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资料整理

古代文学资料整理
古代文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

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诗人赫西俄德

《工作与时日》

《神谱》:是希腊文学史上对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最早描绘,功披后世。

诗人赫西俄德的长诗《神谱》对宇宙的起源和神的谱系作了最早的描述,成为后来希腊神话作品的底本。

主要神祗:在这个系统中,与宙斯有血缘关系的12位亲属为主要神祗。

奥林匹斯12主神

天父:宙斯、太阳神:阿波罗、天后:赫拉、战神:阿瑞斯、海神:波赛冬、火匠神:赫淮斯托斯、农神:得墨忒耳、神使:赫耳墨斯、智慧神:雅典娜、爱美神:阿佛洛狄忒、月神:阿耳忒弥斯、家神:赫斯提亚

抒情诗歌

抒情诗人:品达罗斯、提尔泰奥斯、阿那克里翁和女诗人萨福等人。

伊索寓言

柏拉图:《理想国》、《斐德若篇》、《伊安篇》、《会饮篇》等也是其中的名篇。

亚里士多德:《诗学》内容:对以史诗和悲剧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学作出理论阐释和总结。

米南德的新喜剧

忒奥克里托斯的田园诗

古罗马的文学

早期罗马文学

普劳图斯代表作:《吹牛的军人》、《孪生兄弟》、《一罐黄金》

泰伦提乌斯代表作:《婆母》和《两兄弟》是他的代表作。

中期罗马文学

西塞罗:散文家、演说家

卢克莱修:哲理诗人

卡图卢斯:抒情诗人,《物性论》:卢克莱修的长篇哲理诗,不仅在文学史也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维吉尔:早期的主要作品是《牧歌》十章、《农事诗》四卷

代表作:令维吉尔彪炳文学史册的是他不朽的史诗作品《埃涅阿斯纪》。

《埃涅阿斯纪》故事: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母亲维纳斯女神、迦太基女王狄多

地位: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史诗。

贺拉斯

奥维德

晚期罗马文学

塞内加的悲剧、马尔提阿利斯和尤维纳利斯的讽刺诗、琉善的讽刺散文对话、佩特罗尼乌斯的小说《萨蒂利孔》、阿普列尤斯的小说《变形记》(又名《金驴记》)比较著名。

荷马史诗内容: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两部。

《伊利昂纪》:主帅阿伽门农、阿基琉斯、帕特罗克洛斯、雅典娜女神、普里阿摩斯

《奥德修纪》:奥德修斯

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悲剧

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其中最杰出的三位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

美誉: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创始人,恩格斯称为?°悲剧之父?±。

传世之作:只有7部完整的悲剧:《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地位:是埃斯库罗斯最著名的作品。

赞誉:马克思曾盛赞作家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是哲学的日历中最崇高的圣者和殉道者。

索福克勒斯

美誉:被称为戏剧中的荷马,也称为雅典的蜜蜂。

《俄狄浦斯王》:十全十美的悲剧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俄狄浦斯、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玛斯、女妖斯芬克斯、王后伊俄卡斯忒

成就:《俄狄浦斯王》标志着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

欧里庇得斯

美誉:舞台上的哲学家

《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

《美狄亚》:伊阿宋、美狄亚、格劳刻

古希腊喜剧

阿里斯托芬

美誉:喜剧之父。

代表作:《阿卡奈人》和《鸟》

《鸟》堪称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表现。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宗教文学

代表作家:早期欧洲中世纪宗教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女作家罗丝维萨(约935?a1000)。

英雄史诗

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流传于后世的主要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仅存68行片断)、冰岛人的《埃达》和萨迦(意为话语)、芬兰人的《卡列瓦拉》(又名《英雄国》)等。

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

《贝奥武甫》

地位:《贝奥武甫》是流传迄今欧洲最早而又最为完整的一部史诗。

内容:它反映的是北欧人民氏族社会阶段在大陆的生活。

《罗兰之歌》

内容:记叙法兰西国王查理出兵西班牙,征讨异教徒阿拉伯人。

人物:罗兰是诗中爱国忠君、立下不朽功勋的英雄。

骑士文学

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

人物:亚瑟王

城市市民文学

主要作品: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

但丁

意大利诗人,是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具有划时代意义。

诗集《新生》:贝阿特丽采

地位:被认为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剖露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感情的自传性作品。

作品:其中《飨宴》、《论俗语》和《帝制论》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知识和文化观点。

而最能够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长诗《神曲》。

《神曲》结构:分为三部分,即《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共100曲。

人物:诗人维吉尔和少年时代的恋人贝阿特丽采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早期人文主义文学(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

意大利

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先驱,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开创性:最早喊出了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的革命性话语。

代表作:抒情诗集《歌集》。

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别称:《笳略托公子》

英国文学

乔叟

创作:叙事长诗《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显示了乔叟看重情感作用和觉得情感难以捉摸的写作心理。

意义:是文艺复兴运动初期从人的感情层面上考察人的思维模式的反映。

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中期人文主义文学

法国

拉伯雷:《巨人传》

后期人文主义文学

英国

代表作家:斯托弗2马洛、大学才子派

代表作品:马洛在他的10幕悲剧《帖木尔》

大学才子派作家:除马洛外,还有约翰2李利、罗伯特2格林、托马斯2基德等。

流浪汉小说:无名氏的《小癞子》主人公:小拉撒路

意大利

阿里奥斯托:他的传奇体长诗《疯狂的罗兰》,就通过主人公罗兰表现了狂热的爱的激情和他坚忍不拔的寻找行动及对爱的执着。

塔索:在叙事诗《被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中,也以歌颂的态度塑造了所谓的基督教英雄高弗莱多等人。

塞万提斯

西班牙

塞万提斯的创作:田园小说《伽拉苔亚》(1584) 、剧本《努曼西亚》(1584)、短篇小说集《惩恶扬善故事集》(1613)、长诗《巴尔纳索神山瞻礼记》(1614)、剧作《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集》(1615)、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荣达历险记》(1616)

代表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穷乡绅吉哈达改名堂吉诃德·台·拉·曼却,桑丘2潘沙

威廉·莎士比亚

英国著名戏剧家

创作分期:即历史剧和喜剧时期、悲剧时期、传奇剧时期。

1、历史剧、喜剧时期

历史剧:《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2上篇》(1597)、《亨利四世2下篇》(1598)和《亨利五世》(1599)、《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分别写于1592、1591、1591)和《理查三世》(1592)。喜剧:《仲夏夜之梦》(1596)、《威尼斯商人》(1597)、《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皆大欢喜》(1600)、《第十二夜》(1600)等。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

诗歌:十四行诗:154首;长诗两部:《维纳斯与阿都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

历史剧:代表作:《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哈利太子/国王。

喜剧: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如鲍西亚、贝特丽丝、薇奥拉等。

代表作:《第十二夜》(《各随所愿》)、《威尼斯商人》。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但是有一个喜剧结局

2、悲剧时期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

《雅典的泰门》(1605)也较为有名。

《奥赛罗》:奥赛罗、苔丝德蒙娜、伊阿古

《李尔王》:李尔王

《麦克白》:麦克白

《哈姆莱特》(1601)

地位: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别林斯基:莎士比亚皇冠上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波洛涅斯、雷欧提斯、奥菲莉娅、霍拉旭、福丁布拉斯

3、传奇剧时期

包括3部:《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暴风雨》(1611)。

代表作:《暴风雨》。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布瓦洛《诗的艺术》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诗人马莱布起过一定的作用(P106),但真正标志古典主义兴起的还是高乃依及其代表作《熙德》。

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有拉辛和莫里哀,理论家是布瓦洛。

高乃依

地位: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创作:共写了30多个剧本,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熙德》(1636)、《贺拉斯》(1640)、《西那》(1642)和《波里厄克特》(1643)等

代表作:《熙德》。被看作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主要人物:罗德里克、施曼娜,

让·拉辛

地位:拉辛的创作代表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安德洛玛刻》(1667)和《费得尔》(1677)。

布瓦洛

古典主义的发言人、立法者和理论家。

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74)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

拉封丹

拉封丹是法国古典主义诗人和杰出的寓言家。

代表作《寓言诗》共12部,239篇。

弥尔顿

以《圣经》为题材著有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等作品,表现资产阶级清教徒的革命理想。

代表作:《失乐园》。

班扬

王朝复辟期间带有民主倾向的清教徒作家。

他以整部《旧约》为背景创作出一部伟大的寓言《天路历程》(1678)。《天路历程》以梦境游历来描写基督徒追求信仰的过程。

贡戈拉:西班牙诗人

主要作品有长诗《孤独》、《比拉莫和蒂斯贝的寓言》。

莫里哀

地位: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古典主义喜剧家。

代表作:《伪君子》

1、创作的第一阶段(1659-1663)

比较重要的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学堂》(1661)和《太太学堂》(1662)。

《太太学堂》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

2、创作的第二阶段(1664-1668)

主要作品有:《伪君子》/《达尔杜弗》(1664)——揭露教会;《唐璜》/《石宴》(1665)、《恨世者》(1666)——嘲讽贵族;《悭吝人》(1668)和《乔治·唐丹》(1668)——讽刺资产者。《伪君子》和《悭吝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

《悭吝人》/《吝啬鬼》剧中人:阿巴贡、克莱昂特、艾莉丝、法赖尔、玛丽雅娜、雅克师傅、昂塞耳墨

《伪君子》地位:又名《达尔杜弗》,莫里哀的代表作。

剧中人:达尔杜弗、奥尔恭、柏奈尔太太、欧米尔、达米斯、玛丽雅娜、桃丽娜

3、创作的第三阶段(1668-1673)

写了近10出喜剧。较著名的有《贵人迷》(1670)、《司卡班的诡计》(1671)、《女博士》(1672)和《无病呻吟》(1673)等。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

笛卡尔是资产阶级唯理主义哲学家的奠基人,他的学说处处显示出科学与神学的对立。笛卡尔的哲学被称为“破旧哲学”,他的“怀疑论”观点对扫除封建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洛克:经验主义哲学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政府论》(论证了“立宪君主制”的合理性,批判了“君权神授”论,提出了“天赋人权”的思想);《论宗教宽容书信》洛克的哲学称为“立新哲学”,他的观点起到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启蒙运动文学

英国文学

笛福

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

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查娜》

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以第一人称写的长篇小说。主人公:鲁滨逊

斯威夫特

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讽刺作家。

代表作:《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唯一的小说,是一部讽刺杰作。

理查逊

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也是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先驱。

第一部书信体小说《帕美拉》(1740-1741)开感伤主义小说的先河,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实细腻描写女性心理的小说。

最成功的小说是《克莱丽莎哈娄》(1748)

菲尔丁

18世纪欧洲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代表作:《汤姆2琼斯》(1749 )自称为散文滑稽史诗,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恢宏的气势。“它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马克思

蒲伯英国古典主义的重要作家。

感伤主义文学

18世纪中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出现的文学思潮。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感伤主义主要作家

斯泰恩:最能代表英国感伤主义的作家。“感伤主义”就是因他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1768)而得名的。

哥尔德斯密斯:代表作品是《威克菲尔德的牧师》(长篇小说)和《荒村》(长诗)。

“墓园诗派”诗人:格雷(1716—1771,《墓园挽歌》);汤姆(1700——1748)和扬格(1716—1765)法国文学

哲理小说

哲理小说是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代表作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子》、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等。

孟德斯鸠: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作家。

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

理论名著《论法的精神》(1748)。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2玛丽2阿鲁埃,法国启蒙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

《哲学书简》(1734)是法国思想史的一个里程碑,为18世纪哲学确定了主要方向。

哲理小说成就最高,主要作品有《如此世界》(1746)、《查第格》(1747)、《老实人》(1759)和《天真汉》(1767)。

代表作:《老实人》。

狄德罗:

狄德罗是18世纪最进步的启蒙学者,恩格斯称他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担任《百科全书》(1751?a1772)的主编,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坚。

主要创作:哲理小说《修女》(1760)、《宿命论者雅克》(1773-1774)和《拉摩的侄儿》(1762)《拉摩的侄儿》(1762)对话体哲理小说,主人公:拉摩的侄儿

让-雅克·卢梭

卢梭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富民主倾向的代表。

《论社会契约》(1762)是卢梭最重要的政治性著作。《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著名的政论文。

《爱弥儿——论教育》:《爱弥儿》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所以又名《论教育》。《忏悔录》(1770)自传体小说。

代表作:《新爱洛伊丝》(1761)书信体爱情小说。主要通信人物:朱莉、圣普乐、福尔玛、格兰、爱德华等。

博马舍

代表作有喜剧《塞维勒的理发师》(1772)、《费加罗的婚礼》(1778)和《有罪的母亲》(1792),

合称费加罗三部曲。

德国文学

莱辛

地位:德国民族文学(戏剧)的奠基人。

美学著作:《拉奥孔,论画和诗的界限》(1766)

戏剧理论著作:《汉堡剧评》(1767-1769),强调建立民族戏剧,抵制法国古典主义;主张反映平民(市民)的现实生活。

戏剧创作:《萨拉2萨姆逊小姐》(1755):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市民悲剧;

《明娜2封2巴尔赫姆》(1767):著名喜剧。

《艾米莉亚2迦洛蒂》(1772):代表作,也是脍炙人口的市民悲剧;

《智者纳旦》(1779):诗体剧。

席勒

席勒是18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

狂飙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强盗》(1781)和《阴谋与爱情》。

《阴谋与爱情》(1784)是一出市民悲剧。剧中人:露易丝、斐迪南、瓦尔特、米勒、米尔福特夫人、伍尔牧

剧本《堂2卡洛斯》(1787)标志着向古典主义的过渡。

后期创作有历史剧《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奥尔良姑娘》(1801)和《威廉2退尔》(1804)歌德

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的伟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三个创作丰收期(P140—143)

1、1772—1775 :第一个丰收期(狂飙突进时期)

主要作品:《葛兹·封·伯里欣根》(1773)和《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

《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书信体小说;德国第一部引起世界轰动的作品,它也使歌德从一个德国作家一跃而成为拥有全欧性甚至全世界性声誉的作家。主人公维特

2、1786—1804:第二个丰收期(魏玛古典时期)

主要作品:《埃格蒙特》(1787)、《伊菲格尼亚》(1789)、《托夸多·塔索》(1789)、《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和《浮士德》第一部(1806)。

3、1814—1831:第三个丰收期(晚年创作时期)

主要作品:《亲和力》(1809)、《西东合集》(1819)、《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诗与真》(1831)和《浮士德》第二部(1831)。

代表作:《浮士德》(1832)

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巨著之一,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称为欧洲四大古典名著。

主要人物:浮士德、靡非斯特、天帝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 1.刘基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2.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4.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5.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6.《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 7.“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 8.二拍”:凌濛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9.《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10.在文学理论中,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11.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12.吴伟业,代表作《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借历史人物故事,抒发历史盛衰之感,寄寓身世之悲。 13.吴伟业的“梅村体”叙事诗代表作《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14.两大传奇:康熙朝诞生《长生殿》和《桃花扇》。 15.查慎行受学于黄宗羲,诗歌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16.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17.李渔的戏剧理论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 18.李玉的戏曲创作:“以曲为史”的历史剧为《清忠谱》、《千钟戮》。“一人永占”为《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19.南洪北孔: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 20.古文三大家:清前期文坛上,进行文学性散文创作的是侯方域、魏禧、汪琬,被称为清初“三大家”。 21.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22.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23.玄奘归国后,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4.“三灯丛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彦《觅灯因话》。 25.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为《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并在剧中完整地展示了他的“至情”论。 26.“四大奇书”:《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27.张岱的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与《琅嬛文集》。 28.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 29.沈德潜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翁方纲论诗倡肌理说,包括义理与文理;袁枚标举性灵说。 30.“乾隆三大家”又称“江右三大家”分别为袁枚、蒋士铨、赵翼。 31.桐城派奠基者方苞树起“义法”说的大旗,刘大櫆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古代文学考试资料

1上官体就是指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其诗以“以绮错婉媚为本”,追求形式的工偶精对。因其官居显位,时人争相效仿,称为“上官体”。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归纳了六朝以来诗中的对偶方法,加以程式化,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为后人写作律诗的对仗作了规范,对律诗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 “初唐四杰”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以文章名天下”的四位“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盛唐边塞诗派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大历诗风P247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到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由于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战乱,使大历诗人的心态产生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诗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5大历十才子P249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6韩孟诗派中唐时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其主要诗歌理论为“不平则鸣”、“笔补造化”,在艺术上创新求异,崇尚雄奇怪异之美。他们另辟蹊径的诗作对丰富诗歌的艺术风格有一定积极作用,并开宋诗先河,但过分追求晦词抑调,亦破坏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7新乐府运动是中唐出现的一次文学运动。“新乐府”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艺术表现上,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包括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李绅等人 8古文运动中唐时,藩镇割据,佛道盛行,宦官专权,韩愈等人试图通过提倡古文和复兴儒学来振兴唐王朝。因此,他们以复兴儒学为旗号而进行了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要求恢复秦汉时的单行散句的“古文”,史称“古文运动”。这是中唐时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领袖、有广泛参加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韩、柳是“古文运动”的主帅。唐代的这次散文改革是和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的,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联系,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性格。 9唐传奇唐代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逸事。“传奇”之名似起于裴铏小说集《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它的发展与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大致同步,中唐达到极盛,至晚唐而稍衰。 10花间派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十八名作者,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均为西蜀词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他们为“花间词人”和“花间派”。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特点是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代表作家除温庭筠、韦庄外,还有欧阳炯、李珣、牛希济等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期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1.“古体诗”与“近体诗”概念辨析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相对唐宋而言)。在唐 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 为古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中每首四句的为绝句,每首八句的为律诗,每首超过八 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 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 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 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 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 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 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 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 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 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 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 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 “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 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 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 《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 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 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 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 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 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古代文学第三册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白体诗人: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指以杨亿、钱惟演等人的《西昆酬唱集》为代表的一种诗风。这种诗歌的思想内容贫乏,但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饬、典丽的艺术特特征。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 晚唐体: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君群诗人,有“九僧”、潘阆、魏野,林逋等。他们继承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描绘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晚唐体的盟主. 王荆公体:即“半山体”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创作的许多写景抒情小诗,描写湖光山色和闲适生活。这些小诗注重艺术的链炼,雅丽精绝,深得唐人风味,有时还深有禅意,颇似王维,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苏门四学士:北宋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这四位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文学的影响,但四人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如黄的诗自创流派,秦观的词专以纤丽婉约见长,只有晁补之的《摸鱼儿》等个别作品中还能看到一些苏轼的豪放词风。 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自己的词学著作《词论》中提出来的著名理论,强调词与诗歌不同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创作规律,尤重词的音乐性,对词的创作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词作描写细腻,风格清疏淡雅,语言清新雅活,善于融口语入词,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中期四位着名诗人:杨万里,陆游,尤袤和范成大。其中中以陆游为代表。他们从江西诗派的氛国中冲决而起,初步克服了江西诗风的流弊,另辟蹊行,打开了宋诗的新局面。 稼轩体:辛弃疾号稼轩。其词内容丰富,艺术上驰骋自家,转益多师,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他以散文句法入词,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苏辛词派:北宋的苏轼,直开来词中的蒙放词派。南宋爱国词人辛奔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展现英雄抱负,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与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摩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堵家的词风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磷、悲凉感愤的苏率词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晚明小品文是指体制短小、轻君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题材上则不拘一格,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等文体都可适用。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 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2 “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是清代大力提倡经学和乾嘉学派盛行下的产物。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3《浣纱记》《浣纱记》是明代中、晚期作家梁伯龙的代表作,是以吴越战争为题材的大型传奇作品,是第一次以改革后的昆山腔进行舞台演唱的典型之作。它的影响很大,曾流传海外,在戏曲历史上它与李开先的《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是代表传奇繁兴的三部著名的政治戏。它打破才子佳人的俗套,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是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必读名著。 4《四声猿》 《四声猿》是一组杂剧短剧,共四本: 《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 《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 “四声猿”作为这组短剧的名称,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叫四声当更加凄惨哀愁,令人肠断。从这命名可见,徐渭是想通过这组剧,大声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不平,表现自己狂放不羁的个性和愤世嫉俗的精神。 5“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中国古代文学 知识点笔记整理:元

元代散曲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散曲又有“词余”、“乐府”、“今乐府”、“北乐府”等名,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带过曲。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酒令。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小令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压一部韵,通常结尾部分有〔尾声〕。 3.带过曲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特殊体式,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它是小型组曲;与套数相比,其容量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1.采用“衬字”,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a.通过在曲中句子本格以外增字,使曲调的字数随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b.衬字具有使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2.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a.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言比比皆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句法讲求完整xx,省略语法关系。 3.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通过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运用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第二节元前期散曲创作 一、书会才人作家: 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等。 关汉卿散曲创作多以男女恋情为题材,尤其以刻画女子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见长。著名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塑造了“浪子”形象,展现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在艺术上:1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排句,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2全曲把衬字运用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3长句以排列有序的一连串三字短句组成,从而给人以长短结合舒卷自如的感觉。 王和卿其散曲趣味不高,选材粗俗,表现了市民意识和文化庸俗的一面。写的较好的是〔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用语夸张,构 思奇特,极具滑稽诙谐之趣。 二、平民及xx作家: 他们既悲叹世道的不平和个人悲剧的命运,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又希冀以精神上的遁隐消解痛苦:因而多叹世归隐之作。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等。 白朴其散曲多叹世归隐之作,此外有男女恋情与写景咏物之作。 前者多质朴本色、直白通俗之趣;后者富于文采,有清丽淡雅之美。 马致远其散曲表现了积极进取与超脱放旷重叠交织的悲剧性人格。著名套数〔双调·夜行船〕《秋思》,在表面的放逸潇洒之下仍激荡着愤世嫉俗的深沉感情。在艺术上带有更多的传统文人气息,成就很高:1其套数擅长把透辟的哲

古代文学魏晋笔记整理

一、建安文学 (1)古乐府诗的杰出代表:曹操,中国第一位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作品《观沧海》《蒿里行》。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足,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曹丕《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4)1、曹植:背诵《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起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着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尘路。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和依? 2、简答:曹植前后诗的对比:曹植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特点:主要歌唱他的理想与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写了游侠儿的豪情与壮志。“白马饰金给,连翩西北驰”白马骁勇健美,少年勇武潇洒;“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宿昔秉良弓····性命安可怀”表现了他愿为国捐躯、建功立业的心愿。因为曹植少年时很有文学才华,颇受曹操赏识,曾一度欲立为太子。他为人不饰雕饰,流放不羁,过着贵公子的豪逸生活,具有满腔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内容分为四类: ①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中写恶势力的强大,朋友的无辜受害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以幻想结束,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②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旨在抒发自己的失意。如《七哀》“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以孤妾自喻,表失意之情。 ③述志诗。如《杂诗》“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表示愿意为伐吴效力,但报国无门,充满慷慨之音。 ④游仙诗。如《远游篇》中所描写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曹植的诗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4)建安七子:指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其中王粲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七子”的创作风格共同特点体现为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内容上包括反映现实、渴望建功、对动乱之中人生的哀叹以及高扬个性;诗文以慷慨悲凉为主体风格;语言形式上以五言诗为主。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等。 (5)“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6)竹林七贤:指魏正始年间(240~249)的七位名士,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其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代表作有阮籍的《咏怀诗》(咏怀诗82首)等。

大一古代文学考试内容整理

大一古代文学考试内容整理 1.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和原始的宗教 2. 神话(名释)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3. 简要说明上古神话的特点 A 记录分散,多有异词,不系统 B 突出为工为群的无私精神 C 很早就被历史化,幻想的能力不断弱化,不断流失 4.流传至今有文字记录的上古歌谣是《弹歌》《蜡辞》 5.记载上古神话最为集中的三部古籍《山海经》《淮南子》《楚辞》 6.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因此总篇目为311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十五“国风”有诗160篇,大雅,小雅一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7.诗学四家(名释)汉代《诗经》研究有不同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有四家,他们是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8.诗六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陈述铺叙。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9.简要说明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地位。 A《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B~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真正的诗歌史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C~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朽的光辉。 10.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用很少的字来说出最重要的正义和非正义。用微言大义这种方法来记录历史就叫做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例如禧公十六年书曰:“春,王正月,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寥寥几字,叙述错落有致。这种笔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11.中国最早的编年史是《春秋》 12.春秋三传(名释)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左传》一书丰富多彩。其主要内容不外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通过人物言行所表现得进步思想是很显著的。包括民本思想、爱国思想、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荒淫无耻。 13.简要说明《左传》的文学艺术特点: A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叙述或描写。 B善于写战事,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突出。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 C行辞令之美—就是语言之美(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罕譬而喻,富于形象性) 14.中国最早的国别史是《国语》 15.先秦诸子散文三家:孟子、庄子、韩非 孟子所用寓言大多来自民间传说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还保存了一些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与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想象丰富,清新活泼。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就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与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再加上《论语》、《孝经》为“七经”。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就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与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就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就是西汉末年刘向搜集辑录而成。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就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诸子集成》:原国学整理社辑,本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代表作品二十八种。 《国语》就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史事。《国语》与《左传》明显的区别就是:《国语》分别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号,长于记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秦相吕布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二十六卷。此书就是一部理论散文最早的总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奉它为“经”,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就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就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成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无名氏作,它继承了乐府民歌中抒情诗的技巧,又吸收了《诗经》、《楚辞》的营养,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它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艺术高峰。

古代文学笔记

第一章汉赋 汉赋是两汉400多年最盛行的文体 第一节赋的起源和特点 一、汉赋的起源 赋:原本是《诗经》的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 作为文体,是指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不歌而诵”的文体。 (1)赋的形式:铺采摛(展开)文——用华丽的辞采进行铺陈、描述。 (2)赋的内容:体物写志——或对事物的刻画(大赋),或抒发作者情感(抒情 二、汉赋的渊源及其兴盛的原因 1、渊源 (1)汉赋直接从楚辞中发展而来 (2)《诗经》对汉赋也有影响 (3)荀子(最早以赋命名作品)及宋玉的赋体作品的影响(P163) 《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 (4)也受战国散文的影响 《战国策》宏大的结构、夸张的描写、说客的辩辞、铺排的手法、带讽喻的笔法等 2、兴盛的原因 (1)文学本身的发展继承性(渊源) (2)文体的特点,兼有诗与文的优点,容量大,又有讽喻的功能,可作上书之用,广受文人喜欢。(3)当时鼎盛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汉赋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太平盛世,游学风气浓厚。歌舞升平,歌功颂德;盛中含衰,需“既美且刺”、“劝百讽一”。(大赋的内容) (4)帝王的爱好和提倡(文艺政策)起了鼓励刺激作用(梁孝王、汉武帝)★文艺政策:以赋取士。(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 (5)小学的发达。当时的经学、训诂之学大盛,许多辞赋家又是小学家。如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大家。汉赋那种连篇累牍、夸艳斗靡,如同“字林”的文体与小学之发达有很大关系。 三、汉赋的发展与分类 汉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三类(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一)初期(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年七十多年“骚体赋” 1、骚体赋:指模仿楚辞而写成的一种赋,与楚辞十分相似,在形式上全用楚辞体句式,带“兮” 字语句,有讯辞,在表现手法上运用“香草美人式”比喻,内容侧重抒情,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 2、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七发》(第一篇大赋,完成了从骚体赋向大赋的过渡。并形成了“七体”。) 司马相如《长门赋》(一首杰出的骚体抒情小赋) (二)中期(全盛期)汉武帝至东汉中叶二百多年“散体大赋” 1、散体大赋:内容侧重铺叙描写宫苑、京都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等活动,以及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田猎驰逐等生活。形式上韵散结合,散句为主;结构宏大,千言以上;采用主客问答式和夸张的手法,辞藻富丽;主题上以宣扬帝国的声威,对帝王歌功颂德为主,而临近篇末往往寄托一些讽谕君主励精图治的意思,“劝百讽一”或说临终奏雅。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