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_李清照
李清照经典《渔家傲》诗词阅读

【导语】李清照,号易安居⼠,济南⼈。
宋代⼥词⼈,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才⼥”之称。
下⾯是⽆忧考分享的李清照经典《渔家傲》诗词阅读。
欢迎阅读参考!【篇⼀】李清照经典《渔家傲》诗词阅读 渔家傲·雪⾥已知春信⾄ 词牌名:渔家傲|朝代:宋朝|李清照 雪⾥已知春信⾄。
寒梅点缀琼枝腻。
⾹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玲珑地。
共赏⾦尊沈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
翻译/译⽂ ⽩雪皑皑,满眼银⾊世界。
就在这银⾊的世界⾥,⼀树寒梅点缀其间。
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
就是从这傲雪⽽放的梅花,⼈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
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袭⼈,就像庭院⾥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
⼤⾃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地。
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圆雪⽩的良宵,品酒赏梅,⼀醉⽅休。
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于梅花呀。
赏析 这是⼀⾸咏梅词。
上⽚写寒梅初放。
何逊《扬州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
”梅花,她开于冬春之交,最能惊醒⼈们的时间意识,使⼈们萌⽣新的希望。
所以被认为是报春之花。
因为梅花⽃雪迎寒⽽开,诗⼈咏梅,⼜总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
庾信《咏梅花》诗:“常年腊⽉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看。
树动悬冰落,枝⾼出⼿寒……”半放的寒梅点缀着覆雪悬冰的梅枝,愈显得光明润泽。
词⼈接着⽤“犹抱琵琶半遮⾯”的美⼥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出浴形容梅的⽟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梅已和⼈融成了⼀⽚。
下⽚转⽤侧⾯烘托。
梅花偏宜⽉下观赏,造物有意,故教⽉⾊玲珑透剔,使暗⾹浮动,疏影横斜。
值此良宵,且备⾦樽、绿蚁,花前共⼀醉。
绿蚁,酒⾯的浮沫。
⽩居易《问刘⼗九》:“绿蚁新醅酒,红泥⼩⽕炉。
”《历代诗话》引《古隽考略》:“绿蚁,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绿。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鉴赏答案及译文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鉴赏答案及译文《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是由李清照所创作的,这是一首咏梅词。
上阕写寒梅初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阕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宋代: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译文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
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上天可能也对梅花有所偏爱,所以让月色皎洁清澈,玲珑剔透。
让我们举起金盏畅饮,一道来欣赏这月色里的梅花吧,请不要推辞酒量不胜。
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注释渔家傲:词牌名。
《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双调六十二字。
春信:春天的消息。
琼枝:此指覆雪悬冰的梅枝。
梅枝著雪,白如玉枝,故称。
点缀:稍加装饰衬托,使事物更加美好。
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
腻:这里形容清瘦的梅枝着雪后变得粗肥光洁。
香脸:指女人敷着胭脂散发香味的面颊。
此处用以比拟半开着的散发芳香的梅花。
旖旎(yǐ nǐ):柔美貌。
玉人:美人。
此处用以比梅花。
造化:天地,大自然。
玲珑:明亮貌。
金尊:珍贵的酒杯。
尊:同“樽”。
沈:同“沉”。
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赏析这是一首咏梅词。
上阕写寒梅初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阕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
写梅即写人,赏梅亦自赏。
全词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由月光、酒樽、梅花织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空灵优美的图画,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刻画梅花形象,赞颂梅花超尘绝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
古诗渔家傲李清照

古诗《渔家傲》解读《渔家傲》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全词共有五十六个字,分为上下两阙。
这首词以渔家生活为背景,通过对渔家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全文如下: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首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海景画卷,词人以“天接云涛连晓雾”开篇,展现了一幅辽阔无垠的海洋景象。
接着,“星河欲转千帆舞”又描绘了夜晚星空下的渔船在海面上翩翩起舞的场景。
这里的“星河”指的是银河,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而“千帆舞”则形象地表现了渔民们忙碌的生活。
接下来的“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则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她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境界,听到了天神的召唤,却又不知道如何回答。
这里的“归何处”既是对天神的询问,也是对自己生活方向的迷茫。
最后一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则表达了词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她虽然知道前路漫长,但她仍然要努力学习诗歌,以求能够创作出惊人的作品。
同时,她还要乘风破浪,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下阙则转向了对春天的描绘。
词人以“雪里已知春信至”开篇,表现了春天即将来临的气息。
接着,“寒梅点缀琼枝腻”描绘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傲然绽放的美丽景象。
这里的“琼枝”指的是梅花的花枝,暗示着梅花的高洁品质。
接下来的“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则描绘了美丽的女子在庭院中洗浴的场景。
这里的“玉人”指的是美丽的女子,暗示着她们的高贵身份。
接下来的“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李清照《渔家傲》翻译赏析

李清照《渔家傲》翻译赏析李清照《渔家傲》翻译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渔家傲》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家傲》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翻译】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
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
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
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
【鉴赏】“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用“接”“连”两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画面,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气势。
“星河”“转”和“千帆”“舞”写出了大气,写出了磅礴。
在这磅礴大气之中,乘船人自然也就大气了。
水天相接,星河欲转,船摇帆舞,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虚实结合,巧妙无比。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写词人仿佛梦见天帝,天帝殷切地问她:“你打算到哪儿去呀?”看似平常一问,然而这温和与殷切同现实中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高宗皇帝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下阙开头写词人回答天地的问话,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过渡语。
“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嗟”,感叹自己虽然学习写诗,却不能有所成就,正如伍子胥“吾日暮途穷远”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念与过程,倾诉的是空有才华却遭逢时事不幸的苦闷。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原文及翻译注释

李清照渔家傲原文及翻译注释李清照渔家傲原文【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①。
仿佛梦境归帝所②。
闻天语③,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④日暮,学诗谩有⑤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⑥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⑦!李清照渔家傲【注释】①星河:银河。
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
千帆舞:指大风吹动帆船在河中颠仆。
②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③天语:天帝的话语。
④嗟,慨叹。
⑤谩有:徒有,空有。
⑥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⑦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李清照渔家傲译文佛晓时大风狂舞,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
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
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
我仿佛梦中回到了天地那儿,听到天帝好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还很远,可现在已到了黄昏,我学诗空有惊人的句子。
大鹏已经高翔在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啊不要停下,把我的帆船吹送到海上的三座仙山去吧!李清照渔家傲【赏析】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声声慢》、《醉花阴》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
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含蓄、委婉的。
但是在她的词作中也有一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这是一首豪放的词,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
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而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注意。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
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
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
“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
“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
“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
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
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
李清照《渔家傲》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渔家傲》原文译文及赏析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释⑴渔家傲:词牌名。
⑵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殷勤:关心地。
⑹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⑺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谩有:空有。
⑻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⑼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蓬莱,又称蓬壶。
白话译文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创作背景编辑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赏析这首《渔家傲》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历来引人瞩目。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古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作者李清照)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宋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标签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豪放、感伤、怀念译文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注释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关心地。
嗟,慨叹。
谩有:空有。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蓬莱,又称蓬壶。
赏析这首《渔家傲》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历来引人瞩目。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原文+赏析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原文+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释】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⑻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⑼吹取:吹得。
⑽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2)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
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
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
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佛梦魂归帝所” 仿佛我的梦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听到天帝在说话,殷勤恳切地问我要回何方。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我告诉天帝,路途遥远而天色已到黄昏, 即使我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 九万里风鹏正举。 自己正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希望借助风力去到理想的地方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 句。” 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 “路长嗟日暮”, 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 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 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 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鹏那 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 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 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 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 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 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 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 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 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 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 “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 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 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 飞进了另一个世界。
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 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 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 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 到仙山去。 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 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 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 迥然不同.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出处是《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 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求索”。
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 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谩有” 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 不到她理解的境界。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 /休住,蓬舟/吹取/三 山去。
欣赏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 什么内容?能用 一个字概括吗?
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 梦见了什么?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天边的云彩如同汹涌的波涛,与清晨的雾气连接 成一派迷蒙壮观的景象。天上的星河流转,无数 的星星闪烁,好像千帆竞舞。
出自《庄子· 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 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 里。” “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 思。
这一句,表示了作分表示李清照对自由 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 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 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 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不 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 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 确实是很难得的。 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 是很少见的。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 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 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 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 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 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 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渔 家 傲
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历城人,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 期,以“靖康之变”为界 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 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漱玉词》传世。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
描写:
词人梦中 所见所闻 抒情: 词人的 理想和 抱负
海天相接
瑰奇雄伟
渴望自由 追求光明
渔 家 傲
辛苦求索 未见光明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梦境的描述, 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 达了词人空有卓越才华却未能 找到光明的烦闷心情,
结语:
自古巾帼不让须眉
拓展延伸
一剪梅 红藕相残玉簟秋。轻 解罗裳,独上兰舟。云 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此 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头,却上心头。
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 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该怎样理解?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 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 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 问话,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 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
她们 流芳千史
春秋时代的庄姜 汉代大史学家班固的祖姑班婕妤(jié yú) 东汉的班昭
东晋末的谢道韫
金陵女子杜秋娘 唐朝与杨贵妃斗了一辈子的“梅妃”江采 苹 宋代的李清照 南宋的严蕊 ……
小感: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一个女子能做 到忧国忧民是怎样的不易,一个女子竟感叹自己 怀才不遇不能为国奉献又会遭到怎样的白眼。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李清照能无视 所有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所在乎之事,她是勇敢 的。 李清照的杰出,为她之后那些深闺中的女子照 亮了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她是一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