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闪--传统妈祖信仰中的民间记忆与官方记忆
妈祖:从民间信仲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高中阅读)

妈祖:从民间信仲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仰发生于宋代的莆田湄洲一带,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
随后妈祖得到了朝廷的青睐和加封。
妈祖从此进入了国家正祀的序列,其信仰形式也得以官方化和经典化。
近现代以来,该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又开始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妈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特号,妈祖信仰则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明清以来妈祖就是一位国际化的神灵,但种种原因使得妈祖信仰呈现出多画相的特征。
当代的妈祖信仰开始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进行传播。
伴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全球各地通过分香(分灵)的形式兴建了妈祖的宮庙。
缘于中华文化的“寻根”情怀,各地妈祖分香经常会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提升系谱的排位顺序;或彼此宫庙之间进行“绕境进香”,扩大妈祖信仰的向心力。
这些朝圣活动,一方面以拟亲属关系来建构不同地域层次的妈祖信仰共同体,另一方面也増进了两界三地人文血脉的联系。
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增进,很多海外、港澳台妈祖庙分香也会前往湄洲岛祖庙进香,这意味着妈祖信仰已经超越了地域,成为人类的“和平女神”,在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两岸三地的民族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在“文化资源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产业化和旅游化的发展趋势在所难免,但它作为一种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中华信仰文化,也必须保持其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同时不断注入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凝聚力的象征符号。
以妈祖的故乡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莆田市为例,在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的“妈祖信俗”广受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应时刻意识到本身所肩负的让开发与保存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重任。
所谓开发,指的就是对妈祖文化品牌化的推进,同时加快湄洲岛地区的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当地的服务体系,为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创一流的观光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
我国妈祖信仰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妈祖信仰研究现状分析
张宜强
【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7)005
【摘要】自宋以降,妈祖信仰圈与祭祀圈逐渐扩大,对东亚历史与现实均有重要的影响.与此相关,学界对妈祖信仰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除了传统文献资料的整理汇编以及由此展开对妈祖身世、起源的考证外,近年来新兴学科不断介入,其研究主旨在于以妈祖信仰为媒介,分析妈祖信仰在国家认同中的作用,进而透视国家力量和民间社会的关系.文章从妈祖信仰的文献资料编撰、妈祖信仰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及权力话语在妈祖信仰中的在场三个方面入手,梳理妈祖信仰研究的历史,并对未来妈祖信仰研究进行展望.
【总页数】6页(P6-11)
【作者】张宜强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3
【相关文献】
1.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妈祖信仰变迁——以湄洲岛妈祖信仰为个案 [J], 柯力
2.妈祖研究的新成果——评李天锡先生的《海外与港澳台妈祖信仰研究》 [J], 刘福铸;
3.论妈祖信仰的国际化与地方化——以新加坡妈祖信仰为例 [J], 许源泰;曾伟;
4.妈祖庙里的财神:现代民间信仰的内在结构研究——基于蓬莱北王绪村妈祖庙的调查 [J], 宋宁而; 姜靖
5.妈祖信仰与道教文化——民间道坛之妈祖信仰相关科仪及文化形态考探 [J], 叶明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略说

山东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略说
李昕
【期刊名称】《世纪之星—交流版》
【年(卷),期】2021()25
【摘要】妈祖文化信仰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信仰,诞生于福建莆田地区。
妈祖本名林默,是著名的海上保护女神,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正式被朝廷赐号册封,成为国家正神。
自此层累加封,从地方信仰逐渐扩大为国家普遍信仰,并逐渐传入山东地区,经过多个朝代的官方扶持和民间力量推动慢慢成为山东沿海地区的重要文化信仰。
妈祖文化在山东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其职能不断扩大,与山东本土的文化呈现出融合趋势,渐具本土化特征。
【总页数】2页(P0129-0130)
【作者】李昕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民间信仰与传说暨妈祖文化研讨会”在山东长岛召开
2.本刊在山东长岛召开“民间信仰与传说暨妈祖文化研讨会”
3.山东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的传播及本土化特征
4.山东庙岛显应宫和台湾北港朝天宫妈祖信仰文化之比较
5.从信仰流动到信仰叠合: 妈祖信仰在辽宁地区的文化传播学阐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妈祖信仰中的民间叙事与官方叙事_张士闪

& & 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寻常女性, 既无著作等身, 又 无片言警世, 也未建立起显赫教派簇拥于生前身后, 围绕她的只有一堆支离破碎、 不成体系的神话传说, 却能成为历史上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供奉的影 响最大的海神, 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据不完全 信众达 ! 亿 统计, 现世界各地有妈祖庙近 %### 座, 人之多。而无数学者对于妈祖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久 热不衰的兴趣, 也就不难理解。 乍看起来, 妈祖似佛非佛, 似道非道, 似儒非儒, 似巫非巫, 既多次受过皇封, 又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一 直兴盛于各地, 信众队伍庞大而成分复杂。它不仅 是民间信仰生活的某种形式, 已经成为传统社会中 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复合点。 细察之, 妈祖信仰最初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的渔民生活中兴起, 自宋代始逐渐引起上层社会的 注意、 重视与推崇, 它在屡受皇封的同时也在民间社 会不断扩展着影响力, 至今仍盛而不衰。在这种官 民互动的发展态势中, 妈祖自身也经历了诸多变化, 从功能的累积到角色的转变, 从性质单一的区域保 护神到神性无限追加的万能海神, 由此附生出多重 文化意蕴, 这是很值得分析的。本文试图借鉴法国 历史学家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 从官方叙事、 民 间叙事的角度对千百年间围绕妈祖信仰而孕生出的 神话传说、 庙记碑文等文本进行分析。
[ !] ( "#! $ ## ) 成声, 痛不欲生, 自恨未能及时救出父亲。
事实上, 妈祖生前是在“ 越 人 好 巫” 的大环境 中, 因事巫而在湄洲岛一带小有声名, 而湄洲岛是在 宋代才刚刚开发的岛屿, 影响有限。南宋廖鹏飞撰 写的《 圣 墩 祖 庙 重 建 顺 济 庙 记》 写于绍兴二十年 ( !!%& 年) , 被认为是现存有关妈祖的文字资料中最 早的一篇, 里面说道: “ ……姓林氏, 湄洲屿人。初, 以巫 祝 为 事, 能 预 知 人 祸 福; 既 殁, 众为立庙于本 屿。 ” 同 时 代 的 莆 田 人 黄 公 度, 在绍兴二十一年 ( !!%! 年) 遭贬赴平海军( 今泉州) 任节度判官时, 曾游览顺济庙, 并题诗一首: “ 枯木肇灵沧海东, 参
明清两朝妈祖崇祀的信仰面貌——以汉文历史文献的解读为中心

明清两朝妈祖崇祀的信仰面貌——以汉文历史文献的解读为
中心
(马来西亚)王琛发
【期刊名称】《《妈祖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论述妈祖之所以称圣,乃源于修道修德、由人而神,她与古希腊神话的海神波赛冬性质不同,妈祖实际应称为"镇海之神",就信众整体观念看,信仰妈祖是以大众共同积累的神灵公共印象,去彰显妈祖文化作为具体表达中华传统价值体系、思维模式。
妈祖信仰传播和祭祀规格,都受到朝廷对妈祖尊崇态度的影响。
【总页数】12页(P84-95)
【作者】(马来西亚)王琛发
【作者单位】[1]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马来西亚槟城11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3
【相关文献】
1.论历代的诸葛亮崇祀——以官方崇祀为中心 [J], 刘森垚
2.正祀与杂祀:明清运河区域的民间信仰研究——以张秋镇为中心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J], 吴欣
3.论历代的刘备崇祀--以官方崇祀为中心 [J], 刘森篧
4.越南两方碑记解读——以妈祖信仰为中心 [J], 李天锡;
5.祀典抑或淫祀:正统标签的边陲解读——以明清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 [J], 范正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间信仰与历史记忆的形成——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的祖宫记忆为例

民间信仰与历史记忆的形成——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的祖宫
记忆为例
范正义
【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南宋时期,在闽台保生大帝祖宫记忆的原初形态中,漳州龙溪县青礁慈济东宫与泉州同安县白礁慈济西宫创建于同一年,两宫均为该信仰的祖宫.宋以后,在地域认同意识的支配下,白礁慈济西宫为保生大帝信仰绝对祖宫的观点被虚构出来并在信徒中得到不断地重温与强调,虚构的内容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影响,信徒群体中逐渐形成了新的"祖宫"记忆:白礁慈济西宫的建庙年代提前了一年,成为该信仰的绝对祖宫,青礁慈济东宫则逐渐被排挤出祖宫的圈子.
【总页数】8页(P78-85)
【作者】范正义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民间神信仰与道教的互动--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 [J], 范正义
2.民间信仰文化产业化开发探析——以保生大帝为例 [J], 黄金洪
3.闽台民间信仰研究的新视野——评范正义著《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 [J],
俞黎媛;
4.非遗是构建闽台共同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以"保生大帝信俗"的认同研究为例[J], 林青; 高秀华
5.祀典抑或淫祀:正统标签的边陲解读——以明清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 [J], 范正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图像证史:妈祖图像与俗信的互动--评张蓓蓓《民间信俗下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研究》

图像证史:妈祖图像与俗信的互动--评张蓓蓓《民间信俗下古
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研究》
裘兆远
【期刊名称】《妈祖文化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陀到天上为母亲说法,优田王和波斯匿王思念佛陀,分别以牛头旃檀建造五尺高的释迦牟尼佛倚像,以紫磨金建造五尺高的释迦牟尼立像。
这是佛教设像的开始,佛教徒以此寄托思念与崇拜。
由此可见宗教情感或者人与人的情感都可以借助图像或者造像来延续与寄托。
也正如中国古代延续上千年的祖影传统,用图像形式记录祖先影像,在特殊时间段加以祭祀供奉或者追荐,是数千年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传统,设像祭祀基本也延续了这一传统。
【总页数】2页(P98-99)
【作者】裘兆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信俗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莆田妈祖信俗为例
2.“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乌丙安教授访谈录
3.乡村治理视野下妈祖信俗与乡土社会互动发展研究\r——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镇为例
4.民间信俗与地方
海洋社会——以莆田贤良港妈祖信俗为例5.系统阐释妈祖塑像与图像艺术,实证构建妈祖神像艺术体系——《民间信俗下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研究》评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间-庙堂-民间:妈祖阐释与妈祖信仰的螺旋式上升结构

民间-庙堂-民间:妈祖阐释与妈祖信仰的螺旋式上升结构李诠林
【期刊名称】《妈祖文化研究》
【年(卷),期】2022()1
【摘要】妈祖信仰的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由小及大、由弱变强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民间口头的传说和朝廷(政府)命官上奏时所使用的讲故事的叙事修辞,乃至行政当局在被这些叙事说服之后所颁布的推广妈祖信仰的命令,都对妈祖信仰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成作用。
官方、民间推动妈祖信仰大规模发展的合力,使妈祖信仰得以螺旋式地发展。
妈祖信仰因民间与官方的差异化合力叙事,或者说是民间与庙堂合力的妈祖阐释而形成了一个妈祖信仰建构的曲线模型,可以称之为“螺旋式上升模型”(简称“妈祖螺旋”)。
“妈祖螺旋”叙事轨迹上近似于“格雷马斯方阵”,但模型结构又有较大差异。
“妈祖螺旋”是不断地肯定(双重否定),是在肯定基础上的细节否定之否定,这种模型曲线显示为由民间到官方再到民间的妈祖阐释与妈祖信仰的螺旋式上升结构,此种接近闭环的曲线更接近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李诠林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
【相关文献】
1.论妈祖民间传说、民间信仰之形成
2.大甲妈祖与两岸民间信仰互动的文化学阐释
3.妈祖庙里的财神:现代民间信仰的内在结构研究——基于蓬莱北王绪村妈祖庙的调查
4.妈祖信仰与道教文化——民间道坛之妈祖信仰相关科仪及文化形态考探
5.从民间信仰特征看妈祖信仰下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之缺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妈祖信仰中的民间记忆与官方记忆[摘要] 本文借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透过千年间围绕妈祖信仰而孕生出的神话传说、庙记碑文、仪式行为等纷纭事象,关注围绕着妈祖信仰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集体记忆方式,借以分析妈祖信仰中的官民互动关系。
该文认为,妈祖信仰作为一种历史记忆的载体,承载着民众个人及集体的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社会与民间社会的微妙关系;妈祖信仰中的官方记忆,是对相关民间记忆的有意识的吸纳、颠覆与重建。
妈祖信仰的集体记忆,乃是通过在民间民俗生活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反复使用而得以长期传承,进而提供国家社会与民间社会之间的文化认同的深层基础。
[关键词] 妈祖信仰民间记忆官方记忆官民互动[作者简介] 张士闪(1964-),男,山东淄博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
山东济南,250014。
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寻常女性,既无著作等身,又无片言警世,也未建立起显赫教派簇拥于生前身后,围绕她的只有一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神话传说,却能成为历史上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供奉的影响最大的海神,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据不完全统计,现世界各地有妈祖庙近4000座,信众达2亿人之多。
而无数学者对于妈祖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久热不衰的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
乍看起来,妈祖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似儒非儒,似巫非巫,既多次受过皇封,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又一直广泛兴盛于各地,信众队伍庞大而又成分复杂,研究起来似乎难以找到一条明晰主线。
而其典范意义实则正在于此,它既是民间信仰的某种形式,又是传统的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细察之,妈祖信仰首先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渔民生活中兴起的,自宋代始逐渐引起上层社会的注意、重视与推崇,并在屡受皇封后重新沉降民间,,如是再三,渐渐扩布到更大范围的区域,在民间社会中持续繁荣至今。
在这种官民互动的发展态势中,妈祖自身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从功能的累积到角色的转变,从性质单一的区域保护神到神性无限追加的万能海神,从民间信仰的本体意义到附生的多重文化意蕴,不一而足。
本文试图在借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基础上,透过千年间围绕妈祖信仰而孕生出的神话传说、庙记碑文、仪式行为等纷纭事象,关注围绕着妈祖信仰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集体记忆方式,借以分析妈祖信仰中的官民互动关系。
该文的出发点在于,妈祖信仰是一种历史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民众个人及集体的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社会与民间社会的微妙关系;妈祖信仰通过在民间民俗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使用而使得这种集体记忆得以维系与传承,进而提供国家社会和民间社会共同认同的深层基础。
一、对于妈祖家世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无论是民间传说也罢,庙记碑文也罢,都只是对历史的记忆,而不是对历史的实录。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于妈祖信仰诸多记忆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就不会惊讶了。
尽管历代皇帝加封在妈祖身上的封号众多,但我们注意到,越是靠近妈祖的出生年代,关于其人其家的说法越是语焉不详,矛盾之处甚多。
而在众说纷纭的相关神话传说中,却都显示出妈祖作为寻常村姑的一面,这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聪颖好学、急公好义的嘉言懿行与善“走阴走阳”之术、想往自由生活、避婚畏育、定时省亲等民俗特征。
即使是诸多官方记忆文本亦然。
这应该视为关于妈祖的历史记忆的基本基础。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一个社会中有多少群体,就有多少群体记忆。
自然,在一个有着比较稳定的系统结构的社会中,这些不同的记忆都是由其各自的成员通常经历很长的时间才建构起来的。
哈布瓦赫认为,过去是一种社会建构,这种社会建构,如果不是全部,那么也是主要由现在的关注所形成的。
这就是他著名的“现在中心观”(presentist)的基本要义。
这就是说,在每个历史时期分别体现出来的对过去的各种看法,都是由某一社会群体当下的信仰、兴趣、愿望形塑的。
这不仅对于那些经常处于断裂的、突变时期的社会具有意义,对于那些很久以来一直保持着社会结构相似性的社会一样有着阐释的力度。
而且,后一种社会由于从过去和现在盘根错节的交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错综交织的复杂性,集体记忆理论尤其是“现在中心观”的方法就更有助于我们厘清其中的逻辑。
对于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悠久传承历史的妈祖信仰,正应作如是观。
比如关于妈祖的身家状况,一种认为她是“莆田九牧”之后,一种认为她是父兄出海劳作、自己在家耕织的寻常村姑。
现存的历史文献显示,有宋一代,“莆田九牧”与妈祖尚无任何关系,只是自元代中叶以后方有此说。
程瑞学在《灵慈庙记》首先将妈祖的出身拉入国家体制内的官宦之家:“谨案神姓林氏,兴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
”后来有人便在林氏谱系中为她“寻找”双亲,明代倪中在《天妃庙记》中认为她乃林孚之女,黄仲昭的《八闽通志》认为是都巡检林愿之女,丘人龙的永乐版《天妃显圣录》最是言之凿凿:“天妃,莆林氏女。
始祖唐林披公,生子九,俱贤。
当宪宗时,九人各授州刺史,号九牧林氏……孚子惟悫讳愿为都巡官,即妃父也。
”这很明显地反映出官方社会与民间社会对于同一个妈祖,在历史记忆方面的两种不同选择。
上述林家历代高官、系“莆田九牧”之后的说法自然是靠不住的。
否则,一个宋代的官宦之家,任由家中女子年长不嫁、大兴装神弄鬼之巫风,这是很能想象的。
然而,民间宗族追认达官贵族为祖先借以自抬身价,官方社会屡以皇封尊号、溢美之庙记碑文为之推波助澜,由此形成的历史上妈祖信仰热潮的风起云涌之势,这本身又是值得仔细研究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妈祖到底出生于官宦之家还是寻常百姓之家,这种考证无太多价值,值得关注的倒是官方社会与民间社会如何以之为载体,各自建构起那些他们认为是至关重要而又合情合理的历史记忆。
当然,这两种集体记忆的边界是模糊的,并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内容,而是在那些为人们确信曾经发生过或应该发生过的往事的基础上随机延伸。
这些往事可以是有着传奇色彩的,如预知祸福、走阴走阳的传说;可以是有着轰动效应的,如诞生时瑞霭凝香以及后来的古井受符、铁马渡江、水族来朝等奇闻;也可以只是一个村姑平凡的日常生活,如勤于耕织、孝敬双亲、想往自由生活、避婚畏育的少女心性等。
二、关于妈祖的民间记忆的建构由清人叶德辉序跋、据称是“明人以元版画像《搜神广记》翻刻”的七卷本《三教搜神大全》,又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面保存了关于妈祖生平神迹的大量民间传说。
其卷四载:“妃林姓,旧在兴化路宁海镇,即莆田县治八十里滨海湄洲地也。
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以唐天宝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诞。
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兄弟四人业商,往来海岛间。
忽一日,妃手足若所失,瞑目移时,父母以为暴风疾,急呼之。
妃醒而悔曰:‘何不使我保全兄弟无恙乎。
’父母不解其意,亦不之问。
暨兄弟赢胜而归,哭言前三日飓风大作,巨浪接天,兄弟各异船,其长兄船飘没水中耳。
且各言当风作之时,见一女子牵五两(指船篷桅索)而行,渡波涛若平地。
父母始知妃向之瞑目,乃出元神救兄弟也。
其长兄不得救者,以其呼之疾而神不及护也,恨无已……年及笄,誓不适人,即父母也不能强其醮。
居无何,俨然端坐而逝,芳香闻数里,亦就诞之日焉。
”台湾民间至今仍有类似的传说流传。
妈祖又叫默娘,从小聪明伶俐,温文尔雅,是一位孝敬父母的女子。
有一天她帮助母亲织布,忽觉困倦,伏机而睡,在梦中看见海涛汹涌,巨浪滔天,突然发现有一只船摇摇欲坠,船上水手已经翻船落水正处于危难之中。
她一看原来是父亲及两个哥哥,妈祖急忙跳入海中,用嘴咬住父亲的衣服,两只手各抓住两个哥哥的手,奋力向陆地游去,但在途中忽然听到母亲的呼叫声,妈祖回应,不料因口开而将父亲掉在海里,妈祖也从梦中惊醒。
醒后向母亲诉说梦中的所见,母亲说梦情不足为信。
但不久,两个哥哥归来,痛楚地叙述了遇难的经过,父亲不幸身亡,妈祖听后泣不成声,痛不欲生,自恨未能及时救出父亲。
①事实上,妈祖生前只是“越人好巫”习俗中因事巫而在湄洲岛一带小有声名,而湄洲岛是在宋代才刚刚开发的岛屿,影响有限。
南宋廖鹏飞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写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被认为是现存有关妈祖的文字资料中最早的一篇,里面说道:“……姓林氏,湄洲屿人。
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
”同时代的莆田人黄公度,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遭贬赴平海军(今泉州)任节度判官时,曾游览顺济庙,并题诗一首:“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崪晴空。
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报国功。
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
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樯一信风。
”仙游县尉黄岩孙在宝佑五年编纂的《仙溪志》,其中有“三妃庙”条记云:“顺济庙,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
”这些文献资料形成于妈祖尚未真正登上国家社会的圣坛之时,因而载录了不少当时的民间传说,反映出当时民间社会中妈祖信仰的真实状况。
他们所言大同小异——妈祖生前热爱劳动,孝敬双亲,还是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女巫,能预言人的祸福,而且每每灵验;死后成神,保风调雨顺、航海平安,佑护一方水土,因而深受所在沿海地区众百姓的信赖与颂扬。
三、关于妈祖的官方记忆的重建我们已知,在宋代文献传说中所叙述的妈祖,并无显赫身世,只是一个生前为巫死后成神的简略过程。
然而,这一切却在后来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关于她是观音转世、托生于累世簪缨之豪门的说法逐渐占了上风。
明朝人周瑛在其《兴化府志》中对这一点说得很清楚:“予少时,读宋郡志,得绍熙初本,亦称妃如里中巫,及见延佑本称神女。
今读志皆称都巡检愿女,渐失真矣。
”周瑛所言,涉及到关于妈祖的官方记忆的重建。
当已逝的巫女林默娘变成了“通灵神女”,关于她护航的传说渐由湄洲湾扩展到沿海各地,信仰的人日益增多,这对于当时从事着多灾多难的海上生涯的人们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这类传说终于传到了朝堂之上。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这一年,宋朝派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
路允迪在风头浪尖之上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
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是莆田白塘人,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
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
宋徽宗就下诏为妈祖庙赐以“顺济”匾额。
这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朝廷的确认、褒嘉。
按照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的说法,当时出使高丽的总共有8艘使船,覆没7艘,唯独路允迪乘坐之船安然无恙。
但与路允迪同行而乘坐不同使船的礼物官徐兢,在回国后写成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出使经过。
谈及突遭台风之际,他所乘坐的使船三柁并折,情况十分危机,船上人都望空跪拜,祈求神灵庇佑,天空随即出现一片祥光,顷刻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并无哪只船翻沉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