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层组播概述及其研究发展

应用层组播概述及其研究发展
应用层组播概述及其研究发展

应用层组播概述及其研究发展

IP组播用于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组通信。它是一种有效的数据传输应用,发送的同一数据在物理链路中只传输一次,减少了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的冗余,节约了带宽,提高了传输效率。

应用层组播对组播功能的支持从路由器转移到终端系统,在终端之间运用原来的单播方式进行传输,这样不必改变原有网络中基础设施,也不需要路由器维护组播组的路由表,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组播,加速了应用。

1 应用层组播介绍

应用层组播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图1(a)为IP组播数据传输的方式,数据在网络内部的路由器上进行复制;图1(b)为应用层组播的数据包在网络的终端系统进行复制。

图1 应用层组播的模型

1.1 应用层组播的优点

(1)应用层组播能够很快就进入应用,不需要改变现有网络路由器。

(2)接入控制更容易实现。由于单播技术在这方面比较成熟,而应用层组播是通过终端系统之间单播来实现的,所以差错控制、流控制、拥塞控制容易实现。

(3)地址分配问题也就可以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1.2 应用层组播的缺点

(1)可靠性:终端系统的可靠性比路由器差。

(2)可扩展性:底层的路由信息对应用层组播来说是隐藏起来的,可扩展性不好。

(3)延迟比较大:IP组播主要是链路上的延迟,而在应用层组播中,数据还要经过终端系统,因而延迟相对要大一点。

(4)传输效率不如IP组播:应用层组播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数据冗余,因此它们比IP组播的效率差。

1.3 应用层组播的性能参数

评价应用层组播协议一般用以下几种方式:

(1)数据分发路径的质量

主要有下面三个指标:

强度(Stress):在一条物理链路中发送相同数据包的数量,显然IP组播进行转发的时候并进行多余的复制,所以是最优值1,如图1(b)中1~4的强度为2。

②伸展度(Stretch):就是在覆盖网分发拓扑中从源到成员的延迟与利用单播直接传输的延迟的比例。

③资源利用率(Usage):所有参加到数据传输中的成员,他们的延迟和强度的乘积的总和。这个指标用于评定传输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假定链路的延迟越高,花费越大。

(2)终端的性能

①失效后包丢失:单个节点突然失效后,平均的丢包数量。强调突发事件发生的鲁棒性。

②收到第一个包的时间:当成员加入到组中,收到第一个包的时间。

(3)控制负荷(Control Head)

为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对每个成员的控制负荷必须尽量的小,这是能否很好扩展重要的指标。

2 最近应用层组播的研究发展

2.1 利他驱动的应用层组播ADALM机制

目前大多数应用层组播协议在设计时都假定节点是合作的,因此致力于研究组播结构的优化问题。但是,应用层组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数据分发节点是具有独立利益和策略的主机,主机会本能地想尽可能多地从系统获利,而尽量少地贡献自己的资源。应用层组播节点可能有意(为了减少数据转发负担)或者无意(因为节点处理能力或者带宽限制)地停止转发某些数据段,我们称之为节点的自私行为,这种行为会降低组播会话的总体性能。

为了解决节点的自私行为,提出了一种利他驱动的应用层组播ADALM机制。ADALM监测节点行为、依据节点对系统的转发贡献计算出节点利他值,然后根据节点

利他值进行组播树的构造,使得利他值越高的节点离数据源(RP,也称根节点)越近。在ADALM中,所有的节点相互协作来计算利他值,构造组播树。

2.2 多源交互式应用层组播路由协议

目前大多数应用层组播的研究集中在文件共享、多媒体数据流分发等领域,着重提高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对实时性较强的多源交互式应用则未予考虑。与路由器相比,处于应用层的终端节点其可靠性和网络延迟性能都比较差,而多源交互式应用对延迟、可交互性及可扩展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采用应用层组播实现多源交互式应用则需要考虑应用的独特需求。

Thunder协议通过两层组播网络来支持大规模交互式应用,将多源交互式组播组分为核心网和外围树两个部分。核心网以交互过程流畅进行为目标通过Mesh-tree的结构来简化建立组播树的过程,为每个成员建立一棵组播源树,以求快速转发数据到所有交互成员;外围树允许更多的成员接收组播数据,却不会影响交互过程,提高协议的扩展性.但不同成员生成的交互式组播操作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2.3 基于虚拟P2SP( peer to server&peer)架构的应用层混合组播模型VPHM

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大规模数据分发技术、组播技术和P2P技术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由于应用层组播依赖于端节点,因而端节点的不稳定将导致应用层组播稳定性受到影响,端节点的失效或频繁退出组播拓扑将严重影响同路径其他节点接收组播数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加了抖动,降低了组播服务质量。

为了在异质网的条件下提高组播的鲁棒性,基于非中心化的P2P技术的混合组播是不错的解决方案。然而为了减少P2P流量对骨干网带宽的消耗必须限制其范围,分层分簇的方法较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基于虚拟P2SP的应用层混合组播模型VPHM,在吸收了P2P技术非中心化的特点的同时又兼有传统组播的固定源节点的优势,其较好地解决了节点加入和退出的高动态性和难预测性所带来的组播拓扑维护的困难性和复杂性。2.4 支持多点交互同步的应用层组播路由算法PMR

随着传输带宽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面向Internet的视频会议系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多点视频会议MVC在同一时间内允许存在多个交互视音频源(简称交互节点),任意参与节点可以接收所有交互节点的视音频数据,它是一种最复杂、交互性最强的视频会议形式。

应用层组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时数据分发方法,提高应用层组播性能的关键是数

据流在端节点之间如何选择有效的转发路径——应用层组播路由算法.组播路由算法需要满足MVC的3项应用性能要求:低延迟、低丢包率和多点交互同步。在MVC应用中,多个交互节点的视音频数据存在交互性,即指不同源的多路数据流在呈现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如何使得节点在接收到不同源的多路数据流后,按照合理的时间顺序呈现给用户,是MVC的一项技术难题——多点交互同步问题。

在数据分发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选择分发路径,以保证不同源的多路数据流到达每个节点的时间顺序与从数据源发送的时间顺序一致的方法,称为支持多点交互同步的应用层组播路由(简称同步组播路由)。同步组播路由的优点是:(1)无须在客户端使用同步控制器;(2)数据帧到达节点后可立即播放,无需大量的接收缓冲和额外的同步处理,减少数据帧的播放缓冲时间,加快交互响应过程;(3)无需节点的时钟同步操作,降低了系统复杂性。因此,与传统方法相比,同步组播路由更适合MVC应用的需求。

新算法PMR的特点是在每个交互节点与共享树中最长路径的中点之间建立一条辅

助传输链接,从而缩短交互节点到其他节点的传输距离。新算法还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流,均衡网络流量负载,从而降低丢包率。

PMR在交互同步、延迟和丢包率方面具有良好的实际性能,具有综合优势。支持多点交互同步的组播路由不但能够有效地解决多源交互式数据流的同步呈现问题,而且可以减少数据帧的播放缓冲时间2秒~3秒,加快交互响应。

2.5 基于节点异构性的应用层组播算法

为降低组播树的维护开销、改善组播树的负载平衡、提高组播树的性能,给出一种基于节点异构性的应用层组播算法,与已有的应用层组播算法相比,综合考虑了节点的异构性(动态计算节点异构性,综合考虑节点的网络转发能力和计算能力来),提出了全新的组播树构建策略并通过黄牌节点的数量来及时调整组播树。

NICE没有考虑节点能力的异构性,可能造成能力差的节点处于转发树的高层,这将成为组播转发树的性能瓶颈。于是在充分考虑节点异构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异构性的应用层组播算法,它采用节点的可用出度、在线时长、结合节点网络出度和节点计算能力来描述节点的服务能力,并运用优先队列的思想,快速构建组播树并根据黄牌节点数目大小适时调整优化组播树,试图降低服务延迟,生成负载更均衡、整体性能更优更稳定的应用层覆盖网络。

该算法在性能上有一定的改进,大大降低了端到端的延迟和平均链路伸展长度,提

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3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层组播的特点和最近一些应用层组播的研究发展。针对应用层组播的缺点以及当今Internet的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应用层组播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但是,应用层网络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组播原理详解

组播原理 第一章概述 随着数据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项基于数据通信技术的业务层出不穷,FTP,HTTP, SMTP等传统的数据通信业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视频点播,远程教学,新闻发布,网络电视等新型业务也逐渐发展起来,并被引入数据通信网络。 这些新型业务的特点是,有一个服务器(我们把这个服务器称为媒体流服务器)在发布信息,而接收端数量很大,可能有成千上万个,而且具体数目不固定。在这种方式下,我们可以使用传统的客户服务器 (C/S )模型解决,按照下面的思路: 1。在媒体流服务器上启动媒体流播放进程,作为服务器; 2。客户端每当想接受某个媒体流服务器的数据的时候,通过给出该媒 体流服务器的IP 地址,来跟该媒体流服务器建立连接(比如,TCP 连接等); 3。媒体流服务器维护一个客户列表,采用轮循的方式向每个客户发送 媒体流。 可以看出,这样的解决方案有两个缺陷: 1。客户数目很大的时候,媒体流服务器就有可能承受不了,因为这种 媒体流跟传统的窄带业务(比如HTTP等)不同,它需要很高的带宽 来传输,而且服务器还必须维护每个客户的信息; 2。严重浪费网络资源,相同的数据可能在网上传播了很多次,在一些 带宽较低的链路上,可能引起严重的通信瓶径。 在这个时候,我们自然而然的想起了组播。这种技术最适合上面的这些新型业务。因为组播通信有下列优点: 1。媒体流服务器不必知道某个客户端的存在,它只管把媒体流以组播 地址播放出去即可,而且仅仅播放一份; 2。媒体流数据在网上仅仅传送一份即可,即使有成千上万个客户端;

3。客户端不必向媒体流服务器注册,如果想接收某个媒体流服务器的 数据,仅仅加入该媒体流服务器所播放的数据所在的多播组即可。 组播技术从提出到现在,它的一些标准和技术已经相当完善了,但推广还不是十分广 泛,尤其是在我国,人们对组播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朦胧的阶段,更谈不上规模应用。为了让 大家尽快的了解组播技术,我们在本文中给出一些学习指引,主要有下列内容: 1。组播基础概念,这些概念是深入学习组播的最基础的东西,如果对这些基础概念不 了解,学习组播将是一句空话; 2。流行组播协议,在文中我们不具体分析哪种组播协议,而给出组播协议的一些共性, 并列举了目前比较流行的组播协议和它的应用场合; 3。列举了一些参考资料,这些资料按照不同的读者层次列举,既有面向组播专家的高级论题,也有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文章。 总之,本文是面向组播初学者的,如果你从没有接触过组播技术,那么仔细的阅读本文并掌握介绍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参考文中列举的其他文章,将会是一种良好的学习路径。如果您是一位组播技术方面的专家,阅读本文也不无裨益,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组播的基础概念,也可以参考文中提到的其他组播文章,相信对您也是有好处的。

应用层组播

收稿日期:2003211222;修返日期:2003212226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30290003) 应用层组播综述 3 李 晟,余镇危,潘 耘,李 霞,曹建华,武浦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计算机系,北京100083) 摘 要:为了加速组播的应用,解决现有组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层组播。将组播的功能从路由器转移到终端,不需要路由器维护组播组的路由表,且不用改变现有网络设施,方便实现组播功能。论述了现有的应用层组播,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和评价,最后提出发展前景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应用层组播;组通信;组播路由;覆盖拓扑 中图法分类号:TP393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695(2004)1120014204 A Survey of the Application 2level Multicast LI Jun 2sheng ,Y U Zhen 2wei ,PAN Y un ,LI X ia ,C AO Jian 2hua ,W U Pu 2jun (Dept.o f Computer ,China University o f Mining &Technology at 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ployment and s 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ulticast ,there has been proposed application 2level multicast.It shifts the multicast ability from routers to the end h osts ,therefore routers need n ot maintain the routing table and d oes n ot m odify the in frastcture of the current netw ork.T he multicast function is easily fulfilled.T his paper depicts the existing application 2level multicast ,evaluates and com pares with them.In the end the prospect and the future w ork is discussed.K ey w ords :Application 2level Multicast ;G roup C ommunication ;Multicast R outing ;Overlay T opology 1988年S teve Deering 首先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IP 组播。 IP 组播用于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组通信。它是一种有效 的数据传输应用,发送的同一数据在物理链路中只传输一次,减少了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的冗余,节约了带宽,提高了传输效率 [1] 。组播 [2] 自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却还没有被广 泛地应用到Internet [3],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技术上的原因。组播还是一个很复杂的研究领域,许多的协议还没有实现,对其监控、管理比较复杂,如对组的管理、组播地址的分配、安全方面的、支持网络管理方面的问题。 (2)市场的原因。打破了传统的计费模式,当前的组播的服务模式没有支持组播的付费,要在当前的服务模式和协议体系结构下普遍化和商业化,IP 组播会遇到很多困难。 (3)组播还存在“鸡”和“蛋”的问题。当前组播的研究主要还是受学术的驱动,而客户需求驱动较少。 应用层组播将对组播功能的支持从路由器转移到终端系统,在终端之间运用原来的单播方式进行传输,这样不必改变原有网络中基础设施,也不需要路由器维护组播组的路由表,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组播,加速了应用。 1 应用层组播介绍 应用层组播的基本模型 [4] 如图1所示。图1(a )为IP 组播 数据传输的方式,数据在网络内部的路由器上进行复制;图1 (b )为应用层组播的数据包在网络的终端系统进行复制 。 图1 应用层组播的模型 111 应用层组播的优点 (1)应用层组播能够很快就进入应用,不需要改变现有网 络路由器。 (2)接入控制更容易实现。由于单播技术在这方面比较成熟,而应用层组播是通过终端系统之间单播来实现的,所以差错控制、流控制、拥塞控制容易实现。 (3)地址分配问题也就可以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112 应用层组播的缺点 (1)可靠性:终端系统的可靠性比路由器差。 (2)可扩展性:底层的路由信息对应用层组播来说是隐藏 起来的,可扩展性不好。 (3)延迟比较大:IP 组播主要是链路上的延迟,而在应用层组播中,数据还要经过终端系统,因而延迟相对要大一点。 (4)传输效率不如IP 组播:应用层组播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数据冗余,因此它们比IP 组播的效率差。 113 应用层组播的性能参数[5] 评价应用层组播协议一般用以下几种方式:(1)数据分发路径的质量 主要有下面三个指标:①强度(S tress )。在一条物理链路中发送相同数据包的数量。显然IP 组播进行转发的时候并进行多余的复制,所以是最优值1。如图1(b )中1~4的强度为2。

HLA仿真系统中应用层组播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第22卷第3期计算机仿真2004年4月 文章编号:1006—9348(2005)03—0145—04 HLA/RTI仿真系统中应用层组播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汤伟1,刘晓明2,黄松2 (1.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07;2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07)摘要:底层通信方式是影响/-KA/RTI仿真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组播的通信方式能够显著的提高HLA/RTI仿真 系统的性能。基于口组播的应用研究了很长时间,但在实施上还存在很多困难,软硬件方面的问题都有。近年来,不少人 都开始反思口组播体系结构本身的问题,并提出将复杂的组播功能放在端系统来实现的新思想,这就是应用层组播技术。 该文根据应用层组播的思想,设计实现了一套简单的基于应用层组播的I-ILA/RTI组播通信解决方案,为解决HLA/RTI仿真 系统的通信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分布式仿真;高级体系结构;组播;应用层组播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9文献标识码:A 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ApplicationLayer MulticastinginHLA/RTISimulationSystem TANGWeil,LIUXiao—min_,HUANGSong (1.InstituteofCommunicationEngineer,PLAUniv.ofSci.&Tech.,NanjingJiangsu210007,China; 2.InstituteofCommandAutomation,PLAUniv.ofSci.&Teeh.,NanjiIlgJiangsu210(}07,China)AB蜘[RACI.:ThewayofcommunicationhasmucheffectontheperformanceofHLA/RTIsimulationsystem.Usingmulti- casanginsteadofbroadcastinginHLA/RTIsiml】1ationsystemvanimprovetheperformancegreatly.Muchtimehadbeen takentostudyIPmulticasting,however,it’sdifficulttoputitintoapplication.Recently,anewthoughtwasputforwardby 80meresearcher.Thenewtechnologyiscalledappheafionlayermulticastwhichimplementthemulticastinginendsystem insteadofinnetworksystem.qhispaperproposedasolutiontotheHL∥RTIcommunicationbasedontheapplicationlayer multicast. KEYWORI)s:Distributedsimulation;HighIevelArchitecture(LHA);Multicast;Applicationlayermulticast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发展,分布式仿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从早期的D/S系统,到现在的甩A框架,采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应用范围也日趋广泛。DIS系统采用的是广播的通信方式。而在阳A框架中,由RTI来提供管理功能和通信支持。RTI一般可采用多种通信方式来系统通信支持,例如在多处理机系统中,可采用共享内存的方式进行通信,而在当前普遍应用的TCP/IP网络中,一般是采用基于口的计算机网络互连这种通信方式。 基于HIA/RTI体系结构的分布式仿真系统主要包括:底层通信网络、运行时支撑结构(Run—TimeInfrastructure,RTI),应用对象模型和管理对象模型。RTI是联邦执行的核心,是 收稿日期;2003—10—09仿真系统进行分层管理控制、实现分布式交互仿真可扩充性的基础。RTI具有以下特点:各个联邦成员可以使用不同的程序语言、操作系统和设备;加入联邦的成员数量不受限制;RTI作为软件的核心,具有通用性,不随仿真的种类和内容而变化。这种结构能够保证仿真应用的设计可以独立于联邦,也增强了仿真应用的互操作性,提高了仿真平台的可重用性。由于HLA/RTI仿真系统有自己的特点,通常是一部分联邦成员对某些数据感兴趣,之间存在着数据通信。这种情况下,通常是采取组播的通信方式,如果按照DIS采用广播,会造成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严重时还会造成广播风暴,严重影响系统的性能。但是组播通信虽然研究了很多年,真正投人应用的却非常少,主要的问题包括扩展性,网络管理,实施和高层应用的支持。本文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一套基于应用层组播的解决方案。 ---——145?--——  万方数据

组播基础

一、什么是组播 1.什么是组播? 组播是一种数据包传输方式,当有多台主机同时成为一个数据包的接受者时,出于对带宽和CPU负担的考虑,组播成为了一种最佳选择。 2.组播如何进行工作? 组播通过把224.0.0.0-239.255.255.255的D类地址作为目的地址,有一台源主机发出目的地址是以上范围组播地址的报文,在网络中,如果有其他主机对于这个组的报文有兴趣的,可以申请加入这个组,并可以接受这个组,而其他不是这个组的成员是无法接受到这个组的报文的。 3.组播和单播的区别? 为了让网络中的多个主机可以同时接受到相同的报文,如果采用单播的方式,那么源主机必须不停的产生多个相同的报文来进行发送,对于一些对时延很敏感的数据,在源主机要产生多个相同的数据报文后,在产生第二个数据报文,这通常是无法容忍的。而且对于一台主机来说,同时不停的产生一个报文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如果采用组播的方式,源主机可以只需要发送一个报文就可以到达每个需要接受的主机上,这中间还要取决于路由器对组员和组关系的维护和选择。 4.组播和广播的区别? 如同上个例子,当有多台主机想要接收相同的报文,广播采用的方式是把报文传送到局域网内每个主机上,不管这个主机是否对报文感兴趣。这样做就会造成了带宽的浪费和主机的资源浪费。而组播有一套对组员和组之间关系维护的机制,可以明确的知道在某个子网中,是否有主机对这类组播报文感兴趣,如果没有就不会把报文进行转发,并会通知上游路由器不要再转发这类报文到下游路由器上。 众所周知的D类IP地址 D类地址用途 224.0.0.1 在一个子网上的所有主机 224.0.0.2 在一个子网上的所有路由器 224.0.0.4 所有DVMRP协议的路由器 224.0.0.5 所有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路由器 224.0.0.6 所有OSPF指定路由器 224.0.0.9 所有RIPv2路由器 224.0.0.13 所有PIM协议路由器 224.0.0.0-224.0.0.255 保留作本地使用,做管理和维护任务 239.0.0.0-239.255.255.255 留用做管理使用 二、组播协议的要素 通过和广播,单播的数据传输方式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组播中最关键的两个部分:1.组的管理和维护 在组播这套协议中,在网络设备和所连接的子网需要有一套协议或机制来保证网络设备知道所连接的子网中,有多少台主机属于一个特定的组。 组播地址的分配 组播地址的动态分配: SDR (Session Directory Tool)技术允许应用程序在建立新的会话时随意选用组播地址,通过冲突检测技术避免地址的重复使用,这种方法适用于初期应用较少的MBONE

应用层组播综述

应用层组播研究综述 章淼1,徐明伟2,吴建平2 (1.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100084; 2.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北京100084) 摘要:组播是互联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最近的研究发现IP组播方案存在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性质和应用的特点,在IP组播模型、Overlay Network和Peer-to-Peer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应用层组播技术。本文总结了目前应用层组播领域的主要算法,重点分析了其中的主要研究问题,概括了应用层组播算法研究中主要使用的评价方法,并对应用层组播的相关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组播;应用层;Overlay;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372-2112( ) Survey on Application Layer Multicast ZHANG Miao1, Xu Ming-wei2, WU Jian-ping2 (1. Network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2.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Multicas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for the Internet. Recent research shows some intrinsic limitation in IP Multicast, and Application Layer Multicast (ALM) i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and classify some major algorithms proposed for ALM.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ALM research are identified and the metrics for evaluation of ALM algorithms are summarized. Some topics (e.g., Overlay Network, media encoding method) are also discussed for their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LM research. Finally, some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Multicast; application layer; overlay; Internet . 1 引言  组播是互联网研究的重要课题。IP组播是对互联网的“单播、尽力发送”模型的重要扩充,组播的主要功能在路由器上实现,通过合并重复信息传输来减少带宽浪费和降低服务器的负担。由于IP组播在传输技术和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目前没有在互联网中普遍采用。 最近出现了“应用层组播”(ALM: Application Layer Multicast)技术。它保持了互联网的“单播、尽力发送”模型,主要通过端系统来实现组播功能。应用层组播的系统框架和很多技术还在研究当中。媒体编码技术、Peer-to-Peer和Overlay Network等技术的发展对应用层组播也有很大的促进。 本文组织如下:第2部分分析IP组播的问题;第3部分总体介绍应用层组播;第4部分分类介绍应用层组播的主要算法;第5部分讨论应用层组播相关的其它技术;第6部分讨论应用层组播的关键技术;第7部分讨论应用层组播算法的评价方法;第8部分总结全文。 2 IP组播的回顾  IP组播的主要思想是在Internet单播的框架上进行扩展,功能主要通过路由器来实现。 收稿日期: YYYY-MM-DD; 修回日期: YYYY-MM-DD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90104002,60373010,60303006)资助课题;973项目(No.2003CB324801)资助课题

IP组播基础 华为数通HCIP

单播:网络中传输的信息量与需要该信息的用户量成正比。多份内容相同的信息发送给不同用户,对信源及网络带宽都将造成巨大压力 广播:无需接收信息的主机也将收到该信息,这样不仅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且会造成同一网段中信息泛滥 组播:有效地解决了单播和广播在点到多点应用中的问题。组播源只发送一份数据,数据在网络节点间被复制、分发,且只发送给需要该信息的接收者 传统点到点应用:(传统的电子邮件、WEB、网上银行等) 特点:1.服务提供端以单个用户为单位提供服务(同时只有一个数据发送者和接收者) 2.不同用户与服务提供端的通信数据存在差异 两个通信实体之间的通信过程如下: 1.Server封装数据包并发出,其中源IP为自身IP,目的IP为远端Client地址,源MAC为自身MAC地址,目的MAC为网关路由器的MAC地址。 2.网关路由器收到数据包,解封装后根据目的IP查找路由表,确定去往目的IP的下一跳地址及出接口。重新封装源数据包,从相应出接口发给下一跳设备继续转发。 3.经过路由器的多次逐条转发,数据包到达Client所在网络,Client收到数据后,对数据包进行解封装并交由本机上层应用协议处理。 新型点到多点应用:(在线直播、网络电视、视频会议等) 特点:1.服务提供端以一组用户为单位提供服务 2. 同组用户与服务提供端的通信数据无差异 3.对信息安全性、传播范围、网络带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部署方式: 1.单播:在一台源IP主机和一台目的IP主机之间进行(网络上绝大部分的数据都是以单播的形式传输的,例如电子邮件收发、网上银行都是采用单播实现的)(逐跳) 特点: 1.一份单播报文,使用一个单播地址作为目的地址,若网络中存在N个接收者,则Source需要发送N份单播报文 2.网络为每份单播报文执行独立的数据转发,形成一条独立的数据传送通路 缺陷: 1.重复流量过多 2.消耗设备和链路带宽资源 3.难以保证传输质量 2.广播:一台源IP主机和网络中所有其它的IP主机之间进行,属于一对所有的通讯方式,所有主机都可以接收到(不管是否需要) 特点:1.一份广播报文,使用一个广播地址作为目的地址。 2.不管是否有需求,保证报文被网段中的所有用户主机接收 缺点:只能在一个网段 1.地域范围限制 2.安全性无法保障 3.有偿性无法保障

第七章 IP组播

第七章IP组播 7.1 组播概述 作为一种与单播(Unicast)和广播(Broadcast)并列的通信方式,组播(Multicast)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问题,从而实现了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能够节约大量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 利用组播技术可以方便地提供一些新的增值业务,包括在线直播、网络电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对带宽和数据交互的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信息服务。 7.1.1 三种信息传输方式的比较 1 单播方式的信息传输 如图所示,在IP网络中若采用单播的方式,信息源(即Source)要为每个需要信息的主机(即Receiver)都发送一份独立的信息拷贝。 图单播方式的信息传输 假设Host B、Host D 和Host E 需要信息,则Source 要与Host B、Host D 和HostE 分

别建立一条独立的信息传输通道。 采用单播方式时,网络中传输的信息量与需要该信息的用户量成正比,因此当需要该信息的用户数量较大时,信息源需要将多份内容相同的信息发送给不同的用户,这对信息源以及网络带宽都将造成巨大的压力。 从单播方式的信息传播过程可以看出,该传输方式不利于信息的批量发送。 2 广播方式的信息传输 如图所示,在一个网段中若采用广播的方式,信息源(即Source)将把信息传送给该网段中的所有主机,而不管其是否需要该信息。 图广播方式的信息传输 假设只有Host B、Host D 和Host E 需要信息,若将该信息在网段中进行广播,则原本不需要信息的Host A 和Host C 也将收到该信息,这样不仅信息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而且会造成同一网段中信息的泛滥。 因此,广播方式不利于与特定对象进行数据交互,并且还浪费了大量的带宽。 3 组播方式的信息传输 综上所述,传统的单播和广播的通信方式均不能以最小的网络开销实现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问题,IP 组播技术的出现及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图所示,当IP网络中的某些主机(即Receiver)需要信息时,若采用组播的方式,组播源(即Source)仅需发送一份信息,借助组播路由协议建立组播分发树,被传递的信息在距离组播源尽可能远的网络节点才开始复制和分发。

组播模拟试题答案

组播技术模拟 试卷满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PIM-SM协议的说法,错误的是()。 A.PIM-SM网络里面,既有共享树,又有源树 B.BSR的作用是选举RP C.RP的作用的作为共享树的根,转发组播数据 D.RP和BSR不能是同一台路由器 正确答案:D;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2.IP地址中,组播地址的前几位特定比特值是()。 A.1100 B.1110 C.1010 D.1011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3.关于IGMPV2版本,下列哪个叙述是正确的? A.V2版本没有定义成员关系常规查询报文 B.V2版本没有定义成员关系报告报文 C.V2版本没有定义成员离开报文 D.V2版本定义了抑制机制 正确答案:D;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4.在PIM-SM中,接收点是如何得知源组所在位置的? A.源将源组信息(S,G),组播到所有的PIM路由器 B.源向RP注册源组信息(S,G),接收端向RP申请加入组G,发送(*,G) 加入消息,在RP 处匹配 C.接收端向所有的端口发送加入组消息(*,G),消息到达提供组播组G数据的源端S,源将S的消息单播到接收端 D.源向RP注册源组信息(S,G),RP将所有(S,G)消息组播到所有PIM路由器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2.0 教师评述: 5.在IGMPv2报文头中,下列哪个类型值标示这是一个成员关系查询消息?

A.0x11 B.0x16 C.0x17 D.0x12 正确答案:A;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6.共享树的组播路由表项中,不包括哪个内容? A.(*,G) B.in-interface C.next-hop D.out-interface list 正确答案:C;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7.PIM-SM的工作流程中,不包括()。 A.RP选举 B.共享树建立 C.扩散-剪枝 D.SPT切换 正确答案:C;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8.下列关于PIM-DM和PIM-SM的叙述,正确的是()。 A.PIM-DM协议假设刚开始时网络中没有接收者 B.PIM-SM协议假设刚开始时网络中每个子网都有接收者 C.PIM-DM协议也适用于稀疏场景 D.PIM-SM协议也适用于密集场景 正确答案:D;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9.关于IGMPv2查询器的选举机制正确的是()。 A.具有大的接口IP地址的路由器将成为查询器 B.具有小的接口IP地址的路由器将成为查询器 C.查询器的选举依据上层协议 D.IGMPv1和IGMPv2查询器的选举机制是一样的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组播技术

1,组播的优点 传输效率:减少网络传输开销,降低网络带宽使用量,减少接收者观测到的延迟 可扩展性:发送者将数据“一次”发送给“无限个”接收者 2,组播分类和基本思想 按照组播实现的网络层次,组播分成IP层组播和应用层组播 IP层组播是在IP层实现的,借助于路由器的组播功能来实现对IP报文的组播 应用层组播是在应用层实现的,通过构建一个特殊的逻辑网络,实现对消息的组播,所有的组播功能,比如组管理和路由选择等均在端主机上实现,不需要网络交换节点参与。 3,组播协议的基本属性 从分布式应用系统设计的角度, 一个组播协议应包括原子性、顺序性、实时性、伸缩性、容错性等属性,属性值的组合反映了不同应用系统的需求 传递原子性(1) 尽力而为传递,协议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不提供保证(2) 运行状态成员传递,协议保证所有处于运行状态的组成员都能收到消息(3) 原子性,协议必须保证至少有1个组成员能收到消息(4) 最终传递,协议假设系统中不存在永远的失败, 消息能最终传递到所有组成员 顺序性(1) 任意顺序,对数据传输顺序不作任何要求(2) FIFO顺序,要求数据以与发送相同的顺序被接收(3) 因果顺序(4) 全序,扩展了因果顺序, 要求并发消息被所有接收者以相对一致的顺序处理 实时性(1) 无时间约束(2) 软实时约束,希望消息尽量在指定延迟范围被所有组成员接收(3) 硬实时性约束,要求消息必须在指定时间内被所有成员接收, 失效将对整个系统产生灾难性后果 伸缩性(1) 规模的变化(2) 异构性处理,组播协议、算法要能适应组成员在硬件设备、软件环境等方面的性能差异, 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容错性(1)无容错,系统不提供任何容错性能力(2) k-冗余,在k-冗余中, k反应了系统的冗余程度, 若k=0,系统不提供冗余能力; 若k=n-1, 系统提供全分布的冗余机制, 若0

华为技术-组播技术白皮书

组播技术白皮书 摘要 IP组播技术实现了 IP 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因为组播能够有效地节约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所以在实时数据传送多媒体会议数据拷贝 游戏和仿真等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组播的基本概念和目前通用 的组播协议以及组播组网的基本方案并针对组播业务需求和运营过程中面临 的问题提出了电信级的可运营可管理的“受控组播”解决方案包括信源管 理用户管理和组播安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组播运营管理受控组播IGMP DVMRP PIM-SM PIM-DM MBGP MSDP 1组播概述 1.1组播技术的产生原因 传统的IP通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一台源IP主机和一台目的 IP主机之间进行即单播unicast第二种是在一台源IP 主机和网络中所有其它的 IP 主机之间进行即广播broadcast如果要将信息发送给网络中的多个主机而 非所有主机则要么采用广播方式要么由源主机分别向网络中的多台目标主机 以单播方式发送IP 包采用广播方式实现时不仅会将信息发送给不需要的主机而浪费带宽也可能由于路由回环引起严重的广播风暴采用单播方式实现时 由于IP 包的重复发送会白白浪费掉大量带宽也增加了服务器的负载所以传统的单播和广播通信方式不能有效地解决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问题 I P组播是指在IP 网络中将数据包以尽力传送best-effort的形式发送到 网络中的某个确定节点子集这个子集称为组播组multicast group IP 组 播的基本思想是源主机只发送一份数据这份数据中的目的地址为组播组地

址组播组中的所有接收者都可接收到同样的数据拷贝并且只有组播组内的主 机目标主机可以接收该数据网络中其它主机不能收到组播组用 D 类 IP 地址224.0.0.0 239.255.255.255来标识 1.2组播技术的市场前景 I P 组播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问题实现了IP网络中点到 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能够大量节约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作为一种与单播 和广播并列的通信方式组播的意义不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网络的 组播特性方便地提供一些新的增值业务包括在线直播网络电视远程教育 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的信息服务领域 组播从 1988 年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许多国际组织对组播的技术研究和业务开展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随着互联网建设的迅猛发展和新业务的 不断推出组播也必将走向成熟尽管目前端到端的全球组播业务还未大规模开 展起来但是具备组播能力的网络数目在增加一些主要的 ISP 已运行域间组播 路由协议进行组播路由的交换形成组播对等体在 IP 网络中多媒体业务日渐增多的情况下组播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组播业务也将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 2组播技术的基本原理 组播技术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从地址分配组成员管理到组播报文转发路由建立可靠性等诸多方面下面首先介绍组播协议体系的整体结构之后从 组播地址组播成员管理组播报文转发域内组播路由和域间组播路由等几个 方面介绍有代表性的协议和机制 2.1组播协议体系结构 根据协议的作用范围组播协议分为主机-路由器之间的协议即组播成员管 理协议以及路由器-路由器之间协议主要是各种路由协议组成员关系协议包括 IGMP互连网组管理协议组播路由协议又分为域内组播路由协议及域间组播路由协议两类域内组播路由协议包括 PIM-SM PIM-DM DVMRP 等协议域间组播路由协议包括 MBGP MSDP 等协议同时为了有效抑制组播数据在二层网络 中的扩散引入了 IGMP Snooping 等二层组播协议

应用层组播概述及其研究发展

应用层组播概述及其研究发展 IP组播用于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组通信。它是一种有效的数据传输应用,发送的同一数据在物理链路中只传输一次,减少了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的冗余,节约了带宽,提高了传输效率。 应用层组播对组播功能的支持从路由器转移到终端系统,在终端之间运用原来的单播方式进行传输,这样不必改变原有网络中基础设施,也不需要路由器维护组播组的路由表,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组播,加速了应用。 1 应用层组播介绍 应用层组播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图1(a)为IP组播数据传输的方式,数据在网络内部的路由器上进行复制;图1(b)为应用层组播的数据包在网络的终端系统进行复制。 图1 应用层组播的模型 1.1 应用层组播的优点 (1)应用层组播能够很快就进入应用,不需要改变现有网络路由器。 (2)接入控制更容易实现。由于单播技术在这方面比较成熟,而应用层组播是通过终端系统之间单播来实现的,所以差错控制、流控制、拥塞控制容易实现。 (3)地址分配问题也就可以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1.2 应用层组播的缺点 (1)可靠性:终端系统的可靠性比路由器差。 (2)可扩展性:底层的路由信息对应用层组播来说是隐藏起来的,可扩展性不好。 (3)延迟比较大:IP组播主要是链路上的延迟,而在应用层组播中,数据还要经过终端系统,因而延迟相对要大一点。 (4)传输效率不如IP组播:应用层组播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数据冗余,因此它们比IP组播的效率差。

1.3 应用层组播的性能参数 评价应用层组播协议一般用以下几种方式: (1)数据分发路径的质量 主要有下面三个指标: 强度(Stress):在一条物理链路中发送相同数据包的数量,显然IP组播进行转发的时候并进行多余的复制,所以是最优值1,如图1(b)中1~4的强度为2。 ②伸展度(Stretch):就是在覆盖网分发拓扑中从源到成员的延迟与利用单播直接传输的延迟的比例。 ③资源利用率(Usage):所有参加到数据传输中的成员,他们的延迟和强度的乘积的总和。这个指标用于评定传输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假定链路的延迟越高,花费越大。 (2)终端的性能 ①失效后包丢失:单个节点突然失效后,平均的丢包数量。强调突发事件发生的鲁棒性。 ②收到第一个包的时间:当成员加入到组中,收到第一个包的时间。 (3)控制负荷(Control Head) 为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对每个成员的控制负荷必须尽量的小,这是能否很好扩展重要的指标。 2 最近应用层组播的研究发展 2.1 利他驱动的应用层组播ADALM机制 目前大多数应用层组播协议在设计时都假定节点是合作的,因此致力于研究组播结构的优化问题。但是,应用层组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数据分发节点是具有独立利益和策略的主机,主机会本能地想尽可能多地从系统获利,而尽量少地贡献自己的资源。应用层组播节点可能有意(为了减少数据转发负担)或者无意(因为节点处理能力或者带宽限制)地停止转发某些数据段,我们称之为节点的自私行为,这种行为会降低组播会话的总体性能。 为了解决节点的自私行为,提出了一种利他驱动的应用层组播ADALM机制。ADALM监测节点行为、依据节点对系统的转发贡献计算出节点利他值,然后根据节点

UDP广播和组播的基础知识介绍

UDP广播和组播的基础知识介绍 UDP广播和组播的基础知识介绍 ━━━━━━━━━━━━━━━━━━━━━━━━━ UDP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传输方式,即通过广播和组播把数据发送给一组进程。下面就介绍下UDP广播和组播的相关知识。 一、广播和组播的基本概念虽然利用TCP协议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有序的传输,但是TCP仅支持一对以的传输,而且传输时需要在发送端和每一个接受端之间建立单独的数据通信通道,如果需要实现网络会议、网络视频的点播等功能时要向大量主机发送相同的数据包,如果采用单播方式逐个节点传输的话,将会给发送方带来网络堵塞等问题,此时可以考虑实现UDP的多播方式——即广播和组播来实现这样的功能(一对多通信分为广播和组播两种形式)。 广播是指同时向子网中的多台计算机发送消息,并且所有子网中的计算机都可以接收到发送方发来的消息,每个广播消息包含一个特殊的IP地址,这个IP的中子网内主机标志部分的二进制都为1,例如,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对于子网192.168.0,则这个IP地址为192.168.0.255. 然后广播消息又分为本地广播和全球广播两种类型,本地广播是指向子网中的所有计算机发送广播消息,其他网络不会

受到本地广播的影响。IP地址分为两部分——网络标志部分和主机标志部分,这两部分是靠子网掩码来区分的,主机标记部分二进制全部为1的地址成为本地广播地址。例如:A 类网络192.168.0.0,使用子网掩码255.255.0.0,则本地广播地址为:192.168.255.255 对于IPv4来说,全球广播使用所有位全为1的IP地址,即255.255.255.255,这个广播地址代表数据报的目的地是网络上所有设备,但是由于路由器会自动过滤全球广播,所以使用这个地址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然后当接收者分布于多个不同的子网时,广播将不再适用,此时可以通过组播的方式来实现,组播也叫多路广播,组播是将信息从一台计算机发送到本网或全网内指定的计算机上,即发送到那些加入了指定组播组的计算机上,每台计算机都可以通过程序随时加入某个组播组中,也可以随时退出来,就像我们开网了会议一样,可以随时加入会议室进行开会,会议结束和会议进行中都可以随意的退出来。 二、加入和退出组播组组播组又称为多路广播组,组播地址的范围在224.0.0.0到239.255.255.255的D类IP地址(至于这个概念大家可以百度百科里面就查看)。任何发送到组播地址的消息都会被发送到组内所有成员设备上,组可以使永久的也可以是临时,大多数我们使用的都是临时的,仅在有成员的时候才存在。

针对网络应用层实现多播的探析(一)

针对网络应用层实现多播的探析(一) 论文关键词:应用层组播;网络层组播;控制拓扑 论文摘要:传统的多播(Multicasting)服务被实现在TCP/IP协议的网络层,但由于网络层的多播服务实现需要扩展网络层的路由与数据包收发协议,这在大多数的实际网络环境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加速组播的应用,解决现有组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层组播.将组播的功能从路由器转移到终端,不需要路由器维护组播组的路由表,且不用改变现有网络设施,方便实现组播功能.本文介绍了应用层多播的定义和方法,及现阶段国内外已提出的应用层多播协议,并简单地讨论了应用层多播协议的性能评价问题.0引言 1988年SteveDeering首先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IP组播.IP组播用于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组通信.它是一种有效的数据传输应用,发送的同一数据在物理链路中只传输一次,减少了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的冗余,节约了带宽,提高了传输效率.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对IP组播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但是由于IP组播本身所带来的缺点,使得IP组播至今并没有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 IP组播要求路由器为每一个组播组保留状态信息.这样路由器的路由和转发表将需要对每一个不同的组播地址保留一个相应的路由表项,但是组播地址并不像单播地址一样容易集成,因此增加了路由器的系统开销和复杂性. IP组播是一种尽力而为(besteffort)的服务.当要提供高层的特性时,例如:可靠传输、拥塞控制、流量控制以及安全管理等,就会比简单的单播要更困难,以至于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s)不愿意提供IPMulticast的支持.虽然目前已经出现了针对上面这些特性的研究,但是这些解决方案目前在Internet上的影响并不明确,需要在大范围应用前进行更好的研究. IP组播需要对现有网络做底层的改变.同时由于在收费机制方面的技术无法突破,使得目前只有少数的因特网服务供应商支持IP组播. 出于以上的考虑,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新的组播架构,试图绕开IP组播的种种难题,因此提出了基于应用层的组播协议.即在应用层实现组播的功能,而不是再依靠网络层路由器来实现.这种组播方法不需要任何网络底层架构的改变来实现组播,从而为组播的大范围开展与应用提出了一种新的途径.应用层组播将对组播功能的支持从路由器转移到终端系统,在终端之间运用原来的单播方式进行传输,这样不必改变原有网络中基础设施,也不需要路由器维护组播组的路由表,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组播,加速了应用. 1应用层组播介绍 应用层组播的基本模型图如图1所示.图la为IP组播数据传输的方式,数据在网络内部的路由器上进行复制;图1b为应用层组播的数据包在网络的终端系统进行复制. 由于应用层多播不像网络层多播实现数据包的复制在网络层路由器,而是在应用层上.因此,应用层的多播协议要求具有以下特点: (1)自组织性.多播所基于的逻辑拓扑结构的构建应该是分布式的自组织方式.参与多播的成员可能分布在极广的地理位置范围内,地理位置相近的成员应能先自组织成一个逻辑子拓扑结构来联人整个多播拓扑中. (2)自适应性.多播基于的数据逻辑拓扑在构建后要能自适应地根据网络服务状态和多播组成员变化做出改变和优化,以便可选择更佳的多播传输路径. (3)高效性一般地,多播构建的数据传输逻辑拓扑结构必须尽量使得在同一条逻辑传输路径上的冗余数据传输最低.但针对不同的应用要求,多播的高效性也具有不同的侧重含义.如对于视频会议的应用,多播的有效性是指传输的实时性,而对于白板之类的应用即要求实时性也要求传输的可靠性.1.1应用层组播的优点 (1)应用层组播能够很快就进人应用,不需要改变现有网络路由器. (2)接人控制更容易实现.由于单播技术在这方面比较成熟,而应用层组播是通过终端系统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