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日源借词的引入及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学论坛2008年第3期总第189期
新时期日源借词的引入及其特点
沈文凡潘怡良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内容摘要]日源借词的引入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是20世纪80
年代以来。日源借词在其引入类型和社会分布上都表现出独特性。其前后两个时期在引入的
社会背景、社会文化心理、引入途径、引入群体以及借词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
异性:经济的发展,社会时代背景的转换,使引入的类型更多倾向于社会生活;网络为首的多元媒体的发展也使词语的引入变得快捷;引入群体也向普通人群转移;由港台绕道而来的引入途
径引人注目。[关键词]借词;外来语;日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93(2008)03-0028-06[收稿日期]2008-04-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ZW022);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06027);吉林大学
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第三批(2004)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史,JPK2004001)。
[作者简介]沈文凡(1960-),男,吉林和龙人,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中文系副主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安徽师大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潘怡良
(1985-),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语言大师萨丕尔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
很少有自给自足的。[1]而词汇在语言三要
素语音、词汇、语法中又处于最不稳定状态。
汉语在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语言系统的同
时,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外来词汇渗透变革
着。实际上我国借词引入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
汉唐时代即出现了由于国际交流空前频繁而由西
域、南亚借入的,以新名词和佛教用语为主的借
词。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中后叶至20世纪初以来,出现了无论从政治文化还是日常生活大规
模全方位引入日源借词的高潮。同时,20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日源借词对汉语的渗透又呈
现出了新的态势,如引入的意义类型、社会心理、
引入途径、引入方法等都与前一次的高潮有所不
同。一方面,新的借词借入自有其时代背景和历
史根源,另一方面,借词对汉语系统的渗透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着时
代和历史。
本文拟着重介绍的是,汉语中日源借词引入
的两次高潮,特别是近20年来日源借词引入高潮
的特点及其成因。
一、借词概念的界定
谈及借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借词概念进行界定。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尚未能达成
共识。在借词的具体称谓上,学术界在不同时
期存在着一些不同定名,诸如外来语、借字、外来语词、外来词、借词等;目前,学术界
在借词是指从外族语借入并被不同程度汉化
了的语词这一点上已趋向一致;但对于意译词、借
形词是否应归入借词(外来语)则尚存在着争议。
传统认为,借词应当具有词义的崭新性,即本国语
尚不存在的概念;以及模仿上的语音近似性,即外28语词汇音形的简单重复两种性质,而无疑绝大多
数属于借形词的日源借词并不符合后一项标
准与原词不存在语音上的近似关系。而鉴于现代汉语借词中意译词和借形词的渐趋增多,并
从流通应用的现实实际出发,学术界逐渐倾向于
对借词概念的界定作宽泛的处理。或是继续修改
借词概念指称上的称谓来将借形词括入借词范围,如外来概念词[2]、隐性外语词[3]等;或
是重新阐述定义:外来词也叫借词,是指来源于
非本族语言,直接吸取词义,并连同语音近似、非汉语原有固定音义结合的已被汉语确定下来的词
语[4]等。总之,日源借词的合法地位似乎已含
混地得到了承认。
二、日源借词引入的两次高潮第一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中国国势衰落,
本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的交流进
程却随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批仁人志士主张开眼看世界,在引入西方先进的技术、科学文
明的产物、新锐的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为
数众多的借词引入汉语当中。其中,日语因其与汉语字形的相似性、字义语义的同源性以及日语
系统和汉语系统在整个文化背景上的趋同性和转
译的易操作性,使日源外来词在数量上占有优势。据保守的估计,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日语来
源的词汇,至少在一千以上。这些词汇的流入,绝
大部分是在甲午海战(1894~1895)之后至1919
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这二、三十年间完成的。这样短的时间内,吸收如此大量的外来词汇,而且
这些词汇所表示的概念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这在汉语词汇史上是空前绝后的。[5]关于本
时期引入的日语借词的数量,高名凯、刘正琰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统计为:现代汉语中的借词
数量为1270个,日源借词为459个,占35%。日
本学者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统计为784个;香港学者谭汝谦、林启彦在翻译实藤氏著作
时,将这一数字补充至844个。夏晓丽在其硕士
论文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中对上述数据梳理总结,共计得到1285个词语及28个语
缀或类语缀[6]6。这些借词的引入对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的相当大部分词汇
沿用至今。第二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赶上先进国家的步伐,中
国又重新展开了一度中断的外来文化引入进程。与上一时期不同,本时期,无论是外来词引入的时
代背景、引入心理、引入群体还是使用者状况都有
了新的变化。本时期,救亡图存的压力已不存在,
但国人富国强兵安居乐业的期待依然急切,于是再一次展开了从各个方面积极向西方学习的热
潮。而在向西方汲取先进文化的同时,大量的借
词无可避免的被引入进来。英语为首的外语渐趋
普及,使得借词的引入工作更为便利,也导致了引入心理上英语比日语更贴近国人,而以网络为首
的多元媒体的显著发展,也使得对外来文化的吸
收不再需要绕道日本而直取欧美等策源地,终于日源借词的优势地位让位于英语源借词,日源借
词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也由显性渐趋为隐性。
本时期引入借词的具体数量,目前还难以做出确
切的统计,根据夏晓丽对当代汉语新词词典、新华新词语词典、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的统
计整理为102个词语,4个语缀[6]11。
三、日源借词的特点(一)按语言形式,日源借词主要有下述类
型:音译词:奥巴桑、卡哇伊、妈妈桑、榻榻米、
一级棒等;音译加意标词:芭拉芭拉舞等;
借形词:29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外来概念词词库总说明对外来词、外来概念词有如下论述:外来词或外来语常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种词的形、音、义均为外来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认为,将汉语中那些形、义和音、义外来的词称作外来词是比较合理的(前者如源自日语的外来词,后者如音译词),因为它们的形、音、义三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外来的。但对只是义为外来的词(意译词),也称外来词就有点勉强了,因为这类词的形、音、义三者中已有一半以上是中式了,这种词只能称其为外来概念词,而事物概念为外来的这一特点又是这三种词所共有的。所以我们认为,用包容性更广的外来概念词来取代外来词这一名称,那是更趋合理的。转引吴世雄关于外来概念词研究的思考,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8月总第7期,第27页。30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体育军事文教卫生社会生活其他
第一时期12%7.2%22.5%5.9%17.5%13.1%21.8%
第二时期2.9%25.5%暂无5.9%17.6%20.6%27.5%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第一时期占前三位的为
科学技术(22.8%)、其他(21.8%)、文化教育
(17.5%),第二时期占前三位的为其他(275%)、经济(25.5%)、社会生活(20.6%)。
即第一时期引入的日源借词侧重于科技、文化而
第二时期引入的日源借词侧重于类型多元和经济、生活。与第一时期的在科教领域对日源借词
进行全面引入的急切状态相比,第二时期的引入
情况不再显得如此急迫了。(这可能与英语借词
等西洋借词的大量引入有关)这体现在引入借词类型的分散性(占第一位的为其他)和经济生活
类的增多,并且在数量上将优势地位让位于英语
源借词。另一方面,本时期引入的日语借词、在汉
语中已有对应意义的汉语词汇存在的情况很多,比如前文列举的達人达人高手、物
語物语故事、写真写真照片、放
送放送播放、宅急便宅急便快递等。同义的汉语词汇既已存在,却仍有大量日
语借词被引入,除了实用的目的外,社会心理因素
或许是更重要的原因。这种社会心理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背景的改变
第二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的大潮
从内到外地变革着整个社会。与此同步的是,积极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对借词以及话语方式
的引入工作也得到了恢复。与第一时期的需要先
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来抵御外辱不同,第二
时期的重点是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因31此,多元类型、经济类和社会生活词汇的引入大量
增加。在本时期,因为国人英语能力的大幅提高、
甚至渐趋普及性趋势,被引入得最多的不再是日语借词而是英语借词。这一方面是对于英语源文
字的翻译能力大幅增强;另一方面,网络等多元媒
介的高速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人对先进科
学文化的学习可以直面源头而无需再绕道日本。2.对外来文化的憧憬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外国的
先进文化持有强烈的热情。因而借词作为外来文化的一个集中代表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而此时
日源借词的引入,与第一时期不同,常常是在汉语
中已有对应意义的汉语词汇存在的情况下,仍被
大量引入应用,这或许就不再是语言表达需要的问题了,而更多的是对外来文化的憧憬,是求
新、求奇的社会心理在语言运用上的突出表
现。
3.语言的自发更新词语是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其更新、变化的
速度都很快。一旦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事物,与
之相应的词汇就会产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事物、新思潮的大规模涌入,语言的新陈代谢速度
也大大加快。为了日常语言交际的活跃流畅,借
词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而因为社会的关注
热点已由第一时期的救亡图存变更为发展经济,语言更新的内容也由侧重于科技、文化变为侧重
经济、日常生活。
(二)第二时期日源借词引入途径的变化1.多元媒体的兴起和书作为载体的非主流性
19世纪中后叶和20世纪初,大量的日语词
汇通过赴日留学生的译文和借由日本书而被引入
到中国。第一时期,担当语言交流媒体的无疑是书籍。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网络、电视
为首的多媒体开始强势地分化书籍原有的垄断地
位,成为知识传播的一种更为简便快捷的载体。随之而来的是,借词的引入途径也因为网络等具
有的便利、广泛和快速的性质,而越来越趋于多元
化而非过去的单一倚重书籍。也正因为如此,日
语借词的引入类型也由过去的大多为社会科学的前沿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变迁。(对于科学前
沿进行转译的任务大多落在了西洋语借词上,由
西洋语进行直接的借入而非经由日语作二次转入。)
2.引入群体的变化
从事日语借词引入工作的群体也由第一期的社会文化精英为主向普通民众、特别是被称为新新人类的年轻一族转变。这是因为网络的
普及,使普通民众与文化精英在某种程度上话语
权地位被迅速拉近,甚至一些普通人会因为话语方式和用词的噱头而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取得更多
的听众。因此,日语借词在这种心理下被广泛地
引入运用。另一方面,同样是因为网络、电视等的普及,使得无论是精英们还是普通人在巨大的资
源面前地位平等。而对于网络更为熟悉对于新鲜
事物嗅觉更为敏锐和精力更为旺盛的年轻人则担
当起了本时期日源借词引入和传播的主力军。正因为如此,本时期的日源借词引入工作缺少了过
去的严正意义,而更多地包含了一些娱乐精神。
笔者认为,本时期的借词引入工作与第一时
期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借词引入的无意识性。第一时期的借词引入工作,绝大多数是由严复、梁
启超等思想家,在有着要通过借词的引入来变革
汉语、进而达到变革整个社会思潮这样明确而严正的目的下进行的。而第二时期的日语借词引入
工作则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无意识下进行的。随着
网络、电视等多元化媒体的迅猛发展,日源借词以
及日语式的表达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融入了汉语系统中。
(三)第二时期日源借词的引入路径
第二期与第一期借词引入的载体不同,引入路径也有一定的差异。第一时期的日源借词引入
工作,往往是将已翻译为日语的西洋语源词转译
为汉语,或是把日语词直接引入到汉语中。这个
过程一般不存在任何中介,是由留学生等将日语直接引入到汉语中的。而第二时期日语借词的引
入的途径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除了直接引自日
语,有相当一部分的日源借词实际上是首先被引入到台湾、香港,然后再由台湾、香港引入到大陆
的语言系统中的。因为港台地区在一定的历史背
景影响下,某些语言习惯更为靠近日语,对于日源
词的接受更为敏感,引入、使用和普及的过程更为简易,使得其对日语借词的引用更为活跃。港台
地区的这些率先引入的日源借词这时似乎起到了
一个中转的作用,大陆普通话系统对日源借词的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