生的文化背景

从这两种建筑产生的背景来看,土楼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的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客家人出于族群安全而营造出一种自卫式“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种建筑格式一直延续下来,便是如今固定的建筑形式——土楼。所以土楼在建设时是生土夯墙,就地取材,筑建圆形或方形高楼,建筑规模宏大,形如碉堡,适应宗族聚居的需要。⑵同时,土楼的防御功能突出,能适应当时土客矛盾尖锐和社会战乱不宁的特殊历史环境。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土楼凝聚着客家人的传统观念,凝聚着客家人的历史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徽州原是古越人的聚居地,由于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中叶以后,徽商崛起,他们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⑶徽商们促使徽派建

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两种建筑背后所隐含的背景和文化是不同的,所以这一点差异便反映在建筑形式及风格上,这就使得这两种建筑无论从外形,还是从内在深层意义上讲,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以下的比较也是建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上的。

二、两种建筑的整体布局

土楼和徽州古村落一样,都是聚族而居。土楼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全村人住在一座土楼里,如同住在一座坚实的碉堡里。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⑷从建筑造型来看,土楼内是大家族共居,总的进出口最多只有一个,每个小家庭的生活极具公开性,对外则极具保守性和防御性。土楼人家的族群意识较为浓重,一个土楼内部聚居着一个家族而不是我们普通的家庭式,这样的居住环境对内更容易增进家族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是宗族观念延续的表现。对外则可以加强防御,增强自卫,当然也阻挡了与世沟通的机会,这也是土楼内在观念的外在整体展现。

徽式建筑也体现了徽州居民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从规格上讲是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整体上,青瓦白墙的徽式建筑是以每家每户为基本单元进行建筑的,不过,同一家族的房屋往往连成一片,而且是楼上楼下都有门洞相通⑸。徽式建筑不是将一族人集中到一个大院内,整个村落呈开放状。平时,徽州居民各自独立,民居四周均有高墙围起,并加筑防火墙,白色外墙上除了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一旦有特殊情况,打开门后则户户相连。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土楼和徽式建筑从整体的建筑布局来看,虽然整体的建筑布局风格迥异,但是两种建筑都有其防御和保守的一面,这与其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三、两种建筑的装饰形式及内容

自古就有客家人重农,徽州人重商的说法⑹,客家人的这种重农意识可以从土楼的具体场景中体现出来:土楼的中间都摆放着各种农具,家禽成群,土楼房间内大都挂着以耕读传家为主要内容的匾额。所以总体来讲,土楼的装饰极为简单朴实,没有过于华丽和奢侈的装饰,以追求实用为主。从门窗来看,土楼基本上是一个简朴、坚固的大门,木门外一层包铁,坚固防火(防山贼的火攻)。内部则是无数个小门和内开窗,这些窗子没有几分纤细但是确多了几分豪爽。而且这些小门、窗、梁上的雕饰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便以简单朴实而著称。

而对于注重商业的徽州人来说,对房屋的装饰则可以体现徽商的富庶和多

资。所以,在徽式建筑中无论是门楼上的砖、雕刻、窗扇、栏杆、栏板、楼厅日梁等处的木雕、漏窗、天井石栏等处的石雕,还是彩画,都是出色的装饰。徽式建筑的门都是带精致木雕的,门、窗上面有个小屋檐,当地人称为“短檐”,这是徽式建筑的一大特色。⑺同时,栩栩如生的浮雕和门楣、窗花等都展现了徽式建筑的基本特色——富丽堂皇。许多民居的厅堂上常悬挂有哲理的楹联,与精美的房舍形成一中内在的统一。徽商用巨资垒砌出建筑艺术宝库,昌盛的文化又使它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

从装饰的形式和内容可以看出,土楼追求和奉行的是朴实、实用风格,而徽式建筑则追求的是华丽典雅,这是由当地居民的性格和其内心的文化观念来决定的,闽西粤东地区的居民以客家为主,他们朴实沉稳、善良勤劳,所以他们的建筑文化反映出来基本上就没有过于华丽和典雅的内容。而徽式建筑则相反,徽式建筑的主人多是徽商或为官及第者,他们有着雄厚的资金和学识,所以在建筑中也多追求华丽和诗情画意,以彰显他们的资本和文化水平。

四、两种建筑的房间布局及其隐含的文化观念

土楼(以圆形土楼为例)一般以一个圆为中心,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土楼的结构有许多种,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这两种类型的土楼已形成其建筑风格无不是轴对称,主次分明。他们在轴线上设置祖堂,周围房间按等级一般一户垂直几层,各户之间紧密联系。这种明显的轴线对称布局与北方四合院息息相通,保存了中原遗风,有强烈的等级观念。这些“家族凝聚力”“等级观念”的理论基础都是儒家思想⑻。土楼是家族集资营建,楼内数百居民由族长或年长者管理,他们主持祭祀仪式,指挥防御外敌协调邻里关系,使楼内居民尊老爱幼,互相关怀照顾。土楼中,总把祖堂和学校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校又是本族长者教本楼子弟,保存了中原古老的文化,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徽州民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也就是祠堂或宗祠的所在地。祠堂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祠堂主要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是整个家族活动的中心和重心,比较传统的家族还把学堂设在祠堂的旁边,为了让后世子孙在先人面前勤勤恳恳,这也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体现。⑼

土楼和徽式建筑在房间的安排上都有着相当浓厚的伦理色彩。两派民居建筑都是以祠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展开,祠堂里的神位是左昭右穆,节日祭祀时,行礼的队列秩序也是依照昭穆之制而执行的。⑽以祠堂为中心实质上是体现了在封建社会里每一个处在其中的个体都必须严格遵守封建社会的等级规范和约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