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原因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原因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原因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九一八事变

原因及背景分析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史

姓名:金承志

学号:2015010121

【一】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大陆政策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萌生对外侵略的野心,并企图在对外扩张中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中国味中心的“大陆政策”。明治维新后日本由被侵略者成为侵略者,这说明资本制度的侵略性、扩张性。也说明了明治维新使日本独立、富强起来。这里是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内容,我国也仿效过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一次重要变革---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也是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这几个方面展开的,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2、国际环境:欧美列强纵容、默许日本侵略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径,列强处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均采取了纵容默许的态度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3、朝鲜1894东学堂起义——机会

公元1894年在朝鲜境内爆发了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向清政府寻求援助,于是给了日本可趁之机,日本也借机派兵朝鲜,但是起义平息后日本却不撤兵,还不断挑衅清军。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不认真备战

当时清朝内政腐败,经济落后,国防军事外墙内干。清政府居然把战争爆发与否寄托于西方列强可见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而且那时慈禧正在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对日本和了结。奉行避战求和政策。在此的情况下,

就给日本可乘之机明治维新之后,;西方主流社会对于发生巨大变革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多种不同看法。欧美负责对日关系的官员对于明治维新的态度总的来说是积极的,但是西方大众,无论是贵族富豪或是平民百姓,则更多的是持歧视的看法。当时在西方社会首次出现了日本猴子之歧视称呼,这一方面是取笑日本人身为黄种人所拥有的面部特征,另一方面则是戏虐日本人像猴子一样学习“人类”(即西方人)的一举一动。但日本人并未动摇,反而更加卖力的去模仿,因为这关乎了他们民族之存亡。这些大众舆论虽然不足以造成俄国失败的事实,但反观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二者之间就为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跨度,并且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

【二】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日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在1904-1905年间,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夺取远东霸权,在我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最终以沙皇俄国的失败告终。如果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以“东夷小国”打败了洋洋自得的大清帝国,给国人沉重的当头一棒的话,那么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作为亚洲“弱国”大败欧洲“强国”沙皇俄国,就又给了国人迎头一击,这一棒迫使中华民族更加觉醒。

日本方面:

1、战略眼光:俄国屯兵中国东北不肯撤军,立刻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警觉,当日本政府察觉到俄国有控制朝鲜半岛的企图时,便有武力解决的倾向并且是正确的。(首相伊藤博文还有与俄国交好的倾向的,但首相实际并不控制着军权)

2、强化外交:着重点便是日英同盟的建立,那时英国毕竟还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言行举止,舆论造势足可以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变化。

3、武士道精神与优秀指挥官:像乃木,儿玉,东乡平八郎,秋山真之等,例如东乡平八郎深谙国际法,这在甲午中日海战里有体现。

4、明治维新的成果。

5、先天地理条件:前线相对于日本仅仅是日本海环渤海一带,而俄国则穿越长长的西西伯利亚平原。

6、犹太人(犹太银行家)的支持,由于沙俄对犹太人的迫害导致犹太人对日本的支持

俄国方面:

1、碍于俄法同盟的约定,法国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欧洲对付德国的实力,因此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2、在俄国内部,以沙皇为首的统治集团,在对日战争问题上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两派主张。且政府腐败,小人得势。过于自信导致战前准备不足。

3、补给线太长,将帅无能,军队腐败非常,士兵大多是西伯利亚的猎人和农夫,虽然很勇猛,但没经过系统的训练,上层机构包括沙皇都过于轻视日本,觉悟上没有日本高。

4、指挥上有问题,在旅顺争夺战中福克师在狼山处阻击日军,半天后,他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下令侧退,俄军开始撤进要塞。甚至连日本人也没有估计到俄军如此之快就放弃旅顺外围最后一道天然屏障——狼山。

5、麻痹大意,轻敌,上层机构包括沙皇都过于轻视日本,在日军偷袭旅顺前,俄军情报机构通过破译日军外交密电已得知日本即将采取军事行动,但俄政府并未立即采取措施,俄远东军未接到战备命令。

6、情报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俄军的电码破译等方面占据上风,但是因为战前轻视东方人,所以并未对日本进行有效的情报采集工作。日本却向满洲的俄军后方派遣了大量间谍和破坏人员。后来俄军招募的劳工中,竟有3%是日本的特务。

7、中国的立场,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国曾想拉拢中国一起对付日本,但是俄国在1900年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屠杀惨案和强占满洲等事件。这使国人恨俄国甚于他国,社会上兴起了仇俄思想,并影响了很多人。1902年初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学习日本模式,推行新政。日本便向中国派遣大量教官,争取中国人的民心。战前,日本向袁世凯做了意向性报告,要求中方不要参战。(袁世凯很敬佩秋山好古的为人)因此,软弱的清政府持中立态度,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无耻宣布“局外中立”,划辽河以东地区为日俄两军“交战区”,并严令地方军政长官对人民群众“加意严防”,“切实弹压”。

8、封建的君主专制。

国际方面:

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德国在欧洲反对法国,在远东则支持俄国。至此,日俄战争的国际条件形成。

【三】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开始,分析原因时要考虑内部和外部原因。

日本图谋中国的计划早已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绝不是偶然的。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日本统治者视中国东北为日本的“生命线”。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决意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限制日本独占中国的华盛顿体系,加紧推行既定的“大陆政策”,以图称霸亚洲、争霸世界。

内部原因:促使日本在30年代初“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的内部原因是,1930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经济危机的困扰,即经济状况急剧恶化,统治阶级转嫁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导致日本阶级矛盾尖锐,引起政治危机。板垣征四郎在《关于满蒙问题》讲演中宣称:“只在本来不富裕的国有财富的范围内,试图发现保障国民生活的根本办法,其结果必然是行不通的”,“打开我国目前经济困难局面的根本政策,不外乎是向海外发展”。发动对外战争成为日本政府维护本国垄断资本利益、转移人民斗争视线的“反危机”措施。

外部原因:日本在30年代初“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的外部条件是时机有利。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正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自救不遑,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正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回。这样,日本关东军参谋、“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认定1931年是使用武力进攻东北的极好时机,坚决反对日军参谋本部的“一年以后行动”计划。在石原、板垣等人策划下,关东军司令部制定了《处理满蒙问题方案》,强调“关东军应有自行决定颠覆张学良政府、占领满蒙之决心”。因此,日军不断挑起事端,制造武装侵占东北的借口,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侵华战争。

参考文献

【1】于春梅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政治原因[J] 求索 2010(02)

【2】张声振中日关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

【3】[日]井上清,[日]铃木正四著,杨辉译.日本近代史[M]. 商务印书馆, 19 72

九一八事变资料

九一八事变资料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 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当时,日本关东军30万人,军备优良,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负隅顽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

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 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1921年日本的军费为七亿三千万日元,1930年则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可是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军事以外他们没有其他特长,裁军等于砸他们的饭碗。此外,裁军以前职业军人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军队是最光荣的职业。但裁军开始后,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最好的学生不再报考军事院校,一些饭店甚至拒绝穿军服者进入。裁军给职业军人们带来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不过当时最有名的还是石原莞尔,是他提出“满蒙生命线”的理论。石原也是后来9·18事变的主谋。 田中义一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

《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基础同步练习试题

1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单选题 1.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发表通电,提出“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他们呼吁() A.变法维新 B.反蒋抗日 C.团结抗日 D.和平建国 2.以下是某班以“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为主题设计的内容,下列搭配与主题不相称的是:() A. 力挽狂澜——亚非会议 B. 民族大义——西安事变和平谈判 C. 摒弃前嫌——中日建交 D. 和平共处——中印谈判 3.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A. 使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 B. 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C. 缓和国民党内部矛 盾 D.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共同抗日 4.下列是日本发动的侵华事变,其中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A. 八一三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5.(2017?河北)著名诗篇《露营之歌》写道:“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中国人民“复东北”的壮举应始于()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九国公约》的签署 C.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6.领导西安事变的国民党将领有( ) ①张学良②杨虎城③李宗仁④周恩来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②④ 7.2017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将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八年抗战”一律更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A. 九一八事变 B. 遵义会议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8.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 七七事变的爆发 B. 中共七大的召开 C. 百团大战的胜利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9.某班正在开展辩论赛,正反方的辩题分别为“释放蒋介石”、“除掉蒋介石”。请问这个班正在辩论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重庆谈判 B. 西安事变 C. 四一二政变 D. 七七事变 10.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初中历史九一八事变

为了20XX年的中考做准备,各学科都要打好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有关初中历史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学习,更多信息请关注学习方法网! 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序幕。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中国国耻日”。 九一八事变: 1、背景: (1)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2)世界资本主义危机波及到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以转移国内人民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带来的创伤。 (3)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正竭尽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2、过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随后日本又占据了热河,察哈尔等省,威胁平津。

九一八事变资料

九一八事变资料 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 9 月18 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 ,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 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 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 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 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 余人,日军伤亡24 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 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当时,日本关东军30 万人,军备优良,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负隅顽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 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

黑龙江3 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 1921 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1921 年日本的军费为七亿三千万日元,1930 年则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可是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 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军事以外他 们没有其他特长,裁军等于砸他们的饭碗。此外,裁军以前 职业军人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军队是最光荣的职业。但 裁军开始后,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最好的学 生不再报考军事院校,一些饭店甚至拒绝穿军服者进入。裁 军给职业军人们带来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 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 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不过当时最有名的还是 石原莞尔,是他提出“满蒙生命线”的理论。石原也是后来9·18 事变的主谋。 田中义一1927 年6 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背景与原因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背景与原因江苏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李刚邮编!222004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 略中国东北的开始,分析原因时要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日本图谋中国的计划早已是日本帝国 主义的既定国策,绝不是偶然的。中国东北是日 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 原料供应地,日本统治者视中国东北为日本的“生命线”。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决意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限制日本独占中国的华盛顿体系,加紧推行既定的“大陆政策”,以图称霸亚洲、争霸世界。 第二,促使日本在30年代初“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的内部原因是,1930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经济危机的困扰,即经济状况急剧恶化,统治阶级转嫁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导致日本阶级

矛盾尖锐,引起政治危机。板垣征四郎在《关于满蒙问题》讲演中宣称:“只在本来不富裕的国有财富的范围内,试图发现保障国民生活的根本办法,其结果必然是行不通的”,“打开我国目前经济困难局面的根本政策,不外乎是向海外发展”。发动对外战争成为日本政府维护本国垄断资本利益、转移人民斗争视线的“反危机”措施。 第三,日本在30年代初“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的外部条件是时机有利。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正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自救不遑,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正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回。 这样,日本关东军参谋、“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认定1931年是使用武力进攻东北的极好时机,坚决反对日军参谋本部的“一年以后行动”计划。在石原、板垣等人策划下,关东军司令部制定了《处理满蒙问题方案》,强调“关东军应有自行决定颠覆张学良政府、占领满蒙之决心”。因此,日军不断挑起事端,制造武装侵占东北的借口,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侵华战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卷与答案

2010—2011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下面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2.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酎:zhòu,酎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这则材料说明了 A.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B.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汉武帝贪财暴虐 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的行省制度D.明朝的内阁制度 4.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分封制B.实行了内阁制C.设立了军机处D.郡县制受到挑战5.史学界对雍正皇帝的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是个有作为的君主,还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无论怎样评价,他设置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之所以说它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是因为 A.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亲信B.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C.内阁名存实亡D.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办事,军国大事由皇帝完全独断6.“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

九一八事变

三十二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 教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不忘国耻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 教学难点: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过国民政府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军事“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反“围剿”斗争。请大家回忆一下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时间和结果。(学生答略) 2.导人新课 日本帝国主义乘蒋介石进行大规模“围剿”红军的时候,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沈阳制造柳条湖事件,便开始大规模的侵占东北,一步步地入侵中国。为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人和干千万万爱国军民不怕流血牺牲,与侵略者浴血奋战。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9月18日这一天,居安思危,勿志国耻。那么“九。一八”事变为什么能够爆发?蒋介石是怎样妥协退让的?中国军民又是如何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板书:本课标题) 3.讲授新课 一、制造“九·一八”事变(板书) 1.原因:①自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华。1868—1873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很快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成为军事帝国主义,对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对外开始不断地掠夺扩张。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腐朽的清政府,迫其签订了《马关条约》(师:让学生回忆《马关条约》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利用从我国掠夺的巨款发展国内经济,尤其发展军事工业。此后,日本侵略气焰更加嚣张。1898年,西方列强看清政府腐败无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帝国主义不甘心落后,迫使清政府承认福建省是它的势力范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也出兵中国,结果签订《辛丑条约》。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打败沙俄之后,中国东北南部变成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从此,日本逐步实施独占东北,把它变成殖民地的计划。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它完全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日本并不以此为满足,还蛮横地向衰世凯卖国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独霸中国。在中国人民强烈反抗下,尤其是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威压下,才未得逞。大家想一想,我们在第一节课中讲过“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学生答略)以上史实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答: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是由来已久的)。 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国内企业倒闭, 生产总值下降,失业工人近300万人。经济危机引起政治上危机,垄断资产阶级统治已摇摇欲坠了。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②蒋介石政府全力“剿共”给日本帝国主义可乘之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九·一 八”事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是第一步,然后妄图逐步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经过:请一位同学读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板 书)。(出示幻灯片:“日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沈阳城,在沈阳残害中国人民”,“日军占领沈阳后,在城头开枪射击中国人民”)下面请同学们在“关东军”“南满铁路柳条湖”底下用笔画一下。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强占了关东州和南满铁路,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关东军也被歼灭了。南满铁路是1897—1903年沙俄所筑中东铁路的一部分。中东铁路也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这条铁路横贯中国黑龙江、吉林两省直达海参威。日俄战争后长春至旅顺段铁路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改称为南满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和旧中东铁路合并为中国长春铁路。那么南满铁路柳条湖位于什么地方?(学生答:沈阳城北郊7.5公里

(八年级历史教案)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丧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重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 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松花江上》。(多媒体播放) 教师: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指出)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诉说。请同学们想一想,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 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 生命线。 材料二1929~____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 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 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日本侵华原因 1.日本: (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03633813.html,] 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 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 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 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 [来源:学|科|网Z|X|X|K] 三、全民族抗战

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原因 (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来源:学.科.网] (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 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为: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初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在能力层面,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还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课前历史书籍的发放,微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学习本课,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基础知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中,张学良内心独白为主线,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微视频、电子相册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历史理解、史料实证以及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抗战将士誓死保卫家乡的爱国情怀,理解张学良等爱国人士的进步立场,形成时空观念,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过程教学法、个别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2、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自责 局部抗战——欣慰 联共抗日——觉醒 西安事变——无悔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1.出示图片:图为日军占领吉林东北军军械厂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简单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大致经过。 提示:一是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制造九一八事变炮制的借口;二是军事进攻,日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三是事变后日本快速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3.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 4.教师归纳: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5.教师强调: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从两方面讲述。首先,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其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6.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

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的呼声,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提示1: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提示2: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3.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目标导学三:西安事变 1.展示资料: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 2.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③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3.教师讲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教师讲述:西安事变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 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 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 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5.教师强调: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从大局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所以,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的结果。 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课堂总结

高一历史1.3 “九一八”事变教案

1.3 “九一八”事变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与上海军民的抗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能力。(2)培养学生把握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反动本质的能力。(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本节课的重点。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成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于是,九一八事变就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 2.难点分析: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极其影响是难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扩大侵华战争,导致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加重。这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制约中国社会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成为一切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历史使命。蒋介石集团出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但是,在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的激励下,中国社会其他各阶级和阶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是一盘散沙,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的力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也标志着国内战争将逐步转向民族革命战争。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上课先播放一段《在松花江上》音乐,然后简单介绍此歌来历,转入正课) (板书课标题) 师:“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侵略者为独霸中国而精心策划的,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一战后日本对华扩张,遇到哪些障碍? 生:(思考、回答) 师:一是中国人民的反对;另外就是“华盛顿会议”制定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美梦。这使日本对华侵略不得不放慢脚步。但日本帝国主义绝不会放弃向中国扩张的一贯政策。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请大家思考,这次会议讨论了些什么问题?确定了什么方针? 生:(看书思考、回答)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 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日军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布臵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 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

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贵阳市实验小学全体师生的理性爱国倡议书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日,举国上下都沉浸在81年前的悲痛荣辱之中。81年前,我们的先辈在面对日本军国主义者无耻的侵略下,抛头颅洒热血,为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近期,日本政府夺我钓鱼岛,犯我中华,中华儿女无不义愤填膺,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反对日本政府这种卑劣行径的游行示威。在当前的大形势下,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不是用暴力、不理智的行为不是真正的爱国,而是有辱国家尊严,损害人民利益的做法,文明、理性的爱国行为才是真正的爱国。 理性爱国最重要的是理性,理性就是考虑问题,处理问题不盲目,不冲动,在问题的实质上找解决方法,沉着冷静是关键!爱国,维护国家利益为先,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热爱自己的祖国。理性爱国,用正确又智慧的方法对待国家冲突问题,而不是以蛮横暴力的方式表达爱国热情,虽然我们的利益受到威胁,但是我们却能以不损害国家形象的方式对待不公。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依法爱国。遵守国家法律,尊重他人权益,决不做违法犯罪 之事; 二、理性爱国。行为不过激、不冲动,反对暴力; 三、形象爱国。树立正确的爱国形象,我们希望每个到过这座城 市的人都会感到我们文明、和谐、诚信、包容,而不是暴力、 野蛮。我们每个人都应为塑造贵阳的美好形象而作贡献;

最新-2018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 九一八事变知识点讲解 精品

2018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高中历史九一八事变知识点讲解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l 日本侵华蓄谋以久 早在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就曾表示:"把满州从中国本土分裂 出来,自成一区,在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根本目的) l 内部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 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 中国东北的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l 外部原因: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 无暇东顾;中国内部,国民党正竭尽全力"围剿"红军 ,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经过: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 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3结果: 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并建立了伪满州国,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 主义的殖民地。 二.一.二八事变 它是继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用武力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独 占范围的侵略步骤。 1经过:1932年1月28日,日本袭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2.结果:蒋介石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 3.日本军队可暂驻扎。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表达了人民的正义呼声。 1>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2>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 2.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爱力量的抗日活动 1>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 2>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3>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成立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讲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使中国的东北三省沦入日本之手,使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巩固复习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 布置作业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后记 板书设计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1>日本侵华蓄谋以久。已经确立了侵略中国满州的侵略方针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练习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 1931年某日,“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这段文字记录了(C) A.西安事变B.八一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浪潮。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史实的是( A ) A. 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B. 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 C. 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 D. 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如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与该漫画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甲午战争 B.五四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4.右图是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碑”。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A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国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5.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其中“局部抗战”的力量主要有( D ) ①抗日义勇军②抗日游击队③抗日联军④八路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在新华门前请愿并举行游行示威,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一二·九”运动性质的是

( B ) A.“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反对华北自治” D.“打倒汉奸卖国贼” 7.1935年期间,日本策划把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独立于中华民国政府的事件是( D ) A.太平天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华北自治运动” 8.右图是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C )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 B.蒋介石命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 C.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D.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9.西安事变也叫( C ) A.双十协定 B.八一三事变 C.双十二事变 D.七七事变10. 捉蒋——英雄壮举;放蒋——大局为重;送蒋——情真意切。与此评价相关的人物是( C ) A. 周恩来 B. 杨靖宇 C. 张学良 D. 毛泽东 11.西安事变发生后,若置蒋介石于死地,在客观上只会有利于( D ) A.中国国民党 B.广大中国人民 C.中国共产党 D.日本帝国主义 12. 右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C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13.下列关于西安事变的说法,正确的有( A ) ①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②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③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 ④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使抗日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高一历史《九一八事变》重点解析

高一历史《九一八事变》重点解析 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于是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带来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

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2,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3,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4,九一八事变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起点。81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制造沈阳事变,拉开了其漫长侵华战争的序幕,国人痛失东北,三千万父老,数千里江山,沦陷于异族的铁蹄之下。“九一八”,就此成为国人的“国耻日”。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什么? 标志着日本局部侵华,中国进入局部抗战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开始爆发战争。 【同步练习题】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是 A、占领东北 B、变中国为殖民地c、促使蒋介石扩大内战D、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主观条件是 ①日本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②日本爆发经济危机,陷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