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栽培学(9235)自学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828《农林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

828《农林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

828《农林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农林经济学综合》考试共包括农业经济学和林业经济学两大部分,各部分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业经济学(部分)(一)大纲综述《农业经济学》是报考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订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北京林业大学本科《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 考试内容1、绪论农业的概念与特性、农业的地位、作用、贡献与农业多功能性;粮食安全。

2、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农产品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及其应用、农产品供求均衡理论应用、恩格尔定律、农产品需求定律。

3、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的概念与作用、农产品流通及其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市场概念与类型、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概念、功能及其运行原理。

4、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的概念、家庭经营的理论分析、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产生与发展。

5、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的含义、原则与作用、农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与其他组织形式的比较。

6、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理论。

7、土地与水资源土地概念与特性、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中国农村现行土地制度及未来发展、水资源概念及其经济学特性、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8、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概念及其特性、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概念、规律和主要理论。

9、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及农业技术进步概念、内容、作用和特点、诱致性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10、农业保护政策农业保护、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理论依据与判别标准、农业保护政策的内容、发展与演变、农业保护政策的后果、有关农业保护政策的争论。

02670 作物栽培学(二) 自考考试大纲

02670 作物栽培学(二) 自考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二)课程代码:0267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理论的一门科学。

它所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而且综合性很强,又密切联系生产实际。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生理与技术措施,明确作物生产的原理,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综合性的科学。

应先修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农业生态学、植物保护、农业化学、生物统计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同时,作物栽培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作物的起源与进化条件和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特性的关系;掌握作物演变与进化的和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与类型;熟练掌握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作物及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

(重点)识记:作物的概念,作物栽培学。

理解: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类型和代表作物;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应用: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

(二)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的起源与进化。

(次重点)识记:作物生产的特点,作物的起源。

理解: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世界作物起源中心,我国作物的来源。

应用:作物栽培学性质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作物生产概况。

(一般)识记: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中国作物生产概况。

《特用经济植物栽培技术》复习纲要(精品).doc

《特用经济植物栽培技术》复习纲要(精品).doc

《特用经济植物栽培技术》复习纲要《特用经济植物生产技术》是为农学、林学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学牛所设置的课程。

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主要研究特用经济植物的牛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其与坏境条件的相关关系,从|何找出特用经济植物生长发育的理想坏境条件,制定出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拈施。

复习的重中之重的章节为:一、总论:第二、第三、及第四、五、六章。

总论点考试的70%。

木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特用经济植物的牛•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其与坏境条件的相关关系的理论基础;其基本方法就是分析和解决所研究的特用经济植物在生产过程屮,所运用的具休的技术方法。

木次考试为闭卷考试。

试题共100分.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单选15*1,多选5*2)、名词解释(5*3)简答题(5*6)、论述题(2*15)共33个小题。

教材为李彦生、袁继超等编著的《特用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一书一、特用经济作物的特点1、什么叫特用植物?2、其主要特点:(1)、复杂多样性:种类、栽培品种的特性(旱牛、湿生、阴生、阳生、不同海拨高度的要求、蔓生、产品的不同部位,)、繁殖方法的多样性(有性、无性);而分为不同区域。

(2)、是一门年轻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的基础学科有: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栽培学等(能说出2~3个即可);历史长,但人工栽培品少,技术落后,不深入。

(3)、对产晶詁质性状要求严格在种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 开拓新的栽培品种(品种选育、生物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 )(2)解决紧俏、市场需求最人的品种栽培问题(3)合理开发利用野牛资源(4)加强无公害、规范化栽培的研究(GAP)(5)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具体的例子阐述)二、特用经济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特用经济作物的环境与半态因子1、环境:2、生态因子:3、生态I大I子的数量虽很多,但町依其性质归纳为五类:(1)气候因了:(2)土壤因了“(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

05606 园林树木及栽培(实践) 自考考试大纲

05606 园林树木及栽培(实践) 自考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践(技能)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园林树木及栽培(实践)课程代码:05606一、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树木生长发育规律的大小周期,掌握树木从移栽定植及其养护管理的主要栽培环节和技术要领,学会分析树木生长发育中的各种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具备组织和实施树木挖掘、运输、栽植、水肥管理及整形修剪的现场操作。

二、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含学时、学分要求)园林树木及栽培(实践)课程共2学分、36学时,通过在实验室和花卉基地实地进行园林树木的繁殖和栽培养护来完成实践技能训练。

具体要求如下:(一)种子生活力测定和发芽实验(6学时)教学要求:掌握靛蓝染色法、四唑染色法和碘-钾化钾染色法的原理和技术要点,学会通过仔细观察和数据记录分析,评定种子生活力大小;掌握发芽实验中种子消毒、浸种、置床和管理记录等流程的技术要点,理解发芽率、发芽势和绝对发芽率等概念的含义,学会通过观察记录和数据统计分析,评定种子质量。

实验完成后,提交种子生活力测定记录表、种子发芽实验记录表和发芽测定结果统计表。

(二)播种繁殖(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耕地、耙地等技术要点,学会根据土地状况和种子类型,合理安排播种深度和精度,掌握基肥和追肥等施肥技术要点,掌握苗床规划、土壤消毒、除草和作畦等作床技术要点;掌握种子消毒的技术要点,掌握温水浸种、赤霉素浸种和层积处理等种子催芽技术要点;学会根据种子大小和发芽率等,计算播种量,掌握松树类种子的菌根菌接种技术要点,掌握撒播、条播和点播等播种方法的技术要点。

实验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并后期跟踪观察和统计种子发芽情况。

(三)扦插繁殖(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硬枝扦插、软枝扦插、叶插和根插等各种扦插方法,学会根据材料种类合理选择扦插方法;学会根据材料种类,合理选择插穗取材部位和取材时间,掌握插穗截制的技术要点;掌握插穗的贮藏技术要点;学会根据材料生根难易程度,合理使用生根剂,掌握扦插环境条件的控制。

27828园林植物与栽培学

27828园林植物与栽培学

高纲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园林植物与栽培学南京林业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园林植物与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栽植与养护技术。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园林植物的生产、应用、养护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提高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园林应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使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作为教材,内容共十章,第一、二章重点介绍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第三、四章阐述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第五、六、七章讲解园林树木的栽植与养护管理技术,特别讲解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技术;第八、九章分别解读园林花卉和草坪的栽培管理技术;第十章逐类举例介绍常用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技术。

教材章节设置复习参考题,并附录园林植物栽培技术规范,供学习实践参考。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在识别常用园林植物及主要品种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物候期、观赏价值,正确合理选择应用各类园林植物,掌握园林植物栽培、繁殖、养护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栽培技术措施,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了解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物候期及观赏价值,根据其习性、观赏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性准确地应用园林植物。

、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园林植物的栽植、修剪、养护管理的主要环节和技术措施要点。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园林植物与栽培学是一门以多个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专业课程,需要在学习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等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展开学习。

同时,本课程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生态学、园林美学等课程联系紧密,将其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从事园林绿化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课程内容本章着重介绍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园林植物生命周期、年生长发育周期以及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园艺植物栽培学自学考试大纲

园艺植物栽培学自学考试大纲

高纲2054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8827园艺植物栽培学苏州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园艺植物栽培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园艺专业的专业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园艺植物栽培学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运用能力而设置的园艺学专业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自学应考者,掌握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园艺以及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共分为八章。

重点掌握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园艺种植园的规划、建设和园艺植物土、肥、水和花果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状况及其对世界园艺业的贡献。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以现代生物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应用科学。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肥料学、气象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的介绍了园艺生产的重要意义、园艺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重点介绍了园艺植物的分类。

(二)学习要求了解园艺业发展简史和现状,了解园艺植物栽培的重要意义,掌握园艺植物资源与分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园艺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未来园艺业的发展趋势。

2.掌握:园艺及相关名词的基本概念;园艺植物的各种分类以及各类分类类型的代表植物种类。

第二章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园艺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规律和特点;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园艺植物器官生长相关性以及生长发育周期。

(二)学习要求了解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器官间的生长相关性以及生长发育周期;掌握园艺植物根系的类型、组成;芽的类型和特性;掌握园艺植物茎的类型;掌握叶幕的形成与叶面积指数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园艺植物花芽分化的过程;掌握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及调控技术;了解园艺植物花的结构特点和一些典型植物花的类型,掌握园艺植物果实的类型和果实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果实成熟时的变化;了解园艺植物在温度、水分和光照的需求不同的分类类型。

作物栽培学(二)(2670)自学考试大纲(DOC)

作物栽培学(二)(2670)自学考试大纲(DOC)

作物栽培学(二)(2670)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理论的一门科学。

它所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而且综合性很强,又密切联系生产实际。

(二)本课程的地位、任务与作用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作物生产必须要良种与良法配套,其中的良法主要为作物栽培学。

因此,作物栽培学为农学专业的专业课。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基本措施和方法,具备作物大田生产管理的基本技能,才能指导农业生产。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生理与技术措施,明确作物生产的原理,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综合性的科学。

应先修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农业生态学、植物保护、农业化学、生物统计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同时,作物栽培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作物的起源与进化条件和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

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特性的关系。

掌握作物演变与进化的和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与类型。

- 1 -熟练掌握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内容1、作物的概念与分类2、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与研究内容3、作物的起源与进化4、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战略地位5、作物栽培学发展的趋势(三)考核知识点1、作物的概念与分类。

2、作物的起源与进化。

《经济林栽培学》章节教案

《经济林栽培学》章节教案

任课教师
王华田
课时
3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讲授 多媒体、板书
教学课型
理论 √ 实验□ 习题□ 实践□ 复习□ 其它□
教学目的
24、 25、 26、
了解板栗栽培的意义,了解核桃的分布、生产和资源概况; 掌握板栗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掌握板栗栽培和管理的主要技术;
重点难点
18、 19、 20、 21、 22、
教学后记
任课教师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目的
第六章 核桃栽培
杨克强
课时
3
讲授 多媒体、板书
教学课型
理论 √ 实验□ 习题□ 实践□ 复习□ 其它□
21、 22、 23、
了解核桃栽培的意义,了解核桃的分布、生产和科研概况、资源概况; 掌握核桃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掌握核桃栽培和管理的主要技术;
二、树体管理:树体管理概述、修剪的作用、整形修剪的季节、整形修剪 容,要求精讲细讲,重
的方法。
点突出,难点讲透。结
合教学实践环节掌握
几种主要树形和整形
方法和主要修剪技术
要点。
思考题 与作业
1、经济林土壤管理的主要环节和技术要点有哪些?土壤水分管理的环节和技术要 点? 2、经济树木整形修剪的作用?主要树形的整形方法?主要修剪措施有哪些?
本章是课程的重点内 容,结合教学实践环节 掌握板栗整形方法和 主要修剪技术要点。
思考题 与作业
1、我国板栗产业化体系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2、如何促进板栗丰产稳产?
教学后记
任课教师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姜远茂 讲授
多媒体、板书
第八章 柿树栽培
课时
3
教学课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林栽培学(9235)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经济林是我国的五大林种之一。

经济林栽培学是研究经济林培育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课。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既与造林学和果树学有些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又不同于这两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涉及种类多,产品千差万别,栽培技术多样。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我国丰富的经济林资源,了解经济林在我国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经济林生产的发展趋势,掌握经济林生长发育的基本理论和栽培技术。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课,植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生态学等是其专业基础课程,只有学好这些专业基础课,才能学好本课程。

林木种苗学和造林学这两门专业课也与本课程联系密切。

其中林木种苗学为本课程提供种苗培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应作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经济林栽培学与造林学的区别是对象不同,造林学的主要对象是用材林,经济林栽培学的主要对象是经济林,二者在栽培及经营管理的方法上也不太一样。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植物学基础、植物(尤其是树木)分类、植物生理、农业气象、土壤肥料、生态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重点是:经济林木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栽培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主要经济林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

本课程的难点是:整形修剪的理论与技术。

本课程的疑点是:品种分类。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经济林的定义;经济林栽培学的任务。

2、一般了解:经济林生产的意义、特点、成就;经济林发展前景。

3、一般掌握:经济林栽培学的知识体系。

- 1 -4、熟练掌握:我国森林法对经济林的定义;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及任务。

(二)本章课程内容1、经济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我国经济林生产的特点3、建国以来经济林事业的成就4、经济林发展前景5、经济林栽培学的任务(三)考核知识点1、经济林的定义及经济林生产的重要意义2、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及任务(四)考核要求1、经济林的定义及经济林生产的重要意义(1)识记:森林法中对经济林的定义。

(2)领会:经济林生产的重要意义。

2、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及任务(1)识记:经济林栽培学的概念。

(2)领会:经济林栽培学的任务。

第一章我国经济树木分类与分布(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经济树木的分类体系;我国经济树木的分布概况。

2、一般了解:各分布区的主要经济树木种类。

3、一般掌握:各类别的主要经济树种。

4、熟练掌握:各类经济树木的主要利用部分或产品;我国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变化的基本规律;我国经济树木的分布概况。

(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经济树木的分类1.分类依据与方法2.分类体系第二节经济树木的分布1.决定植物分布的内外因素2.我国经济树木的分布概况(三)考核知识点1、经济树木的分类体系- 2 -2、我国经济树木的分布(四)考核要求1、经济树木的分类体系(1)识记:经济树木的类别;各类别的主要代表树种。

(2)领会:各类经济树木的主要利用部分或产品。

2、我国经济树木的分布(1)识记:决定植物分布的内外因素。

(2)领会:我国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变化的基本规律;我国经济树木的分布概况、各大区的主要经济树木种类。

第二章经济树木生长发育规律(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经济树木的生命周期与年周期特点及其栽培管理措施。

2、一般了解:树木生长的部位;控制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限结构生长和无限结构生长的区别。

3、一般掌握:生长与落叶休眠;经济树木各器官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4、熟练掌握:生长、发育、生命周期、年周期、物候、物候期、物候相、顶端优势等概念;经济树木个体发育各阶段(时期)的特点及其相对应的栽培措施;树木的主要物候期,以及各时期各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栽培管理措施。

(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1.生长和发育的概念2.树木生长的部位3.有限结构生长和无限结构生长第二节经济树木生长发育的分析第三节经济树木一生的生长发育1.经济树木生命周期概述2.经济树木生长发育期第四节经济树木一年中的生长发育1.年周期的概念2.物候概述3.根系生长期4.萌芽和展叶期5.新梢生长期- 3 -6.花芽分化、开花和结实7.落叶期和休眠期8.各器官生长发育的相关性(三)考核知识点1、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2、经济树木一生的生长发育规律3、经济树木一年中的生长发育规律(四)考核要求1、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1)识记:生长和发育的概念;树木生长的部位。

(2)领会:控制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限结构生长和无限结构生长的区别。

2、经济树木一生的生长发育规律(1)识记:生命周期的概念;经济树木个体发育的五个时期。

(2)领会:树木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可超越性与不可逆性;各发育阶段(时期)的特点。

(3)简单应用:与各阶段生长发育特点相对应的栽培措施。

3、经济树木一年中的生长发育规律(1)识记:年周期、物候、物候期、物候相、顶端优势等概念;树木的主要物候期,以及各时期各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

(2)领会:生长与落叶休眠;经济树木各器官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3)简单应用:经济树木栽培管理措施与年生长发育规律。

第三章经济树木生长发育与环境(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光、温度、水分、土壤和地貌等与经济树木分布及生长发育的关系。

2、一般了解:生境因子对经济树木作用的一般规律;我国的水分状况与经济树木的分布;我国的土壤地带性分布。

3、一般掌握:阳性树种、阴性树种、中性树种、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温度的三个基点、生物学零度、积温、有效积温、节律性变温、土壤肥力等概念。

4、熟练掌握:光能的充分利用;温度与经济树木分布及生长发育的关系;土壤结构、水分、温度、酸碱度与经济树木生长的关系;影响经济树木的主要地貌因子及其作用机理。

(二)本章课程内容- 4 -第一节环境与经济树木的关系1.经济树木生长与环境的关系2.生境对经济树木的作用3.经济树木对生境的适应第二节经济树木与光1.光谱特性与经济树木的关系2.光照强度与经济树木的关系3.光照时间与经济树木的关系4.充分利用光能第三节经济树木与温度1.热量带与经济树木的分布2.温度对经济树木生长发育的影响3.极限温度对经济树木的危害第四节经济树木与水分1.我国水分状况与经济树木的分布2.水分与经济树木生长发育的关系第五节经济树木与大气1.氧和二氧化碳与经济树木的关系2.大气中的水汽与经济树木的关系3.风与经济树木的关系4.空气污染与经济树木的关系第六节经济树木与土壤1.土壤肥力的概念2.土壤种类与经济树木的生长3.土壤结构与经济树木的生长4.土壤水分与经济树木的生长5.土壤空气与经济树木的生长6.土壤温度与经济树木的生长7.土壤酸碱度与经济树木的生长第七节经济树木与地貌(三)考核知识点1、环境与经济树木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2、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及地貌等主要环境因子与经济树木的关系(四)考核要求- 5 -1、环境与经济树木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1)识记:生境因子对经济树木的影响。

(2)领会:生境因子对经济树木作用的一般规律。

2、光与经济树木的关系(1)识记:阳性树种、阴性树种、中性树种、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等概念;光因子通过光谱特性、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三方面作用于树木。

(2)简单应用:如何根据树木对光因子的需求科学地进行经济林生产;如何充分利用光能。

3、温度与经济树木(1)识记:温度的三个基点;生物学零度;积温;有效积温;节律性变温。

(2)领会:热量带与经济树木分布的关系;温度对经济树木树种发育的影响;极限温度对经济树木的危害。

(3)简单应用:减免高、低温对树木危害的主要途径。

4、水分与经济树木(1)识记:水分与经济树木生长发育的关系(2)领会:我国的水分状况与经济树木的分布5、大气与经济树木(1)识记:部分抗污染能力强的经济树木。

(2)领会:风、空气污染及大气中的水汽与经济树木的关系。

6、土壤与经济树木(1)识记:土壤肥力;我国的土壤地带性分布。

(2)领会:土壤结构、水分、温度、酸碱度与经济树木生长的关系。

7、地貌与经济树木(1)识记:影响经济树木的主要地貌因子。

(2)领会:地貌对经济树木影响的机理。

第四章选育良种本章不要求自学,也不考核。

第五章苗圃本章不要求自学,也不考核。

- 6 -第六章经济林的营造(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适地适树;林地整地与水土保持;栽培与抚育管理。

2、一般了解:林业区划与林地类型;3、一般掌握:林地条件类型划分;4、熟练掌握:适地适树的概念、意义、标准、途径;林地整地及水土保持的意义及方法措施;栽培与抚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林业区划与林地种类1.林业区划2.林地种类第二节适地适树1.适地适树的概念与意义2.适地适树的标准3.适地适树的途径第三节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及应用1.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意义2.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依据第四节林地整地1.目的与任务2.整地的方法3.林地水土保持第五节栽培技术1.选用良种2.栽植密度3.栽植季节4.栽植方法5.营造混交林第六节抚育管理1.林地间种2.各生长时期的抚育管理(三)考核知识点1、适地适树- 7 -2、立地条件类型划分3、林地整地及水土保持4、栽培技术5、抚育管理(四)考核要求1、适地适树(1)识记:适地适树的概念。

(2)领会:适地适树的意义、标准、途径。

2、立地条件类型划分(1)识记:立地条件类型的概念。

(2)领会: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意义及划分依据。

3、林地整地及水土保持(1)识记:整地的方法。

(2)领会:造林整地的目的意义;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林地水土保持技术措施总的原则。

(3)简单应用:林地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

4、栽培技术(1)识记:密度;矮化的优点及矮化的途径。

(2)领会:良种的标准;良种选用的要求、原则;合理密植的意义;确定栽植密度的原则;矮化密植;适宜的栽植季节;混交树种选择及混交方式;(3)简单应用:栽植方法技术;授粉树配植技术。

5、经济林的抚育管理(1)识记:施肥的常用方法、时期。

(2)综合应用:抚育管理措施。

第七章整形修剪(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重点:整形修剪的原理、原则;主要树形;整形修剪的方法。

2、一般了解:整形修剪的概念、作用。

3、一般掌握:整形修剪的原理、原则;主要树形的树体结构。

4、熟练掌握:整形修剪的时期、方法、步骤。

(二)本章课程内容第一节整形与修剪的作用- 8 -第二节整形修剪的生物学原理第三节整形修剪的原则和方法1.整形修剪的原则和树体结构分析2.整形修剪的时期和方法、步骤(三)考核知识点1、整形修剪的概念及作用2、整形修剪的原理3、整形修剪的原则4、树体结构分析及主要树形5、整形修剪的时期和方法(四)考核要求1、整形修剪的概念及作用(1)识记:整形与修剪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