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客家定光古佛信仰的圣迹崇拜——基于武平县的田野调查研究
福建摩尼教寺院遗址考

福建摩尼教寺院遗址考
陈一舟;涂元济
【期刊名称】《海交史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 唐武后延载年间(或说周隋)波斯摩尼教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其间多次受到禁断.然而禁者自禁,信者自信.宋元两代,福建摩尼教相当盛行,尤其福州、泉州、汀州等地,真宗朝主要活动于武平一带的摩尼佛师定光古佛还受到皇帝的接见,有信徒数十万人.
【总页数】9页(P75-83)
【作者】陈一舟;涂元济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对《福建摩尼教寺院遗址考》一文的质疑 [J], 叶翔
2.摩尼教耶俱孚考——福建霞浦文书研究 [J], 马小鹤
3.高昌α寺遗址所出摩尼教、佛教寺院回鹘文账历研究 [J], 松井太
4.回鹘摩尼教诸神之名考 [J], 木再帕尔
5.福建霞浦发现摩尼教遗址遗物的重大意义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邺城遗址出土武平五年赵美造像与北齐邺下西方净土信仰

邺城遗址出土武平五年赵美造像与北齐邺下西方净土信仰黄盼
【期刊名称】《美术大观》
【年(卷),期】2024()4
【摘要】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中出土武平五年(574)赵美所造之像造型特殊,以结跏趺坐于仰莲之上的一佛二菩萨为中心,配以宝池、宝树、化佛、莲花化生、禽鸟等要素。
经考证,造像题材出自《观无量寿经》,通过造像直观表现了净土世界中的阿弥陀佛。
本文通过对西方三圣造像样式的梳理,明确北齐晚期存在这种出自《观无量寿经》的西方三圣造像图样,北齐时期邺下西方净土信仰有较大的发展,改变了民众的世界观,为净土宗的成立打下基础。
【总页数】4页(P98-101)
【作者】黄盼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试谈两件邺城佛寺遗址出土背屏式白石造像的特征与工艺
2.北齐佛造像忍冬纹类型——以“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为中心
3.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
4.邺城遗址出土北魏谭副造像图像考释
5.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出土的北朝铜造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汪毅夫先生闽台民间信仰研究的特色

论汪毅夫先生闽台民间信仰研究的特色
庄恒恺
【期刊名称】《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民间信仰是汪毅夫先生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
通过考察他在这一领域的成果,可以发现其研究的主要特色是:富有理论创见、运用多学科视角、注重现实关照。
【总页数】4页(P464-467)
【作者】庄恒恺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1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11
【相关文献】
1.闽台关系、闽台社会与闽南文化研究的力作——读汪毅夫的《闽台缘与闽南风》[J], 孟建煌
2.论汪毅夫先生闽台地方史研究的特色——兼评《闽台地方史论稿》 [J], 庄恒恺
3.汪毅夫先生莅临我院作“闽台关系与闽南文化”学术报告 [J], 本刊记者;
4.汪毅夫先生与闽台文化研究 [J], 孟建煌;;
5.闽台关系、闽台社会与闽南文化研究的力作——评汪毅夫的《闽台缘与闽南风》[J], 孟建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基于梅江区香花仪轨的调查

舞台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Dance Art263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民俗文化研究——基于梅江区香花仪轨的调查田园(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摘要: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及情感信仰,而民俗舞蹈以舞蹈本体为媒介,极具感染力地传递着民俗文化的特定主旨及内涵意蕴。
本文基于梅州梅江区人生礼仪活动香花仪轨的田野调查,以仪式中呈现的香花佛事舞蹈“打莲池”“铙钹花”“鲫鱼穿花”为研究对象,探析其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价值。
关键词:“香花佛事”舞蹈;民俗舞蹈;民俗文化引言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民俗事象为载体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潜移默化的流传于民间。
民俗舞蹈是人们在特定的表演场域、相对稳定的民俗活动中所进行的族群情感的外在表现,人们用身体语言记录整个仪式活动过程,传递其特定的主旨及文化意蕴。
一、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与客家民俗文化民俗舞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表征在身体之上,依存于民俗事象,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印记,需要把它放置于特定的语境中阐述舞蹈本体,分析其自身所具备的民俗文化价值。
民俗舞蹈和民俗事象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和信仰民俗。
梅州地区由香花僧侣在斋主家中操持的佛教形式,在梅州上水地区、下水地区(以梅县丙村为分界线,在丙村以上的梅江区和梅县诸乡镇,为上水派;在丙村以下的梅县诸乡镇,以及蕉岭、大埔等县均为下水派)一般被称作“香花佛事”“香花仪轨”,它既是佛教度亡仪轨,也是梅州客家人重要的人生仪礼。
香花仪轨是具有浓郁客家民俗文化特征的宗教仪式部分,包括静态的念唱经文的音乐表演及动态的技艺规范的舞蹈表演,借助舞蹈的动作姿态表演形式,为逝去亡者颂德祝福、寄托哀思,传递出民俗内涵及佛学理念,香花仪轨真正实现着“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佛前皆忏悔”的心灵超升。
二、道具舞蹈:铙钹花铙钹花,是香花仪轨中一项技艺性较高的器械舞蹈,其传承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具梅州客家地区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
黑面赤心平民神 文化个案调研

黑面赤心平民神——“安溪清水祖师”文化个案田野调查随感作为厦门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的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安溪清水祖师”文化个案调查活动。
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水祖师信仰广泛流传于台湾地区,此行去往安溪清水岩调研清水祖师文化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登上清水岩拜访清水岩,还走进信众家中感受他们在清水祖师感召下独特的生活之道。
从一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与历史背景出发,感受不同地域下孕育出的特色文化。
安溪清水祖师出自平民,一生没有著作,但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与其他贵族神不同,清水祖师亲近百姓,一生为人民群众造福,最终得道成佛。
千百年来,清水祖师被世世代代的闽南人视作道德典范和精神信仰,并随着安溪人的迁移传播到世界各地。
此次田野调查由一群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执行,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认知和还原这位黑面赤心的平民神。
有岩曰清水题清水岩庄国祯扪萝直上最高峰,遥听僧堂已晚钟。
石壁崚嶒无鸟到,洞门幽窈有云封。
一泓清水流千古,四望苍山叠万重。
自是胜游天不靳,故叫明月挂高松。
这是明代进士、晋江人庄国祯游清水岩后留下的题咏,与之同游的还有晋江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南安欧阳模,安溪詹仰庇等六人,六人均为进士出身,位居高位,"六老同游"清水岩实乃当时盛事。
只有当你亲自登上清水岩后,你才会发现庄老所言甚是。
清水岩风景区总面积1 1 .1 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67 米。
清水岩景区是以清水岩为主,融自然、宗教、园林为一体的旅游圣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国家4A级旅游区、省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区内奇峰耸立、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花草遍野,石泉清冽、云雾飘渺,故有“蓬莱仙境”美誉。
景区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现保存宋代文物29 处、元代1 处、明代8 处、清代5 处。
自然奇观更是不胜枚举,像龙嘘岫谷、鬼洞、神龟听法、石笋、出米石……由于时间原因,参观清水岩时我们选择了较为快速的朝圣路线。
福建游神信仰的变革与生机

福建游神信仰的变革与生机
陈梦圆;成名
【期刊名称】《炎黄地理》
【年(卷),期】2024()5
【摘要】当前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许多传统民俗脱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背景,淡出年轻人群视野。
由于缺少年轻人传承,这些传统民俗面临着失传危机。
在此形势下,福州游神“世子天团”却脱颖而出,吸引了众多青年群体关注,一跃成为热点话题,在一众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间接带动了当前福建地区旅游业发展,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到福建长乐参与到游神活动中。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陈梦圆;成名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公共空间拓展:民间传统信仰仪式开展的意外后果——以浮岗村“游神活动”实践为分析对象
2.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妈祖游神看两广地缘经济联系——广西民间信仰研究之一
3.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社区民间信仰活动的变迁与适应——以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游神赛会"活动为例
4.客家谢祐神信仰与唐宋福建造神活动
5.福建蛇神信仰与陈靖姑信仰——以《闽都别记》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设计研究
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设计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设计,通过对文化背景、设计理论、案例分析、设计原则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介绍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的概述,然后探讨衍生品设计相关的理论,并结合案例分析展示设计的实践应用。
在设计原则与方法探讨部分,本文将探讨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最后通过总结设计研究的启示,展望未来发展,并对研究进行总结。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设计,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为未来的设计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设计、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设计理论、设计案例分析、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实践、设计研究启示、未来发展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设计研究的背景十分重要。
保生大帝在闽南、台湾一带信仰十分盛行,其形象代表着民间信仰与文化传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人们对保生大帝信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这种信仰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研究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一文化现象的了解,还可以促进相关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对衍生品的设计与研究,也可以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心,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对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设计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设计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揭示其设计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推动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挖掘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探究如何将这一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现代衍生品设计的创新理念,提升其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对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设计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后续从事相关设计工作的设计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设计研究
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设计研究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是闽台两地的传统信仰文化之一,保生大帝是闽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信仰神祇,被视为人间的救世主和医疗之神,被广泛信仰和崇拜。
保生大帝信俗文化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祭祀仪式、信仰习俗、神像雕塑、神庙建筑等。
本文将重点研究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
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是指基于保生大帝信仰和相关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和创造的各类商品。
它们可以是纪念品、礼品、装饰品等,也可以是实用性的生活用品。
设计闽台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衍生品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开发文化旅游市场,增加经济效益。
下面分别从纪念品、装饰品和实用性用品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研究。
一、纪念品设计1. 保生大帝手势雕塑:以保生大帝的常见手势作为设计元素,制作成木雕或瓷器手势雕塑,可以放置在家庭的神龛上展示,也可以作为礼品赠送他人。
2. 保生大帝牌位:设计制作保生大帝的牌位,包括牌位底座和牌位卡片,使用高质量的材料和工艺,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制作。
3. 保生大帝文化衫:设计保生大帝主题的文化衫,采用创新的图案和印刷工艺,展示传统文化的时尚和个性。
二、装饰品设计1. 保生大帝木雕:以保生大帝的形象为主题,制作木雕艺术品,如保生大帝头像、全身雕塑等,可以用于室内装饰或庭院景观。
2. 保生大帝彩绘瓷瓶:设计制作保生大帝主题的彩绘瓷瓶,采用传统的彩绘工艺和图案,展现保生大帝的神秘形象和威严气质。
3. 保生大帝丝绸挂画:以保生大帝的传统形象和故事为主题,设计制作绣花或印花的丝绸挂画,可以用于墙面装饰或窗帘。
三、实用性用品设计1. 保生大帝手机壳:以保生大帝的形象和元素为设计图案,制作手机壳,保护手机的同时展示信仰和文化。
2. 保生大帝文化茶具:设计制作保生大帝主题的茶具,如茶壶、茶碗、茶叶罐等,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和图案,结合茶文化和信仰文化。
3. 保生大帝文化书签:设计制作保生大帝主题的书签,以传统的雕刻和印刷工艺进行制作,结合保生大帝的形象和故事,增加文化内涵。
山西五台佛光寺无垢净光塔门楣研究
30Epigraphy金石之声山西五台佛光寺无垢净光塔门楣研究佛光寺位于五台县城东北约30公里的佛光山腰,作为五台名刹,虽地处僻静的南台外,却是五台山现存最古老的寺庙。
据史籍所载,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67—499年),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武帝灭佛波及佛光寺,寺庙被毁。
唐初高僧解脱禅师重修佛光寺,在唐武宗会昌法难期间(840—846年),寺宇再次遭受破坏,唐宣宗继位(846年)后便复兴佛法,诏令愿诚主持重修佛光寺,并于大中十一年(857年)完工。
宋以后佛光寺声名渐隐,金代修建了大型配殿文殊殿等,明清时期又经过多次修补添建,渐成现今格局。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一行首次对佛光寺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和记录,佛光寺才重新走入大众视野。
1961年国务院公布佛光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五台山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光寺作为支撑申遗的核心寺庙,是五台山世界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山门,抬眼望去便是坐落在高耸台地上的东大殿,双树婆娑间雄阔豪迈的唐风扑面而来。
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东大殿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殿堂式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保存文 /杨晓芳 王炜佛光寺无垢净光塔位置示意31完整,被梁思成称为“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
就在大殿后方的山坡上,还保存有一座早于东大殿一百余年的无垢净光塔,该塔曾因出土一批精美的白石造像而引起学界关注。
根据造像题记,该塔修建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是佛光寺现存有明确纪年的佛塔中年代最早的一座。
本文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存放于佛光寺库房,曾作为无垢净光塔重要建筑构件的一件石质门楣。
背景唐朝李氏政权崇信佛教,至武周尤甚。
据潘吉星《论韩国发现的印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李致忠《<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译刻考》等文研究考证,圣历二年(699年)起武后因年迈多病,求诸佛法消灾增寿,先命于阗高僧实叉难陀译出《离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随后又于长安元年(701年)命弥陀山和法藏重译出第二版,并更名为《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漳州岱房庵广济祖师信仰探析
广济祖 师 。又称 三平祖师 ,俗姓杨 ,敕 号为广济 禅师 。三平祖 师信仰属 佛教俗神 崇拜 ,于漳 州地 区具有 重要影响 。位于平和县文 峰镇境 内的主庙 三平 寺 ,常年香 火旺盛 ,信众广布 ,遍及闽 南各地乃 至台湾 、东南 亚等地 区 ,社会 影响十分广 泛 。广济祖 师信仰 自唐代 发展至今 ,已形成 以 三平寺 为中心并 向外分灵扩散 的体系 。据 《三平祖 师分灵 录》中所列 ,仅漳州地 区供奉 三平祖师 公 的庙 宇数达近 170座 (含配祀 ),[1l数量 居于漳 州市 民间信仰庙宇 数前列 。然 而纵观 目前 国内 研 究 ,对广济祖 师信仰 的研究仍 不全 面 ,研究重 点多集 中于 主庙三平 寺 ,而对其 余分 灵子庙 的 关 注较 少 。余下研究仍 有较大 的前进 空间 。
“传 说 明 宣德 年 间 (1426 ̄1435),漳 属 各 地 久 旱 不 雨 ,众 念 三 平 寺 广 济 祖 师 灵 应 ,南靖 乡人 恭 请 祖 师像 出巡 ,六 月 十 六 日抵 达靖 城 岱 埔 。祈 雨灵 验 。各 地 民 众 于是 纷 纷 前 往 朝 圣 。 祖 师 像 因 此 未 还 三 平 寺 。三 平 寺住 僧 和 当地 信 众前 来要 求 把 祖 师像 归 还 寺 院 。岂知 祖 师 显 灵 ,神 轿 抬 像 都 抬 不 起 ,一 连 三 次 都 是 如 此 ,后 人 连 续 三 次 卜之 杯 玟 ,祖 师神 示 ,愿 留驻 房 山分 镇 开基 。 ”
一 、 信仰 的历 史发展
据《南靖 县志》记 载 :“岱房庵址在今靖城 镇大房村 ,始建于北宋 年间 。”[2】据现任管委会人员 介 绍 ,岱 房 庵 现 右 殿 实 为原 旧 址 ,最 早 为 简 陋 的观 音 亭 ,后 迎 人 祖 师 公 后 扩 建 至 现 如 今 的 三 殿 , 因此在探究 岱房庵祖师公信仰 兴起 问题 时需与庙 宇 的起始 建造时 间加 以区分 ,二者不 可直接 等 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守、 停愈怒 , 命焚其衲 帽, 火烬而帽如故 ; 疑为 左道 , 以彘血蒜 辛厌 胜 , 再命 焚 , 衲缕 愈 洁 , 而 乃遣 谢使 归 。 自是 白衣 而不 褐 。 ”
100233212009j05一000507在宗教学研究中前人对于神迹崇拜的种类性质意义浚及各种宗教体系中的季孛迹有避不少精辟的论述但多偏重于对神迹的概念分析和理论探讨丽对神迹崇拜的实证研究却比较缺乏
20 第 5期 09年 ( 总第 9 期 ) 3
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 N L F U H UU I RI (ho pyn cl cne O R A Z O N E S Y Pis h a S i i c ) 0F V T lo d o aSe s
定光 古佛 郑 自严 在 世 时 , 间就 流传 着 许 多 民
有关他神通广大的传 说 , 这些传说 大致 可以归纳 为 以下几 种类 型 : 1投偈 除蛟 , . 伏虎安 民。宋 修 《 临汀志》 : 载
“ 渡太和县怀仁江 , 时水暴涨 , 彼人 日: 江有蜃为 ‘ 民害 。 师 乃 写 偈 投 潭 中 , 退 沙 壅 , 号 龙 洲 ”; ’ 水 今 “ 德二 年届 丁 , 武平 , 南 岩石 壁 峭 峻 , 乾 之 睹 岩冗 嵌 崆……数夕后 , 大蟒前蟠 , 猛虎旁睨 , 良久 , 皆俯伏 而去”“ ;淳化 问去岩 十里 立草 庵牧 牛 , 常有 虎 守 夜 卫, 后迁 牧于冷 洋径 。师 还 岩 , 日倏 云 : 牛被 虎 一 ‘
所 中 。 日暮有 报 , 然 。师 往 彼 处 , 木 书 偈 , ’ 果 削 厥
的基础上, 结合相关文献 , 从圣人、 圣物、 圣地三个
方 面对定光古 佛信 仰 的神迹 崇拜 进行 新 的探索 。 圣 人
一
、
定 光古 佛—— 郑 自严 , 宗 教 体 系 中 的创 造 属
奇迹事件的“ 圣人” 。首先 他是人 , 生于五代应顺 元年 、 国龙 启 二 年 ( 3 ) 卒 于 宋 祥 符 八 年 闽 94 , (05 。比之 于许 多 宗 教 创 建者 的超 人 地 位 , 11 ) 他 更接近于人。但他苦修得道 , 年十一 , “ 恳求出家 , 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 。年十七 , 得业游豫
作者简介 : 刘大可, , 男 福建武平人 , 建省委 党校社会发展研 究所所长 , 福 教授 , 历史学博士。
・
5・
游历பைடு நூலகம்平 , 中南安岩作 为寺院 , 选 便到处 募化建 造。此地原为何仙姑 的修炼之地 , 有人劝何仙姑 另找其他地方修炼 , 仙姑不答应 , : 我生于此 , 说 “ 长 于此 , 修 于 此 , 静 岂能 舍 岩 而他 住 ? 有 一 天 , ” 何
据 武平县 报 告人 刘 集 禧 说 , 传 定 光 古 佛 内 相
No 5 2 0 . 0 9
S ra .9 e i lNo 3
闽台客家定光古佛信仰 的圣迹崇拜
基 于武平 县 的 田野调 查研 究
刘 大 可
( 福建省委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 , 福建福州
摘
300 ) 50 1
要 : 闽台客 家定光 古佛信仰 的研 究 中, 在 论者 已就定光 古佛信仰 的形成、 传播 , 关的祭祀 、 相 祭仪 , 以及发 挥的
图在定 光古 佛信 仰 中心— — 闽西 武 平 县 田野调 查
遂证神足 , 盘旋五载” 。由于德行 高超, 从而超凡 人圣 , 获得 常人所 没有 的异 能, 师见 在, “ 民呼 日 ‘ 尚翁 ’亲 之 也 ; 和 , 师灭 度 , 皆 日 ‘ 翁 ’ 尊 之 民 圣 , 也” , J是佛教所谓禅定苦修而获得神通 的高僧。
社会功能等进行 了系统全 面的探讨 , 但对其神迹崇拜的研 究却一 直比较 薄弱。在定 光古佛信 仰 中心——
闽西武平县 田野调查 的基础上 , 结合相 关文献 , 以从 圣人 、 可 圣物 、 圣地三 个方 面对 定光 古佛信 仰 的神 迹 崇拜进行新的探 索。 关键 词 : 闽台客 家 ; 定光 古佛 ; 圣迹 崇拜 ; 田野调 查 中图分类号: 9 B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2— 3 1 2 0 )5— 05—0 A 10 3 2 (0 9 0 0 0 7
仙姑 外 出观 看 洪 水 , 自严 乘 机 人 岩 趺 坐 。仙 姑 郑 回岩后 , 现有 大蟒 猛虎 盘伏 在 郑 自严 周 围 , 发 十分 驯服, 就将 所 见告诉 父 亲 。何 大 郎 钦其 神 异 , 遂施
岩 为佛殿 , 捐献地 三 十三 亩八 分 , 田四千 七百 并 腴
4 为民请命 , . 心系百姓。相传 , 官府向寺 院征 收布匹, 布匹则 由当地百姓代交 , 定光古佛于心不
收 稿 日期 :0 9— 6— 8 20 0 2
明, 虎毙于路。 【 民国《 ”3 】 武平县志》 “ 云: 南归道杭
州 , 山 出蛟 , 遇 以帝 赐金钟 覆之 。 【 ”4
关 于他除蛟伏虎的神通 , 还见之于民间文献 , 据武平《 何氏族谱》 记载, 乾德二 年( 6 ) 郑 自严 94 ,
在宗教 学研究 中 , 人 对 于神 迹 崇 拜 的种 类 、 前
章 , 庐陵, 过 契悟 于西 峰 圆净 大 师 , 由此 夙 慧顿 发 ,
性质、 意义 , 以及各种宗教体 系中的神迹 , 有过不 少精辟的论述 , 但多偏重于对“ 神迹 ” 的概念分析 和理论 探讨 , 而对 神 迹 崇 拜 的 实 证 研 究 却 比较 缺 乏。在闽台定光古佛信仰的研究 中, 早在 2 0世纪 9 年代 , 0 王增能、 劳格文、 林国平、 汪毅夫 、 谢重光 、 杨彦杰等先生和本人… , 就先后对定光古 佛信仰 的形成、 传播, 相关 的祭祀、 祭仪 , 以及发挥 的社会 功能等进行 了比较系统全 面地探 讨 , 但对其神迹 崇拜 的研 究 却 一 直 比较 薄 弱 。有 鉴 于 此 , 文 试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