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研究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研究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市场中几种不同食用油进行气相色谱法试验,测定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

结果: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检测的反式油酸甲酯和反式亚油酸甲酯的线性回归范围相同,均在0~2.0mg/mL之间,且两者的相关系数和检出限也相同,分别为0.999和10μg/mL,回收率为90.21~98.01。

结论: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能得到准确有效的试验数据,且检测简便易行,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脂食品;反式脂肪酸含量脂肪酸是食品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根据其空间结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顺式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1],食品中含量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市场上几种不同食用油进行检测,测定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准备所需的仪器设备准备PerkinElmer气相色谱仪(由美国PE公司生产)、FA2004分析天平(由上海精科天平仪器公司生产)、DK-8D电热水浴锅(由上海精密设备公司生产)、Milli-Q水处理系统(由美国Millipore公司生产)。

1.2 准备所需的试剂样品试剂主要有:市场上现购的几种不同食用油,分析纯的正己烷溶剂、氢氧化钾溶液、甲醇钠及甲醇、浓硫酸溶液,由武汉美泰公司生产的反式油酸甲酯和反式亚油酸甲酯标准品。

1.3 操作方法1.3.1 对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取100毫克样品放入试管中并向其中加入正己烷溶剂2毫升,进行震荡使其充分溶解,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2毫升,浓度为2摩尔/毫升,继续震荡至少5分钟后静置。

半小时后取上清液并用气相色谱仪对其进行分析。

1.3.2 规定的色谱条件色谱柱型号为DB-23(30m×0.25mm×0.25μm)。

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均为250℃。

色谱柱需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140℃并保持2分钟后,以每分钟2℃的速度升温至220℃并保持3分钟。

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_高海军

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_高海军

收稿日期:2011-07-22;修回日期:2012-01-04作者简介:高海军(1980),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粮油、食品、饲料产品的检测及检测方法的开发研究工作(E-mail )386610873@qq.com 。

专题论述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高海军1,郭静2,李勇1,冯泽华1,裴彬彬1(1.河南省粮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郑州450008;2.河南延津金麦粮食储备库,河南延津453200)摘要:以GB /T 22110—2008为检测方法,对我国市场上销售的主要食用植物油(调和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显示:十八碳类反式脂肪酸有6种检出,同一油种具有相同种类的反式脂肪酸,各种类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具有同步性,并呈显著性相关,各类反式脂肪酸在产生时具有相同的异构几率;当一种食用植物油的某类反式脂肪酸总含量接近或超过相应脂肪酸组成含量时,这份油样肯定不是单一品种的油样;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食用植物油的精炼过程,尤其是脱臭过程;我国存在因为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过高而影响健康的情况,消费者、企业及政府部门应对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食用植物油;反式脂肪酸;气相色谱;检测中图分类号:TS225.1;TS20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7969(2012)03-0001-05Investigation on trans fatty acids in the primary edible vegetable oil in ChinaGAO Haijun 1,GUO Jing 2,LI Yong 1,FENG Zehua 1,PEI Binbin 1(1.Henan Station for Supervision &Inspection of Grain ,Oil and Feed Product Quality ,Zhengzhou 450008,China ;2.Henan Yanjin Golden Wheat of National Grain Reserve ,Yanjin 453200,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trans fatty acids (TFA )contents in some primary edible vegetable oil in the market ,inclu-ding blending oil ,soybean oil ,peanut oil and sesame oil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GB /T 22110—2008.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x kinds of stearic TFA had been detected ;the same sort of oil had the same varieties of TFA ;variations of all kinds of TFA contents had synchronism ,and were obviously related ;the probability of TFA isomerism was the same when TFA were produced.A sample of oil must be mixed if a sort of the total TFA contents were next to or over the corresponding fatty acids con-tents.TFA were mainly produced in the refining procedure of edible vegetable oil ,especially in the deo-dorization process.People ’s health had been affected by the excessive ingestion of TFA in our country.It was suggested that consumers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FA contents in edible vegetable oil.Key words :edible vegetable oil ;trans fatty acids ;gas chromatography ;determination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植物油的消费能力也在快速增长。

有机化学论文反式脂肪酸

有机化学论文反式脂肪酸

学号:20111000967美味背后的杀手——反式脂肪酸The disadvantage behind delicacy——Transfats院(系)名称:材化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化学学生姓名:侯靖威指导教师:陈婷教授二零一三年三月摘要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自此以后有机化学便脱离传统所定义的范围,扩大为含碳物质的化学。

19世纪30年代合成了尿素开始,从此有机化学成为工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虽说有机化学研究的组成元素少,有C、H、O、N 、P、 S、 X(卤素:F、Cl、Br、I )但发展至今日,在科技越来越活跃的今天,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数目庞大(已知有3000多万种、且还在不断增加)可以说,有机化学是最大的化学分支学科,医药、农药、染料、化妆品等等无不与有机化学有关。

另外机体必需的营养素,人类一日三餐需要的淀粉,糖类,脂肪都是我们有机研究的范畴。

有机化学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对周边事物的内在本质以及变化原理有了更清楚准确的了解。

对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简单的吃穿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

于是有太多的人在繁忙的生活中生活变得没有规律了,出现了诸如暴饮暴食的不好习惯。

于是有的商家瞅准了这一机会,利用化学向食品中添加一些成分,或是采用科技手段改变成分结构。

使得食品变得可口,鲜艳许多。

,其中植物油在催化加氢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会生成与自然食品相违的单不饱和反式脂肪酸。

与饱和脂肪酸一样,反式脂肪酸是哺乳动物体内储藏的脂肪形式。

因其空间结构的特点使其充当人类健康之恶魔的角色。

其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已成定论。

全世界经济的大融合使中国居民的饮食倾向于西化,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便逐年增加这是不容忽视的。

反式脂肪酸的产生、危害及控制措施

反式脂肪酸的产生、危害及控制措施

反式脂肪酸的产生、危害及控制措施反式脂肪酸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反式(trans)双键的非共扼不饱和脂肪酸。

天然脂肪酸中的双键多为顺式(cis),氢原子位于碳链的同侧,反式双键的两个氢原子位于碳链的两侧。

反式双键的键角小于顺式异构体,其锯齿形结构空间上为直线型的刚性结构,这些结构上的特点使其具有比顺式脂肪酸更高的熔点和更好的热力学稳定性,性质更接近饱和脂肪酸.一、反式脂肪酸的产生1.天然的反式脂肪酸天然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于反刍动物(如牛、羊)的肉和乳制品,但含量很低,主要是由饲料中的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经反刍动物瘤胃中微生物的生物氢化作用生成的。

主要途径是亚油酸(Linoleic Acid)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在瘤胃微生物特别是丁酸弧菌属菌群作用下氢化成终产物硬脂酸(Stearic Acid)。

在瘤胃内,中间产物可能会逃过微生物的进一步生物氢化而经血液循环进入乳腺和肌肉脂肪组织中,Vaccenic Acid(反式—异油酸)是这两个路径的最主要的中间产物,在乳脂和肌肉脂肪组织中大概占总TFA的60%~70%。

以牛为例,牛脂中TFA的含量为2。

5%~4% ,其乳脂中的含量为5%~9。

7%。

乳制品中TFAs 的含量普遍较低,且以11tC18:1为主.随季节、地区、饲料组成、动物品种的不同,乳制品中TFAs的含量和组成也会产生较大差异,例如羊奶中的TFAs含量低于牛奶。

研究还发现,TFA的异构体也有一部分经由油酸异构化而来。

2.油脂的氢化和精炼油脂的氢化就是将氢加成到脂肪酸链的双键上。

传统是在镍的催化下进行的,由于反式脂肪酸具有比顺式脂肪酸更稳定的结构,因此在高温(140~225℃)、高压(表压413。

69kPa)的催化条件下能够大量生成.在此氢化过程中一部分双键被饱和,另一部分双键发生位置异构或转变为反式构型(这部分产物即为反式脂肪酸)。

氢化工艺使植物油饱和度增加,由液态转化为半固态或固态,具有很好的塑性和口感,可适应特殊用途,如起酥油和人造奶油;其次,油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可延长食品的货架期。

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研究

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研究

关 键词 :反式脂 肪酸 ;食用植 物油 ;气相色谱
中 图 分 类 号 :06
文 献 标 识Leabharlann 码 :A DOI:10.16428/j.enki.en10-1469/tb.2018.05.006
0 引言
食 用油 的主要 成分 脂肪 是 人类 所需 的 三大宏 量 营 养素 之一 (其 它 两种 是 蛋 白质 与 糖 类 ),是膳 食 的 主 要组 成部 分 。我 国食 用油 消 耗量 大 ,有 统 计表 明 , 2016年我 国人 均 年 食 用 油 消 费 为 24.8kg,较 2015 年 的 24.1kg提高 了 0.7kg_1 J。
生 油 、玉 米 油 、葵 花 籽 油 )中 的 17种 反 式 脂 肪 酸 进 行 测 定 。 结 果 表 明 :植 物 油 的 种 类 不 同 ,其 反 式 脂 肪 酸 的 组 成 及 含 量 也 不
同。其 中 ,反十八碳烯 酸的检出含量较高 ,其它碳原子数 的反式脂 肪酸 含量 则相对 较少 。C18:2 9T12C、C18:2 9C12T虽然 不
1 现 状
我 国对 于 反 式 脂 肪 酸 的 了 解 相 对 较 晚 ,2007 年 ,卫 生部 发 布《中 国居 民膳 食 指南 》建 议 居 民要 尽 可 能少 吃 富含 氢化 油 的 食 品 l5]。 同年 发 布 《食 品营
养 标 签 管 理 规 范 》规 定 当 反 式 脂 肪 酸 含 量 低 于 0.3e/100g时 ,可标 示 为不 含反 式 脂 肪 酸 ,并 在 2011 年 进行 修 订 l6]。2013年 1月开始 实 施 的标 准 《预包
本 文 以 GB 5009.257—2016为检 测 方 法 ,对 96 个从 市 场上 购买 得来 的食 用 植 物 油样 品 (包 括有 橄 榄油 、菜 籽 油 、调 和 油 、花 生 油 、玉 米 油 、葵 花 籽 油 ) 中的 17种反 式 脂 肪 酸进 行 测定 。初 步 摸 清 各类 食 用 油 的反式脂 肪 酸含 量水 平 。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研究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研究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研究
贾永辉
【期刊名称】《科技与生活》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自1903年德国科学家发明氢化植物油之后,人类特别是西方国家便进入了人造奶油的消费阶段,但植物油在催化加氢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会生成与自然食品相违的单不饱和反式脂肪酸。

与饱和脂肪酸一样,反式脂肪酸是哺乳动物体内储藏的脂肪形式。

因其空间结构的特点使其充当人类健康之恶魔的角色。

其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已成定论。

全世界经济的大融合使中国居民的饮食倾向于西化,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便逐年增加这是不容忽视的。

对其控制是从人类进入21世纪才开始的。

在我国,普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国家法规还没有推出,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也自然无所适从。

日常生活中,反式脂肪酸又常是改头换面隐藏在一些食品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购买食品时睁开一双慧眼将其识别出来,理性消费远离其危害。

【总页数】2页(P208-209)
【作者】贾永辉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1
【相关文献】
1.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J], 张琳;杨圣岽;吴海成;张凌;李欣欣;徐艳阳
2.油脂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和检验方法研究 [J], 闫石
3.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的危害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J], 谢上才;江力勤
4.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藏小丹;申玉凤
5.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及减控技术研究进展 [J], 左丹;汪妮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陈雪;石爱民;刘红芝;刘丽;王强【期刊名称】《食品科学》【年(卷),期】2015(036)021【摘要】反式脂肪酸作为食品中有害成分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近年来对其研究备受瞩目.本文在对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种类、来源、危害、检测及去除方法,介绍了煎炸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形成及变化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进一步解决油脂及油脂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带来的安全问题提供依据.【总页数】6页(P291-296)【作者】陈雪;石爱民;刘红芝;刘丽;王强【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1【相关文献】1.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不确定度的评定 [J], 丁云连;王琴;薛庆海2.气相色谱测定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方法的探讨 [J], 刘配莲;谭磊;刘杲华3.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 [J], 高海军;郭静;李勇;冯泽华;裴彬彬4.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快速定量检测及模型优化研究[J], 莫欣欣;孙通;刘木华;叶振南5.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激光拉曼光谱检测 [J], 蒋雪松; 莫欣欣; 孙通; 胡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对膳食反式脂肪酸的研究概况

国内外对膳食反式脂肪酸的研究概况

国内外对膳食反式脂肪酸的研究概况王邱【摘要】反式脂肪酸是植物油经过部分氢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通常又被称为氢化植物油.它在加工食品和餐厅中经常被使用,以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或增添香味等.已有研究证明反式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婴幼儿发育等息息相关.就反式脂肪酸的定义、来源、主要危害、各国限量标准、分析方法等进行综述.%Trans fatty acids are occurring in the process of vegetable oil treated with partial hydrogenation, so usually is also known as 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 It is often used in processed foods and restaurant, to im-prove the taste and extend the shelf life or spice, etc. Existing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rans fatty acids is rel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typeⅡdiabetes, infant development, etc. The definition, resource, main harm, limit standards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tical method of trans fatty acid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7(038)009【总页数】5页(P217-221)【关键词】反式脂肪酸;限量;标准;分析方法【作者】王邱【作者单位】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东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2015年6月16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宣布,将在三年内禁止在食品中使用人造反式脂肪酸以降低心脏疾病发病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研究进展 摘 要: 反式脂肪酸是一类包含一个或多个反式构型双键的不饱和脂类分子。 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有2类: 微量的天然反式脂肪酸和可观的人造反式脂肪酸。 过去的研究认为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仅仅是一个营养问题, 但越来越多的毒理学和暴露评估的研究结果表明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诸多不良影响。 因此, 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已成为一个食品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围绕膳食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动物学实验、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等进行综述, 并讨论了反式脂肪酸的风险评估现状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膳食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毒理学

1 引言 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简称”TFAs”) 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虽然TFA属于不饱和脂肪酸,但反式双键的存在使脂肪酸的空间构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脂肪酸分子呈刚性结构,性质接近饱和脂肪酸。许多研究表明大量食用含TFA的食物会加速动脉硬化,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等疾病,已成为近年来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1]。 日常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有2 类: 微量的天然反式脂肪酸(rTFA)和可观的人造反式脂肪酸(iTFA)。iTFA可以增加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增加冠心病发病率的风险[2]。饮食中摄入2%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被等量的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取代, 患冠心病的几率会增加27%[3]。iTFA 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一结论已经达成共识。 膳食中人造脂肪酸的摄入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引发或诱发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4]。因此, 通过总结现有的研究来加深人们对反式脂肪酸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的理解, 提高人们对反式脂肪酸的重视以及更好地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2.1 反刍动物(如牛、羊)的脂肪和乳与乳制品 反刍动物中的脂肪经其体内微生物作用发生部分氢化反应而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例如,牛脂中含2.5%~4%,乳脂中含5%一9.7%反式脂肪酸[5]。 2.2 食用油的氢化产品 如人造奶油、起酥油等制成的食品。蛋糕、面包、曲奇饼、雪糕、西式快餐如炸鸡块和炸薯条等烘烤食品中的氢化油中含反式脂肪酸。其中,人造奶油为7.1%~17.7%(最高为31.9%),起酥油为10.3%(最高为38.4%) [6]。 2.3 经高温加热处理的植物油 植物油在精练脱臭工艺中,通常需要2500C以上高温和2h的加热时问。由于高温及长时间加热,有可能产生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

人造反式脂肪酸的产生主要是植物油通过氢化过程变成固态脂肪, 比如人造黄油、奶油、起酥油等部分氢化的植物油, 用于食品加工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增加食品的风味。日常膳食中添加氢化植物油制作的食品如焙烤食品、薄脆饼干、炸薯条、巧克力、冰淇淋、人造黄油等都含有反式脂肪酸[7-8]。一项调查表明, 所有包含植物氢化油的食品中, 反式脂肪酸的贡献率比率分别是人造黄油(16.56%)、蛋糕和相关产品(23.82%)、饼干和曲奇(9.78%)、炸薯条(8.32%) 、薯片和小点心(4.81%) 、家用起酥油(4.28%) 。反式脂肪酸相关动物产品的摄入量仅占20.6%[9-10]。

3 动物学实验 3.1 TFA对线虫和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作用 王冰莹等以秀丽新杆线虫为模型, 研究了反式脂肪酸(TFA)对于连续3代线虫寿命及生育能力的影响,考察反式脂肪酸可能的毒理作用。结果发现:在寿命试验中,5% TFA 能够显著缩短亲代、F 1 代、F 2 代线虫的寿命;0. 05%、0. 5% TFA 能够不同程度地缩短 F 1 代、F 2代线虫的寿命,并且具有多代累积作用。在产卵试验中,0. 05% TFA对亲代、F 1 代线虫的生殖能力没有明显影响,但是 0. 5%、5% TFA 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亲代、F 1代线虫的生殖能力,而在F 2代中,0. 05%、0. 5%、5% TFA 均能显著降低线虫的生殖能力,说明TFA 对线虫生殖能力的负面影响同样具有多代累积作用[11]。 王友良在研究反式脂肪酸致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实验中发现,TFA 染毒组小鼠精子数量、精子存活率、精子活力均降低。睾丸病理形态显示:对照组小鼠睾丸曲细精管完整,上皮细胞层次正常,管腔中见到大量成熟精子等;TFA 染毒组睾丸组织基底膜模糊不清、核间隙增宽,部分管壁脱落缺失,腔内未见精子等。TFA 染毒组小鼠睾丸MDA 含量增加,染毒组中血清睾酮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说明TFA亚慢性染毒雄性小鼠可致生殖系统损伤,高剂量TFA对生殖功能损伤严重[12]。 3.2 TFA对SD大鼠心血管的毒性作用 王维芬在探究反式脂肪酸对SD大鼠心血管的毒性作用的实验中发现:TFA染毒大鼠血清中HO-1 和TNF-α 水平均增高,表明TFA 可引起实验大鼠发生全身行的炎症反应,这些炎症反应和脂代谢紊乱一样,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镜下观察两组主动脉形态可见:对照组大鼠的主动脉内皮细胞连续、光滑且完整,表面无细胞粘附,内膜下间隙不大,中膜的平滑肌走行较清晰,细胞排列整齐,未见增生现象;TFA 染毒组大鼠的主动脉血管壁明显增厚,内膜不平整,内皮细胞缺失,且呈连续性,底层见胶原纤维,内皮表面或内皮下可见大量单核细胞,内皮下间隙较宽,内弹力板呈断裂现象,中膜浅层的平滑肌细胞增生明显,排列不整齐,平滑肌细胞有从中膜向内膜迁移趋势。TFA 染毒组大鼠血清 TC、TG、LDL-C 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FA 染毒组大鼠血清中NOS 含量低于对照组、LDH 含量高于对照组。实验表明,TFA 可以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引起血脂代谢紊乱及主动脉病理损伤[13]。 3.3 TFA对SD大鼠肝肾的毒性作用 朱乐玫在研究不同剂量反式脂肪酸(TFA)对SD大鼠肝肾的毒作用的实验中发现:TFA 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肾脏器系数均高于对照组;TFA可升高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酞胺转肽酶(γ-GT),这三种酶是细胞毒性肝损害敏感的酶。TFA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P、ALB 和A/G 比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进一步说明TFA 能致实验大鼠肝脏损伤。 当肾脏受到严重损伤时,检测肾脏功能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E)和尿酸(UA)等指标是佐证肾毒性损伤有效的方法。TFA染毒组大鼠血清BUN、CRE 含量均增高,而大鼠血清UA 含量下降;同时发现TFA 染毒组肾组织病理形态出现异常,肾小球内细胞数量增加,系膜区增宽,肾小管上皮细胞水变性、脂肪变性,间质内炎症细胞浸润等病变。当血清中BUN、CRE 含量的升高及UA 下降,这说明TFA 染毒大鼠肾功能受到损伤,大量TFA 蓄积中毒后发生了氧化应激损害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反式脂肪酸(TFA)可引起肝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TFA 所引起的肝肾组织内氧化应激效应的改变有关[14]。 3.4 TFA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毒性作用 张贝贝在研究TFA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毒性作用的实验中发现:反式脂肪酸使脾脏发生病变,以致胸腺、脾脏脏器重量下降;同时NK 细胞活性降低;B 细胞数量减少、T 淋巴细胞增殖功能降低;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DTH 功能降低。证明了反式脂肪酸对小鼠产生免疫毒性作用[15]。 以上动物实验证实了TFA对生殖系统、心血管、肝肾及免疫系统均有毒性。

4 对人体的危害 国外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假如每位女性每天摄入食物总热量中有2%是来源于TFA 的话其排卵就会减少从而导致不孕的机率比一般人要高出70%,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TFA 引起孕激素不正常所致[16-17]。研究也表明,TFA 不仅会减少男性荷尔蒙分泌,同时对精子的活跃性产生负面影响及中断精子在身体内的反应,危害男性生殖功能[18]。 国外的一项权威研究显示,机体TFA 的摄入量只需增加2%,就可使心脏病患病的的风险率增加25% [19],这主要是因为反式脂肪酸可使降低血胆固醇失效、提高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从而促进动脉硬化、增加血液粘稠度及凝聚力、形成血栓,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20]。反式脂肪酸可以引起代谢紊乱,包括对血脂水平的不良影响、激发系统炎症和诱发内皮功能紊乱[21],许多调查资料显示TFA 导致的血脂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的发生,均与内皮损伤和心脑血管疾病存在正相关关系[22-23]。TFA可增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容易导致脑动脉硬化的形成,从而可能引起大脑功能的减退,引发老年痴呆症的发生[24]。 还有一些研究证明TFA 可以影响胎儿早期生长发育、II 型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 但这些影响没有达成一致性[25-26]。一些研究表明TFA会导致内脏脂肪过多、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27]。但反式脂肪酸对胰岛素抗性和II型糖尿病的影响在很多研究中是矛盾的,在很多超重的糖尿病患者中, 反式脂肪酸会引起或加剧胰岛素抗性, 而对于年轻和身体健康的人群则没有显著的影响[25]。 关于反式脂肪酸增加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发病风险,其研究报道不一。实验结果表明,干预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从而减少结肠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生或者复发,有着较好的作用[28-29]。

5 结论与展望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 对生殖系统的毒性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经达成基本共识, 关于引发II 型糖尿病、高血压、影响婴儿发育的说法并没有达成一致性, 还需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目前, 反式脂肪酸影响健康的机制研究还不够完善,亟需深层次和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暴露评估, 体外和体内毒理测试以及基于组学手段的生理和病理效应研究仍需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