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研究简介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方法(综述)

品种鉴定是种子市场监管和品种审定准入的主要内容,是育种工作的重要阶段,也是衡量成果能否转化的重要环节。
因此,品种鉴定在种子生产、加工、储藏及经营贸易等流通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但在种子流通中,为节省成本与缩短时间周期,往往忽略品种鉴定的重要性,导致仍有种子掺假的案件发生,给生产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
杂交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随着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比重逐年增大,对杂交水稻种子的质量(主要是真实性和纯度)检查和监督尤为重要。
目前,杂交水稻品种鉴定的方法主要有形态鉴定法、生化鉴定法、DNA 分子技术鉴定法。
1形态鉴定法1.1种子形态鉴定法种子形状比较稳定,故形态鉴定方法简单,快速经济。
主要通过观察种子的外观形态特征,包括种子的长宽度与大小、形状、颜色、光泽、种皮形态、垩白、胚乳等性状,借助仪器或工具(如放大镜、解剖镜等)观察,进行品种鉴定,一般情况下可鉴定出杂交水稻样品的真实性[2-3]。
但由于这些性状只适用于品种间差异较大的样品鉴定,且受鉴定者经验的制约,品种鉴定结果可靠性较差,应用范围较窄。
1.2幼苗形态鉴定法在相同条件的温湿度、光照等环境下,对种子进行培养,当发芽良好的种子生长发育到适合鉴定的幼苗阶段,结合独特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鉴定。
李稳香等用幼苗形态鉴定法,发现应用于鉴定威优、汕优、协优系统的杂交一代均有较好效果,尤以鉴定威优46效果与田间种植鉴定结果均基本一致[4]。
此鉴定方法较简单,易于操作,成本低,鉴定周期短,鉴定结果较准确。
但由于幼苗期所依据的性状有限,且受种子处理方法与生长环境的影响颇大。
因此,该鉴定方法只适用于幼苗形状差异较明显的品种。
1.3田间种植鉴定法田间种植是鉴定品种最为可靠的方法之一,主要依据品种的特征特性进行鉴定。
将种子适时催芽、播种,秧苗栽插到田间,通过水肥管理、病虫害预防等,直到抽穗时进行鉴定。
我国每年冬季都会在海南岛进行田间种植鉴定,这种鉴定方法比较简单,鉴定结果较为符合大批量的实际生产。
水稻香味基因Badh2_的功能和效应分析

1--生物技术•遗传育种 引用格式:刘之熙,闵 军,刘三雄,等. 水稻香味基因Badh2的功能和效应分析[J]. 湖南农业科学,2023(10):1-6. DOI:DOI:10.16498/ki.hnnykx.2023.010.001水稻(Oryza sativa L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近 30 亿人口以水稻为主食[1]。
香米不仅在蒸煮后清香可口,更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同时香米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价格比非香大米高2倍以上,这也为香稻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香稻含有多种挥发性化合物,有学者发现直接与水稻香味相关的挥发性物质为2-乙酰1-吡咯啉(2-acetyl-1-pyrroline ,2-A'P )[2-3]。
由于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2功能的缺失,翻译提前终止而产生无功能的BADH2蛋白,中断了2-AP 合成底物γ-氨基丁醛的代谢,使其转而生成了香味物质2-AP [4]。
Badh2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上[5],由 15 个外显子和 14 个内含子组成,常见的突变类型为第7外显子8 bp 缺失和3个SNP 差异导致的移码突变,以及第2外显子上7 bp 缺失造成的翻译提前终止[6-7]。
随着香味基因的克隆和香稻资源的收集,共发现有20余种badh2的等位基因[8-11]。
除了编码区 SNPs 或 InDels 引起非同义突变或移码框突变而导致无功能的BADH2蛋白产生的变异类型外,还有一些Badh2基因的变异发生在内含子区、启动子区及5'UTR 区,携带这些变异类型的水稻品种大多散发独特的香气。
笔者前期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3个香稻品种XW13、YZX 及XW17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3个香稻品种的Badh2基因序列一致,在编码区无明显变异的情况下,启动子区距离ATG -1487 bp 处有一个8 bp 的插入突变,这种变异类型在已测序并公开发表的76份香稻资源的Badh2基因序列中也有发现,命名为 badh2-p [12]。
水稻稻米品质的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网络版), 2011年, 第9卷, 第1134-1151页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2011, Vol.9, 1134-1151 http://mpb. 5th 评述与展望Reviews and Progress水稻稻米品质的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易俊良1,2,3, 周少川1,2, 唐晓艳3, 周向阳4, 彭琼5, 陈立云1, 王海斌61.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 长沙, 410128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科学研究所, 广州, 5106403.深圳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 深圳, 5180404.深圳市农作物良种引进中心, 深圳, 5180405.湖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长沙, 4101286.衡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衡阳, 421200 通讯作者: xxs123@ 作者分子植物育种, 2011年, 第9卷, 第19篇 doi: 10.5376/.2011.09.0019收稿日期:2010年11月02日 接受日期:2011年02月11日 发表日期:2011年02月23日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
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 版权所有人允许并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引用格式:易俊良等, 2011, 水稻稻米品质的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V ol.9 No.19 (doi: 10.5376/.2011.09.0019)摘 要 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及其分析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大量与稻米品质有关的基因或QTL 在染色体上精确定位并克隆。
新一代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高通量、高效、简便的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为水稻在品质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水稻品质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品质分子设计育种相关基础研究,影响未来品质分子设计育种的限制因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提出高通量、高效、简便的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是未来品质分子设计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
水稻基因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3, 44(6): 843-853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307001郭涛, 沈任佳, 王加峰. 水稻基因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4(6): 843-853.GUO Tao, SHEN Renjia, WANG Jiafeng. Research progress on genetic transformation methods of rice[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3, 44(6): 843-853.特约综述水稻基因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郭 涛 ,沈任佳,王加峰(华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42)摘要: 介绍水稻遗传转化方法的发展历程和科研成果,为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从生物介导转化法和非生物介导转化法2类方法出发,介绍各种转化方法在水稻上的首次报道和重要进展并进行了展望。
生物介导转化法中,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转化法通过侵染种胚、稻穗、愈伤组织和茎尖进行转化,种胚及其诱导的愈伤组织作为材料的转化体系较为成熟,稻穗和茎尖转化法则操作简便、转化再生周期短;此外,有研究尝试用根瘤菌Sinorhizobium和Rhizobium以及附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转化水稻。
非生物介导转化法中,物理方法转化法(基因枪法、电击法、花粉管通道法和显微注射法)是较为传统的转化方法,基因枪法应用较为成熟,花粉管通道法则取得较多育种成果;介质介导转化法中,纳米材料的应用正逐步成为研究热点。
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发展可从转化材料的筛选和优化介导转化的载体入手,同时将转化体系和DNA-free、单倍体诱导等技术结合起来,以提高转化效率和安全性,缩短转化再生周期。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水稻分蘖角度QTL

中国水稻科学(Chin J Rice Sci), 2024, 38(3): 266-276 266 DOI: 10.16819/j.1001-7216.2024.230904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水稻分蘖角度QTL朱裕敬#桂金鑫#龚成云 罗新阳 石居斌 张海清*贺记外*(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长沙 410128;*通信联系人,email:**********************;*****************.cn)QTL Mapping for Tiller Angle in Rice by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ZHU Yujing#, GUI Jinxin#, GONG Chengyun, LUO Xinyang, SHI Jubin, ZHANG Haiqing*, HE Jiwai*(College of Agronom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email:**********************;*****************.cn)Abstract:【Objective】Tiller angle is a critical agronomic trait influencing rice yield. Identifying rice tiller angle QTL (genes) and detecting their elite haplotypes can be beneficial for developing ideal rice varieties. 【Method】333 core germplasms from the rice 3K resources were utilized as research materials. These germplasms were cultivated in Yunyuan and Chunhua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2020 and 2022, respectively. Tiller angles of various germplasms were measured during the heading stag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MLM model of TASSEL 5.2, combined with the genotypes of the germplasms. 【Results】Six QTL for tiller angle were identified on rice chromosomes 2, 5, 6, 9, and 12, designated as qTA2, qTA5, qTA6.1, qTA6.2, qTA9, and qTA12, respectively. These QTL explained phenotypic variation ranging from 6.23% to 16.22%. Notably, qTA9 co-localized with the major QTL TAC1 for tiller angle, while the other five QTL were newly discovered. Candidate gen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these five QTL. The candidate genes for qTA2 and qTA6.1 were identified as Os02g0817900 and Os06g0682800, respectively. Os02g0817900 encodes a rice cytochrome P450 family protein, while Os06g0682800 encodes a zinc finger domain protein.【Conclusion】This study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new QTL for tiller angle in rice and analyzed candidate genes, 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cloning of tiller angle QTL (gen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 tiller angle in rice.Key words: rice (Oryza sativa L.); tiller angle; QTL; candidate gene; haplotype摘 要:【目的】水稻分蘖角度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挖掘水稻分蘖角度QTL(基因)及其优势单倍型,有助于构建水稻理想株型。
水稻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研究进展

an
important
quality and wide adaptability.The QTL analysis of rice
summarized,including QTL location,clone and pyramiding.
The application of QTL analysis in rice breeding is discussed. Key words:Rice;Breeding;Character;QTL
了植物基因组的研究NA结构分析、基因数据库的发展、水稻基因组结构 的建立,促进了水稻每个基因的功能注解,同时也推动
收稿日期:2009-02—18 作者简介:刘灵燕(1962一),男,江西宜春人,助理农艺师,主要 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步分析与比较这些分子功能发现,不仅在水稻和拟南芥 中不同,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也不同。另外, 其他调控一些重要的农艺性状的QTLs也已克隆。如 Gnla调控穗粒数,Gs3调控谷粒大小,SKCl调控耐盐 性,PSRl调控再生能力,Sh4和qSHI调控落粒性。 Gnla编码细胞分裂素氧化酶/脱氢酶(OsCKX2,1种能
逆的基因。因为用渗入系鉴定QTL基因不需要构建连
生物钟的,通过对水稻Hdl的分子结构与生理性状分
析,证明水稻调节开花有几个与拟南芥不同的独特特
征。拟南芥CO启动子仅在长Et条件下促进开花,而水
稻在短日与长日条件下,开花途径有相反的功能。水稻
锁图谱与QTL统计分析,对实际育种过程和生物科学 是更有效的方法。而且,每个渗入系能直接用作定位的 植物材料,克隆QTL基因,也可以作为育种的母系。 但作为育种应用时,因插入到渗入系中的染色体片段比
QTLs来源于自然变异,因此应用差异较大的品种,特 别是野生种非常重要。多
转基因水稻研究进展_唐梅

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遗传特性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转基因水稻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转基因; 水稻;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杂种 优势的成功利用使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 高,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做出了极大的 贡献。但是, 自 !" 世纪 -" 年代以来, 杂交水稻的 产量就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 有专家预测, !"#" 至 世界人口将成倍增加至 %%" 亿, !"(" 年, &"0 生活 于人口过剩的发展中国家1%2。 粮食需求的大量增加 与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之间的尖锐矛盾的解决依赖 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粮食产量的巨大增加。而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稻米品质的 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不断提高水稻产量和改良 其品质是当前水稻育种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的 完成单纯依靠传统的遗传育种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 %& 卷
第(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1"’23456"27 8&92:;;<
!"") 年 ( 月
!"#$%&’ "( )*+,&% -*&.,*$+ /"’’*0*
转基因水稻研究进展
唐 梅
(乐山师范学院 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四川 乐山 *%)""")
摘
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不断提高其产量和改良其品质是当前水稻育种的重要任务。水稻遗传转
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六安二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试卷分值:150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世界90%以上的稻米产于亚洲,而且集中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三大地区。
如同人类的起源有非洲起源(单一起源)和多地区起源假说一样,为全球大半数人口提供主食的水稻也有一次起源(单一起源,single-origin)假说和多次起源(multiple-origin)假说。
水稻的一次起源假说源自201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B arbara A.S chaal)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Michael D Purugganan)发表的论文。
他们认为,水稻的驯化只有一次,并非两个亚种各自独立驯化。
他们采用分子生物学证据分析和估计法,认为水稻的起源约在8200—13500年前,起源地是在中国的长江流域。
这个水稻的一次起源假说一方面与已知的考古数据有一致的地方,但是仅凭分子生物学证据也还不足以充分证明水稻的起源和历史。
当然,水稻一次起源假说与考古发现中找到的植硅体可以相互佐证。
植硅体是硅沉淀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颗粒,由于性质比有机物稳定,可以在地层中被长期保存。
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如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和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都发现了超过11万年前左右开始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首先栽培的。
但是,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亚种分别起源于不同的地理区域,粳稻起源于中国的普通野生稻,而籼稻则起源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尼瓦拉野生稻(O·nivara)。
但是,第一种籼稻应是由粳稻和野生稻杂交培育而成的。
此后,这个杂交种传到东南亚、南亚,这些地方的农民栽培出了适应当地环境的多种品种,由此产生了独特的籼稻。
因此,今天亚洲稻(又称水稻,Oryza sativa L)包括粳稻(Japonica)和籼稻(Indica)两个主要亚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期
丛丽娟等:水稻 (籼稻) 全基因组框架序列
"@$
的单子叶植物基因存在, 而双子叶植物基因没有。 将我们 !"#$$ 的 组 装 结 果 进 行 %&’(’)* 基 因 预 测 ( +,,-: . . ///0 123,4’5560 728 . 4’5560 -+,89? ,2-: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返回结果表明有 =>?>! 个预测基因。其中, 包括起始外显子与终止外显子的完整基因总共 >""!@ &3:(<) 个。我们通过两方面的证据来证实预测基因的可靠性。第一, 我们用预测基因和 @=@AB 个 C)D1 组装的 BA==? 条 E(:F’(’ 的集合进行了碱基序列比较。结果有 == 0 "G 的集合能在 %F’(’)* 预测的基因中找到。 第二, 预测基因的平均编码区长度为 "B@ 个氨基酸, 是拟南芥中预测基因编码区 (平均 AA? 残基) 的 而且在我们计算只包括起始和终止外显子的完整基因平均编码区长度时, 这种情况仍然存在。 =" 0 >G 。 相信与组成上的 FH 梯度效应有关。 单独的外显子或内含子 FH 含量对基因组长度的作图表明, 大多数的差异来自基因内部 FH 含量的 差异。人类基因组中, 大的基因在平均水平上比小的基因 ID 富集。相应的, 在水稻中, 我们发现几乎每 一个基因中 (包括大的基因) 至少有一个 FH 含量特别高的外显子。但是沿着转录方向作蛋白质编码区 的 FH 含量图, 即起始于 >’ 末端, 发现水稻基因中的负梯度效应。这些梯度效应会从 >’ 端开始大约延伸 至 $J4 的地方消失。不同基因之间梯度效应程度差别很大, 一些基因出现零梯度, 但未发现基因有正梯 度效应。比较拟南芥基因, 却没有发现这样的梯度效应。对一些水稻和拟南芥的同源基因的研究表明, 在沿着编码方向的所有位置上, 水稻基因的 FH 含量都等于或超过它们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 此后我们对水稻的 >""!@ 个完整基因进行 K(,’5L52 和 F’(’ M(,292&6 H2(125,:N8 分类, 共有 $> 0 !G 和 BO 0 AG 的基因得以分类。
"
多态性研究
通过两个分别来自籼稻和粳稻的重叠 PIH1 的比较, 结果显示, 在总体水平上, 高度相似的数千碱基
大小的区域分散在毫无相似性的数千碱基大小的区域中, 也就是说同源区域与非同源区域相互间隔。 我们发现在每一个比对不上的区域都与一个 QRS1 (数学意义上的重复序列) 簇相对应, 其长度由 O 0 = J4 到 B> J4 不等, 并且插入和缺失的比例几乎相等。能被识别的 PRS1 (生物学意义上的重复序列) 序列占 比对不上的区域的一半, 估计为它们是位于基因间区域的巢式逆转座子; 在核苷酸水平上, 除去比对不 上的区域, 我们根据 QRS1 和唯一性序列上的多态性比率, 划分为单核苷酸多态性 ( )TL1) 和插入#缺失多 态性 ( :(<’91) 。重复序列区域的变异频率是唯一性序列区域变异频率的两倍。 水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水稻基因组序列中含有高产、 抗虫病、 耐旱涝、 抗倒 伏等性状的遗传信息。分析水稻基因组序列, 对改善水稻品质、 提高水稻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们完成的只是草图, 我们准备通过构建更多大的插入片段克隆来改善我们的序列草图, 弥补 所有的可能包含有基因的 “洞” , 并且借助现有的物理和遗传图谱将通过测序获得的序列进行整合, 得到 更加精确的完成图。
!
基因组比较
在水稻和拟南芥基因组水平的比较分析中, 发现了令人惊讶的不对称性。约 @O 0 ?G 的拟南芥基因
在水稻中都有其同源基因, 同源性的平均长度为蛋白质长度的 @O 0 $G , 并且在氨基酸水平上具有 ?O 0 OG 的相似性。相反, 水稻预测基因中仅仅 A! 0 AG 的基因能够在拟南芥中找到其同源基因。其同源基因的 平均长度为蛋白质长度的 == 0 @G , 并且在氨基酸水平上只有 >= 0 @G 的相似性。这是水稻中组分梯度效 应的又一个重要影响。在拟南芥内部基因是高度重复的, 而水稻和它的同源的基因的重复的方式是类 似的。
基因组分析
基因组 ;< 的平均含量在原核细胞生物和真核细胞生物之间有很大差异, ;< 含量的局部异质性也
有巨大变化, 人类染色体组中的变化范围介于 24: 至 49: 之间。相比较而言, (嘌呤含量) 较稳 ?; 含量 定, 只在平均值 9#: 左右有较小波动。拟南芥、 水稻和人类基因组中序列组分的主要不同可以在基因组 通过在 9## ’, 的窗口里计算 ;< 含量并绘图, 我们发现在拟南芥的 ;< 分布中 ;< 含量的分布上观察到: 富含 ?Q 的一侧形成一个 “ +DARIL0C” , 代表着基因间区域的 =>? 的性质, 而水稻和人类基因组中未发现, 但却发现富含 ;< 的一侧有一个 “ GB/I” 。为进一步了解这些特征, 我们绘制了外显子和内含子 ;< 含量的 分布图, 结果表明水稻基因组分布图中富含 ;< 的 “ GB/I” 来源于外显子。水稻的外显子展现出一个富含 “ GB/I” , 但是水稻的内含子却没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基因在从 9S 端开始的 ;< 含量 ;< 的 水平上存在梯度效应, 而且在所使用的密码子和氨基酸水平上也存在梯度效应。这种特性只是在所有
植物学通报
($) : 2##2,!" $E# 5 $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动态与信息
中的全基因组序列草图的绘制 ( -./01.0,234: 。籼稻在中国与东南亚广 &%’()% *( ++,( (*+(,%) )3 5 32, 2##2) 泛种植。我们分析的籼稻品种 3$6"" 就是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 ( 的父本。 3 *783) 水稻基因组全长 %44 &’, 包含有 %4#22 5 99#"9 个基因。在已测序的序列中功能区占 32 ( #: 。通过 长度为 2# 个核苷酸的序列检索发现在全基因组中大约 %2 ( 2: 的序列是重复序列, 并且大部分的转座子 位于基因间区域。在水稻基因组的全景分析以及与拟南芥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的同时, 我们还分析了植 物和人在基因组水平上的差异以及水稻基因在 ;< 含量、 密码子使用和氨基酸使用上的梯度效应。这种 单子叶植物区别于双子叶植物的梯度效应很可能是造成大约一半的水稻预测基因在拟南芥中找不着同 源序列, 而有同源的另一半几乎是拟南芥基因的复制品的原因。 我们采用的是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将基因组 =>? 随机打碎成一定长度的片段, 通过全自动测序 仪读取片段的序列, 然后将产生的片断进行正确有序的组装。为了克服大数据量和高重复序列含量造 成的困难, 我们采用自己设计和编程的序列拼接软件包 @08( ;01A&0 @0+0BC.D,"2:E2% 5 E$", 。拼 2##2) 接得到的大于 2 F’ 的 =>? 序列已全部递交公共数据库 ( DGG,: ,并且整个水稻基 ! ! HHH( 1.’/( 1I&( 1/D( JAK) 因组序列都可以从我们的网站 ( DGG,: 直接下载。 ! ! ’G1( J01A&/.+( ACJ( .1 ! C/.0 ) 我们一共构建了 99 个 3$6"" 和培矮 4%(两优培 3 的母本E%: 。其中 F’。对总共 2)9 万个 ,IB+&/L =>? 克隆进行了两端测序得到了 %42 万次测序反应, 3$6"" 基因组得到 $9) 万次测序反应数据。质量达到 M2# 以上的读出序列平均长度为 9%4 ’,。用 @08包鉴定并屏蔽重复序列和进行组装 (此软件在用 8DCB, 拼接以前, 屏蔽了 2# 个碱基水平上的重复序列, 以减少错误连接的可能性, 用正反向克隆的信息填补重复序列屏蔽所留下的 “洞” ( JB,) , 并 8DCB, 拼接后, “跨洞” 构建 “骨架图” ( -.BNNAIL)共组装了 >9# (覆盖 9#: 全基因组序列的 .A1G/J 长度) 为 4 ( 43 F’ 的 .A1G/J+ 总长 $4" &’,这些 .A1G/J+ 连接成了 >9# 为 "" ( )4 O’ 的 +.BNNAIL+ "#$, 总长为 $42 P’。 "2), 99# 个, #%% 个, 对其我们进行了如下分析:
!!!!!!" !
水稻 (籼稻) 全基因组框架序列研究简介
丛丽娟 李 蔚 杨焕明
(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 ! 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 北京 "#"$##)
水稻为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了主要食物。水稻基因组的常染色质部分长约 %$# 个 &’, 是拟南 芥基因组长度的 $ ( ) 倍, 约为人类基因组长度的七分之一。我们最近完成了水稻的籼亚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