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教材分析

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课题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材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小资料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本课题,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能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及当地空气质量周(日)报或相关信息,能初步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4.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三)拓展提升 思考: 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 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 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四)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2020—2021学年度初中化学第一学期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解析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蓄电池放电 B.风力发电 C.水力发电 D.太阳能发电 2.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3.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A.高温煅烧石灰石 B.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C.锌和稀硫酸的反应 D.生石灰与水反应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 5.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A.降低食用油的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 C.隔绝空气 D.防止食用油溅出 6.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

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会燃烧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8.今年一季度,我市因治霾成效显著获得省治霾奖励。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下列行为不会增加大气中PM2.5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 B.为城市主干道洒水保洁 C.露天焚烧落叶 D.燃煤火力发电 9.甘肃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415.29万千瓦,跃居全国首位。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A.煤 B.风能 C.太阳能 D.地热能 10.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1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燃烧木柴需要架空,才能燃烧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初中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和习题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考点1 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高频考点)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注意: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有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 2Mg + CO22MgO + C 3、探究燃烧的条件 考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2、灭火的方法(高频考点) (1)清除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1)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2)着火点是物质固有属性。灭火只能降低温度,不能降低着火点。 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器 灭火原理隔绝氧气隔绝氧气降温和隔绝氧气 适用围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 起的失火 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 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扑灭图书、档案、贵 重设备、精密仪器等 处的失火 4、火灾自救措施(高频考点) (2)如果被困在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下身子跑出火灾区。 (3)若是燃气炉灶失火,应迅速关闭燃气阀门,再灭火。 (4)电器或线路失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5)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实例灭火方法灭火原理 油锅着火锅盖盖灭让油与空气隔绝 熄灭酒精灯灯帽盖灭隔绝氧气 酒精洒到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使温度降低到着 火点以下 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电线着火先关电闸,后用二氧化碳灭 火器扑灭 隔绝氧气,使温度降低到着 火点以下 图书馆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隔绝氧气,使温度降低到着 火点以下 天干物燥,容易引发火灾用高压水枪灭火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教学过程点评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采撷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及时整理。 活动探究 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

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 知识共享 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变讲台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活动舞台。 归纳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师生交流 要把“神舟”5号飞船(如图)送入太空,就需要推力很大的宇宙火箭,并且要求火箭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8公里以上才行。在这样快的速度下,火箭外壳与大气摩擦将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与此同时,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还要喷出几千度的高温气流,这样一来,火箭尾部就得承受摄氏四千度以上的高温。适时应用STS渗透教育。 结合教材表8-1,谈谈你的想法。 事实上,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 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 自然过渡。 活动探究 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合金材料 与纯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颜色、硬度、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合金材料有哪些优良的物理性能了吗? 归纳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板书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板书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 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 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总结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的条件 (1)探究燃烧的条件 (2)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方法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 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2.一些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些反应放出热量,如氧化钙与水的反应、镁与盐酸反应等;有些反应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1.煤 主要含 C 元素,此外还含有H元素和少量的N、S、O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

2.石油 主要含C、H 元素(还含少量S、O、N等元素)的混合物。 3.天然气 (1)组成:主要由C、H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2.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1)形成:化石燃料燃烧时会排放出NO2、S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初中化学式的书写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式的书写教案模板 你知道范文初中化学式的书写教案吗?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一起看看初中化学式的书写教案!欢迎查阅! 初中化学式的书写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

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新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及参考答案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7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2)(或空气)(3)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2);(3)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氧气的、与氧气的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 (2)。 4、燃烧(一定、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5、爆炸(一定、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是变化,天然气爆炸是变化。 1、6、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得出燃烧需要。 2、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对比,得出。 7、为什么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的矿井要写有“严禁烟火”的字样? 。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均为物、均为再生能源) (1)煤:俗称“工业的”(主要含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引起酸雨)、CO、烟尘等。 酸雨的危害:①②③。 (2)石油:俗称“工业的”(主要含、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是较清洁的能源。 2、甲烷 (1)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2)甲烷的化学式: (最简单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 (3)物理性质: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收集甲烷可以用法。 (4)化学性质:性。化学方程式(发出色火焰) 3、乙醇 (1)俗称,化学式: (2)化学性质:性。化学方程式 (3)乙醇汽油的优点①②。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反应及等。 (2)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如。 5、新能源:、、、、、等。 6、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 (2)需解决问题:①②。 7、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收集氢气的方法是或。 8、除杂(写出除杂方法,化学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H2(H2O) H2(HCl) CO2(HCl) 9、鉴别H2、CO和CH4根据进行鉴别。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7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或空气)(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2)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3)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燃烧一定(一定、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5、爆炸不一定(一定、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是物理变化,天然气爆炸是化学变化。 6、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对比,得出燃烧需要氧气。 7、为什么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的矿井要写有“严禁烟火”的字样?因为这些地方的空 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俗称“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酸雨的危害:①影响植物生长②腐蚀大理石等建筑物③腐蚀金属制品。 (2)石油:俗称“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篇一:初三化学教案_上册】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 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 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 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 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 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 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 变化叫物理变化。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 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 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 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 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 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⑵打碎玻璃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结冰⑹镁带 燃烧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极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不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疑点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4.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 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三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的石灰水,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课本[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学生观察实验并按教师要求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提问: (1)实验1、2的共同特征? (2)实验3、4的共同特征? (3)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区别? 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写出几种描述,由学生讨论而得出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目的: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会应用。] 4.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目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知欲。] 5.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讨论: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要树雄心、立壮志祖国的四个现代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胜利学校教学设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7年秋第一学期定稿 学科:化学; 任课班级:九年级; 任课教师:陈兴洪; 2017年9 月 1 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四、教学活动:

五、板书设计:

2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五、教学活动: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总结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总结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的条件 (1)探究燃烧的条件 (2)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方法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 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2.一些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些反应放出热量,如氧化钙与水的反应、镁与盐酸反应等;有些反应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1.煤 主要含 C 元素,此外还含有H元素和少量的N、S、O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

2.石油 主要含C、H 元素(还含少量S、O、N等元素)的混合物。 3.天然气 (1)组成:主要由C、H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2.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1)形成:化石燃料燃烧时会排放出NO2、S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形成酸雨。

(2)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造成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 生长;③破坏土壤、植被、森林;④腐蚀金属及建筑物。 (3)防治:①减少向大气中排放SO2等气体;②开发新能源;③使用脱硫煤或天然气替代煤。 四、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1.能源的分类 (1)根据是否可再生分为不可再生能源,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 (2)能源类型——根据直接或间接利用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2.清洁能源 (1)氢能源 ①本身无毒,极易燃烧,燃烧产物为水;氢气作为未来能源的三大优点: 原料来源广泛,可由水分解制得; 发热量高;产物是水, 不污 染环境; ②氢气作为无污染的能源不能被普及的原因:制取成本高、储存、运 输困难。 (2)乙醇 化学式为C2H5OH ,俗称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 3O22CO2+3H2O 。 (3)正在利用和开发的其他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等。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 姓名 教学课题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备注:请用课标原话,而不是教参的话,没有的项目不填) 了解 理解 应用 能力 ( ) (括号内填哪个层次见课标) 情感 ( ) (括号内填哪个层次) 知识点1 (以教材蓝色 标题字为主) ∨ 知识点2 ∨ 目标设计 (针对各知识点分着列出,一般要求写出: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即什么学习行为如用学具模拟等。行为动词:即课标上各层次使用的具体的动词如概述、说明等,而不是理解、应用抽象的不可测量的词。达成度: 即达到什么要求。行为主体也可省略) 如1、学生通过用学具模拟能说明减数分裂的对象、过程、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点 情境设计 问题设计 知 识 点 1 (以下 知识点 要具体 列出) 情境一 (具体)******* 情景二 例如资料 对应问题1 例如:复习旧知: 上一章所学的******* 对应问题2 知 识 点 2 情境三 例如演示实验:***** 情境四 例如动画: 对应问题3、 对应问题4、 或许还有对应问题5、 (问题设计中可以有阶段小结或师生概括知识框图及例题讲 解及提问,可简要概括教学活动如自读教材回答:.........,小 组讨论........等) 课堂 小结 主要设计谁小结,师、生?师生共同?小结什么? 课堂习题设计 知识点 层次

对应 知识点 课堂练习 知识点1 (具体) 1、 2、 知识点2 1、 2、 说明:本节教学设计由**** 整理撰写,其中*****(写出具体哪部分)参考了 ***老师的教学设计(如未参考可不写)。由***、***老师修订(如未修订可不写)。参加本节教学设计研讨的还有: 学校 老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一定要写明)。 其它说明: 1、页面设置:A4,页边距左2cm ,右1.8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的问题)五号宋体加粗,课本上没有的问题五号楷体加粗。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每一章第一节都有章题引入,每一节第一节都有节题引入。 3、习题设计:每个知识点一般1个小题,最多2个。 4、情境设计:用下标数字对应光盘中的本课时文件如图片,动画或课件。 5、每节设计要有相应的打包课件,文本设计与课件文件名均用本节课题名称。 6、3月15日前传至学科牵头人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临沭县东盘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低能耗”、“低废水”、“低废弃物”是低碳理念的重要内涵。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推广利用太阳能B.家庭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 C.循环使用生活用水D.回收有机垃圾用于生产沼气 3.2010年4月20 ,位于墨西哥湾的一个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然后慢慢沉入海底。之后发生漏油,每天多达5000桶以上,已持续了一个多月。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燃烧属于物理变化B.石油是纯净物 C.此事件已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D.为杜绝环境污染,人类应停止一切石油开采 4.2010年6月7日《海南日报》载:科学家发现“土卫六”表面遍布“湖海河流”,这些“湖海流”中的液体并非水,而是液态甲烷和液态乙烷(C2H6)。甲烷和乙烷均属于: A.有机物B.氧化物C.混合物D.单质5.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 6.既洁净又高能的理想燃料是() A.煤B.石油C.氢气D.天然气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能放出热量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D.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 8.在节能减排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公共汽车改用清洁燃料B.禁止使用空调以节约能源 C.家庭提倡使用节能日光灯D.严禁使用含硫高的烟煤 9.鉴别H2、CO及CH4常采用的方法是() A.根据燃烧产物的不同B.根据燃烧时火焰的不同

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化学

2017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 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环节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 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环节三:拓展提升 思考: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 四、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