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一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激励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以促使个体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能力并不怎么强的人,往往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晋升到较高的地位,取得较大的成绩,就是由于他们通过强烈的内驱力的激发而获得的。激励理论在科学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围绕着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内容激励理论和过程激励理论。本节首先介绍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佛的ERG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代表的内容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needs hieraechy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在1943年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流传甚广,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熟悉的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按照他们的重要程序和发生顺序,呈梯形状态由低级向高级需要发展。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总是由低到高,逐步上升的,每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接着高一级的需要就要求满足。由于各人动机结构的发展情况不同,这五种需要在个体内所形成的优势动机也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是说当需要发展到高层次之后,低层次的需要就消失了;恰恰相反,低层次的需要仍将继续存在,有时甚至还是十分强烈的。为此,马斯洛曾经指出,要了解员工的态度和情绪,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基本需要。

(一)需要层次的基本结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用图3-1表示。在图3-1中,1、2两层可以被看成是低级需要,它们偏重于对物质的需求;3、4、5三层可以被看成是高级需要,它们偏重于对精神的需求。对上面五个需要层次,马斯洛进行了如下具体说明:

1. 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等方面的生理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类就不能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推动人们行为活动最强大的动力。

2. 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就希望满足安全需要。例如,人们要求摆脱失业的威胁,解除对年老、生病、职业危害、意外事故等的担心,以及希望摆脱严酷的监督和避免不公平的待遇,等等。

3. 社会需要。社会需要主要包括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以及对友谊、情感和爱的需要。社会需要也叫联系动机,是说一个人在前面两种需要基本满足后,社会需要便开始成为强烈的动机。人们一般都有社会交往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同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保持友谊与忠诚,希望得到信任和爱情等。另外,人们在归属感的支配下,希望自己隶属于某个集团或群体,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关心和照顾,从而使自己不至于感到孤独。社会需要是一种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更细致、更难以捉摸的需要,它与一个人的性格、经历、受教育程度、所隶属的国家和民族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4. 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例如,人们总是对个人的名誉、地位、人格、成就和利益抱有一定的欲望,并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类需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①内部需要。就是个体在各种不同情境下,总是希望自己有实力、能独立自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成就充满自豪和自信。

②外部需要。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有权力、地位和威望,希望别人和社会看得起,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

5. 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叫自我成就需要。它是指一个人希望发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①胜任感。表现为人总是希望干称职的工作,喜欢带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创造性活动,为出色的完成任务而废寝忘食地工作。②成就感。表现为人总是希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例如,画家努力完成好自己的绘画,音乐家努力演奏好乐曲,指挥员千方百计要打胜仗,工程师力求产出新产品,等等,这些都是在成就感的推动下产生的。

(二)各层次需要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1.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步上升的。通常情况下,当低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就失去了对行为的刺激作用,这时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当人们进入高级的精神需要阶段以后,往往会降低对低级需要的要求。例如,成就需要强烈的人,往往把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把工作中取得的报酬,仅仅看成是衡量自己进步和成就大小的一种标志。这种人事业心强,有开拓精神,能埋头苦干,并敢于承担风险。

2. 人在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上,其动机结构是不同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图3-2中看出。在图3-2中,横坐标OM为心理发展水平方向,纵坐标ON为需要的相对强度,曲线1、2、3、4、5,分别代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A、B、C三点分别代表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我们可以从三个点上了解一个人的动机结构内容。从A点上可以看出,此人生理需要最为迫切,其次是安全需要,其他三种更高层的需要在这里还谈不上;从B点上可以看出社交和归属需要对此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再次是生理和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从C点上可以看出此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尊重的需要所决定的,其次,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社会需要占第三位,安全和生理的需要都不足以构成太大的推动力。由于人的需要会因时、因地、因不同情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的需要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3. 人的需要具有主导性。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客观环境和个人情况的差异,在需要层次结构中,往往会有其中的某一种需要占优势地位。这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就称为主导性需要。根据主导性需要的不同,可以把人的需要结构分成下列几种典型的需要结构模式:①生理需要主导型。在生产力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衣、食、住、行和就业都尚困难的情况下,生理需要就成为最迫切、最突出的需要。②安全需要主导型。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如战争、洪水、地震、社会秩序混乱等情境下,人们的安全需要就特别突出。③社会需要主导型。青年人到了一定的时期,就希望交往,渴望爱情;老年人退休以后,经常守在家里,就会感到寂寞、孤独,迫切需要交往,需要得到温暖和安慰。④尊重需要主导型。自尊心理许多人都有,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就强烈的反映了这种自尊的需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得不到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许多事实证明,那些失足而决心悔改的青年人,自尊的需要往往格外强烈,他们更迫切地需要别人的信任和帮助。⑤自我实现主导型。有强烈事业心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特别突出。马斯洛说,“是什么角色,就应该干什么事”、“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是心理发展水平的较高阶段,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较高

的人,管理者应该重视为发展他们的才能和特长创造适当的组织环境,并给以挑战性的工作。

(三)需要层次理论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1. 积极因素。第一,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当然,关于自我实现是否能作为每个人的最高需要,目前尚有争议。但他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无可置疑的。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第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2. 消极因素。第一,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制约作用。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种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二、阿尔德佛的ERG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阿尔德佛(Clayton Alderfer)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咨询工作经验,他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旨在克服马斯洛层次理论的不足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简称为ERG理论。在这个理论中,阿尔德佛把人的需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一)ERG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阿尔德佛看来,人的第一类需要是生存的需要(existence needs)。生存的需要是指人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它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了马斯洛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它只能通过金钱和物质才能满足。

阿尔德佛的第二类需要是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 needs)。关系的需要,即要求与人们交往及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愿望。它包括马斯洛理论中的社会需要和部分尊重需要。

阿尔德佛的第三类需要是成长的需要(growth needs)。成长的需要,即人们要求在事业、前途等方面得到发展的内在愿望。它包括马斯洛理论中的部分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阿尔德佛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的真实需要。因为不同的需要,会导致员工的不同的工作行为,进而决定他们不同的工作结果;而这些结果,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也可能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管理人员要想控制员工的工作行为,必须在了解员工真实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员工的工作结果,即使员工获得能满足需要的报酬,来达到控制员工的行为。

(三)ERG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的比较

图3-3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阿尔德佛的ERG理论的对比。从图3-3中可以看到,阿尔德佛的生存需要对应于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关系需要对应于马斯洛的社会需要,成长需要对应于马斯洛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尔德佛的需要类型不但更加简洁,而且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尽管如此,阿尔德佛的ERG理论的知名度,还是远远低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阿尔德佛不但用三种需要代替了马斯洛的五种需要,而且否定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遵循逐级上升的严格过程,即人们必须在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能进入高层次需要的观点。他列举许多例证说明,一个人甚至可以在存在需要和关系需要均未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为了成长需要而工作,或者三种需要在同一时间里起作用。

ERG理论还包括了一个“挫折—倒退”维度。马斯洛认为个体会滞留在某一特定需要层次上,直到这一需要得到满足。ERG理论却认为,当个体较高层次的需要受到挫折未能满足时,则较低层次的需要强度会增加。例如,当个体无法满足社会交往需要时,可能会导致他们对于更多金钱或更好工作条件的渴望。所以,挫折可以导致人们对于较低层次需要的回归。

概言之,ERG理论与马斯洛理论一样,都认为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会导致人们渴望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但是,它还认为多种需要可以作为激励因素同时并存。当人们在满足较高层次需要受挫时,会导致个体倒退回较低层次的需要。

三、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ractors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的,其全称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motivation hygiene theory),简称双因素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曾在匹兹堡地区的11家工商企业机构中,对200多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他设计了许多问题,例如,“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满意?”“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不满意?”“原因是什么?”等等,请受访者一一回答。赫茨伯格根据调查所得的大量材料,发现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前者往往是由外界工作环境引起的,后者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

(一)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赫茨伯格经过研究认为,引起人行为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一种叫保健因素,如工作条件、人事关系、工资待遇,等等;另一种叫激励因素,如工作责任的大小、个人成就的高低、工作成绩的认可,等等。

1. 保健因素。赫茨伯格从1844个案例调查中发现,造成员工不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薪水、地位、安全以及各种人事关系的处理不善。这些因素的改善,虽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真正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却能解除员工的不满,故这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研究表明,如果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

2. 激励因素。赫茨伯格从另外1753个案例的调查中发现,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本身带有挑战性,工作的成绩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职务上的责任感和职业上能够得到发展和成长,等等。这些因素的满足,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热情,对于员工的行为动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常常是一个管理者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好办法。研究表

明,这类因素解决不好,也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它虽无关大局,却能影响工作的效率。因此,赫茨伯格把这种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通过对回答进行分类,赫茨伯格得出结论,当人们感觉工作好时的回答与感觉工作不好时的回答截然不同。如图3-4所示,某些特性一直与工作满意相联系,而另一些因素似乎总与工作不满意相联系。赫茨伯格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在两种因素中,如果把某些激励因素如表扬和某些物质的奖励等变成保健因素,或任意扩大保健因素,都会降低一个人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内在满足,引起内部动机的萎缩,从而导致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点,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是不正确的。他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以后,曾经受到过许多非议。有人认为,人是非常复杂的,当他们对工作感到满意的时候,并不等于生产效率就得到提高;反之,当他们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时候,也并不等于生产效率降低,因为人们会由于种种原因,在不满意的条件下达到很高的生产效率。仅仅以“满意—不满意”作为指标,并不能证实满意感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因而对双因素理论的可信度提出怀疑。

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双因素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1973-1974年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公布,有50%的男性员工认为,工作的首要条件是能够提供成就感,而把有意义的工作列为首位的,比把缩短工作时间列为首位的人要多7倍。赫尔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实际上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所谓保健因素其实质是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所谓激励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根据赫尔伯格的理论,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做文章。满足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称为间接满足,他可以使人们受到外部激励;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称为直接满足,他可以使人们受到内在激励。(二)双因素理论的实际应用

尽管存在诸多批评,但赫尔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仍然流传甚广,几乎没有管理者不了解他的建议,在过去的30多年中,根据赫尔伯格理论,管理者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基本做法:

1. 直接满足法。直接满足法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它是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是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得到的。它能使员工学习到新的技能和知识,产生兴趣和热情,使员工具有光荣感、成就感和责任心。因而可以使员工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这种激励方法,管理者应该给予充分重视,这种激励的措施虽然有时需要的时间挺长,但是员工的积极性一旦激励起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持久,所以管理者应该充分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2.间接满足法。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外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从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在工作以后获得的,例如晋升、授衔、嘉奖或物质报酬和福利等。其中,福利方面,例如工资、奖金、食堂、托儿所、员工学校、俱乐部等,都是属于间接满足。间接满足虽然也与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有一定的联系,但它毕竟不是直接的,因而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上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会使员工感到与工作本身关系不大而满不在乎。研究者认为,这种满足虽然也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但不容易持久,有时处理不好还会发生负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借鉴这种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充分注意保健因素,使员工不至于产生不满情绪;更要注意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

情,使其努力工作。如果只顾及保健因素,仅仅满足于员工暂时没有什么意见,是很难创造出一流工作成绩的。双因素理论还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奖金发放。虽然许多公司正在使用奖金作为一种激励因素,但是必须指出,在使用这种激励因素时,必须与企业的效益或部门几个人的工作成绩挂起钩来。如果奖金不与部门及个人的工作成绩相联系,一味地“平均分配”,久而久之,奖金就会变成保健因素,再多也起不了激励作用。

双因素理论的科学价值,不仅对搞好奖励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如何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既然在资本主义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人们都没有单纯的追求物质刺激,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更不应该把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希望只寄托于物质鼓励方面;既然工作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鼓励将会更有效地激发人的工作热情,那么在管理中,就应该特别注意处理好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充分发挥精神鼓励的作用。

四、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莱兰(David C.McClenlland)通过心理投射的方法,对人的成就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需要理论(theory of needs for achievement)。

(一)成就需要的基本观点

麦克莱兰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三种:成就的需要、权力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成就需要(needs for achievement)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具有相当的挑战性目标的一种习得性需要。它是一种追求卓越、达到标准、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麦克莱兰认为,在成就欲望很高的人眼里,成就比报酬更重要。他发现,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往往明显的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 他们喜欢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希望独立地完成工作。如果他们不是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地解决某一个问题,或是在解决问题时碰巧得到了外界的帮助,他们都会感到不满足。因此,组织在安排这些人的工作时,要注意提供能够满足他们成就需要的工作环境,给以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权。

2. 他们总是具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并富有一定的冒险精神。这种人对成功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同样也强烈担心失败。他们愿意接受挑战,为自己树立一定难度的目标。一件事情成功概率在50%的时候,他们干的最好。工作过分容易或难度太大,或任务成功的概率很小,都会使他们的成就感得不到满足。

3. 他们希望个人负责解决问题,并经常注意对自己工作成就的反馈,如果他们能从上级那里得到嘉奖、晋级、增加工资,就会得到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权力需要(needs for power)是一种影响和控制别人的需要。它是人们想控制环境,以满足自身利益或他人利益的一种习得性需要。这种“愿望”高的人,喜欢负责,追求社会地位,追求对别人的影响,喜欢使别人的行动合乎自己的愿望,但却较少关心别人的有效行为。权力欲又称为操纵欲,这种人希望支配别人和受到社会的尊重,希望拥有和保持领导地位,他们经常依赖说服式的沟通,在会议上提出许多建议。

大多数企业和政治领导者具有较高的权力需要,这种需要激励他们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权力,进而影响他人。然而,麦克莱兰认为,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具有高社会权力需要,而不是高个人权力需要。他们应该有高水平的利他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关注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换句话说,领导必须在道德标准的框架下行使权力。

他们权力需要的伦理产生于信任、尊敬领导以及对领导使命的承诺。

归属需要(needs for affiliation),即为一种相互交往、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欲望。它是人们寻求他人的支持、顺从他人的期望和意愿、避免和他人发生冲突与摩擦的一种习得性需要。具有高归属需要的人希望和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并以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而感到满足。他们试图为自己设立一个好形象,设法被他人喜欢。而且,高归属需要的员工会积极支持他人,尽力化解会议中或其它社交场合出现的冲突。高归属需要的员工在协调方面比低归属需要的员工做的好,比如协调多个部门从事联合项目。他们在销售岗位上也做得比较好,那里的主要工作是和潜在客户培养长期关系。总之,具有高归属需要的员工喜欢和其他人一起工作,不喜欢单独工作,他们具有较好的参与性,擅长协调冲突。

虽然高归属需要员工比较擅长做需要社会交往的工作,但是他们不擅长分配稀缺资源和制定合理的决策。例如,研究发现,具有高归属需要的管理者比较优柔寡断,在分配资源时也显得不公平。因此,处于决策岗位的人必须具有低的归属需要,以避免他们的选择和行动被个人的认同需要影响。

麦克莱兰认为,了解和掌握这三种需要,对于管理人员的培养、使用和提拔均具有重要意义。高明的领导者,要善于培养具有高成就感的人才,这种人才对于企业、国家都有重要作用。一个企业拥有这样的人才越多,它的发展就越快,利润就越多。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人越多,就越兴旺发达。

(二)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麦克莱兰对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做出颇具说服力的推断和预测。尽管关于权力需要与归属需要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也得出了一些一致性的发展。

1. 如图3-5所示,高成就需要者更喜欢具有个人责任感、可以获得工作反馈和中等冒险程度的工作环境。如果在工作环境中具备这些特征,高成就者的工作积极性就会极高。例如,不少证据表明,高成就需要者在以下创业活动中更有建树:经营自己的公司,或在大企业中管理一个独立的工作单元。

2. 高成就需要者未必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尤其是对规模较大的组织而言。他们感兴趣的是自己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是如何影响其他人做好工作。高成就需要的销售人员未必是一名优秀的销售经理,大企业中工作出色的总经理也并不一定就是高成就需要者。

3. 归属需要和权力需要与管理的成功密切相关。最优秀的管理者拥有高权力需要和低归属需要。实际上,高权力动机可能是管理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当然,至于哪个因素是因,哪个因素是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确定。有人曾提出,高权力需要可能仅仅是一个人在组织层级中所处地位的产物。这种观点认为,一个人在组织中的位置越高,权力动机越强。其结果,权力地位会成为激发权力动机的因素。

4. 通过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需要。培训教师可以指导个体从成就、胜利和成功角度来思考问题,然后指导他们在具有个人责任、清晰反馈和适度冒险性的环境中,采用高成就需要者的方式行动。所以,如果工作需要高成就者,管理者可以通过招聘来挑选高成就需要者,也可以通过成就需要培训的方式来开发已有人员。

成就动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确切地解释出人们的工作动机及其所引发的行为。它对高成就动机作用的强调,尤其是强调成就动机可以教育来塑造的思想,对于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启示。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员工的成就

动机的作用,并进行专门的培养成就动机的训练。通过安排既适合员工能力又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使员工从中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造就更多的发明家、企业家。管理者还要善于发现具有较高成就动机的员工,并将其安排在具有一定难度和风险、富有挑战性的岗位上,这样他们的成就动机就可能被大大激发起来,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内容型激励理论与过程型激励理论

激励 一、激励的含义 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是领导科学的关键问题,这是因为领导过程中对人的行为治理的目标,确实是要弄清在如何样的条件下,人会更情愿按时来工作,会更情愿留在所分配的工作岗位上,会工作得更有效率。每个人都需要激励,需要自我激励,需要得到来自同事、群体、领导和组织方面的激励。治理工作需要制造并维持一种环境,在此环境里为了完成各种共同目标,人们在一起工作着,一个主管人员假如不明白如何样激励人,便不能胜任那个工作。因此,对激励的研究,就成了各国治理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 激励,确实是激发鼓舞的意思,确实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制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按钮。按动什么样的激励键钮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激励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⑴激励有一定的被激励对象。

⑵激励是研究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给予活力的。这指的是人们自身有什么样的内在能源或动力,能驱动他们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某一特定行为,以及有哪些外在的环境性因素触发了此种活动。 ⑶是什么因素把人们已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这指的是人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物,总是有所为而发的。 ⑷这些行为如何能保持与连续。那个问题的考察不仅要着眼于人的内在因素,而且要分析环境中有哪些外在因素对这些行为做出反应,从而阻碍行为内驱力的强度及行为活力的发散方向,或如何样为行为导向。 激励的实质确实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产生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 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所谓积极性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愿及行为的预备状态。积极性有其自身形成和变化的规律,激励确实是按照积极性的运动规律,对人们施加一定的阻碍,促使其积极性的形成,并按预定的方向进展。人的积极性产生于自身的需要,受主观认识的调节和客观环境的制约,受行为效果反馈作用的阻碍。 (一)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所谓需要,确实是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是个人和社会有机体连续和进展所依靠的客观条件在主观意识上的反映。趋向平衡是系统的一般运动规律,谋求生存和进展是一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 所谓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编辑] 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 图: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四种理论的比较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②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二)奥尔德弗ERG理论 ERG理论就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这个理论是耶鲁大学教授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根据已有的实验和研究,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系统地阐述了一个需要类型的新模式,发展了马斯洛、赫茨伯格的需要理论。 奥尔德弗把人的需要归为以下三类: (1)生存需要 指的是全部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如吃、住、睡等。组织中的报酬,对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基本要求等,也可以包括在生存需要中。这一类需要大体上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生理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学号: 学校: 专业: 班级: 签名: 年月日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目录 内容提要 (3) 正文 一、激励理论的概述 (4) 二、应用激励理论存在的误区 (5) 三、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给企业所带来的益处 (8) 参考文献 (15)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本文就针对激励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提高激励制度应用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激励企业发展运用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激 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管理者应懂得,员工决不仅是一种工具,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而要取得员工的支持,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激励;要想激励员工,又必须了解其动机或需求。每个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没有相同的员工;第二,不同的阶段中,员工有不同的需求。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这也是去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目前大部分领导者可运用的激励措施有很多中概述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货币方式的激励。第一、金钱的价值不一。相同的金钱,对不同收入的员工有不同的价值;同时对于某些人来说,金钱总是极端重要的,而对另外一些人可从来就不那么看重。第二、金钱激励必须公正。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通过相对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第三,金钱激励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分配等于无激励。除非员工的奖金主要是根据个人业绩来发给,否则企业尽管支付了奖金,对他们也不会有很大的激励。自身未来社会定位既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社会认同感。我们常听到“公司的成绩是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之类的话,表面看起来管理者非常尊重员工,但当员工的利益以个体方式出现时,管理者会以企业全体员工整体利益加以拒绝,他们会说“我们不可以仅顾及你的利益”或者“你不想干就走,我们不愁找不到

激励理论的种类与应用

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 目录隐藏1 激励理论概述2 各学派的激励理论 3 激励理论的种类及应用 o 3.1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o 3.2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o 3.3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4 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编辑激励理论概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 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包括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V. H. 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二是期望值,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在弗洛姆之后,美国管理学家 E.洛克(E. A. Locke)和休斯(C. L. Huse)等人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1)目标难度。目标应该具有较高难度,那种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缺乏挑战性,不能调动起人的奋发精神,因而激励作用不大。当然,高不可攀的目标也会使人望而生畏,从而失去激励作用。因此,应把目标控制在就有较大难度,又不超出人的承受能力这一水平上。(2)目标的明确性。目标应明确、具体,诸如”尽量干好”、”努力工作”等笼统空泛、抽象性的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不大。而能够观察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可以使人明确奋斗方向,并明确了自己的差距,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激励作用。(3)目标的可接受性。只有当

各学派激励理论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二、认知派激励理论 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还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挫折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三、综合型激励理论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性。综合性激励理论则是这两类理论的综合、概括和发展,它为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指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最早期的综合型激励理论。这个理论强调,对于人的行为发展来说,先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的刺激实际上只是一种导火线,

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八章激励与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概要] 激励在管理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管理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形成了不同的激励理论,概括起来主要的有: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及我国学者所研究的成果,如激励—去激励连续带模式等。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这些激励理论对实际管理都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激励的概念和激励的类别的划分;理解“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等的真正内涵;认识这些激励理论对管理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学会使用这些激励理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激励和激励理论概述 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关键。因而,研究如何根据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地实施激励,在管理心理学中就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关于被管理者积极性激励的理论,在管理心理科学中,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分量也比较重。 一、激励简述 所谓激励,就是管理者根据被管理者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措施,,创设一定的条件,激发起被管理者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活动过程。激励积极性的工作,是人力资源开发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所以,管理心理学对如何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展开了相当广泛和相当深入的研

究,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激励理论。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对被管理者的需要的满足、引导来激励其积极性;二是通过设置富有吸引力且实现可能性大的工作目标,来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三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不断强化被管理者的行为,从而激励被管理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对激励问题的研究,基本上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二、激励理论概述 对于激励的理论,在西方国家中研究的比较广泛,也比较深入。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西方的管理心理科学由介绍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向扬弃、创新阶段的发展,一批中国管理心理科学学者,在学习、借鉴西方激励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管理问题的深入研究,也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激励理论。本书将西方的激励理论与中国的新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分类加以介绍. 根据激励理论研究激励问题的侧面,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动机的因素。由于这类理论的内容都具体到对人的需要的研究上,所以也可称之为需要理论。西方的需要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弗(Alderfer)的“生存、关系和成长”理论以及麦克利兰(Mcelelland)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中国的需要理论主要有冬青的“C型需要层次论”、雷鸣的“人类需要层系理论”、俞文钊的“激励与去激励因素”的连续带模式。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具体行动的心理过程.这类理论都试图从弄清人们对付出劳力、功效要求和奖酬价值的认识,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佛隆(Vroom)的期望理论、洛克(Locke)的目标设置理论、亚当斯(J.s.Adams)的公平理论、俞文钊的公平差别阈理论模式等。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着重研究对被管理者的行为的改造修正。这类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挫折理论以及凯利(H.Kelly)的归因理论等。 (四)综合型激励理论 在以上三类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一类综合型激励理论。它主要包括波特(LPortet)和劳勒(E,Lawler)的综合激励模式和迪尔(w.R.Diu)的综合激励公式。这两种理论是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理论来探讨复杂的激励问题的尝试。 第二节西方的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以动机的激发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管理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因而,这一类型的理论主要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工作动机激励的规律性。本节主要介绍以下三种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近几十年影响相当广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在1954年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斯洛的需要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所谓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编辑] 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 图: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四种理论的比较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哈罗德·“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②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

激励理论的运用

激励理论的运用 【本讲重点】 激励理论的分类 满意理论 双因素理论 期望理论 激励理论的分类 1.内容激励理论 内容激励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的内在需求和动机是如何推动行为的。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行为改造理论 行为改造理论是从分析外部环境入手来研究如何改造并转化人的行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跳蚤试验就是一种强化理论,即通过某种外在的刺激,强化跳蚤的行为;归因理论强调找到原因,调整自己的行为。 3.过程激励理论 过程激励理论注重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心理过程。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满意理论 满意理论是霍桑试验中的一个发现。霍桑实验中发现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简单。因此不能简单地改造员工所抱怨的事情。满意理论强调抱怨与所指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联系,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给其宣泄的机会。

【案例】 在霍桑试验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员工不断地向访问者抱怨:“哎呀!我们这儿的工资太低了,奖金也低。”霍桑试验本着抱怨什么改造什么的原则,提高奖金,改进工资制度,但是奖金及工资提高之后,发现有些员工的抱怨依然存在,使得研究者陷入了一种困境:究竟为什么工厂的领导已做到了员工抱怨什么就改进什么,但员工们的积极性却还没有提高呢? 试验者进行深入的访谈,才发现那些抱怨工资低的员工中,有的并不是真正因为工资或奖金低而抱怨,而是由于家人生病了,交不起高昂的住院费,心里不痛快,借这一渠道发泄一下而已。原来员工中有些抱怨并不是其心理的真实写照,而是一些想法由于种种原因不便直接说出,因此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达。 这一发现告诉管理者,有时候不要对员工的一些抱怨太“认真”,因为员工也许是“借题发挥”,而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和调查,找出抱怨的真正原因,对其进行改进,如果没有做细致的调查工作,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将激励的因素分为两类:保健与激励的因素。保健因素好似物质激励,而激励因素好似精神激励。如果一个人的积极性按100%计算,用物质激励只能提高其60%的积极性,而另外40%的积极性要靠精神激励,尤其是年轻的员工,更多的要通过精神激励来承认他的价值,尊重他。作为一名班组长,应该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把这两种激励方法有机地密切结合,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保健因素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激励相容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黄培伦主讲 □学习目标 ?认识激励的概念及其过程 ?了解激励理论的分类 ?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掌握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 ?掌握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 ?学习各种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机制是市场经济之所以有效的关键所在。 激励机制的内容:基于激励相容,文化为底蕴,以分配为核心,并与绩效评价相匹配。 激励及其过程 激励机制的本质属性是激励相容,即寻求对利益各方互惠的实现方式。 激励相容即双向满意(相互满足),所谓“你好,我也好”,实现“利人”与“利己”的统一。 四种心态及其表现 问题如何让人做事并且做好? 启示激励很重要,激励非万能! 绩效= ?(主客观条件) 绩效= 能力×激励 员工工作绩效受其所处的主客观条件制约。客观条件主要指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主观条件主要指员工自身素质。假定客观条件具备,员工工作绩效是由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及其能力决定的。 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三方面,即:对个体激发动机;对群体鼓舞士气;对组织塑造文化。

激励(Motivation):激发、鼓励 —个体:激发动机(motive) —群体:鼓舞士气(morale) —组织:塑造文化(culture) 狭义:M=m 广义:M = 2m + 1c [内容型] [过程型] [调整型] 图激励过程与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着重对引发动机的内容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A﹒Maslow)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一种有相对优势的层系结构” 需要结构 —构成:基本需要 (基本动机) —联结:优势需要(主导动机)

需 要 的 心 理 强 度 图2-5 需要层次与人性假设 表2-1 需要层次与相应的激励因素、组织措施 “复杂人” “自我实现人”

组织行为学第6-10章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三版)

如果您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有表达错误的地方、重复出题和其他问题,麻烦您记录下来,告诉我,邮箱380141996@https://www.360docs.net/doc/e04509561.html, 组织行为学试题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组织承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非正式组织及其行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群体动力和激励理论.. (2) 第七章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 (14) 第八章组织文化 (25) 第九章领导者与组织行为 (32) 第十章行为的有效性 (47)

第六章群体动力和激励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马斯洛 B.赫兹伯格 C.亚当斯 D.斯金纳 2、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以下公式中错误的是( )。 A. E高×V高=M高 B. E高×V低=M高 C. E低×V高=M低 D. E低×V低=M低 3、提出需要层次不仅表现出“满足-上升”趋势,而且表现出“挫折-倒退”趋势的激励理论是( )。 A.期望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成就需要理论 D.ERG理论 4、麦克利兰关于需要的理论认为,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是( )。A.保健需要 B.权力需要 C.归属需要 D.成就需要 5、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以下哪项因素对人的行为不具本质上的激励作用?( )。 A.成就因素 B.目标因素 C.兴趣因素 D.保健因素 6、根据对强化程序的分类,按时领工资的方式属于( )。 A.连续强化B.固定强化 C.间断强化D.可变强化 7、K·卢因的“群体动力论”援引的理论基础是( )。 A.空气动力学理论B.环境科学理论 C.场论D.团队角色理论 8、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它们是( )。 A.成就需要、尊重需要、成长需要 B.成就需要、权力需要、成长需要 C.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D.成就需要、成长需要、合群需要 9、模式:工作激励水平=任务内在激励+任务完成激励+任务结果激励。这是下列哪种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 )。 A.期望理论 B.公平理论 C.综合型激励理论 D.ERG理论 10、在弗洛姆的期望理论里,()主要是指某种结果实现的可能性。 A.期望B.效价

第10讲激励理论的运用

第10讲激励理论的运用 【本讲重点】 激励理论的分类 满意理论 双因素理论 期望理论 激励理论的分类 1.内容激励理论 内容激励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的内在需求和动机是如何推动行为的。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行为改造理论 行为改造理论是从分析外部环境入手来研究如何改造并转化人的行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跳蚤试验就是一种强化理论,即通过某种外在的刺激,强化跳蚤的行为;归因理论强调找到原因,调整自己的行为。 3.过程激励理论 过程激励理论注重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心理过程。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满意理论 满意理论是霍桑试验中的一个发现。霍桑实验中发现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简单。因此不能简单地改造员工所抱怨的事情。满意理论强调抱怨与所指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联系,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给其宣泄的机会。

【案例】 在霍桑试验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员工不断地向访问者抱怨:“哎呀!我们这儿的工资太低了,奖金也低。”霍桑试验本着抱怨什么改造什么的原则,提高奖金,改进工资制度,但是奖金及工资提高之后,发现有些员工的抱怨依然存在,使得研究者陷入了一种困境:究竟为什么工厂的领导已做到了员工抱怨什么就改进什么,但员工们的积极性却还没有提高呢? 试验者进行深入的访谈,才发现那些抱怨工资低的员工中,有的并不是真正因为工资或奖金低而抱怨,而是由于家人生病了,交不起高昂的住院费,心里不痛快,借这一渠道发泄一下而已。原来员工中有些抱怨并不是其心理的真实写照,而是一些想法由于种种原因不便直接说出,因此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达。 这一发现告诉管理者,有时候不要对员工的一些抱怨太“认真”,因为员工也许是“借题发挥”,而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和调查,找出抱怨的真正原因,对其进行改进,如果没有做细致的调查工作,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将激励的因素分为两类:保健与激励的因素。保健因素好似物质激励,而激励因素好似精神激励。如果一个人的积极性按100%计算,用物质激励只能提高其60%的积极性,而另外40%的积极性要靠精神激励,尤其是年轻的员工,更多的要通过精神激励来承认他的价值,尊重他。作为一名班组长,应该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把这两种激励方法有机地密切结合,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保健因素

第3章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

第3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

第3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 本章学习要点及难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X理论—Y理论 ?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激励的基本过程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双因 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 ?综合型激励理论 ?不同的激励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 18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将其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A.人性假设理论B.需求层次理论 C.双因素理论D.公平理论 2.下列不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是() A.需求层次理论B.公平理论 C.ERG理论D.双因素理论 3. 下列属于Y理论观点的是() A.大多数人生性都是懒惰的, 19

他们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B.大多数人习惯于保守,反对变革,安于现状 C.只有少数人能克制自己,这部分人应当担负起管理的责任 D.承诺与达到目标后获得的报酬是直接相关的,它是达成目标的报酬函数 4.双因素理论是由()提出的 A.马斯洛 B. 阿尔德弗 C.赫茨伯格 D.麦克利兰 参考答案: 1.A 2.B 3. D 4.C 20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正确的答案为两个或以上,请从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将其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激励理论有()的类型A.内容型激励理论B.过程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D.综合型激励理论 2.“人性假设”理论包括()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D.复杂人假设 3.下列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 A.期望理论B.公平理论 21

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

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specialization of labor)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Incentive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Motive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Goal-Setting Theory、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斯金纳的强化理论Skinner's reinforcement theory等等。

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V. H. 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是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 二是期望值,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 在弗洛姆之后,美国管理学家E.洛克(E. A. Locke)和休斯(C. L. Huse)等人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 (1)目标难度。目标应该具有较高难度,那种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缺乏挑战性,不能调动起人的奋发精神,因而激励作用不大。当然,高不可攀的目标也会使人望而生畏,从而失去激励作用。因此,应把目标控制在有较大难度,又不超出人的承受能力这一水平上。 (2)目标的明确性。目标应明确、具体,诸如“尽量干好”、“努力工作”等笼统空泛、抽象性的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不大。而能够观察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可以使人明确奋斗方向,并明确了自己的差距,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双因素激励理论?如何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答: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 (1)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但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2)那些使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环境相联系的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主要起预防作用。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进步、晋升等。在工作激励中,保健因素的满足主要是避免员工的不满意。 (3)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内容相联系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监督、薪水、工作条件、安全以及人际关系等。只有对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真正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的措施有:(1)精神激励是最长久,通过有效的领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个人参与、多元化价值观等事业留人、也可通过绩效管理、行业发展、职业的优越感、绩效激励等情感留人;(2)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结合;(3)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4)制定较为灵活的薪酬策略,与工作发展前途对应等 2.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

的成就需要理论,试对它们进行比较。 答:ERG理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旦较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们将进到更高一级的需要上去;而ERG 论不仅体现满足——上升的方面,而且也提出了遇挫折——倒退这一方面。挫折——倒退说明较高的需要未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更着重或把更强烈的欲望放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要上。 (2)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一个时期只有一种突出的需要;而ERG 论指出在任何一个时间内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需要发生作用。 (3)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严格地按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 不存在越级,也不存在由高到低的下降;而ERG论则指出,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发展的顺序,而是可以越级的。 (4)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有五种需要,它们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而ERG论则认为,只有三种需要,其中有生来就有的,也有经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5) ERG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弥补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更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特点。 成就激励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升华主要表现在: (1)着重点不同。需要层次论研究从低到高顺序的五种需要;而成就激励论不研究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 (2)认识度不同。需要层次论认为五种需要都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

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 目录 [隐藏] 1 什么是过程型激励理论 2 过程型激励理论的内容 3 过程型激励理论及应用[1] 4 过程激励理论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比较[2] 5 相关条目 6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着重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这类理论表明,要使员工出现企业期望的行为,须在员工的行为与员工需要的满足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期望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公平理论等。 [编辑] 过程型激励理论的内容 1.弗隆姆(V.H.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该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具体而言,当员

工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时,他就会受到激励进而付出更大的努力;良好的绩效会带来组织奖励,组织奖励会满足员工的个人目标。根据期望理论,管理者应通过奖励满足员工较为迫切的需要,因为这种奖励对员工来说效价较高。同时,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工作上的指导,提高员工完成工作的信心。 2.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其要点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学说。管理人员通过强化手段影响、改造员工的行为,使之符合组织的目标。 3.亚当斯(J.S.Adams)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 公平理论认为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经过努力获得的报酬的绝对数量,也关心自己的报酬和其他人报酬的关系。人们的这种对公平与否的判断会对自己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张要从需要、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人手,才可能激发员工出现企业所希望的行为。出现良好的行为当然是管理者所希望的,如果良好的行为能反复出现那更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是,关于怎样才能使员工良好的行为反复出现,过程型激励理论并没有过多涉及,并于这一问题是强化型激励理论所要解决的。 [编辑] 过程型激励理论及应用[1] 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激励具有激起创造的欲望、促进社会交往和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下划线部分为主要内容,但请根据题目选择答题内容 一、需要层次理论 ①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最基本的需要,吃喝拉撒,衣食住行。 2.安全的需要:现在的安全需要和未来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生活上的接纳、共处和感情上的归属。 4.尊重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自尊是指在自己取得成功时有一股自豪感; 受人尊重是指当自己做出贡献时能得到他人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胜任感方面和成就感方面。 ②这五种需要不是并列的而是分轻重缓进,从低到高排列的。 ③人的行为是由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决定的。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需要的多样性:不同人不同时期会有不同需要,即使同一时期也可能存在 几种需要; 2、需要的层次性:需要是从低到高向上发展的,低层需要满足了高层需要才 能满足; 3、需要的潜在性:有些需要是要到一定时刻才被人发现和感知到,是潜在的; 4、需要的可变性:当原来迫切的需要不存在或是受外界环境影响时,人的需 要都会发生变化。 二、双因素理论 (一)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1)保健因素:企业的政策、管理、工资水平和福利、劳动保险、地位、安全、监督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2)激励因素:工作富有成效、工作成绩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具有重要性、负有较大的责任,在职业生涯中能得到成长和发展 保健因素则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的、安全的和社交的需要,它们基本上是预防性作用,类似于卫生保健对人身体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可以预防疾病但不能治病,没有它会导致人们的不满意。但是它本身不能挖掘人内在的潜力,不能激励人更好的工作,也就是这些因素并不能带来人们的满意。 而激励因素则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改善的话,能显著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带来满意,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而这些因素没有得到改善的话也不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 (二)双因素理论的启示 因为满足不同类型的需要所引起的激励程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些基本的需要必须满足,否则会引起人们的“不满意”,导致人们的消极怠

对比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几个激励理论的异同

内容性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发动机的诱因。 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2)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激励理论-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 3.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把人的高级需要分为三类,即权力、交往和成就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组织有时因配备了具有高成就动机需要的人员使得组织成为高成就的组织,但有时是由于把人员安置在具有高度竞争性的岗位上才使组织产生了高成就的行为。麦克利兰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这说明高成就需要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并且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激励员工成就需要的培训方法,来提高生产率,和为在出现高成就需要的工作时培养合适的人才。 4奥德弗的ERG理论“ERG”理论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奥德弗认为,职工的需要有三类:生存的需要(E),相互关系需要(R),和成长发展需要(G)。该理论认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越为人们所渴望;较低层次的需要者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则较高层次的需要就越渴望得到满足;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一再受挫者得不到满足,人们会重新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这一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上的满足到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到倒退的趋势,这在管理工作中很有启发意义。

13.2 过程型激励理论——学习材料

公平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研究人们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为满足需要的内在心理和行为过程,探讨人的特定行为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 公平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tacey Adams)于1976年提出的公平理论,主要是从社会比较的角度研究激励的心理过程。 (一)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平理论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经常拿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别人的付出和所得进行比较。在这里,付出和所得都不仅是物质待遇方面的,也涉及精神方面的,其中,付出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努力水平和能力、投人工作的时间与精力等;所得主要包括工资奖金、表彰、晋升职务等。 人们进行比较的目的在于借此寻找和确定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待遇,比较的结果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当比较的结果是自己受到了公平待遇,则心情舒畅,工作积极努力,生产率提高; 2、当比较的结果是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则会心理抑郁、紧张,缺乏工作热情,生产率下降。 这表明,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公平理论又被称为社会比较理论。 公平是一种心理现象,是通过比较来判断的,而且人们借以作比较的标准是由个人选定的,因此,公平与否的感觉也是一种主观评价和主观判断。基于此,亚当斯提出了以下公平关系的基本模式:

现实中的不公平感大多数属于式 g g P p I Q I Q < 所表示的情形。产生这种不公平感的主 要根源在于:人们易于从主观上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付出和别人的所得,过低地估计自己的所得和别人的付出。当一个人产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感觉时,他可能采取以下措施求得公平,如减少工作投入,降低工作质量,要求降低别人所得水平或提高自己所得水平等。 (二)公平理论的实践意义 公平理论给管理者带来了很多重要启示。 (1)管理者在管理中尤其是在分配制度上就要尽可能作到公正、公平,注意实际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合理性,并关注人们对分配制度及其实施结果的心理反应,以消除因分配不公而给组织带来的消极影响,积极发挥收人分配的刺激作用。 (2)一般情况下,组织中存在着成员之间因工作业绩的差异而产生的待遇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合理的,对于这种差距管理者应予以公开,并就其原因、根据等做必要的阐述。 (3)由于公平与否的感觉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难免与客观事实不符,所以,当组织成员因判断不准而产生不公平的错觉时,管理人员应及时做好必要的说明和引导工作。 (一)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期望理论也是过程型激励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ictor Vroom)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总是期望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本身对于激发人的动机具有一定的影响,而激发力量 的大小又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目标效价,一是期望值,即这两个因素的乘积。 期望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