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饮食戒律禁忌

道教饮食戒律禁忌
道教饮食戒律禁忌

道教饮食戒律禁忌

韩璟瑞

修真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讲究

(1)早不言梦。

(2)午不言杀。

(3)晚不言鬼。

三厌,在道教泛指三种腥味肉类食品;一般称大雁为天厌;犬为地厌;鲤、鳝、龟为水厌。在全真教的道观传统讲究不食五荤三厌,归依道教初级五戒者不食酒肉。

1、天厌飞禽类多食失「神」。

2、地厌走兽类多食阻「气」。

3、水厌水族类多食耗「精」。

修道者忌食或少吃,因为它们在体内会产生酸性,使血液受到过多酸性毒液的污染,容易发生心脏病、中风、血压失调等。以上三类有暴戾横逆之气,修道者忌食或少吃,因为它们在体内会产生酸性,使血液受到过多酸性毒液的污染,容易发生心脏病、中风、血压失调等。

《孙真人卫生歌》也认为某些动物知情达理,他说:“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于是道教形成了“三厌”之戒的传统。“三厌”就是孙思邈真人提到的天厌雁、地厌犬和人厌鲤。

正一四不食

所谓四大荤指的就是“牛肉、鸟鱼、鸿雁、狗肉。”这就是天师府的四不吃。其原因据说是:

(一)牛。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

(二)鸟鱼。人们通常说;“鸟鱼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天师道友的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鸟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鸟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饥,也不能让娘饿死,精神可贵可佳,吃不得。

(三)鸿雁。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

(四)狗。古往今来,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

忌食五辛

生葱,韭,大蒜,小蒜,葫荽。

按《玄都定罪律太极科》曰:五辛食之念诵,条戒内为第一罪,谓修持讽诵,触犯神灵,忤秽真界,获毒蛇穿心狱报,大槩以此等物辛臭烈甚,食之经日尚臭,出口对语,于人尚且厌之,而况朝真行事乎。此外凡薤蕌似葱之类,皆勿食也。

五荤之菜是一些气味比较浓厚的家菜或者野菜,食五荤之菜虽然当时清脆可口,但入内后通过腐化体生秽浊之气,内则令人先天灵感之智闭塞,影响功力上升,为清修者所不取;外则臭秽之气随口散发,一派五荤之气味,秽污清净坛场,为神鬼所不喜,致使道不彰显、神不降临,有碍于修行,反造愆忧。特别是腥荤之物更为修行者所忌讳,如;鱼、羊肉就属腥荤,故清修者必须禁忌。

何为五荤?答:所谓的五荤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五种

味厚香浓的五种菜,即葱、韭、蒜、薤、荽这五种香菜,亦

称为“五荤菜”。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小蒜、大蒜、韭菜、芸苔、

胡荽为五荤菜。酒与肉不在五荤之内,道教为了约束道徒在

三归五戒里制定了杀、盗、淫、妄、酒这五戒,肉与酒就包

含在第五戒的“酒戒”里。

吴信玄道长道教义理在仪式中的运用和体现讲座综述

吴信玄道长《道教义理在仪式中的运用和体现》讲座综述 *导读:吴信玄道长湖北思源观吴信玄道长应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中心邀请,于2010年6月23日下午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 吴信玄道长 湖北思源观吴信玄道长应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中心邀请,于2010年6月23日下午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北楼414学术教室作题为《道教义理在仪式中的运用和体现》的讲座,讲座由曹本冶教授主持。讲座开讲之前,曹本冶教授宣读2010年度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的奖学金获奖同学名单,并举行了简短的颁奖仪式,由吴信玄道长为获奖者李亚同学颁奖。 吴道长讲座的框架分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道教核心的教理教义---道的信仰与神仙信仰 1、天人合一 2、仙道贵生

3、度人无量、积功累德 二、道教义理在仪式中的运用的体现 1、祈福科仪设置----人神沟通的程序(仪式的时间选定、地点的选址); 2、度亡道场的度人思想 3、科仪中的内用----人神沟通的方法(存思、密咒)、丹道的具体体现 4、仪式中音乐的作用(请神降真、调和阴阳、与神明交流) 在以上的框架内容之外,吴道长还针对学界对道教仪式音 乐的一些看法阐释她自己的观点,即研究道教仪式音乐的几个 误区: 1、道教仪式音乐的随意性(正一); 2、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关系 以下是吴信玄道长讲座的具体内容: 一、道教核心的教理教义 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即道的信仰和神仙信仰。一般出家 人出家都是为得道成仙,这是一个出家人最高的终极目标。道 教是讲道的,是以道来教化,与其它宗教的命名不一样。在中国,教是教化的意思。以道教化就是遵循天道,遵循天道则有

蒙古汗国及元朝时期对道教的政策

蒙古汗国及元朝时期对道教的政策 蒙古汗国及元朝时期、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呈现出异常兴盛的局面,它们并没有因为不同民族间相互征服和战争泯灭,反而由于蒙古民族对拥有上述某种或多种宗教的地区的征服或侵扰而使该教呈现向外扩张和传播的态势,这正是由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奉行了对诸种宗教尽行尊崇优礼的政策结果。尽管如此,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前景下,其优礼诸教的政策在就具体某一宗教说,还是有所侧重。 《元史》记载成吉思汗“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注释:《元史》卷二0二〈释老传〉)。成吉思汗虽未得“长生之药”,但“深契其言”。从而对丘处机有了新的认识。其实丘处机当时为全真道教之领袖,具有很大的势力和很高的威望。在金朝,由于北方人民与金朝统治者之间矛盾日益激化,有很多人加入道教,寻找安慰寄托,于是全真派“声威大振,门徒日增”,形成一股巨大的政治力量,而丘处机更是威望极高,时人评说:“在金之季,中原板荡,南宋孱弱,天下豪杰之士,无所适从,而重阳宗师长春真人,超然万世之表,独以无为之教,化有为之士,靖安东华,以待明主,而为天下式(注释: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工〈重修集贤官碑〉)。” 蒙古进入华北,金朝迁都开封,山东成为蒙、金、宋三方面角逐之地,等待时机的丘处机自然也就成了三方面争夺的对象,“随处往往邀请”。当成吉思汗派人前来宣召,他了解到成吉思汗“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注释:《元史》卷一〈太祖本纪〉),决定应召赴中亚谒见成吉思汗。于是成吉思汗通过丘处机将这支具有一定政治势力的道教组织拉到蒙古一边来。另一方面,抬高道教,优礼丘处机,有助于改善蒙古人形象,而丘处机又消弭了人民的反抗,巩固了蒙古在华北的统治。蒙古军在灭金时,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民罹俘戮,无所逃命”。活下来的人又被蒙古贵族虏为“驱口”。在此情况下,原本活动于北方的农民起义军红袄军把斗争的矛头由反抗金朝统治转向蒙古贵族,使其在华北的统治极不稳固。受到成吉思汗恩宠的丘处机回到中原,看到这种情况,便“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馀,由是为人奴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注释:《元史》卷二0二〈释老传〉)。丘处机这种释奴为良的措施,不仅使许多人免于被杀或当奴隶,更重要的是以此弭止了人民的反抗,对缓和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蒙古在华北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制度(佛道教)

宗教活动场所财产管理制度 一、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主要指其依法所有或者管理、使用的房屋、构筑物、各类设施、土地、文物,各类捐赠以及其他合法拥有的资产和收入。 二、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哄抢、私分、毁坏或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处分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财产。 三、宗教活动场所应成立财产管理组织,专人负责管理场所内的各类财产。 四、购置重大物品由场所管理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五、财产管理要求帐、物分管,财产帐册、实物分别有两人负责管理,定期核实。 六、场所内购置的物品,应与财产管理人员核对后方能入库,并登记造册。 七、宗教活动场所的重要财产,必须逐件编号、登记造册,定期核查更新。

宗教活动场所安全消防制度 一、宗教活动场所应成立安全消防小组,小组人员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岗、到人。场所内要确定长期值班或轮流值班人员。 二、大型宗教活动、非通常宗教活动按规定申报审批。开展宗教活动时要精心组织,确保安全防范措施到位。 三、宗教活动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安全消防小组人员要学习安全、消防知识,掌握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的方法。定期鉴定、更换消防器材。 四、倡导文明敬香,宗教活动场所严禁随意堆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随意燃放鞭炮,场所内因宗教活动使用明火、燃放鞭炮时,必须指定地点、专人看管,并做好防患措施。、宗教活动场所内无危房, 五、经常或定期检查火险、电器线路及房屋安全等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自觉接受安全、消防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认真落实安全、消防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 七、宗教活动场所内如有被盗、失火等突发事件,必须立即报警,并报有关部门。

道教简介

道教 发布时间:2017-10-23 02:30文章来源: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思想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及鬼神信仰,于东汉末年形成的。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成熟,在隋唐北宋达到鼎盛。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出现新的教派,教义和道法都有改变。明清时期,道教随着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期而日益衰微。 新中国成立后,道教界进行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使道教的面貌焕然一新。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实现了全国道教徒的大联合、大团结。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将“道”作为最高信仰,从中演化出最高的神灵,构建了庞大的神仙体系。道教认为道可以修得,修炼的最终目的是得道成仙。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元代后期,道教各宗派逐渐合流,最终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并立的格局,延续至今。全真派由金代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士必须受戒方能名登“仙籍”。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正一派源远流长,于元代最终形成。授箓是正一派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吃荤,绝大部分不出家。

道教的神仙谱系复杂庞大,主要有三清、四御、星神与四方之神等。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崇奉的最高神。四御为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玉皇大帝是民间最受崇拜的天神。星神与四方之神:道教把诸星视为星君,主要有北斗七星。斗姆元君是北斗七星之母,又称斗姥,最受尊崇。四方之神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北宋时改称玄武为真武,最受崇拜。 道教的主要仪轨有斋戒、坛醮等。 道教的主要道术有外丹、内丹和符箓等。 道教的主要节日有: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天师张道陵诞辰、太上老君诞辰、东岳大帝诞辰、吕纯阳祖师诞辰、关圣帝君诞辰、灵宝天尊诞辰、元始天尊圣诞,等。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来自于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

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黄老道”的学说,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影响很大,同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在中原地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被认为是道教成熟宗教形态正式形成的标志。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的道经,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道派,如灵宝派、上清派、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烧炼的金丹道等等。不仅如此,当时道教中还涌现出了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弘景等一大批杰出的大师,对道教思想学说的发展、经典文书的整理、组织制度的完善、神仙谱系的制订等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些道教领袖的努力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行为仪范方面,都已显得较为完善。 唐宋时期,道教不仅信徒众多、宫观广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义、修行方法、科仪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

道教的世俗化----民间道教

道教的世俗化----民间道教 世俗化是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来的理论概念,主要用来形容在现代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即宗教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跟深远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 这个词本是出自于基督教会,当时教会把一部分属于教会控制的领土与权力转让给地方的世俗统治者,由是人们把这个领土与权力的变化,称之为世俗化。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世俗化的概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意义不再是仅是指向领土与权力的范畴,而是更多地指向宗教里面所出现的相对与世俗社会现象靠拢或所发生的有世俗内容的变化。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用除魅来形容现代生活的理性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一再提出现代社会世俗化的趋势,他认为神圣性跟机械连带的社会控制机制在现代工业为主、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正遭受到侵蚀挑战,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共识与神圣性。 也就是说,宗教始终要与社会发生调适,否则宗教就不可能流传下来。历史已经证明,那些与社会调适程度高的宗教最后都流传下来,反之则在历史进程中最终衰落了。所以凡是属于与社会相适应的那部分内容,无疑就是宗教的世俗化现象。宗教世俗化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它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具有普遍性,并且伴随着宗教与人类社会互动,与人类社会一道前进。 在中国,道教通过对民众宗教意识、人生态度、处世之道等方面施加影响,强化对现世人生的注重,并在不断发展历程中强化家庭化、伦理的倾向,吸收儒家的伦理纲常,以鬼神信仰和巫觋方术与佛教相结合,渗透于中国民间社会,形成世俗道教。 世俗道教,以它显明的人间性,在许多方面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补充:斋醮祈禳,念咒画符,占卜扶箕,祈雨止风,相宅择墓等等道术流行于民间,满足了一般民众出于低等动机的福祸长生的愿望。道教在民间大行鄙俗的方术巫仪,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民众固有的迷信心理和低级宗教情绪:削弱了理性精神在民间的影响。它大肆宣扬发财、富贵,一人得道,泽及家人等等。这样使世俗道教在中国社会中有很大吸引力。在民众生活中,道教的祭鬼等活动并不罕见,求签问卦更属平常;从无处不在的鬼神仙长,无时不灵的法术符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

道教文化节活动

2009年第二届广州道教文化节系列活动 策划人/78度视角 活动概况及合办单位 一、活动时间:2009年9月24日—2009年10月24日 二、活动地点:中国·广州市 三、合办单位: 主办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广东省宗教事务委员会 广东省广州市文化局 广东省越秀区人民政府 广东省道教协会 广州市道教协会 协办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委宣传部 广东省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 广东省广州市外事旅游局 广东省广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广东省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广东省广州市国家安全局 广东省广州市武警支队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 广东省广州市交通巡警支队 赞助单位A 赞助单位B 赞助单位C 赞助单位D…… 获邀单位:广州市越秀山管委会 广东省罗浮山管委会 广东省西樵山管委会 人民日报社 新华通讯社 中央电视台 凤凰卫视 广东电视台 广州日报社 羊城晚报社 香港大公报 中国宗教杂志社 世界旅游China杂志社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 广东省新闻摄影工作委员会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文化研究中心 广东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活动宗旨 坚持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要求,弘扬“尊道贵德”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以道教文化艺术为主题,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展示、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

流与合作,充分展示广州地区自然与人文、宗教与哲思有机交融的特色,着力推进“羊城八景”的品牌建设,拉动广州乃至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活动主题 弘传统道德文化扬时代和谐精神 活动内容 活动一:开幕式暨万人登山祈福活动 活动二: 2009年广州第二届道教文化节节徽征集活动 活动三:“道教文明之光”大型文化艺术专题展 活动四:道教文化系列学术讲座 活动五:闭幕式暨“尊道尚德,天人合一”大型主题文艺晚会 活动一开幕式暨万人登山祈福活动 一、活动时间: 2009年9月24日 二、活动地点: 越秀山风景区 三、负责单位: 主办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广州市文化教育局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广州市体育局 协办单位:广东省道教协会 广州市道教协会 广州市越秀山风景区管理局 赞助单位等 四、活动内容: 1、登山前,在越秀山脚进行威风锣鼓、舞狮表演等助威节目; 2、借鉴奥运圣火传递的方法,由登山火炬手们率领广大民众按事先规定的线路进行登山,沿途将经过越王台故址、道观三元宫、求龙仙井,越秀楼、观音阁、五羊石像等越秀山的标志性景点,终点设在越秀山已建成的面积约92.8 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大公园内; 3、当最后一名登山火炬手到达公园中心广场搭建的舞台上并点燃巨型高香时,即宣告完成登山过程; 4、主持人XXX介绍来宾、领导XXX讲话、宣布开幕; 5、祈福来宾幸福安康法会; 6、放飞2005只和平鸽,打礼花炮等; 7、公园内设有茶道表演、周易预测、太极功夫表演等活动,广大市民还可以品甘露茶道、尝道家斋饭。 五、附表: 1、《登山火炬手名单》(略) 2、《开幕式采购单》(略) 3、《登山路线图》(略) 活动二:2009年广州第二届道教文化节节徽征集活动 为树立广州市道教文化节自身形象,并进一步营造道教文化节的氛围,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市政府特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本届道教文化节的节徽。 一、活动时间 2009年09月24日至10月24日 二、负责单位 主办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广州市文化教育局 协办单位:广东省道教协会

道教宫观管理办法

道教宫观管理办法 (2010年6月23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15年6月29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修订) 第一条为加强道教宫观管理,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保障道教活动正常进行,更好地服务信众,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中国道教协会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所称道教宫观,是指经县级以上(含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照《宗教事务条例》等规定依法登记,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开放的宫观和其他固定道教活动处所。 第三条宫观必须在当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道众自主管理,并接受道教协会的教务指导。 第四条宫观须设立管理组织,实行民主管理: (一)宫观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传统的执事制度,并通过民主协商推选产生民主管理组织。 (二)民主管理组织成员,应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教、遵纪守法、道风纯正、办事公道、身体健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道教学识的道士担任。 (三)民主管理组织成员任职情况,须公示并经道教协会确认后报该宫观的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五条民主管理组织的职责: (一)团结和引导宫观道众和信教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法制教育,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法规,保障宗教活动正常进行; (三)维护宫观和道教徒的合法权益; (四)安排、处理宫观的宗教活动和日常事务;办好教务和宫观自养; (五)团结和引导常住道众和广大信众,正信正行,服务社会; (六)组织道众参玄悟道,学修并进,提高道众素质,开展讲经说法和道教文化研究,积极培养道教人才; (七)保护和维修宫观建筑、文物古迹,保护宫观环境,搞好宫观安全消防、清洁卫生,开展文明敬香,建设文化宫观、和谐宫观、生态宫观; (八)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九)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十)定期向宫观常住道众报告工作,重大问题须经常住道众民主讨论; (十一)开展对外友好往来; (十二)研究决定其他重要事宜。

道教的神仙体系及神仙级别

道教的神仙体系(原创) 2008-07-22 10:51:17|??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道教的神仙体系(原创) 闲来无事喜欢看看神话,颇感道教神仙体系杂乱,职责不清,就算是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以及后来的《神仙谱系》也不清楚,因而试着理顺一番,作为茶余饭后之笑谈,苦于可参考的材料少之又少,不知道这样的仙事安排如果不妥当,是不是会给天庭带来混乱,如果引起某些仙灵不满,只能算其修为不足,先打下天庭了,哈哈。 一、道教中地位最尊的仙灵 1、玄玄上人——道教的祖爷爷辈 ???? 玄玄上人——道教第一仙,即封神演义中的鸿钧老祖。据说是在天表之外居住,动是流动金光,静是浩淼之气。此仙乃道教中的祖爷爷辈分。暂时把他算做一个企业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吧。 2、三清——道教的爷爷辈 ?? 懂得一点神话知识的人都会知道,三清为玉清原始天尊、上清太上玉晨大道君、太清太上老君。此三仙皆为大罗金仙,居住之处为天的最高处,而以原始为最尊。 ?? 原始天尊即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天尊,原始真王,原始天王,他应该是无极真王,一把手,主持工作。在封神演义中把他的地位有所降低,这是一种误区。估计原始的地位相当于一个企业集团中的董事长。 ?太上玉晨大道君在道教中总领仙籍,某种意义上讲在仙界是相当于负责管人事的,?他也是古今自学成材的第一人。各种仙术据说都是他研究发明出来。这是一个企业集团中的副董事长。 太上老君,即西游记中的老君,也是周代的老子,仙界中负责管业务,抓培训工作,最大的工作任务是培训生灵成仙、撰写论文、炼丹。这也是一个企业集团中的副董事长。 3、五方五老——比照道教的爷爷辈 东方——扶桑大帝东王公,五行属木,据说居住在大五岳中的方诸山。 西方——西王母,五行属金,据说居住在大五岳中的昆仑山。 南方——赤精大帝即赤精子,五行属火,但非封神演义中的赤精子,居住在大五岳中的长离山。 北方——水精大帝,即孔子,五行属水,居住在广野山。 中央——黄老元君,五行属土,居住在须弥山。 此五老秉五行之气,处自王之位,相当于公司中的五个董事。 4、成名人物——比照道教的爷爷辈 1)玄妙玉女——太上老君(老子)的母亲。 2)道母——据说是天皇大帝的母亲 3)后土元君——据说是地皇的母亲 4)斗姆元君——周天列宿的母亲

中国道教文化简述

中国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一)渊源 1.巫术: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 3.黄老思想: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二)产生 1.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这个称号是世袭的。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 2.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太平经》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三)道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

武当道教教派一览

武当道教教派一览 武当道教教派一览 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无明显宗派辨别。以其宗教行为而论,大致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其明显的门派辨别,应自南宋和金元对峙之时开端。分属全真、正一两大道派的全真派、上清五龙派、正一派、清微派等,长期在武当山传道授徒。这些道教派系固然教义有别,但在尊崇真武这一点上是共同认可的,而且不同水平的交融是其主流。 全真派 亦称全真教、全真道。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金大定七年(1167年)陕西咸阳人王喆,即王重阳创建。主张三教合一。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祖先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该派主要典籍有《道德清净经》、《船若心经》、《孝径》等。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汪思真来武当山五龙观开山传宗,授徒百余人。 正一派 亦称正一道,是道教符箓各派的总称。原为五斗米道,东汉末张陵所创,后尊张陵为天师,故亦称“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后嗣张与材为“正一教

主”,总领三山符箓,即龙虎山、阁皂山、茅山。尔后但凡道教的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该派汉末后传入武当山,明代曾为武当山的主要道派。 上清派 东晋时创建。起初传播于江南一带。自陶弘景以后,该派主要在江苏茅山地域活动,故亦称“茅山宗”。上清派以《黄庭经》为主要内修理论,称《大洞经》、《雌一五老宝经》和《太上素灵大有妙经》为“道者三奇”,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北宋时,武当山就有上清玉仙观,但由于典籍埋没,北宋以前上清派在武当山的传承状况,无可考。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茅山清真观道士孙寂然登武当山,兴复五龙诸观庙宇,以上清五雷诸法传授弟子,擅长符箓驱邪,遂构成“五龙之派”,该派以武当山五龙观为主要传授活动场所,所以也叫“上清五龙派。” 清徽派 是宋元民间影响较大的符箓派系,主要从上清派演化而来,自谓其符箓道法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以清徽为名。张宇初《道门十规》称:“清微自魏(华存)、祖(舒)二师而下,则有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诸师,传衍尤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舜申)所衍”。宋元时

第五章 道教及世界三大宗教试题

第五章道教及世界三大宗教 一、单选题 1、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产于() A、东汉中叶 B、东汉末年 C、西汉初年 D、西汉中叶 2、()曾在《致许寿裳》信中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A、郭沫若 B、李大钊 C、鲁迅 D、茅盾 3、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亲自为多种道教经书作注的皇帝是() A、唐玄宗 B、宋真宗 C、宋徽宗 D、唐玄宗 4、加封老子为“台上老君混元德上皇”的皇帝是() A、宋徽宗 B、宋真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5、()以后,道教曾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元代 6、道教全真教的创始人是() A、王重阳 B、丘处机 C、张陵 D、张角 7、将老子的“无为”思想发展为“逍遥游”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8、道教中神位最低的是() A、门神 B、灶君 C、土地 D、文昌 9、道教众神仙中,传为黄帝之师的是() A、赤松子 B、容成公 C、彭祖 D、王玄甫 10、道教的标记为() A、法轮 B、新月 C、八卦太极图 D、太极八卦图 11、下列不属于道教的护法神的是() A、华光大帝 B、王灵官 C、三茅 D、二郎神 12、道教三元节中的下元节时间是农历() A、七月十五 B、九月十五 C、十月十五 D、十二月十五 13、妈祖的圣诞是农历() A、三月初三 B、三月十二 C、正月初九 D、正月十五 14、道教经典的总集是() A、《道德真经》 B、《经藏》 C、《老子》 D、《道藏》 15、道观中一般供奉青龙、白虎二神的是() A、玉皇殿 B、灵官殿 C、山门殿 D、三清殿 16、道教三清中的玉清元始天尊的诞辰是() A、夏至日 B、冬至日 C、农历二月十五 D、农历正月十五 17、五岳中唯一的道观独占名山的是() A、泰山 B、华山 C、衡山 D、恒山 18、道教正一道的祖庭是() A、青城山 B、龙虎山 C、终南山 D、武当山 19、相传道教创始人张陵曾在()结茅传道,故为道教发祥地之一。 A、终南山 B、崂山 C、青城山 D、龙虎山 20、下列道教名山中,号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是() A、崂山 B、齐云山 C、武当山 D、泰山 21、中国四大道教名山,是指()

道教人物陈抟的资料介绍

道教人物陈抟的资料介绍 陈抟作为中国道教的代表人物,是太极文化的创始人,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陈抟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 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陈抟出生于亳州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 。唐文德元年(888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五代吴越宝正七年、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陈抟去京城洛阳应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决意从道。著有《龟鉴》、《心相学》等相术专著。后晋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陈抟同麻衣道者隐居华山云台观。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白云先生”。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召见陈抟。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称号。北

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118岁。 陈抟睡功宋代的陈抟老祖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相传陈抟睡功很厉害,一睡起来数年已过。陈抟是有名的养生专家,他活了一百一十八岁,在关于“睡眠保养”方面有自己的心得。 在世人眼中,陈抟老祖的养生手法非比寻常,居然是“睡功”。他多次被君王请过去传授养生之道,除了给君王一些饮食建议之外,还教授帝王如何练陈抟睡功。 生活中也有不少爱睡觉的人,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身,但是这种睡懒觉和陈抟睡功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据《唐才子传》记载,陈抟是一旦关门睡觉,十天半个月不起正常,当时有一本小说叫做《贵耳集》,里面记载的更是夸张,传说君王不相信陈抟老祖能够一睡多年,于是把他带到宫中,让人监视着,看他能不能睡那么久。没想到陈抟真的是一睡很久,没吃没喝但是身体无忧。 一些诗歌中也提到了陈抟睡功的好处。《喜睡歌》记载,他喜欢睡觉,呼吸之外没有牵挂,茫茫宇宙都是虚无,人生忙忙碌碌都不如一睡安枕。 陈抟睡功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来的,这与佛教的密宗和印度的瑜伽一样,都是一种修炼的方法。和正常人困了睡觉不一样,陈抟老祖所处的时代是道教盛行的时候,讲究内丹修炼,陈抟睡功只是内丹修炼的一种体现。 陈抟老祖与赵匡胤关系赵匡义与陈抟老祖的故事是民间传说:相传赵匡义在华山避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卖桃子老头,这个老头就是陈

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_斯洪桥

作者简介:斯洪桥(1978—),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遵义医学院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GZYB41)。 《学术界》(月刊) 总第180期, 2013.5ACADEMICS No.5May.2013 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 〔*〕 ○斯洪桥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23)〔摘要〕明代是道教经历唐宋元的兴盛之后逐渐走向衰弱的时期。虽然有其内部 自身的原因, 比如道教内部没有高道为其理论作出新的建树和新的诠释,特别是在教义、教理方面没有更新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外部的原因,即受到明初朱元璋的相关道教政策的影响。朱元璋一方面尊宠道教,一方面又对其进行管理和限制,引导道教 为大明王朝的社会、 政治、经济服务。朱元璋的一系列道教政策,不仅对大明朝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也对道教在明以后的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对道教逐渐世俗化、民间化的过程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关键词〕朱元璋;道教政策;道教世俗化;道教民间化 大明王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在夺取政权之后,吸取了唐宋以来三教并用的 宗教政策。他明白要巩固建立起来的明王朝的统治, 除了依靠国家专制集权的强力统治之外,还需要利用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为其加强思想统治,维护社会稳 定。由于在夺取政权之初, 朱元璋曾充分利用道教为自己服务,他深谙宗教在建立和统治王朝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大明王朝建国之初,就对道教进行了管理和引导,使其为大明王朝的统治服务。明初朱元璋的相关道教政策的实施,不仅对道教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大明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正是宗教与政治互动的表现。因而,分析明初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相关原因和影响,一方面可以把握道教在明初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理 — 991—

道教正一派365问

道教正一派365问 道教正一派365问 1、什么是道教? 道教以黄老之“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度人经》等为主要经典。“道”者,天地之源,人性之本,万物之根,仁德之质,自然之理;“教”者,传授、引导之意。“道教”,就是净化心灵之教,道德之教,真理之教。 2、我国道教是怎么形成的? 我国道教的形成至今已有1900余年的历史。创立者是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在鹤鸣山、青城山等地设立24治,标志着道教正式形成教团组织。后来张角在河北创立了太平道,但是并不是正统道教教团。公元4世纪以后,在一些杰出人物的努力下,道教在科仪、组织、经典、理论等方面都开始走向成熟。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道教又不断分出各种派别,遍布于中国各地。道教主要流传于汉族的民众之中,在一些少数民族如白、壮、纳西等族中也有流传。中国以外如朝鲜、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以及东南亚等地也有广泛的传播。

3、为什么说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 道教不仅为汉民族所信奉,也为许多少数民族所信奉。道教在其产生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许许多多传统的思想文化都汇集在道教文化当中,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道教的内涵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之中,因此,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道教对人类社会有哪些贡献? 与其它宗教相比,道教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其讲述真理和人性的方式不同,使学者认识和实践真理的方法不同,道教的最伟大之处,是重视生命的可贵,认为天人合一,遵循人与自然地和谐。并阐明了道德(精神文明)的本质,为人类社会和万物的和谐,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5、什么是道教三祖? 道教思想起源于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道教教义奠基于老子,故以老子为道祖;教团建立始于张陵,以张陵为教祖,是谓道教三祖。

略谈道教格言警句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

略谈道教格言警句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留传有许多格言、箴言、警句,均言简意赅,含义深刻,给后人以很大启示和鼓舞。如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东坡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近代人王芸生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道教格言更是丰富多彩,蕴涵广博,幻化无穷。如老子《道德经》中“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格言,多少年来,流传广泛,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之一,因而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李约瑟先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教,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格言是道教文化的精华之一,其内容广博,包涵深邃无穷的智慧,闻名世界并被译成多国文字的道教主要经典《道德经》,可以说字字珠玑,句句格言,放射着耀眼的哲理之光。道教的《南华经》、《黄庭经》、《抱朴子》、《悟真篇》以及吕纯阳、王重阳、丘处机、马丹阳等祖师语录和《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等,均包涵着极为深厚的道教智慧语典。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哲理与人生”、“为人与处世”、“养生与修真”、“劝善与良言”、“戒律与修持”、“生态与环保”等诸多方面,其中许多格言警句,早已成为至理名言流传至今,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深刻启示。 一、哲理与人生方面道教经书中有很多有关人生哲理的格言。如《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格言就是指导后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从最初开始,从小做起。比如要培养一棵粗壮的大树,就必须精心育苗加以培养,建造一座高楼,应特别重视打好牢固的地基,即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要走很远的路程,必须从第一步开始,还要坚持一步步地走下去;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善始,从一点一滴做起。今天,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博士、教授、院士等等,都是注重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开始的,及时发现他们的特长和天份;从小对他们进行因才施教。当今走红的歌星、武术精英、体坛名将、作家、发明家、高科技人才等等,都并非一步登天,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民间谚语历来就有“人看积小,马看蹄爪”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道教关于哲理方面的格言极其丰富,如《道德经》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等。又庄子《南华经》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巍阙之下”。又《阴符经》中“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等等,这些哲理玄奥精深,包涵道教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生观,启迪着后人对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人生的感悟。 二、为人与处世方面在《道德经》、《南华经》、《功课经》、《淮南子》等,均有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的格言。如《道德经》中“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启发后人为人处世不要计较得与失,功与过,名与利,如果你是诚心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人,扶持人,毫不考虑自己所做的将会有什么好处,将反而深受其人钦佩,受人崇敬,得到好报。道书中在指导人们为人处世方面的格言非常丰富。如《道德经》“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功课经》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淮南子》中“积爱成福,积怨成祸”;《庄子·在宥》中“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合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悖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等等,这些至理名言,内容丰富,均对教育启示后人在为人世处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养生与修真方面在《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悟真篇》、《坐忘论》、《性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影响性。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道教历来强调,“仙道”不离“人道”,修道者必须在社会生活中积功累德,成为社会公认的做人楷模,才有长生成仙的希望。信奉道教,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贯彻道教的精神,从而觉悟人生,提高境界。古云“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就是说要即世间而超世间,不离生活而又升华生活。我们认为,立足于生活,圆融于生活,服务社会,利益人群,这既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途径。 一、关注现实生活是道教的优良传统 道教创立于社会危机十分严重的东汉末年,一开始就是以解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苦难的面貌出现的。无论是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还是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都积极地以符水治病解除人们的疾苦。面对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张角领导太平道教徒发动黄巾起义,试图推翻汉王朝的黑暗统治。张鲁在汉中建立了割据政权,史称其政策宽惠,人民安居乐业。从道教初创时期的活动就可以看出,道教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济世度人的优良传统。

从仪式的角度解读道教

◎ 国际视野 从仪式的角度解读道教* [法] 劳格文著 蔡林波 李 兰译 内容提要:劳格文在熟稔审视西方道教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如何解读道教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道教仪式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以及人自身的整体认知、经验及精 神诉求,因而从仪式的角度来观察、诠释道教,可以更准确、深刻地把握道教的本质, 并可以此来反观西方宗教文化传统。这一思考,反映了西方汉学界在道教研究视角和方 法论上的转换。 关键词:仪式 道教 劳格文 译者简介:蔡林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师;李兰,上海市道教协会。 道教是什么?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的宗教;更确切地说,它是中国人关于宇宙的宗教。在本人看来,的确如此!但是,从古到今,对于道教是什么这个问题,人们的争议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譬如,在佛教徒们看来,道教简直就是佛教的复制品。他们认为,道教窃取了佛教的术语、仪式、组织制度等等。事实上,除了对于苦难人生的深邃思考和崇高的解脱伦理观念之外,对于佛教中其它所有的东西,道教几乎都统统照收。 不过,道教徒尽管从佛教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他们还是一直致力于追求长生不老,并视之为完美的至善境界。为实现这一目标,道士们还坚持修炼一种古老的性交仪式——房中术。很明显,道教与儒家有着不同的传统。可以说,道教是脱胎于道家哲学的一种宗教。道家尽管属于非官方正统性的思想流派,但早在东汉之前,伟大的道家哲人老子、庄子已经获得了社会普遍认同。至公元三、四世纪时,一些玄学家和神秘修炼术士非常热诚地奉行老庄思想,并积极捍卫和提升了老、庄及其思想的文化地位。另一方面,道教徒则借助虚构的符号(指道教的“符”;译者注)和谶语的手段,首次成功地介入进到了“正统的(儒家传统)历史”中。而儒家学说在此后的400年,则几乎完全沦落成一种“保持缄默”的状态。这时期的儒家也不象它后来那样,总是强调:道教是迷信;以及更坏的说法是,道教具有政治危险性,因为它往往误导民众,而且在有的时侯,甚至还去诱骗皇帝。 现代的汉学家和传教士们普遍认为,道教确实与社会中的普通民众有着密切关联。譬如,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汉学家(如孙克宽,金仲枢等),他们曾经收集了许多零散的历史资料,通过整理分析,揭示出了历史上一些曾经被隐没但确实发生过的政治运动事件。他们发现:这些政治活动大多数都以悲剧告终,而道教在这些政治事件中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另外,一些传教士们曾经深入考察过中国人日常生活及细节,他们发现:参与这些政治事件的组织成员,缝制的衣服与道教徒穿的服装一样。这马上令我想到一本题名为《中国的迷信研究》的书,其中揭示的就是这种情形。毫无疑问,《中国的迷信研究》是此类书中最出色的一部著作。该书作者为法国著名汉学家亨利·杜瑞。他并不是一名传教士,而是一位人类学家。尽管他事业之初是一位欧洲自由论的坚定支持者,最终却受 * 译者注:本译文节选自劳格文(John Lagerwey)《中国社会和历史上的道教仪式》(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一书导论部分第xi-xiv页,原文标题为“道教是什么?”(“what is Taoism?”);本译文系朱越利主编的《道教学译丛》项目阶段性成果,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4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