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角下妈祖信仰的发展与研究
妈祖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妈祖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妈祖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如何将妈祖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妈祖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妈祖文化的历史渊源妈祖,即妈祖娘娘,是中国南部海域和台湾地区的主要信仰对象,她是中国古代航海时期的保护神,被尊称为“海上女神”。
妈祖以其慈悲神力,救苦救难的形象,成为海上渔民和航海人的守护神,受到渔民、水手和海员们的崇敬和信仰。
据史料记载,妈祖的神迹传说非常广泛,她曾多次施行神迹,救助受困的渔民和海员,并享有“海上保安、渔樵之母”的美誉。
作为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妈祖信仰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广泛传播,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妈祖文化在现代高校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妈祖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代高校教育中,许多学校和机构开始重视妈祖文化的传承工作,通过课程设置、专题讲座、学术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妈祖文化的挖掘和传播。
一些高校成立了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开设了妈祖文化相关的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研和实地考察,以加深对妈祖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这些举措,妈祖文化得以在高校得到传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三、妈祖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妈祖文化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她代表着中国古代航海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将妈祖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感。
通过讲授妈祖文化的历史渊源、神话传说和宗教意蕴,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组织学生赴妈祖信仰发源地参观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妈祖文化的魅力和历史意义,增强他们对妈祖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价值。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探讨妈祖文化保护与开发论文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探讨妈祖文化保护与开发妈祖崇拜源于南中国海的海神崇拜。
该崇拜信仰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妈祖文化。
在发展过程中,妈祖文化最早出现在南中国海,进而扩散至北方沿海、大陆内地甚至于海外地区。
其文化标识有三种形式:闽东海洋女神、中国沿海多元信仰复合神袛和世界和平女神。
当前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文化受重视程度却随之下降,对妈祖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甚至于立足科学发展观对妈祖文化进行的长远规划,可以适当利用当前的旅游优势,将妈祖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融入到文化旅游中去。
一、妈祖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现代意义宗教信仰属于文化的一种,民间的宗教信仰通常来源于下层民众的观念意识、向往和风尚,且影响着当地的民俗和民风。
妈祖信仰相较于某些排他的宗教、狭隘的民间信仰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即它有极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具有更久远的生命力。
妈祖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现代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维护市场经济间的相互信任。
“信任”是妈祖文化的主要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在当今市场经济运作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其对现代的意义就是带来了新的契机,拓宽了海峡两岸新的经济增长点。
妈祖文化增强了海内外华人间文化交流,基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华人商贸往来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它又反过来促进民间文化的发展。
2.妈祖文化具有维系两岸和平的纽带功能。
妈祖信仰从宋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而台湾妈祖的崇拜从妈祖信仰得到传播到如今形成妈祖文化从未间断。
这就为海峡两岸的政治改善,祖国的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社会和谐发展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妈祖文化在地区形势上具有了促进和平的深远意义。
3.妈祖文化具有文化认同功能。
妈祖信仰可以凝聚亲缘之间的感情、加强人际之间的友谊关系,甚至于连接了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
妈祖文化的这种文化意义强化了民族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妈祖文化对于维系海内外华人的心理认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妈祖文化,对增强华人世界的聚合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妈祖信仰的发展_传播及融合_以中国_琉球_日本为中心

妈祖信仰的发展、传播及融合———以中国、琉球、日本为中心施敏洁(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0)摘要:妈祖信仰是中国、琉球、日本三个区域共同拥有的海神信仰。
作为航海守护神,在传入琉球后与当地固有的守护神闻得大君、姐妹神信仰一起合力保护着琉球海民的安全。
以琉球为中转站,妈祖信仰进入日本,并与当地海神信仰实现了融合。
关键词:妈祖信仰;航海守护神;祭祀中图分类号:B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50(2007)01-0023-03收稿日期:2006-09-19作者简介:施敏洁,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助教。
妈祖信仰的范围除了中国大陆以外,在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的华人圈,以及美国、欧洲等地也受到广泛的信仰。
比如琉球的上下天妃宫早已声名远扬。
在日本,只要是有中国人居住的大城市即有妈祖庙,长崎崇福寺便是其中一例。
笠沙町林真古刀氏家祭奉的妈祖像,是三百多年前祖先到达此地时从中国带来的。
无论是面部神态还是天冠、服饰的木雕技术,都极其考究、栩栩如生。
后虽因火灾导致色彩尽失,却反而符合了日本人对色彩的爱好,更添魅力[1]。
作为拯救海上遇难者的航海守护神,妈祖信仰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试从妈祖信仰的发展,以及向琉球、日本的传播入手,通过三个地区妈祖的共存及妈祖与其他海神的融合并存来论述在海神信仰的层面上,这三个区域是存在传承性的。
一、妈祖信仰的起源、发展关于妈祖信仰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
永延元年(987)前后,在中国福建省海边的渔村,有个渔家姑娘在织布时突然神灵附身,她对家人说出海打鱼的父亲和哥哥遇难了,父亲平安无事,哥哥却溺水身亡。
果然,不久就传来了如她所说的噩耗。
于是,姑娘说:“我是海神的化身,所以要去守护航海船只的安全。
”说着就纵身跳入海中。
从此以后,人们尊称她为天妃姥妈,将她作为海神供奉起来。
这个传说很有名,在信徒间流传至今。
以中国海民为中心,妈祖聚集了广大民众的信仰,特别是在福建和台湾,信奉更为虔诚和普遍。
明清时期福建妈祖信仰属性嬗变研究

从清代闽台自然灾害的频发解读妈祖信仰属性的嬗变进程徐心希[摘要]妈祖信仰拥有众多信众,覆盖地区广泛。
本文从清代福建及台湾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且破坏严重的史实出发,探讨清代妈祖信仰兴盛的社会原因。
并由此而导致妈祖信仰属性发生重大的变化,即由海上交通之神转为禳灾庇护之神;同时该信仰也趋向实用性、多元化、人性化及信仰主体的“分身”等。
这种民间信仰的属性变化并对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妈祖信仰明清时期福建属性嬗变自然灾害妈祖信仰在福建源远流长。
有关妈祖最早的文献,当推南宋廖鹏飞所写《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文称该庙女神“世传通天神女也。
姓林氏,湄州屿人。
初,以巫祝为世,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
圣墩去屿几百里,元佑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何为祥物。
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
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
’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
岁水旱则祷之,疠疫降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
故商舶尤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
”上述文字说明妈祖信仰的起因当缘自于禳灾与救灾。
据有关学科论证,明清时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已经发现的三个重大灾害群发期之一。
即夏禹宇宙期(约4000年前)、两汉宇宙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明清宇宙期(公元1500年-1700年)和两个较小的灾害群发期,即清末宇宙期和20世纪60年代末迄今正在进行中的自然灾害相对频繁时期。
[1]许多因素作用在一起,造成明清两朝福建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破坏严重,甚至台湾岛内亦未能幸免。
在灾害肆虐与民众渴望防灾减灾的驱动下,福建的妈祖信仰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并向中国沿海省份乃至内地广泛传播。
本文拟就自然灾害造成妈祖信仰属性的变化作初步研究,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一、清代福建进入自然灾害高发期,自然灾害频发并造成严重的破坏1、水灾的周期性波动水灾一般是由暴雨引发的,并可引发洪水泛滥,冲毁农田和房屋,危及农业和海水养殖业,暴雨正是福建地区重要的气象灾害。
浅析妈祖文化

论妈祖文化摘要:妈祖文化是一种弘扬妈祖的精神,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家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
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妈祖文化莆田市湄洲湾信仰一、妈祖文化的起源与传播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
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妈祖。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
是当地的望族。
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人多行善积德。
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
”于是便怀了孕。
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
又听得四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
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
因生得奇,甚为疼爱。
她出生至满,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
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
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
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
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
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
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
田野民族志的力作 妈祖文化史的新篇———叶明生主编《莆田贤良港妈祖回娘家信俗调查研究》读后

㊃书评㊃田野民族志的力作妈祖文化史的新篇叶明生主编‘莆田贤良港妈祖回娘家信俗调查研究“读后廖玲人类学研究人及其文化㊂人类学的文化研究,是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对某一文化事项进行详细记录,从而形成田野民族志作品㊂叶明生教授是熟谙人类学田野方法的学者,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参加王秋桂教授主持的海峽两岸合作项目 中国地方戏与仪式研究 ,就以‘福建龙岩市东肖镇闾山教广济坛科仪本“‘福建龙岩市苏邦村上元建幡大醮与龙岩师公戏“‘闽西上杭高腔傀儡与夫人戏“‘闾山教传度仪式研究“等成果,受到学界瞩目㊂近年来,叶明生教授以他敏锐的学术眼光和鉴识,组织学者对福建莆田贤良港妈祖回娘家信俗进行田野调查,所完成的‘莆田贤良港妈祖回娘家信俗调查研究“,就是一部优秀的田野民族志作品㊂文集以贤良港天后祖祠为谒祖进香( 妈祖回娘家 )信俗活动的核心目的地,以贤良港为妈祖诞生地㊁妈祖文化发祥地认同为基础,内容包括各地妈祖宫庙前往贤良港谒祖进香的实况记录,对各地妈祖宫庙的历史沿革情况的考证,各地妈祖宫庙与贤良港祖庙之间的关系与交流情况的讨论等㊂具体来说,或可将文集中的主题分为三类㊂一㊁各地宫庙前往贤良港谒祖进香习俗的调研该类调研文章结合历史文献考证,对两岸大量妈祖宫庙保护状况及其参与 妈祖回娘家 的仪式规程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和深度考察㊂在众多调研目的地中,仙游潭边龙井宫受关注较多㊂叶明生教授的‘数百年谒祖进香路 仙游潭边龙井宫 妈祖回娘家 信俗调查“一文即为其中的代表性成果㊂作者结合文献,着力考察龙井宫所属潭边村的社会历史背景㊁地理人口㊁民间信仰状况,并对该地区 妈祖回娘家 的仪式流程㊁组织模式进行事无巨细的梳理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文中对龙井宫供奉神之 神班 来源的追溯㊁对 六柱 祭祀圈的考察,体现了当地多元的信俗状况;对龙井宫 回娘家 仪俗之历史㊁现状和内涵的深度探讨更展现了回娘家 信俗在孝德文化传承㊁整合族群㊁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㊂再如叶教授‘莆田锦墩村崇福院 妈祖回娘家 调查报告“谈到锦墩村的崇福院从宋明清其主祠神由妈祖㊁张圣君至保生大帝(吴夲)之衍变,揭示其社会地理从水上作业到农耕社会㊁又从族群受 乌白旗 械斗之分裂到重新整合的过程所起的作用,但仍以妈祖为信仰根柢的传统文化的地位不变之事象㊂本文以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相结合的成果,很有启示意义㊂文章田野调查案例翔实,所引文献类目多样,彼此互证,考证极见功力,为读者了解仙游潭边龙井宫妈祖信俗提供了全面又极具深度的指引㊂二㊁各地妈祖宫庙的特点及其与贤良港祖祠关系研究此类调查报告多以福建省以及莆仙以外地区的妈祖信俗为中心,注重与贤良港妈祖信俗之间关系的考察,对两地妈祖信俗的内涵进行比较研究㊂台湾 中研院 博士洪莹发的‘大甲 妈祖回娘家 “,是从改革开放后台湾大甲镇澜宫在赴湄洲妈祖祖庙进香返莆田途中发现妈祖诞生地贤良港天后祖祠后,在台湾掀起 妈祖回娘家 的热潮,促进两岸的民族认同和文化交流;台南学者吴明勋‘再系两百年情谊 台湾安平开台天后宫前往贤良港谒祖进香“一文,追溯清乾隆间时任凤山教谕的林әә请其父林清标(亦任惠安教谕)撰写‘敕封天后志“以为台之妈祖正本清源,台湾安平总兵募捐巨款重新整修贤良港天后祖祠,从此安平天后宫与贤良港结下不解之缘㊂朴实无华而又真实到位的叙述,把两岸妈祖宫庙的关系和信众的情谊陈述无遗㊂温州大学林亦修的‘同姓神供奉的民间信俗形态研究 以浙江永嘉县罗浮村天后宫为例“以罗浮村天后宫为研究对象,考察当地同姓神供奉促生的民间文化新形态㊂作者论及三㊁四十年来民间社会重建村庙观念的巨大变化㊂以罗浮村林氏对贤良港 妈祖回娘家 的回应为实例,说明当地 同姓神既不排斥和影响异姓信众的信仰,又能够将宗族资源和神明资源同时利用起来,适应农耕文化封闭性向工商文化开放性转化的人际网络建设 的特殊优势,从而使林姓妈祖从多元选择中脱颖而出 而为各姓民众集中崇奉的现状㊂文章对妈祖信俗在闽地源头和江南信众之间的交流状况做了细致考察㊂华侨大学范正义㊁刘守政在参与叶明生教授于莆田㊁仙游的 妈祖回娘家 的田野调查后,结合他们在福建闽南地区开展 妈祖回娘家 的深入调查,撰写出‘泉州妈祖庙与贤良港天后祖祠关系调查“和‘厦门银同天后宫的历史文化交流及其与贤良港天后祖祠关系“,乃该项目的重要成果㊂文中记述银同天后宫是厦门地区及两岸间重要且有影响的妈祖庙,因为大陆与台湾宫庙以往多是各自前往祖祠谒祖,而该宫首先倡行两岸宫庙到贤良港联合谒祖;其次是该宫开创到贤良港迎请圣父母神主牌位的首例,不同以往宫庙到贤良港分灵妈祖神像和圣父母神像的案例㊂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妈祖文化的深层底蕴㊂三㊁贤良港祖祠妈祖 巡安 调查报告作为妈祖信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妈祖 巡安绕境 巡安布福 的盛况在文集多篇报告中均有体现㊂其中,福建师范大学黄建兴㊁牛新原的‘贤良港祖祠妈祖忠门半岛 巡安 记录“一文是对妈祖 巡安 信俗活动的专题研究㊂该报告对2016年和2018年的两次妈祖 北岸开发区贤良港天后祖祠妈祖绕境巡安活动 进行了记录和对比㊂文中对北岸地区妈祖 绕境巡安 活动的区域性特点㊁活动的时代背景㊁仪式的当代重构进行详细调研㊂报告图文丰富㊁案例充实,对仪式规程的记录和参考祷文的引述更是细致而全面㊂从研究价值来看,该调查报告丰富了大陆的妈祖 巡安 专题研究成果㊂作为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妈祖文化贤良港研究基地研究会 的学术成果,‘莆田贤良港妈祖回娘家信俗调查研究“不但从历史文献角度对莆田贤良港 妈祖回娘家信俗 及其在两岸辐射范围内的妈祖信俗状况进行了专题性考察,更密切关注时代变迁中妈祖信俗的 再创造 过程,客观地记录了海峡两岸官方与民间双方为扩大妈祖信俗的影响力和为 社区和群体 提供 认同感 和 持续感 所作的不懈努力㊂以大量田野考察实例证得妈祖信俗在两岸之间的传承和保护正体现了 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㊂更为近年来妈祖信俗的时代变迁留下珍贵的田野资料,对学界深度研究时代背景下的妈祖信俗而言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㊂本书的17篇调查报告不仅包含对莆田市城区㊁贤良港㊁仙游㊁荔城㊁涵江等地妈祖信俗状况的记录,更将考察范围延伸至福建泉州㊁漳州㊁厦门,台湾台中㊁台南,广东潮汕,浙江温州等地,形成以贤良港为核心,由点及面的一张 妈祖回娘家信俗 网㊂在本书的开篇,叶明生教授即对 妈祖回娘家信俗 之涵义㊁历史背景㊁社会基础㊁变迁情况㊁信俗事象㊁社会功能等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官方与民间积极推动妈祖文化的传承㊁传播和保护,海峡两岸三地以妈祖信俗为核心的交流合作,更随一桩桩生动案例的叙事而跃然纸上㊂我们相信,‘莆田贤良港妈祖回娘家信俗调查研究“必将载入妈祖文化研究史册㊂(本文经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审定㊂廖玲,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教授㊂)(责任编辑:心愚)㊃482㊃宗教学研究2021年第2期。
妈祖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妈祖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妈祖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中国海洋神灵,妈祖在海上航行中保佑渔民平安,也成为了海洋文化的象征。
妈祖文化融合了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和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引领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妈祖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妈祖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海洋精神和民俗传统,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妈祖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
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妈祖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她以保佑渔民平安、庇佑海上航行为使命,成为了中国海洋文化的象征和精神图腾。
在当代社会,海洋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而妈祖文化中蕴含的海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妈祖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情怀和行动力。
妈祖文化中的海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可以启迪学生追求真善美、勇往直前的品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妈祖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引领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应该加强对妈祖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将其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文化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妈祖”形象和名称演变的历史研究(历史专业毕业设计)

第三章妈祖源名辨………………………………………………………………一47 第一节“妈祖”名称的起源……………………………………………………47 第二节“妈祖”与“马祖”………………………………………………………5 1
Section 3 The expansion ofthe faithful class………………………………………………..44
Chapter 3 Distinguish the name ofthe Matsu……………………………………………………..47 Section I Origin name of Matsu…………………………………………………………………47
—曩叠,湖l■。≯o.。,
:‘·
2
\一
——l_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妈祖,从一位民间神灵演变成官方神灵。这与历代皇帝的褒封有密切关系,
这些褒封一方面是对妈祖功德的加封,另一方面是对妈祖形象和身份的塑造。
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钦宗首次赐予湄洲“灵女庙”庙额“顺济’’
毒、.气,。q
开始,妈祖的形象就开始在官方的介入中发生了变化。之后,官方又给予妈祖“夫 人"“妃’’“天妃"“天后一,还有文人创造的“天上圣母”的称号,这无疑是对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ONTENTS
Abstract in Chinese…………………………………………………………………………………………..3 Abstract in English……………………………………………………………………………………………4 Introduction……………………………………………………………………………………………………..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视角下妈祖信仰的发展与研究作者:王芳辉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4年第06期[摘要]妈祖信仰作为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间信仰类项目而引人注目。
近年来,相关研究持续升温,对既有研究成果,特别是台湾的祭祀圈理论、基于香港的标准化理论等进行总结,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妈祖信仰研究的拓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妈祖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祀圈标准化妈祖信俗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间信仰类项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各地妈祖信仰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相关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
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妈祖研究持续升温,无论是台湾、香港还是中国大陆均有高水准的成果问世。
一、台湾:后祭祀圈时代的来临在台湾,尤其是1987年以来,伴随着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与社会运动的蓬勃发展,民间信仰呈现出活泼的生命力,相关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拓展,并升华出本土化的理论范式,用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
大致来说,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汉人民间信仰研究在台湾以祭祀圈模型为主流,90年代至今则以仪式研究比较多见。
祭祀圈理论由日本学者冈田谦首先用来解释台湾士林的地方社会,后经许嘉明、施振民等加以修正。
为了解释台湾诸多地方性与区域性的妈祖信仰,林美容重新界定了“祭祀圈”概念,并提出“信仰圈”的概念,将两者加以对照区别,借以确立地域性民间宗教组织的两种类型。
祭祀圈与信仰圈模型在考察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富有成效,尤其适用于传统时期的调查与研究。
祭祀圈理论引领台湾民间信仰研究风潮20余载,但其解释力在今日快速变迁的现实面前大大减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全面现代化、都市化,城乡连成一气,传统的祭祀圈逐渐瓦解。
比如当今台湾妈祖信仰已发展出不同于传统时期的六大特色:1、热衷于前往湄洲谒祖进香或请湄洲妈祖赴台绕境,2、热衷于比较系谱排行大小,3、热衷于分香-进香以建立“拟母子关系”并以之形成妈祖庙之间的网络,4、与现代传播媒体合作,将各种仪式与活动向大范围的信众做快速与现场之转播,5、深入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并且成为社区运动的象征领袖,6、凝聚并且代表民众的意愿与诉求,进而挑战到政府的决策。
面对台湾民间信仰发展的新趋势,张珣等学者对祭祀圈研究提出了批判性的讨论,呼吁“打破圈圈”,迎接“后祭祀圈时代”的来临。
后祭祀圈时代,台湾民间信仰的研究多转向仪式理论、全国性宗教组织研究、新兴宗教研究、宗教变迁研究等议题,妈祖信仰领域的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于妈祖“进香”或“绕境”仪式的文化诠释方面。
杨美惠(Mayfair Yang)从后现代理论分析大甲镇澜宫跨海到湄洲岛进香的卫星电视转播,传播媒体的无远弗届早已经打破两岸原有的民族-国家政治空间。
三尾裕子也从两岸民间宗教的交流尤其是1997年湄洲妈祖游台活动来看台湾妈祖信仰背后的民族主义变迁。
近来吕玫锾以台湾白沙屯妈祖进香仪式为例,探讨现代台湾社会宗教活动的去地域化性质,讨论以妈祖作为象征建构宗教社群的社会基础,不局限于地域化的祭祀圈组织,还包括去地域化的各类组织与人群的联结关系,并探讨宗教社群建构的同时也并存着差异、竞争和冲突等现象。
总之,台湾妈祖信仰比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海外的都要蓬勃,相关的研究议题较其它地区广泛,方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台湾的妈祖信仰研究引领世界妈祖学术研究的前沿,为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方法、概念和理论。
二、香港:天后崇拜的标准化与地方性在香港,无论是陆上居民还是水上居民,无论是移民还是本地居民都供奉神明天后,其天后崇拜活动是民间宗教活动的一个缩影。
美国人类学者华琛在分析香港新界天后崇拜的基础上提出了标准化理论。
他分析的重点在于,国家当局通过鼓励对被“允准”(approved)神灵的信仰来推动文化的标准化,而国家的干预是以微妙的方式进行的,大批农民甚至很少意识到这种干预。
在神明标准化的过程中,国家既引导大众又对民众的压力做出反应,强加给地方的只是结构/象征而不是内容/信仰,天后这类符号的模糊性是在中国创造统一文化传统的一个要素。
许多学者从地方性方面来考察香港的天后崇拜。
蔡志祥关注神庙系统在香港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文化与象征意义,他通过香港长洲岛的神庙和节日中所显现出来的族群关系,说明包括天后庙在内的神庙系统加强或重新建立了族群固有的身份认同,同时也界定了族群外的关系网络。
廖迪生(Tik-sang Liu)对香港天后崇拜的地域性特征及民间信仰的有关活动被发明为“民俗传统”的问题都有所涉及。
《香港天后崇拜》一书从人类学角度讨论了香港天后崇拜的仪式、组织及地方社会族群关系等方面,富有启发性。
进一步地,廖氏通过香港新界一个天后诞花炮会的个案说明,围绕天后所开展的宗教活动牵涉到不同的个人与群体,地方精英力图将之变成群体性或地方性的宗教象征,而地方群众在此宗教符号之下根据自己的关系网络参与其喜爱的活动,超越了地域聚落的界限。
廖迪生以香港新界元朗3间天后庙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地方政治意义的变迁,另一篇论文则考察了香港天后崇拜1997年之后从地方宗教转变为民俗传统的过程。
Josepf Bosco(林舟)比较了近期香港和台湾天后庙宇发展的不同情形,他认为仅从经济繁荣的角度并不能解释台湾的庙宇重建风潮,而要从两地精英参与庙宇建设及庙会仪式的显著文化差异上寻找原因。
香港的华人精英借着英国殖民政府的支持,控制了民间宗教,去除了其动态发展的活力。
而台湾的地方精英在提倡民间宗教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们主导整修庙宇,并借此将经济财富转换为社会资本。
总之,天后崇拜在香港扩展与国家力量的推行有关,也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有其自身的特色。
美国人类学家华琛所提出的标准化理论仍是目前海外中国宗教研究领域方兴未艾的讨论重点。
三、大陆:妈祖信仰的复兴20世纪90年代,大陆妈祖信仰的调查与研究主要集中在福建地区,以妈祖崇拜为核心的福建成为区域民间信仰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由于妈祖研究具有促进两岸关系正常化的意识形态因素在背后推动,自1980年代以来,大陆妈祖信仰得以复兴和扩张,相应研究也得到拓展和深化,山东、四川、广东、安徽、上海、辽宁、天津等地妈祖信仰的历史沿革与地理分布均有专门的博、硕士论文出现。
华南历史人类学派在批判祭祀圈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华琛的标准化理论和华德英的“意识模型”理论,通过神庙祭祀与社区发展的关系等来探讨不同区域的结构进程。
从发展和变迁的视角对妈祖信仰近期的复兴过程进行考察是大陆妈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早在1992年,曾昭璇对广州石牌村的“娘妈”信仰进行民俗调查,详细的描述了其缘起、祭祀组织、拜祀方式及今天的复兴等情形。
杨彦杰考察长汀城关天后宫的历史变迁,发现1949年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治的因素,加上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长汀的妈祖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
郑振满以莆田湄洲祖庙与仙游度尾龙井宫为例,考察兴化民间妈祖崇拜的建构方式,为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提供基础。
总之,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妈祖信仰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各地妈祖庙宇的历史沿革与地理分布已得到初步的梳理与分析,妈祖信仰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初步研究,华南学派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则表明,透过不同地方民间信仰的考察能够揭示不同区域的历史结构进程。
四、妈祖信仰研究的趋势无论是基于台湾研究的祭祀圈理论,还是源自香港研究的标准化理论,抑或是来自欧美的仪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用于解释汉人社会中民间信仰的某些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地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相继开启,社会进入转型期,民间信仰也发生相应变化,这些理论的效度需要重新检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传媒等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妈祖作为华人社会共同奉祀的女神而成为民间交流的重要象征符号,妈祖信徒、团体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一个跨越族群、地区甚至国界的妈祖文化网络正在形成之中,妈祖信仰的研究也朝向国际化发展。
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妈祖信仰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推动着世界妈祖学术研究潮流的汇合。
在此过程中,妈祖信仰整体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从而提出了新的研究议题与方向。
1、妈祖信仰的跨境互动:近年的跨境交流以何种方式、频率进行,受哪些因素的推动或制约,对各地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了怎样的后果?与传统时期相比,这种跨境互动具有怎样的特点?妈祖文化能否借此而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信仰系统?2、海内外妈祖信仰发展的比较研究:传统时期各地妈祖信仰的特征如何;3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华人社会相继跨入现代化、都市化进程,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隙,各地妈祖信仰怎样因应这种变化,有没有共通之处,有没有差异,造成的因素何在。
3、妈祖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入选各级名录的社会过程中各方力量如何协商、博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对妈祖信仰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哪些影响,发展趋势如何等等。
总而言之,宋代以降妈祖信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史料,同时注重仪式实践,在民间社会绵延千年而不绝。
特别是近代以来伴随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妈祖信仰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过程。
梳理妈祖信仰的发展和相关研究,是我们进一步考察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变迁的起点和基础。
参考文献:[1]廖迪生. 香港天后崇拜,香港:三联书店, 2000;[2](美)华琛. 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960-1960年),韦思谛( Stepehn C. Averill). 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57-92;[3]林美容等. 妈祖信仰的发展与变迁:妈祖信仰与现代社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宗教学会,财团法人北港朝天宫, 2003;[4]林美容. 妈祖信仰与汉人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5]吕玫锾. 传统的再制与创新:白沙屯妈祖进香“行轿”仪式与徒步体验之分析,民俗曲艺:礼仪实践与文化传统专号, 2007;[6]张珣. 文化妈祖:台湾妈祖信仰研究论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3;[7]郑振满,陈春声. 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芳辉( 1979--),女,博士研究生,获民俗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广东省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