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的生理学基础

人类行为的生理学基础
人类行为的生理学基础

人类行为的生理学基础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的基础,包括动物进化到人的种族进化的个体的发育过程,这主要体现在行为的遗传、脑及其神经生化基础上。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类的诸多行为受基因的调控,同时环境对基因的表达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基因、遗传与行为

基因负载着蛋白质合成的密码,这些蛋白质又调节着身体的生理过程并表达表征特征:身体解剖特点、体力、智力、和一些行为模式。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基因通过复制使得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到子代,是子代具有亲代的性状。人类行为遗传学研究那些原本在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研究范围内的行为特征的遗传基础。以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现象的遗传机制为其研究的跟本目标,探讨行为的起源,基因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以及在行为形成的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众多作用大小不一的基因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都以高度复杂的方式交互作用而影响生物体和行为的发生与变化。这种累加和交互作用只决定某种病理性行为发生的倾向性及易患性,而并非因果关系。

在执行“人类基因组计划”两个五年计划和应用其研究成果了解疾病及病理性行为的过程中,科学家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导致某种疾病的各生物因素在“系统”层面是相互作用的,单纯研究基因和蛋白质,不能确定疾病的分子学病因和建立完整的疾病模式,因此,单一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探索生命本质和疾病机制仍然是片面的。基于此认识,科学家们开始形成一种全新的研究理念,只有发展“系统”层面的纵向差异研究方法,从复杂行为的现象学层面入手,探讨其发生、发展的心理学、行为学层面的宏观表现分层阶地向纵深发展到行为神经科学,再发展到行为遗传学层面,探讨先天基因型对行为的调控及先天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大脑与人类行为

最早关于脑功能定位的起源可能在公元前2500~3000年;1796年,Gall提出他的新学说,将各个心理功能与脑的各个部位联系起来,强调皮质的作用,将功能器官定位于皮质。大脑皮质包括感觉皮质、运动皮质以及联合皮质。其中与人类行为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联合皮质,它将感觉皮质传递来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再将其传递到运动皮质,从而控制行为。联合皮质又包括顶叶联合皮质,颞叶联合皮质和前额叶联合皮质三个部分。

前额叶皮质是最高级别的联合皮质,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前额叶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晚成熟的结构。前额叶皮质与人类的注意、知觉、能动性、计划性、持续性为、工作记忆、语言、控制干扰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是情绪中枢通路的重要环节之一。前额叶受损导致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在认知方面,注意力障碍:低觉醒、分心、视觉搜索和视觉控制障碍等;(2)在能动性方面,运动减少或过多;(3)前额叶皮质损伤导致工作记忆受损,产生记忆障碍;(4)前额叶受损患者不完善的记忆导致晚近期经验不能使用,缺乏制定和执行力;(5)前额叶病变后患者常出现活动不灵活,却在要求改变的情况下,仍旧坚持旧的不当的行为;(6)前额叶皮质受损后可能出现失语症或语言减少;(7)对情绪表现为淡漠或欣快;(8)前额叶病变通常会引起欣快,本能的驱力释放或加剧、易丧失道德约束。

颞叶位于大脑外侧裂之下,分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三部分,其与听觉信息加工有重要关系,还与复杂的视觉与动觉的信息加工以及多种信息贮存的记忆功能,许多癫痫患者的自发异常放电与此区域的皮质。颞叶受损主要症状表现为:(1)视觉(颜色、物体和相貌认知)障碍和记忆障碍;(2)记忆障碍;(3)颞叶癫痫发作包括意识障碍、梦样状态、突然

情绪改变、错觉和结构性幻觉,以及在意识朦胧状态下的无意识的协调动作等。

顶叶很小,包括Brodmann5、7、39和40区,位于额叶、颞叶和枕叶之间。顶叶在人的触知觉及空间知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触知觉方面,顶叶损伤患者表现触觉丧失;在空间知觉方面,患者表现为:(1)不能识别日常生活经常来往的道路和场所;(2)不能正常穿衣;(3)时常忽视左侧空间中的要素;(4)空间构成失行。

神经递质与人类行为

神经递质对运动控制、记忆、情绪、动机等许多脑功能都非常的重要。自主神经中的递质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中枢神经内的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抑郁症患者存在广泛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

乙酰胆碱存在脑内许多部位,主要起兴奋神经元的作用。研究表明由基底前脑投射至皮层和海马区胆碱能神经元在学习和记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乙酰胆碱和多巴胺动态失衡会导致帕金森病。乙酰胆碱在药物依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巴胺有两个同路:黑质-纹状体系统和中脑-皮层-边缘DA系统。多巴胺能够影响大脑的精神、情绪状态,对行为的管理有重要作用。临床研究显示,使DA亢进的甲基苯丙胺(新型毒品——麻古的主要成分)能使人产生精神病性症状,出现大量的幻觉、妄想,并伴有认知功能受损。而抑制DA亢进的抗精神药物能使患者镇静,并阻断甲基苯丙胺引起的精神病性症状。

5-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分布松果体和下丘脑,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的调节。静脉注射5-羟色胺可使血压波动,引起血小板凝集,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张力增加,肠蠕动加快。抑郁患者的烦躁不安、食欲下降、性欲减退、自杀观念、激越行为(言语或躯体)和易激惹等症状主要与5-羟色胺神经递质的功能失常有关。

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合成NE的主要胞体是位于第四脑室底的蓝斑。NE在觉醒、认知功能、调节血压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或行为减慢、精神缺乏和乏力等症状与NE神经递质功能降低有关。具有选择性的抑制5-HT和NE再摄取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在某些抗抑郁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研究至今,仍不能完全探清大脑神经递质与人类行为的关系,二者关系十分紧密且又非常复杂,仍待人们进一步探索和阐明。

精1101班

张洋洋

11040117

人类行为(名词解释)

人类需要,是指人为维持生存、发展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对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的依赖及其获得这些条件的主观愿望。行为:个体为满足自身需要对环境所作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种反应。 广义的人类行为:人的一切活动,既包括外在的可观察、测度的活动,又包括内在的、不易被观察、测度的心理活动。狭义的人类行为:外在的可观测的行为活动。 综合观点: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为适应环境所展开和表现出来的活动,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环境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如城市环境、农业环境、制度环境等。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家庭:在婚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 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互关联的人群。 朋辈群体:又称同辈群体、同龄群体、同伴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初级群体。 组织: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特意创立的社会单位(或人类集团)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 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人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 潜意识: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心理内容,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快乐原则。 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附着的意义。对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是真实自我。 图式: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同化:图式对外界的刺激进行过滤,将其吸收到图式中,引起图是本身的改变,使之变得丰富而适应新的环境。 顺应:当原有图式不能适应环境时,通过调整原有的图式而建立新的图式,使原有图式发生质量上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平衡:在个体与环境的交往中,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观察学习: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镜中我: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自我。三个含义或三个阶段:(1)我们所想象的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属感觉阶段。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某种自我感觉。 社会性别: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考试试卷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 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 2.社会工作中必须反对三种理论选择取向:“简单地反对理论”、和“缺乏训练的折中主义”。 3. 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结构包括本我、和超我。 4.增权理论代表人物Solomon认为,受压制的人群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权力障碍,包括间接性权力障碍和。 5. 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首先出现的动作是,然后依次是翻身、独立坐起、手膝爬行、独立站立、行走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 A.关联性 B. 整体观 C.等级结构性 D. 动态平衡性 总分核分人

3.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5个阶段,其中个体的主要满足来自于与口唇相关的活动,这是在()。【】 A. 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潜伏期 4.()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发展延伸至成年期和老年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毕生发展理论。【】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巴尔特斯 D.柯尔伯格 5.在埃利斯ABC人格理论中“B”代表的是()。【】A.情绪和行为结果 B.诱发性事件 C.质疑不合理的信念 D.信念 6.社会学习理论中替代性强化是()。【】 A.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B.主要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C.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D.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标准时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奖励或惩罚 7.提出“镜中我”观点的是()。【】 A.米德 B.托马斯 C.布鲁默 D.库利 8. 下列不属于范斌提出的增权三个层次的是()。【】 A.个体层面的增权 B.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 C.外力推动层面的增权 D.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 9.()主要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验到的症状。【】 A. 父亲产前忧郁症 B. 父亲怀孕综合症 C. 父亲综合症 D. 产翁综合症 10.能儿童交流良好,同时保持一定的控制,要求儿童有成熟行为的父母是()。 【】 A. 冷漠型父母 B. 溺爱型父母 C. 宽容型父母 D. 权威型父母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认知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的定义 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 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 要素; 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 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 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 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 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 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 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 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 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 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 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 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专门不良,阻碍个人的行为较多。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阻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⑷幼年时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专门难纠正。即使成年后环境专门好,其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偏差依旧存在。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多维框架 生理—心理—社会框架 ⑴此架构的差不多假设为:①有三层面可评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理、心理、社会;②这三层面可视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系统之概念;③此系统包含多重系统,从最小到最大,阶层式组织起来;④此系统连续与其它生命系统互动(有生命或无生命系统)。 ⑵生物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原子、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配偶、家庭、文化、邻里学校、生物圈、生态学(自然环境)维度。 ⑶两个分析视角:①当前视角:分析这三个层面如何阻碍目前情况的状态;②进展视角:这些系统的互动如何引导(阻碍)目前情况的进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材提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材提纲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第一章绪论 容提要:本章讲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人的成长阶段及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以及论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掌握成长的概念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重点: 1.人是存在的系统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难点: 1.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2.掌握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流派关于性别问题的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人的成长及其阶段是什么?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八论基础分别是什么?

第二章性别 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概念与区别;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性别社会化起重要影响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龄群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 1.理解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 2.掌握社会化的实现过程 3.掌握性别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学会分析性别歧视问题 重点: 1.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 2.性别的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 难点: 1.理解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 2.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 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女性主义在性别研究方面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人类行为简答论述

第一章 简述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不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人类的不同行为方式;2.相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了同质的人类行为;3.社会环境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人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同; 4.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特殊影响; 5.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与遗传因素有关 简述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2.对社会环境的利用3.对社会环境的改变(从行为主体、从行为性质、从影响结果) 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但是其力量和效果却是不对等的。对个人来说,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直接、长远而且深刻,而个人的行为却很难短时期内明显改变环境,而主要是适应环境。 通过人的行为改变社会环境虽然很难,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一直在演进的,社会正是在不断地演进中形成并发展的,人类还通过实践,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加有助于人们生存的模式,从而直接改变了社会环境等等。 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社会工作取向。“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问题时的核心概念。1. 人的行为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2.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 3.促进人与环境的良好互动是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的基本思路。(1)从个人层面入手,提高个人能力;(2)从社会环境层面介入,改变对象所处环境;(3)从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层面入手。 第二章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分为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埃里克森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早期,中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 一、案例陈述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让王辉觉得纠结的原因有两个,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_教案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_教案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_ 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各种资料,列表比较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操;通过对动物现象与行为本质之间辩证关系的解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启示,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重点:1、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说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难点: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说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与前一节内容联系紧密,通过举例和讨论让学生动脑思考,对动物行为有深刻的理解。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 课件 。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动物的行为

1、先天性行为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同学们能否利用学到的知识,判断下列动物行为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问:这两种动物都在觅食,从功能上看是一样的,但是获得食物的途径一样吗? 述:动物行为按获得途径的不同也能分成不同的类型,有哪些类型呢?动物的种种行为由什么调控?决定行为的生理基础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意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述:蜜蜂采蜜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 问: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为什么行为? 述: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也可以说是动物的本能。 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先天性行为的例子?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问:动物是如何获得这种行为的,生来就有,那它由什么决定? 述:先天性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 对同种生物而言没有个体差异(但是不一定出生就有,有的要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能表现,如筑巢、育雏等生殖行为)。 问:所以,什么是先天性行为? 问:先天性行为有什么好处? 师:先天性行为的存在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奠定了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师:展示图片:美国红雀给鱼喂食、鸡妈妈照顾小鸭子。说明了什么? 述:先天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随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只能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问:所以动物只具备先天性行为行不行? 2、学习行为

《基础行为学》2012-2修订本(大16K版)

自序 人类对于自己行为规律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由中国诸子百家和古希腊哲学圣贤所创立的学说。其中影响后世最大的,莫过于中国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和古希腊的“三杰”(即: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虽属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但是都认识到了:“思想指挥行为,行为产生后果”这样一条根本性规律。而且,不同的思想意识,会产生不同的社会行为后果。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可以主导社会的发展,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他们所创立的学说,形成了早期邦国社会的统治思想、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法律准则。 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最重大事件,就是宗教的形成。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之中,获得了最广泛的信仰。其教义成为人们判辨是非对错,抉择行为取舍的思想判断依据,影响极为深远。 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重大事件,就是对历史的记载和研究。中国的二十四史,最为完整和最具有代表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之中遇到了疑难,就可以到历史书中找寻答案,这叫做“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此外,后世人对理学和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人类行为规律的深化认识,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就有中国的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西方的笛卡尔、康德、卢梭、黑格尔等杰出人物。 自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对于人类行为规律的研究,走上了一条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道路。把产生行为的依据,与生理过程和思维过程联系了起来,研究涉及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还包括动机、能力、气质、性格、个性、人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研究方法也大为进步,采用了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等多种科学方法。这些研究直接导致了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和完善,成为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之中的一门重要基本知识。心理学的研究成就了一批学术大家,一般把德国人威廉·冯特教授在1879年所建立的心里实验室视作心理学的开始。1900年奥地利医生佛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一书,则标志着心理学的确立。 近代工业发展的结果,人口大量涌入工厂,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城市。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工厂和城市的问题显露出来,管理学因应而生。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书中提出管理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并且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这种被称为“泰罗制”的管理方法,对工人的操作行为严格规定控制,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被当时 - 1 -

人类行为名词解释

人类行为名词解释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人类需要,是指人为维持生存、发展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对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的依赖及其获得这些条件的主观愿望。 行为:个体为满足自身需要对环境所作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种反应。 广义的人类行为:人的一切活动,既包括外在的可观察、测度的活动,又包括内在的、不易被观察、测度的心理活动。狭义的人类行为:外在的可观测的行为活动。 综合观点: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为适应环境所展开和表现出来的活动,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环境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 是影响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如 城市环境、农业环境、制度环境等。 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 家庭:在婚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 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 活上相互关联的人群。 朋辈群体:又称同辈群体、同龄群 体、同伴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初级群体。组织: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特意创立的社会单位(或人类集团)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 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人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 潜意识: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心理内容,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快乐原则。 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

人类行为理论

第二章人类行为理论 授课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人类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等问题。 授课内容: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 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 第四节发生认识理论 教学重点: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教学难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 教学手段:讲解与多媒体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西格蒙?弗洛伊德的个人介绍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里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等。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1)无意识 无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无意识的动机有时可以通过对梦和口误的分析被发现; 弗洛伊德将无意识部分称为(Id),它由利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两个相互对立的驱动力组成。 利比多代表着生本能,与它相关联的是吃饭、呼吸、性以及其他身体需要的满足;塞纳托斯代表着死亡本能,与它相关联的是纵火、自虐、攻击、谋杀等破坏性的东西。 无意识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但它却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的伟大成就之一,它深深地影响了心理学、文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 (2)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它指本能的冲动。本我的功能是寻求能够满足本能冲动的目标,如性欲和攻击性冲动以及饥渴等自我保存需要的即时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社会唯实论:从宏观方面分析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高于个人之上、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代表人物:迪尔凯姆) 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即个人行为的意义大于社会(环境)。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代表人物:韦伯) 前意识:包含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能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无意识: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含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的欲望。 本我:位于人格的核心,是个体完全意识不到的部分,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追求快乐和满足,它不符合逻辑,缺乏道德观。 自我: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部分,运行着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功能。遵行“现实原则”,审视本我并在超我允许的范围内满足本我的需要。 超我: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遵循“道德原则”。 生本能:通常被称为性爱或性,目的是通过消除性兴奋状态给机体带来愉快。 死本能:有时也被称为破坏或攻击的本能。它的目的是使有机体回归到一种无机的、即死亡的状态。 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无意识的最重要部分不是源于个体的个人经历,而是源于人类遥远的过去,这便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对所有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来说大致是一致的。 最近发展区: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或在与能力更高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积极关注:当自我意识出现后,婴儿就开始产生被人爱、被人喜欢和被人认可的需要。 印象管理:当个体与他人接触时,个体会试图通过操作情境、仪表和举止等,控制或引导他人对他的印象。这种个体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自我效能:由于父母和其他人的鼓励,一个人很有可能发展自信,也就是他们能够按照特定情境的要求表现其行为。 表出行为:指儿童通过其行为表现出其有情感问题。 高峰体验:这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神秘的超越感。有高峰体验的人视整个宇宙为一个统一体,他们很清楚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感到自己很渺小同时又力大无比,他们接纳一切,同时对自己的行动和知觉有了更多的责任感、主动性和自我决策。

人类行为心理分析整理

人类行为的心理分析 冯燮韬冯燮刚 §1.1 心理分析引论 §1.1.1 人类行为的真正主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 直到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学说,人类才开始系统地研究自身的行为,心理学才真正被当作科学来研究。 心理学的发展,逐步揭开了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在我们可以感知的人类行为(表象层行为与意识活动)之外,心理学逐步深入到人类精神深处的潜意识。与不能感知、只能推断的潜意识活动相比,可以感知的意识和表象层在人类行为中仅为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 在心理分析中,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主人,它总要寻求满足,不断产生寻求满足的冲动,导致意识活动或表象层行为。只要生命存在,生命机体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产生冲动,就会导致生命机体的意识活动和表象层行为。 人类行为包括潜意识活动、意识活动、表象层行为。潜意识活动(欲望产生冲动)决定意识活动,但要受意识活动的规范;在意识活动的指导下,生命机体发生表象层行为,此即意识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潜意识活动将超越意识(不受意识制约),直接导致表象层行为,此即下意识行为。因此表象层行为又分为意识行为和下意识行为。 人的欲望产生冲动,冲动将受到意识或表象层的制约,制约潜意识的是存在于潜意识与意识或表象层之间的防护墙(在大部分心理分析的论述中,将之主要归结为道德法律体系;在后文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它在防护墙中的作用是次要的)。防护墙将对欲望的冲动进行选择:防护墙允许通过的冲动进入意识产生意识活动,并进一步导致表象层的意识行为;或者直接导致表象层的下意识行为;表象层行为满足欲望后,机体解除紧张状态,转为轻松愉悦状态;防护墙不允许通过的冲动则被防护墙所压抑,机体处于紧张状态。 §1.1.2 心理分析的目的论与决定论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从本质上看是“决定论”。弗洛伊德从性压抑导致的精神病变分析中,得出性冲动的压抑和释放决定了人的意识活动和表象层行为,这成为其理论基石。随着分析的深入,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又逐步拓宽引入了“做伟人的欲望”,最后又提出“生存”和“死亡”的欲望。 荣格一度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后来则在强调个人无意识的同时,引入了集体无意识,强调个人的社会性心理基础,逐步形成了“目的论”的心理学说。在荣格的学说中,潜意识被分解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个人无意识由一些在意识中被遗忘的事物沉淀和一些个人情结组成,具有强烈的个人特性(情结是存在于个人无意识中的情感、思想、知觉和记忆等的有组织的群集)。个人无意识中包含社会道德和文化所不见容的部分。每当外在刺激触及某一潜在情结相关联的东西时,自觉意识所做出的反应会受到来自这一情结的回答的干扰,甚至被替代。因此,个人无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具有潜在目的。集体无意识是指,不能从经验获得其内容,其内容都是遗传的,是人类演化的痕迹。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人类行为有了非个人和超个人的特性。集体无意识的主要结构是原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功能性情结,是千百万次心理体验的凝缩与结晶,并构成了人对外界的最本质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表象层行为发生之前为表象层行为提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论文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课程报告 题目女性权利与安全 专业社会工作 年级班级B151302 学号 B15130210 姓名陈丛 指导教师王洪亮

女性权利与安全 很久很久以前,当社会还是母系社会的时候,女性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极高的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这个社会中的人们生活主要靠女性的采集生产活动来维持,女性孕育抚养孩子,所以孩子跟母亲姓,跟母亲生活,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女性的地位占据了优势。这个时候的女性拥有绝对权利,主要的敌人也还是洪水猛兽一类,并且有男性族人的保护。可当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父系社会取代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男性慢慢成为社会的主导,几千年以来,这个社会形态不断地发展,母系社会也再无翻身的机会。社会形态的形成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男性越来越强大,而女性的地位越来越卑微低下,这样一来女性的权利与安全问题愈发明显。 在古代,中国自古以来除了武则天以外并无一例被记载过的女皇帝的例子。皇权,一定属于男性,而女性只是皇权贵族的消遣品。美人,无论出身贵族还是贫民一定会被进献或是用来维系家族权益,女奴的性命则更为悲惨,只是几文钱的事情,穷尽一生也没有任何权利自由可言。 在现在,女性更是成为整个社会中的弱者,她们的权利与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其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现在的家庭中最容易发生也是对女性安全威胁最大的问题。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对大多数是男性,包括侮辱谩骂、殴打、经济控制、限制人身自由、冷暴力等等,他们对妻子大打出手,恶语相向,对妻子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极大的伤害。我们最不陌生的例子就是“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他的前妻Kim在微博上传了多张照片,称遭到家庭暴力,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四次开庭审判,最终判李阳支付Kim几百万的赡养费。家庭暴力要从社会、生理、心理等多种角度去分析。现在很多的舆论媒体并没有摆正他们的社会价值观,有一则丰胸广告的广告词是这样的:只有挺起胸,你才能抬起头。当这则广告出来后,有不少人认为广告有明显的带有歧视女性的意味,似乎女性所有的价值仅仅在于她的胸围是否够大,而她的学识、才干、能力等全被忽视了。这样无形中给人一种误导:女性的存在只是为了让男人赏心悦目。社会没有将女性放在一个独立、平等的位置上,也没有很客观地看待女性外表与内在之前的平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教学设计.doc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教学设计 参与、表达、快乐 ——苏教版八年级《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教学设计 领悟大纲,活化教学 生物,是一门比较生活化的学科,也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得比较紧的科学。生物课,要上“活”,而不能够被“知识”枯燥化。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合作伙伴,是帮助者,是教练也是运动员,与学生一起分享“智慧工厂”生产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苏教版的八年级上册生物的《第二节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本节目标: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举例说明动物的后天性行为。而书本上的编写是两个方面,“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两部分内容。其中有一个活动,五幅图,一个“动物行为的分类”的“游戏”,还有“不孵卵也不育雏的杜鹃”的“课外阅读”,仅仅而已。如何用好教材,走出教材,丰富教材,开发课程资源,也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以学生的感性互动为杠杆,以学生生活中的知识思考为支点,以学生的表现欲为动力,在学生喜欢、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人的学习——后天性行为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 引导互动、吃透概念 师:请四个同学上黑板,各写3个动物的行为。 生:上黑板书写。

生1:刚从卵膜中出来的蝌蚪就会在水中游泳、刚从蛹中出来的蝴蝶就会腾空飞翔、刚出生2h的小鸭就会下水游泳 生2:鱼游泳、马奔跑、小狗识字 生3:羊吃奶、蛇冬眠、猫吃鱼 生4:老马识途、鹦鹉学舌、海豚顶球 师:还有谁补充? 生:上黑板补充。蚕吃桑叶、鸟吃虫、兔奔跑 教学感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就兴奋起来,课堂就活起来,能力就携带着智慧进来。 师:大家想一想,这些行为,哪些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呢? 师:想一想,动物如果没有这种一生下来就有的行为,动物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 生1:饿死、 生2:冻死、 生3:两个字——死亡 (其他学生大笑) 师:由此可见,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行为,也是必须的生存条件。 师:那么,什么是先天性行为? 生: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 师:我给它四个字:“无师自通”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一、导论 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社会环境: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2、人类行为特点 ①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且作出反应。 ②多样性。复杂,变化出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外显行为,又有心理行为。 ③变化性。变化持续不断,变化除了依靠自身生理结构机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 约。 ④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 ⑤整合性。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 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①生物过程 ②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 ③社会化过程 4、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 ①心理学取向(强调学习,因为学习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关键) ②社会学取向(使用互动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社会角色,进而通过社 会化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③文化人类学取向(用文化解释人类行为的变化) ④行为科学取向(综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研究) ⑤社会工作取向(运用整体观点来理解人类行为) 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基本假设 ①人类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关键性的行为变化 ②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 ③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人类行为理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危机主要任务 ①婴儿前期:0~1岁,信赖VS不信赖。学习相信别人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社会化代理人是母亲和照顾者。 ②婴儿后期:1~3岁,自主行动VS羞怯怀疑。学习独立行动。社会化代理人是父母。 ③学前期: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试着去做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还有强烈求知欲。代理人是父母及其家人。 ④学龄期:6~12岁,勤奋进取VS自贬自卑。努力学习以获得勤奋感。代理人教师和同伴。 ⑤青少年时期:12~20岁,自我统合VS角色混淆。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同。代理人是同 伴。 ⑥青年期:20~40岁,友爱亲密VS孤独疏离。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机、爱及伴侣的感觉。 代理人是配偶、情人以及一些比较亲近的朋友。 ⑦中年期:40~6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致力工作,赡养老人,照顾子女。代理人是配偶、 子女和文化规范。 ⑧老年期:65岁以上,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回忆过去,感到满意或者失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在环境中: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 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 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 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 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性别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 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10.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①母亲的年龄;②体重;③身高;④孕史 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 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比如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 和倡导者的角色。 13.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数量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某一 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4.国际公认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5.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①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16.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男孩偏好”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 17.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婴儿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19.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①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②情绪情 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③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④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20.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 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21.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即认生,6-8个月时 22.依恋的类型: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②B型:安全性依恋;③C型:焦虑——反 抗型依恋;④D型:紊乱型依恋 23.依恋的影响因素:①抚养方式;②婴儿气质;③亲子早期互动;④母爱剥夺 24.家庭成员虐待的类型: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 25.忽视:严重地或长期地、有意或忽略了儿童的基本需要(例如足够饮食、衣服、住宿、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29小题.每题1.0分,共29.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中期心理危机成功解决后会形成的品质是( )。 A .希望 B .意志力 C .高尚 D .有能力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埃里克森认为,在儿童中期,如果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屡屡受挫,那么就会形成自卑感。成功解决危机后,儿童会形成“有能力”的美德。 第2题 人类发展阶段论的提出者是( )。 A .弗洛伊德 B .埃里克森 C .埃瑞克 D .艾莉斯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普遍经历着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第3题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口唇晚期是指( )。 A .0~8个月 B .8个月~10个月 C .8个月~1岁 D .生命的第二年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口唇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一年,这个时期的动欲区是嘴。0~8个月是口唇阶段的初期,8个月~1岁是口唇期的晚期。 第4题 下列关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强调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B .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C .强调操作的强度 D .注意到外部强化对学习的影响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强调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②既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强训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后果而学来的,特别强训模式对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③注意到了三种强化因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学习的影响。尤其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刚。C 项属于行为主义理论。 第5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形式运算期”是指 ( )。

人类行为名词解释

3、家庭: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 4、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关联的人群。 5、文化:广义的文化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非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 6、人在环境中:用来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 7、遗传:亲代通过生孕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和亲代表现出相似性状。 8、堕胎: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指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导致胎儿死亡行为。 9、胎教:为促进胎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顺利通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等各方保护措施。 10、遗传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遗传疾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 1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 12、运动能力:自我发动的运动中的能力。 13、感觉:个体感觉到刺激并将其进行信息编码传递到大脑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感觉活动的心理过程 14、知觉: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过程。 15、社会参照:使用其他人的反应作为标准或者参照点,来指导某人的个人行为。 16、智力:有解决问题、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组成,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17、依恋: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 18、从属行为:想要与某人一起交流或者做事情的行为,例如微笑、观看、哈哈大笑或者把某些东西给那个人。 19、具体形象思维: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20、游戏: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21、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22、性别认同:个体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 23、攻击行为:个体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24、自闭症:发生于幼儿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 25、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志趣的了解,个体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 26、自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题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 27、同伴关系:年龄相近或相同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8、友谊:2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的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 29、儿童虐待: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性行为。 30、学习障碍: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是一种异质性综合症。 31、校园欺负:又称校园欺凌,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儿童间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心理、物品和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