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质的量说课稿

高中物质的量说课稿
高中物质的量说课稿

高中物质的量说课稿

课题: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

第一课时 )

【目的要求】

:

1、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意义。

3、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学生通过对概念的理解,能够掌握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5、学生抽象思维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重、难点】

: 对物质的量及摩尔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

: 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类比推理,启发探究。

【课时安排】

:(第一节时)重点完成摩尔有关概念及内涵

【教学过程】

: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微观粒子的数目和宏观质量之间的关系的思维方法聚微成宏的方法。)

提问1: 我们如果想知道这堆大米中一粒大米的质量,我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呢?

引导: 曹冲称象的故事中解决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化整为零,变大为小)

利用托盘天平如何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积小成大,聚微成宏)

讨论结果:用托盘天平难以称量他们一粒的质量,但是称出100粒的质量却是及易办到的。

想象一下:如果货币只剩下一角硬币一种范文写作,假如你去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你得带多少硬币呢?

那会怎么办?

1000个一角硬币可以用100元这个“集团”的概念来表示,×1023个硅原子你能用一个类似的“集团”来表示吗?

提问2: 你能数出500g大米里有多少粒米,那你知道500g水里面有多少个水分子吗?

(提示学生:我们很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微粒“集团”的物理

量!!!)

点燃

提问3: 反应 C + O2 === CO2 所表达的意义?

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微观粒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物质的量说课稿 (完美)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第1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第1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要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又为以后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和化学定量分析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物质的量”是化学计算和化学定量分析的基本工具。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是高中化学定量分析的基本工具,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本节课学习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会影响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也是按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今天要学习的物质的量可以使学生把微观量和宏观量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也能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表征物质的相应量的数量时带来的方便。 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的了解,采用“质量”和“物质的量”的类比,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标准、单位等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2) 学习类比、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类比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概念的掌握 难点: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概念的引入和理解。 确立依据: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类比”探究式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等。 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六、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1)、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表达物质多少的物理量有哪些。 (2)、让学生回顾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如何界定的? (3)、“一打等于12个”中这个“打数”概念的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2、导入新课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以教材“联想质疑”中一滴水的数目的巨大性”作为本节课的开篇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本节课感兴趣。至此进入今天的课题“物质的量” 3、新授课教学 (1)通过教材“资料卡片”认识七个基本物理量 (2)回顾质量的学习思路 (3)类比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符号、单位、衡量标准N A,并对其作详细剖析,尤其是对N A的讲解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其意义,使重点难点一举突破。 (4)引导学生找出: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粒子数(N)它们之间的联系(5)向学生强调指出物质的量的量度对象只能是微观粒子,且在使用时一般要注明微粒的化学式。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明此处的书写注意和物质的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讲述: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 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B 表示,单位mol/L或mol/m3 表达式: 讲解:注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对比。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或m3。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 投影练习: 1.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标准状况下,配成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L;2mol/L;2mol/L;49g) 讨论: 1.将342gC 12H 22 O 11 (蔗糖)溶解在1L水中,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吗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说课讲解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第三个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溶液的组成,以及前面两课时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探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也了解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初步用定量的方法做实验,特别是又扩充了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以后的化学计算几乎每次都要遇到物质的量浓度,所以也为以后的化学计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的成败,决定了以后化学计算的成败。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特别是在化学计算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目标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溶液的组成和物质的量的概念,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数据的能力,而且此时的高一学生刚入学不久,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和自信心、上课时积极性高。因此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3、熟练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完成配制任务(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并思考其成分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通过反思实验过程和计算练习深化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溶液的配置方法,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说课稿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说课稿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说课稿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说课稿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说课稿

————————————————————————————————作者:————————————————————————————————日期: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是《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 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浓度 教案

高一化学备课组材料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 许德聪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物展示、问题探讨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并将生活中各种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 的题目是《物质的量》,下面我从教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科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本课时主要涉及第三节第一部分物质的量。本课时内容属于工具性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整个教学,学生在今后几乎每节课的学习中都会用到,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这节课是本章,甚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而且很容易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根据新大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时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使学生了解学习物 质的量这一基本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3、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关系 (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与其他物理量对比得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培养 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归 纳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 出现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感受围观与宏观的完美结 合。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以及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运算关系。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化学是一门培养人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和本课时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高中化学说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 新一轮的教师招聘又要开始了 你准备好了吗 希望这些课件能对你有些许的帮助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 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明此处的书写注意和物质的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讲述: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B表示,单位mol/L或mol/m3 表达式: 讲解:注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对比。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或m3。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 投影练习: 1.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2.58.5gNaCl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标准状况下,22.4LHCl配成0.5L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0.5mol/L;2mol/L;2mol/L;49g) 讨论: 1.将342gC12H22O11(蔗糖)溶解在1L水中,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吗? 2.从1L浓度为1mol/L的蔗糖溶液中取出100mL,这100mL溶液的浓度是多少?取出的溶液与原溶液相比,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变? (1.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不是单位体积的溶剂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所取溶液的浓度不变。例如:日常生活中从一大杯盐水中倒出一小杯,盐水的浓度不变。对比取出液和原溶液,浓度没变,溶质的物质的量变小了,溶质的质量变了。溶液的体积变小了。就象大杯中的盐多,小杯中的盐少。)板书: 特点: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数目如何计算呢? 提问: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微粒个数相同吗? 由于体积和浓度相同,因此酒精和蔗糖的物质的量相同,它们都是非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分子,因此分子个数相同。 追问:那么对于强电解质呢?例如:1mol/L的氯化钠和氯化镁溶液各1L,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吗?溶液中有哪些微粒?微粒的数目是多少,相同吗? 板书:NaCl=Na+ + Cl - 1mol 1mol 1mol MgCl2=Mg2+ + 2Cl- 1mol 1mol 2mol 分析: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都是1mol,由于都是强电解质,溶于水会全部电离成离子。其中钠离子和镁离子的数目相同,而氯离子数目不同。 小结:对于非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的分子数目相同;对于强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离子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板书设计

人教版物质的量说课稿

人教版物质的量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指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而着重强调了这些概念的应用。 2.本章节内容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位置如此靠前,足以知道其重要性。“化学计量”是一个核心,它是连接着微观与宏观(即不可称量转为可称量)、定性与定量的桥梁,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是一个教学重点。在本节的学习中要形成一个“量”的认识。物质的量属于“工具性”概念,它导出摩尔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学生在本章节的学习不止用于习题的解决更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频繁用到,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本章、本节乃至整个高中学习的重点。 3.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具有很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非常容易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二.学情分析: 基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教学理念“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上”。由于“摩尔”计量的对象是微粒,回顾初中对微粒观的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微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是:“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从上述可知,学生已经知道宏观的物质很大,可以运用质量、体积等物理量等进行计量,

也清楚微观粒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归纳、 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设问题,引导学 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去联想,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基于教材与学情,我确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而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 涵义,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 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3.通过与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整体计量方法类比,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帮助理解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 罗常数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总结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 计算的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2.【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及三者之间的计算3.【教学难点】 如何深入简出的引出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和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帮助学生 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从这样靠前的安排,我们不难看出本节内容的对于整个高中化学所起的重要基础作用,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为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提供了新视角,让学生体会到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同时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属于“工具性”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使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对本节内容明确指出“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可以看出新课标已经淡化对物质的量概念本身的掌握,而强调其实际应用,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着重培养学生对概念的应用。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在初中化学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数学中也已经介绍了集合体 的概念,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一学生思维具有较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 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前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稍差,对抽象概念 的理解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反复举例说明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B、了解NA的含义,能进行n、N、NA之间简单的化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NA的含义,n、N、NA之间的换算; 难点:如何深入浅出的引入n的概念、NA的含义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高一上册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doc

高一上册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特别是一份优秀的化学教案是教师课堂讲授的高度浓缩,是化学教师设计课堂的综合体现。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

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说课稿

1 1.教学内容分析第一节物质的量说课教学设计稿“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严重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因而目前高中各版本教材中均将此部分知识放在了整套教材相对靠前的地方进行介绍。 《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严重作用”。对于这些“工具性”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留意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例外版本的教材关于“物质的量”的讨论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部分: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因而“物质的量”单元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出发,建构讨论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类比,引导学生认识引入物质的量的严重意义,并且留意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的一个“堆量”,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体会摩尔这一概念的严重作用;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物质的量浓度1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 2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讲讲—议议—练练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 百分比表示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 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 浓度。 表达式 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 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 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 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 同。 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 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 的质量不同。 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 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 中,含有溶质10mol。 教材P31一、1,2,4 二、1,2 练习册

第一课时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定义: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叫做这种溶液的浓度。 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明此处的书写注意和物质的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讲述: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表示,单位mol/L或 B mol/m3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是XX最新发布的《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XX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量浓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 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 2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

“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ImolNaCI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5.85克NaCI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ImoINaCI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第二个 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计算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3、开拓眼界 4 、课堂评价 5、作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说课稿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说课稿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包括了很多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学习这些概念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有重要意义。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分析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反应热》这一章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关于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B、使学生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C、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4、教材处理: (1)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方法,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尽管已经进行了两章内容的学习,但学生仍然表现出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的特点。由于摩尔这一章的概念比较多又比较抽象,对有些概念,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注意概念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恰当掌握教材的.深广度,更要防止不必要的加深拔高,加重学生的负担。 (2)教材分析: 首先明确物质的量的概念,再引进阿伏加德罗常数,但只做简单说明,提出摩尔概念以后再重点性的介绍摩尔和常数,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已经改进过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3)教材处理:

高中化学必修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说课稿 石惠艳 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因为概念理论课,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挑战理论性、概念性最强的一个课题“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排在人教版化学必修 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排如此靠前的位置足以可见其重要地位。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它属于“工具性”概念,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是本章、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2、《课程标准》 指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可见《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而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时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维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 ②通过练习掌握n与N A间的关系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体验“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探究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概念的了解,体验科学家的艰辛与伟大。 【教学重点】 ①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 ②通过练习掌握n与N A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通过体验“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很清楚宏观物质很大,可以用质量、体积等物理量计量;也很清楚微观粒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却缺乏基本的认知。 2、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三、过程设计 1、检查预习,复习提问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提前布置问题预习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