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劳动经济学 (总复习2014)

学生-劳动经济学 (总复习2014)
学生-劳动经济学 (总复习2014)

第0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力或劳动能力

3、劳动经济学

二、填空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劳动资源的利用问题

B.劳动资源的配置问题

C.劳动资源的产生问题

D.劳动资源的稀缺问题

2、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

A.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B.劳动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C.劳动资源的绝对稀缺性

D.劳动资源的普遍稀缺性

3、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功能,体现为()

A.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B.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C.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D.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三、判断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5、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价值尺度:互惠原则。()

6、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学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

四、简答

1、劳动经济学研究特点是什么?

2、劳动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五、论述

1、联系实际分析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性。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

2.劳动力需求

3.短期劳动力需求

4.长期劳动力需求

5.劳动力需求弹性

二.单项选择

1.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阶段。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

2.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

A需求效应B派生效应C收入效应D规模效应

3.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

A.希克斯技术进步

B.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

C.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D.要素密集型技术进步

4.当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工资变动的百分比。A.小于B.等于C.大于D.大于等于

5.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A.陡峭B.平缓C.高D.低

三.判断改错

1.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不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

2.在短期的定义中,生产中的各种要素均可变。()

3.在由销售量决定的产量给定,总收入也被决定以后,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是等价的()

4.工资率变化造成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令劳动力需求向相同的方向变化。()

5.公共部门自身的行为目标也是利润最大化。()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供给

2.主体均衡

3.劳动力供给弹性

4.收入效应

5.替代效应

二、单项选择

1.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假设。

A两点B三点C四点D五点

2.基数效用论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

A边际效用B心理效用C消费效用D生产效用

3.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

A生产者个体B消费者个体C劳动者个体D消费者群体

4.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就业、工资、()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A福利B医疗保险C社会保险D社会救济

5.()在继承了基数效用论的部分理论基础之上,为效用理论的实际应用寻找到了可靠的方法。

A.边际效用论B.生产效用论C.消费效用论D.序数效用论

三、判断改错

1.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同样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2.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间歇性交替。()

3.基数效用并不假设每个人都是“经济人”。()

4.在序数效用论的假设中,要求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

5.无差异曲线是可能相交的。()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名词解释

1.均衡

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U-V分析

4.内部劳动力市场

5.雇佣调整

二.单项选择

1.劳动力市场均衡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变量均等和()

A.选择最优B.行为最优C.效用最大D.产量最高

2.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中,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情况称为()

A.发散型蛛网B.封闭型蛛网

C.收敛型蛛网D.开放型蛛网

3.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供求可以相等的状态下,根据市场价格形成的需求称为()

A.凯恩斯需求B.瓦尔拉需求

C.马歇尔需求D.斯密需求

4.“蛛网中立条件”是指()

A.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无关

5.“失业均衡”是由()提出来的。

A.亚当斯密B.蒙代尔C.凯恩斯D.庇古

三.判断改错

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第二个意义表现在即使是同质的劳动力,在不同的地区和行业也会有工资差异。()

2.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供求均衡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供给被社会全部吸收。()

3.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是现行市场工资率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制定者。()

4.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短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5.劳动力滞存若发生在企业内部,称为显性失业。())

第四章劳动时间

一、名词解释

1.劳动时间

2.劳动投入量

3.准固定成本

4.制度劳动时间

5.余暇时间。

二、单项选择

1.劳动投入量是一个()的概念。

A.存量B.流量C.矢量D.向量

2.劳动时间不具有()

A.人际交往功能B.协调生产功能

C.指示功能D.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3.1884年,美国劳工联合会决定,从1886年5月起,()小时工作制为正式的工作时间。A.8 B.7 C.12 D.14

4.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A.使劳动产品增多B.有利于节约能源

C.有利于扩大就业D.利于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

5.德国关于劳动时间的《工作时间》是(A)4月30日颁布。

A.1938年B.1939年C.1940年D.1941年

三、判断改错

1.劳动时间只包括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

2.兼职工作不算是超时工作。()

3.政治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作用。()

4.劳动时间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指示器。()

5.无差异曲线是由一个群体的偏好决定的。()

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一.名词解释

1.生命周期

2.家庭生产函数

3.期望工资总收入

二.单项选择

1.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包括直接支付和()

A.间接支付B.机会成本

C.选择成本D.生活成本

2.日本家庭实际收入的上升在20世纪()年代后期趋缓。

A.60 B.70 C.80 D.90

3.市场性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可分解为()和余暇时间。

A.培训时间B.学习时间

C.家务劳动时间D.社会活动时间

4.影响实际退休年龄的因素不包括()

A.养老金制度B.社会经济环境

C.个人生理条件D.子女的工作偏好

5.利用家庭生产函数不能的说明的问题是()

A.劳动力供给B.个人偏好的形成

C.家务劳动时间D.消费结构

三.判断改错

1.从全球的范围看,跟过去相比,人们的平均寿命并没有多大变化。()

2.如果父亲的工资上升了,无论母亲的工资如何变化,都会导家致家庭对孩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扩大。()

3.期望工资收入现值是指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的加总。()

4.决定劳动者最低供给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经济环境。()

5.信息的不完整性是影响工作转换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工资率

2.基本工资

3.实物工资

4.工资刚性

5.按要素分配

二.单项选择

1.计时工资与()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A.计量工资B.计件工资

C.实物工资D.货币工资

2.基本工资是以()为支付手段,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A.货币B.实物C.股权D.债券

3.实物支付是普遍的()支付方式。

A.分红B.补贴C.福利D.奖金

4.按要素分配的方式不包括()

A.劳动分红制度B.年薪制

C.股票类薪酬制D.薪酬股权计划

5.目前国内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不包括()

A.板块论B.过渡论C.融合论D.分离论

三.判断改错

1.年薪制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时薪加风险收入。()

2.劳动分红是对企业年终净利润的分配,属于企业内部的第一次分配。()

3.最早提出三要素理论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4.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是等价的。()

5.重农学派的创始人是配弟。()

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一、名词解释

1.最低工资

2.工资指导线

3.工资谈判制度

4.工资差别

5.竞争性差别工资

6.垄断性工资差别

7.均衡价格

8.工资水平

二、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项是对社会最高工资采取的控制措施?()

A、建立最低工资制度

B、实施个人或企业累进税制

C、个人收入政策

2.收入分配完全不均等时,基尼系数等于( )。

A.0

B.1

C.-1

D.2

3.实行计时工资制度,工人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 )承担。

A.企业

B.个人

C.政府

D.社会

4.经济学家一般用()来衡量收入平等程度。

A.恩格尔系数

B.基尼系数

C.工资级差

D.工资等级

5.下列关于基尼系数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收入发达程度的

B.基尼系数的值与洛伦茨曲线的形状有关

C.基尼系数的值等于完全平等曲线与洛伦茨曲线所围的面积除以完全平等曲线下的面积

D.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布越平等

6.垄断性工资差别是( )的工资差别。

A.竞争性

B.补偿性

C.既竞争又补偿

D.既是非竞争又是非补偿

7.工资差异是指各类人员( )的差异。

A.工资形式

B.总收入

C.工资水平

D.劳动成本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就业

2、充分就业

3、自然失业率

4、摩擦性失业

5、菲利浦斯曲线

二、单项选择

1.符合下列情况的人( )不属于就业者

A.临时工

B.雇主和自营人员

C.从事经济活动的就读学生

D.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有酬或自营等各种方式)的人员

2.下列人员不包括在失业人员中的是( )

A16岁以上各类学生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

B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C企业宣告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D家务劳动者

3.就业结构不存在以下特点( )

A功能性B单一性C历史性D复杂性

4.下列观点属于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的是( )

A只要想办法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意味着充分就业

B促使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最好方法是刺激供给(生产)方面,而不是需求

C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

D若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规则使资本主义经济保持稳定,就业问题将在这个正常的经济环境中逐步得到解决

5.( )是失业中数量最大、最常见、最难以驾驭的一种类型。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隐性失业

6、摩擦性失业的特点是( )

A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失业期限较短

B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失业周期较长

C表面上就业

D无法准确识别

7.由于供需对方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劳动力竞争市场的要求而形成的是( )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隐性失业

8.下列不属于就业结构的国际趋势的是( )

A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急剧减少

B第二产业劳动力变化情况复杂

C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增加

D就业结构现状仍然比较落后

9.下列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的是( )

A第一、三产业增加,第二产业减少

B第一二产业将增加,第三产业增加

C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

D第一三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增加

三、改错

1、就业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密切相关,与一定地劳动程度所决定的企业用工形式有关,与国民经济部门有关。()

2、当充分就业实现时就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摩擦性失业及其他类型的自然失业与充分就业是互相矛盾的。()

3失业的程度取决于失业人数的比重. ()

4产品经济机制不利于增加就业. ()

5当就业弹性小于等于0时,说明就业量随着经济增长而保持同步增长. ()

劳动经济学鲍哈斯版重点复习题总结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总结(自) 第二章 1.当非劳动收入减少时,工作时数会发生什么变化?(P68) 答:(P38-39) 在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形下,非劳动收入的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称为收入效应。 (1)如果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预算线下移,预算线和效用曲线交点右移,闲暇减少,导致工作时数增加; (2)如果闲暇是一种低档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对闲暇需求增大,工作时间反而减少。 2.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妇女的劳动力参与率提高的幅度如此之大?(P68) 答:(P54-55) (1)女性真实工资的明显提高; (2)生育行为的变化:①生育观念变化(不愿生);②市场工资的提高也使得抚养孩子成为一种昂贵的家庭活动,因而成为家中孩子数减少的原因之一——③致使妇女的保留工资的下降,更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3)家庭生产过程中技术变革的影响。①生产家庭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数量被大幅度削减,解放女性劳动力;②缩小夫妻之间边际产品的差距,减缓对专业分工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 第三章 1.什么是新增工作者效应?什么是受阻工作者效应?(P107) 答: (1)新增工作者效应: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家中主要劳动力失去工作(家庭收入下降),次级劳动者不得不寻找工作弥补家庭收入损失。因此新增工作者效应意味着次级劳动力参与率具有一种逆(反)周期趋势。 (2)受阻工作者效应:a.指很多失业者在衰退时期感觉找不到工作,于是干脆放弃了(暂时退出);b.隐性失业者——存在受阻工作者效应的结果是劳动参与率具有一种顺应周期趋

势。 2.中国老年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如何解决老龄化?(P107) 答:(P86-89) Ⅰ.影响因素: (1)法定退休年龄; (2)继续工作的工资率; (3)退休的福利水平 ①高工资的工作者其替代效应占据优势,他会将退休生活的时期长度削减;②养老金福利的增加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这两种效应会沿同一方向变化发生作用,养老金福利的增加确定无疑会导致持续时间更长的退休生活。 Ⅱ.老龄化的解决: ①延迟退休(具体对策如雇佣老年人单位给予减税优惠等);②提高生育率;③纳入移民 3.为什么说马尔萨斯有关:“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会生育更多的孩子”的预测是错误的?/影响女性生育孩子的因素?(P108) 答:(P102-104) (1)假定孩子是正常商品: A.如家庭收入的增加,使得预算线向上移动,孩子数量也会增加; B.但,生育孩子的价格(成本)的增加也导致家庭想生育的孩子数的减少——拥有孩子的成本有:①尿布、奶粉价格;②住房价格;③教育价格等。这些成本的加总使得生育孩子尤其昂贵,远超收入增加部分。 (2)另外还有: ①母亲的工资:(与教育有关)工资越高,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越大,生育率较低; ②企业是否提供育儿场所等。 第四章 1.论述一个存在着两部门的经济中,最低工资对被覆盖的部门和未被覆盖的部门的影响。(P175)

劳动经济学简答题 (1)

劳动经济学复习思考题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说到底是由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劳动资源的配置问题 2.劳动力市场是如何运行的? 答:一.劳动力需求。二、劳动力供给。三、工资的决定 3.实证研究的作用和局限性是什么? 作用:试图发现他们的行为倾向。 局限性:一是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二是从事劳动经济的研究队伍很小。现有的研究者大都长期受传统的生产经济学的影响,缺乏现代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训练。 4.简述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意义 1、从宏观方面看,劳动经济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 劳动经济学理论为政府有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从微观方面看,劳动经济问题是影响企业效益、组织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劳动经济学为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3、个人 理性地认识劳动力市场的各种现象 5.运用规范经济学的概念,判断劳动力市场何时处于最理想状态,哪些阻碍市场达到这种状态? 当达到互惠时,劳动力市场处于最理想状态。 妨碍实现自愿互惠交易的三种障碍 1.信息障碍:由于信息缺陷或信息偏误;使市场主体不能进行互惠交换。 2.体制障碍:交换本身是互惠的,但实际存在的某种惯例、政策及体制安排,阻碍互惠交换的实现; 3.市场缺陷:潜在的交换是互惠的,但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换参与的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无法进行交换。 6.如何定义工资过高或过低? 如果工人所得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即工资过高。如果工人所得工资低于市场均衡工资,即工资过低 7. 影响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因素: 产品需求量;工资率和资本价格的变化;可获得的技术选择。 8. 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言 劳动的定义 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或相对资本等要素而言的“劳动力要素”。 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涉及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学科。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市场及其影响因素) 劳动力的定义 ?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在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 研究方法 (一)实证方法: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极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方法即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 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与解释。 劳动经济学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分析主要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其次,需要设定假设条件;再次,通过构造理论模型或提出理论假说来解释劳动力市场中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和结果,试图找出影响行为和结果的主要因素。最后,在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理论模型或理论假说进行检验,得到证实或证伪的结论。 (二)规范方法 … 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也是劳动经济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规范经济学致力于对实证经济学的应用,其目的往往是就实际问题,包括公共政策问题提出建议。 它的哲学基础是规范主义,认为关于条件、状况、事物和行为的好与坏的知识对于产生规则性知识是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条件和状况可以有好坏之分,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行为即可有好坏之分,也可以有正确或错误之分。 经济学中的规范分析,往往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重视研究事物的好坏,说明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或规范经济学,需要对什么是理想的经济状态这个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在经济学的规范分析中,“互惠原则”、帕累托改进等都是重要的标准。 规范分析方法往往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服务。 在经济学研究中,往往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互结合,两者互相补充。纯粹的实证分析和纯粹的规范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都是难以做到的,实证分析或多或少都带有效率、公平等价值判断,规范分析往往也需要借助实证分析的工具。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学派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整理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 A.向前弯曲 B.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 A.有正向 B.有负向 C.没有 D. ( )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A.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

(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4. A.大,陡峭 B.大,平缓 C.小,陡峭 D. (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5. A. B. C.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D. ( )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A.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C.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 ( )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9.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 10. 技术进步对( )

A.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技工 D. 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 A.“互益”基准 B.“互惠”基准 D.“互利”基准“互助”基准C. 12.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 1 A.生产费用 B.教育费用 D.社会公共支出C.工时损失费用 13.对于等效用曲线特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曲线离开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低 B.等效用曲线的斜率为正 C.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可以相交 D.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 14.E>1是表示劳动力供给弹性如何?( ) S A.供给无弹性 B.供给有无限弹性 D. 供给富有弹性 C.供给缺乏弹性15.长期劳动力需求调整与短期相比幅度更大,是因为下列哪个效应也开始起作用?( ) A.规模效应 B.收入效应 D.外在化效应 C.替代效应 16.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个人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 ) A.学费 B.由于上学而放弃的收入 D.书籍费C.超出不上学时的部分生活费用 17.下列哪个选项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 A.劳动力本身所具有的技巧能被许多企业利用 B.铁路机车司机 C.石油工人 D.整个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下降的一些行业 18.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延期支付?( ) A.小时工资 B.养老金 D.免费午餐住房C. 19.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造成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因素?( ) ...A.种族 B.性别 D.民族传统劳动技能 C.20.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垄断力量造成的市场歧视?( ) A.男雇员不愿意在妇女领导下工作 B.企业以5分钟打字测试为依据,拒绝得分低于55分的所有申请者 C.雇主由于既定偏好,不愿意雇佣女性 D.二元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1.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2. 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 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 4. 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5. 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6. 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7. 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 8. 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9. 劳动力生产费用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2.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 13. 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15. 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17. 就业结构 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18. 磨擦性失业 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19.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换句话说,劳动时间的增长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二. 判断题 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正确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正确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错误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错误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正确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正确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错误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错误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正确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正确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正确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正确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错误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错误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B ) A.客观事实 B.价值判断 C.经济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 D.经济现象运动的内在逻辑 3.规范研究方法要说明的是( C ) A.研究对象或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B.如何认识研究对象或现象的客观事实 C.研究对象或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研究如何规范的问题 4.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 D) A.相对稀缺性 B.绝对稀缺性 C.普遍稀缺性 D.支付能力与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5.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经济学将此种力量定义为( B ) A.需求弹性 B.资源的稀缺性 C.机会成本 D.边际生产力 6.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功能,体现为( B ) A.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B.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C.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D.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7.根据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C ) A.工资率大于边际替代率 B.工资率小于边际替代率

C.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D.工资率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 8.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 D) A.就业率 B.失业率 C.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参与率 9.一般来说,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 D) A.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B.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折线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折线 D.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10.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A ) A.劳动者家庭或个人 B.政府或公共部门 C.行业工会 D.企业或雇主 11.下列对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B ) A.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低 B.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C.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值、凸向原点 D.即使主体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会有区别 12.有关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 B ) A.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即为市场最低工资标准 B.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因家庭而异 C.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互补关系 D.不同家庭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呈斜线分布 13.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供给会减少,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B.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大于规模效应 D.替代效应小于规模效应 14.下列最能准确体现“劳动力供给”含义的是( D ) A.中国具有13亿以上人口 B.张三家里18岁以上成员有3人 C.李四今年大学毕业,正在寻找工作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 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 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 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 就业人口 +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 劳动年龄人口 -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

一、填空 1.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劳动的人)的学问。 1.一般来说,人口总量增多,则劳动力资源(增加)。 2.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的是(劳动者)。 3.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决定就业量和工资)。 14.工资率的变化能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4.当工资率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间将(增加)。4.当工资率增加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个体的工作时间为(减少)。 2、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工资总额不变而劳动时间缩短,则劳动供给(增加) 3.与横轴平行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劳动力供给弹性为(无穷大)。 6.向右上方倾斜且较为平缓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弹性(较大)。 7.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8.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减少)。 20.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增加)。 A.增加B.减少 C.不变D.难以判定 9.两种劳动力间为总互补关系时,其交叉工资弹性为(负)。 10.两种劳动力间为总替代关系时,其交叉工资弹性为(正)。 11.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减少时,则均衡工资率( 增加)。 17.封闭型蛛网的条件是(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12.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7.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农业剩余)。 13.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14.人力资源配置就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机制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力资源的(管理)行为。 15.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员工)来支付。 10.特殊培训的成本通常由(企业)来支付。 16.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工人)承担。 1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下降) 18.我国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是(按地区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19.集体谈判的双方为(雇主和工会)。 A.雇主和员工B.雇主和工会C.雇主和政府D.政府和工会 20.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曲线是(菲利浦斯曲线)。 1.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 ; . 2.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 需求无弹性, 需求有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 2.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边际产量递增阶 段。第二,边际产量递减阶段。第三,总产量绝对减少。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1.劳动的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P4) 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P38) 3.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P80) 4.劳动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P93) 5.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P93) 6.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P135) 7.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P135) 8.“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其图形称之为“收敛型蛛网”。(P143) 9.“发散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此,当劳动力市

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这种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P145) 10.“蛛网稳定条件”:这种趋向于均衡点的波动是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通过供求自发地调节实现的,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称为“蛛网稳定条件”。(P145)11.“蛛网不稳定条件”:因为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使得工资和就业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离均衡点越来越远,均衡不可能再恢复。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看做是“蛛网不稳定条件”。(P146) 1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P164) 13.终值:是指定量货币(本金)在若干期后(通常为年)包括本金和利息在内的未来价值。(P172) 14.特殊培训:通过培训雇员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的更多,这类培训就是特说培训。(P184) 15.雇用成本:亦称雇佣投资,它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另一种方式,是企业招募、评价、录用雇员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P188)

劳动经济学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说到底是由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劳动资源的配置问题 2.劳动力市场是如何运行的? 答:一.劳动力需求。二、劳动力供给。三、工资的决定 3.实证研究的作用和局限性是什么? 作用:试图发现他们的行为倾向。 局限性:一是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二是从事劳动经济的研究队伍很小。现有的研究者大都长期受传统的生产经济学的影响,缺乏现代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训练。 4.简述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意义 1、从宏观方面看,劳动经济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 劳动经济学理论为政府有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从微观方面看,劳动经济问题是影响企业效益、组织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劳动经济学为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3、个人 理性地认识劳动力市场的各种现象 5.运用规范经济学的概念,判断劳动力市场何时处于最理想状态,哪些阻碍市场达到这种状态? 当达到互惠时,劳动力市场处于最理想状态。 妨碍实现自愿互惠交易的三种障碍 1.信息障碍:由于信息缺陷或信息偏误;使市场主体不能进行互惠交换。2.体制障碍:交换本身是互惠的,但实际存在的某种惯例、政策及体制安排,阻碍互惠交换的实现; 3.市场缺陷:潜在的交换是互惠的,但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换参与的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无法进行交换。 6.如何定义工资过高或过低? 如果工人所得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即工资过高。如果工人所得工资低于市场均衡工资,即工资过低 7. 影响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因素: 产品需求量;工资率和资本价格的变化;可获得的技术选择。 8. 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在保持产出水平不变情况下,既定数量的劳动力增加,所允许的资本降低,被称为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9.说明W/MPL = C/MPK的含义 W/MPL = C/MPK的一般化表述:对任何一种劳动力的需求都将是其自身工资率以及所有其他种类的劳动力、资本以及供给品的工资率或价格(通过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发挥作用)的函数。 10. 完全竞争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曲线 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word精品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单选题 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 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 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 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 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B ) A. 客观事实 B. 价值判断 C. 经济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 D. 经济现象运动的内在逻辑 3. 规范研究方法要说明的是( C ) A. 研究对象或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B. 如何认识研究对象或现象的客观事实 C .研究对象或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 研究如何规范的问题 4. 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 D) A. 相对稀缺性 B. 绝对稀缺性 C. 普遍稀缺性 D.支付能力与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5.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经济学将此种力量定义为( B ) A. 需求弹性 B. 资源的稀缺性 C. 机会成本 D. 边际生产力 6.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功能,体现为( B ) A. 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B.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C. 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D.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7. 根据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C ) A. 工资率大于边际替代率 B. 工资率小于边际替代率 C. 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D. 工资率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

8. 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 D) A. 就业率 B.失业率 C. 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参与率 9. 一般来说,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 D) A.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B.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折线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折线 D.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10.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A ) A. 劳动者家庭或个人 B. 政府或公共部门 C. 行业工会 D. 企业或雇主 11. 下列对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B ) A.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低 B. 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C .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值、凸向原点 D .即使主体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会有区别 12. 有关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 B ) A.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即为市场最低工资标准 B.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因家庭而异 C.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互补关系 D. 不同家庭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呈斜线分布 13. 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供给会减少,原因是( A ) A.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B. 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C. 收入效应大于规模效应 D. 替代效应小于规模效应 14. 下列最能准确体现“劳动力供给”含义的是( D ) A. 中国具有13 亿以上人口 B. 张三家里18岁以上成员有3 人 C. 李四今年大学毕业,正在寻找工作 D. 王五来到人才市场应聘,要求最低工资不低于1万元/年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 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即经济活动人口】 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 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4经济活动人口:

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 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 +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 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 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 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为:VMP=MP.P VMP=W 又MP.P=W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并分析。 3. 完全竞争市场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4.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的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 6. 长期生产下,最优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条件

7.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8.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工资的变化:上升、下降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 9. 需求工资弹性、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计算题)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精品资料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 3. 男女的劳动参与率 4.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简答) ?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 ?宏观经济状况 ?其它因素 5. 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6. 收入约束线

劳动经济学_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力、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的结合形成劳动量。 2、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说明: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仲所用的能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产生使用价值的活动中所运用的能力。D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劳动是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4、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5、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6、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7、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8、劳动力资源不等于劳动适龄人口,后者的划分标准只有一条,是劳动年龄的上下限。凡处于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均属于劳动适龄人口,而劳动资源除了劳动年龄这一标准之外。还有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这条标准。9、劳动力资源也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11、劳动力需求有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10、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管愿望。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12、劳动力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劳动力的需求。短期与长期都是功能方面的定义,而不是说明这个时期在时间方面的长短。 13、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14、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15、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原理的出发点。 16、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以MRTS表示。 17、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18、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其高低受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影响,即结婚、育儿、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程度、就业观念等;另一个是经济学性质的因素,即工资与资产的状况、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雇用习惯等。 19、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20、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进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21、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22、效用理论:所谓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 23、A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B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的增量。 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总效用增量趋于递减。25、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要通过购买时的选择,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用既定的货币收入购买到最大效用。 26、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三点假设:①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个组合A和B,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偏好。②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意向性。③消费者对品种相同而数量不同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组合。 27、可以带来一定水平的余暇时间与收入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称为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等效用曲线)。无差异曲线有以下特征:①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曲线上表示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高。②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③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④主体的偏好不同,曲线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28、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为了保持效用不变,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就在于此。边际替代率通常取其绝对值。越是相对稀缺的物品,其替代能力越大。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是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根本原因。29、收入约束线:收入约束线是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他的形状决定于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及劳动能力状况,即决定于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状况。31、纯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30、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主体均衡的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32、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33、道格拉斯-有泽法则:①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②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34、所谓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之所以不同于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主要原因是总体上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35、均衡: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36、劳动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均衡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包含两方面含义:①对立的力量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②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37、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分析分为:①局部均衡分析,代表人物马歇尔②和一般均衡分析,代表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根据对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分静态和动态均衡分析。现代经济学中凯恩斯提出失业均衡。 38、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39、静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够在可以忽略的瞬时内完成,其调整时间设为零。 40、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41、在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率称为均衡工资率。42、非均衡概念。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像传统理论那样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有时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供给不等于有效的需求,理想的需求也不总等于有效的供给。 43、瓦尔拉需求,是指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供求可以相等的状态下,根据市场价格形成的需求。有效需求是指经济行为人在其预算可能的条件下,考虑了市场价格和他在本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上所遇到的数量限制后,为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而形成的需求。两者最大区别在瓦尔拉需求是经济行为人在没有数量限制情况下形成的需求,而有效需求则是经济行为人在受价格和数量双重限制情况下形成的需求。 44、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需求与供给数量虽不相等,但市场上已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与传统均衡理论的解释不同,所以被称之为“非均衡”,或“非瓦拉尔均衡”。 45、自愿失业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的现象,他不是由实际工资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的情形发生的失业。 46、劳动力短缺累积效应是指劳动力短缺时劳动力市场成为卖方市场,助长懒惰、工作不负责任、服务态度不好等弊端,于是进一步感到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短缺溢散效应是指某一工厂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减产,使以这个工厂的产品为原材料的工厂发生原材料短缺,由此引起一系列短缺。47、U-V分析: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业空位(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U与V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及可替代关系。 48、内部劳动力市场概念是由多尔瑞哥、彼得和麦克尔提出来的,由两部分组成:A组织结构。B组织原理,组织形成的最本质的原理是其成员属于组织。 50、雇用调整:雇用活动实际上是以企业组织为前提并将其机能当做媒介来开展的。雇用活动意味着以它对企业内各个部门和环节施加影响来体现其自身和组织的调整。因此,一般可以说企业的雇用活动就是雇用调整。雇用调整在本质上是企业为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前提下,适应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的。调整系数与调整速度是倒数关系。因为劳动时间的调整比雇用人数的调整成本小一些,所以在进行雇用调整时企业把劳动时间的调整作业首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