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患者抗凝问题
抗凝出血风险评分标准

抗凝出血风险评分标准抗凝出血风险评分标准是指由特定的抗凝治疗评估出血风险的一般性评分系统。
该评分标准。
考虑到患者的个人史、年龄、性别、血压和体重等因素,可以用来评估抗凝治疗患者潜在的出血风险。
这种评分是抗凝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调整治疗和改善患者的安全性。
我国抗凝出血风险评分标准包括两个子类,一是抗凝出血评估准则(CAP),即出血风险评估准则,二是抗凝出血评分标准(CPS),即出血风险评分标准。
抗凝出血评估准则(CAP)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0年颁布,旨在促进抗凝治疗患者安全使用,减少抗凝治疗患者的出血风险。
该评估准则包括五项标准:年龄、性别、血压、体重和用药历史。
抗凝治疗患者应当按照这五项标准进行评估,以了解其在抗凝治疗中的出血风险情况。
抗凝出血评分标准(CPS)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颁布,用以评估抗凝治疗患者出血风险情况,以便确定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溶解预防措施。
CPS根据患者个人因素(如年龄、相关疾病、服药经历)对出血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预防出血事件发生,减少抗凝治疗患者死亡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此外,我国还根据抗凝出血风险评分标准,建立了抗凝出血风险等级分类,根据抗凝治疗患者出血风险的程度,将患者分为四个等级: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
从上述可以看出,抗凝出血风险评分标准不仅有助于了解抗凝治疗患者潜在出血风险,还可以更好地促进抗凝治疗患者安全使用,为抗凝治疗患者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
然而,目前,我国抗凝出血风险评分标准并未被广泛应用。
尽管CPS对抗凝治疗患者的出血风险有较高的评估准确性,但很多医院缺乏CPS的实施规范,也没有严格要求实施该评估标准。
另外,一些医护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对CPS的评估也没有足够的了解。
为了促进我国抗凝出血风险评分标准的推广应用,我们需要对抗凝治疗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增强他们对抗凝出血风险评分标准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以促进临床抗凝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抗凝评分及出血评分

抗凝评分及出血评分抗凝评分和出血评分是用评估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发生出血风险的工具。
常用的抗凝评分工具包括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出血评分工具包括HAS-BLED 评分和ATRIA评分。
CHADS2评分:用于评估非心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分数越高表示卒中风险越大。
该评分包括以下因素:心力衰竭( Congestive(heart(failure)、高血压( Hypertension)、年龄超过75岁( Age(≥75)、糖尿病( Diabetes)、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Stroke(or(transient(ischemic(attack)。
总分0-6分,分数越高表示卒中风险越大。
CHA2DS2-VASc评分:用于评估非心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分数越高表示卒中风险越大。
该评分包括以下因素:心力衰竭 Congestive(heart(failure)、高血压 Hypertension)、年龄超过75岁 Age(≥75)、糖尿病 Diabetes)、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Stroke(or(transient(ischemic(attack)、血管性疾病 Vascular(disease)、年龄65-74岁(Age(65-74),女性性别(Sex(category)。
总分0-9分,分数越高表示卒中风险越大。
HAS-BLED评分:用于评估抗凝治疗期间出血风险。
分数越高表示出血风险越大。
该评分包括以下因素:高血压( Hypertension)、肝功能异常( Abnormal(liver(function)、肾功能异常( Abnormal(renal(function)、出血前的卒中( Stroke(history)、出血( Bleeding(history)、年龄超过65岁 Age(≥65)、药物或酒精滥用 Labile(INR、Drugs/alcohol(concomitantly)。
临床常见出凝血问题的处理

监测凝血功能
定期检测凝血指标
定期检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以评估凝血功能。
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根据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 以保持凝血功能的平衡。
注意观察出血倾向
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 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预防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 出血、关节腔出血等。
诊断方法
血浆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功能检测 ,以及血小板计数、凝血因子活性测 定等。
疾病风险与预后
疾病风险
出凝血问题可能导致严重出血事件,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
出凝血问题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和治疗方案,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完全康复, 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发作或遗留长期并发症。
预防感染发生。
血栓形成
总结词
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预 防血栓形成
02
抗凝治疗
通过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 等,抑制血栓形成和扩展。
01
预防血栓形成
针对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采取相应 措施,如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戒烟 等,预防血栓形成。
05
03
溶栓治疗
在血栓形成早期,使用溶栓药物如尿 激酶、链激酶等,溶解血栓,恢复血 流。
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适当的运动、保暖等措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 风险。
控制血脂水平
通过饮食和药物治疗,控制血脂水平,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 形成。
使用抗凝药物
在必要情况下,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低分子量肝素等,以预 防血栓形成。
抗凝出血风险评估

抗凝出血风险评估抗凝出血风险评估抗凝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用于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
然而,抗凝药物使用时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抗凝药物之前,进行对患者进行抗凝出血风险评估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凝出血风险评估的相关内容。
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因素。
常见的出血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肝肾功能不全、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等。
具体来说,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老年人往往肝肾功能下降,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容易发生出血。
女性在生理期和妊娠期间的出血风险也要考虑。
肝肾功能不全会影响抗凝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患者可能出血的风险。
贫血会导致血液的凝血功能下降,增加出血风险。
高血压和糖尿病也会影响血小板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出血风险。
其次,还需要考虑患者是否有同时使用其他药物的情况。
一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等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此外,药物的浓度也会对出血风险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药物剂量的合理调整。
除了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因素,还需要评估患者所处的治疗环境。
例如,在手术前后使用抗凝药物时,患者的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
因此,在手术前需要停用抗凝药物,并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出血风险进行出血预防措施的制定。
最后,根据抗凝出血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抗凝治疗方案。
对于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低剂量的抗凝药物,同时注意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如机械性抗栓治疗等。
此外,抗凝治疗期间需要定期进行患者的凝血功能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总之,抗凝出血风险评估是指导抗凝治疗方案的重要工具。
通过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因素、同时使用药物情况以及治疗环境等,可以制定出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减少患者出血的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抗凝评分及出血评分

抗凝评分及出血评分摘要:1.抗凝药物的应用背景2.抗凝评分和出血评分的定义3.抗凝评分和出血评分的计算方法4.抗凝评分和出血评分的临床应用5.抗凝评分和出血评分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正文:抗凝药物在心血管疾病、凝血障碍疾病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抗凝治疗同时也存在出血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评估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以及出血风险,临床医生引入了抗凝评分和出血评分这两种评估工具。
抗凝评分主要用于评估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效果,通过对患者的凝血功能、病史、家族史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预测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血栓事件。
抗凝评分越高,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越高,抗凝治疗的效果也越好。
出血评分则是评估患者接受抗凝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出血风险。
出血评分主要考虑患者的出血病史、家族出血史、血小板功能等多个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预测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出血事件。
出血评分越高,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越高,抗凝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警惕出血事件的发生。
抗凝评分和出血评分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制定,兼顾抗凝效果和出血风险。
尽管抗凝评分和出血评分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它们并非绝对准确的预测工具。
患者的病情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出血风险也会随之改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总之,抗凝评分和出血评分是临床医生评估患者抗凝治疗效果和出血风险的重要工具。
然而,这些评分并非绝对准确,患者和医生都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巧用常规检查-凝血与抗凝考试问题详解

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吴春波写在课前的话在人体的出血和止血过程中,凝血因子、抗凝血酶、纤维蛋白、血小板及其他的物质均参与了这些复杂的过程。
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要掌握出血和凝血过程的相关变化,掌握抗凝和纤溶机制原理。
掌握临床监测常用的三个时间的作用和意义。
一.出血机制和凝血机制(一)出血和凝血生理状态下,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不凝固,破损的血管能止血是因为机体存在复杂的凝血和抗凝系统。
血管破损后,VW因子启动填补破损部位,之后血小板通过糖蛋白聚集。
在血小板上有糖蛋白2B3A受体,氯吡格雷的抗凝机制就是通过抑制该受体使血小板之间不能通过纤维蛋白结合。
凝血因子Ⅷ因子与VW因子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血管性血友病之所以要补充因子是因为两者是联合起作用的,而且VW因子是Ⅷ因子的保护因子,如果VW因子作用弱,则Ⅷ因子的作用也弱。
血管破裂后,外源性和源性凝血途径启动。
但在病理情况下,外源性凝血途径是主要凝血途径。
该途径启动Ⅶ因子和Ⅲ因子,两者与钙离子结合成复合物后使凝血酶原激活,成为凝血酶原激活物。
这是到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共同途径。
源性途径:糖蛋白激活Ⅻ因子使之成为活性Ⅻ因子,Ⅺ因子也成为活性Ⅺ因子,Ⅺ因子与Ⅸ因子、Ⅷ因子、Ⅲ因子和Ca组成的复合物把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原复合物,这是共同途径。
这个途径的凝血因子平时在血浆中以非活性质存在,通过糖蛋白和离子电荷的改变才成为有活性形式。
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原复合物是第一个途径;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是第二个途径;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是第三个途径。
(二)三个三1.三个阶段凝血活酶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2.三个复合物Ⅳ因子,Ⅷ因子,钙和血小板Ⅲ因子;Ⅹ因子,Ⅴ因子,钙和血小板Ⅲ因子;Ⅶ因子,Ⅲ因子和钙。
3.三个自我催化Ⅷ因子,Ⅴ因子和血小板Ⅲ因子。
凝血因子有哪些?(三)凝血因子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
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时抗凝药物的应用

1、脑心综合征
• 因脑出血入院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根据 相关指南迅速启动抗血小板治疗,首选阿司匹林,对阿司 匹林过敏或胃肠道疾病不能耐受者可选氯吡格雷,同时还 应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必要时行PCI术(I,A)。支架 植入患者还需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2个月(I,C)。 患者处于脑出血急性期为抗凝禁忌证,且与脑出血止血治 疗上存在矛盾,暂不予以抗栓治疗和PCI术。予以硝酸甘 油静脉泵入,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扩冠,呋塞米联合螺内 酯利尿,曲美他嗪、左卡尼汀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 • 目前,研究认为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与多种因素 相关,其中之一是脑损伤过程中应用脱水剂导致电解质紊 乱、血液浓缩等引发心脏疾病。有研究认为不恰当的使用 甘露醇、止血与抗凝血药物会加重心脏损害。
2、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脑出血
• 依据 GRACE 注册研究对患者出血危险评估 , 文献中患者 仅具有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女性, CRU-SADE 出血评 分系统在入院时的评估为 :红细胞压积29 .7%计 9 分;肌 酐清除率采用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的 K/DOQI 对 CKD 的 临床实践指南中推荐的Cockcroft-Gault 公式计算所得值 为 90.15ml/min ,计 7 分 ;女性计 8 分 ;无充血性心力 衰竭征象计 0 分 ; 收缩压为 105 mmHg 计 5 分 ; 心率 84 次 /min 计 3 分 ;无血管疾病史 、无糖尿病史计 0 分 ,8 项合计为 32 分 ,属中危出血人群。这说明中危患者并非 意味着溶栓后绝对不出血 , 即使评分属于低危人群也是 难以完全避免出血的 。但从整体 STEMI 患者群的利弊权 衡, 溶栓治疗可使多数患者获益 。因此,STEMI 必须积极 考虑溶栓治疗 , 但应重视出血风险评估。目前的 CRUSADE 评分仍是公认的有效评分体系 ,临床应用中应结合个体病 例进行全面评估,选择更加安全的药物和恰当的剂量。
枸橼酸抗凝在创伤出血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护理

枸橼酸抗凝在创伤出血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护理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已经成为抢救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重症患者尤其是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患者中实施CRRT抗凝显得尤为重要。
枸橼酸抗凝是进行体外抗凝,并不影响患者凝血功能,是一种理想的抗凝剂。
本报道搜集重症医学科28例严重创伤行CRRT治疗运用枸橼酸抗凝的患者,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滤器使用时间,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观察护理的效果,总结护理要点。
标签: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创伤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指通过弥散或(和)对流、吸附机制,缓慢、连续地进行溶质交换和水分清除的血液净化治疗的统称。
近年来,由于重症医学的发展,CRRT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危重病的抢救治疗,成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1]。
肝素抗凝作为(CRRT)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其全身抗凝作用,在严重创伤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患者受到了影响。
枸橼酸抗凝作为一种体外抗凝剂,既满足了抗凝的需要,又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逐渐成为出血患者运用血液净化治疗成功的关键。
本报道收集了重症医学科严重创伤出血的患者28例,运用枸橼酸下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出血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4年7月~2015年7月严重创伤出血的需要行CRRT治疗的患者28例,治疗时间均>72h,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
1.2方法全部患者采用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经股静脉或颈内静脉建立血管通路,穿刺处皮肤用3M敷料覆盖,滤器与静脉连接处用一次性治疗巾包裹,防止感染。
28例患者均采用金宝血滤机,滤器为M-100,治疗模式为CVVH柠檬酸盐抗凝。
采用生理盐水预冲管路,将4%枸橼酸抗凝剂(200ml/袋成都青山利康药业有限公司)与PBP管路连接,枸橼酸的初始速率根據血流速率自动调节。
将10%葡萄糖酸钙和5%碳酸氢钠与血滤管路静脉端连接,葡萄糖酸钙的初始速率一般为枸橼酸的 6.1%,碳酸氢钠的初始速率根据患者体内的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设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脑出血患者,发生肺栓塞了:抗凝没有问题,AHA和ACCP8指南认为脑出血24或者72h
后可以给予小剂量肝素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2脑出血患者,又脑梗死了:既然抗凝都可以,我想和家属讲清楚利弊后抗血小板治疗也可
以。
3脑梗死患者且血小板低了:这种情况我一般不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4DVT患者有溃疡(特别是活动性):我不敢使用。
5脑静脉血栓脑静脉性出血了:毫无疑问,出血的原因是由于静脉血栓所致,一般来讲使用
抗凝治疗可以减少出血的发生,而不是加重。和家属沟通非常重要。
6患者手术后脑梗死了:手术24h后我会使用。
7患者服用抗栓、抗凝药物,急症或非急症手术临床会诊让你出招了:只能权衡利弊,家属
也不都是不讲理的。我也很困惑。
8SAH动脉瘤栓赛后为预防载瘤血管闭塞抗栓、抗凝了:动脉瘤如果处理了可以使用,否则
不行。
9SAH并发血管痉挛脑梗死,怎样治疗了:动脉瘤处理前只能使用尼莫地平,动脉瘤处理后
能否抗凝或者抗血小板治疗梗死目前没有证据,不过我都用。
10脑出血后何时抗凝、抗栓了:不明白什么意思,是不是说房颤患者抗凝相关脑出血后何
时抗凝?其实指南说的很清楚,房颤患者抗凝相关性脑出血后10-14天可以重启抗凝治疗。
11消化道出血何时抗凝、抗栓了:首先说我没有看到相关的研究,如果非应激性消化道出
血我一般3个月后抗栓(当然最好胃镜没有发现问题);如果是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应激解
除后我个人认为可以抗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