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在文化差异中的作用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文化如此不同?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文化如此不同?
1.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引起
文化上的分歧。
举个例子,北欧地区的经济主要以渔业为主,因此北
欧地区的文化大多与海洋有关,比如海盗文化、捕鲸文化等等。
2.宗教信仰的作用
宗教信仰在文化形成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同的宗教教义会对人
们的行为、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比如佛教的“无我”思想影响了中
国文化中对于个人命运的看法,而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则体现
在价值观念上,例如人权、平等等。
3.历史传统的积淀
历史传统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积淀不同,因此文化中的许多观念、习惯都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封
建传统、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等等,都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语言文字的区别
文化的不同也与语言文字的区别有关。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音、
语法、词义等等,从而导致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不同,这也间接影
响了文化的形成。
例如德国的严谨、法国的浪漫等,就与其语言文字
的特点以及国民性格有关。
5.现代全球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
然而全球化同样会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可能会丧失其独特性。
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维护自身文化的特点,保持文化独立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如果大家能够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别,尊重差异,互相欣赏,相信这个世界会因此更加美好。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及其比较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及其比较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及其比较内容简介: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及其比较摘要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利用语言之间的交流可以领悟彼此之间在情感、意境、思想等多个方面的感悟。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历史发展变革历程中逐渐形成属于自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及其比较摘要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利用语言之间的交流可以领悟彼此之间在情感、意境、思想等多个方面的感悟。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历史发展变革历程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文明特色。
各种历史因素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语言文化各具特色,这种特色促进了中国对外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让西方国家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
鉴于此,主要分析了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并针对相应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中西语言文化对比分析 Charateristi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HUANG Jingli Abstrat Language is the main tool for people's dail exhanges, exhanges beteen the language an prehend eah other in man aspets of the emotion, mood, thought, pereption. China is a long histor of anient ivilization, pared ith Western ountries, to form thEir on ivilization harateristis graduall hange the ourse of historial development. The differenes beteen the various historial fators have led to a Western language and ulture harateristis, and this feature to promote China's forEIgn exhange ativities arried out in Western ountries to be attrated to Chinese ulture. In vie of this, analsis of the harateristis of the language of Western ulture, and made a parison stud for the orresponding.Ke ords Chinese and estern; language and ulture; parative analsis 1 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性特点的成因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必备工具,通过不同的语言可以传达不同的含义或思想。
语言文字是否具有普遍性?

语言文字是否具有普遍性?引言:语言文字是人类语言交流的基础工具,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和文字表达方式。
然而,我们是否能够说语言文字具有普遍性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语言文字的普遍性并进行分析。
一、语言文字的普遍性存在于基本的交流需求中语言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和意义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中文、英文、法文还是其他语言,它们都满足着人们进行交流的基本需求。
不同的语言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但它们都追求着有效传递信息的目标。
例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通过不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表达相似的概念,如“爱”、“家庭”等。
这表明语言文字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普遍性。
二、语言文字的普遍性存在于认知和理解的层面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为了交流,它还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无论是西方哲学的逻辑思维还是东方哲学的辩证思维,语言文字都是表达这些思维方式的工具。
虽然不同的语言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概念和逻辑,但它们都存在着对于事物本质和逻辑关系的探究。
因此,语言文字在认知和理解的层面上具有普遍性。
三、语言文字的普遍性存在于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中语言文字也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和身份的认同。
每个民族和社群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它们作为文化和身份的象征,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价值观和情感。
例如,中华文化中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中国人民身份认同和文化血脉的象征。
尽管汉字只在华人社群中使用,但它的普遍性体现在对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的共识中。
结论:语言文字作为人类交流和表达的基本方式,在普遍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用于基本的交流需求、认知和理解的层面,还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中,语言文字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尽管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在细节和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满足人们进行有效交流的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文字具有普遍性。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讨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以及其在跨文化交流、认知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
中西方语言差异总结三篇

中西方语言差异总结三篇【篇1】中西方语言差异总结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的影响1.思维立足他方与己方的差异。
中国人善于换位思考,习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注重对方的感受。
出于礼貌,或者想跟人套近乎,中国人总是愿意说些关心人的话,如你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吧(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 。
然而,这却可能让西方人误解为你对其身体状况表示担忧。
西方人很喜欢别人夸自己年轻、强壮,如果质疑其健康状况,他们是会很介意的。
西方人思维一般都是立足自身,直接谈自己的意愿或感受。
好多英语国家的服务员招呼顾客时,经常用CanIhelpyou(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思维方向顺序与逆序的差异。
中国人偏重顺序思维,汉语对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各因素排列,一般都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个体,句子以时间和事理为线索,按照实际的时序及事序来安排。
而西方人习惯逆序思维,英语句子虽然也可遵循时间先后顺序,但不总是如此。
它可以打破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句子呈句尾开放式。
3.思维表达婉转与直接的差异。
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西方人习惯于逻辑思维。
在语言上,中国人在说明问题时会运用比喻、暗示的方法,让人们产生联想,以达到某种寓意。
而英语正相反,它比较直接,直奔主题,然后加上修饰成分,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后面,状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后,尽管偶尔也可以状语前置。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日常用语的影响1.在称呼方面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会根据对方的身份、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以及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谓,以示敬意。
但是在西方,不管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
2.在致谢方面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中国人认为对家里人或者好朋友的帮助是one sownobligation,noneedtothankorbethanked,彼此根本不必说谢谢,说了反而显得生分。
而西方人对家人或者朋友的帮忙都习惯说谢谢, Thank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在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关于汉语言文字与中越文化交流

关于汉语言文字与中越文化交流中越两国地处东南亚地区,历史上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互动交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汉语言文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探讨汉语言文字如何影响中越文化交流。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初步被推断为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但是汉字的确切起源和发展过程至今仍无定论。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瑰宝,也是范围广泛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发展过程包括古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六个时期,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之中。
汉字对于中越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和越南文化交流可追溯到1世纪,那时中国汉朝和越南的阮官国(Nam Viet)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接触,进而导致了中越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汉字是中越文化交流的核心和要素之一。
汉字不仅作为文字传承了中华文化,同时也作为一种媒介介绍给了越南,促进了中国和越南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调和。
汉字的语言特点像大多数的文字一样,汉字起义于语言,发展于语言,而且又与语言融为一体,是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
汉字作为汉语文字的核心之一,并且以汉字为主导的汉语使用非常广泛,全世界有数亿的人口会说、写汉语。
汉字的文化特点自古以来,汉字就有着独特的文化符号。
笔画组词成诗、文章妙文,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辞书学和文学理论。
汉字一方面传承了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是推广与传授中国文化的一种途径。
汉字的影响与传播中越文化交流中,汉字的使用与传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文化交流,越南逐渐形成了以汉字和漢字聲符(现在称为“儒略越南语”)为主的文化体系,这种使用汉字和儒略越南语的文化体系贯穿了越南的文化史和现今的社会文化生活。
同时,在中国的边境地区,越南和南部地区也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汉字和汉语,这更加加深了中越两国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中越文化交流现状与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紧密程度也在增加,特别是在语言、文学、教育、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外文化比较的方法和作用

中外文化比较的方法和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也是越来越密切。
因此,对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变得日益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能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的发展,全面推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外文化比较的方法和作用。
一、方法1. 追溯文化起源和历史比较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其间的联系是一种常用的文化比较方法。
以中西文化为例,通过对两种文化中共同存在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等的认识和探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纪录,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这两种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 比较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很强的符号性和象征性,也直接反映了文化间的不同性和相似性。
比较语言和文字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语言和文字传播,也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出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3. 比较艺术和文学艺术和文学是中外文化交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等等,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种族和群体之间它们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4. 比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对于这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比较,可以帮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作用1. 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通过中外文化比较的方式,可以打开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途径,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跨文化合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比如在旅游、经贸、文化艺术等领域,我们可以通过更深刻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础和保障。
2.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外文化比较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居民的文化素质提升,丰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升级。
文化差异的重要知识点
文化差异的重要知识点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地域、民族、社会群体之间在价值观、行为规范、习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了解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以及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关键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
一、概念和分类1. 什么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包括但不限于价值观念、社会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不同。
2. 文化差异的分类文化差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例如地域差异(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群体的文化特点)和习俗差异(不同习俗下的行为准则)等。
二、文化差异的影响1. 价值观念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道德、家庭、权威等价值观念的认同和重视程度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在决策、沟通和合作上产生障碍。
2. 社交礼仪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对于社交礼仪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文化注重个人空间和身体接触的限制,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加注重身体接触和亲密关系的表达。
3. 语言和沟通方式的差异语言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工具,不同语言背后反映了不同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障碍和沟通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4. 时间观念的差异不同文化对于时间的理解和利用方式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注重准时和高效率,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加强调灵活性和随遇而安。
三、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1. 尊重和接纳了解文化差异的第一步是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的存在。
要摒弃偏见和歧视,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观念。
2. 学习和沟通通过学习其他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念,以及学习对方的语言、礼仪和沟通方式,来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3. 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在跨文化环境中,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要能够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准则,以避免冲突或误解。
4. 提升跨文化敏感度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和合作,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敏感度。
要学会观察和倾听,尊重他人的习俗和行为方式。
“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来源:[本站]浏览:[ ]翻译文化的蕴涵十分丰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英汉语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差异,文化因素成了翻译中的障碍。
社会学家认为,作为文化的基石,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反映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词语是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
词语中显现出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作用。
色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色彩不仅有其物理属性,而且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虽然颜色词仅仅是语言的一小部分,却在汉语和英语语言文化习俗中扮演着重要语意。
在许多场合,颜色词的使用并不是该词在概念意义层面在起作用,而是民族文化深层的有关对某种颜色的联系在起着作用(邵志洪著,英汉语研究与对比,82)。
本文从颜色词“红色” 的翻译来探讨文化差异对于译文的通顺、自然的影响。
一、汉语中“红色”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红色”象征着吉祥、欢乐、幸福和兴旺发达。
“红色” 也是传统的喜庆象征,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
例如:指生意一开始就很顺利的“开门红”,指生意兴旺的“生意红火”,形容好运不断的“红运当头”,把受领导器重的人称作“大红人”,汉语用“红男绿女”来形容衣着光鲜的男女,用“绿鬓朱颜”来夸奖女孩子黑色鬓发,红润的面颜。
新娘结婚的服装是红色,汉语中的“红双喜”是传统的喜庆象征,原指新婚房门窗或墙上的红喜字。
同时,红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变迁。
汉语文化中“红色”也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代表着中国特殊历史时代。
如,文革时期,人们称颂毛泽东为“红太阳”;每天诵读毛主席的著作——“红宝书”;“红小兵”等在文革期间最为流行。
红色在汉语语言文化中,也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如,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红军”等。
由此可见,在汉语中带“红”字的词语多为褒义。
二、英语中“red”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人们常常将红色与战争、血腥相联系。
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文字则是语言的可视化表达形式。
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一、语言文字促进信息传递与交流语言文字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起到了沟通交流的作用。
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表达,语言文字都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工具。
当下,在信息化社会中,语言文字承载着海量的知识、技术和文化信息,通过文字书籍、互联网等媒介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可以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加速社会变革和发展。
二、语言文字传承文化与历史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通过语言文字,人们能够了解并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例如,古代的经典著作、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文化都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得以保存并传播至今。
同时,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也可以使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语言文字推动思想交流与进步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表达思想和智慧的媒介。
它们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现,能够记录并传达人们的思考过程和学识结晶。
通过语言文字的交流和交流,人们可以分享各自的思想和见解,推动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众多的文学作品、科学论文和哲学思想,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人们的思维得以拓展,促进人类思想的交流与进步。
四、语言文字促进社会和谐与认同语言文字在社会中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与认同的作用。
不同地区、民族和社群的人们通过各自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语言文字也是形成社会共识和公民意识的基础。
通过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人们能够更好地沟通和协作,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总结起来,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多种多样,既促进信息传递与交流,又传承文化与历史,推动思想交流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与认同。
语言和文化的交流
和
加 副
流文
标
化
题 内 容
的 交汇
报 人
:
语言交流
目录
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
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 响
语言与文化交流的未 来趋势
语 言 交 流
语言的重要性
促进文化交流
传承历史文化
增进相互理解 推动社会进步
语言种类和多样性
语言的定义和分类 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价值 语言交流的重要性 语言交流的方式和技巧
定义: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困难
语言障碍: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可能引起沟通困难
文化差异: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缺乏共同背景: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可能导致沟通中的误解和隔阂 刻板印象:基于种族、性别、宗教等因素的刻板印象可能导致交流障碍和 误解
语言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互动与演变
语言全球化的趋势 文化全球化的表现 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语言的演变与文化的融合
语 的言 未与 来文 趋化 势交
流
全球化与技术发展对语言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全球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增加语言学习需求 技术发展为语言与文化交流提供更多元、便捷的渠道 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普及促进语言与文化的传播和学习 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的发展为跨语言沟通带来更多便利
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和策略
尊重对方文化: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 背景和习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
开放心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学习 和接受新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
语言能力:掌握对方的语言,以便在交 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在文化差异中的作用
——英汉文字中所折射出的思维方式之差异
语言是一个文明最为基本的特征。
它是人们、国家和各种文明之间沟通的基本工具。
没有言,人们就无法交往,更谈不上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
中国使用的汉字是当今世界唯一仍然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欧洲文明则属于多语种文明,不同国家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
共同点是在欧洲文明的区域内,使用的都是印欧语系语言,文字也都属于拼音文字。
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文字的形式对表达方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由此也影响思维形式,因为思想首先要依靠表达的媒介——语言。
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认为: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不是语言或记号的差异,而是“世界观”的差异。
一、汉语言文字重综合、重形象;西方语言重词汇、重语法
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是综合性的,图象感很强。
虽然它现在已经不完全是象形字而主要是形声字了。
可是早期它却是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至今残存着相当多的象形特点。
因此它就容易在我们的大脑当中熏陶出一种象形定势的思维。
中国人在理解事物时,就容易侧重从形象方面去了解它,从宏观整体方面去把握一个事物。
而西方印欧语系语言文字则是非常精细的一种语言文字。
比如英语,有性、数、格,有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
在学习语言时,西方人注重语法教育。
西方在16世纪前后建立的注重拉丁语教学的小学、中学就叫grammar school,直译就是语法学校。
所以由于世代强化的语法训练,经过日积月累的熏陶,在西方就形成了诱导、暗示、推理的思维方式。
而中国的语言文字中语法形态比较隐晦。
事物发展往往有自我协调、自我完善的趋势。
当出现某种缺陷的时候.就往往会产生另一种优势来加以弥补。
汉语言文字自身有语法规律,可是由于它的语文要素中的直接表意功能非常强大。
远远超过印欧语系语言文字,所以它就无须强调语法功能。
单从它的文字来看,其图像特点强,写一个门就象一道门.写一个山,就象一座山。
使你不借助语法系统直接就可以一下明白它要表达的含意。
所以你必须把它们一个个死记住,记住一个个形象的符号,从符号的形象就可以大体了解含义.所以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形式。
印欧语系的文字缺乏表意功能。
它只能以发达的语法系统来弥补。
所以西方人的表意系统需要一个庞大的语法系统来加以界定,使每个字词的含意被抽象性的符号所定位.被繁琐的语法规则所制约。
我们看到一个英语单词,通常是绝不可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它的含义,必须把它的含义死死记住。
因此学习英语,就得积累一万单词左右,才能真正无障碍地阅读英文原版书报。
而中国的文字只要记住三、四千汉字就可以读书看报了。
这种语言文字特点的不同就导致了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西方人注重推理思维。
我们还会注意到中国的理论文章往往篇幅较
短,西方的理论文章往往片幅较长。
这是因为汉字平面式的方块形体比现行的拼音文字能储存更丰富的信息量,更具有综合性。
二、汉语言文字注重文字的规范;西方语言文字注重语音变化
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符号体系。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西方的语言可以看成是规范了的文字,中国的文字可以看成是规范了的语言。
西方语言注重语音变化。
但声音语言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很容易发生流变。
一旦流变,它的拼写就必须要跟上去,它的文字要服从语言本身的变迁,因此变化的机会比较多。
这就使得文字跟着语言走。
结果就是语言在规范文字。
汉语语言跟着文字走,如果由于表达的需要,或者是方言土语中出现了新的语词,那么我们就可以新造一个字,但是这个词也是在过去已有的相形字的基础上造出来的。
所以说在汉语中,是文字在规范语言。
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
中国有许多民族。
说着各式各样的语言。
它们的发音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让另一个地方的人听起来就像外国语一样,但在文字上却是统一的。
比如。
我们在唱粤语歌曲时用的也是汉字。
这是因为有文字在规范语言,语言必须以书面文字为准。
因为文字规范语言,所以。
文字成为中国社会强有力的统一因子,使得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得以长治久安地存在下来.没有被中断。
这就表现汉字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固性。
从而体现了汉字的规范性。
而在西方。
差不多每一个国家有一种语言就有一种文字。
所以古老的文化都曾经被彻底地毁灭过。
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都经历过这样的命运。
而中国呢,文化从未中断,非常的稳定。
中国这种超稳定的文化结构,得益于中国的文字的超稳定结构。
中国远古时期的甲骨文虽然只有古文字专家经过研究才能识别。
但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四书五经。
只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就可以认识。
可是西方的语言文字就不同了,不要说几千年,就是三、四百年前的英语,让英国人看起来就相当吃力了。
英国的《盖尔书》虽然只有七、八百年,但是却像中国的甲骨文一样。
难以看懂。
就是莎士比亚的著作。
距今只有今天只有四、五百年,如果不将它的拼写现代化,很多人要看懂也是非常吃力的。
这就体现出英语语言文字的易变性。
欧洲的国家都很小。
一般都不如中国的一个大的省份大,而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
这是因为文字是跟着语言走的。
语言不断变化,文字拼写就跟着变,结果变出了很多种语言,因此欧洲就分成了很多分散的、各式各样的小国家。
如果欧洲有一个统一的文字。
就会成为一个统一的欧洲。
反过来如果中国没有统一的文字,也就会成为很多分散的小国家。
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字起到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凝聚作用。
这种强有力的凝聚作用。
自然会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稳定。
三、语言文字导致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思维模式不同
从思维模式方面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跟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
之所以不一样,也是跟语言文字分不开的。
中国人的思维是立体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流线型的。
西方流线型思维跟流线型文字一样.弯弯曲曲的,一环扣一环。
中国的汉字笔画是四通八达的。
各个方面横的、竖的都可以伸展。
因此这就诱导了思维多向发展。
所以中国人想事情总是事先把各种东西都预见到。
给自己留下很多的退路。
说话也总是留有余地,不会把什么事都说死。
但是西方式的思维不是这样.它是二元对立型的,不是A就是非A。
这就是所谓真理只有一个,二者必居其一。
中国人不光考虑对立性,也考虑合的一面,即合二而一的一面。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阴阳互补的思维模式。
阴阳太极网中的所谓阴阳鱼,一黑,一白。
它是中国人思维模式的图示化。
你看这两个阴阳鱼互相交织在一块.它们不是静止的。
而是动态的。
要知道其中之妙,你得把它们旋转起来.首尾相接。
在旋转起来的每一瞬问,你会发现它们既是阴又是阳,既是阳又是阴,不断地变化。
中国人看待事物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他是以流变的观点来看。
四、结束语
语言文字,可以说.它是人类思维的外显.甚至就是人类的思维。
语言文字,其实就是外部世界与人类的大脑等等感知器官相瓦作用。
文字的差异的存在,就会对我们的大脑的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刺激,使我们的大脑的某些区域更加发达。
我们长久地接触一种文字。
会使我们的思维方式一代代沉积下来并传承下去。
因此,我们可以从文字差异的角度管窥思维方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