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柞蚕丝素蛋白多孔材料的乙醇后处理研究

柞蚕丝素蛋白多孔材料的乙醇后处理研究王心如;邹盛之;冯文庆;张佳明;张耀鹏;邵惠丽【摘要】通过冷冻干燥法对初生柞蚕丝素蛋白(ASF)材料进行乙醇后处理,制备了水中稳定性较佳的再生ASF材料,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和固体密度仪研究了乙醇水溶液浓度、ASF水溶液浓度对材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初生ASF材料相比,经乙醇体系后处理的ASF材料中β-折叠构象的含量明显提高;其中,经90%乙醇水溶液后处理的ASF材料中β-折叠构象的含量相对较高.经该条件下的乙醇后处理可得到孔隙率大于75%,最高接近90%的ASF材料.所制备的ASF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期刊名称】《合成技术及应用》【年(卷),期】2018(033)002【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柞蚕丝素蛋白;后处理;乙醇;冷冻干燥【作者】王心如;邹盛之;冯文庆;张佳明;张耀鹏;邵惠丽【作者单位】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1620;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1620;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162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老年科,上海200040;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1620;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6蚕丝来源丰富且便于提纯,因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等特性而日益引起材料研究者的关注。
蚕丝主要可以分为家蚕丝和野蚕丝两类。
其中,柞蚕丝是比较重要的一种野蚕丝,其含有特殊的Arg-Gly-Asp(精氨酸- 甘氨酸- 天门冬氨酸,RGD)三肽序列,并且经证明该序列对细胞黏附有利[1]。
因此,柞蚕丝素蛋白材料有望在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为了制备具有一定孔隙率的再生柞蚕丝素蛋白材料,冷冻干燥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成型方法。
PLA/PPA共混材料的相容性和热力学性能

摘要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己二酸丙 二醇 酯 ( P )增塑改性聚乳酸 ( L )材料 ,采用 动态力学热分 PA PA
析 ( MA)测试仪 、差 示扫 描量 热仪 ( S 、扫描 电子显 微镜 ( E D D C) S M)等 手段研 究 了聚乳 酸/ 己二酸 丙二 醇酯 聚 ( L / P )共混材料 的相容性 、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 明,在 P A组分 质量分数 低 ( % )的 时候 ,共 混物是 PAPA P 5 完 全相 容体 系;随着 P A组分含量 的增加 ,共混物 的玻璃 化转 变温度 及冷结 晶温度 降低 ,断裂 伸长 率大 幅度增 加 , P
Abta t o lc d/ o 1 -rpln l o aia ) ( L / P s c :P l at e pl r y i y( ,2poy e g cl dpt e y e P A P A) be d ee pe ae y ln sw r rp rd b
me tmii g T h r 1 me h n c lp o e te n o ai ii fp a tcz d PL we e c r ce ie i l— x n . he t e ma . c a ia r p ri sa d c mp t lt o lsiie A r ha a t rz d v a b y DMA, DS C, a EM. I sfun h tPP wa s i l t nd S twa o d t a A smicb e wih PLA o a x e fls h n 5 wt . T t n e tnto e st a % he r s t n i ae h tt ls r n iin t mp r t r n o ln r sa e e aur e r a e e ulsi d c td t a he ga sta st e e au e a d c oi g c y tlt mp r t e d c e s d, a d t ln- o n he eo g to tb e k ic e s d wi h o t n fP ain a "r a n r a e t t e c n e to PA n r a i g h i c e sn
芳纶1414的聚合研究

芳纶1414的聚合研究杨 拯,潘婉莲,曹煜彤,王新威,刘兆峰(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51)摘要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 )纤维,在我国称为芳纶1414,由于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特种服装、航空航天、电缆以及复合材料中。
合成高分子量的PPTA 是成纤的关键。
综述了PPTA 的合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 PPTA 合成 研究进展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e Polycondensation ofPoly(p-phenyleneterephthalamide)YANG Zheng ,PAN Wanlian ,CAO Yutong ,WANG Xinwei, LIU Zhaofeng(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odification of Chemical Fibers and Polymer Materials,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Abstract Poly(p-phenyleneterephthalamide) is a kind of high strength and high modulus fiber with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which is used in all kinds of fields.The key for spinning the fiber is to synthesis high molecular weight PPTA .In this article,the synthesis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PPTA are reviewed.Key words poly(p-phenyleneterephthalamide),PPTA ,synthesis ,development0 前言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 o l y (p -p h e n y le ne t e r e p h t h a l a m i d e ) P P TA ) 纤维,在我国被称为芳纶1414,1972年首次由Du Pont 公司制备出来,其由于高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特种服装、航空航天、电缆以及复合材料中。
PET/PbS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PS纳米 复合材料 。纳米 PS加入到 聚合物 中后对 b b
复合材料 的物理性能 以及化学性能通常会产生一定
收稿 E期 :20 一0 2 修 回 日期 :2 1- 1 1 t 09 1— 6 00 0— 7
将 P T切片在 10o烘干 4 ,按 照预先 E 2 C 8h后
设计的配 比与纳米 P S粉末在 捏合机 中分散 均匀 , b
大的玻 尔激 子半径 (8n [1 1 m) 1 2 。纳米 PS的能带 b
从近红外移到可见光 区域 ,呈现 出奇异 的光学和电 学性能 ,在非线性光学 材料 、光 电转 换材料 等方面
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铅及其化合物还具有防
高能辐射的特性 ,因而纳米 PS与高分子材料 的复 b 合受到广泛的研究 。P T作为成纤可纺材料 ,将纳 E 米 PS与 P T复 合 ,有 望制 备成 新型 防辐射 功能 b E
6 合成纤维 S C2 1 o4 F 0 0N .
研 究 论 文
Fi e b r Res r h ea c
2 5o 2 0 o 6 C 7 C、 2 5 8
、2 5o 8 C 2 5 o 、 2 5 8 C 8
得 到一条 直 线 ,其 斜 率 为一 .5 ER,进 而可求 得 0 7/ 4
的影响 ,研究复合材料 的热稳定性和热降解行为 ,
对研究材料的使 用范 围和成型加工具有重要意义 。 本文重点讨论了 P TP S E /b 复合材料 的热降解动力学
行 为 ,考察 P S的加入对 P T的降解有无 明显影 b E
响 。研 究热 降解 的 方 法 有 很 多种 ,Ksi e 法 、 in r sg Fyn Wa — zw 和 Fi m n法是 比较 常用 的方 ln — l O a a l rd a e
离子液体在天然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进展

Fe b.
2 o o8
离 子液 体在 天 然 高 分 子材 料 中的应 用 进展
程 凌 燕 ,刘 崴 崴 ,张 玉 梅 ,王 华 平
( 华大学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 海 东 上 2 12 ) 060
摘
要
近 几 年 离 子 液 体 在 聚 合 反 应 和 聚 合 物 加 工 方 面 的 应 用 研 究 引 起 了广 泛 的 关 注 。 详 述 了纤 维 素 、 白 质 等 蛋
关键词 离 子 液 体 ;天 然高 分 子 ;纤 维 素 ; 白质 ;溶解 ; 生 蛋 再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Q 3 0.1 T 4 4
Ap ia i n o o i i ui s i a u a o y e a e i l pl to fi n c l c q d n n t r lp l m r m t ra s
质, 植物 中的木 质 素 等 。在 石 油 资源 日益 短 缺 的今 天, 充分 利用 丰富 的 可再 生 天 然 高分 子 资 源 具有 深 远 的意义 。然 而 , 大多 数 天 然 高分 子 材 料 都 没有 热 塑性 , 成型加 工一 般 采 用 溶解 再 生 或 衍 生 化 的技 其 术路 线 , 而且天 然 高分 子 材 料一 般 都 是 强 极 性化 合 物 , 能溶解在 强极 性 溶 剂 或 强 酸 、 碱 中 , 些 溶 只 强 这 剂给 环境造 成 污染 。美 国 、 日本 以及 欧 洲 的发 达 国 家相 继将这些 污 染 严 重 的技 术 转 移 到发 展 中 国家 , 当然 这并 不是解 决 问题 的根 本办 法 。寻找 天然 高分 子材 料的环保 加 工技 术 , 为多 年 来 科学 工 作 者 不 成
生物高分子材料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降解I.机理与表征方法

生物高分子材料内外的 p H值都决定其 降解反应的机理。 就本体腐蚀而言,可 以观察到 高分子材料的整个 降解过程和其相对分子质量的迅速降低,但是质量降低过程相对比较缓
慢;对于表面腐蚀,其生物降解过程主要是在表面进行的【 5 】 o
收稿 日期:2 0 -72 0 90 -5 }通讯作者 si @dueuc q g h. . n d a 基金项 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项 目 ( .1..4 。 No 11 0 ) 2 作者简介:何 潇 ( 96 ) 18  ̄ ,女,2 0 06级本科生。
第1 期
何 潇 等 :生物 高分 子材料 在 药物传递 系 统 中的降 解 I 机理 与表 征方法 .
5 5
a 本 体腐蚀 .
_
b .表 面腐 蚀
一 ●
一
一 麓
亘
一
图 1 本体腐蚀和表面腐蚀的示意图
生物 高分 子材料 的表 面研 究涉 及到 降解过 程 中的 的化学成 分 、结构信 息和 形态 改变 , 但
I 机理与表 征方法 .
何 潇 , 沈 青 木 ,
(. 1 东华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 2 .东华大学 纤维材料改性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 12 ) 0 60
摘 要 :生物高分子材料在现代药物传递 系统 中不仅起着载体的作用 ,而且还影响 和控制药物的缓释机理。文章为第一部分 ,主要介绍生物高分子材料在药物传递 系
P3 B— ・H fH C 3 V) O
聚 R 3羟基丁酸酯. R 3羟基戊酸酯 -. 共. -.
l 生物高分子材料表面 的定量分 析
1 与生物高分子材料各种性能有关的表面化学 . 1 在很多传统和现代应用中, 材料的根本性能不仅依靠它们的本体性质, 而且在很大程度
C-P-020_电喷法制备PC(聚碳酸酯)微球

电喷法制备PC(聚碳酸酯)微球余松林,俞昊,朱树琦,陈彦模,朱美芳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201620 关键词:聚碳酸酯 微球电喷 粒径 影响因素1前言高分子微球是指其直径在纳米至微米尺度,形状为球形的高分子聚集体。
随着高分子微球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已从传统的乳液聚合、悬浮聚合、分散聚合,喷雾干燥[1,2]发展到无皂乳液聚合、种子乳液聚合和大分子单体参与的分散共聚合以及模板法等[3]新的制备方法。
高分子微球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最初被应用于涂料、纸张表面加工、胶黏剂、塑料添加物等领域。
近十几年来,逐步发展到高尖端技术领域,如医疗和医药领域、生物化学及电子信息领域[4]。
不同的聚合方法可得到不同组成、粒径的聚集体,其粒径的分散度也不同。
乳液聚合和无皂乳液聚合方法一般适合制备粒径不超过1μm的微球,分散聚合和大分子单体参与的分散共聚合方法可制备得到粒径尺寸范围更大的高分子微球。
而一些不能采用自由基聚合制备的聚合物往往难以制成小球。
Zhu MF等人[5]曾经采用静电纺的方法获得一种串珠结构,使得亲水物质呈现疏水性。
本文采用电喷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聚碳酸酯微球,粒径在5~10μm左右,粒径分散情况良好。
2.电喷制备PC(聚碳酸酯)微球过程及原理将聚碳酸酯溶解在CHCl3(三氯甲烷)中,分别制备质量浓度分别为0.1%,0.2%,0.5%,1%,2%,4%,0.5%的PC溶液。
将这些溶液进行电喷并用无水乙醇溶液搅拌接收。
电喷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推进装置、静电发生装置及接收装置。
在不同电压、推进速度、接收距离等条件因素下得到一系列不同粒径及微观形态的微球。
这套装置与静电纺丝装置基本类似,通过静电作用力对聚合物溶液进行拉伸,关键在于聚合物的溶液浓度要低于某个临界浓度,使得聚合物溶液不连续成丝而是形成一个个小球。
在喷射过程中溶剂挥发,在接收部分添加非溶剂乙醇(凝固浴)并进行搅拌,使得聚碳酸酯固化成形得到微球。
PEO基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山东化工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44・2021年第50卷PEO基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梁文珂,王彦#,诸静,于俊荣,胡祖明(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摘要:将不同含量的单宁酸加入到聚环氧乙烷(PEO)和双三氟甲磺酰胺亚胺锂(LiCFSI)体系中,采用流延法来制备聚合物电解质膜’在氢键的作用下破坏PEO的结晶度来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通过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力学性能、表面形貌以及交流阻抗法等对聚合物电解质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单宁酸(TA)含量的增加,结晶度下降,断裂伸长率提高,最高达到了675%,热力学性能也有很大的改善°室温下,当单宁酸含量为1%时,拉伸强度达到0固2MPg,离子电导率最大达到了3.4X10-5^^cm o 关键词:聚环氧乙烷;双三氟甲磺酰胺亚胺锂;氢键;聚合物电解质中图分类号:TQ151%06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21X(2021)03-0044-03Sthdy on Preraration and Performancc of PEO-baseS Polymer Composite ElectrolyteLiang Wenke,Wang Yan*,Zhu Jing,Yu Junrong,Hu Zuming(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odification of Chemical FiCers and Polymer Materials,Collea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201620,China)Abstract:DiOerent contents of tannic acid were added to polyethylene oxide(PEO)and lithium bis(miUuowmethane )uooonamide)imide(LiTFSC))y)tem,and thepooymeeeoecteooytemembeanewa)peepaeed byca)tingmethod.Theionic conductieityoothepooymeeeoecteooytei impeoeed byde)teoyingthecey)ta o inityooPEO theough theaction oohydeogen bond).The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Cfraction,d/ferential scanning ca/rimeter,thermog/vioemic anayaee,mechanicaHpeopeeties,sueoacemoephoogy,and ACimpedancemethod.Theeesu tsshowed thatwith theinceeaseoothe tannin content,theceystainitydeceeased,theeongation atbeeak inceeased,up to675%,and thetheemodynamicpeopeeties weeeasogeeatyimpeoeed.Ateoom tempeeatuee,when thetannicacid contentis1%,thetensiesteength eeaches0.22MPa, and the maxioum ionic conductivity reaches3.4x105S/cm.Key words:polyethylene oxiUe%lithium bisOiCuo/methane su/onamide ioide%hydrogen bond%polymer electrolyte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装置的代表,因为其化学稳定性、循环寿命长和能量密度高等优势,比其他类型的电池如锌c电池、铅酸电池等有更广泛的应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访问学者基金申请和管理办法
2009年4月
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重点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推动高水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行访问学者制度的意见》、《关于在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结合本实验室具体情况,制定本条例。
一、实验室简介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开始筹建,1996年通过国家验收,并向国内外开放,2003、2008年两次通过国家评估。
多年来,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八字方针,以高分子科学为基础,以纤维材料为特色,瞄准纤维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学科前沿,凝聚学科人才,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
目前周其凤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坚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0名,其中教授34名,副教授14名,50岁以下研究人员占64%。
实验室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2)功能纤维与低维材料;3)环境友好和生物纤维材料。
2003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部市委和合作科研400余项。
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发表学术论文1440篇,申请专利396项,授权129项。
“211”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进一步赋予了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新的活力。
作为国内纺织领域重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将为建设成国际纤维研究和交流中心而努力,为纤维材料学科的发展和实现我国纺织工业新的发展战略,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做出新的贡献。
实验室设有科研工程和测试技术平台,包括:
工程技术平台:拥有熔体纺丝、复合纺丝、湿纺、干纺、冻胶纺丝、液晶纺丝、双螺杆共混挤出机、注塑机、聚合釜、反应挤出机、复合材料拉挤成型、复合材料缠绕成型、复合材料模压成型、树脂转移模压成型、刮膜成型、喷雾干燥等一系列纤维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的加工成型试验设备,同时建有碳纤
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Lyocell纤维、中空纤维膜、PBO纤维等多条试验生产线,可以进行扩大试验。
分析测试仪器平台:拥有NMR400、FTIR、SEM、TEM、AFM、HLGC、GPC、DSC、TGA、MDSC、DMA、GY-PC、POM、激光粒径仪、纤维接触角测定仪、毛细管流变仪、旋转流变仪、微型双螺杆共混-流变仪、HAAK双螺杆共混系统与流变仪、冲击试验仪、热变形温度仪、材料试验机等一系列先进的测试仪器。
科研平台技术队伍:实验室注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注重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业务水平高,工作效率高,具有良好服务意识的科研平台技术队伍。
二、访问学者基金资助对象
访问学者基金用于支持重点实验室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实验室开展科研教学工作所需费用,择优支持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和专家,特别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来实验室工作。
优先资助与本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的研究人员。
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分为两种类型:来自境外的学者;境内而非本校的学者。
获准资助后,要求访问学者一年内在本实验室工作的时间不少于30天。
三、基金申请指南
1.申报受理时间:每年9月30日截止。
2.基金申请
申请人认真填写《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申请书》,一式二份。
经所在单位(高校为学校一级)主管领导同意后,向实验室提出申请。
现阶段申请经费一般为5-10万元/人。
3.基金审批
访问学者项目经专家评审、由本室学术委员会审批并确定资助金额。
完全自带经费的访问学者项目,由实验室主任审批。
获得通过的项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实验室主任签署批准意见后于11月底前通知申请者。
四、基金管理办法
1.访问学者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访问学者基金的使用严格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运行经费相关管理办法和东华大学财务管理规定执行。
经费在学校财务单独建帐、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挪作它用。
访问学者项目获批后,实验室将设立配套资金用于提高访问学者科研设施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有关经费的开支由实验室主任核准在学校财务报销。
基金的使用范围限访问学者在重点实验室工作期间所需的费用,包括实验材料费、仪器使用费、国内考察及参加学术会议的旅差费、学术资料费等费用。
项目结束或终止时所余经费应上缴本实验室;自带经费的结余经费退回原拨款单位或个人。
2.访问学者项目的结题
访问学者完成访问计划后,需向实验室提交工作总结和研究报告;发表论文按照如下署名: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英文: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odification of Chemical Fibers and Polymer Materials,Donghua University,China”);论文发表后,需向实验室提交论文抽印本或复印件。
实验室将对项目完成情况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议,对完成情况优秀者在下一年度基金申报中予以优先资助。
课题结束后所取得的相关论文专利、鉴定或评议、经济效益等成果应及时告知实验室。
访问学者完成的研究论文、获奖、鉴定等成果凡署名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将按重点实验室有关奖励条理给予奖励。
4. 项目成果归属和转让须知
项目的研究成果归本实验室及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由本实验室研究基金资助的课题,论文发表或专利转让需取得实验室同意。
部分及全部自带经费来实验室工作的课题,其研究报告及学术论文由研究者以双方单位人员的名义署名,论文发表或专利转让需取得双方单位人员的名义署名,论文发表或专利转让需取得双方单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