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设计图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关于十堰至漫川关(鄂陕界)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函(交函规划〘2003〙275号);

2、交通部“关于银川至武汉公路陕鄂接线方案的函”规公便〖2002〗第52号;

3、陕西省、湖北省交通厅“关于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银川-西安-武汉线陕鄂界高速公路建设有关问题的协议书”2003年5月22日;

4、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银川西安武汉公路大通道十堰至漫川关段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的《十堰至漫川关高速公路文物规划报告》;

6、中交二院编制的湖北省十堰至漫川关段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初步设计文件;

7、交通部部颁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以及总体组下发的其他有关文件;

8、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银武线十堰至漫川关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省内预审会专家意见;

9、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银武线十堰至漫川关高速公路详测详勘验收会专家意见;

二、技术标准及采用规范

2.1 技术标准

隧道净宽: 0.75+0.25+0.5+2*3.75+0.5+0.25=9.75m

隧道净高: 5.0m

计算行车速度: 80km/h

2.2 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J001-97)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90)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J026-90)

《锚杆喷射混凝土砼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 108-87)

三、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银武线湖北十堰至漫川关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省内预审初审会专家意见》中关于隧道方面的有8条意见,与7~11合同段有关的执行情况如下:

1、按照省内预审专家意见,在施工图阶段全线统一对于长度小于500m的隧道采用沥青复合式路面。

2、按照省内预审专家意见,在施工图阶段全线将土门一号、二号联拱隧道、李师关联拱隧道、花园联拱隧道、梯子沟联拱隧道改为小间距隧道,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减小了施工难度。同时对于必须采用连拱形式的隧道采用夹心式连拱结构形式,基本解决了连拱隧道渗漏水的问题。

3、施工图阶段在充分利用初勘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于各隧道针对性的布设了详勘钻孔。

4、由于本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条件异常复杂,按照省内预审专家意见,在施工图阶段针对各隧道洞口具体地形地质条件,认真比选确定隧道的洞门和进洞方案。

5、根据省内预审专家意见,隧道施工图阶段采用了断面经济,结构受力合理的衬砌支护形式。

6、施工图阶段对原初步设计防排水设计进行了进一步优化,采用洞周洁净水和洞内污染水分排的方案,具有环保、经济、可靠的优点。

7、隧道挖方的调配和弃碴场设计在施工图阶段全线统一考虑。

8、施工图阶段针对各隧道具体情况都补充了相关的施工设计。

四、隧道概况

云岭隧道为一座上、下行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特长隧道,位于郧西县上津镇丁家湾村境内,隧道左线起讫桩号为ZK104+765~ZK106+920,全长2155m,右线起讫桩号为YK104+765~YK106+925,全长2160m。隧道左线平面线型进口段为圆曲线,曲线半径R=1240m,其后接缓和曲线,A=480,隧道中间段为直线,其后接缓和曲线,A=480,出口段为圆曲线,曲线半径R=1240m,隧道右线平面线形与左线相同。隧道纵面线型左线为+2.0%和-1.65%的单向坡,右线为+2.5%和-1.75%的人字坡。隧道最大埋深约260m,隧道进口为端墙式洞门,隧道出口为削竹式洞门。

五、隧道地质

5.1 地形地貌

隧道区地貌属构造剥蚀中~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约350米。隧道所经地段标高在450-760米之间,山体顶部及山脊呈浑圆状。沿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局部由于较强烈的切割而显陡峭。区内冲沟多呈东西向发育,沟谷较陡,冲沟内多为第四系残坡积堆积物。进口段右侧为两山间的冲沟,其自然坡度25°-35°;出口段坡度较陡,坡度为45°-50°,坡地植被发育。

5.2 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区域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秦岭褶皱系中的三级构造单元武当复背斜内,次级构造单元为武当复背

斜北部的郧西倒转复式背斜西北部倾伏端。在K106+300m 为一小向斜。两郧断裂由一系列平行断层组成,平面上多次分支复合,该断裂呈北西向,断面总体倾向北东,倾角40°~75°。西始陕西省漫川关,东延经湖北省郧西、郧县至丹江口,然后伏于南襄盆地。受两郧断裂的影响,岩层扭曲褶皱明显,岩体产状变化较大,总体产状起始段倾向北西,隧道出口段倾向西,倾角38°-72°。受两郧断裂的影响,本路段节理较为发育,在K104+600-K105+700m 右侧的上津组的炭质千枚岩被挤压后,形成的破碎带宽度可达百米以上。局部可见断面的水平擦痕和阶步构造。断层产状为38°∠55°,地层略有平移,表现为北盘东错,南盘西移特点,错移距离一般可达数百米,表明两郧断裂在线路区为平移逆断层。

根据地层形成的时代、成因及物理力学性质,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Q )覆盖层,白垩系

跑马岗组(p K 2)、泥盆系中统(2D )、奥陶系蛮子营组(

m

O 32-)及志留系上津组(

s

S )。

各层具体工程地质特征描述如下: ⑴ 第四系(Q )覆盖层:

填筑土(me

Q )(地层代号Ⅰ-1)

杂色,由卵石、粘性土、植物根等组成,稍湿,松散。层厚0.60-2.80m ,平均厚度1.73m 。主要

分布于郧漫公路两侧。

含碎石亚粘土(h

Q )(地层代号Ⅰ-2)

褐黄色,碎石具棱角状,粒径约20-50mm,含量约10-30%, 稍湿,硬塑状,层厚约2.50m 。上部为

耕植土,厚度约0.3-0.5m 。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地段。推荐承载力

]

[0σ=270kPa 。

碎石土(h

Q )(地层代号Ⅰ-3)

黄褐色,碎石成份主要为千枚岩、石英岩,粒径一般30-100mm,最大粒径大于200mm,亚粘土含量

10%-35%,饱和,中密状态。层厚约3.10-20.80m ,平均厚度11.95m 。分布于隧道中后部。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平均值

5

.63N 为8.71击。推荐承载力

]

[0σ=450kPa 。

⑵ 泥盆系中统(2D ): 弱风化灰岩(地层代号Ⅲh-3)

灰~浅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钙质-泥质胶结,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一般发育,

岩芯长度5-20cm,采取率70-80%,RQD 值为20-50%,岩层倾向50度左右,倾角50度,层厚约8.50-30.20m ,平均厚度19.35m 。推荐承载力

]

[0σ=1500kPa 。

微风化灰岩(地层代号Ⅲh-4)

灰~浅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钙质-泥质胶结,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长

度8-40cm,采取率80-90%,RQD 值为50-70%,岩层倾向50度左右,倾角50度,揭露层厚约8.50-30.20m ,平均厚度19.35m 。推荐承载力

]

[0σ=2000kPa 。

⑶ 志留系上津组(

s

S ):

弱风化千枚岩(地层代号Ⅳq-3)

深灰-灰黑色,主要矿物成份为云母、长石等,含炭量较高,变余泥质结构,千枚状构造,裂隙较发育,

钻探进尺较慢,岩芯长度1-8cm,采取率60-70%,岩层倾向30度左右,倾角50度,揭露层厚约16.00-159.30m ,平均厚度65.37m 。推荐承载力

]

[0σ=1200kPa 。

⑷ 奥陶系石翁子组(

m

O 32-)

强风化千枚岩(地层代号Ⅴq-2)

灰黑-灰绿色,主要矿物成份为云母、长石等,变余泥质结构,千枚状构造,岩芯破碎,呈半岩半土状,

钻探取芯困难,层厚约7.00-11.40m ,平均厚度9.20m 。推荐承载力

]

[0σ=400kPa 。

弱风化千枚岩(地层代号Ⅴq-3)

深灰-灰黑色,主要矿物成份为云母、长石等,变余泥质结构,千枚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岩芯长度

4-20cm,采取率70-80%,RQD 值为0-30%,岩层倾向一般在17-27度之间,倾角45-58度,揭露层厚约24.70-53.10m ,平均厚度48.90m 。推荐承载力

]

[0σ=1200kPa 。

5.3 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区右侧冲沟内有小股面流通过,流量2-3L/s ,距隧道中线约50m ,对隧道开挖有影响。地下水

以基岩裂隙水和碳酸岩溶水为主,分别赋存于泥岩、千枚岩裂隙和灰岩岩溶中,且埋藏较深,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就近向西河排泄。隧道区岩性为泥岩、千枚岩和灰岩,弱风化千枚岩渗透系数

0.009235-0.00115m/d ,无相对隔水层和含水层,因此水量贫乏。隧道开挖过程中,地下水的运动方式主要为滴水及线流,雨季局部区域有可能形成面流,地下水对隧道的施工及运行在雨季时有一定的影响。据对该线路段所取地下水及地表水(西河水)水样分析结果,隧道区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但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5.4 不良地质现象

隧道区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表现在隧道进口滑坡、两郧断裂及隧道开挖时有害气体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