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应工程期末总结

生物反应工程期末总结
生物反应工程期末总结

生物反应工程期末总结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绪论

1.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由哪四个部分组成?

(1)原材料的预处理;

(2)生物催化剂的制备;

(3)生化反应器及其反应条件的选择和监控;

(4)产物的分离纯化。

2.什么是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反应工程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义:以生化反应动力学为基础,运用传递过程原理及工程学原理与方法,进行生化反应过程的工程技术分析、开发以及生化反应器的设计、放大、操作控制等综合边缘学科。

主要内容:生物反应动力学和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放大

3. 生物反应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采用生物催化剂,反应过程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可用DNA重组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制备和改造

2.采用可再生资源

3.设备简单,能耗低

4.专一性强,转化率高,制备酶成本高,发酵过程成本低,应用广,但反应机理复杂,较难控制,反应液杂质较多,给提取纯化带来困难。

4. 研究方法

经验模型法、半经验模型法、数学模型法;多尺度关联分析模型法(因次分析法)和计算流体力学研究法。

第1章

1.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那些催化剂的共性和其独特的催化特性?谈谈酶反应专一性的机制。

催化共性: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生化反应的速率;反应前后状态不变.

催化特性:高效的催化活性;高度的专一性;

酶反应需要辅因子的参与;酶的催化活性可被调控;酶易变性与失活。

机制:锁钥学说;诱导契合学说

2. 什么叫抑制剂?

某些物质,它们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但能与酶分子上的某些必需基团(主要是指活性中心上的一些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因而引起酶活力下降,甚至丧失,致使酶反应速率降低,能引起这种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

3. 简单酶催化反应动力学(重点之重点)

4.酶动力学参数的求取方法(L-B法、E-H法、H-W法和积分法)

L-B法:

E-H法:

H-W法:Array

积分法:

抑制百分数:

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kd 得率系数

对底物的细胞得率系数:消耗1g 基质生成细胞的克数称为细胞得率或称生长得率Yx/s

非结构模型和结构模型

非结构模型:把细胞视为单组分,不考虑细胞内部结构,则环境变化对细胞组成的影响可忽略,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型。

结构模型:考虑细胞内部结构组成变化的基础上建立的模型。

3.细胞反应过程主要特征:细胞是反应过程的主体;本质是酶反应;细胞反应与酶催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复杂反应,多种途径,难以描述。

呼吸商(RQ ): 在一定时间内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的氧气量(量为物质的量)之比。

绝对速率和比速率

绝对速率:指单位时间,单位反应体积某一组分的变化量。

比速率:指以单位浓度细胞(或单位质量)为基准而表示的各个组分的速

率。

Gaden 根据产物生成速率与细胞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将产物形成动力学分为那三种类型?并简述之。

(1)相关模型

(2)部分相关模型

(3)非相关模型

限制性底物:某种底物浓度的增加会影响生长速率, 而其它营养组分浓度的变化对生长速率没有影响作用,这种底物称限制性底物。

无抑制的细胞生长动力学(减速期,指数期)monod 方程:

第3章

影响固定化酶动力学的因素有:空间效应(包括构象效应和位阻效应)、分配效应(包括亲水效应、疏水效应和静电效应)和扩散效应(包括外扩散效应和内扩散效应)。

构象效应:在固定化过程中,由于存在着酶和载体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酶的活性部位发生某种扭曲变形,改变了酶活性部位的三维结构,减弱了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

分配效应(微环境效应):当固定化酶处在反应体系的主体溶液中时,反应体系成为固液非均相体系。由于固定化酶的亲水性、疏水性及静电作用等引起固定化酶载体内部底物或产物浓度与溶液主体浓度不同。 影响内扩散有效因子的主要因素有:颗粒粒度,颗粒活性,孔隙率、孔径以及反应温度

丹克莱尔数(Da )、梯勒模数(φ)、Biot 数:

1S SI SI r r r i r

-==-max max ()SI s I s S c I r C r r C C i C i C C ??↑↓+

表观梯勒模数:

对零级反应动力学

1. BSTR:间歇操作反应器(分批操作的搅拌槽式反应器) CSTR :连续操作的搅拌槽式反应器

CPFR :连续操作管式反应器 FBC :恒速流加与指数流加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恒速流加:以恒定的速率流加限制性底物的一种最简单的流加操作方式。

指数流加:使加料速率按指数规律增加,以使限制性底物浓度维持不变,故称为指数流加。指数流加可使生长比速率恒定。

变速流加:以反馈流加为主。

理想流动的反应器的模型方程

全混流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 定义稀释率(对单级CSTR

可得 这是单级CSTR

进行细胞反应的的主要操作特性(表示了恒化器 的主要操作特性)

对于符合Monod 模型的简单细胞反应,若以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的细胞产量(细胞产率)PX 为优化目标函数, 得 当PX 反应器中细胞浓度为

稀释度的极限值:当CS=CS0时

当稀释度达到极限值DC 时,CSTR 出口物料中细胞浓度为0,此时反应器处于“洗出”操作状态( CS=CS0 )。因此操作要控制D 小于DC

在一带循环的CSTR 中进行下述细胞培养过程

第5章

1. 溶氧法的优点是只需测定溶氧浓度 C L 随时间变化曲线,非常方便地求出

k L a.

2. 简述影响(体积传质系数)k L a 的因素:

物系的性质(粘度,扩散系数,表面张力);

操作条件(温度,压力,通气量,搅拌转数);

反应器的结构(反应器的结构型式,搅拌器结构,搅拌方式)。

3. 写出三种测定体积传质系数的原理,并分析这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亚硫酸氧化法,动态法,物料平衡法

OTR : t t t r b =+0s s c S s R S r c s dc V r t dt r =-?=-?

D

=μX X X X P r C DC μ===L *)OL OL OTR k c c =-氧的传液速率(OTR) (Oxygen Transfer Rate)a (

动态法测体积传质系数

某时刻停止通气:

OUR :氧气的消耗速率,OUR=Qo2Cx 。。。qo2为氧气的比消耗速率,cx 为细胞浓度

临界溶氧浓度:

第6章

1、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有两种方法,分别是什么?并简述其概念和特点。

(1)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 (t )

定义:在同时进入系统的N 个流体离子中,其中停留时间介于t 和t +d t 之间的流体粒子所占有的分率d N /N 定义为E (t )d t,则 E (t )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 。

(2)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

定义:流过系统的物料粒子中停留时间小于t (介于0到t )的物料粒子所占的分数

2、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是什么它又可以分为几种方法并简述之。

方法:示踪应答法(脉冲法,阶跃法和周期输入法)

脉冲法:在设备内流体流动达到稳定后,在一极短的时间内,在系统入口处向流进系统的流体加入一定量的示踪剂,同时在出口处检测流出物料中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阶跃法:将系统中做稳态流动的流体切换为流量相同的含有示踪剂的流体(升阶法),或相反(降阶法)。

3、宏观流体与微观流体

宏观流体:微团尺度上完全不混

微观流体:物料系统反应过程和微团尺度上完全混合

4、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有那两个?并简述其特点。

统计特征值:数学期望和方差

5. 常用的非理想流动模型有那些如何求得模型参数

槽列模型(多级CSTR 串联模型);轴向扩散模型;组合模型

6. 多级串联模型参数N

对于实际反应器,求取N 的方法如下。

1)实验测定实际反应器的F(t)~t 或E(t)~t ;

2)计算:

3)计算 计算: 2t σ

4)计算N:

求出N后,即可按N级串联全混流模型对实际反应器进行有关计算。

第7章

1.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同微生物相比的缺点

(1)必须用复杂且成本高的培养基来培养

(2)生长速率慢,易被微生物污染。

(3)代谢产物抑制

(4)对机械冲击的抵抗能力差。

2. 理想的模型建立通常要考虑哪些方面?

(1)要明确建立模型的目的

(2)明确地给出建立模型的假定条件

(3)希望所含有的参数,能够通过实验逐个确定

(4)模型应尽可能简单。

3.生物反应器放大的方法有哪些?

答:理论方法:计算流体力学法

半理论半经验方法:基础模型法

因次分析法

缩小-放大法以及机理分析(时间常数分析法)

经验放大法:P/V

L ,K

L

a等

4. 放大准则:

反应器的几何特征

氧的体积传递系数k

L

a

最大剪切力

单位液体体积的功率输入(P/V

L

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的通气速率(Vg/V

R

或VVM)

通气表观线速度us

混合时间t

m

搅拌雷诺数Re

M

动量因子

5. 生物反应器放大的原理和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简述相似原理的要点。

原则:相似性。

理论基础: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对任何反应系统可用数学方程描述其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流体流动与动力传递、热量和质量传递,如果两个系统能用相同的微分方程来描述,并具有相同的特征,则两个系统将具有同一的行为方式。

6. 理想的反应器放大的相似条件有哪些?

几何相似;流体力学相似;热相似质量(浓度)相似;生物化学相似。

生物反应工程期末总结

绪论 1.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由哪四个部分组成? (1)原材料的预处理; (2)生物催化剂的制备; (3)生化反应器及其反应条件的选择和监控; (4)产物的分离纯化。 2.什么是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反应工程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义:以生化反应动力学为基础,运用传递过程原理及工程学原理与方法,进行生化反应过程的工程技术分析、开发以及生化反应器的设计、放大、操作控制等综合边缘学科。 主要内容:生物反应动力学和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放大 3. 生物反应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采用生物催化剂,反应过程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可用DNA重组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制备和改造 2.采用可再生资源 3.设备简单,能耗低 4.专一性强,转化率高,制备酶成本高,发酵过程成本低,应用广,但反应机理复杂,较难控制,反应液杂质较多,给提取纯化带来困难。 4. 研究方法 经验模型法、半经验模型法、数学模型法;多尺度关联分析模型法(因次分析法)和计算流体力学研究法。 第1章 1.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那些催化剂的共性和其独特的催化特性?谈谈酶反应专一性的机制。 催化共性: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生化反应的速率;反应前后状态不变. 催化特性:高效的催化活性;高度的专一性; 酶反应需要辅因子的参与;酶的催化活性可被调控;酶易变性与失活。 机制:锁钥学说;诱导契合学说 2. 什么叫抑制剂? 某些物质,它们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但能与酶分子上的某些必需基团(主要是指活性中心上的一些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因而引起酶活力下降,甚至丧失,致使酶反应速率降低,能引起这种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 3. 简单酶催化反应动力学(重点之重点) 4.酶动力学参数的求取方法(L-B法、E-H法、H-W法和积分法) L-B法: E-H法: H-W法: 积分法: S S ) (1) S c mI s m s s I I m i K C K ↓ ?++

生物反应工程实验讲义教学

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返混实验 一、实验目的 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使物料在反应器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返回到反应器的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比与返混之间的关系就需通过实验来测定,此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本实验通过用管式循环反应器来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掌握用脉冲法测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改变不同的条件观察分析管式循环反应器中流动特征,并用多釜串联模型计算参数N 。 二、实验原理 在实际连续操作的反应器内由于各种原则,反应器内流体偏离理想流动而造成不同程度的逆向混合,称为返混。通常利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来研究反应器内返混程度,但这两者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即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由不同的流动情况而造成,因此不能把停留时间分布直接用于描述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而必须借助于较切实际的流动模型,然后由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求取数学期望,方差,最后求取模型中的参数。 停留时间分布的表示方法有二种,一种称为分布函数,()F t =。 其定义是: ()1 0E F t dt =? 即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或说成停留时间介于0—t 之间的)物料的百分率。 另一种称为分布密度E()t 。其定义即在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其中停留时间介于t t dt +和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 N 为E()t dt 。 E()()t F t 和之间关系 ()E()dF t t dt =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脉冲法最为简单。即当被测定的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入口处瞬时注入,定量的示踪剂,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的浓度变化。(本实验用电导仪来检测示踪物的浓度变化,因浓度与电导成正比关系,示踪剂为强电解质)。所以可得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t 的关系,可求得平均停留时间τ 和停留时间分布的离散度2 t σ E()E()t t t t t τ?=?∑∑ 222E()E()t t t t t t σ τ?=-?∑∑ 同样,无因次方差为:2212θσστ =,以N 表示虚拟釜数,则21N θσ=,可以求取模型参数N 。

20084生物反应工程A答案05级标准

考试方式:闭卷 太原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工程》A 试卷答案 适用专业:05级生物工程 考试日期: 2008-4- 时间: 120 分钟 共 6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 固定化酶的位阻效应 答:是载体的遮蔽作用(如载体的空隙大小、固定化位置或方法不当)给酶的活性中心或调节中心造成空间障碍,使底物和效应物无法与酶接触等引起的。 2. 单细胞微生物的世代时间 答:细胞两次分裂之间的时间。 3. 生物需氧量 答:一般有机物可被微生物所分解,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需消耗氧,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量称为生物需氧量,为环境监测指标。 4. Y ATP 答:消耗1摩尔ATP 所获得的干菌体克数,g/mol. 5.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的非结构模型 答:不考虑细胞结构,每个细胞之间无差别,即认为细胞为单一成分。这种理想状态下建立起来的动力学模型称为非结构模型。 6. 恒浊法 答:指预先规定细胞浓度,通过基质流量控制以适应细胞的既定浓度的方法。 7. k L a 答:体积传质系数,1/s 8. 牛顿型流体 9. 答:剪切力与切变率比值为定值或剪切力与速度梯度成正比时称为牛顿型流体。 10.临界溶氧浓度 答;指不影响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11.非均衡生长 12.答:随着细胞质量的增加,菌体组成如蛋白质、RNA 、DNA 、细胞内含水量等的合成 速度不成比例,这种生长称为非均衡生长。 二.判断题 (每题2分,共30分)

1. 米氏方程中饱和常数的倒数1/K s 可表示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它的值 越大,表示酶与底物亲和力越大。 (√ ) 2. 稳态学说中所谓的稳态是指中间复合物ES 的生成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 √) 3. 分配效应是由于固定化载体与底物或效应物之间的的亲水性、疏水性及静电作用引起微环境和宏观环境之间物质的不等分配,改变了酶反应系统 的组成平衡,从而影响反应速率的一种效应。 (√ ) 4.固定化酶的表观速率是假定底物和产物在酶的微环境和宏观环境之间的 传递是无限迅速,也就是在没有扩散阻力情况下的反应速率。 ( × ) 5. 在酶促反应中,不同的反应时间就有不同的最佳反应温度。 (√ ) 6. 固定化酶的分配系数Kp >1,表示固定化酶固液界面外侧的底物浓度大于内侧的底物浓度。 ( × ) 7. 微生物反应是自催化反应,即在目的产物生成的过程中生物自身要生长繁殖。 (√) 8. Monod 方程属于微生物生长动力学确定论的结构模型。 (× ) 9. 按产物生成速率与细胞生成速率之间的关系,次级代谢物的生成属于相关模型。 (× ) 10. 在微生物反应器的分批操作中,与其它操作方式相比,易发生杂菌污染。(×) 11. 流加操作的优点之一是可任意控制反应器中的基质浓度。 (√ ) 12. 连续式操作一般适用于大量产品生产的场合。 ( √ ) 13. 在单级连续培养中,一般由于[S in ]>>K s ,所以根据Monod 方程可以认为D cri ≈μmax 。 (√ ) 14. 在连续培养中,如果一种杂菌进入反应器,它的比生长速率小于培养 所使用菌的比生长速率,那么杂菌可被洗出。 (√ ) 15. 动物细胞的培养方式有悬浮培养和贴壁培养两种方式。 (√ ) 三.推证题(每题5分,共20分)(只要每步推导正确,最后得证即可得分) 1. 利用稳态法建立非竞争性抑制动力学方程。设酶促反应机制为: 试推导其速率方程为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内容提要

2009级《生物分离工程》复习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重点节:第二节、第三节 1、生物分离工程的一般流程Page4 2、生物分离纯化工艺过程的选择依据Page5 3、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Page6 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重点节:第一节 1、发酵液的一般特性Page9 2、发酵液预处理的要求Page10-11 3、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Page11-16 4、凝集&絮凝Page11-12 5、转筒真空过滤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Page27-28 第三章细胞分离技术:重点节:第二节

1、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Page31 2、比较不同细胞破碎方法(机械法、化学法、物理法和酶溶法)的原理和优缺点Page34-39 3、比较珠磨法、高压匀浆法和超声波细胞破碎法的优缺点Page34-36 4、细胞破碎的方法主要有哪些?选择破碎方法时应考虑哪些因素?(自己总结) 5、蛋白质复性及其主要复性方法(稀释与透析、色谱、反胶束)Page41-45 第四章沉淀技术:重点节:第三节 1、盐析的原理Page51 2、K s和β分级盐析法Page52 3、什么是饱和度?盐析沉淀操作曲线的制作实验步骤Page54 4、盐析操作计算Page53-54 5、主要的沉淀方法(盐析、有机溶剂、等电点、变性沉淀等)及其优缺点比较Page27-28

第五章萃取技术:重点节:第二节(二)、第三节(二、三)、第四节(一、二、四)、第六节(一、二)、第八节(一、二、三、四) 1、萃取分配系数、相比、萃取分离系数Page65 2、单级萃取、多级逆流萃取、多级错流萃取理论收率和萃余率的计算Page67-70 3、物理萃取&化学萃取Page72-73 4、水相条件如何影响有机溶剂萃取过程Page73-74 5、有机溶剂萃取剂的选择原则Page74 6、解释双水相相图Page81 7、常用的双水相系统有哪些?Page80-81 8、什么是道南电位Page82,试述道南平衡理论在双水相萃取、纳滤膜分离机制和离子交换 树脂分离机制解释中的应用。(自己总结) 9、影响双水相分配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age83-84

生物反应工程复习资料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复习资料 生物反应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有生物催化剂参与反应。 生物反应工程是指将实验室的成果经放大而成为可提供工业化生产的工艺工程。 酶和酶的反应特征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蛋白质的一切属性;具有催化剂的所有特征;具有其特有的催化特征。 酶的来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酶的分类: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裂合酶、转移酶、连接酶和异构酶 酶的性质:1)催化共性:①降低反应的活化能②加快反应速率③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2)催化特性:①较高的催化效率 ②很强的专一性 ③温和的反应条件 易变性和失活 3)调节功能:浓度、激素、共价修饰、抑制剂、反馈调节等 固定化酶的性质 固定化酶:在一定空间呈封闭状态的酶,能够进行连续反应,反应后可以回收利用。 与游离酶的区别: 游离酶----一般一次性使用(近来借助于膜分离技术可实现反复使用) 固定化酶--能长期、连续使用(底物产物的扩散过程对反应速率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稳定性有所提高;以离子键、物理吸附、疏水结合等法固定的酶在活性降低后,可添加新鲜酶溶液,使有活性的酶再次固定,“再生”活性) 固定化对酶性质的影响:底物专一性的改变 、稳定性增强 、最适pH 值和最适温度变化、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单底物均相酶反应动力学 米氏方程 快速平衡法假设:(1)CS>>CE ,中间复合物ES 的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 这个可逆反应(3) 为快速平衡, 为整个反应的限速阶段,因此ES 分解成产物不足以 破坏这个平衡 稳态法假设:(1)CS>>CE ,中间复合物ES 的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 这个可逆反应(3)中间复合物ES 一经分解,产生的游离酶立即与底物结合,使中间复合物ES 浓度保持衡定,即 P E ES S E k k k +→+?-2 1 1 P E ES +←ES S E ?+P E ES +→P E ES +←0=dt dC ES

生物反应工程考试试卷标准答案

生物反应工程考试试卷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10分) 流加式操作:先将一定量基质加入反应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将微生物菌种接入反应器中,反应开始,反应过程中将特定的限制性基质按照一定要求加入反应器内,以控制限制性基质浓度保持一定,当反应终止时取出反应物料的操作方式。 能量生长偶联型:当有大量合成菌体材料存在时,微生物生长取决于ATP 的供能,这种生长就是能量生长偶联型。 返混: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的混合,称为返混。 搅拌器轴功率:搅拌器输入搅拌液体的功率是指搅拌器以既定的转速回转时,用以克服介质的阻力所需用的功率,简称轴功率。它不包括机械传动的摩擦所消耗的功率,因此它不是电动机的轴功率。 酶的固定化技术:是指将水溶性酶分子通过一定的方式如静电吸附、共价键等与载体结合,制成固相酶的技术。 二、请列出下列物理量的数学表达式 (10分) 停留时间:f V = τ 呼吸商:22/O CO Q Q RQ = 稀释率:V F D = Da 准数: m m N r Da = 转化率:0 0S S S t -= χ 三、判断题(10分) 1、单罐连续培养稳态下,D=μ。( √ ) 2、流加培养达到拟稳态时,D=μ。( √ ) 3、单罐连续培养,在洗出稀释率下,稳态时罐内底物浓度为零。( ) 4、Da 准数是决定固定化酶外扩散效率的唯一参数,Da 准数越大,外扩散效率越高。( ) 5.酶经固定化后,稳定性增加,活性增大。( )

四、图形题(15分) 图1为酶促反应1/r ~1/S 曲线,指出曲线Ⅰ、Ⅱ中哪条代表竞争性抑制,哪条代表无抑制情况。图2为流体的流变学曲线,试说出每条曲线所代表的流体类型。 图1 图2 图3为连续培养的数学模型,请在图中标出临界稀释率D crit 和最大生产强度下的稀释率D m 。图4为微生物生长模型,请图示说明如何判断限制性基质? 图3 4 S crit 如图所示。 若S

最新生物反应工程期末总结

L-B 法: E-H法:H-W r p 1 r p 1 K m r max r max 1 C s C s C s r K m K r max r s C s 绪论 1.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由哪四个部分组成? (1)原材料的预处理; (2)生物催化剂的制备; (3)生化反应器及其反应条件的选择和监控; (4)产物的分离纯化。 2.什么是生化反应工程 , 生化反应工程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定义:以生化反应动力学为基础,运用传递过程原理及工程学原理与方法,进行生化反应过程的工程技术分析、开发以及生化反应器的设计、放大、操作控制等综合边缘学科。主要内容:生物反应动力学和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放大 3.生物反应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采用生物催化剂,反应过程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可用DNA重组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制 备和改造 2.采用可再生资源 3.设备简单,能耗低 4.专一性强,转化率高,制备酶成本高,发酵过程成本低,应用广,但反应机理复杂,较难控制,反应液杂质较多,给提取纯化带来困难。 4.研究方法经验模型法、半经验模型法、数学模型法;多尺度关联分析模型法(因次分析法)和计算流体力学研究法。 第1章 1.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那些催化剂的共性和其独特的催化特性?谈谈酶反应专一性的机制。 催化共性: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生化反应的速率;反应前后状态不变. 催化特性:高效的催化活性; 高度的专一性; 酶反应需要辅因子的参与; 酶的催化活性可被调控; 酶易变性与失活。 机制:锁钥学说;诱导契合学说 2.什么叫抑制剂? 某些物质,它们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但能与酶分子上的某些必需基团(主要是指活性中心上的一些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因而引起酶活力下降,甚至丧失,致使酶反应速率降低,能引起这种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 3.简单酶催化反应动力学(重点之重点) 4.酶动力学参数的求取方法(L-B 法、 E-H法、 H-W法和积分法)

生物反应工程教学大纲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化工专业生物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60-70学时) 马俊林编 一、《生物反应工程》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物反应工程》是一门以生物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它以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将传递过程原理、设备工程学、过程动力学及最优化原理等化学工程学方法与生物反应过程的反应特性方面的知识相结合,进行生物反应过程的分析与开发,以及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操作和控制等。 生物反应工程主要研究生物反应过程中带有共性的工程技术问题,因此,它在生物工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反应工程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 根据生物体的不同,生物反应过程可分为酶促反应过程,细胞反应过程(包括单一微生物细胞、多种微生物细胞的混合反应、动植物细胞培养等)和废水的生物处理过程。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就是研究各种生物反应过程的生物反应动力学、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反应过程的放大与缩小等。 生物反应工程是生物化工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二、《生物反应工程》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生物反应工程学科的形成与沿革和生物反应工程领域的拓展。理解酶促反应动力学、微生物反应动力学、动植物细胞培养动力学的特征和生物反应器中的传质过程。掌握微生物反应过程的质量和能量衡算;动植物细胞的生长模型与培养条件。熟练掌握微生物反应器的操作和生物反应器的特征、操作及设计。 三、讲课内容 1、绪论 教学内容: 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生物反应工程学的形成与沿革;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生物反应动力学;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过程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要求:

表面活性剂在细胞破碎的应用

学校代码:__11059__学号:1302021035 Hefei University 下游处理技术 XIAYOUC HULIJIS HUZONGS HU 论文题目:表面活性剂在细胞破碎的应用 学位类别:本科 学科专业:生物技术 作者姓名:刘壮 导师姓名:于宙 完成时间:2016.4.29

表面活性剂在细胞破碎的应用 摘要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中有一个亲水基团,通常是离子;一个疏水基团,通常是烃基。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性赋予了其既能和水也能和脂类作用的特性。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溶于溶液后,能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并能改变溶液的增溶能力。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同时也含有蛋白质和脂质。用表面活性剂处理后可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1],这就是表面活性剂在细胞壁的破碎的原理。而细胞破碎是提取胞内产物的必由之路。本文将重点讲述表面活性剂在细胞破碎的应用。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cmc;原理 沿革 在工业生产中有些目标产物不再发酵液中,而在生物体中,尤其是基因工程菌产生的大多数蛋白质不会被分分泌到发酵液中,而是在细胞内乘积。脂类物质和一些抗生素也是包含在细菌体中。这时就需要进行细胞破碎。 细胞破碎的方法很多,但是他们适用的范围和破碎效率不同。许多方法仅适合与实验室和小规模破碎。目前工业上生产应用最广泛的是高压匀浆法和珠磨法,由于他们处理量大,速度非常快而备受青睐。但是由于消耗机械能而产生大量的热量,使料液温度升高,容易造成生物活性的丧失容易造成活性物质的破坏[2]。化学方法如增溶法,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溶解细胞壁的脂,造成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从而达到细胞破碎的目的。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要比上述两种方法相对温和。表面活性剂处理制成细胞悬液后可用离心分离除去细胞碎片,在用其他方法如吸附柱或萃取剂分离制得产品。

(完整word版)生物反应工程原理

1.微生物反应与酶促反应的主要区别? 答:微生物反应与酶促反应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微生物反应是自催化反应,而酶促反应不是。此外,二者还有以下区别: (1)酶促反应由于其专一性,没有或少有副产物,有利于提取操作,对于微生物反应而言,基质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目的产物,副产物的产生不可避免,给后期的提取和精制带来困难,这正是造成目前发酵行业下游操作复杂的原因之一。 (2)对于微生物反应,除产生产物外,菌体自身也可是一种产物,如果其富含维生素或蛋白质或酶等有用产物时,可用于提取这些物质。 (3)与微生物反应相比,酶促反应体系较简单,反应过程的最适条件易于控制。 微生物反应是利用活的生物体进行目的产物的生产,因此,产物的获得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也受细胞因素的影响,并且微生物会发生遗传变异,因此,实际控制有一定难度。 (4)酶促反应多限于一步或几步较简单的生化反应过程,与微生物反应相比,在经济上有时并不理想。微生物反应是生物化学反应,通常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原料多为农产品,来源丰富。 (5)微生物反应产前准备工作量大,相对化学反应器而言,反应器效率低。对于好氧反应,需氧,故增加了生产成本,且氧的利用率不高。 (6)相对于酶反应,微生物反应废水有较高BOD值。 2. 何为连续培养的稳定状态?当时,一定是微生物连续培养的稳定状态吗? 答:连续培养是将细胞接种于一定体积的培养基后,为了防止衰退期的出现,在细胞达最大密度之前,以一定速度向生物反应器连续添加新鲜培养基;与此同时,含有细胞的培养物以相同的速度连续从反应器流出,以保持培养体积的恒定。 连续培养的稳定状态时,此时反应器的培养状态可以达到恒定,细胞在稳定状态下生长。在稳定状态下细胞所处的环境条件如营养物质浓度、产物浓度、pH值可保持恒定,细胞浓度以及细胞比生长速率可维持不变。稳定状态可有效的延长分批培养中的对数生长期。理论上讲,该过程可无限延续下去。细胞很少受到培养环境变化带来的生理影响,特别是生物反应器的主要营养物质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使他们的利用效率提高,有害产物积累有所减少。 当时,不一定是连续培养的稳定状态。最主要的是菌种易于退化。可以设想,处于如此长期高速繁殖下的微生物,即使其自发突变几率极低,也无法避免变异的发生,尤其发生比原生产菌株生长速率高、营养要求低和代谢产物少的负变类型。其次是易遭杂菌污染。可以想象,在长期运转中,要保持各种设备无渗漏,尤其是通气系统不出任何故障,是极其困难的。在高的稀释率下,虽然死细胞和细胞碎片及时清除,细胞活性高,最终细胞密度得到提高;可是产物却不断在稀释,因而产物浓度并未提高;尤其是细胞和产物不断的稀释,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习题解答

所求产物生成速率为: 3ES2r k c = (1) (1)快速平衡法 1E S 1ES1k c c k c -= 1 ES1E S 1 k c c c k -= (2) 2ES12ES2k c k c -= 2 ES2ES12 k c c k -= (3) 将(2)式代入(3)式,有 12 ES2E S 12 k k c c c k k --= 代入(1)式,得 123 E S 12 k k k r c c k k --= (2)拟稳态法 ES2 2ES13ES22ES20dc k c k c k c dt -=--= (4) ES1 1E S 2ES21ES12ES10dc k c c k c k c k c dt --=+--= (5) 将(4)式与(5)式相加,得 1E S 1ES13ES20k c c k c k c ---= (6) 由(4)式,则 32 ES1ES22 k k c c k -+= 代入(6)式,解得: 12 ES2E S 131223 k k c c c k k k k k k ---=++ 代入(1)式,得: 123 E S 131223k k k r c c k k k k k k ---=++ 2-2 解 所求产物生成速率为:

3ESS 4ES r k c k c =+ (1) ES 1E S 1ES 2ES S 2ESS 3ESS 4ES 0dc k c c k c k c c k c k c k c dt --=--++-= 即 ()()1E S 124ES 23ESS 0S k c c k k c k c k k c ---++++= (2) ESS 2ES S 2ESS 3ESS 0dc k c c k c k c dt -=--= 即 2ES S ESS 23k c c c k k -=+ (3) 代入(2)式,求得: 1E S ES 14 k c c c k k -=+ (4) 代入(3)式,求得: ()() 2 12E S ESS 2314k k c c c k k k k --= ++ (5) 将式(4)和(5)代入(1)式,有 ()() 212314E S E S 231414k k k k k r c c c c k k k k k k ---=++++ 2-3 解 线性拟合方程,23.34 1.8410y x -=+?, max 0.299 mol/(L min)r =?,3m 5.5010 mol/L K -=?。计算结果与使用最小二乘法的结果完全相同。 2-4 解 由,max S0 * m S0 r c r K c = +,有 ()()max S0 * 3m 3.9810 mol/L r r c K r --= =? 由,*I m m I 1c K K K ?? =+ ??? ,有

生物分离工程总结2

1,生物分离工程:是指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它描述了生物产品的分离,纯化过程的原理,方法和设备,因为它处于整个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后端,所以也称为生物工程下游技术。2,凝集:通过加入无机盐,在无机盐作用下,发酵液中的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凝集成块状絮凝体的过程。3,絮凝:指某些高分子絮凝剂能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桥梁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4,离心分离:是指在离心场的作用下,将悬浮液中的固相和液相加以分离的方法。5,过滤:发酵液通过一种多孔介质,固体颗粒被截留的过程。6,滤饼过滤:固体颗粒沉积于过滤介质表面形成滤渣层。7,深层过滤:固体颗粒进入并沉积于多孔孔道内,溶液经孔道缝隙流过滤渣。8,细胞破碎: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使细胞内容物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的技术,是分离纯化细胞内合成的非分泌型生化物质的基础。9,机械破碎法:通过机械运动产生的剪切力使组织细胞破碎。10,物理破碎法:通过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使组织细胞的外层结构破坏,使细胞破碎。生物分离工程(下游加工过程)11,化学破碎法:通过各种化学试剂对细胞膜的作用,使组织细胞的外层结构破坏,使细胞破碎。12,通过细胞本身酶系或外加酶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使外层结构破坏。13,超声破碎法:在超声波作用下,液体发生空化作用,空穴的形成,增大和闭合产生极大的冲击波和剪切力,使细胞破碎。14,空化作用:指存在于液体中的微气核空化泡在声波作用下发生变化,声压达到一定值,在声波纵向传插负压区,空泡化增大,在声波传播的正压区,空泡闭合,在反复增大,闭合中,空泡化崩溃,崩溃的瞬间,产生巨大的剪切力。15,酶解法:利用溶解细胞壁的酶处理菌体细胞,使细胞壁受到破坏后,再利用渗透压冲击等方法破坏细胞膜。16,酶解—自溶作用:利用生物体自身产生的酶来溶胞,而不需要外加其他酶。17,自溶作用:改变其生长环境,可诱发产生过剩的这种酶或激发产生其他的自溶酶,以达到自溶作用。18,包含体:一种蛋白质不溶性聚集体,包括目标蛋白,菌体蛋白等。目标蛋白的一级结构是正确的但立体结构是错误的,所以没有生物活性。19,沉淀:是指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溶质溶解度降低,生成无定形固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20,盐析法: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降低,以至于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方法。21,等电点沉淀法:利用蛋白质在pH等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溶解度下降的原理进行沉淀。22,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23,分配定律:在恒温恒压下,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分配,达到分配平衡后,如果其在两相中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其在两相中的平衡浓度之比为一常数,称为分配系数k。k=a/c2=萃取相中的浓度/翠余相的浓度。24,超临界流体:是指物质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状态的流体。25,超临界流体萃取:也叫气体萃取,流体萃取,稠密气体萃取或蒸馏萃取。作为一种分离过程的开发和应用,是基于一种溶剂对固体和液体的萃取能力和选择性在超临界状态下较之在常温常压下可获得极大的提高。它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即温度和压力略超过或靠近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作为萃取剂,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出某种高沸点或热敏性成分,以达到分离和纯化的目的。26,膜分离过程: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天然或合成薄膜为分离介质,在膜两侧的推动力作用下,原料液体混合物或气体混合物中的某个或某些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使混合物达到分离,分级,提纯,富集和浓缩的过程。27,水通量:指纯水在一定温度,压力下(,25℃),单位时间,单位膜面积透过的水的量。 28微滤:以压力差为推动力,截留水中粒径在~ 10m之间的颗粒物的膜分离技术。29,超滤:在压力差的驱动下,用可以阻挡不同大小分子的滤板或滤膜将液体过滤的方法。30,纳滤: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截留水中粒径为纳米级颗粒物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生物反应工程复习 ()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复习资料 生物反应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有生物催化剂参与反应。 生物反应工程是指将实验室的成果经放大而成为可提供工业化生产的工艺工程。 酶和酶的反应特征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蛋白质的一切属性;具有催化剂的所有特征;具有其特有的催化特征。 酶的来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酶的分类: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裂合酶、转移酶、连接酶和异构酶 酶的性质:1)催化共性:①降低反应的活化能②加快反应速率③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常 数。 2)催化特性:①较高的催化效率 ②很强的专一性 ③温和的反应条件 易变性 和失活 3)调节功能:浓度、激素、共价修饰、抑制剂、反馈调节等 固定化酶的性质 固定化酶:在一定空间呈封闭状态的酶,能够进行连续反应,反应后可以回收利用。 与游离酶的区别: 游离酶----一般一次性使用(近来借助于膜分离技术可实现反复使用) 固定化酶--能长期、连续使用(底物产物的扩散过程对反应速率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稳定性有所提高;以离子键、物理吸附、疏水结合等法固定的酶在活性降低后,可添加新鲜酶溶液,使有活性的酶再次固定,“再生”活性) 固定化对酶性质的影响:底物专一性的改变 、稳定性增强 、最适pH 值和最适温度变化、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单底物均相酶反应动力学 米氏方程 快速平衡法假设:(1)CS>>CE ,中间复合物ES 的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 这个可逆反应(3) 为快速平衡, 为整个反应的限速阶段,因此ES 分解成产物不足以破坏这个平衡 稳态法假设:(1)CS>>CE ,中间复合物ES 的 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 双倒数法(Linewear Burk ): 对米氏方程两侧取倒数 得 以 作图 得一直线,直线斜率为 ,截距为 根据直线斜率和截距可计算出Km 和rmax 抑制剂对酶反应的影响: 失活作用(不可逆抑制) 抑制作用(可逆抑制 ):竞争抑制 、反竞争抑制 、非竞争抑制 、 混合型抑制 竞争抑制反应机理: 非竞争抑制反应机理: 可逆抑制各自的特点:P37 多底物均相酶反应动力学 (这里讨论:双底物双产物情况 ) 强制有序机制 S m C r K r r 111max max +=S C r 1~1Q P B A +→+P E ES +←ES S E ?+P E ES +→0=dt dC ES

生物分离工程部分习题和答案新编完整版

生物分离工程部分习题 和答案新编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一章导论 一解释名词 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加工过程 1 、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生物分离工程):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将目标产物提取、浓缩、分离、纯化和成品化的过程。(ppt 第一章、课本page 1) 2、生物加工过程:一般将生物产品的生产过程叫生物加工过程,包括优良生物物种的选育、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反应工程及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课本page 1) 二简答题 1 生物产品与普通化工产品分离过程有何不同?(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特点是什么?)答: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特点: <1>:发酵液组成复杂,固液分离困难——这是生物分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2>:原料中目标产物含量低,有时甚至是极微量——从酒精的1/10到抗菌素 1/100, 酶1/100万左右,成本高。 <3>:原料液中常伴有降解目标产物的杂质——各种蛋白酶降解基因工程蛋白产物, 应快速分离。 <4>:原料液中常伴有与目标产物性质非常相近的杂质——高效纯化技术进行分离。 <5>:生物产品稳定性差——严格限制操作条件,保证产物活性。 <6>:分离过程常需要多步骤操作,收率低,分离成本高——提高每一步的产物收得 率,尽可能减少操作步骤。 <7>:各批次反应液性质有所差异——分离技术具有一定的弹性。 2 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 答:生物技术的主要目标产物是生物物质的高效生产,而分离纯化是生物产品工程的重要环节,而且分离工程的质量往往决定整个生物加工过程的成败,因此,生物分离纯化过程在生物技术中极为重要。 3 分离效率评价的主要标准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ppt) 答:根据分离目的的不同,评价分离效率主要有3个标准:

生物分离工程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5分) P8思考题:1、5、6 1、生物分离工程:是指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P1 2、生物分离纯化过程的一般流程可分为几大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单元操作?P4 答:一、发酵液的预处理(固液分离):单元操作:过滤和离心; 二、产物的提取(初纯化):单元操作:沉淀、吸附、萃取、超滤; 三、产物的精制(高度纯化):单元操作:层析(包括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离子交换、亲和色谱、吸附色谱、电色谱; 四、成品的加工处理:单元操作:浓缩、结晶和干燥; 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2分) 1、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凝集和絮凝、加热法、调节PH法、加水稀释法、加入助滤剂法、加吸附剂法或加盐法、高价态无机离子去除的方法、可溶性杂蛋白质去除的方法、色素及其他杂质去除的方法。P11 2、凝集:指在投加的化学物质(如水解的凝集剂、铝、铁的盐类或石灰等)作用下,发酵液中的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凝集成为1mm大小块状絮凝体的过程。P11 3、絮凝:指某些高分子絮凝剂能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桥梁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P12 4、具体方法中常采用的物质试剂:P14~15 调节PH法:一般采用草酸等有机酸或某些无机的酸碱; 高价态无机离子去除的方法: ①、Ca2+的去除:常采用的酸化剂为草酸; ②、Mg2+的去除:采用加入磷酸盐,是Mg+生成磷酸镁沉淀的方法; ③、Fe3+的去除:采用加入黄血盐,生成普鲁士蓝沉淀的方法。 5、影响发酵液过滤的因素:P17 一、菌种:决定发酵液中各种悬浮粒子的大小和形状; 二、发酵液黏度:通常发酵液黏度越大,分离速度越慢 影响其因素有:①发酵条件、②放罐时间、③发酵染菌、④发酵液的PH、温度 6、错流过滤:料液流动方向与过滤介质平行的过滤,常用的过滤介质为微孔滤膜或超滤膜,主要适用于悬浮粒子细小的发酵液,如细菌发酵液的过滤。P18

生物分离工程完整版

一、选择题: 1、生物分离过程的一般步骤包括___D____。 A、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B、初步纯化 C、高度纯化和成品加工 D、A,B和C 2、生物悬浮液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有:____D_____。 A、加热法 B、调节悬浮液的pH值的大小 C、凝聚和絮凝 D、A,B和C 3、有机溶液沉淀是利用亲水性的有机溶剂______A____,从而降低溶质的溶解度来实现的。 A、降低水的活度 B、降低溶质的浓度 C、增加水化层厚度 D、提高介质的介电常数 5、反胶团萃取是利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在____B___有机溶剂中亲___C___性基团自发向内形成反微团的的原理而实现的。 A、极性 B、水 C、非极性 D、脂 6、双水相萃取是利用_________B_________的原理。 A、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间的分配系数的差异 B、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的分配系数的差异 C、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间的溶解度的差异 D、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的溶解度的差异 7、反渗透膜分离的原理是______B________。 A、利用反渗透膜,使溶液中的水能通过而使溶质浓缩的过程 B、利用渗透膜,使溶 液中的水能通过而使溶质浓缩的过程C、利用渗透膜,使溶液中的溶质能通过而水分子被截留的过程D、利用反渗透膜,使溶液中的溶质能通过而水分子被截留的过程 8、电泳分离是利用物质的__B__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A、在力场中沉降速度 B、在电场中泳动速度 C、pI D、相对分子质量 9、细胞的化学破碎的推动力为____B_______。 A、胞内外的蒸汽压差 B、胞内外的渗透压差 C、机械力 D、浓度差 二、填空题

生物反应工程-贾士儒试卷

生物反应工程考试试卷(2003年6月)班级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10分) 流加式操作: 能量生长非偶联型: 返混: 搅拌器轴功率: 固定化酶: 二、请列出下列物理量的数学表达式(10分) 停留时间: 呼吸商: 稀释率: Da准数: 转化率:

三、判断题(10分) 1、单罐连续培养稳态下,D=μ。( ) 2、流加培养达到拟稳态时,D=μ。( ) 3、单罐连续培养,在洗出稀释率下,稳态时罐内底物浓度为零。( ) 4、Da 准数是决定固定化酶外扩散效率的唯一参数,Da 准数越大,外扩 散效率越高。( ) 5.酶经固定化后,稳定性增加,活性增大。( ) 四、图形题(15分) 图1为酶促反应1/r ~1/S 曲线,指出曲线Ⅰ、Ⅱ中哪条代表竞争性抑制,哪条代表无抑制情况。图2为流体的流变学曲线,试说出每条曲线所代表的流体类型。 图1 图2 Ⅰ Ⅱ 1/r 1/S σ d ω /d γ 1 2 3 4曲线1: 曲线2: 曲线3: 曲线4: 曲线Ⅰ: 曲线Ⅱ:

图3为连续培养的数学模型,请在图中标出临界稀释率D crit 和最大生产强度下的稀释率D m 。图4为微生物生长模型,请图示说明如何判断限制性基质? 图3 图4 五、简答题 (25分) 1、莫诺方程与米氏方程的区别是什么? X DX X ,D X D μ S

2、CSTR、PFR代表什么含义?比较CSTR型和PFR型酶反应器的性能。 3、何谓恒化器,何谓恒浊器,二者有何区别? 4、影响k L a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k L a或N v?

5、如何进行流加培养的控制、优化? 六、计算题(30分) 1、乙醇为基质,通风培养酵母,呼吸商RQ=0.6。反应方程为: C2H5OH+aO2+bNH3 c(CH1。75N0。15O0。5)+dCO2+ eH2O 求各系数a、b、c、d及菌体得率Y X/S。

分离工程知识点总结

生物分离工程知识点总结(2014.12.11): 一、概论: 1.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 (1)目的产物来源和种类广泛,成分复杂 (2)目的产物含量少,浓度低 (3)生化产品的稳定性差,对操作条件要求严格:热、极端pH值和有机溶剂等会引起变性失活;化学和微生物降解 (4)产品的质量要求高 2.纯度、回收率和纯化倍数的定义 纯度: 1.)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主要看产品的纯度和均一性,在纯化过程中需着重考虑产品最终纯度要求。 2.)纯度受分析方法精确度的限制, 3.)分离纯化过程中纯度可用于评价分离效果但不一定代表产品质量。 回收率 单步操作回收率:操作后目标产物的总量与操作前目标产物总量比值,用%表示 总回收率:经分离纯化得到的最终产物的总量与初始原料中产物的总量的比值,用%表示;总回收率等于各步操作的回收率的乘积 纯化倍数:纯化倍数:操作后纯度/操作前纯度 单步纯化倍数取决于所采用的纯化方法和纯化效果 总纯化倍数高低取决于目的蛋白含量比例和纯化效果 【矛盾:总纯化倍数越高,需要的分离纯化步骤越多,总回收率越低】3.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

不同产物、同一产物不同技术路线采用的纯化工艺不同,但分离纯化的主要工艺步骤仍具有共同性: 1.)原材料的预处理:将目的产物从原始材料中提取出来 2.)固-液分离:固体杂质的去除 3.)目的产物分离:从提取物中去除可溶性杂质 4.)目的产物纯化:去除残留杂质使目标产物达到所需纯度 5.)对目标产物进行必要的后加工(修饰、加稳定剂、佐剂) 4.分离纯化的原则和目标 分离纯化的原则: (1) 尽可能简单、低耗、高效、快速。 (2) 分离步骤尽可能少。 (3) 避免相同原理的分离技术多次重复出现 (4) 尽量减少新化合物进入待分离的溶液。引起新的化学污染;蛋白质的变性失活 (5) 合理的分离步骤次序:先高通量,后低通量;先低选择性,后高选择性;先低成本,后高成本。 分离纯化的目标 (1)最小化操作体积;(2)最少化操作步骤(3)组合不同机理分离技术 分离纯化三部曲:“ 1.提取;将目标产品从原料中初步纯化;浓缩和提高稳定性 (如:去除蛋白水解酶);去除主要杂质。【重速度和处理量】 2.纯化:进一步去除杂质,纯化目标产品【重收率和处理量】 3.精制:去除痕量杂质;调整产品保存条件;保证试剂安全性【重分辨率】5.概念 1.)什么是生物分离工程? 为提取生物产品时所需的原理、方法、技术及相关硬件设备的总称,指从发酵液、动植物细胞培养液、酶反应液和动植物组织细胞与体液等中提取、分离纯化、富集生物产品的过程。 分离-强调将不同物质分离开;纯化-强调产品纯度不断增加 2.)生物分离工程的单元操作 单元操作:完成一道工序所需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目的产物与杂质之间在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存在差异。利用各种差异选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可将目的产物分离出来。 利用混合物不同组份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将其分配到两个或更多物相中,如盐析、沉淀、层析、萃取等; 在单一物相中利用不同物理力场将混合物中各组份分配到不同区域中去,如超速离心、超滤等 可利用来进行分离的性质有:分子大小、分子量、分子形状、溶解度、电荷性、疏水性以及与配基亲和力等

生物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998年教育部调整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生物 类专业进行了整合,设立了新的生物工程专业[1]。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于2001年,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化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生物产品产业化技术,毕业生一般在食品、制药、环保等生物工程相关行业就业。生物反应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支撑课程,在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反应工程是一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如酶、细胞或组织)作为催化剂参与反应过程的工程科学。开设生物反应工程专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既有很强的生物学和化学背景,又具有工程知识的学科交叉型人才,使学生能在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2]。生物反应工程是一门工程类的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3],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建立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联系,对于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并运用于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课程网站和多媒体教学、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研究生物反应工程教学改革措施,希望能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生物反应工程的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生物反应工程课 程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化学、工业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为生物反应工程课程学习打下了基础。由于生物反应工程课程本身涉及生物化学、工业微生物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知识,有较多的公式推导和计算,并且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学生因为难于接受而出现畏难情绪,普遍感到此课程学习难度较大[4]。为此,如何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生物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2.1 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由5名教师组成,包括1名教授、1名副教授、 3名讲师。团队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团队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 素质,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以课程为中心组成教学梯队。为此,建立团队合作机制,由教授任团队带头人,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 的教学水平,以利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创造机会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2.2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启发式”和 “讨论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内容,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教师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此举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5-6]。 2.3引入实践教学环节 采用“小组教学法”和“实例教学法”进行实践教学。将 学生分为3~4人一组,自选或指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写出报告,并制作PPT 在课堂上汇报并且相互讨论,交互式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4应用多媒体教学,建设课程网站 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效率高,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 工具。利用板书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程网站的建设,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提供给学生一个自学的平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5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促使学生 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而且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教学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3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考勤、课堂回答问题、作业情况等,其中课堂回答问题在平时成绩占较大的比重,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教学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表现,包括报告、PPT 和课堂讨论成绩。期末考试采用卷面考试,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考文献 [1]江珩,陈守文,喻子牛.以微生物学为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 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6,32(2):172-175. [2]岑沛霖,关怡新,林建平.生物反应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韩培培,谭之磊,贾士儒,等.生物反应工程本科实践教学活动的改革 和实践[J].科技信息,2011(35):286. [4]曹飞,张进明,朱建良,等.本科生物反应工程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与 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4):36-38,92. [5]王莅,辛峰,徐艳.互动式教学在本科生反应工程教学中的实践[J].化 工高等教育,2005(4):64-66. [6]郑辉杰,张洪起.生物反应工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河北工业大 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3(3):40-42. 生物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靳挺 尚龙安 胡升 武玉学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介绍了生物反应工程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包括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引入实践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建设课程网站、改革考核方式等,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反应工程;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5-0343-01作者简介靳挺(1972-),男,安徽阜阳人,博士,副教授,从事生物工 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 收稿日期 2014-02-20 农村经济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5期3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