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音词的妙用
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语音修辞同义手段的运用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有很多可以增强音乐美的语音修辞手段,例如音节配合、平仄协调、同韵呼应、叠音自然等等。
一、连绵词的修辞功能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多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
(王国维《人间词话》)连绵词经常被运用于对联和诗词的对偶句中,具有回环荡漾、悦耳动听的修辞效果。
例如:二、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广义的叠音词包括:叠音单纯词(依依、潺潺、冉冉、翩翩、脉脉);叠音合成词(巍巍、刚刚、偏偏、常常、仅仅);叠音后缀词(红彤彤、绿茵茵、雄赳赳、美滋滋、急匆匆);叠音+后缀(欣欣然、悻悻然、茫茫然、惶惶然、贸贸然);形容词AABB式重叠(高高兴兴、干干净净、冷冷清清、清清楚楚、忙忙碌碌);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的(高高的、胖胖的、静静地、冷冷的、长长的)。
叠音实质上是声韵交错的重叠,兼有双声叠韵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叠音词可以壮大声势、谐调音韵、加强语意、突出节奏,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叠音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大量运用叠音手段,是我国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
在现代文学语体中,叠音手段也用得很普遍。
例如:三、拟声词的修辞功用拟声词是一类纯粹用来模仿声响、记录声音的词,常见的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三音节的、四音节的。
它的修辞功用在于直接传达物理世界的声音节奏,缩短人与发音体的距离,使人感到生动逼真、亲切自然。
例如:四、平仄的修辞功用平上去入——天子圣哲唐代释远忠《元和韵语》: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据此只能得知:平声平,上声高,去声高而远,入声短。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清浊清浊清浊清浊阴平阳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中古音四声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化为今音声调的阴阳。
浅谈叠音词的修辞魅力.

浅谈叠音词的修辞魅力作者:李菲叠音,就是将相同的音节重叠起来使用,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音节重叠的方式构成的词叫叠音词,如“呼呼”、“光灿灿”等。
我国从古到今众多的文学作品都十分擅长运用叠音词,尤其是诗歌和散文,用得更是自然、恰当,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叠音词念起来和谐悦耳,有很强的音乐性。
在写作中,组合一系列的叠音词,可以使语言具有音律美。
近代学者唐钺曾在《国故新探》中指出:“白话中形容词或副词,每每缀有叠字,此等词常常极为生动,如颤巍巍、娇滴滴之类,元曲中有接连使用这种形容词的地方不少,若是唱来,一定可以悦耳。
”元曲家王实甫《西厢记》中“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惨离离云际穿窗月”、“悄悄冥冥,潸潸等等,等我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都是巧妙使用了叠音词,增强了曲子的节奏感,不仅听起来悦耳,而且把剧情描述得有形有声,对作品的主题表达更是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还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很谙熟叠音词的魅力,在她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中,一连用了14个叠音词,大胆新奇,前无古人,而且毫无雕琢的痕迹,自然贴切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既将胸中的凄惨心情喷薄而出,又对这种心情进行了极有层次的渲染,把缠绵悱恻的离情愁绪抒写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情韵回环,风致绵邈。
叠音词的形式多种多样,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拟声词等都可以充当。
叠音结构中元音辅音的搭配完全一致,第二个音节念轻声,音强有变化,既是同音相和又有高低抑扬,很有韵律感。
诗歌中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等等,重叠形式在句子里起修饰、描写作用,强化了事物的情貌,使人如历其境。
形容词性的叠音词音随义转,尤其富于描绘色彩,根据表达需要加以选用,音义交融,境界毕现。
叠词的运用

叠词作用及表达效果

叠词作用及表达效果
叠词是指将同一个词语重复使用来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于汉语
口语和文学作品中。
叠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如下:
1.强调:叠词通过重复同一个词语来加强表达的力度,使其更加突出、更加有力。
例如,“慢悠悠”、“无聊透顶”。
这种强调效果可以让读者
或听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所描述的事物或情感的强烈程度。
2.增加韵律和节奏:叠词的重复使句子的节奏更加流畅、韵律更加明显。
这种韵律和节奏的变化可以增添文章的音乐感,使其更具艺术效果。
例如,“直直地望着你”、“跳跃的音符”。
3.描绘形象:有时候,叠词可以形成一种生动的形象,帮助读者或听
者更加具象化地理解诗歌或散文作品中所描绘的物象。
例如,“小小的船儿”、“冒冒的热气”。
4.表达情感:叠词常常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如喜悦、愤怒、悲伤等。
通过重复同一个词语,叠词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例如,“十分高兴”、“巨大的痛苦”。
总之,叠词通过重复同一个词语来加强表达力度、增加韵律和节奏、
描绘形象,以及表达情感等效果。
它为语言带来了鲜明的特色,提升了表
达的艺术性,增加了读者或听者的阅读或听力享受。
叠词的使用技巧

叠词的使用技巧
叠词是汉语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可以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以下是一些叠词的使用技巧:
1. 重复使用相同的词根或基本字:例如“哗哗”、“嘟嘟”、“呼呼”等。
这种叠词形成的音象对应关系能够直观地表达出声音、声调、节奏等。
2. 使用同音词或同音字进行叠词:例如“啊啊”、“喜喜”、“忽忽”等。
这样的叠词在表达情感、强调或渲染氛围时常常会起到增强效果。
3. 词缀重复:例如“熙熙攘攘”、“连连看”、“各个都”等。
通过重复相同的词缀,表达事物的多样性、连续性或增加数量的意义。
4. 使用反复、循环的叠词:例如“反反复复”、“绕绕弯弯”、“循循善诱”等。
这种叠词形象地表达了事物多次迭代、周而复始的状态。
5. 使用形声字叠词:例如“荡荡漾漾”、“金金银银”、“雄雄大大”等。
这类叠词通过形容词的形声字组合,富有形象感,用来形容事物的特性、状态或数量。
叠词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目的来选择,还需要注意保持语言的简洁、流畅,避免过多或不必要的叠词使用,以免造成重复、冗长的问题。
叠词的运用
应该符合表述的需要,既能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又能保持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
公文写作实用技巧之叠音词

公文写作实用技巧之叠音词
在公文写作中,叠音词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所谓叠音词就是重复同一个或相似的音节,以达到强化语气、增强节奏、加深印象等作用。
如“滔滔不绝”、“纷纷扰扰”、“团团转”、“旋旋转”等。
那么在公文写作中如何使用叠音词呢?以下是一些实用技巧。
1.注意叠音词的语境和作用
叠音词的使用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和作用。
比如,当需要表达某种感情或描绘某种场景时,适当使用叠音词可以使语言更为生动形象,如“沉默寡言,一言不发”、“风呼啸着,树叶嘎嘣作响”等。
2.避免过度使用叠音词
叠音词虽然在修辞上有明显的作用,但过度使用也容易产生反效果。
在公文写作中,应当审慎使用叠音词,避免使用过多,以免影响文章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注意叠音词与主题的关联
叠音词的使用要和文章的主题相呼应,以便更好地强化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如果叠音词与主题毫无关联,反而会显得画蛇添足,使文章显得冗杂不必要。
4.注意叠音词的表现方式
叠音词可以表现为形容词、副词、动词、名词等不同的词性,所表现的方式不同,对文章的表达效果也有影响。
比如,在叙述某个行动时,可以用动词“逐渐逼近”、“渐行渐远”等等,以此来表达情感或描绘场景。
叠音词的结构和用法也很重要,要注意其语法正确性。
例如,叠音词的重复次数应该得当,过少则不够突出,过多则显得过于夸张。
此外,注意叠音词的位置和用途,如同音反复出现的连词“那么、这么”等,在句子中起到衔接的作用,使文章更加连贯。
浅析叠音词的妙用

浅析叠音词的妙用【摘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以“AA”或“AABB”等形式重叠起来使用的词叫叠音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叠音词,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和使用叠音词,以期全面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叠音词;艺术功效;语文教育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以“AA”或“AABB”等形式重叠起来使用的词,就叫叠音词,修辞学上称之为“重音”。
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叠音词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叠音词运用得当不仅可使文章语言生动流畅,通俗亲切,还可以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为丰富深刻的内涵,从而收到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艺术功效。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善于启迪其领悟叠音词的结构和类型及其妙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和妙用叠音词,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现将叠音词独特的艺术功效分类浅析如下:一.妙用叠音词可很好地凸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人的心理是纷繁复杂的,人的内心情感有时是很难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的。
然而,我们在阅读中常常会看到许多名家高手往往仅借助于三两个比喻,甚至是几个叠音词就将人物的内心展现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了。
比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的名篇《声声慢》,社会的动乱和丈夫的死,给女词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面对南归的大雁、落地的黄花、雨打的梧桐,联想到自己坎坷的一生,不禁产生孤独、凄凉的感觉。
词的上片,起首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字构成,十分深入细致地表现了作者无限孤独寂寞的悲思情绪。
‘寻寻觅觅”,即是寻了这儿又寻了那儿,一无所获,只有“凄凄惨惨”而又“戚戚”了。
“凄凄惨惨”表示境况,“戚戚”表示心中无限的悲哀。
这七对叠词是全词感情的集中表现,放在开头,笼罩全词。
词的下片描写了惹人愁绪的“点点滴滴”的秋雨,这“雨”打在梧桐叶上,更打在词人心上,“点点滴滴”重叠更透露出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法排遣的愁绪。
又同开篇的七组叠音词营造的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浑然一体。
叠词的用法

叠词的用法叠词作为一种汉语语音现象,在表达中广泛存在并且极具特色。
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鲜明性。
叠词之所以在汉语中得以延续并且发展,与它的独特功能和魅力密不可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叠词的语音特点、语义功能以及在日常使用中的表现方式,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叠词这一独具特色的汉语语音现象。
### 叠词的语音特点叠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通过重复的形式构成的一种语音现象。
在叠词中,通常第一个词是基本形式,第二个词是叠词,并且从语音特点上来说,叠词是由重叠的部分构成的。
叠词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叠词的构成要求独特而有序,这种有序性使得叠词在发音时具有一种韵律美感。
叠词的语音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音节重叠:叠词的构成中,通常是第一个词的一个或几个音节和第二个词的一个或几个音节重叠,形成一种音节重复的现象。
2. 声母韵母重叠:叠词中的音节重叠并不限于声母和韵母,有时也包括声调的重叠。
3. 语音连续流畅:在叠词的发音中,由于重复部分的存在,使得发音更加连续流畅,增加了一定的韵律美感。
4. 重复性:叠词具有明显的重复性,这种重复性不仅包括语音上的重复,还包括语义上的重复,使得叠词在表达上更加强调某种情感或特点。
### 叠词的语义功能叠词作为一种语音现象,除了在语音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外,它在表达上也具有丰富的语义功能。
叠词既可以表示一种自然现象或声音,也可以表示人物的特征、动作或心理状态。
叠词的语义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表示重复或增强:叠词通过语音的重复,加强了表达的强调力度,使得其所表达的内容更加饱满、生动。
例如:嘎嘎、咚咚、砰砰等。
2. 表示连续或持续:叠词通过语音的重叠,表达了某种事物的连续或持续状态,增强了其表达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例如:咕咕叫、哗哗的雨声等。
3. 表示某种特定情感:叠词通过特定的语音重复,表达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或情绪,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和感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叠音词的妙用
———《荷塘月色》的修辞艺术
眉山一中蒲玉光
《荷塘月色》优美的意境,不知令多少人迷恋和陶醉。
无论朗读还是默默品味,你都将被带入梦幻般的诗意境界,同作者一起体验那暂时避开尘世纷扰的恬淡自适,微微沉郁的心境以及无法摆脱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的成功与作者真切的人生体验分不开,更与朱自清对语言的高度驾驭能力分不开。
其中修辞的运用十分突出,单是叠音词的运用就令人回味无穷。
在一篇千字文中,作者竟用了24处叠音词。
如此频繁地使用叠音词,其意义何在呢?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讲:“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
”《荷塘月色》大量运用叠音词,不仅是为适应题旨情境,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凸显了题旨情境。
一、叠音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
《荷塘月色》描写月光下静静的荷塘以及荷塘上朦胧的月光。
但我们又分明听到一支优美的小夜曲,真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作者一方面打通感官,运用通感手法,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另一方面,在行文中时时点缀叠音词,而这些叠音词本身就具有音乐的美感,如:“田田”、“亭亭”、“淡淡”、“脉
脉”等。
这些点缀在字里行间的叠音词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流动的优美的旋律。
但这支乐曲又不是孤立的,它与文章的题旨情境水乳交融。
通过对叠音词的韵母和声调的分析我们发现,以i或i开头的齐齿呼韵母有12个,占叠音词的一半,而开口呼韵母只有5个;声调方面,平声有15个,其它上、去、入加起来也不足10个。
朱自清先生为何大量选用齐齿呼、平声调叠字?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实际上,结合文章的题旨情境就不难回答了。
齐齿呼发音靠前,嘴唇开口度小,发出的音音量小,比较低沉,适合表达婉伤、凄清类情感,美学上属于阴柔美。
李清照的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更是一个典型。
且不说这些词的语义,单是这一连串叠音词所形成的如泣如诉的旋律就已流淌出了词人孤独、凄冷、悲苦的愁绪。
在这里,语音先于语义直观地作用于读者的听觉,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
同是叠音词的运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表现的则又是另一种情状:雄阔、苍劲。
原因在于“苍苍”“茫茫”均为开口呼韵母,发音靠后,嘴唇开口度大,声音就显得沉雄、浑厚,充满阳刚之气。
由此可见,朱自清大量选用齐齿呼绝不是巧合,而是为了与文章的情感——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相适应而有意为之的。
平声调的选用也是如此。
平声调时值延长,给人一种悠长的感觉。
这“悠长”便给了读者回味、想象的空间,同时也给了读者情感发酵的时间。
总之,为了适应《荷塘月色》的题旨情境,朱自清大量选用齐齿
呼、平声调叠音词;同时,又借助于叠音词的声音修辞功能将淡淡的喜悦,绵绵如春水般的忧愁酝酿得如此清醇浓烈。
二、叠音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形象美
人们在言语活动中,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尽可能选择能产生色、嗅、味、声、触等具体可感的字词来传情达意,以期在读者头脑中勾勒明晰的表象,引起具体的感触。
而叠音词在语言的形象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朱自清先生在创作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的时候,自然是不会忽略叠音词的运用的。
写景抒情散文中,情因景生,没有对景物的具体形象的描绘,丰富、细腻的情感就无从依附和生发,也就不可能打动人心。
《荷塘月色》中叠音词的大量运用,可以说做到了“穷形尽相”,例如:“田田的叶子”,“田田”既写出了荷叶的参差层叠之状,又写出了荷叶的肥硕、润泽,甚至能使人闻到清香;“缕缕清香”,“缕缕”既写出了清香的沁人心脾,仿佛清泉股股流入心田,又将清香视觉化,仿佛就在眼前,一丝丝飘浮,真可谓妙不可言。
其实,叠音词的“究形尽相”功能早已被古人认识和运用,唐人记载,“水田飞白鹭,夏木转黄鹂”,为李嘉祐诗,王摩诘窃取之,改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在我看来,王维这不叫窃取,这叫“点石成金”,其点金棒就是叠音词。
杜甫更是运用叠音词的高手,在杜诗中叠音词俯拾即是,仅举一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西风乍起,大地满眼枯叶飘飞,“萧萧”二字既摹秋风之声,又状落叶飘转之态,同时让人感受到衣裳单薄的老诗人迎风而立的阵阵寒意;万里长江永不停息,奔流入海,“滚滚”状写出江水之汹涌、
宏大,仿佛千军万马,奋勇向前,雄壮阔大。
两句诗对比强烈,通过叠音词的摹声状物,形象地体现了新旧交替,历史潮流不可抗拒的规律。
语言有时也不能准确地表达思维,同样,叠音词也并不一定都能“穷形尽相”。
如“脉脉的流水”,“脉脉”何意?状写出了水的宁静、澄澈、还是汪汪碧潭的某种情怀?难以确定。
但这恰是其妙处所在。
“脉脉”重在表达作者的感觉而不是精心刻画,即属写意而非写生,于是给了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灼灼”“依依”“杲杲”“漉漉”等词,在描绘上并没有穷形尽相,但我们的想象反而越丰富,对诗意的感受也越深。
总之,我们看到叠音词的大量使用给《荷塘月色》增加了音乐美和形象美。
而这种修辞艺术古已有之,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那么在很讲究语言精炼的中国诗歌中,为何会大量使用叠音词呢?叠音词的功能主要是摹声状物,而汉语具有音乐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既是文学艺术,又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
与此相适应,叠音词自然受到诗人、文学家们的恩宠。
朱自清先生善于继承和吸收古典文学的精髓,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