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叠词的表达效果
叠词的作用(2021年整理)

叠词的作用(2021年整理)叠词的作用: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朗朗上口;2.一些重叠的词模仿声音,非常逼真;3.是音乐性。
表达效果:1.领悟叠词的音韵美;2.领悟叠词的画面美;3.体会叠词的渲染作用;4.领悟叠词的描摹性。
资料扩展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使用非常普遍。
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
叠词的表达效果:一、领悟叠词的音韵美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上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其短促的节奏,轻细而凄清形成的的吞声饮泣的音韵美。
例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这段文字,叠词多是平声,声音清脆,节奏轻快,如河边飘过清幽的牧笛,欢快而悠扬。
大量叠词突破了单纯视觉上对无边静美的荷塘月色直观画面感受,继而从听觉上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回环往复、不绝于耳、余音绕梁富有音乐美的荷塘景色,使读者从单纯的视觉感受,转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艺术感受。
而《诗经》中就更多了,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小雅·采薇》),“行迈靡靡,心中摇摇”(《黍离》),达到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地步,既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语气,也使语言的形式和声音的节奏更臻整齐和谐。
而我们在高中的教学中,语言形式的整齐和音律的和谐是较好把握的,可以不用多讲,和谐的音律中所蕴涵的情感才是最美的,最应该让学生去体会的。
二、领悟叠词的画面美叠词具有描绘的作用,可以把事物的形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使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最熟悉的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不仅描绘出了路的弯曲,而且准确呈现了曲折之深和荷塘之幽,营造了传统中国文化中所欣赏的“曲径通幽”的园林之美。
运用复词和叠词的好处

运用复词和叠词的好处
运用复词和叠词在文学创作及日常语言表达中具有多种好处:
1. 增强语言节奏感:复词(如“轻轻”、“慢慢”、“悠悠”)和叠词(如“绿油油”、“亮晶晶”、“红彤彤”)往往读起来音韵和谐,能够增强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文章或诗词更具感染力。
2. 强化修辞效果:复词和叠词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时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感官效果,能够更生动、直观地展现事物特征或人物情感状态,如“泪涟涟”可强烈表现出人物哀伤的情绪,“密密麻麻”则鲜明勾勒出事物繁多密集的场景。
3. 突出强调:叠词有时可以起到加重语气、突出强调的作用,如“好好学习”,“大大咧咧”,这样的词语组合更能体现出说话者的态度和情感色彩。
4. 丰富词汇表达:复词和叠词的使用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形式,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灵活多样,增加了语言的艺术性。
5. 增进亲切感和口语化:在日常口语或儿童文学作品中,叠词和复词常用于营造轻松愉快、亲切可爱的氛围,使人感觉更加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和理解。
叠词的作用 PDF

叠词的作用 PDF
1、象征性
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
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
2、确切性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3、音乐性
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词和词常常可以叠起来用,如:干干净净,收拾收拾,白花花等,这样的词用在文句中很有表现力,使语言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叠词的表达作用

2021/10/10
7
下面诗句前两句写景,有何特点?。
《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2021/10/10
8
《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2021/10/10
12
还有用叠字来描绘音乐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五弦弹》中的“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
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等等,这
些叠字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
可感。 2021/10/10
5
一、分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的 表达效果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 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
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 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 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 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一起。 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 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2021/10/10
6
一、分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的 表达效果
答案: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 郊场景。
“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 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温暖的无 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于是, 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 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 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 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 之离情了。
叠词的运用

叠词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重复相同的音节或字母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叠词的运用:
1. 形容词叠词:如“红红的”、“蓝蓝的”、“高高的”、“大大的”等,这些叠词可以增强形容词的表达效果,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2. 动词叠词:如“走走”、“看看”、“听听”、“说说”等,这些叠词可以增强动词的表达效果,使动作更加形象生动。
3. 拟声词叠词:如“喵喵”、“汪汪”、“呱呱”、“叽叽”等,这些叠词可以模拟出动物的叫声,使描写更加形象生动。
4. 副词叠词:如“快快”、“慢慢”、“悄悄”、“牢牢”等,这些叠词可以增强副词的表达效果,使描述更加准确生动。
叠词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叠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是什么

叠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是什么
叠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词汇连用的表达方式,比如可可爱爱、高高大大等词汇。
但是叠词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很多同学对此都不了解,现在大家一起看看叠词到底有哪些作用吧!
叠词的作用
叠词可以让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具有形象性,比如“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叠词具有摹声、摹色的表达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叠词还能使文章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比如“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叠词是什么
叠词指的是将词和词连起来用的做法。
叠词构成的成语有以下几种形式:AABB型、AABC型、ABB型、ABAC型、ABCA、ABCB等。
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
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
叠词的例子
安安稳稳、病病歪歪、抽抽搭搭、大大落落、匪匪翼翼、沸沸扬扬、纷纷攘攘、纷纷扬扬、风风火火、风风雨雨、冷冷清清、鬼鬼祟祟、浩浩荡荡、轰轰烈烈、浑浑噩噩、家家户户、结结巴巴、兢兢业业、口口声声、磊磊落落、烈烈轰轰、林林总总、落落穆穆、马马虎虎、明明赫赫、模模糊糊、袅袅婷婷、婆婆妈妈、期期艾艾、千千万万、卿卿我我、三三两两、三三五五、善善恶恶、生生世世、是是非非、堂堂正正。
叠词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叠词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1. 在古诗中使用叠词有什么作用效果诗歌中叠词的作用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
徐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
三者用“情”贯穿一起。
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
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
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
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
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
《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叠字修辞的语言表达效果

叠字修辞的语言表达效果本文重在从叠字的作用入手阐述其语言表达效果,探讨叠字修辞在诗文中的语言表达效果,从它对描绘景物、刻画人物、摹声绘色、音韵朗读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标签:叠字以少胜多栩栩如生意象确切和谐悦耳每每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总会被作家笔下所描绘的美景所陶醉,尤其是那段作者巧妙地运用叠字,传神地描摹出眼前月光照耀下的荷塘美景,更是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于是就有一种探讨叠字修辞在诗文中的语言表达效果的想法,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终于鼓足勇气,提起笔来作文。
叠字修辞在诗文中的语言表达效果,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描绘景物,以少总多[1]写景状物,方法诸多,叠字修辞是其中的一种,它可以收到以一当十,以少总多之效。
例如: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2]。
(朱自清《荷塘月色》)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叠字,形象地描写出月光照耀下的荷塘美景:在淡月的辉映下,广阔幽静的荷塘上面,姿态优美的荷叶翠盖满塘。
晶莹剔透的白荷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隐约闪烁。
从远处飘来的阵阵荷香沁人心脾。
叶子底下的流水含情脉脉地流淌着。
这画面如诗如画如乐,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这一联形象地描写了秋天夔州的典型特征。
作者用“萧萧”“滚滚”两对叠字形象地写出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在写景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的情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3
——浅谈叠词的表达效果
彭生琼
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使用非常普遍。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
形容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从古代的《诗经》到当代文学都存在。高
中课本的选文如《氓》、《声声慢》、《荷塘月色》等都有大量的叠词使用,使诗文读
起来音韵横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鉴赏领会叠词的表达效果是不可忽略的
教学内容之一。
关于叠词的形态格式初中已涉及,对于高中生来说,重点在于领悟叠词的表达
效果。
一、领悟叠词的音韵美
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上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让学生反复
诵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其短促的节奏,
轻细而凄清形成的的吞声饮泣的音韵美。又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这段文字,叠词多是平声,声音清脆,节奏轻快,如河边飘过清幽的牧笛,欢
快而悠扬。大量叠词突破了单纯视觉上对无边静美的荷塘月色直观画面感受,继而
从听觉上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回环往复、不绝于耳、余音绕梁富有音乐美的荷塘景色,
使读者从单纯的视觉感受,转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艺术感受。
而《诗经》中就更多了,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
道迟迟……”(《小雅·采薇》),“行迈靡靡,心中摇摇”(《黍离》),达到了“两字穷
形,情貌无遗”的地步,既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语气,也使语言的形式和声音
的节奏更臻整齐和谐。而我们在高中的教学中,语言形式的整齐和音律的和谐是较
好把握的,可以不用多讲,和谐的音律中所蕴涵的情感才是最美的,最应该让学生
去体会的。
二、领悟叠词的画面美
叠词具有描绘的作用,可以把事物的形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使所描绘的自然景
物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最熟悉的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不仅
描绘出了路的弯曲,而且准确呈现了曲折之深和荷塘之幽,营造了传统中国文化中
所欣赏的“曲径通幽”的园林之美。“田田”的叶子不仅说明荷塘的叶子多,一望无
边,而且叶子的“密”和长得茂盛,也都通过这个叠词表现出来,仿佛在读者的唇
间留下了“甜甜”味感。这个词向我们展现的不仅是江南水乡的荷塘无边之美,还
回应着南朝诗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浪漫和
缠绵。“亭亭”一词和舞女的裙连用,不仅荷叶美,而且还有出水芙蓉的女子清秀之
美,婀娜多姿,倩倩风情,语言鲜活、跃动,形象清新、宜人,促人联想,喜爱之
情溢于字里行间。又如《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
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用“青青、郁郁”描绘出
了一幅草木浓密的充满生机的春天图;后四句用“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将思
妇的体态、仪容、妆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从云
层中步出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娥娥”与“纤纤”同是写其容色,而“娥娥”
是大体的赞美,“纤纤”是细部的刻划。六个叠字无一不切,由外围而中心,由总体
2 / 3
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尽善尽美的形象。自然界的青春,为少
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只有领悟到了这种美,
才能进一步悟到,开首那充满生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少妇那梦思般的哀愁。
由此可见,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又有真实感。写景让人
如在画中畅游,写人让人如与友交谈,感受自然的真谛,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
三、体会叠词的渲染作用
叠词往往可以渲染气氛,使人如身临其境,可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
也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情感。如《观潮》中用“浩浩荡荡”渲染了钱塘江大潮不可阻
挡的气势,突出了自然的伟大力量。还有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凄
凄”渲染了人内心的凄凉和感伤,“袅袅”渲染了秋日苍凉的气氛,从而把作者的惜
别之情表现得格外凝重。而在《春闺思》中又是另一番景象,“袅袅城边柳,青青陌
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
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
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
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
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词语,从而更好的把握
作者的情感。
四、领悟叠词的描摹性
叠词的描摹性主要体现在描摹形态、描摹情状、和描摹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形
态,是运用叠词形象的描绘人和景物的各种形状、形态,如“南沙峨峨”,“峨峨”
就写出了山的“高”,了解了叠词的这一作用,就可以更好的把握作品中所描绘的景
物的特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更好的体会叠词的画面美。
描摹情状,是指运用叠词生动、细致地描绘人物的情感和神态,使人物形象栩
栩如生、跃然纸上,《孔雀东南飞》中“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这里的“诺诺”
“尔尔”就把媒婆油滑奉承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又如《长恨歌》中的“天长地久
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一词写出了杨贵妃心中的“恨”是永远没有尽
期的。
描摹声音,是运用叠词来描摹自然界的各种声,再现事物运动的情景,使人有
身临其境之感。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车辚辚,马萧萧”的诗句,“辚辚”,车行
的轧压声。“萧萧”,战马嘶鸣声。两个叠词给我们展现了兵车队伍出征时的情形,
场面真实,语言流畅,声韵铿锵有力。“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
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
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当然在听觉上也有一种韵律美。
总的来说,叠词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使表达更加确切,情感的抒发也更
为浓郁。
运用叠词,不仅能在形式上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而且能在内容上突出事物的形
象美,还能在情感的抒发上体现其感染力。一直以来都备受古今作家的青睐。有人
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词的有二百篇。而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
叠词也是频频使用,在高考中也多次对叠词的表达效果进行了考察。因此,在高中
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古典诗词鉴赏时,对叠词的表达效果的教学不容忽视。
参考资料:
3 / 3
杜甫《兵车行》赏析 陈才智 中国文学网
《古诗十九首》鉴赏 马茂元 赵昌平
《诗歌鉴赏中叠词的妙用》 王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