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叠音词
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及语用规律_周成兰

第25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25第2期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N o.2,2005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及语用规律周成兰(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10004)〔摘 要〕 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与其语用规律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互为存在的关系,修辞功能影响其语用规律,语用规律又彰显其修辞功能。
主要形式叠音词一般具有以下修辞功能:加强语势强调理性义,伸张节奏增强韵律美,亲切轻松随意阴柔化,详尽细腻生动形象化等。
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研究分析和统计以及对人们口语的观察分析,我们总结出主要形式叠音词的几条语用规律:主要形式叠音词多见于文学作品和生活口语,创造AA等形式新叠音词有相对的自由性。
喜欢用这种词的人一般为文风华丽流畅者、重视心理刻画者、女性或性格阴柔细腻者以及年纪较轻者。
〔关键词〕 叠音词;附加义;语用义;修辞功能;语用规律〔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05)02-0078-06无论从汉语语汇内部看,还是从汉语语汇与其他语言语汇比较的角度看,汉语叠音词(包括叠音数量短语,因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近于词。
下同)都是一个较大的很具特色的群体。
叠音词之源可追溯到《诗经》的叠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叠音词的数量增加了很多,使用也更普遍。
在研究这种发展演变结果的原因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叠音词突出的语用规律,发现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和语用规律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AA、A BB、AA BB、ABAB四种形式是叠音词的主要形式,故本文所论限在这四种形式范围之内。
一、叠音词的修辞功能传统的现代汉语著作一般把词义分为理性义(又叫概念义)和色彩义两部分。
语义学则把词义的两部分分别称之为基本义和附加义。
贾彦德先生《汉语语义学》认为,汉语义位附加义至少可分作四种,即形象、情感、风格特点和理性意义附加义[1]。
浅谈叠音词的修辞魅力.

浅谈叠音词的修辞魅力作者:李菲叠音,就是将相同的音节重叠起来使用,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音节重叠的方式构成的词叫叠音词,如“呼呼”、“光灿灿”等。
我国从古到今众多的文学作品都十分擅长运用叠音词,尤其是诗歌和散文,用得更是自然、恰当,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叠音词念起来和谐悦耳,有很强的音乐性。
在写作中,组合一系列的叠音词,可以使语言具有音律美。
近代学者唐钺曾在《国故新探》中指出:“白话中形容词或副词,每每缀有叠字,此等词常常极为生动,如颤巍巍、娇滴滴之类,元曲中有接连使用这种形容词的地方不少,若是唱来,一定可以悦耳。
”元曲家王实甫《西厢记》中“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惨离离云际穿窗月”、“悄悄冥冥,潸潸等等,等我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都是巧妙使用了叠音词,增强了曲子的节奏感,不仅听起来悦耳,而且把剧情描述得有形有声,对作品的主题表达更是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还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很谙熟叠音词的魅力,在她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中,一连用了14个叠音词,大胆新奇,前无古人,而且毫无雕琢的痕迹,自然贴切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既将胸中的凄惨心情喷薄而出,又对这种心情进行了极有层次的渲染,把缠绵悱恻的离情愁绪抒写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情韵回环,风致绵邈。
叠音词的形式多种多样,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拟声词等都可以充当。
叠音结构中元音辅音的搭配完全一致,第二个音节念轻声,音强有变化,既是同音相和又有高低抑扬,很有韵律感。
诗歌中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等等,重叠形式在句子里起修饰、描写作用,强化了事物的情貌,使人如历其境。
形容词性的叠音词音随义转,尤其富于描绘色彩,根据表达需要加以选用,音义交融,境界毕现。
现代汉语AA式叠音词_重叠词对比研究.

收稿日期:2003-02-27作者简介:杨振兰(1963—,女山东曲阜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003年第4期总第175期齐鲁学刊QILU JOURNAL No.4General No.175现代汉语AA式叠音词、重叠词对比研究杨振兰(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叠音词与重叠词分属单纯词与合成词两种不同的构词类型,但由于词形本身都呈现为AA式,因而现代汉语研究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混淆现象。
从单纯词与合成词的含义入手,以语素构成为中心视点进行分析,是划分两者的关键所在。
同时,叠音词与重叠词在词类方面的倾向性和选择性以及各自的形成机制,与重叠构形的区别,语义和语用方面的不同表现和特点等问题,都构成叠音词与重叠词对比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叠音词;重叠词;重叠构形;语义分析;语用分析中图分类号:H1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304-0065-05一、叠音词与重叠词的理论划界叠音词与重叠词是从词的构成角度划分出的两个概念,前者指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属单纯词,后者指两个相同的语素相叠,是合成词。
在理论的界定方面,两者虽无重大分歧,但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尤其在例证方面,诸多现代汉语教材,词汇学、语法学著作存在非常明显的交叉、混淆现象,相同的词有的划归叠音词,有的划入重叠词。
如哥哥” 娃娃” 星星”在《现代汉语》中被视为重叠词[1](P202,但在《词汇知识》中却被看作单纯词[2](P36;暗暗” 仅仅”在《新编现代汉语》中是重叠词”的例子[3] (P177,但是在《简明现代汉语》中却属于叠音词”的例证[4](P95。
诸如此类的现象,使现代汉语的学习者无所适从,叠音词和重叠词存在辨析、划界问题。
(一有关叠音词的几种观点。
有关叠音词的界定所形成的共识是,叠音词是由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复音单纯词。
这一类词以模拟事物的容状声音为主,单字的本身或是无意义,或是另有意义,而用在此处却纯是标音的作用” [5](P9除此以外,有关叠音词的认识还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叠音词中的一部分与其单个音节的意义没有联系,如丁丁” 嘤嘤”只是拟音,纯粹是两个音节的重叠;另一部分叠音词和单个音节意义有联系,如霏霏”与其单音节的霏”的意义有联系[6](P140-141。
现代汉语词汇的叠音现象考察

现代汉语词汇的叠音现象考察一、引言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叠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构词方式,同时也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有的修辞现象。
叠音这种现代汉语修辞方式充分利用了现代汉语的音节特点,将字音进行重叠后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提高到一个十分完美的高度与境界层面上,因此,已经在汉语的语法使用中广受关注。
无论是古代文人还是现代文人,都喜欢将叠音用在文学作品、诗歌中来提高表达的意境与效果,很多文学家还是使用叠音的高手。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我国的古代文人们为我国留下了丰富的、珍贵的典籍资料,其中不乏很多关于修辞的论述。
这些资料颇具真知灼见,论述精辟,是我国文学修辞史上的瑰宝。
叠音也属于修辞方式的一种,我国历代对叠音这种修辞方式的研究与论述比较分散,主要见于文学批评及文人言说之中。
在现代汉语形态中对叠音的研究比较丰富。
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重叠式的发音,其派生性、能产性极强,现代汉语中利用重叠的形式创造出的重叠新词数量与比例逐渐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本文将叠音分为八种不同形式,即aa、abb、aabb、a不ab、a里ab、abab、aab、axa 等形式。
例如:走走、看看属于aa式;甜津津、汗涔涔、酸溜溜属于abb式;和和美美、高高兴兴、甜甜蜜蜜属于aabb式;容不容易、相不相信属于a不ab式;土里土气、糊里糊涂、马里马虎属于a里ab式;考验考验、研究研究属于abab式;点点头、喘喘气、说说话属于aab式;看一看、说归说、做归做则属于axa式,其中的x代表的是一、了、就、不、归等字。
二、现代汉语中词汇叠音的形式特征要想正确地识别并分析叠音就必须正确了解重叠式。
(一)aa式叠音词与aa重叠式aa形式的重叠如果单纯地从词的构成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种,即叠音词与重叠式。
叠音词、重叠式在词性上的表现形式一样,因此,在现代汉语中对这两个词还存在一定的模糊与混淆的现象,特别是在很多例证方面,很多学者与文学研究者都认为叠音词就是重叠式,例如:哥哥、娃娃、星星等词就在高文达、王立廷等人写的《词汇知识》中被视为叠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被视为重叠式。
汉族人名的叠音艺术

汉族人名的叠音艺术作者:谭丽亚陈海宏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12期摘要:人名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名称符号。
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对汉族人名中的叠音现象进行分析,发现汉族人名在乳名和正名中大量使用叠音词。
通过使用叠音这一修辞方式,使汉族人名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关键词:汉族人名乳名正名叠音叠音是“利用声音上的复沓,意义上的扩张,形貌上的突出,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加情趣,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修辞手段”(邓海清,1998)。
本文以大量实例对汉族人名中的叠音现象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汉族人在乳名和正名中大量使用叠音词构成双名。
通过使用叠音这一修辞方式,使汉族人名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一、汉族人名中叠音的使用及其艺术特征(一)由叠音词构成的乳名乳名又称小名、奶名,是父母对儿女孩子的昵称,也是父母慈爱之情的自然流露。
乳名叫着亲切,听着入耳,令人难忘。
乳名中有很多巧用叠音字的例子。
例如“安安”“畅畅”“佳佳”“冬冬”“丁丁”“嘟嘟”“毛毛”“甜甜”“丽丽”“静静”“豆豆”“晨晨”“乐乐”“欢欢”“南南”“圆圆”等。
从以上常用的乳名中可以看出,乳名中叠音词的使用频率极高,它们重叠形式简单,都为单音节AA式叠音词或重叠词,即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语素或词重叠而成,且多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语音实验的成果告诉我们,相同音节的重叠能使音韵产生和谐、婉转、悠扬之美感。
由于是相同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复现,所以叠音具有简化词语音节结构、使发音变得较为简单的作用(王金禾,2009)。
乳名中使用叠音词,使得发音简单、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二)由叠音词构成的正名从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到北宋名妓李师师,从明末清初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到当代影视明星如“蒋勤勤”“范冰冰”,小品演员“宋丹丹”等等,可以看出正名中使用叠音词的多为女性,以重叠词来表现女性的温柔和婉约之美。
与重叠相关的若干概念辨析

与重叠相关的若干概念辨析重叠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形态变化形式,一直是人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把重叠式的研究范围扩大,首先在形式上把一些不是重叠式的形式当成重叠式来讨论研究,造成研究方向的偏差,没有多少实际的效果,还会给初学者造成误导。
对与重叠相关的几个概念作一个对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标签:重叠叠音重复构词构形重叠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形态变化形式。
这一点是陆宗达、俞敏两位先生最早提出来的,但他们并未对重叠的内部构造类型加以分析。
汉语词语重叠式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重叠后的词语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研究重叠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三个方面:1.重叠式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类型(重音、变调);2.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3.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朱德熙1982,25)我们要研究重叠式,首先要研究重叠式的结构类型。
现在公认的汉语重叠式有AA式、AAA式、ABAB式、AAB式、ABB式和AABB式。
它们各自适用的词类是不一样的。
过去,人们的研究不够充分,给各种重叠式限定的适用词类范围往往过小。
随着语言的发展,词语重叠的数量及范围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扩大,一个词能否重叠或以什么形式重叠,超出了以词类为依据的“规范”。
但是,重叠式的研究还是应该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否则我们就会在研究过程中把重叠与几个相关的概念混淆。
一、叠音词和重叠式朱德熙先生把重叠作为汉语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之一,把重叠分为音节的重叠、语素的重叠和词的重叠三种类型。
朱先生认为“蝈蝈、蛐蛐、饽饽、猩猩”是音节的重叠。
“奶奶、姥姥、姐姐”是粘着语素的重叠。
这两类严格来讲是叠音词,是单纯词的构造方式,而非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也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汉语重叠式。
我们一般所讲的汉语重叠式多指词的重叠。
但是叠音词和重叠式在外形上确实很相似,它们都是由两个同音、同形的字组合而成。
谢永玲(1998)从三个方面对叠音词和重叠式进行区别:(一)叠音词多是名词、形容词。
现代汉语构词方式

现代汉语构词方式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
单纯词可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和多音节单纯词。
单音节单纯词如“天、地、人”等;多音节单纯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其中有双声的,有叠韵的,有非双声叠韵的。
如“徘徊、彷徨”等。
- 叠音词:由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词。
如“猩猩、饽饽”等。
- 音译词:指以音译的方法引进的外来词。
如“沙发、咖啡”等。
2.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 复合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组合而成的合成词。
主要有五种类型:- 联合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
如“朋友、美丽”等。
- 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
如“火车、公牛”等。
- 补充型: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
如“提高、车辆”等。
- 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
如“管家、司令”等。
- 主谓型: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
如“地震、心疼”等。
- 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合成词。
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
如“老虎、阿姨”等。
- 重叠式: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而成的合成词。
如“姐姐、仅仅”等。
以上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构词方式。
这些构词方式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使汉语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四川话 山西话 叠词

四川话山西话叠词一般在普通话中只要涉及到叠词就未免有点撒娇的味道比如:兔兔~星星~肉肉~但,四川话中的叠词绝对跟撒娇沾不到点点边儿!趴露露=很软凉瓦瓦=很亮惊爪爪=大惊小怪疯扯扯=疯疯癫癫烦造造=非常脏光胴胴=没穿上衣光檫檫=没穿衣服肥东东=很胖神戳戳=发神经念栋栋=粘稠火瞟瞟=灼伤般的疼吃嘎嘎=吃肉咔咔各各=角落哪个当当=哪个地方洗甲甲=洗身上的污垢索索板儿=滑梯丁丁儿=很少串串儿=中间商冷飕飕=天气冷掰掰儿=脚有问题的人矿西西=糊涂瓜兮兮=很傻哈绰绰=很傻飞叉叉=很野分分儿钟=很快梭边边=溜走雀雀儿=小鸟筐歪歪=哄孩子入睡喝开开=喝水搭巴巴车=坐便车那些呆萌可爱的叠音词让山西方言亲死个人沟沟、水池池、泥猴猴、土狗狗……山西方言中有大量的叠音词存在。
叠音词在汉语中主要作用是表示事物个体小、数量少,表达喜爱的感情,正是词语“萌”的体现。
山西方言具有“萌”特点的除了叠音词外,还有分音词和合音词。
山西方言被誉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而晋语系形成的时代,是人类发展的婴幼儿时期,那时的语言也算是人类的“萌”语。
“耐咬咬”和它的伙伴们“耐咬咬”,听来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何物。
其实,这是祁县的一种烧饼。
耐咬是因为烧饼为死面饼,热着吃很香,凉了,当真是“耐咬”,堪比磨牙棒。
于是,当地人用当地土语,把形容词“耐咬”读成叠音词“耐咬咬”,瞬间形容词换成了一个萌哒哒的名词。
“耐咬咬”的小伙伴在山西的面食世界中还有很多,皆是根据制作工艺或是外形特点,将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转换成叠音词,若是连在一起读出来,颇有节奏和韵律感,有点读儿歌的感觉。
山西叠音词“耐咬咬”(一种烧饼名称)不信,给您报个菜名,最好用山西方言来读,您来听听。
山西面食天下第一,来友造访,必请一尝。
拉面、剔尖、猫耳朵、刀削面这四大面食已名声在外,大多吃过了,咱来点稀罕的。
握溜溜、斜旗旗、圪搓搓、切板板、溜溜尖、圪团团、铲片片、圪瘩瘩、蘸角角(jue)、高粱面鱼鱼、荞面窝窝、莜面角角、红面糊糊、土豆擦擦、莜面栲栳栳……任君挑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义汉语叠音词
系别:外语系
专业:11级英教2班姓名:郑素
学号:2011932050
辅导老师:刘荷清
一.引言
叠词又称叠字,重叠词,叠音词或叠音,就是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节的词接二连三的用在一起,陈宏薇主编的《汉英基础翻译》一书对叠词做了这样的分析:“叠词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即将两个音,形,义完全相同的词重叠使用,增加语言生动性和形象性。
”作为 构词现象和修辞手段,叠词在汉英语中都有使用,其基本功能不仅在于增添声音美,调节音节,而且还能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 ,加强语言的形象性。
关键词:汉语叠音词 叠词
二.叠词的形态格式
叠词(reduplicated word )是治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其主要的形态格式有以下十类。
1、AA 式 天天 看看 样样 红红
2、AAB 式 毛毛雨 洗洗手 刷刷牙 写写字
3、ABB 式 眼巴巴 水汪汪 凉丝丝 亮堂堂
4、AABB 式 高高兴兴 认认真真 三三两两 滴滴答答
5、ABAB 式 一个一个 雪白雪白 飞快飞快 漆黑漆黑
6、A-A 式 看一看 试一试 热一热 猜一猜
7、A 了(一)A 式 看了看 试了试 摸了摸 拍了拍(看了一看) (试了一试) (摸了一摸) (拍了一拍)
8、A 呀/呵A 式 唱呀唱 游呀游 走呀走 读啊读
9、A 着A 着式 说着说着 数着数着 跳着跳着 器着器着
10、A 里AB 式 糊里糊涂 傻里傻气 娇里娇气 罗里罗嗦
此外,还有AABC 式(楚楚动人)、BCAA 式(风雪茫茫)、ABAC (一举一动)和A 都A 不式(爬都爬不)等格式,因使用率不高,未收集归类。
三.叠音词的作用
1叠音词的乐感,在于它的叠音,形成特有的音色和结构。
《小雅-采邑》中“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等诗句,声音洪大,节奏急促,就像是进军的鼓点。
再者,叠音词在《诗经》中常与叠句组合,位居章首,以别章节,一唱三叹,反复萦回。
2叠音词状貌,在于它的叠义,形成特有的语法功能。
⑴叠义词强调基本义,凸显事物的特征。
⑵叠义词增加附加意,让事物显得生动,形象。
♦数量附加意,它让语言显得准确,形象。
♦动态附加意,它让事物显得形象,生动。
♦音形附加意,即拟声又摹形,有着很好的视听效果。
⑶叠词创设意境,在于拟声与叠词的多义性所诱发的想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萧萧”,风声、稀疏状;“滚滚”,状貌,有动态附加意。
上句有“萧萧”的介入,那呼呼的风声与簌簌的落叶便形成了凄凉的景象,呤诵此句,那种枯木逢秋、人生易老的感慨油然而生;下句有“滚滚”的介入,仿佛听到隆隆的浪声,隐喻着逝者如斯的愁怅,或新老替代的无。
4叠音词言情在于它的声律与心律的吻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萧萧”,风声、稀疏状;“滚滚”,状貌,有动态附加意。
上句有“萧萧”的介入,那呼呼的风声与簌簌的落叶便形成了凄凉的景象,呤诵此句,那种枯木逢秋、人生易老的感慨油然而生;下句有“滚滚”的介入,仿佛听到隆隆的浪声,隐喻着逝者如斯的愁怅,或新老替代的无进,由“凄”至“戚”。
词配曲以歌,这些叠音词就成了摹拟诗人态,应和诗人心律的音符、节奏,进而谱写出诗人孤独、冷清、凄惨的心曲。
5叠音词述曲,在于它的语意适中亲切,节奏轻松自如。
《西厢记·叨叨令》写道:“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帮重重叠叠的泪。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短短几句,竟有五组的叠音词,均为AABB 的排列形式,依次描写心态、、容貌、行为、心情。
写得是深沉的闺怨,叠得是轻松意趣。
深沉者,是莺莺心诚情痴,是别情愁绪;有趣者,是轻松的节奏,是观众的揶揄。
车儿,花儿,枕儿,袖儿,信儿,它们居然不解“我”心;台下的观众啊,你们竟然嗤嗤讪笑?轻松的节奏运载沉重的心情,别有情趣;台下与台上的反差,让人笑得难堪、苦楚。
四.叠词的词性变化和词义变化。
汉语词汇重叠后,一般无词性变化。
但是,动词以AABB 格式重叠后,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商商量量地办事,一般转化为形容词。
形容词以ABAB 格式重叠后,往往转换成动词。
例如:过新年了,大家痛快痛快一番!
汉语词汇重叠后,词义大都发生变化。
这种词义变化命名得叠词除了具备信息功能外,还具备表情功能与美感功能,命名语言生动活泼,更富有感染力。
叠词词义变化可归纳为三种情况。
1、"增义",即增加语意。
名词、数词、量词等重叠后,往往增加"每一"和"很多"的意义。
例
如:事事、斤斤、一群群,等等。
2、"强义"即加强语意。
形容词、副词重叠后,数量词不达意重叠后起副词作用时,动词以A 呀/啊A 、A 着A 着、A 里AB 等格式重叠后,以及动词以AABB 格式重叠后起形容词或副词作用时,都使词义程度加重和强调。
例如:轻轻(的)、刚刚、一口一口(地)、跑呀跑、跳着跳着、糊里糊涂、跑跑颠颠,等等。
3、"弱义",即减缓语意。
动词重叠后和形容词以ABAB 格式重叠后起动词作用时,都使词义程度减弱、缓和、委婉,表示的动作往往是一次体或尝试体。
例如:试试、看一看、考虑考虑、进屋来暖和暖和,等等。
五.结论
叠音词由于音的重叠,享有其独特的乐感,出特有的附加意,更由于音意的结合了,在拟声状貌设景言情述趣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由于义的重叠滋生叠词是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得乐感手段之一,形式工整,更广泛运用叠词表达各种意义是汉语的特色,因此它在汉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参考文献
①王艳蓉,王长江,2008年20卷第3期,武汉工程技术学院院报《浅谈汉语叠词的音
②安芳,四川外国语学院,2006年11月,《声声动听,字字关情——从审美角度看中国古典诗词中叠字的音译》。
③周 笃宝,1999年03期,《汉英叠词与翻译》。
④《说文解字》
⑤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