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沁园春·雪》示范教案

第1课《沁园春·雪》示范教案
第1课《沁园春·雪》示范教案

1、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莽.莽(mǎng) 妖娆.(ráo)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分.外(fèn) 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

分.别(fēn)数.目(shù) 朝.代(cháo)

(2)词语释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与重音指导]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

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妖娆。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

江山/如此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多娇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

....,还看/今朝

..。

../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并结合朗读音频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

答案示例: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情感是高昂的、豪迈的。

2.词的上阙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

答案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其中“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内容。

3.作者以哪个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都写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用“望”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写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答案示例: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承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淡淡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

其中“望长城内外”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示例:“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和比喻、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师点拨:化静为动是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的上阕先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再由“望”字总领,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和伟大祖国形象的雄伟景观,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展现了祖国江山的广阔博大。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将词的上阕分为三个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层(第1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第二层(第2、3句)具体描写北国风光。第三层(最后一句)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

二、新课导入

本首词是一首咏雪词,通过对上阕的学习,我们从作者对雪后北国风光的描绘中,看到了祖国的广阔博大、奇伟雄浑,也感受到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在下阕中,作者便由壮丽江山转入到对历代英雄的纵论,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案示例:有区别,“稍逊”“略输”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的一种近乎嘲讽了。

(2)试品味“惜秦皇汉武”中“惜”字的丰富含义。

答案示例:“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答案示例:“风流人物”指英俊的、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2.品味赏析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答案示例:“千里”“万里”互文见义,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自信豪迈的情怀,请从上、下两阕中分别找出依据说明词人是如何展示这份情怀的(可以从修辞、写作手法、用词、内容意象等任意角度去分析)。

答案示例:①修辞:夸张(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比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②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比(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欲抑先扬(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想象(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③用词:千里、万里、望(写出了视野的广阔,体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气魄);舞、驰(化静为动,写出了雪景的壮美);竞(意为竞相争胜,写出了历代英雄对祖国河山的倾倒,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多娇);惜、只。④内容意象:冰封、雪飘、长城、大河、山、天公、红妆素裹(通过大气、壮观的景象来抒发豪情,表达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与“今朝”人物相比较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表现了无产阶级一定会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写法探究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答案示例: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由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拓展延伸

试就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思考:

(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描绘的是一幅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饯别时更是”愁云惨淡”“风掣红旗冻不翻”令人惆怅的景色。《沁园春·雪》描写的北国风景,生机勃勃,境界壮阔,气势雄伟。既描绘眼前冰封雪飘的壮丽景色。又通过想象,描写雪停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绚丽多姿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岑参对塞北冰天雪地的奇寒,满眼“愁云惨淡”,流露出怨怅之情,全诗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戍守边疆,希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因友人归京牵动他的乡土之思。其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沁园春·雪》,词人毛泽东登高望远,欣赏北国风光,浮想联翩。抒发了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之情;诗人又联想起祖国几千年历史,评点历代英雄人物,气雄万古,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诗人岑参,他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但是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达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答案示例:①表现手法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雪为线索,记叙了戍边将士的苦寒和送友返京的情景,写景和叙事中隐含着深厚的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沁园春·雪》先写景,后抒情、议论,写景是抒情和议论和墓础,做到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用的是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②语言表达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面对边塞的冰天雪地,展开想象,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手法,描绘出壮美的意境;用“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映衬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寒和戍边将士不堪忍受的怨怅之情;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夸张手法。描摹出塞外奇寒中的景物。《沁园春·雪》,而对塞外的冰天雪地,诗人从眼前景写起。然后展开想象,纵横千万里: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比喻、夸张手法,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祖国河山壮观瑰丽的景象;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拟人、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须晴日”一句,语意双关。更耐人寻味。

四、课堂小结

《沁园春 雪》是一篇咏雪名篇,作者在词中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将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了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概写北国风光

上阕描写 具体写北国风光 想象雪后北国风光 承上启下

下阕议论 惜五位帝王文治不足

颂今日风流人物

教师点拨: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内容、主旨情感、风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突破。

沁园春 雪 北国壮丽雪景

抒发热爱之情 惜历代帝王 赞当今英雄 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当代英雄

小学美术示范课教案《色彩 的冷与暖》

小学美术示范课教案《色彩的冷与暖》《色彩的冷与暖》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鲁教版小学美术第七册第一课,活动领域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是三年级色彩知识的加强课。其主要知识为色彩的冷暖,是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运用,与下册的色彩课共同围绕色彩知识带领学生进行探究,为以后色彩知识等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使学生从色彩的冷暖认识到掌握并运用色彩冷暖对比知识这一过程,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个难点。 教材中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了色彩的冷暖,这种简洁的说明对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帮助。教材所提供的图片明确地指出了典型的冷暖色,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清了冷色与暖色。且提供了用生活中的景色、景物和冷暖色调对比图,让学生感受冷暖色调,以及可以用冷暖色调表现生活中的景色和景物,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绘画中用色的技能技巧,这也就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 。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学生,这个年级的孩子对颜色知识具有初步的了解,但对色彩的初步运用还有限,缺少运用色彩基本知识和规律去感知色彩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冷暖色调和运用冷或暖色调; 2、能力目标:据个人喜好选择一个表现生活内容,培养学生的个性、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3、发展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绘画中体验色彩美、感受艺术美,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冷暖色。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冷暖色。 教学准备: 学具——色彩冷暖涂色印样、水粉画颜料、笔、笔洗、调色盒。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根据本课的特点,如果单凭教师空洞地去讲解、简单的操作演示,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为了便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制作了课件,充分利用屏幕展示图片、作品等,通过对比,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不同色彩、画面的冷暖感觉,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讲解举例,比讲解更直观、更形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中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始终围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主线,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边感觉边动手操作,并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冷暖事物让学生自己举例谈感觉谈体会,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冷暖色的规律,从色相环中找出暖色和冷色。这样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开阔他们的思维。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烈日炎炎的夏日,你和小伙伴们在球场上踢足球,此时,太阳就好像是火球一样的炙烤着你,而你已经在太阳下玩了很长的时间了,可是还没有玩够,你汗流浃背、口渴难耐,特别的想喝水……此时,老师注意观察学生进入情境的情况,适时播放冷和暖的色彩图,请看屏幕:老师问“现在有两间房子,请选择你要进去的房间并说明理由。”这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1.《沁园春·雪》导学案(人教版)

1.《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3、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4.学习情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及诗歌鉴赏的方法。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沁.园春莽莽 ..分.外稍逊.数.风流人物今朝. ..妖娆 2.解释下列词语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折腰:妖娆: 文采:风流人物: 3.读课文,理解本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4. 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上片侧重哪种表达方式?下片呢? 课堂探究 5.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上片分为三个层次。

6. 你认为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豪迈,奋发的气势?为什么? 7.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 8.试归纳文章主题。 9.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4.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5.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的“略”和“稍”的准确性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一)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回答文后问题。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雪教案图文稿

沁园春雪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沁园春·雪【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3.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 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正在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 春·雪》! 二、自主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qìn?)莽.莽(mǎng)红装.素裹(huāng)折.腰(zhé)稍.逊(shāo)成吉思汗.(hán)今朝.(zhāo)分.外妖娆.(fèn)稍逊风骚.?.(sāo)数.风流人物(shǔ)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zhuāng素裹(装)顿失tāotāo(滔滔)江山多jiāo(娇)一代天jiāo(骄) 3.诗歌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明确:上片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动:山舞银蛇,原驰蜡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明确:望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明确: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分组读,再全班齐读一遍。 3.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明确:描写北国雪景。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读课教案

第四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最终稿) 北环路小学殷婷婷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单元内容结构,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每篇课文的大意。 2、初步感知单元主题“生活的启示”,把握课文内容,领会生活启示,进行感知性阅读,为精读课文做准备。 3、激发学生对本组课文以及对“生活的启示”主题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中蕴含的启示。 2、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情,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预学单,通读第四单元全部内容。 2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几幅图,通过看这几幅图,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看图回答回答问题。 课件出示: (1)竹子长得又高又直,却是空心的(虚心的),它让我明白了 (2)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中,它让我懂得了 (3)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中,它让我知道了 2、教师导语:同学们,生活就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也读不够的书,虽然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是学问。只要我们善于去读它,一定会从中得到启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四单元,去阅读“生活”这本书吧。这节课我们上单元导读课。 二、揭示单元主题,明确学习重点,揭示学习目标: 1、学生自读课本57页的导语,提炼单元主题。(板书:生活的启示) 2、单元导语提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揭示了单元主题;二是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3、小组讨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4、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1)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生活启示; (3)体会关键词句含义。 三、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请大家快速浏览教材57页——75页,看看有哪些部分构成本单元内容。 (2)请你默读这一单元的全部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找到文章中所蕴含的启示,适当的在旁边写出感受。 2、回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学生带着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预学单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找出每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并谈感受。) 2、你最喜欢哪篇课文呢?说一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找到文章中所蕴含的启示。 3、在生活中,你还通过哪些事情或者事物得到了启示呢?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五、延学: 文章推荐:《丑石》、《刀爱》、《拐弯处的发现》 六、总结: 生活就是一本至高无上的宝典.,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却包含了不平凡的启示。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收获生活中的更多奥秘。 板书: 生活的启示 (1)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生活启示 (3)体会关键词句含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 学设计 内容预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改为用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导入,或改为重庆谈判毛泽东和柳亚字唱和来导入。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

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猜一个人名,谜面是一首诗,谜底是一位领袖的名字: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代风流人物//同学们,你们猜到了吗,老师所说的这位领袖是谁?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划出节奏;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豪迈、热爱、赞美) 2、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本文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板书上:写景下:论史)文中哪一句话讲将上下阕内容联系起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三、品读诗歌,想象画面 1、过渡:“江山”的“娇”体现在哪些具体的景物上( 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这些景物,为我们展现了许多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朗读相关语句,借助联想与想象,用所给的句式描绘出来。 “读,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示例: 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祖国北方,辽阔大地,坚冰封冻,雪花飞舞在万里长空,是那样的白,天地间纯然一色,好一个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备用:等到放晴的日子,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雪山巍巍,云海茫茫,苍松郁郁。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妍丽动人了!) 2、过渡:通过想像和再现画面,我们读懂了诗人,读出了自己。文中许多词语形象,精辟,优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品味其妙处。 老师觉得: “山舞银蛇”的“舞”用得妙,因为它富于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既写出了大雪飘飞中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的动感,又写出了诗人情感的跃动,使我们眼前展现出了一幅的生气勃勃,奋发向上自然图景。 3、纵观上阕,作者笔下的北方雪景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板书壮丽雄奇热爱赞美) 过渡: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把握诗情。 四、悟读诗歌,理解主旨 1、过渡: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哪些英雄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随机引导到历史人物) 2、在作者眼中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谁?明确:

四年级语文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导读课 学习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主题、目标、学习方法。 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腾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宽广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呀。 二、感知单元主题: 1、读课题,猜主题 自由读课题,猜每篇课文都讲什么? 2、读导语,悟主题 默读单元导语,从导语中你获得了什么? 3.读课文,引主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择喜欢的课文,说说自己初读感受。 交流:概括本单元的主题。 三、感知单元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本组课文中的四篇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读第二课中的二、三自然段,第三课中的五、六自然段,激发朗读兴趣。 四、读片段,定学法: 1、体会本单元课文的特点。 提示学法: 1)、关注作者的写作顺序。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等写法。 2)、体会作者怎样用优美的词句表达情意的。 3)、体会作者在写作时修辞方法的运用。(排比) 2、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游记类文章的学习方法。 五、明确单元目标: 1、掌握29个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背诵文中精彩的语段。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3、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4、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作业布置: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写在积累本上。 1、桂林山水、溶洞、天山的资料。 2、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3、课外阅读:有关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文章。

第二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初步感知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2、通过本组四篇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学习方法。 3、初步感受人物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的良好品质,初步感知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 4、搜集有关的词语、片段,激发阅读、写作的兴趣。 重难点:感知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一种品质是打开窗户的钥匙,耀眼而珍贵。它是美好,是欣喜,是希望,这种品质是什么呢?这节课一起去感受它。 二、感知单元主题 1、读课题,猜主题 自由读课题,猜每篇课文都讲什么? 2、读导语,悟主题 默读单元导语,概括单元主题 边读边圈画单元导语中重点句子,概括出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 3、读课文,引主题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本组课文喜欢的课文,边读边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和自己喜欢的原因。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精彩段落进行激情朗读。 (读第五课6、7、8自然段,第七课3—6自然段。) (3)、交流:概括本单元的主题。 三、明确单元目标。 1、掌握27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3、仔细品味语言,体会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 单元训练重点:品味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的品质,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明确学习方法: 1.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2、揣摩作者有条理地叙述和对人物细致的描写,通过各种描写表现人物良好品质的方法。 3、关注作者在写作时修辞方法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 1.收集诚信名言警句 2.仔细观察生活,收集相关资料。

小学美术《色彩的和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色彩的和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邻近色,及其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内容的基本方法。 2. 能够运用和谐的色彩创作美术作品 3. 感受邻近色的美感,提高对色彩的感知度,学会运用邻近色表现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邻近色的搭配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表现出和谐完整的画面效果。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粉颜色与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教师出示室内设计的装修图片,请同学根据问题要求选择设计方案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 (一)感知体验色彩的和谐 1.感知邻近色 ①利用课件出示色相环,并讲授邻近色的概念: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 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在色相环中找一找哪些颜色属于邻近色?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 2.体验邻近色

出示任务:同学们按照邻近色的方法把彩笔盒重新进行布置安排。 (二)欣赏、讨论色彩的和谐 ①课件展示《顾盼》《红土地》引导学生观赏。 ②教师设问“画家用了哪些邻近色?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邻近色:画面产生一种和谐的效果。 ③画家在使用邻近色作画时,颜色是否用的一样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邻近色调色方法: 运用邻近色作画时要注意确定一个主色调,主色调对画面的和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④欣赏优秀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邻近色的运用。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一)教师演示 演示邻近色调配方法,完成一幅画,讲解要领: ①根据需要可以画好铅笔稿,也可以按一定走向随意涂色。 ②依据色环选择邻近色。 ③可按一定顺序进行调配绘制。如橙、黄橙、红橙。注意用橙色在调配时加黄、加红的比例多少和水分的多少要把握适中。 (邻近色色块形状、大小和组织,可以自由些,依据自己的喜好决定。) (二)课堂练习 用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来组织完成一幅作品,可以是抽象作品,也可以是有具体形象的风景画、图案等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一)学生展示交流

第1课《沁园春·雪》名师教案

1 沁园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示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fèn)(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还.看今朝(hái) 稍逊.风骚(xùn)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大地。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点数,数得着,称得上。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乐而填写的歌诗。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

沁园春雪优质课一等奖

沁园春雪优质课一等奖 2015-10-29 16:59 2397次 臧玉虎 地区:江苏省- 徐州市- 新沂市 学校:新沂市堰头中学 共1课时 1 沁园春雪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感情朗读课文; 2、研读诗词,体会其意境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3、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朗读很熟悉,已具备了基本的朗读知识和技能,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思维和审美能力需加强。教师利用他们已有知识兴趣,引导进入特定情境,培养其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目标同上)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教师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客观评价优点及不足。 2.学生明确字音及停顿,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整体感知:(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句式:“这首诗上阕主要写--------------,下阕主要写---------------。”(四)、研读诗词,体会意境: A、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小学美术《太阳(2)》优质课教案、教

《xx》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美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三课《太阳》,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教材展示了用泥塑造的多种不同作品以及西汉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太阳和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石。用泥塑的表现首发创作浮雕形式的太阳作品,既可以创设脸部的五官,又可以表现多种不同的光芒,通过揉一揉、滚一滚,以及简单的粘接组合,就可以体验到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及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又没话了环境与生活。 学情分析: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从三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大自然中给万物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太阳形象,了解其的光芒表现与表情刻画,感受古老艺术中的太阳文化。 能力目标:尝试、体验太阳五官与光芒的多种设计和材料表现,并采用搓、刻、贴、印、压等多种技法进行简单的浮雕造型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自然界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季节里太阳给人的不同感觉;初步了解中外“太阳”名作中古人对太阳的热爱与崇拜之情,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创作和表现各种造型的xx。 教学难点:五官与光芒的变化,设计想象独立的太阳造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幻灯片、范画、记号笔、橡皮泥。 学具:太空泥。 一、导入 太阳是什么颜色?生:黄色、红色。那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真不可思议,原来太阳的颜色是白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太阳》的世界,去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温暖。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知道了太阳的真实颜色和形状,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太阳在古代劳动人们心目中的样子吗? 二、讲授新知 1.出示图片,这是1972年在长沙出土的一幅帛画,你们发现太阳了吗?画中的这只鸟叫金乌,是人们心目中的神鸟。 2.在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讲述后日射日的故事。 太阳的九个兄弟没有了,羲和女神很伤心,老师在课前制作一个太阳,小组讨论老师是如何制作的。 3.老师这里有两个xx招,想不想学? (1)变表情播放视频 (2)变光芒播放视频 这两个小妙招学会了吗?那我要考一考大家。 出示两组图片,对比更喜欢哪个? 4.再看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三、动手实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九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全词以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发挥想象,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切体会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在熟读中,悉心揣摩词作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3.揣摩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理解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讨论法与多媒体课件展示法有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课文:同学们好!在这节课的开始,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多媒体播 放大雪纷飞的北国风光视频)冰清玉洁、晶莹剔透的雪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钟 情的对象。然而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胸襟的人,面对漫天飞雪,会有迥然

不同的个性情怀。边塞诗人岑参,坚韧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欣喜;遭贬诗人柳宗元,郁闷流露“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一代 伟人毛泽东也一生爱雪,那么在他的笔下与胸中又有一幅怎样的雪景呢?今天就 让我们一同来领略! 二、认识作者:说到毛泽东,中国人都不该陌生,“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毛泽东”(幻灯展示毛泽东图象与简介)提到毛泽东,大家通常会说他是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其实,他 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词大气磅礴,他的书法苍劲有力《沁园春 雪》就是他诗词的一个代表作。(幻灯展示并板书课题) 三、了解题目:大家看懂文题的意思吗?“沁园春”,是词牌名,据说“沁园”一 词是出自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现在作为词牌与词的内容已无关系, 只决定词的韵律结构。雪才是本文的题目。 四、美文朗读: 1.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有感情地朗读本文,也可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在学生朗读时,添加背景音乐) 2.再听名家的配乐朗诵,并完成下列任务.(媒体链接名家配乐朗诵) ①找学生说说大屏幕上绿体字的读音.(学生读,教师幻灯随之展示) ②找学生说朗诵者的感情基调.(教师引导提示并幻灯展示:激昂慷慨、气势磅礴) ⒊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五、整体感知:通过预习和刚才几遍的朗读,词的大致意思应该明白了吧!谁来用 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也可分上下两片来概括。 (学生概括,教师视情况进行引导,并板书) 上阕描绘北国风光(写景) 下阕评论风流人物(议论、抒情) 六、美文赏析: (一)、上阕: 1.这片词对北国的风光具体是怎样描绘的?分几层来写?说说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沁园春 雪优秀教案

《沁园春雪》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2、初步了解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初步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作为领袖 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熟练的朗读 2、初步了解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享和著名诗人柳亚子评价 《沁园春.雪》的文字 三、简介作者、背景、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投影) 2、教师范读,初步感受词的雄奇 3、简介背景(投影)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四、精读词作,学习上阙内容,学习朗读 1、学习上阙的结构 (1)、品读前三句,了解这三句在上阙中的作用

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2)、由此可见上阙的结构特点 先总写,后分写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欣赏 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前者静态,后者动态(4)、分的部分由哪一个词引领?管辖的句子 由“望”引领,管辖句子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5)、为什么后面不是“望”的内容? “须”是等到的意思,说明不是“望”的内容(6)、学生齐读,注意结构特点 总分处停顿长一点,两层分隔处停顿久一点 2、赏析诗词写作手法及朗读 (1)、总写部分写法,意境特点,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读出这个特点? 互文的修辞,动静结合 特点:壮阔雄奇 体现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千里”“万里”处延长,并读重音。 (2)、欣赏“望”的内容, 注意意境特点,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并朗读出意境特点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写出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凛的世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夸张的修辞手法。朗读时“莽莽”要延长,“惟”、“顿”重读。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奔腾壮阔的奇景,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运用了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朗读时语速要渐快。 “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朗度时“比”要读重音,声调可以提高。 (3)、欣赏日出雪景 此处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意境特点,朗度应注意哪些 此处为虚写,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一幅壮丽妩媚的晴雪之景,朗读时注意“看”重读并停顿稍长一点,“分外”重读,“妖娆”延长,读出回味无穷之感。 3、领悟情感 (1)、“望”所领起的景物远非目力能及,对此怎样理解 A、此处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气势何等豪迈,寓于浪漫主义。 B、诗人胸怀祖国,祖国的山山水水皆在心中,爱国之强烈,溢于言表。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课教学设计

Unit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Reading) the fifth period 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跨文化阅读课,是本单元话题的延伸。单元Section A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在学校和家庭中遇到的种种麻烦和问题,学会了应用基本句型如:I think you could/ should…及why don’t you …? 为他人提出相应的建议,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本节课,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章,学习在语境中猜测词意,并采用对比、分析、归纳、讨论等方法,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阅读后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起到对本单元知识学以致用的作用,实践“在用中学,在学中用(Learning by using, learning for using)”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在知识储备上,初二学生已有了1,000左右的词汇量,已学过各种在校活动的英语表达方式以及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的语法结构,有了就学生生活问题进行简单表达的语言能力。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已具备了对事物的初步对比、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结合新目标英语教材设计的特点和平时常用的教学策略,本节课设定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采取任务型学习策略,依次进行任务链涉及的各种活动,最后完成本节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听说读写用“五会”下列词或词组:football, until, push, send, themselves, freedom, pressure, pushy, crazy, as…as possible, all kinds of,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b.听说读”三会”下列词汇:fit,include, complain, compare, organized, adult.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句型在口头和笔头上用英语简单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目标:了解西方国家同龄孩子的生活,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会帮助,学会分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语境中的词汇教学,阅读技巧训练和语言的输出训练。 2、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归纳文章主旨。 教法分析

小学美术《老师您好》优质课教案、

湘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老师,您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抓住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特点,画出形象特征突出的老师人像。 2、过程与方法:能凭记忆或想象画出师生之间印象深刻或感人的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抓住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特点,画出人物肖像画或半身像。 难点:能凭记忆或想象画出师生之间印象深刻或感人的故事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师生温馨生活瞬间搜集 学生:绘画工具(如铅笔、记号笔、水彩笔、蜡笔等)、白纸、课本 四、教学过程 (一)成语故事导入 以成语故事“程门立雪”导入新课,根据课前了解,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在课外阅读中已经接触过这个成语,因此大家会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从一个成语说起,大家请看屏幕,你知道这是哪个成语么? (屏幕播放“程门立雪”图片) 生:程门立雪 师:你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么?

通过学生讲解进一步加深大家对这个成语的了解,同时老师引导大家进行情感解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老师的典范。 板书:老师您好 (二)游戏探究,欢乐解疑 本环节以两个游戏为依托,分别是“我来表述你来猜”和“我来描述你来拼”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逐步解决人物画对特点的把握运用问题,从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入手,能使学生有亲切感。从文字特点到绘画特点的转换让学生能够短时间抓住重点,形成画面感。 师:首先呢,请大家先跟我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我来描述你来猜” 语文 这位老师留着长头发,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笑起来像弯弯的月亮,可漂亮啦! 体育 板寸头、黝黑的皮肤,长方形的脸庞,结实的肌肉,样子酷酷的,总是充满活力。 数学 这位老师个子不高,胖胖的身材很可爱,后脑勺扎着一个大辫子,说话慢悠悠,走路扭啊扭。 美术 这位老师方脸庞,偏分头卷头发,戴着一个黑框眼镜,高兴起来笑得像朵花,生气起来脸上凶巴巴 (与学生互动) 通过一段文字就能分辨出是哪位老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通过什么分辨出来的呢?

小学美术《有趣的图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有趣的图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中国古老汉字的历史及构成,感受汉字的奥妙和艺术魅力,并能使用象形字进行创作画面。 2、通过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学习,了解汉字是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激发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汉字象形表意的构型特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用绘画形式表现汉字的创作乐趣。 教学难点:字体设计的创意。对学生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准备:课件,范画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字导入,了解中国汉字的历史

师板书象形字“鱼”,学生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汉字的联想》。板书课题。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现在用的汉字已经是简化的汉字了,简化汉字之前是繁体的汉字。想不 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汉字最初的形态呢? 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象形文字,远古时候的人们看到什么就根据他所看到的用简单的图画线来表示,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文字就叫象形文。这些象形文就像在画图画一样,今天我们也学学古人的方法用图画来装饰我们的文字。 二、了解汉字渊源,激发兴趣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是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距今已有3 千多年的历史了,经过西周的金文、秦朝的小篆、具有蚕头燕尾特点的汉代隶书、魏晋的楷书,到现代端庄整齐的方形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如今的文字已变得更加抽象简练了。汉字是最富有内涵的字,每个字都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联想。 2、联想游戏,讲解汉字象形表意的构型特点。 ①、接下来,我们玩一个联想游戏,请同学将相应的字与图连线。

沁园春雪优质课教案设计

沁园春雪优质课教案设计 筠连县第三中学詹蓉生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感情朗读课文; 2、研读诗词,体会其意境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3、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朗读很熟悉,已具备了基本的朗读知识和技能,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思维和审美能力需加强。教师利用他们已有知识兴趣,引导进入特定情境,培养其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目标同上)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教师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客观评价优点及不足。 2.学生明确字音及停顿,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整体感知:(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句式:“这首诗上阕主要写--------------,下阕主要写---------------。” (四)、研读诗词,体会意境: A、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沁园春雪 优秀教案

沁园春·雪 导语: 雪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然而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胸襟的人,面对漫天飞雪,会有迥然不同的情怀。边塞诗人岑参,坚韧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遭贬诗人柳宗元,郁闷流露“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一生爱雪,面对大雪纷飞的世界。他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呢?那就让我们在他的词<<沁园春·雪>>中来寻找答案吧。 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诗人的情感。 今天呢,我们先来学习上阕。首先,老师来给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文,大家注意听。看自己在朗读的时候是否存在错误。 提问1: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那谁能告诉老师上阕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上阕可分为三层。前三句为第一层,总写看到的景色。中间七句为第二层,具体写看到了那些景色。后三句为第三层。想象天晴后的景色。 具体分析第一层 1.北国即祖国北方,点明了所写的地域。 2.千里和万里是互文,我们应该合起来理解,意思是千万里范围内到处都是冰 封雪飘。 在这里呢。诗人为我们描写了两个景物,一是冰,一是雪。冰是封冻的,雪是飘舞的。一个是静态的,一个是动态的。我们已经接触过这种写作手法,它是? 明确:动静结合。 提问2.诗人在这里就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我可不可以把“封”改成“冻”,“飘”改成“飞”?这也是一静一动啊。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不能。“封”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宁静的状态,给我们一种平和之感。而“冻”则是一种尖锐感。“飘”写出了雪的轻盈、灵动。“飞”则不具有这种美感。一封一飘,没有了冰冷感,使画面生动活泼。 老师把这一层总结为北国雪景图。 同学们,大家来想象一下,此时你就站在这千米高原之上,你面前就是这样一幅壮丽的雪景图,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白雪,你内心会有怎样的感慨呢?明确:感到激动,对北国风光顿生喜爱,赞叹之情。 同样,面对眼前的壮丽景色,伟人毛泽东也不由自主的心生激动,发出了自己的赞叹。 小结: 这三句呢概括写景,起笔大气磅礴,纵览北国河山,一笔就囊括了半个中国。抒发了对北国风光的赞美之情。 具体分析第二层。 在这里。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七句是由哪个字统领的呢? 明确:望 望字统领下面七句,为我们具体描写了北国雪景。那诗人具体望到了那些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