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渔家傲》李清照阅读练习与答案

32《渔家傲》李清照阅读练习与答案
32《渔家傲》李清照阅读练习与答案

32《渔家傲》xx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开篇为读者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景象壮丽,境界开阔的词句。选景大气,用词准确,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基调的词句。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的词句。“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抒发胸中愤懑的词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作者联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语句,进一步对大风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的词句。/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1.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

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意在表达什么样的心理?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4.作者在开篇写天、云、雾、星河、千帆等许多物象,景象极其壮丽,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片前两句的画面。

大片的云层像江河里的波涛,与天相接,与凌晨时的雾气相连,星辰与银河随着夜晚时间的变化而转动着位置,云涛在空旷的夜空和茫茫的晓雾当中,又像是千万张船帆在江海上飘舞。

5.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比喻和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6.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7.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

___;感觉:

____;气势:

_____。(海天相接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磅礴豪迈)

8.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____。(怀才不遇的感慨)

9.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

“____”,交代___,借此表现诗人____。

(殷勤问我归何处?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10.李清照是____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____。(婉约豪放)

11.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12.近代学者粱启超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请作具体阐述。

(此词充满了苏辛词豪放之气。此词气度恢宏,格调雄奇,一扫婉约风格。)

13.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

(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

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利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来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14.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

15.“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比拟(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李清照《渔家傲》原文译文及赏析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 ⑵星河:银河。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殷勤:关心地。 ⑹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⑺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谩有:空有。 ⑻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⑼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吹取:吹得。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蓬莱,又称蓬壶。 白话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创作背景编辑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赏析 这首《渔家傲》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历来引人瞩目。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这是封建社会闺中少妇处境的必然体现。词中有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作为富贵官宦人家的贵妇人,她外出荡舟竟然不带仆人随从。“此情无计可消除”,就是她真实心境的一种体现。毕竟“情爱”两个字在封建神会是避讳的话题,尤其对于女性,是难以向外人启齿的。所以,可怜的李清照就只能独吞相思之苦了。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的梦想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得到的是甜蜜的爱情,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可怜她生不逢时,在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更不用说李清照了。当赵明诚外出做官时,她只能独守空房,无法和丈夫一起分享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想当初她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她沉醉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 再者,通过这首词,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李清照是一位柔情似水、细腻深沉、至情至性的女人。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情感上形成一条跌宕起伏的波浪线,是相思愁苦挥之不去的魔绳。爱的深沉哀婉,缠绵悱恻,是一种甜蜜的忧伤,只能偷偷地咀嚼。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

渔家傲 李清照

《渔家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阅读赏析。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背景,体会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内容阅读赏析词作,感悟词作主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一个特别的朝代,因为它不强调武力和战争,而是积极地去建设文化。提到宋代的文化,人们一定会想到宋词,“词苑千载,群芳竞艳,盛开着一朵女儿花。”这朵女儿花就是李清照。在三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女子是长期缺席的,但是李清照的词却明耀古今。她的词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清照的《渔家傲》,去轻嗅这枝女儿花的芳香。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一代词宗”之称。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文章名流李格非,母亲王氏相传是宰相之女。家境殷实,书香门第。李清照从小便受到文学的熏陶,文化修养不俗。十七岁,李清照遇到了赵明诚,二人结为连理,婚后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与赵明诚在一起的

日子是李清照一生最安宁、幸福的时光。可是好景不长,靖康二年,北宋被金所灭,李清照开始南渡。也许是情深不寿,情深天妒,丈夫赵明诚在劳顿交加之下,身染疟疾,病逝。李清照痛不欲生,可是斯人已逝,生者还要活着。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带着收集的文物字画独自辗转,颠沛流离。此时的她多么渴望有个人能来关心她呵护她,而就在这时她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出现了。张汝舟只是觊觎于李清照收藏的字画,并非真心,所以不久便漏出了丑陋的嘴脸。对李清照恶语相待,甚至大打出手,李清照提出离婚,可在当时女子是不能与丈夫离婚的,惹来牢狱之灾。后来被弟弟救出。晚年的李清照过着清简的生活。这首词就写于南渡之后。 3.走进文本,诵读体悟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过程中注意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并且思考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通过你的课前预习,你认为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描述了梦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5.文本赏析 这首词在《花庵词选》中题为“记梦”。既然是记梦,梦中一定会出现很多场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些场景,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场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场景。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渡千帆舞。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txt小时候觉得父亲不简单,后来觉得自己不简单,再后来觉得自己孩子不简单。越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反而记得越清楚。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 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 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 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 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 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

渔家傲李清照

《渔家傲》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一词,是李清照南渡前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二、了解作者: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渔家傲是词牌名。 李清照,字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本文选自《李清照集笺注》。 写作背景: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 三、读文识字: 1.自学思考: (1)看+读:读准音:殷勤嗟谩 (2)读+做:标出节奏,试读。 (3)读:把握感情读。 2.展示交流:读+听+说: (1)组内检查诵读情况。 (2)学生相互点评。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李清照 的一剪梅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 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 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鉴赏
1/7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 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 《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 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 1981 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 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 1981 年上海古 籍出版社出版的 《李清照诗词选注》 、 1982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注》 )。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 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 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 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 头三句看, 决不像柳永 《雨霖铃》 词所写的“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 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 在孤独中感 物伤秋、 泛舟遣怀的情状。 次句中的“罗裳”, 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 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 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 廷焯 《白雨斋词话》 )。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 《已 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 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 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 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
2/7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32《渔家傲》李清照阅读练习与答案

32《渔家傲》 xx 三山去。 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一色图卷,景象壮 丽,境界开阔的词句。选景大气,用词准确,既富于生活 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基调的词 句。 句。 国, 的天 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 ”,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 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 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流露出 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 式,才能尽情抒发胸中愤懑的词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作者联想到《庄子 * 逍遥游》 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的语句,进一步对大 风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的词句。 / 词人翻旧典出新 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 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 缜密。 1. 本词被评家誉为 “无一毫粉钗气 ”,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 和 天接云涛连晓雾, 归何处。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星河欲转千帆舞。 开篇为读者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的词 “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 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

一剪梅赏析精选

一剪梅赏析精选 一剪梅 赏析精选 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这首词,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缳(纟换女)记》引《外传》云: "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 以送之。"但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 时, 两家俱在东京, 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 显非事实。 " 何况《瑯缳(纟换女)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 的。玩味词意,这首词决不是作者与赵明诚分别所写,而是作于远离后。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 "游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赞赏其"精绣特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写室 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 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 既是自然景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液化死凄 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 一开头就 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顺序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 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 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 "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 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 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时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 圆; 雁子空回, 锦书无有, 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
1/6

赏析《一剪梅》李清照

赏析《一剪梅》李清照 《一剪梅 》李清照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裳”,古音 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音 diàn,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③雁字: 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 相传雁 能传书。 【词牌】 一剪梅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 万样娇”。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 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 楼。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 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 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 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电影 《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 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 于词意不尽相符, 就是“轻解罗裳” 两句, 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 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 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 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 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 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 呢?因此,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 夫妻感情甚好, 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 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 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 笔抒写她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 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 它不仅点明了时节, 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 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 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 实, 也含有青春易逝, 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 虽然是暑退秋来, 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 》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 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 “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 仍然和 “ 菡萏香销 ” 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 “ 玉簟秋 ”,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 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那么, “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 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 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 景和情 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 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 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 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 并非过誉。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古诗-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古诗-赏 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

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

《一剪梅》原文和赏析

《一剪梅》原文和赏析 有恨谁人省 清秋黯销魂 ——李清照 《一剪梅 》赏析 王志加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这首 《一剪梅》 是易安词中的精品。 在这首词中, 女词人以纤细灵巧的笔触, 抒写了缠绵隽永的相思之情,千百年以来,备受人们的推崇。下面,我们一起来 简析一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的开篇,即交代了 词人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日,解下罗裳,换上便装,要独自划着小船 出游。"红藕",即红色的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既 巧妙地点明了秋天的时节,又渲染出清凉的氛围,使人想见: "红藕香残 ",一年又过,而词人仍然形单影只,倍尝"人去席冷"之苦。在 此,词人不饰雕琢,只借助物象的选择和组合,就巧妙地将眼前景、心中情融为 一体,显示出高卓的艺术敏感和表现能力。此时,陷入离情别绪煎熬中的词人,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要借游览以遣怀。词 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离思 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细流,含蓄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隽永,平实 之语,却感人尤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直承上句, 但巧妙地将 对象作了置换——词人不仅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 反而设想对 方也正在思念着自己。这里,"谁"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 ",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词人舍去自己却言及对方,体现了李清照 夫妻感情的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
1/6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鉴赏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鉴赏 《一剪梅 》是李清照 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 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剪梅·红藕香残 玉簟秋》原文鉴赏,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 廷焯 《白雨斋词话》 )。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 《已 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 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 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思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1/6

渔家傲李清照

语文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之《渔家傲》教学设计 胡金丽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渔家傲 李清照

渔家傲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梅花引. 荆溪阻雪清·金农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 题唐解元小景清·恽寿平 雪后轻桡入翠微,花溪寒气上春衣。过桥南岸寻春去,踏遍梅花带月归。 题梅花清·汪士慎 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冰华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 早梅清·宁调元 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 枯梅清·吴淇 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 题画梅清·李方膺 梅花此日未生芽,旋转乾坤属画家。笔底春风挥不尽,东涂西抹总开花。 题画梅清·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梅花诗清·俞樾内子 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 和内子梅花诗清·俞樾 庭院无尘夜有霜,见来不是等闲香。寒宵同作罗浮梦,绝胜东坡在雪堂。 雨中元墓探梅清·宋荦 探梅冒雨兴还生,石迳铿然杖有声。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 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 落梅清·律然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林下积来全是雪,岭头飞去半为云。 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 梅花诗高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李清照诗词一剪梅鉴赏

李清照诗词一剪梅鉴赏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 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 深情, 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诗 词 一剪梅鉴赏,欢迎阅读! 原文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 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词 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 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 《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 1981 年人民文 学 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 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 1981 年上海 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 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 (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 “清照适赵明诚时, 两家俱在东京, 明诚正为太学生, 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 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 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 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 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 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 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 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韩 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 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 既是肌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 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 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 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32《渔家傲》李清照阅读练习与答案

32《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开篇为读者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景象壮丽,境界开阔的词句。选景大气,用词准确,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基调的词句。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的词句。“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抒发胸中愤懑的词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作者联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语句,进一步对大风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的词句。/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1.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意在表达什么样的心理? 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4.作者在开篇写天、云、雾、星河、千帆等许多物象,景象极其壮丽,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片前两句的画面。 大片的云层像江河里的波涛,与天相接,与凌晨时的雾气相连,星辰与银河随着夜晚时间的变化而转动着位置,云涛在空旷的夜空和茫茫的晓雾当中,又像是千万张船帆在江海上飘舞。 5.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比喻和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6.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7.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_____;感觉:________;气势:__________。(海天相接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磅礴豪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